13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㈢后习俗道德水平(自己的道德水 后习俗道德水平( 13岁 青春期) 平,13岁-青春期
儿童超越了对他们自己社会的规则和法律的毫 无疑问的支持而行动。 无疑问的支持而行动。他们以能应用于所有社会 和情形的抽象的原则和价值观来解释道德。 和情形的抽象的原则和价值观来解释道德。 阶段一: 阶段一:以社会观念为取向 本阶段的儿童看待法律比较灵活。 本阶段的儿童看待法律比较灵活。认为法律是为 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 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 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 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 阶段二: 阶段二:以价值观念为取向 道德判断的标准不仅内化了, 道德判断的标准不仅内化了,而且已经能够形成 自己的价值体系。 自己的价值体系。
“自律”指以自己独立的内在评价为标 自律” 特点是: 准。特点是: 认识到规则或法则也不是绝对的, 1、认识到规则或法则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怀 也可改变。 疑,也可改变。 2、判断行为时能开始从行为者的意图上去分 析行为的道德意义。 析行为的道德意义。 并产生了有关惩罚的新观点: 3、并产生了有关惩罚的新观点:对错误行为 儿童的惩罚, 儿童的惩罚,倾向于温和的解释和补偿性 的惩罚。 的惩罚。
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错误的时候, 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错误的时候, 儿童集中注意客观的结果而不是行为 的意图。例如, 的意图。例如,有关约翰和亨利的故 事中,他们认为约翰更淘气, 事中,他们认为约翰更淘气,原因是 他打碎了更多的杯子, 他打碎了更多的杯子,尽管他的意图 是单纯的。 是单纯的。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10岁以后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认知的发展 第二节 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儿童发展》练习题

《儿童发展》课程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练习题(一)填空题1、(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2、(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极端的环境论者”。
3、(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变化模式。
4、儿童发展概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
5、(儿童发展)是指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及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6、儿童成长中的“分化”,主要指动作的分化和(情绪的分化)。
(二)简答题1、列举三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2、请列举儿童心理研究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二、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格赛尔2、华生3、发展4、认知发展5、儿童发展6、情绪的分化(二)简答题1、答:第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第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争论。
第三,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之争论。
2、请列举儿童心理研究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答:(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标准化测验(五)心理生理测定法(六)个案研究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一、练习题(一)填空题1、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原罪说、(白板说)、性善论。
2、在儿童成人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把遗传和(成熟)看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3、在胎儿发展的胚胎阶段,胚种中的胚胎分化为三层,其中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的是(外胚层)。
(二)名词解释1、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2、环境决定论:(三)简答题1、儿童身体发育中,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二、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白板说2、成熟3、外胚层(二)名词解释1、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比如,儿童动作的发展。
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

家庭教育
树立榜样
家庭沟通
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好榜样,通 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 。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孩 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 道德观念。
家庭规则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 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是不符合的 。
学校教育
德育课程
学校应开设德育课程,系统地向 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形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社 会和谐与稳定。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 中心,行为主要受自身利 益驱使,尚未形成真正的 道德观念。
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 到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 能够遵守规则并尊重权威 。
后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 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 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 道德决策。
04
儿童道德发展的问题与 对策
道德认知问题
1 2 3
道德判断模糊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对错、是非的判断标准 可能不够明确,导致他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难以 作出正确的判断。
道德观念冲突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儿童可 能接触到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导致他们在道德 认知上产生困惑和冲突。
道德知识缺乏
机遇
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为儿童道德发 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全球化背景下 ,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拓宽儿童的 道德视野。
儿童道德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强调个体差异
未来的儿童道德发展将更加注重 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 性和自主性。
02
强化实践教育
未来的道德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 ,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 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

