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描述了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冲突。
通过了解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发展过程和生活经历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个体生命周期中最初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依赖他人的主要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并发展基本的安全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了适当的照顾和满足基本需求,他们将培养出信任他人的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经历了疏忽或虐待,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他人的倾向。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探索自主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学习并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
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合适的自我控制和独立性。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合理的自主性支持和赞赏,他们将培养出自信和决策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了严厉的限制和批评,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决策困难。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期(3-6岁)在学前儿童期,个体开始发展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识。
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合适的责任感和产生创造性的能力。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规范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培养出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受到了过分的限制和指责,他们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和丧失创造力的倾向。
第四阶段:童年期(6-12岁)童年期是个体开始培养自信和社交能力的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个体的自尊心和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反,如果个体受到了贬低和排斥,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个体面临身份认同和独立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自身的身份认同,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身份探索和支持,他们将培养出明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
埃里克松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悦读】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这里简单介绍与亲子相关的前五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学初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
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
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
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
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
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
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
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
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
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概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一种心理发展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和生命阶段内如何发展、演变和成长。
这一理论在研究人类发展问题时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发展的过程视为一系列独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需要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得到满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八个阶段以及对应的关键问题如下:1.信任与不信任(Birth - 18 months):此阶段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婴儿能够信任他人和自己的环境。
2.自主性与怀疑(2-3 years):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决定是否要独立。
解决中心问题是培养自信、创造力和独立性。
3.倡导(3-5 years):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语言和文化表达,并开始探索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的作用。
中心问题是建立优秀的社交技能和自我表达能力。
4.产业与劣等(6-11 years):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自我建设的技能,如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效能感。
中心问题是建立良好的学习前途和自我价值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12-18 years):在青春期,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和意义感更加关注。
中心问题是发展崭新的身份感和确定自己的角色。
6.亲密与隔阂(18-40 years):进入成年期后,人们开始寻求亲密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重要的个人和合作挑战。
中心问题是通过情感收入得到安全感。
7.制造与孤独(40-65 years):在中年,个人开始确定他们的生活领域及其个人责任和意义。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doc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幼儿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
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五岁是学前期。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
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
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标题: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引言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生八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生命各阶段及其特点1. 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学会信任他人。
2. 儿童早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世界,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或照顾者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儿童将会形成自我控制和自主性。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主动性和责任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
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将建立起勤奋和能力感;反之,则可能产生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反之,则可能出现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的人们开始寻找深度的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等。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关系,他们将体验到亲密感;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中年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中年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他们将感受到繁衍的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停滞和空虚。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爱尔兰心理学家埃里克·艾里森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用于描述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经历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这个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完全依赖于父母或抚养者的关怀和照顾。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培养信任感。
父母的爱和高质量的照料对于婴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并可以对其未来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幼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学会走路、说话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父母和照顾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幼儿的正向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期也是创造性想象和游戏的重要时期,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培养基本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基本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
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激励对于儿童在学龄前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4. 儿童期(6岁至12岁)儿童期是认知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他们也开始结交新朋友,建立独立的社交圈子。
学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在这个阶段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念,并试图独立于父母。
他们面临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需适应不同的社交压力和学术要求。
家庭支持、教育环境和社交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6. 青年期(18岁至29岁)青年期是追寻自己的激情和目标的阶段。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人生发展八阶段

人生发展八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起点,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到三年之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完全依靠大人的照料和保护。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发展基本的认知和运动能力。
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
第二阶段:幼儿期幼儿期通常从婴儿期结束到大约六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独立起来,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他们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并开始与同龄人进行互动和社交。
幼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语言和社交技能,以及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阶段:儿童期儿童期通常从六岁到十二岁左右。
这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并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会规则、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阶段:青少年期青少年期通常从十二岁到十八岁左右。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开始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的兴趣。
他们开始面临社会压力和适应群体关系。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树立人生目标,并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
第五阶段:早期成年期早期成年期通常从十八岁到三十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开始追求教育和事业发展。
他们逐渐独立起来,开始独立生活。
早期成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自己的职业道路,建立经济独立和个人身份。
第六阶段:中年期中年期通常从三十岁到五十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建立家庭和事业,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他们面临家庭和职业的平衡,并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中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处理和解决各种生活和家庭问题。
第七阶段:中老年期中老年期通常从五十岁到六十五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退休,并开始享受生活的成果。
他们关注健康和养老计划,并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中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健康,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并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人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不同阶段的集合,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埃里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涵盖了从婴儿到老年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八个阶段,并讨论每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至两年)婴儿期是我们生命中最初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他们人生的基石。
关键的任务是建立和依赖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
如果婴儿能够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他们将会发展出安全感和信任的能力。
然而,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遭受到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产生不信任和焦虑的情绪。
