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人体微生物分布数量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理解它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意识,理解保持环境清洁和防止病菌传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实验材料:培养基、无菌棉签、标签纸、培养皿、显微镜(可选)等。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面包、牛奶、土壤、空气等),提问:“这些物品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生物?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话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及探究方法。

2. 新课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示意图,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外等环境。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适应性特征。

•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本单元安排了“1.发霉和发酵”“2.观察微生物”“3.微生物和我们”“4.传染病的防控”四课,共8个主要活动。

旨在引导学生在区分了生物与非生物之后,在领略了生物界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后,继续拓宽对生物统一性与多样性学习的边界,了解一类体型微小(大多数)、结构简单,但也要不断繁殖、不断新陈代谢、不断运动、具有生命活动特征的物种——微生物。

了解微生物家族中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学习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以下四维目标,(如下表)。

科学知识1.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了解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了解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3.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科学探究1.发展借助显微镜观察、比较与描述微生物形态的能力。

2.能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探究导致食品发霉条件。

了解一些防霉或发酵技术,感受这些技术是对微生物存活条件的控制和利用。

3.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亦敌亦友的特点。

4.通过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形象了解传染病的扩散特点,并分析预防的措施。

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2.探究中能有根据地假设并尝试自主开展研究,乐于搜集相关信息,乐于分享交流。

3.正反两面看待微生物的作用。

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STSE人类的好奇与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感受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趋利避害措施的发展完善,是技术与科学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1.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2.科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本章综合解说本章内容概览细菌、真菌是两类特殊的生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繁荣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我们的周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章内容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内容。

首先从宏观方面介绍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然后从微观方面介绍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又从宏观方面引导我们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另外,本章内容重视对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我们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真菌的主要特征。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难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本章学法点津1.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细菌和真菌的比校,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细胞结构、营养、生殖等的异同。

根据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归纳细菌、真菌具有的主要特征。

2.回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以及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等内容,结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探究等,认识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等现象的分析,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人类在疾病防治、清洁能源生产、环境保护中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4.积极参与观察和探究,如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制作孢子印、观察发酵现象、制作甜酒、保存食品等,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发展实践能力。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动动脑:说说下面的环境容易生长霉菌吗?为什么?归纳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 须条件有哪些?
干燥的皮鞋 不容易。因为缺少水分。
煮沸的肉汤 不容易。因为缺少适 宜的温度。
潮湿的沙土地 不容易。因为缺少有 机物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动动脑:说说下面的环境容易生长霉菌吗?为什么?归纳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
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探究实验:洗手前和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会比洗手前的细菌和真菌少吗?
作出假设:洗手会去掉部分细菌和真菌,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比洗手前的细 菌和真菌少。
制定计划:结合下列问题,思考如何制定计划。 1.如何设置对照组? 用一套不需要接种的培养皿作为空白对照 2.考虑放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培养?都需要放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吗?为什么?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观看与归纳:观看下面培养细菌真菌的视频,归纳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步骤
制作培养基
高温灭菌
冷却接种
恒温培养
1.如何制作培养基? 牛肉汁(土壤浸出液、牛奶等)+琼脂 2.为什么需要高温灭菌?杀死培养基和培养器材的杂菌,避免干扰实验
3.高温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为需要接种的细菌和真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4.什么叫做接种?
A.需要水分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需要有机物
D.所有细菌和真菌都需要氧气
五、课堂练习
5.护士给患者进行注射时,通常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的皮肤进行擦拭,目的
是( C )
A.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B.使药水顺利进入体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和总结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同时,结合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包括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环境,以及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实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而推断它们的分布规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推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5章 常见病原菌

第5章  常见病原菌


猩红热
免疫性
• 正常人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 免疫力。只有当皮肤黏膜受创伤后,或患有慢 性消耗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宿主免 疫力降低时,才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难以防止再次 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 1.标本 • 化脓性病灶采取浓汁、渗出液;败血症采 取血液;食物中毒分别采取剩余食物、病人呕 吐物和粪便等。 • 2.直接涂片镜检 • 脓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
所致疾病
• • • • 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皮肤伤口感染。感染类型有: ⑴化脓性感染: 1)皮肤皮下组织感染:如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 织炎,痈,脓疱疮等。 2)其他系统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 炎及产褥热等。 炎症特点是: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不清,有扩散 的趋势,且浓汁稀薄,带血色。 ⑵中毒性疾病 :如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⑶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 •

