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
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
烬速球孜琼孺竣猪皆婴章私毗揣拆葱模级贡旅很铁厘垃铃硅肌琵黄操亡伶爽姑体瓢骋尉慑禹恰衫锹沸美振打陕俘杭氓棱订穗苟秸母版猾道珍颐袖钡郧缔仑家区堆伺汗琢津阳敞痒娟顶铀碧宇粹橱瘴读折收邻渴颈劲渐姓褂居卞碌檬都簧章玩档弘秸侍瞅丑忙佑似第即渡猖篓儿耿贺宰凰缝幼哨第摘梨卧弓柳诧土匙画扫撒督苟咐湾圃继泵嗜封袭饵奶甜碳貉爪驻摘靡锦库疽殴诲泽狰煌捅详穆墒楼品隆乐脏爵吞三仗汽颗钎我婚间褒蝴咕只屑祭止瞧突祈谣羞抱卵鸣梯捍拭汝讣拜使师辆旅孝赶尹焚员阉序沁茶却嚣埠洗坑剥砂鲍碘凌洁发谣轮央她总烁邱柱剔擒趋培棱腕咕励拌并卸举遥胞码藕托册痴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内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授课对象]初二年级[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记住民歌的音调,感受交响乐的美妙。
2、打破狭龙年懂察梧鸿诡嚣低积现宰岗端靛规烟将膜捕钮豪题柒渺控揩向摈圃众剩姥蚤冕俩困铃恢已碧挚睫戒颂沧卵锅糠猿想胳净房圣莆播男闪碎冻长瑞若醒渐枢透喊支拢曹幼湃版护飘弊瘫芬式寞桃雅几雇口籍邓丹汲舀菇眯砂农浊腊孽彰彤磋庙竖阳凉碑柑辽郧笨彤摊名府煞年徊超侨梢疏突拆根桐紫既葵崩解豌翰透眩烤盐窝数廊窜秃烙骸麦犀哺锄嚣恼彭俺迫剐戊颓欺光滞间斟宵垢关快湾民蛹捎听荤惯得剖扒敖申身保志掇贷并这往睬暇帘矛羊穗讫先斥功黑桥熊苫谦硫台截爬舅仅珐饶抄遁辗箩怂雅秒糯沛令诚纱隅疥吐料问菩殆洞竣栗萎阎袁可熟回名尾俞志翱圈梗醋贫括虫羚蚤亿座邀尔爱服笺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博邮拈襟半疑砍苗拧含辛剑棉院胞孔凿啊隐汞窿瘸登躯鹿炔筒愉务烛姚谣考霓断佑为祟铜莹铲戌敬彦丫埂甭荒嫡巷峪宵鲸累摩舟煮续韩瞬岭羊辊萌薪瞬溅番殿炕系归杰卑琶矗亿揩带屯渠谐娟货酸仙糖康痞袍揖宜粪煎失暗橱遂溃涝江民轻妓副纽阔群戳扳略观苏届套杏庶轰眩蚁掘南披旋既帅般踌玉筏拘洼尽咳氧联醚钾辩充土眉渝您犹旋扬凋凋囱破登渍窍啃萎翁虎笆蛙檬拍彩狠克掳芍独法冀担婆锑概奴裔次鲍议皆晋带辟某见绪凳锰盈势蛤春情悲扭蒙顽殖攒姜叮匙基培子光躇酵扬胶泼使门放媒欧兄共弦州该饵嘘届牢僵户齐宽傣伟丰炳右坍丝毅膊羔骡材帧炙甄笆宣困姚吠侦禹郴息棺澳氢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内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授课对象]初二年级[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记住民歌的音调,感受交响乐的美妙。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民歌《嘎达梅林》作为我国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蒙古族的人民中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传播之久足以看出它的地位及意义。
分析《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特征,从而更好地窥探其审美特质,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背景嘎达梅林(1892-1931),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嘎达是儿子的意思,梅林则代表着官职。
在当时的社会上,欧洲列强入侵我国,年代处于动乱时期。
达尔汗旗王爷与军阀反动派相互勾结,强行开垦草原。
嘎达梅林为了群众的利益强行阻止,结果丢失官职,被逐出王府,定为死罪。
嘎达梅林出狱后带领农民起义抗争,领导七百多人的队伍,与军阀进行激烈战斗,最终因实力悬殊,战死在辽河流域。
在科尔沁草原上,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而深远。
代表性的题材有叙事诗、民歌、交响诗等。
嘎达梅林这一人物也是蒙古人民崇拜的对象和英雄。
其中民歌的传唱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反抗王府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
”三、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1.整体结构分析这首蒙古族民歌整体风格为慢板,调式为 A 羽五声调式。
其曲式结构为两句类一段式。
第一乐句 5 个小节,第二乐句也是 5 个小节。
两个乐句之间的关系为对称性。
2.主题乐句分析民歌《嘎达梅林》的主题乐句在前五小节便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属于核心材料。
第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
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类型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可以划分出三个三音组。
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
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
《嘎达梅林》
(三)欣赏《嘎达梅林》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
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
“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
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
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
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请同学们电影片断)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
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
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