这可能会对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幼儿期(两岁至三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也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任务,如穿衣和如厕。
与此同时,幼儿们开始建立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如果他们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保护或过度限制,他们可能会变得自卑和无能,缺乏自信心。
第三阶段: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在学龄期,孩子们进入了学校和社会的大门。
他们开始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互动,并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发展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学龄期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习技能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们能够顺利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并与同伴和大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培养出积极的态度和适应能力。
然而,如果孩子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遇到困难,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这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造成阻碍。
第四阶段:青春期(十三岁至十九岁)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他们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独立性,并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
7.1.3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学龄期(7~12岁)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 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 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 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50岁以上)
成熟期(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 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 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 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 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 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 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 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八个阶段”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生命是由出生到死亡八个阶段所组成的。
前面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假定发生的时间几乎完全相同。
至于这些阶段中要发生什么事情,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却持不同看法。
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自己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他对心理学重大贡献的一个方面。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
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
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
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968,第92页)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
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
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
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
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
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
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生命周期内会经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八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婴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起点,此时个体主要是通过满足生理需求来建立信任感。
若婴儿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可能会形成基本的不信任感。
2. 幼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探索自我认同的阶段。
幼儿开始发展自主性和意志力,他们会尝试独立做出决策和行动。
如果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获得适度的自主权,他们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否则可能会出现自我怀疑和依赖他人的倾向。
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个体开始建立社交技能和对外界规则的理解的阶段。
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开始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有所意识。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守。
4. 小学期(6岁至12岁):小学期是个体开始培养自主性和学业能力的阶段。
子女开始独立处理学习任务,并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如果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获得成功和认可,他们会形成积极的自尊心和能力感,否则可能会出现自卑和成就感不足的问题。
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个体探索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并与同龄人进行深入的交往。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如果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建立起身份认同和职业规划,他们会形成稳定的自我身份,否则可能会出现自我迷失和身份危机。
6. 青年期(18岁至40岁):青年期是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和事业发展的阶段。
个体开始建立长期的爱情关系,并尝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如果他们能够平衡好爱情和事业,他们会形成成熟的关系和事业发展,否则可能会出现亲密关系和事业发展的困难。
7. 中年期(40岁至65岁):中年期是个体开始关注遗产和对下一代的贡献的阶段。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霍尔(G.S.Hall)曾将青少年期比喻成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strum und drung)[1]的时期,而艾里克森(E.H.Erikson)则指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是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
人们在惊喜孩子的成长、聪慧与活力时,也常常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沮丧:他们逃学、追星、奇装、早恋、吸烟甚至吸毒…,形成为社会所不予承认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2]表1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课题附图{图}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善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地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下表是8个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阶段 1: 年龄0~1岁, 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品质:希望;阶段2:年龄1~3岁, 发展危机:自律-羞愧;品质:自我控制;阶段3:年龄4~5岁, 发展危机:创新-罪恶;品质:生活目的;阶段4:年龄6~11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品质:能力;阶段5:年龄12~20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品质:忠诚;阶段6:年龄20~24岁,发展危机:亲密-孤独;品质:爱;阶段7:年龄25~65岁,发展危机:抚育后代-自我关注;品质:关心他人; 阶段8:年龄65~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失望;品质:智慧;1.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从出生到1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如果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2.自主对害羞与怀疑阶段:从1~3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冲突;父母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容易发展不良行为或自制力差;但若对儿童过分严厉、节制过多、批评和惩罚过多,则会使儿童产生羞耻和对自己的怀疑;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罚;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特征;儿童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进行自我选择,不屈不挠的决心;3.主动对罪恶阶段:此期在4~5岁间;这一时期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4.勤奋对自卑阶段:此期从6~1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在学习;无论是在学校或是田野、工厂,儿童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工作;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工作做好准备;儿童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儿童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儿童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勤奋感也有向极端发展的危险,即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习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无视人类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因而可能成为技术和工作的奴隶;所以,应该鼓励儿童学习掌握技能,但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其他内容;5.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2~20岁,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儿童知道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适合于他们的不同角色;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努力方向;如果儿童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成人;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然而,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相应的是忠诚的品质特点,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与消极自我同一性相应的品质则是不能承担正常社会角色,对社会的敌意或是对帮会的忠实;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例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青少年早年培养的技能和角色无从适应;还有不同时代人群之间的观念差异,有一些成年人自己也不清楚他们的角色,观念模糊,故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指导;在考虑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时,这些因素是值得注意的;6.亲密对孤独阶段:此期大约在20~24岁,也称为成年早期;在这一阶段,发展了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会热烈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敢于与人相爱;发展出爱的品质,与人交流思想,分享感情;而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则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形成孤独感;7.繁殖与停滞阶段:此期从25~65岁左右,即从成年到老年;这里繁殖不仅指生儿育女,更重要是指关心、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还有创造的含义,包括各种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在对下一代、对别人的关心过程中,个人形成关心的品质,他们能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给人关心帮助而不求报答;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进行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创造性活动,那他便是向"自我关注"方面发展,其特征是人际关系贫乏、自私;8.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此期从65岁持续到生命结束;一个人只有通过前面7个阶段,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有充实和幸福感,不畏惧死亡;一个充实的,有完成感的人会形成"智的品质,即以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而发展不顺利,有挫折、失败的人,回首往事常感到失望,感到生活中许多重要目标没有达到,不愿匆匆离开人世;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的可变性,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变化,每一发展阶段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命之初未获得信任感的人,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危机或矛盾,危机的积极解决与否导致不同品质的形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清 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富 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 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始了创 造性思维.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 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 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0~2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儿童期(2~4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龄初期(4~7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25~50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50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