以上哪一个是更坏的行为?
2.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分为两个时期:
A: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所有的感情都 集中于身体和动作本身;
B: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从集中儿 童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父母或其他照 料者。
2.科尔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法律道德; 阶段二: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三: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阶段四:社会体系和良心; 第三水平: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 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你的到来与聆听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继续努力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该阶段特点: A.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B.判断行为的的标准是:是或非 C.根据后果大小判断行为的好坏; D.把惩罚看作是天意; E.单方面尊重权威。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该阶段特点: A.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B.根据行为后果和动机判断行为的好坏; C.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评价自己和 别人; D.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多种可能性; E.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 识和改正。
第十二章道德的发展

三、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早期冲突和攻击的起源
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
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四、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的作用
家庭的影响 媒体的影响
五、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
宣泄性 消除强化源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认知训练——暂时隔离法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控制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临床法:主要用于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
执行的发展情况。
对偶故事法:包括多重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 来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说谎和社会判断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3、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4、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
实,有些研究认为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基本上是正 确的,并具有文化的普遍性。
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年幼儿
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 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分享 合作 助人
1、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 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关注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意图。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 科尔伯格断言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按着一个不 变的阶段顺序进行的,这个不变的阶段顺序或发 展模式适用于一切文化社会。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
❖ 和皮亚杰一样,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由个体认知 发展的水平所决定。强调道德认识是以认知结构 为基础的自然的发展。
❖ 科尔伯格主张采用类似皮亚杰的平衡发展模式的
4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一 二 三
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
感 谢 您 再的 见关 注
教学法
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
❖ 皮亚杰的平衡发展模式是先让儿童考虑一个维度, 然后再让儿童考虑另一个维度。中间必然会发生冲 突和混乱,经过儿童自己思考,最后修正自己的思 维结构,学会能同时考虑两个维度。
认知冲突法
第一步: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 题的讨论上。
第二步: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由于儿童不都是在同一个阶段内 思维的,他们互相间的讨论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平行示意表
认知阶段
认识结构
感知动作阶段 用可变反射获得知识 , (出生到2岁) 活动积极,自我中心,
决定因果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岁) 前概念阶段 (2—4岁 )
直觉阶段 (4—7岁)
语言开始 无可逆性守恒 注意单方面 缺乏逻辑
可逆性过程开始,可逆 性或否定性,能守恒, 具体对象的重要性
注重角色扮演的作用:一个儿童扮演其他人的角色技能与道德判断水平有 直接的联系。道德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要以扮演角色的技能增长为 前提。
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的建议
(1)了解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2提供通常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 代表作:《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 的认知发展》、《儿童对道德准则 的定向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壹:研究方法
❖ 1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 2间接故事法 皮亚杰认为的道德实质
❖ (1)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 (2)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是公道的基础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逻辑思维过程,关系具 体事物,理解类和关系 的逻辑
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他律阶段 (3—7岁)
自律阶段 (7—12岁)
道德发展
不能把自己从“别人” 中分化出来,随个人 需要而活动,后期对 对象间的关系有所认 识出现分化现象,开 始依恋护理人
服从双亲,单方面尊 重,无合作,倾向于 权威,屈从于惩罚, 缺乏道德上的自主性 或自我决定
自律开始,相互尊重 和合作开始,同辈间 平等,开始有公正感, 注意具体的情境、人 和物
自律性增强,能与 双亲和别人合作, 同辈间平等有所发 展,公正感更为发
肆: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批评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皮亚杰理论的正确性 儿童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比皮亚杰所发现的更为复杂
。当儿童在判断别人的行为时,如果偶然犯错误 与故意犯错误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话,即使是学 前儿童也能考虑行为的动机。 例如:一些学前儿童在犯错误时,会说“我不是故意 的”。
第
十
第二 一章
节
儿 童 道 德
儿 童 道 德
认的
知发
的 发
展
展
儿童的道德认知
道德概念 的掌握
道德判断 能力的发
展
道德信念 的形成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儿童德道行为的发展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个体行为、周围环境、个体的认识(动机)共同起 作用。
替代强化: 个体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 他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 化或替代性强化。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道德行为规范两方面: 禁止做社会规定不允许做的事情 做社会规定应该做的事情 避免反社会行为;提倡亲社会行为
道德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 道德是由各种规则体系构成的 成熟的道德两方面内容: 1.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德的基 础。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 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 存在的几种观点 (5)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 改正。
2.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低年龄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 (1)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我中心(把别人看成和 自己一样)和实在论(把主观经验同客观现实混同, 把梦境看成是现实存在的事物) (2)对权威的服从
3.认知活动抑制: 凯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研究 发现,6岁之前的儿童倾向于对难题很快作出反应, 而不考虑问题的难度。他们反应快,错误率也高。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放慢了作出反应的速度,改进 了操作。
4.延缓满足: 为得到更大利益而学习等待,放弃眼前报酬。幼儿 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是等待。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
道德认知是什么
概念性的题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 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P274
(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这个阶段又分两个阶段:
①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所有情感都集中在身体和动 作
②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道德认知不守恒。 从集中儿童自身,转向权威----父母的指令比较听从然而同伴 的指令就不听从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不清道德和不道德 、 正义 、 义务
(二)移情作用。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 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 能力。移情有感情成分和认知成分。 (三)羞愧感:与儿童个性发展的道德圈有密切联系,它是 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的良心受到谴 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含义: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 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 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乃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学习理论 综合的过程。 ( 1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环 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这三者是相互决定、 共同起作用的,可以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p代表个人 因素,b代表行为因素,e代表环境因素。
(2)替代强化: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 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 或替代强化。例如:看到别的小孩做坏事被指责,那马他自 己也不会做这种行为
幼儿道德发展