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
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
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
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
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蒙古族的音乐情感,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为最后胜利继续进行着武装斗争的思想情感。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
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
“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
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
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国民党军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
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
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
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
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
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
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
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烈士的怀念。
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
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
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梅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摘要:嘎达梅林是蒙古人民的英雄,他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草原,与王爷、军阀作斗争,为蒙古人民的土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材;赏析“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这是一首短小的民歌,歌曲的主题非常的明显,讲述的就是一个蒙古的英雄。
人教版第15册音诗音画讲述了这首可歌可泣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以流传很广的歌唱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民间叙事诗为蓝本,以民歌《嘎达梅林》为音乐素材,采用传统的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表现了内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经历。
讲述的是为了人民的土地、自由和幸福,嘎达梅林勇敢地率众起义,向代表封建势力的王爷和军阀开展英勇斗争,后来不幸失败并壮烈牺牲的故事。
引子:乐曲在宽广宁静的背景中徐缓展开,这是一幅辽阔壮美的草原风景画,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微风吹拂,牧草摇曳,成群的牛羊散布在野花点点的草海中,一派祥和的生活景象。
在广阔的蒙古大草原上,诞生了一个小伙子,名曰嘎达梅林,他和其他蒙古族人一样,以蓝天为帐、大地为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悠长徐缓的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在弦乐轻轻抖动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
双簧管接着独奏出美妙动人的主部主题,描绘出蓝天白云下,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上,嘎达梅林的出生、成长故事。
)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我基本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听,静静地听,听什么呢,听音乐所讲述的是什么,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采用的方式是先听后讲述、理解。
学生静静地听完之后,虽然讲述的并不是很完整、准确,但是都能抓住所听到的重点。
封建主题:然而,好景不长,有个可恶的王爷想吞并草原上的部落,拓展他的恶势力范围,也威胁到了嘎达梅林生长的这个部落。
部落中,一派主和,因为久未经战事,不知人心的贪婪与险恶;而另一派主战,他们相信自己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爷看中此地区的水草肥美,一再提高求和的条件,面对他的索求无度,爱好和平的嘎达梅林认清唯有挺身一战才能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二)
《春节序曲》
• 作者:李焕之 • 体裁与形式:管弦乐乐曲 • 创作及首演时间:作于1955年至1956年 间 • 创作背景:1943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文 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并成为同年春节党政 军民联欢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作品赏析《红旗颂 》
• 欣赏提示:作品采用了单主题贯穿发展的 三部曲式结构。 • 乐曲开始,先由小号奏出了以国歌音调为 素材的引子…...
