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合集下载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

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

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1. 东汉时期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

“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

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

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

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寺庙基础知识

寺庙基础知识
奉大钟之下,因为他曾发愿救度众生出离 苦海永得超升。与敲钟的宗旨不谋而合。
藏经楼
方丈室
哼将
钟楼
枷蓝殿
东北天王
山门 | 山门殿 | 天王殿
韦陀
哈将
西南天王
鼓楼
| | 祖师堂 大雄宝殿 | 法堂 | 罗汉堂 | 藏经楼(毗卢阁/观音阁) | 方丈室
佛教
三 寺庙基础知识
院落式格局 汉地寺庙定型于南北朝时期,采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格局,隋唐前寺院以 塔为中心,隋唐后,以殿堂为中心。
中国庙堂正面是向横伸展,使人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平安与 舒展的感觉。西方圣堂则人字形一直狭窄的往上发展。
配置 以殿堂为中心,南北为轴,自南往北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 堂、藏经楼,山门的左右为钟(东)鼓 楼(西)。中轴两路配殿有迦蓝殿(东 )、祖师堂(西)、观音殿、药师殿。 东侧是僧人起居生活之处,西侧是禅堂 ,接纳云游僧人。
普贤菩萨
具有延命益寿之不 可思议的力量。理 德和大行愿的象征, 象征真理。以智导 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完成求佛 者的志愿,道场为 四川峨眉山。
三身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位中;报身佛卢舍
那佛位于左;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居于右
三世佛
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面是 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 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 ,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 ”弥勒佛。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王维)
宝华寺山门
三门殿
有些寺庙将三座门盖成殿堂式,或至 少把中间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 或“三门殿”。 三门殿内有手持金刚杵之金刚力士一 名,只是后来为了对称,才又加了一个 金刚力士,金刚力士的职责为守护佛法 ,所以置于山门殿两侧。世俗根据《封 神演义》,称此像为哼哈二将。

中国建筑史 简答题

中国建筑史  简答题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2)宫城内前朝后寝。

3)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

4)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5)一般有三道城墙。

中国古代宫殿布局特点答:1)“三朝五门”制度2)“前朝后寝”制度3)轴线组织院落式布局 3.中国古代屋顶曲线的基本形式和形成原因。

屋顶曲线的类型(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有以下三种: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3)屋脊曲线。

屋顶曲线的形成原因1)举架(举折)做法;2) “反宇向阳”;3)排送雨雪;4)建筑审美。

中国佛塔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答: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姿,形式多样。

从造型上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藏式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塔等;简述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布局特点:答:中国汉地佛寺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的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五门”的阶段。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答: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装饰简洁,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1)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周以前)2)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3)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4)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五代,喻皓的《木经;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供三身佛的,多据上述教义安排: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


应 县 释 迦 塔

• 大雁塔
荐 福 寺 小 雁 塔

• 云南大理三塔 • 云南是唐代南诏国的所在地,它是唐朝的属国,也属于唐 朝的文化圈。大理三塔中的千寻塔,建成于中晚唐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长安荐福寺小雁塔的艺术风格
寺院兴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
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
北朝:
萧梁2846所,陈朝1232所。
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 东魏、北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 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寺 院 兴 废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 其后续有建邺建初寺(孙吴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孙权为 康僧会造)、武昌昌乐寺、慧宝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 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 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 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 遂转而专指高塔。 •
涅槃相
(2)供三尊佛
• “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 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3)供五尊佛
• 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 宝生佛,表福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 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 表事业。

