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的反腐败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监管 政治献金等。
德国的反腐败制度:建立廉洁教育体系,强化媒体和公民社会监督,设立反腐败协调 机构等。
新加坡的反腐败制度:推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建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推行公务员道 德教育等。
印度的反腐败制度:推动公民参与反腐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信息公开和透 明度等。
定义: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和正常发展机会 经济成本:腐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效率,增加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腐败破坏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公信力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信号
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生产 效率
Part Seven
全球反腐败倡议:G20、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跨国腐败案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反腐败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世界银行 等。
国际法律框架:国际反腐败公约、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法律框架,为各国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 法律支持。
经验与启示:各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加强国内立法、强化国际合作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推进透明度和公开化,增加腐败行为的成本。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诚实守信和反对腐败的态度。
优化薪酬制度: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激励员工积极反腐,减少腐败行为 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发现 和制止。
定义:通过游说、 行贿等不正当手 段获取经济利益
原因:信息不对 称、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论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论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从阿克顿定律出发,对于权力导致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几点反腐败对策,改革公务员激励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对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关键词】阿克顿定律公共权力反腐败舆论监督一、从阿克顿定律引出的困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在《权力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权力,不管它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剖析这几年贪官下水,幕僚落马的案例,无一不是权力绝对化酿成的后果,我们不禁要问:权力是什么?有权力为何容易导致腐败?我们知道绝对权力就是不受监督、制衡、弹劾、罢免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不难发现,权力具有强制性、利益性和工具性。
而权力对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权力发生了异化,腐败随之产生。
二、权力导致腐败的原因为什么有的人还不是权力者的时候,会拥有一些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可是当他一旦拥有了权力,则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产生腐败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公共权力的异化。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政权形成之后,并没有充分地保护人们的天赋权力。
于是公共权力就从保护人们的权力开始,到使人们丧失了更多的权力,最终形成了统治者的某些特权,产生了公共权力的异化,使公共权力违背了公共利益。
第二,权力配置过于集中。
较高掌权者部门掌握着项目审批、资源配置、政策规划、定调价费等多方面的权力,审批管理事项过多过细,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
同时,权力运行缺乏标准和规范,自由裁量权较大,使得公权滥用、以权谋私有了可乘之机。
个人审批之笔分量太重,权力配置过于集中,使权力没有约束和边界,形成了一个高度封闭的权力运行过程。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一个开放的系统,便于进行监督;而对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监督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
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1999年11月当代经济科学N ov.,1999 第21卷 第6期M odern Econom ic Science V o l.21 N o.6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王满仓 张小娟(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摘 要]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尚不完备,政府仍拥有巨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因而往往出现以政治权力与金钱交换为特征的公共权力腐败现象。
回顾我国二十年的改革历程,腐败也曾多次侵袭神州大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有效遏制腐败、防止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已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腐败视作一种有第三方参与的“委托—代理”行为,在基本假设下,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及博弈论分析方法对腐败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监督治理腐败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腐败现象;政府;监督模型一、腐败①现象的经济学抽象及基本假设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hum an behavi o r)的学科(张维迎,1996)。
与其它众多同样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在分祈某一现象时经济学往往从主体的最基本行为动机出发,假定主体为“理性的”,并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若干理性主体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各自最大化自身偏好的结果。
因而,我们就必须首先对腐败行为进行抽象并依据参与者的偏好及约束条件,作为本文论述的基本假设。
1.腐败的定义。
苏珊・罗斯-阿克曼(Su san Ro se-A cker m an)②是首先将腐败现象直接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做了系统分祈的经济学家。
她将腐败等价于受贿,并且将腐败行为看作—种有第三方参与的“委托代理”行为。
她指出,贿赂就是指一个第三方(相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而言)试图以额外支付来影响代理人决策,而且这笔支付代理人及第三方均未上报委托人。
依据上述定义,我们将本文分析中的腐败定义为:代理人接受的所有的使委托人利益受损③并且未告知委托人的第三方支付的行为。
具体而言,在我们的分析中:委托人为公众,代理人为政府官员(受贿方),第三方(行贿方)为经济中的其它理性主体(企业或居民户)。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浅析公共权利的腐败
浅析公共权利的腐败目录浅析公共权利的腐败一、公共权力腐败的概述二、从经济学角度浅析腐败产生的原因1.满足经济人假设。
2.服从经济理性3.符合利益动机4.严格的成本计算三、应对公共权力腐败之措施1、大力纠正执纪执法偏软偏宽的现象2、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3、加强反腐反贪部门的独立性4、实施公共权力所有者财产的登记与公示浅析公共权利的腐败一、公共权力腐败的概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腐败的情况并不鲜有。
对于我们来说,看得最多的,听得最多的腐败现象,就数公共权力的腐败。
而事实的确,公共权力的腐败并不是腐败的特殊形式,它是腐败的一般形式;腐败最常见、最普遍的就是公共权力腐败。