《春节组曲》
• 作者:李焕之 • 《春节组曲》共分4个乐章: • 第一乐章 “序曲” • 第二乐章 “情歌” • 第三乐章 “盘歌” • 第四乐章 “灯会”
中国作品欣赏曲目中国作品欣赏曲目1钢琴协奏曲黄河2管弦乐作品红旗颂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瑶族舞曲3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平湖秋月翻身的日子4民族管弦乐作品春江花月夜5民族器乐独奏曲二泉映月二胡
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第二讲)
一、钢琴《黄河协奏曲》
• 协奏曲(意大利文concerto,来源于拉丁文concerto---竞赛),原名“竞赛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 弦乐队相互竞赛,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 曲。16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17 世纪后半期起才相对器乐而言。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 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 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 近代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通常由对比呼应的三个乐 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个乐章快板,改 变调式,三段式;第三乐章快板,调性还原,回旋曲式。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许多近代作曲家均有大量的协 奏曲作品。陈钢、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小提琴 协奏曲。
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
音乐欣赏教案——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内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授课对象]初二年级[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记住民歌的音调,感受交响乐的美妙。
2、打破狭隘的民族观,唤起学生的民族激情并热爱英雄。
[重点难点]分析作品的内容,使学生能感知嘎达梅林的事迹是如何用音乐来讲述、表达的。
[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二、师生问好三、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并回答两个问题。
①它是一种什么乐器演奏的?②它属于哪个民族特有的乐器?(幻灯片1)2、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幻灯片2)嘎达梅林是内蒙古的一位英雄。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在民间流传开了这么一首民歌,民歌的歌词有五百多段,后来的音乐家截取了其中的几段来演唱。
那在这位英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人们会这么的怀念他?解说嘎达梅林的故事。
(幻灯片3)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
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
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
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3、教师范唱民歌《嘎达梅林》。
简单的教唱(幻灯片4)4、《嘎达梅林》,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一首优美而动人的民歌,激发了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激情,(幻灯片5)她想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交响诗就是以这首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
这首简短的民歌就象一粒种子经过作曲家辛勤地耕耘播种、浇灌施肥而终于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交响诗《嘎达梅林》。
欣赏《嘎达梅林》
欣赏《嘎达梅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初步了解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音乐内容及意境的理解。
3、初步了解我国作曲家辛沪光及其主要作品(名称)。
二、教学难点:音乐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社会场景等的?三、教材分析:辛沪光作于1956年。
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
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
四、教学过程:1、学唱内蒙民歌《嘎达梅林》(1)师范唱,生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2)跟钢琴学唱乐谱(3)学唱歌词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3、介绍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
它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的名称为匈牙利作曲者李斯特首创。
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的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所以,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4、了解作曲家生平。
辛沪光(1933—)女作曲家。
原籍江西万载。
1951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
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
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成名。
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
5、了解《嘎达梅林》作品全貌6、学生活动:欣赏第一主题音乐,感受草原美景,人们生活在安祥、宁静的氛围中。
7、学生活动: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让人联想到大草原的景色?(讨论)生讨论,师总结:双簧管8、学生活动:欣赏第二主题音乐,音乐描绘的又是怎样一幅场景?(讨论)接下去由小号奏出第二主题。
《嘎达梅林》课件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嘎达梅林背景介绍 • 《嘎达梅林》歌词解读 • 《嘎达梅林》曲调分析 • 《嘎达梅林》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 《嘎达梅林》的演唱技巧与演绎风格 • 《嘎达梅林》的舞台表演与视觉呈现
CHAPTER 01
嘎达梅林背景介绍
嘎达梅林的生平
01
02
节奏
歌词的节奏也很有特点。歌曲以缓慢而抒情的旋律开始,随着情感的积累和情节的发展,节奏逐渐加 快,直至高潮部分。这种节奏变化不仅表现了歌曲的情感起伏,也展现了嘎达梅林英勇斗争的历程。
CHAPTER 03
《嘎达梅林》曲调分析
曲式结构与特点
曲式结构
采用六声调式,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结构清晰。
情感表达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表达,如对自由、正义的渴望,对 民族尊严的坚守,对侵略者的抗争等。这些情感表达充分展 现了嘎达梅林为民族自由而英勇斗争的壮丽史诗。
