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中学语文教案模板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中学语文教案模板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中学语文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备考学生。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

四、授课教师[教师姓名],具备中学语文教师资格,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中学语文教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教案设计的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教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2、教学难点- 教案设计的创新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教案范例,激发学生对教案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教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提出问题:“一份优秀的教案应具备哪些特点?”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 结合教案编写的基本原则,详细讲解教案编写的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

-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案中的应用。

-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确定和突破。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讨论并设计一份创新性教案。

- 在小组内部分享教案设计思路,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优化教案。

4、巩固练习(10分钟)- 各小组代表展示教案设计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给予评价。

- 针对展示的教案,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第一章:面试准备与自我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2. 自我介绍的技巧与注意事项3. 面试中的礼仪与沟通策略三、教学活动1. 讲解面试流程及评分标准,让学生熟悉面试环节。

2. 示范自我介绍,分析自我介绍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面试场景,锻炼应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面试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教案编写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素。

2.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教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3. 教学评价的编写与实施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案结构。

2. 分析优秀教案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份初中语文教案。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编写教案的质量,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试讲技巧与训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试讲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2. 试讲中的语言表达与教态仪表3. 试讲案例分析与训练三、教学活动1. 讲解试讲技巧与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试讲环节。

2. 示范试讲,分析试讲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试讲场景,锻炼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在试讲模拟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模板)《谈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感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一系列的生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像,并在揣摩、品尝中进展哲理性思索。

2、体会文中比方修辞的奇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理解含蓄而肤浅的感情,培育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把握的思路,学习运用比方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

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投入生活。

三教学难点品尝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并在揣摩、联想中体会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品尝、感悟文本,并进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现一组表达生命图片,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受。

问:从这一组照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中国现代文学宏大作家冰心曾经说:“假设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设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意的了。

”世纪老人冰心走过人生百年,对于生命的熟悉是怎样的深邃与特殊?今日教师和大家一起走近冰心,走进《谈生命》。

(二)、知人论世,解读关键1、走近作家,导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第一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超人》等。

“冰心”是她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起用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不仅是母爱和童心的抒写者、赞颂者,更是宏大自然的歌者。

2、预习检测,积存字词读准字音:巉岩(chán)羞怯 (qiè)枭鸟(xiāo)挟卷(xié)荫庇(y ìn bì)怡悦(yí)芳馨(xīn)骄奢(shē)朔风(shu?)云翳(yì)积存词语:起伏催逼心魂惊骇一泻千里飘翔吵闹悬岩峭壁3、配乐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设计问题:听课文范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教案设计理念1. 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4.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的教学设计:分析课文主题,解读课文内容,提炼课文关键词汇,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2. 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解析课文描写手法,欣赏课文语言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3. 课文《古诗十九首》的教学设计:讲解古诗背景,翻译古诗意义,分析古诗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4. 课文《山市》的教学设计: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分析课文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主题,讨论课文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现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学期末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

五、教学保障措施1. 认真备课,确保教案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加强师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语文初中面试教案模板

语文初中面试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 实践训练: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是一个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的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观点。

2. 知识点梳理:梳理课文中涉及的重点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

3. 课后作业设计: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推荐的初中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教学参考书、教案、论文等,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病例,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主题。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

课文解读:解读课文的意义、主题和思想内涵。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掌握。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

文学作品鉴赏: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4.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讲解与分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阅读理解练习: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口语表达与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4.2 教学活动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小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和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10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5篇)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10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5篇)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
3、4~
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作业:
1.抄写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
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面试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及范文

面试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题:《初中语文面试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掌握教案编写的步骤和方法。

2. 学会编写符合教学目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案。

3. 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教案编写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教案编写过程中的创新和个性化设计。

2. 教案实施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和调整。

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相关资料。

2. 学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编写初中语文教案。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a. 教学目标b. 教学重难点c. 教学方法d. 教学过程e. 教学评价2. 讲解教案编写的步骤和方法。

a. 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b. 确定教学重难点。

c.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d. 设计教学过程。

e. 制定教学评价方案。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教案案例,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教案设计。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教案。

2. 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善教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教案编写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教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 教学过程的灵活运用。

b. 教学评价的及时调整。

c. 课堂管理的艺术。

2. 讲解教案创新和个性化设计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1. 选取优秀教案案例,分析其创新和个性化设计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创新和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修改和完善教案。