目前,公共权力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公共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世界银行定义公共权力腐败就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一般是指国家和政府公职人员利用掌握的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以牟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即政府官员、公职人员对其权力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
从法律上讲,腐败要具备两个基本要件:一是利用公权的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二是扭曲了公权的性质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二、从经济学角度浅释腐败产生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腐败,我们发现腐败的的确确是一种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的简单原理就可以看出腐败产生的原因和解释腐败的大部分现象。
1、满足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每一个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这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成立是没有问题的。
它在政治活动中的意义近来也被证明。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治活动的经济学含义,其最大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政治动物也是经济人。
一段时间以来,那些搞形式主义、浮夸风的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和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成为“豆腐渣”工程的事例是最好的说明。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1000字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增加了贪污腐败的风险。
其中,权力腐败是最为严重的,影响深远。
怎样遏制权力腐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权力腐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性大、隐蔽性高、下手极为狠毒。
首先,由于权力腐败者调动资金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在这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其次,腐败的手段多样,涉及面还很广泛,而且资金和账目管理也很复杂,中间人和交易地点难以识别,隐蔽性很高。
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天价采买人脉、权利,甚至是行贿、受贿,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卑微职位,下手极为狠毒。
引发权力腐败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权力过大、制度不完善、管理失序、消费文化滥觞等。
首先,权力过大即为权力导致的腐败。
由于某些人在政府、公司、社会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会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滥用权力贪污。
其次,现有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监管机制严重失灵,相关部门不到位,容易导致监管盲区。
其三,匿名行为和不可追溯性使得一些腐败者可以轻松地逃避提取账目发生的记录,从而捞取一些非法利益。
其四,消费文化极其普及,造就了很多虚荣、奢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权力腐败者的行为持短暂的宽容态度,助长了腐败的心态。
要根除权力腐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减轻对特定人士的极度依赖,应该压缩行政权力,缩小官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让当权者没有多余的自由进行腐败行为。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并制定适当的法规规定,加强司法处罚力度,对腐败者予以严厉打击。
最后,加强对权力腐败的宣传教育氛围,引导人们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建立一套稳妥、细致的防范、制约与监管机制,以便尽量减少权力腐败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
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第一篇: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摘要】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
但是,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因诸多原因产生公共权力异化,导致严重腐败。
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完善监督体制。
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公共权力;腐败;治理公共权力是指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随着公共权力的使用,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就应用而生,公共权力腐败由此开始。
由于它支配着巨大的垄断性资源,公共权力主体可能会使公共权力表现出扩张的内在本能,容易背离“公共权力的行使应以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初衷而产生政治腐败。
通常表现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不是按照法律规范与政治公德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是谋求私人和小团体利益。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一)公共权力使用上的腐败。
公共权力的腐败通常是以权力来做交易、通过权力的作用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从***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把权力归于个人,就可以谋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私欲。
(二)金钱上的腐败。
公共权力的腐败一般是以金钱获取利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的私欲最终也是通过金钱来满足的。
他们往往被金钱所诱惑,不择手段地捞钱,成为金钱彻底的奴隶。
(三)用人上的腐败。
选人不凭才干,用人不凭实绩,荐人不凭公认,任职不依程序,把用人看作是自己家事一样,用所谓自己的人。
二、形成原因(一)主观方面:1.丧失信仰。
丧失信仰在那些落马领导干部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信仰的背叛是导致他们开始堕落或者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
2.角色偏离。
自我权力无限膨胀,领导干部对自己“一亩三分地”范围的权力行使已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
3.自律瘫痪。
领导干部既是政治人,也是社会人。
政治人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降低、限制自我欲求,服从服务于职位权力的要求,但由于个体放松自我约束力,放任私欲膨胀,最后走向角色背离。
作为“政治人”个体意志力的衰退和自律机能的瘫痪,作为“社会人”自然欲望的膨胀最终让领导干部落马。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一)权力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
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
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1、腐败趋于爆发性。
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
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
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
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
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
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分析
析, 提 出 反腐 建议 , 期 望 能 为 减 少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腐 败现 象 建 言献 策 。 关键 词 : 腐败; 成本 ; 收益: 寻租 ; 制 度
一
、
引言
时处于人 民群众 的监督之下 , 能够 提高公职人 员办事透 明度 , 降低腐败可
能性。
腐败 , 通 常指公职人 员故意抛弃或违 反法律和道德 上的义务 , 运 用权 力追 求和 谋 取 私 人 利 益 。 2 0 1 4年, 在透明 国际统计并公布 的“ 2 0 1 4全球清廉指数 ” 报 告中, 中国 的清 廉指数 得分 3 6分 , 在 接受统计的 1 7 5个 国家中排名第 1 0 0位 , 腐败程 度较 为严重 。腐败极大地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 良好发展 , 我 国必须 重视腐败 问题 , 加 强腐败 问题的治理 。 二、 经济 学视 角下腐败产生的原 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 腐败者是“ 理性的经济人 ” , 它们总 能权衡利 弊, 用 最小的成本 获取最高 的收益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 , 他们能够利 用手中所掌 握 的职 权 来 进 行 财 富 或 其 他 利 益 的 交 换 。