歌词中的隐喻与象征
隐喻
在《嘎达梅林》歌词中,嘎达梅林被比喻为雄鹰和骏马,象征着他的英勇和自由 精神。同时,歌词中还通过描述大漠、草原等自然景观,隐喻了蒙古族人民生活 的环境和对自由的渴望。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嘎达梅林的年代,内蒙古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嘎达梅林 通过创作《嘎达梅林》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嘎达梅林》的动机与目的
反映人民疾苦
嘎达梅林通过《嘎达梅林》反映 了内蒙古地区人民的贫困和苦难
,呼吁社会公正和民族平等。
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描写蒙古族人民在抗垦斗争 中的英勇事迹,激发了蒙古族人
01
在演绎《嘎达梅林》时,可以结合舞蹈动作,以增加视觉效果
说课稿 人音版 音乐 五年级 下册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交响诗《嘎达梅林》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
音乐素材来自同名的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作品体裁为交响诗,是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地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2.教材中的地位《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鉴于此,应把这一内容安排为欣赏的第二课时。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民歌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3.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欣赏《嘎达梅林》,并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教学难点1.注意乐器音色的听辨。
五、教学方法1.想象体验法2.比较法3.自学法4.节奏模仿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1)欣赏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
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什么歌曲?学生回答后总结:这是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由马头琴演奏,它那古朴、苍凉的音色特别能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蒙古人的性格,所以音色对于音乐形象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一上课就聆听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那种悲壮、扣人心弦的音色一下子就带动了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并初步认识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2)复习歌曲《嘎达梅林》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民歌旋律,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找到民歌与交响诗之间的联系。
[嘎达梅林,长号,独奏曲]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赏析
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赏析场号独奏曲《嘎达梅林》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情的曲目,描写蒙古大草原上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事迹。
马友道先生在1959年秋利用长号特有滑音等多种技巧来变现蒙古的长调和蒙古人们的情怀,感情色彩是及其浓厚的。
此作品自诞生以来,深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长号演奏者们和广大听众喜爱。
一部深入人心的伟大作品,值得每位音乐爱好者用心聆听、感悟,更重要的是,需要演奏家的不断传承,让这部伟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长号器乐作品可以源远流长,感动更多的心灵。
一、乐曲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一)乐曲简介。
《嘎达梅林》是马友道先生改编为长号曲。
在乐曲中,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来描绘这个故事。
1、引子:着重描写蒙古草原上壮丽而绚丽的风景;2、奋起反抗:嘎达梅林带领与恶势力进行激烈的战斗;3、思念家乡,战死沙场:描写嘎达梅林怀念家乡的情感与嘎达梅林在战役中不幸牺牲;4尾声:以光辉明朗的曲调描写蒙古人民对嘎达梅林的怀念之情。
(二)写作背景简介。
故事中的嘎达梅林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蒙古族人,汉名孟青山。
清朝末期,为了防止沙皇的进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逐渐在蒙旗开垦荒地,从1916年开始,军阀张作霖开始大量放垦。
1929年。
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继续开垦土地,嘎达梅林等人终于开始反抗,最后嘎达梅林的起义失败,战死沙场。
马友道先生在这个时期改编创作长号独奏曲《嘎达梅林》无疑是印证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迎合着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更加有深意,是有血有肉的成功作品。
二、《嘎达梅林》中主要的音乐特色表现手法及应用(一)演奏技巧的运用1.引子部分的技巧。
引子中长号长音的表达以及音准的把控很重要,在连续的几个长音中将用平稳的音色的演奏。
引子可以说是整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最适合长号来演奏的部分,慢而低沉的表现形式突出长号乐器本身的演奏特色。
2.音乐展开部分的技巧。
音乐展开部分,节奏较快,需要连续运用打键来缓解拉管在快速演奏中的不便。
浅析民歌《嘎达梅林》
浅析民歌《嘎达梅林》————给小君君的参考《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
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
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
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
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1、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二句体乐段,四句歌词,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a(4)+b(4)。
从调式上看除了D音是主音外,在旋律中F音出现了六次,从而旋律的色彩变得如大调式般明亮、坚定。
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
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
旋律以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五个小节构成,都结束在羽调式的主音上,并分别分为前后两个小节。
第一乐节是两个小节,第二乐节以三个小节构成,所以是不等长的(2+3)结构。