3.法

• 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 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 法堂的特点:除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 (狮子座)供演说佛法之用。左钟右鼓,供上堂说法前击鼓 鸣钟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 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两侧 置听法席。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佛寺的朝向
• 方位的偏正与否,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 更是重视,《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 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又说:“卜兆营室 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 应和宇宙阴阳之气相协和。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方位是非常讲究而细腻的,“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 治。”所以宫殿等皇家主要建筑和州府县官署衙门一般取正南向,地 位较尊高的神祇、德行修养很高的圣人或神人所居的殿堂也可取四正 方向。 • 如佛教中的大雄宝殿,道观中的三清殿、玉皇殿,孔庙学宫中的大成 殿等常以东南西北四正向作为朝向(大成殿常取南向),即子午卯酉 向。
我国的清真寺
• 穆斯林在他们征服的地方或聚居处建立清真寺; • 清真寺内不得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 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海 拉布,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督教都为基督新教。因此我国的基督 教堂选址和朝向都没有特殊要求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 选址和布局
中国主要的宗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道教 基督新教 伊斯兰教
中国佛教寺院
• 佛教是属于外来宗教,汉代时传入中国。由于 佛教教义精辟生动、平易亲和、对现实有很强 的互补性,于是得到广大下层社会的认同和上 层统治阶级的推崇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宗教。 • 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而兴盛起来,成 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 原有的建筑形式,也深受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 影响。比如选址,寺庙风水符合一个“空”的 要求,后靠山,前傍水等。 • 但实际造庙选址,仍要依具体的实地,和地方 信众等一系列因素需求。
中国佛教寺院的选址
•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来佛寺大都建造在山清水 秀、风水极佳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环若列 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 藏”。这种追求固然与佛教所追求的静修教义 及佛教徒的生存需要有关,但也离不开风水潜 移默化的观念上的影响。 • 佛教经常借助风水确定寺址,觅龙、察砂、观 水、点穴、四灵兽等相地方法一如世俗建筑。 几乎每一佛寺志中都有关于其寺后倚之山的 “风水式”的详尽描写。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比较完整的寺院一般包括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罗汉堂等,不同的寺院还有其他的殿,如武圣殿、三圣殿、药王殿、圣母殿等等。

三门就是寺院的大门。

比较大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大门,两旁小门,又称三门殿。

小点的寺院有些就一个大门,小门就省略了。

因为寺院一般都在山中,所以又叫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空、无相、无作)。

进入三门,两旁塑有两大金刚神像。

一是手持金刚杵的夜叉神,名为执金刚;一是密迹金刚。

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即此密迹金刚神。

很多人说这两个是“哼哈二将”,也确有近代的寺院在修建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两个修成了“哼哈二将”,但这个其实是误传,“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与佛教没有关系。

天王殿走过三门就天王殿。

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天),面向北;殿内东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

现今寺院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像俗称大肚弥勒佛,并不是原本的弥勒菩萨,是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德高望重。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慢慢普及开来。

四大天王如雷贯耳,具体的就不说了,不是中国人,西游记中守护南天门的增长、广目等四大天王就是本土化的四大天王。

很多人说他们是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的误传。

佛教中另有金刚,与天王不可同日而语。

韦驮菩萨这个和弥勒菩萨一样,已经把佛经中的菩萨本土化了,佛经中有韦驮菩萨,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韦将军。

传说唐代的道宣律师〔南山律宗开山祖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佛经传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

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将军像。

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文化之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之布局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

“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

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

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

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

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

伽蓝殿和祖师殿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

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

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

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

藏经楼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

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

戒堂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

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

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

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

僧舍和茶堂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

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

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

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

即: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顺序修建: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寺院建设

寺院建设

寺庙建设中国建筑的营造法则,基本上建筑的平面布局是院落式,将主要建筑置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则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建筑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的主要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堂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则集中在中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库房、接待室等,中轴线西侧为接待区即云水堂等。

附属建筑种类很多,各寺情况不一。

下图为近现代汉化佛寺典型配置平面图:但是,归元寺的建筑风格与一般寺院典型配置不太一致。

它不具有整齐对称的宏大格局,略显杂乱。

xx布局平面图归元寺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

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等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

究其原因,是寺院初建时,短期内无法筹集足够的钱财做整体安排,只能够筹集一笔钱就修造一处。

山门朝东,建筑物却由南向北逐次侧进。

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初年及当代陆续所建,遂成为今日的格局。

从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年,是归元寺创建时期,根据《归元寺写本》记载:顺治十五年建普同塔,十七年建禅堂,十八年建大雄宝殿、斋堂、上客堂,康熙元年建祖堂,三年建前殿和方丈室,八年建藏经阁和钟鼓二楼,十三年建观音堂、云水堂、内外寮舍、三祖塔院、三门各寮等。

P21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太平军曾四次攻克武汉。

(《武汉市志?大事记》)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宗旨,认为其他宗教均为妖语邪说,所到之处的佛寺道观一律被焚毁,归元寺也未幸免。

