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各章节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思维导图_知犀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思维导图_知犀思维导图
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循环
淋巴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状态
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 稳态与意义
营养物质
组成物质
代谢产物 信号分子
血浆蛋白
定义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外液渗透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 维持因素
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的生存环境
体液
概念 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
体内细胞生活 在细胞外液中
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成液和淋巴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内环境
不同的内环境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实质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基础:人体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 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24版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景晴版)

2024版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景晴版)

02
细胞适应与损伤
细胞适应类型及特点
肥大
细胞体积增大,功能增强, 如心肌肥大。
增生
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 织器官体积增大,如乳腺 增生。
萎缩
细胞体积缩小,功能减退, 如老年性脑萎缩。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 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 类型所取代的过程,如骨 化生为软骨。
细胞损伤原因及机制
缺氧
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细胞损伤。
03 循环系统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上升。
02 血液系统
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
增加。
04 神经系统
出现头痛、头晕、反应迟
钝、嗜睡等症状。
应激反应概念及类型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反应类型包括: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病理性应激;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等。
05
肿瘤形成与发展
肿瘤概念及分类
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分类
根据肿瘤的生长特性及对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肿瘤形成原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部分肿瘤有家族聚集性和 遗传倾向,涉及多个基因 和遗传物质的改变。
环境因素
包括化学致癌物、物理致 癌物(如紫外线、电离辐 射)和生物致癌物(如病 毒、细菌)等。
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和淤血概念及原因
动脉性充血原因
生理性充血,如运动、消化等; 病理性充血,如炎症、肿瘤等。
淤血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 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
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 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 脉性充血。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发热思维导图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发热思维导图

发热概 述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的0.5℃防治原则对抗致热原过热(hyperthermia):产热过度、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造成被动性体温升高癫痫大发作,甲亢、某些全麻药中暑,汗腺缺乏症下丘脑损伤、出血,炎症防治原则物理降温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s→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体温升高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致热原:含有致热成分的物质,能引起发热。

内源性致热原细胞产生的(E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外源性致热原外致热原感染性发热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分枝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某些体内产物非感染性发热抗原抗体复合物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类固醇睾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手术后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AN)腹中隔(VSA)弓状核(ARC)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无论EP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个潜伏期,提示EP需要通过一定作用方式才能引起发热。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febrile ceiling)。

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 (prostaglandin E,PG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 (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H)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抗利尿激素(ADH)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膜联蛋白A1 (annexin A1)/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白细胞介素-10(IL-10)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下降期(退热期)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物质代谢的改变:温度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 13%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发热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AG升高,血氯正常型)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七年级生物上下册思维导图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下册思维导图和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1、2章生命的世界探索生命思维图导航认识生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考点全解读考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物种多样性强调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遗传多样性主要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不同,当然也包括生物种间的基因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要弄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但没有最小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生物的特征生物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包括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够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四个基本特征(其实根据后面所学我们应该知道生物的遗产和变异也是其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描述判断属于生物的那个基本特征。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某个生物的环境指的是除了这个生物外其他的所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高频考点,其中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真领悟情景材料(或诗句)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选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我们也应该能够分辨出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结果特征来适应的。

考点四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法是考试的重点,除了熟记实验法的步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假设要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或已经获得的知识作出的较合理;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设置对照实验、b设置单一变量(其它条件不能影响实验对象的正常生活)c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结论归纳的正确性(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4章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思维图导航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考点全解读考点一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有反光镜和遮光器(要使视野变亮,用大光圈、凹面镜、要使视野变暗,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内污点的判断方法是移动玻片、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都不动,污点就在物镜上;由于显微镜呈的像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我们要把像还原成物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像旋转180°看到的就是物体了;要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时,向一个方向移动标本,视野内物像则向相反方向移动,如玻片左移,视野内物像则右移,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玻片标本向像所在的位置的那个方向移到就能够把像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有:第一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等于第二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

(完整版)生理学思维导图

(完整版)生理学思维导图

单纯扩散02、N2、CO2、乙醇、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j ①高度特异性!
易化扩散卜4载体介导-(②有饱和现象!
|;③有竞争性抑制।
通道介导-Na +、K+、Ca2+、Cl-等离子 g.离子泵利用分解ATP 产生的能量 原发性 1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继发性
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
大分子的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进行转运的方式
出胞和入胞 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等
物质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
丁,—心房肌细胞
工作细胞
产(jt 、空肌细胞
功能1
…>建房结细胞
自律细抱/ 浦肯野细胞 心房肌 快反应细胞心室肌 浦肯野 慢反应细胞 房室结 3期内向Ca 减弱,外向K 增强
降息跨膜转运仍进行 免极化K 外流
前3期同于心室肌细胞
*上*皿出八门外流减弱IkK 离子外流减弱 浦肯野细胞4期
(内流城SIfNa 内流野1 分类 去极速度 心脏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 静思电位Na 内流 的泉 Na 内流去极化 快通道 TTX 阻断 动作电位 。

期 1期K 外流
复极化 2期(平台期) 早期外向K 抗衡内向Ca ♦
晚期・外向K
去极化 Ca 内流I 型通道慢通道
缺乏Na 通道
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悒 慢反应目篌^
自动去极化 速率最高 1勺的卜流进行性衰减
IfNa 进行性增强
T 型Ca 流Ca 内流
K 外
快反应细胞。

【思维导图】生理学—血液

【思维导图】生理学—血液
血液
概述
血液抗凝处理,后比容离心 管内血液分为三层: 上层 浅黄液体 血浆 中间 白色不透明薄层 白细胞,血小板 下层 深红色 红细胞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组成:血浆+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男 40%-50% 女 37%-48% 新生儿 约55%
血量
每千克体重含70-80ml血液 分类—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运输
(1)除钙剂:①柠檬酸钠②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血型与输血
红细胞凝集
抗原抗体反应 A型血
A₁型,A₂型 血浆中含抗B凝集素
B型血
血浆中含抗A凝集素
ABO系统
AB型血 O型血
无抗A、B凝集素 血浆中含抗A+抗B凝集素
血型
抗体
天然抗体 免疫抗体
不能通过胎盘
血液的生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和防御
血液的理化性质
密度(比重)
全血 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红细胞 1.090-1.092 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
黏度
全血 4.0-5.0 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可塑变形能力,血流速度 血浆 1.6-2.4(37℃)
血浆
水(91%-92%)
白蛋白(40-48g/L)
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分类
球蛋白(15-30g/L)
白蛋白/球蛋白(A/G)≈1.5-2.5
纤维原蛋白
血浆蛋白(6.5%-8.5%) 溶质
功能
营养作用 运输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参与凝血、抗凝以及纤溶过程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缓冲血浆pH功能

运动生理学思维导图

运动生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绪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殖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运动生理学概念、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任务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④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生理调节机制及特点神经调节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适应性反应过程。

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生物节律由于生物体内生理活动的节律性变化,使生物体对内、外环境的程序性变化具有生物“预见性”,产生了更完善的适应过程第二章骨骼肌功能2、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①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②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③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与之融合进而破裂,并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④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与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后膜Na+、K+通道开放⑤使Na+内流、K+外流,使得接头后膜膜电位幅值减小,即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⑥当终板电位到达一定幅度时,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使得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1、静息电位产生原理①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而对Na+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②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电荷转移,使细胞内丧失带正电的K+而电位下降,细胞外增加带正电的K+而电位上升③这就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⑤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3、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第二章骨骼肌功能5、兴奋—收缩耦联释义: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①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