( 一) 腐 败 经 济 人 的腐 败 收 益 大 于 腐 败 成 本
三、 腐 败 治 理 的 建 议
( 一 加 大惩处力度 , 降低腐败成本 反腐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教育惩处并重, 对公职人员除 了要进行必 要的廉政教育 以外 , 还应对腐败 行为进行严厉 惩处, 利用对其腐 败所得彻 底追 缴, 对 已经 使用 的腐败所 得进行赔偿等重压措旌。并且 , 对被揭露 的腐 败行为 , 都应该 坚持‘ ‘ 重压、 重罚 、 重惩 ” 的原则 , 不能因为所查 处的腐败金 额 较 少或 是 涉及 人 员 多 而采 取 姑 息态 度 ,也 不 能 出 现 功 过 相 抵 的 情 况 , 更 不 能 出 现“ 下 不 为例 , 既 往 不咎 ” 的情 况 。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2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摘要: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缺陷和弊端,为滋生公共权力腐败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权力过于集中,却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是腐败产生的病灶;而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尚未健全,对公共权力监督乏力,成了公共权力腐败的根本性原因。
它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破坏政府的公信力,瓦解市场的信用基础,如果不采取措施,最终会导致社会不稳、政局动荡,动摇执政党的地位和危及政权巩固。
因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构建和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法律体系,构建权威、独立的权力监督机构,从制度层面上去遏制腐败现象;更要构建公共权力监督文化氛围,倡导廉洁奉公社会美德,从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去清除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根除腐败之本,做到“标本兼治”。
关键词:权力腐败公共权力腐败公共权力监督公共权力监督法律、公共权力监督机构、廉政文化、廉政教育一、公共权力腐败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权力腐败是指权力主体非法行使权力、谋取私利,给国家和公民的利益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表现为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损公肥私或假公济私的行为。
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腐败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权力异化的结果,这是由权力的性质所决定的。
而公共权力腐败则是一种超法律、反法律的行为,它动摇着国家权威的基石――法律权威。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8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0315件,涉案金额21亿余元。
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6684件33953人,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和10.1%。
在上述案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7594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211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
上述数据,触目惊心,说明我国公共权力腐败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现代化变迁之中,我国已经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以来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比较好的最佳时期,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党和政府正领导全国人民昂首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问题及治理策略【摘要】腐败是一个特殊而又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不仅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兴衰成败。
许多学者有从法律、政治、社会、伦理、心理、文化道德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本质、成本—收益和影响,并提出治理腐败的策略。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寻租;成本—收益从广义上说,腐败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的现象。
生活糜烂堕落,思想道德卑下,一味追求私利、私欲,贪图安逸、享受等行为,即便发生在私人领域,也是一种腐败行为;从狭义上说,腐败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的现象。
其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是腐败现象最主要、最集中的表现。
一、腐败的经济学本质(一)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寻租是一种“直接非生产性寻利”,也就是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利润的再分配活动,它本身并不会新创社会利益,相反却给社会造成了多个方面的资源浪费;其次,寻租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碍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行;还有,寻租还会导致其他的层次的再寻租。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运作并不一定是完备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因此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可能。
但政府介入市场,其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收益点,即权力导致的租金,也产生许多的权利资本。
政府官员的个人寻租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腐败现象的泛滥。
经济学家图洛克、布坎南等把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政府拥有各方面的特权、优惠权和垄断权,寻租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各种公共权力的运用来获取巨额租金。
因此,寻租就会出现反复无穷的设租和寻租、再设租和再寻租。
(二)腐败缘由信息不对称人们所从事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竞争是否完全,将会决定个人能否实现腐败效用最大化。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
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
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
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腐败行为经济分析对策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
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
例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
学术界对腐败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腐败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进行解析,发现腐败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分析腐败要从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
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政治人”属性。
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
“政治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
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政治人” 属性,采取腐败行为。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引言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现代化变迁之中,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在社会蔓延,公共权力领域同样受到污染,公共权力的腐败使得权力的使用背离社会公共意志并异化为私有权力,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造成政府合法性资源的大量流失,使政府面临信任危机,失去人民信任,从而使国家面临整合和控制危机,国家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到破坏,正常的权力体系就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行。