归元寺内光绪年间曹生谦撰《重修罗汉堂落成志庆》木刻屏有咸丰兵?寺院全遭焚毁的记载:“自从兵?经天殃,楼台化为麋鹿场。

四十馀年野草芳,晨钟暮鼓馀清凉。

”清同治七年刻本《同治汉阳县志》P226对此也有记载:“xx:在城西二里,顺治初僧白光即王章甫袗葵园故址建,禅关寂静,戒律精严。

中国建筑史习题

中国建筑史习题
2.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主要区别 答: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装 饰简洁,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 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 精巧的特点。
3. 简述汉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布局特点。 答:中国汉地佛寺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 一般是座北面南, 从山门(寺院正门) 起沿一条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 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的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由南向北每隔一定 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五、论述题 1. 试述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答:礼对建筑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 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
当贝赫再次醒来时,他发现他躺在柔软的床上。他仍然感到虚弱无力,但也许是睡眠的原因,精神状态显然比以前好多了。他转过头看着周围的情况。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房间。这里很奇怪。他从未见过它,所以它不是三个男人和女人的住所。 “你醒了!”就在这时,我 听到只有一个清脆的声音。看着北河的一侧,一只十五六岁的蟑螂刚进来,带着一盆热水,看到他醒来,这显然很开心,笑着,他身上有两个小酒窝。脸颊。把热水盆放在桌子上后,她说:“你等一下,我要找张先生。”在那之后,她转身跑了。张先生,在贝河的脑海中立刻回忆起来, 这是庐山宗一位高技能的医生,他的地位相当高。他通常只会要求许多长者提问。如果庐山宗的普通弟子有任何不治之症,张先生的弟子负责。不久之后,我看到一个留着长胡子和高冠的男人。他进来了。这个人看起来像四十多岁,他的皮肤有点暗。这是张先生。张先生走上前来,看着 他微笑,然后伸手抓住北河的手腕,开始为他拍打脉搏。只是片刻的努力,张先生放下手,说:“没有什么是严重的,只是过度消费,导致身体空虚,并且会弥补它。”文言,北河看着张先生。点头,然后说:“我的弟弟。”张先生脸上的笑容逐渐趋同,“暂时放在凉爽的房间里”。凉 爽的房间是祖庙用来储存身体的地方,温度很冷。可以防止身体在短时间内腐烂。张先生的话无异于告诉北河陌生人死了。今天是一个寒冷的身体。等他说话,然后我听到张先生继续说:“你应该先休息一下,我会让人们得到一些食物。此外,老人会来看你,应该有事要问你。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中级导游证考试试题

中级导游证考试试题

中级导游证考试试题中级导游证考试试题 1.以下所列城市哪些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 A 、南京镇江 B 、扬州无锡 C 、扬州淮安 D 、徐州E 、常熟 ABDE2.江苏省有中山陵、灵谷寺、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拙政园、淮安周恩来故居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请你指出下列各景点A 、苏州环秀山庄B 、南京堂子街壁画C 、扬州何园D 、泰州梅兰芳故园E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ABCE3.城市与美称:镇江一一城市山林扬州--淮左名都泰州--凤凰连云港--东海名郡4.宗教与命题 ( 用连线表示各宗教所要回答的命题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一人死 ? 道教一一人如何不死后如何 ?5.中国佛塔的样式很多 , 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式等 , 但其中体制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营造最普遍的一种造型是:楼阁式塔6.中国玉雕图案内容非常丰富, 传统玉雕是以一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构图来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请问中国传统玉雕的图案有哪些类?吉祥如意类、长寿多福类、多子多孙类、安宁和平类7.官式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是按封建礼制来加以约束的 , 因而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肃穆的阴阳术数。

一般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称、层层进深的布局 , 秩序井然 , 气氛庄重。

对于如此庞大的建筑群 , 欣赏还是从单体建筑开始 , 体现其高低等级之分的差别在于建筑体的基座、开间、斗拱、屋顶形式和装饰彩绘等。

其中的屋顶形式给人的直面感觉是比较突出的 , 请按其高低贵贱之分排列出以下屋顶式样的顺序 ?A 、重檐歇山顶B 、重檐庇殿顶C 、单檐歇山顶D 、硬山顶、单檐庇殿顶 EF 、悬山顶(BAECFD )8.汉传佛教区寺院的布局是沿中轴线由南往北布置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建筑 , 有的在大雄宝殿前方的左右两侧还有钟鼓楼 , 大致采用规则式分布。

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也很有特色 , 请问: 藏传佛教区寺院布局采取何种形式 ? 自由式9.京杭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 但在隋朝时并不是直接连接两地的直通运河 , 而以当时首都洛阳为中心 , 绕道不少 , 当然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怎么参拜?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山门向南开,布局基本上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等组成。