第2节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 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一)亲社会行为界定
在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是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 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意味着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减轻他人的痛苦, 提高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社会氛围。
艾森伯格和缪森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内在激发的有益于他人的自愿行 为” ——由对他人的关心或内化的价值观、目标和自我奖赏所激发,并不期望具 体的、社会的奖赏或避免惩罚。
一、 道德认知的发展
3. 柯尔伯格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柯尔伯格和他的合作者就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先后提出了 三种具有实效的教育形式,分别是小组道德讨论、自主管理的组织活动和道德氛 围创设。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道德行为的界定
伦理学角度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观而采取的对他人或 外界的反应。
一、 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亲社会动机可分为以下四类: (1)功利性动机。 (2)规范性动机。 (3)自我价值的动机。 (4)他人需要的动机。
二、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12个月的婴儿已经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 伴玩。2岁以下的儿童也能帮妈妈做家务,幼儿的分享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 现的情感焦虑作出行为反应。
1. 道德敏感性 2. 道德判断 3. 道德抉择 4. 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包含了五个子过程:注意、编码、保持、复现以及动机过程。 2. 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通过观察学习,榜样行为对学习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可以总结为:直接形成新 的道德 /不道德行为、消退已有的道德/不道德行为、抑制已有的道德/不道德行 为以及对已有的道德/不道德行为的抑制解除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道德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10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
儿童认识到 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他人 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 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 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的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 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
4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 有道德的人,遵守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 • 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儿童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儿童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 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5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
• 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 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 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
2
儿 童 心 理 学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韩 宏 莉
电子邮箱: hanhonglicz@
3
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 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成 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比如学说礼貌用语:是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经常能体验到个人愿 望与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他逐渐学会理性的、 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来行动,并逐步融入社会 群体。
• 观看攻击--惩罚型电影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比其它 两组少得多,几乎没有发生攻击行为;
• 而观看攻击--奖励型和无结果型电影的儿童都进行了 模仿,即攻击“充气娃娃”
20
• 观察学习与刺激--反应不同之处
儿童道德的发展

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 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 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 镭能救她的病。 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 镭能救她的病。 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 美元, 这个药的成本约 美元 要价是成本的10倍 要价是成本的 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 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 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 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 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 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 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 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 为妻子偷走了药。 为妻子偷走了药。
规则执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 第二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的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
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 效果论
动机论
对偶故事法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 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 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 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 门撞到托盘,结果15只杯子撞碎了 只杯子撞碎了。 门撞到托盘,结果 只杯子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 、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 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 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 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 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儿童道德发展概述教案