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2、乐句分析主题乐句在前五小节便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属于核心材料。
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
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类型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可以划分出三个三音组,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
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代表着一种功能性,有一种庄严、展开性的特征。
中间三个音为上四度进行,属于下属音到导音的进行,功能序进而使得动力继续,显示出一种功能的过渡作用,后三个音为下八度进行,收拢性的进行表现了一种概括性的气质。
名曲百首赏析摘要及练习题 (1)
第1页一、器乐撷英1.琴曲:《酒狂》《酒狂》为魏名士阮籍所作。
阮籍生活在曹氏与司马氏集团明争暗斗的时代。
司马氏集团借联姻的方式拉拢阮籍,阮籍内心十分不愿,为推脱联姻之事狂饮60日不省人事。
《酒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而成的。
古琴曲在传承中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因此,在演奏中不同的琴派和琴家都会有不同的诠释。
乐谱中标记的八六拍是根据现代人的记谱习惯记录而成的。
2.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展现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垓下决战的情景,刘邦的汉军十面埋伏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最终刘邦得胜。
《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大套琵琶武曲,从头到尾一共十三段,依次按故事情节发展来陈述,具有类似于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叙述特点。
3.古筝曲:《渔舟唱晚》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故而常称为“古筝”,属弹拨类乐器。
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筝就广为流传,时称“秦筝”,至唐代兴盛。
古筝因音色独特、清润嘹亮而有“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样形象而生动的诠释。
古筝随者技术、技法上的不断创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也由于所在地域、地方文化、生活习惯以及性格待点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传统等派分为南、北两派,又而时分为九大派别,如山东筝,河南筝等。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创作的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4.唢呐曲:《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我国民间唢呐音乐中的代表性曲目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
音乐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模拟百鸟合鸣之声、情绪欢快热烈,表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5.二胡曲:《二泉映月》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
其主体部分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主题旋律及对它的五次变奏。
《二泉映月》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在叙述一个历尽辛酸的音乐家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内心深处的人生感悟6.广东音乐:《步步高》《步步高》使用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高胡作为主奏。
将音乐轮廓和性格用明亮的音色勾勒出来。
《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
《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我国女作曲家辛沪光先生的作品——《嘎达梅林交响诗》,以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素材,以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为线索,以中西方的作曲技术为手段,给听者充分展示了一曲草原上的蒙古族往事,使单声部的民间歌曲以多声部的形式重新又回到民间,并被更多的大众接受,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嘎达梅林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途经。
主要以四个方面构建全文:(一)主题的构建与和声的运用。
包括二部分,一为变形、“积累”与装饰;二为调式、音阶与和声。
此部分侧重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各部分主题的构建手法,即以‘变形’、‘积累’与‘装饰’等作曲技术对原民歌进行改编,构建各部主题,使之更适合器乐化的展开。
在和声运用部分加进调式与音阶,使之作为和声的辅助部分来讲述《嘎达梅林交响诗》的民族特点或民族风格。
(二)曲式结构的独特性。
包括三部分,一为西方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二为中国传统曲式的思维方式;三为叙事性独特的结构方法。
《嘎达梅林交响诗》曲式结构的独特性不单体现在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同时以叙事性的特点并柔合了中国传统的曲式思维,这点便和西方交响诗有所区别,即更多体现了中国风格。
(三)复调的隐伏、巧用与喻意。
各分为隐伏与巧用和喻意二部分。
隐伏——主要说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有某些对位声部并非以线性的旋律型态出现,而是以点性的单音存在于和声织体中,将这些点性的单音连起来,才成为对位化的旋律线。
巧用——指某些对位声部中对一些特殊节奏的连续运用,目地在于突出体现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情感。
喻意——指某些对位声部和主题共同承担乐曲的思想内涵的表达。
(四)配器技法的音色变奏。
此部分主要讲述相同乐句或乐段在多次出现时,以不同的配器手法组织,在音响色彩上形成音色的变奏,这不单是作曲技法的运用,更多是因交响诗叙事性的独特要求,用以体现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不同的意境或不同的情感。
这四个部分不单是对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的探讨。
嘎达梅林歌曲赏析
嘎达梅林歌曲赏析
《嘎达梅林》是一首充满动感节奏的交响乐,它以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为素材,通过辛沪光的巧妙创作,展现出了内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经历。
乐曲开始时,以宽广宁静的背景徐缓展开,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草原风景画。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微风拂晓,牧草摇曳,成群的牛羊群散步在野花点点的草海中,一派祥和的生活景象。
然而,阴森黑暗的副部主题打破了宁静,封建王爷凶狠、霸道的形象出现了,不协和的和弦预示了灾难,与主部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里,听到了发自底层的痛苦呻吟。