当然,这只是佛教寺院的一般布局,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等等,具体情况还要视规模而定。

一、山门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因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含义,即是三个门之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为空门,东侧的为无相门,西侧的为无作门。

无作指无因缘造作;无相即不取一切相;空门,因缘解体,一切皆空。

所以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涅磐境界所必须经过的门径。

一般的山门两旁有两位大力金刚像,又名“执金刚”,是两位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的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二、钟楼、鼓楼进入山门以后就可以看见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

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其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鼓楼为悬挂鼓之建筑物。

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其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

1、中尊:弥勒佛天王殿一般面向北,供的中尊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作大肚弥勒佛,是未来佛,与释迦摩尼(现在佛),燃灯佛(过去佛)一起供奉在大雄宝殿,称为“竖三世佛”;另一作菩萨像装,常带天冠,单独侍奉。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精品
图19 大雄宝殿
精品
图20 释迦摩尼佛
精品
十八罗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 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 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最初为 十六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精品
图22 海岛观音
精品
5、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寺庙中轴线的后部。藏经楼的“藏”,读zàng, 是指佛教里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另外还有分类的 意思。
藏经楼的功用一般用于藏经,也可以用于僧人阅读经书的 场所或是接待贵宾的场所。
藏经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毗卢阁,楼上藏经书,楼下 供奉毗卢遮那佛;二是转轮殿,所有经书放在一个大转轮 上,人们只要将转轮转一圈就代表读经书一遍。
精品
图12 山门(三门)
精品
图13 金刚力士
精品
2、钟楼 、鼓楼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楼宇,通常与鼓楼分居山门内两 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梵钟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 早晚报时之用。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 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 消。一般来说,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度化众 生。
精品
图16 弥勒佛
精品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 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职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职雨。 合起来也称“风调雨顺”,表达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图图11白马寺河南洛阳白马寺河南洛阳图图22灵隐寺浙江杭州灵隐寺浙江杭州图图33少林寺河南登封少林寺河南登封图图44寒山寺江苏苏州寒山寺江苏苏州图图55国清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浙江天台图图66大明寺江苏扬州大明寺江苏扬州图图77栖霞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江苏南京图图88东林寺江西九江东林寺江西九江图图99法门寺陕西扶风法门寺陕西扶风图图1010南普陀寺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福建厦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正正文文??一寺庙的基本布局一寺庙的基本布局??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

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

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

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

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诚然,佛教流派多元化造就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远非三大类型所能囊括,即使同一流派和同一类的佛教建筑艺术,由于宗派众多,崇奉的佛教教义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会各不相同,同属汉传佛教的南方佛教建筑与北方佛教建筑在艺术风格上就有很大差异。

由于此次考察涉及典型藏传佛教建筑极少,在此仅对南北两地的汉传佛教建筑进行比较研究。

 二、 汉传佛教建筑的主要型制演化: 早期,汉传佛教建筑的型制因循了古代印度的式样,基本特征是砖石结构的宫塔式。

宫塔式佛寺是以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型“宫塔”为主体,塔后建佛堂,周围造僧舍的佛教寺院型制,最早见于洛阳白马寺壁画。

据《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宫塔式佛寺曾在汉晋时期的西域地区普遍盛行,内地并不多见。

其典型特征是以砖石砌筑,基座平面为“四方式”,塔身断面有方形与圆形两种,塔体自下而上呈收分之势,塔层成单,层龛与柱龛内供奉佛像。

后来砖石结构的宫塔式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以殿堂楼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建筑结合,开始逐步适应中国的社会心理,吸收中国本土的技术与文化,发生了中国化的嬗变。

楼塔式佛寺是中国化佛寺的早期型制。

它借助中国古代建筑固有的楼阁艺术造型,将砖石宫塔演变为木结构重楼,并以宝刹作顶,使其既有楼的外观又有塔的特征,是谓“楼塔”。

楼塔与宫塔的主要区别在于将遍布塔外壁的千层佛龛改为内置佛像,堂阁环楼而设,从而使原来绕塔瞻礼膜拜变为堂内供佛诵经(图1)。

随着佛教精神崇拜物与礼佛形式的变化,殿堂变得越来越神圣,于是,廊院式佛寺型制应运而生(图2)。

廊院式佛寺巧妙调动各种艺术要素组合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不仅能够满足佛教功能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以创造出奇妙的艺术景观,较之楼塔式佛寺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廊院式佛寺无论单院式还是多院式,均以大殿为主体建筑,周围  图1 图2 依序建殿、堂、楼、阁等配殿建筑。