为此,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到执政60年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把反腐倡廉、拒腐防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
进入新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正在逐步实施,突出体现在“一个方针”和“一个体系”的确定,这就是写入十七大党章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本文从产生公共权力腐败的各个因素着手,分析了腐败产生主观因素、客观环境以及反腐的制度因素和惩治手段,希望能在防止公共权力腐败上给人以思考。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一)、公共权力腐败的定义及特点公共权力腐败的定义主要有公共权力和腐败两方面的范畴,我们要弄清公共权力和腐败的两个概念;公共权力指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相对于普通的权力,公共权力有着以下的特性:(1) 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不是每个人或某部分人;(2) 公共权力的主体以国家机构为主,同时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3) 公共权力的客体是有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4) 公共权力运用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追求全社会的公众利益;(5) 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离的;(6) 公共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权利,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作用于社会,维持一定的社会基本秩序,它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的综合,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关键的影响;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活动中的腐败现象
目录1背景 (1)2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1)2.1利益集团的内涵 (1)2.2利益集团的成因 (2)3寻租 (2)3.1寻租的概念和含义 (2)3.2寻租的特征 (3)3.3寻租产生的后果 (3)4寻租和腐败 (4)4.1政府与寻租 (4)4.2从寻租到设租 (4)4.2.1设租的概念 (4)4.2.2设租成本 (4)4.2.3设租与寻租的关系 (5)4.3腐败产生的根源 (5)4.4治理腐败的方法 (5)结语 (6)参考文献 (6)1经济学中的寻租、设租现象与贪污腐败The economics of rent-seeking, set rent phenomenon and corruption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做到完全的竞争是不容易的,政府往往会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
而政府本身作为经济人,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往往也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寻租现象,进而便会产生主动的设租行为。
而这些行为又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腐败现象。
关键词:利益集团寻租设租腐败引言:腐败现象的根源,除了与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有关外,还与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就通过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从寻租设租理论的相关方面分析贪污腐败的原因及后果,并提出一些治理腐败的方法。
1背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前还处在体制转轨之中,政府的漏洞比较多,经济资源的权利分配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各强力职能部门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门内总是“说客”如云,因为他们都相信“跑部前进”。
再如,有些企业和个人千方百计弄到政府工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巨额利润,而且付款有保证并且可以免于激烈的竞争。
还有,有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规定:与政府部门有良好或者特殊关系者优先录用且待遇从优。
这些一系列的现象背后,都会牵出一个我们很敏感的问题:贪污腐败。
而贪污腐败除了与官员的道德素质有关外,更主要的是政府经济活动在公共选择中的特殊性给他们以诱惑。
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5则范文)
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5则范文)第一篇:2012电大-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共)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腐败问题的治理[摘要]:中国现在的腐败问题很严重。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处理好这一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国家多方面的治理和管理。
在现阶段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有很多方法。
政府经济学便能很好的治理这一问题。
[关键词]:腐败问题人的欲望政府经济学治理腐败好像人身体内的毒瘤,如果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
腐败问题严重的话会葬送党,葬送中国的繁荣昌盛,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在党章中谈到腐败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中国的腐败问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真实写照。
腐败是什么呢?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思想。
建国以来,中国的腐败状况在不断的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是对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这一真理的挑战。
贪污腐败问题在中国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就犹如最高挑战。
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中国社会性质的疾病。
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它就好像一个最高级别的病毒对一台计算机的危害程度。
在中毒初期,虽然运行很慢,但总算还可以运行,但是最终却会导致整个机器的瘫痪。
二、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贪污腐败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有,但为什么唯独在中国这样的严重?难道是我们中国人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叫《论贪官》。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
从历史上看,腐败“无代无之”,世界各国似乎都无法免除腐败现象的困扰。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腐败更呈阶段性多发、高发态势,腐败的惩治和预防因而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反腐败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的发生,而明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是遏制腐败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腐败经济权力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中,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能是个体。
巴泽尔指出,一切行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所谓“组织”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众多个人行为的整合。
因此,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对腐败行为的分析,就必须从个体分析入手,某些所谓的“集体腐败”、“群体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多个个人腐败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组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定义的腐败仅是指公职人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一般而言,腐败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这里所谓的政府财产是指政府“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一些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