2. 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教案质量。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教案编写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案。

面试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及范文

面试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通过故事、图片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4. 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个别辅导: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5. 总结反思(1)回顾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2)反思改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范文课题:《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

初中语文面试万能教案模板(共4篇)

初中语文面试万能教案模板(共4篇)

初中语文面试万能教案模板(共4篇)第1篇:初中语文面试教案初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篇1:初中语文试讲教案】初中语文试讲教案《渡荆门送别》李白一、作者介绍【创作特色】由于李白个性狂放、洒脱不羁、天真率直,傲视独立,使得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杜甫《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首先,其诗以抒情为主,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感情的表达往往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是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李白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诗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

李白的诗歌具有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出蜀辞亲远游,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文本分析《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初中语文2. 课题:《背影》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背影》;b.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背影》的理解与背诵;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父子深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图片导入: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b. 简介作者:朱自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c.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背影”这个词吗?它代表了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大意;b. 让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与同桌交流;c.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c. 引导学生体会父子深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情感拓展: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b. 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珍惜亲情;c. 布置作业:以“我的父母”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背影》的理解与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课文情感表达的分析与体会;3. 学生对父母亲情的认识与感悟。

六、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初中语文2. 课题:《春》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春》;b.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春》的理解与背诵;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春天的美好。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篇一:初中语文试讲题目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4、教学设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那人——那段经历——2、激发情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那人——母亲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

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3、疏通文章结构线索——看花,3次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烦不烦! ——絮絮叨叨(2)品味语言1、找一找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024最新-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8篇】

2024最新-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8篇】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信客》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本单元阅读教学,旨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要能从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本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两代信客的命运,并主要通过年轻信客的经历,着力表现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品性,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对于当今宣扬诚信、讲求奉献的社会而言极具教育意义,对学生更是一次极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验机会。

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了解信客这种职业的特点,体会信客的为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揣摩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信客诚信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语言通俗畅达,并没有什么艰深晦涩的语句,阅读障碍不打,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感悟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关爱、敬重和学习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揣摩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信客的崇高品质。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有自我的认识与体验,通过自己的圈点勾画来探究人物形象与语言特点。

初中语文15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初中语文15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初中语文15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语文面试15分钟试讲教案语文面试15分钟试讲教案语文面试15分钟试讲教案 1.沁园春?长沙 2.诗两首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纪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0.短新闻两篇 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旅程 1.沁园春?长沙上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

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 1 / 21 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雨巷》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分别是谁呢,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 2 / 21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课文简介与教学目标1. 课文简介:本课将介绍一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主题、作者背景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与理解。

(2)课文分析与讨论。

(3)课文主题思考与写作练习。

2.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难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难点等。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黑板板书:梳理课文结构,标注重点内容。

(3)纸质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和笔记。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课文理解、答题等方面的表现。

2. 教学反馈:(1)课堂即时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等进行点评。

(2)课后作业反馈:教师批改学生的心得体会,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拓展与延伸1. 教学拓展:(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实地考察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探讨相关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六、教学活动与互动1. 教学活动:(1)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分析课文角色、讨论主题等。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背影》2.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3. 年级段:初中一年级4. 教学目标:a.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 能够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c.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a. 简单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b.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 课堂讲解(15分钟)a.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b. 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态等。

3. 课堂讨论(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谈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受。

b.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体会父爱的伟大。

4. 写作练习(10分钟)a.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b. 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写作,多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背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学科:初中语文2. 课题:《背影》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b.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难点: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爱。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动作、语言、神态等。

4.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父爱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自己的孝心。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或书籍,拓展视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父爱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意识。

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案基本信息1. 学科:初中语文2. 课题:《春》3. 课时:1课时4.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描绘出春天的美景。

b.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难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等相关信息。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解析作者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的深层含义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4. 课堂小测: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所教学科的最新版教材。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解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准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4. 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卡片、道具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

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

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

(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震悚(sǒng)骇(hài)掳(lǔ)孀(shuāng)懿(yì)惶急(huáng)渴慕(mù)脐(qǐ)絮说(xù)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①恶②模③薄④折形似字:灸——炙(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

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

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

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

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

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

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五、板书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三、研习课文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

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如: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故乡教学设计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 "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