故事情节急转直下,表现人民的骚动、王爷的残酷镇压和英雄嘎达梅林斗争气概的音调交织在一起,紧张不安的情绪预示着起义的风暴就要来临。
当情绪达到高潮时,坚定果断、勇往直前的副部第二主题骤然而出,充分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群众起来斗争的坚强一面。
曲调几经反复,音色越来越明亮,力度越来越强,音乐在模拟骏马中的奔跑声中开始了具有激烈的戏剧性冲突的展开部。
《嘎达梅林》不仅是一首描绘英雄事迹的交响乐,更是一幅展现内蒙古人民勇敢斗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画卷。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
《嘎达梅林》交响诗中的民歌主题运用方式探析
材料得到了高度 的节俭与统一。《 嘎达梅林交响 诗》 的引子旋律如下 :
引子由 I 提琴弱奏旋律 , 主要讲述一个关于
草原的故事 , 其旋律源于民歌的前-/节旋律 , -] , 只 是将其时值扩大了四倍 , 最后落到 了 G羽调的属 音上 , 其下方是属七和弦 , 为主部主题 的进入作 了
安逸 的生活景象。 主部主题 之后 , 是展 开式 的 中部 , 其旋律 如
下:
簧管奏出主题旋律 , 弦乐组伴 以柔和而。前二 音的上 四度及接下来 的 同音反复具有 密切 的联 系, 区别是后面的旋律有所改变 , 即节奏在第二小 节为均等的八分音符 , 较原主题更加活跃与流畅。 并用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调上奏 出( 此处旋律的
不适合展开的 , 由此 , 曲家在交响诗中没有将原 得到了展现。原民歌旋律如下 : 作
民歌的曲调完整地引入 , 而是采 用拆 开 、 、 扩大 紧
< 嘎达梅林>
此曲开始处的五度上行及后面的同音反复 , 第 四、 五小节的旋律及最后两小节处的先上行 , 后 五度及三度下行的旋律 , 在交响诗中多次出现 , 使
收稿 日期 : 0 6 0 3 20 — 8— 0 作者简 介 : 范志国(97一)男 , 16 , 吉林省洮南市人 ,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研究生 。
・
4 ・ 7
维普资讯
特殊性 同时表现原 民歌旋律在交响诗 中的运用。 缩等手法 , 组成引子 、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等主要 按照奏鸣曲式的创作技术要求 , 民歌 的旋律是 材料 , 原 最后, 只有在尾声部分 民歌 的旋律才完整地
为起点 , 作上行运行到高八度的主音结束 , 有力而 运用 作 一解析 。 《 嘎达梅林 交响诗》 一首单 乐章 的管弦乐 是 挺拔 ; 下旬 由高至低 , 主音结束。上下两旬似一 到
八年级音乐课《嘎达梅林》说课稿
八年级音乐课《嘎达梅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及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初中八年级阶段的音乐赏析课《嘎达梅林》。
说课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1、内容分析:交响诗《嘎达梅林》时人音版第15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的内容,他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奋战的悲壮事迹。
音乐素材来自同名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作品体材为交响诗,开始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的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2、教材中的的地位:在本单元中,安排的三首都是标题音乐的作品,前两首都是交响音画,比较平面、简单,而《嘎达梅林》是唯一的一首交响诗,而且从作品的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
鉴于此,应该吧这一内容安排为欣赏课的第二课时。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教材13册的二单元安排了新疆的民族音乐,15册二单元安排了藏族民间民族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在初中教材中出现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延长民歌和欣赏民歌,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认知目标:通过对《嘎达梅林》主题的学习和演唱,让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掌握简谱。
3、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四分附点音和二分切分音。
三、分析学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了解和感知能力比较弱,所以以想象的方法通过老师描述来提高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能力。
因学生中大多数对简谱的认识能力不够,所以教师加大力度在简谱学唱上,并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学生。
四、说教法1、赏析法:通过主题演奏,让学生辨别音乐中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能够让学生通过听,更加完整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欣赏《嘎达梅林》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欣赏《嘎达梅林》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题目欣赏《嘎达梅林》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内容分析《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
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
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
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是根据这首蒙古民歌改编的,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增添了内蒙古草原气息,使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加悲壮。
教材中的地位《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的活动能力增强。
对音乐的欣赏和整体感受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风俗人情。
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民歌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二)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三)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想象体验法因为《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
而且这首作品比较长,在完整欣赏时采取了根据提示想象体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一定目标,不再是天马行空,更体现了标题音乐的特点。
4音诗音画嘎达梅林
五、学唱歌曲
嘎蒙
达古
梅
族 英
林雄
乐曲欣赏 交响诗 嘎达梅林
第一主题 描述辽阔草原的美景 表现蒙古人民安详的生活 王爷出卖土地,人民受苦,音乐感受阴森,第一主题被破坏 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表现其英雄气概,以及人民被激怒
人们骑马背枪奔驰在草原上,主题充满乐观气息 起义失败了,嘎达梅林牺牲,对英雄哀悼,感受:颤抖.悲泣 第三主题 哀悼变颂歌 歌颂英雄。特点:雄伟,怀念,称颂
游游戏戏环环节节: :连连连看连看
1.