换言之,已有研究中多将腐败的基本形式或内容定义为权力与金钱的交换。
此外,由于寻租行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而国内部分学者将腐败定义为权力寻租。
这是不准确的。
寻租是指厂商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获取政府特许以获得额外的或垄断的利润而向政府官员施加各种影响的努力。
其中尽管包含了“钱—权交易”的可能,但这种活动在更多情况下是对利益的一种合法再分配活动,更多地是采取法律允许的方式和针对集体,如院外游说。
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分析调查
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分析调查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分析调查一、引言公共权力腐败是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自身掌握的权力以及权力所带来的资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在农村村落中,公共权力腐败的问题也屡屡发生。
本文将从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原因、对策及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
二、现状分析1. 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在农村村落中,公共权力腐败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将村级资源、资金用于个人私利,例如以公共建设为名义进行虚假报账,骗取国家财政拨款。
其次,亲属经济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村干部利用职权给亲属及关系密切的人提供各种特殊待遇,违反平等、公正原则。
此外,一些村干部腐化堕落,与不法分子勾结,通过权力安排、收受贿赂等手段敛财。
2. 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村落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农村基层监管机制相对薄弱,监督不力。
由于农村事务相对封闭,村落公共权力行使较为独立,监管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其次,一些农村村民意识观念相对落后,缺乏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对待权力腐败问题麻木不仁,习以为常。
此外,腐败问题的发生与农村的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三、对策措施1.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村落公共权力的监管,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规范村落公共权力的行使。
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村落公共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腐败问题。
2. 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加强对农村村民的法律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村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共同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形成压倒一切的反腐败舆论氛围。
3. 提升村干部素质加强对村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注重其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使其具备公正、廉洁的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将廉洁从业、廉洁过往作为干部选拔和晋升的重要指标。
四、案例分析1. 案例1:村干部虚构项目套取资金某村村干部以贫困村改造为名义,虚构项目信息,套取国家扶贫资金。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5卷第1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08Vol.5No.1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吴卫东(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从公共经济学视角来看,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就会产生。
腐败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地侵蚀了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从经济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寻租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理腐败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对策建议一、腐败的概念界定何谓腐败(Corruption)?据《汉书・食货志上》对腐败一词的解释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意指(谷物)发霉、腐烂,这是腐败概念的生物学释义。
许多政治、法学、社会和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视角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但基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致,对腐败的范围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因而始终没给出“腐败”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
[1]耶鲁大学苏珊・罗斯・艾克曼教授认为:“腐败是国家管理出现问题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表现为那些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官员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
”国内学者王沪宁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
”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腐败必须符合“滥用公共权力”和“为私人谋取利益”这两个基本条件,否则就不应归属于腐败之列。
我们认为: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均可被视为是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从狭义来讲,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是一种狭义的腐败。
二、腐败成因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一)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根据经济人的假定,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终其目的在于谋求自身的个人收益。
这一个人收益不仅包括当事人目前能获得的各种有形的经济利益以及无形的个人满足,而且也包括履行职责可望得到的各种预期收益,比如:工资、权势、晋级、利润、市场份额等。
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官员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不断寻求着自身经济效用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将每一个人放在经济人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经济人行为具有以下四种本性:(1)利己主义:即每一个经济人都以其自身的利益为最大化为目标。
(2)机会主义:也就是经济人不但自私,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会伺机去损人;(3)外部性:即个人的某一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影响,其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4)有限理性:也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自身生理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不可能作出完全理性的选择,而只能是较优。
以上的经济人行为假设表明,利己是人之本性,在有限理性之下,在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惜伺机去损害他人,这不仅包括一般市场经济人,也包括那些权力操纵者。
权力操纵者的这种利己机会主义行为就具体表现为腐败,其后果必然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成本收益理论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蕴含着追求效益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有以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的要求[2]。