儿童道德发展概述教案教案标题:儿童道德发展概述教案目标:1. 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3. 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分享一些他们认为是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并讨论为什么。
- 提问:你认为道德是什么?为什么道德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要?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道德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道德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 介绍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例如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 解释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并讨论正确的道德行为。
- 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道德决策的影响。
4. 活动实践(20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道德问题,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来展示正确的道德行为。
- 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道德决策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并讨论他们的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 提问:你认为你在今天的课堂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你将如何应用这些道德原则到自己的生活中?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 邀请家长参与道德教育,与学生们一起讨论道德问题,并共同制定家庭的道德准则。
3.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们进行道德决策的讨论和实践。
教案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2. 学生对于道德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1.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案例和相关材料。
2. 确保学生们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安全和尊重。
3.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 进行道德教育的建议
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 论
替代强化
观察和模仿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认知过程、替代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 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 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 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
对游戏规则的意识: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
第二阶段: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的规则
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
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对偶故事法 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根据客观责任作判断在年幼 儿童身上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根据主观 责任作判断出现稍迟,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对说谎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 断已从效果论转向动机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 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 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 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 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 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 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 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 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 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 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和利益
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 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 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 阶段3:好孩子定向
自我强化: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 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儿 童就会自己惩罚自己。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 性获得的。
根据挫折 -侵犯假说,攻击性行为与四个因素有关:受挫驱力 的强弱;受挫内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随着侵犯 反应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攻击性强的儿童与他们记忆中贮存的“同 伴对我有敌意”的观念有关。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很早就已经出现。 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水平二: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 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 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 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 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 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 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 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 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 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 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 坏是非) 阶段1:服从和惩罚定向
社会学习:
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 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 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 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 称之为“社会学习”。
人的感情的能力。 移情包括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移情能力也表现出个别
差异。这与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羞愧感
羞愧感与儿童个性发展的道德圈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测量 自我控制训练 自我控制度
一、自我控制的测量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由个体认知 发展的水平所决定,强调道德认识是以认知结 构为基础的自然的发展。 柯尔伯格主张采用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 的发展。 柯尔伯格还十分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
进行道德教育的建议
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两难故事法:海因茨
偷药的故事
2 、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
展的阶段
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 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 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 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 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 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 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 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 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 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 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 由。
2、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 1.5-7 岁):集中于自我 时期( 1.5-2 岁),与感知动作思维相对应;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 2-7 岁),与前运 算思维相对应。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总的说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 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3、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低年龄儿童道德不成熟的原因:一是认识上 的局限,即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二是对权威 的服从。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 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 童平等相处,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 展的积极力量。
4、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批评
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P :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 B :个体的行动或行为 E:周围环境
P B E
2、替代强化
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
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 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 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观察和模仿
实验研究 两种观察学习:一是直接的模仿和反模仿;另一种是抑制和抑 制解除。
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
7 岁、 10 岁和 13 岁是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 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 征。 10岁左右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已能以公 正、不公正或平等不平等为是非标准了。 13岁左右的儿童已能根据自己观念上的价值标准对道德问 题作出判断,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皮亚杰看来,公道感不只是一种判断道德是非的准则关 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和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是一 种“高级的平等”。
许多跨文化研究已证实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 德认知从效果论 -动机论,从客观责任 -主观 责任,从他律到自律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儿童对行为意图 的理解比皮亚杰所发现的更为复杂。当儿童 在判断别人的行为时,如果偶然犯错误与故 意犯错误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话,即使是学 前儿童也能考虑行为的动机。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
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 延缓满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 即能得到的奖励。
二、自我控制训练
有意转移注意力
自我暗示
自我监督
积极鼓励
榜样
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
三、自我控制度
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并不是越强越好
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西方心理学家用来表示对别人、对 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三个阶段 儿童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良心与道德的内化 移情作用 羞愧感
移情作用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
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学习内容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控制
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 对权威的认识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 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 致意见决定)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 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 系的重要性)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 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 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 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 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 达到这一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 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