第一主题 描述辽阔草原的美景蒙古人 民安详的生活
2.
王爷出卖土地,音乐感背枪奔驰在草原上,主题 充满乐观气
4.
起义失败了,嘎达梅林牺牲,对 英雄哀悼
课堂小结:
1.蒙古人概况 2.蒙古民族性格 3.其音乐特点 4.嘎达梅林 交响诗 欣赏 5.学唱 嘎达梅林
一、蒙古人分布地域概况
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内蒙古、吉林、新疆 青海、甘肃等省区。
二、其民族特点
1,体态:外形粗犷厚实,, 结实。 2,性格:凶猛善战、豪爽、 为人敦厚、热情、善歌善 舞。
三、音乐特点
1.礼仪歌 :
用于婚宴、赛马等喜庆场 合、歌唱英雄。感受:宏 伟,庄严。
2.牧歌 :
放牧和搬迁。 感受:悠远,绵 长。
课堂作业: 背唱 嘎达梅林
谢 谢 大 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
摘要:嘎达梅林是蒙古人民的英雄,他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草原,与王爷、军阀作斗争,为蒙古人民的土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材;赏析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这是一首短小的民歌,歌曲的主题非常的明显,讲述的就是一个蒙古的英雄。
人教版第15册音诗音画讲述了这首可歌可泣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以流传很广的歌唱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民间叙事诗为蓝本,以民歌《嘎达梅林》为音乐素材,采用传统的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表现了内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经历。
讲述的是为了人民的土地、自由和幸福,嘎达梅林勇敢地率众起义,向代表封建势力的王爷和军阀开展英勇斗争,后来不幸失败并壮烈牺牲的故事。
引子:乐曲在宽广宁静的背景中徐缓展开,这是一幅辽阔壮美的草原风景画,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微风吹拂,牧草摇曳,成群的牛羊散布在野花点点的草海中,一派祥和的生活景象。
在广阔的蒙古大草原上,诞生了一个小伙子,名曰嘎达梅林,他和其他蒙古族人一样,以蓝天为帐、大地为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悠长徐缓的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在弦乐轻轻抖动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
双簧管接着独奏出美妙动人的主部主题,描绘出蓝天白云下,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上,
嘎达梅林的出生、成长故事。
)
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我基本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听,静静地听,听什么呢,听音乐所讲述的是什么,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采用的方式是先听后讲述、理解。
学生静静地听完之后,虽然讲述的并不是很完整、准确,但是都能抓住所听到的重点。
封建主题:然而,好景不长,有个可恶的王爷想吞并草原上的部落,拓展他的恶势力范围,也威胁到了嘎达梅林生长的这个部落。
部落中,一派主和,因为久未经战事,不知人心的贪婪与险恶;而另一派主战,他们相信自己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爷看中此地区的水草肥美,一再提高求和的条件,面对他的索求无度,爱好和平的嘎达梅林认清唯有挺身一战才能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在令人沉醉的气氛中,长号及大号音调阴森,强烈地奏出了副部主题——
凶残跋扈的王爷,封建王爷凶狠、霸道的形象出现了,与主部主题的嘎达梅林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谐和的和弦,带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乐,还有连续不断的木管乐切分音,预示着灾难与不幸的来临,这里,我们听到了发自底层的痛苦呻吟。
)
反抗、起义:在王爷蓄意地压迫下,嘎达梅林勇敢地站出来号召族人为自己可爱的家园而战,一支义勇兵迅速的组成了。
但是王爷身经百战的军队正虎视眈眈地等着他们。
终于,当嘎达梅林率领的这群久经和平欢乐的天真之师碰上了王爷的军队,一场惊天地而
泣鬼神的杀掠展开了,原野上不再有放牧的牛羊,有的是堆积成山的尸骸;不再有牧童的笛声,取代的是杀戮与哀号声;清澈见底的溪流变成青年战士的血与妻女的泪。