为此他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作为了解和研究人类行为的有效工具,现已被大家广泛采用。
其要点是,当预期收益>预期成本时,人们的动机就会转化为现实行为。
以成本—收益公式(W0-W1)+M>B(1-1/P)(1)为例,对产生腐败的行为进行分析。
其中,W0表示一个人正常状态的收入,W1表示因为腐败行为被查处降职以后的收入,M为腐败行为被惩罚所带来的损失,B表示腐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P(0<P<1)为被查处的概率。
上式的左边可以看做因腐败受到查处后的私人成本,它由丧失的金(W0-W1)和额外惩罚M构成。
右面就是腐败诱因,它是按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者的私人收益。
当腐败诱因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为W0-W1+M,它包括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两部分。
在W0既定时,查处降职后的收入W1与腐败私人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如果腐败者受到查处后被解雇,则W1=0,原职位薪金全部成为腐败成本。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权力操纵者的预期收益总是大于预期成本的,而群众和监督表部门的预期收益总是小于预期成本的。
这可以从当前我国腐败的现象和数据中得出: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腐败事件被揭露的概率不足10%,而受到相应刑事处罚的概率更为不足1%,因此,许多腐败行为处于“灰色地带”。
(三)寻租空间理论分析寻租理论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一切可以获利的交易全部被竞争的作用使利润减少,但在商品和要素53・・流通受阻时,一些高额利润可以长期保持下去,经济学中将它称之为租。
于是通过钱和权的交易可以瓜分超额利润,这就是寻租。
由于阻碍充分竞争可以创造出租来,所以社会中有一部分财富不但用于疏通权力,而且用于创造和维持这些经济特权。
”比如有的政府官员利用职权打着改革的旗号搞低价承包、低价拍卖,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有的挪用、私分公款;有的接受回扣和贵重礼品;有的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索取、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等。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荣敬本等也用寻租理论来分析我国腐败现象的根源,他们认为,“官商”、“官倒”等各种形式腐败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寻租”或“设租”,寻租的过程就是权钱交易的过程,寻租活动的高涨将会刺激设租活动的发展,从而使腐败活动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尽可能缩小政府干预和管制的范围,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进市场平等竞争。
[3]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干预过多,市场竞争极不公平,法制、体制等各项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和政府的权力操纵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寻租行为。
(四)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腐败实际上是公职人员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经过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后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而制度通过影响个人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而最终影响着个人的选择。
当把制度当成一种资源时,就可能出现短缺。
短缺是经济学的术语,用于指“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一种经济状况”。
所谓制度短缺即指制度方面的实际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制度状况或现象。
它不仅包括经济制度的短缺,也包括政治制度的短缺。
笼统讲,无论是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是在一个社会内部制度的改革中,由于改变了的环境使原先有活力的制度越来越缺少活力,原先灵活的制度逐渐僵化,从而导致制度不能有效供给,产生对制度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现象,这对体制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尤为明显。
因此,腐败就其实质是钻现行制度的空子,趁提供公共的“政府品”之机,进行权力寻租。
可以说,在体制转换时期上制度上的种种缺陷,为腐败的猖獗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三、治理腐败行为的对策建议腐败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全球性灰色瘟疫”,它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以致百姓“谈腐色变”。
为此,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战略任务。
(一)构筑牢固的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要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防止其蜕变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
一是要继续宏扬的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党员干部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意志。
二是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意识。
小平同志认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三是以领导干部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为重点,不断深入地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四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提高从事腐败的风险与成本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在《控制贪污腐败》中,也指出: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
这个公式启迪我们:要有效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从而使腐败从“低风险、高收益”行为变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为。
首先是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
其次是要大力提高腐败的被查处概率(P),让腐败分子认识到从事腐败行为的高风险。
对于腐败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不管职务多高,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不要“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再次要加大各方面的监督力度,提高从事腐败的道德成本。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孟德斯鸠有一至理名言:“一切用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非到限度,决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4]P154拿破仑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支枪更可怕。
”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报道作用,揭露腐败分子的丑恶思想和行径,使其“身败名裂”,“臭名昭著”,并为此付出沉重的“精神代价”。
(三)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法制体系保障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
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1977年涉外贿赂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公务员禁止经商,禁止接受礼品,限制兼职,实行回避制度等。
总之,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必须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充分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积极构建“以廉为荣,以廉为耻”的廉政风尚;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薪养廉制度、廉政保证金制度、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并建立健全严格的防腐反腐法制体系,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参考文献:[1]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3.[3]吴敬琏.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