单院式一般为四合院;多院式(图3)用于大寺,有主院与旁院之分,主院与旁院或纵联、或横联、或纵横相联,通常情况下寺院规模越大旁院也就越多,主院多以殿阁组群作为主体,而旁院则以独立的殿阁作为主体,如五台台怀镇显通寺(图4)、罗睺寺(图5)等。

  图3  图4 图5 三、 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绀园、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

 寺,其本义是指古代官署名。

据《汉书・元帝纪》:“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寺者,释名曰寺,嗣也。

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本是司名。

西僧乍来,权止公司。

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

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可知在汉代,寺原为中央与地方的政事机关,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久而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

 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与其建筑型制的演化息息相关。

在宫塔式、楼塔式向廊院式渐进的过程中,以塔为中心的布局也随之朝着以殿为中心的布局发展,日臻成熟,直到形成“伽蓝七堂”的稳定模式。

佛寺以塔为中心缘起佛塔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意义。

因佛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和精神象征所在,故拜塔与绕塔念佛诵经是崇佛礼佛的主要形式。

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常见于宫塔式和楼塔式建筑型制。

在佛塔一元独尊的地位消失后,以殿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开始出现。

殿堂的出现首先在于它具有实用性。

佛教建筑型制从宫塔式到楼塔式的变化,意味着造像奉祀的形式逐步取代了瞻礼象征性建筑的形式,供佛诵经的精神崇拜开始由建筑的外部空间转向内部空间。

由于佛教影响迅速扩大,崇佛礼佛者与日俱增,楼塔内部狭小的空间难以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佛事活动需要,注定将寺院的中心地位让于拥有宽阔室内空间的殿堂。

选择殿堂作为佛寺中心还在于殿堂的政治属性按照等级制度,殿堂属于高级建筑,只有帝王议政、大典和寝宫才有使用的特权。

由于佛教不断世俗化,趋向于依附皇权政治,所以佛教被特许在殿堂内供奉佛像,礼佛诵经,享受了与天子理国同样的殊荣。

 汉传佛教建筑分布在中国广大地域,受汉族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被突出强调的不仅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功能,而且还有维护伦理观念和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

佛教建筑群大都因循礼制规范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尊卑意识与名分等次渗透到佛教建筑的所有层面。

在建筑布局上则完全承袭了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营造方式,采用纵轴式中轴对称进行统一构思排列。

以殿为中心的佛寺是一组或多组布局严谨的建筑群,沿中轴线设置重重院落与建筑,大殿居中而立,左右对称布置配殿。

佛寺无论大小,规格无论高低,均照此形式建造,即使是比较复杂的多院式佛寺,也均在以殿为中心、中轴线为基准的基础上或纵向扩展、或横向延伸而成。

以殿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形式由简单而复杂,不断发展完善。

唐宋以后,禅宗提倡的“伽蓝七堂”寺院格局逐渐成为佛寺建筑布局的蓝本,对佛教寺院的山门、佛殿、法堂、方丈、斋房、浴室、东司(厕所)等七种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排列程式作了明确规定: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正殿,正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钟鼓楼、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配殿。

僧舍位居中轴线的左侧,禅房位居右侧(图6)。

 山门: 图6 佛寺大门称“山门”。

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

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天王殿: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面朝南。

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

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佛殿: 即大雄宝殿。

位于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陀的大殿。

“大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自在天魔”等“四魔”。

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见的有一、三尊两种类别。

供一尊佛的情况一般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常见有三种姿势。

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

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环形,名为“说法印”。

再一种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

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供三尊佛的情况有多种安排方式。

一种是供“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另一种是供“三世佛”,又分两种:一种是在三个空间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间一尊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

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再一种是供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尊佛。

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迦叶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另外还有供奉五方佛的,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

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

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

释迦佛的近侍,一般为老“迦叶”、少“阿难”两大弟子。

殿内东西两侧,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

佛坛背后常供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尊观音菩萨像。

 配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

伽蓝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寺神。

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

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云:“中国僧寺立鬼庙,次立伽蓝神庙。

”可见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

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禅宗清规制定者)。

 藏经楼、法堂: 藏经楼和法堂往往合并为一幢二层建筑,位于佛殿之后,藏经楼在上,法堂在下,若分开建造则法堂在前,藏经楼在后。

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