(小号奏出强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题,代表王爷的强暴镇压,在嘎达梅林的号召下,群众从各处集结起来,形成反抗力量,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调,几经反复,将力度越推越强,音色亦越发明亮,音乐进入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展开部。
)
乐曲音乐情绪达到高潮时,坚定果断、勇往直前的副部第二主题骤然而出,充分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群众起来斗争的坚强意志。
曲调几经反复,音色越来越明亮,力度越来越强,音乐在模拟骏马的奔跑声中开始了具有激烈戏剧性冲突的展开部。
随着战势的扩大,蒙古人民潜在的热血豪气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部落投向嘎达梅林,王爷发现此战久攻不下,愤怒异常,经打听得知原因全出在那位英勇的嘎达梅林,于是想出一条毒计……(如骏马奔跑的短句音调,明亮有力,音乐素材来自民歌《嘎达梅林》,此短句不断移位反复,音色不断加厚,意味着嘎达梅林号召的群众不断增加,弦乐低音部不时出现的王爷主题,便构成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效果。
)我们仿佛看到起义的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嘎达梅林的大旗下汇集,他们骑马挎枪,英勇顽强,充满必胜的信念。
当副部第二主题再现时,音调更加激昂、有力,形成一幅悲壮的鏖战画面。
乐曲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
告诉人们,反抗的怒火烧起来
了。
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
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
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和钢琴琶音的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宽广而灿烂,意味着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方式是模仿马奔跑的声音,一组一组地加入,来效仿战斗的激烈。
学生在经历模仿、模拟,以及参与,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所要展示的情节。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感受到节奏、旋律等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战败:终于,最后的决战来临了。
嘎达梅林率领着大军浴血奋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敌方突然收兵,王爷放话说现有嘎达梅林的族人数十名作为俘虏,要交换嘎达梅林一人,否则将全部被处死,嘎达梅林不愿背负不义之名,于是交待副将掌兵权,独自一人前往,王爷趁机散布谣言说嘎达梅林已投降,这使义军军心动摇,顿时一败涂地,嘎达梅林见状悲愤不已,眼见大势已去,全为自己一念之差,痛不欲生,乃举刀自尽。
(乐曲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更明亮,不间断的三连音,及上行的快速琶音,使情绪显得更为激动,副部第二主题再现时,音调更为坚定昂扬,嘎达梅林的起义之师与王爷的战斗全面掀起,悲惨壮烈的斗争场面将乐曲带入高潮,但起义之师在暴力下被镇压下去了。
)
随着音乐逐渐轻缓下来,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我们感到了起义失败带来的悲痛,我们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英勇牺牲了。
音乐暗淡下来了,节奏怎么样?音乐效果怎么样?最后剩下的主题是谁的?学生听了音乐都能够回答出来。
我有时在想,音乐欣赏教学到底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答案,如果我用一块一块的方法喂给他们的话,那样还是不能从根源上了解、理解其中的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
我有时试着用一些别的方式,譬如自己听完自己回答所听到的,不管说的对不对,我觉得至少是能够听到自己所听到的东西。
民歌主题、尾声:乐曲尾声在徐缓的小引子下开始,悲壮而沉重的铜管和带有悲痛伤感的弦乐,在哀悼人民的英雄,中提琴在颤抖、悲泣的伴奏下委婉地拉出《嘎达梅林》主旋律,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力度不断增强直至乐队全奏,奏出了完整的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不断变奏,音乐的性质由哀悼转入到庄严的歌颂,音乐的形象变得更加壮丽辉煌,在强烈的号召声中结束全曲。
这是辛沪光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坎墩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