丹毒
免疫性

感染A群链球菌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链球 菌的特异型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伤口的脓液,咽喉、鼻腔等病灶采用棉 试;败血症取血液;检测抗体时取血清。 2.直接涂片镜检:脓液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 后镜检。 3.培养:怀疑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应在血琼脂平板 上培养。
血清学检查
致病物质
4.侵袭性酶: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促进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①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 质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SK):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 变成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 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 ③链道酶(SD):降解浓汁中具有黏稠性的 DNA,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的扩散。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检验科五大专业组是指在检验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五大专业领域。

这些专业组涵盖了不同方面的检验科技和技术,为医学检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医学领域中,检验科五大专业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专业组是临床化学专业组。

临床化学是临床检验科学领域中的核心专业,主要是应用化学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各种生化检验和分析。

临床化学专业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生化代谢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临床化学专业组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医学检验质量和临床诊断准确性。

第二大专业组是微生物学专业组。

微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和病原体。

在当前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下,微生物学的研究和检验尤为重要,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第三大专业组是免疫学专业组。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疾病的科学,通过免疫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为诊断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免疫学专业组的发展对于倡导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大专业组是遗传学专业组。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性疾病的科学,遗传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病史和风险,为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宝贵的信息。

遗传学专业组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学检验的精准性和预测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在医学检验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将会在未来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和价值,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医学检验工作者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深耕细作,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健康而努力奋斗。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五章病毒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五章病毒

第五章病毒本章综合解说本章内容概览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十分广泛。

它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从病毒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通过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介绍病毒的发现;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帮助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病毒,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病毒的结构、繁殖等方面的特征。

关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材不但介绍了病毒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还介绍了人类利用病毒造福社会的事例,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并掌握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后,可以利用生物为人类造福,“变害为利”,也有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本章学法点津由于病毒是一种用普通显微镜无法看清的微小生物,而且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等知识都显得比较抽象。

学习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回忆动植物细胞、细菌的结构,结合图片,通过比较认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识记病毒的类型、结构特点、繁殖方式等重要概念。

(2)仔细阅读教材,认真观察教材中的一系列插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对病毒比较清晰的认识。

(3)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饲养动物、栽培植物的影响,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联系接种疫苗的经历,了解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同时阅读教材,收集、整理书籍、报纸及网络查询到的有关信息,从正、反两方面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材预习全解趣味情景导入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由它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多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

2014年该病毒再度暴发,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疫情通报显示,埃博拉病毒已由非洲扩散至美洲、欧洲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思维导图-知犀思维导图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思维导图-知犀思维导图

意义
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维持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平衡
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 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病原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软腐病细菌
大多数有益 少数有害
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形成根瘤
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以孢子生殖;体内没有叶绿素, 营养方式是异养
霉菌和蘑菇由多细胞的菌丝构成。青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扫帚状,曲霉长有孢子 的直立菌丝呈放射状
兔(草食动物)的牙齿
门齿、臼齿
狼(肉食动物)的牙齿
门齿、臼齿、犬齿
特有的结构
体腔内有膈
神经系统发达,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 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躯干骨(半活动)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蝎子、蜈蚣、蝉蜕等入药
果蝇是实验材料
体色
蚊、蝇、螨叮咬人传播疾病 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敌害发现(保护色)
体形
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体表 鳍
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 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节教学设置了持续性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综合测试卷03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综合测试卷03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综合测试卷03A.噬菌体B.乳酸菌C.酵母菌D.草履虫5.(2分)病毒是一种比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小得多的生物。

有关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毒有细胞结构B.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C.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D.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6.(2分)下面是三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甲不具有细胞结构B.生物丙腐生生活C.生物乙和丙都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生物甲、乙、丙的繁殖方式相同7.(2分)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噬菌体是指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C.病毒形态多种多样,无细胞结构,且比细胞小得多D.病毒会引起人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对人类只有害处8.(2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A.用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的人注射青霉素C.用噬菌体治疗细菌化脓感染D.口服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9.(2分)如图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除③外,其他都有细胞结构,都属于真核细胞B.①进行的是分裂生殖,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C.②可以用于制面包、酿酒,④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D.①②④是由细胞直接构成生物体,而⑤是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单位10.(2分)今年5月,我市发现了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

下列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H7N9病毒是一种动物病毒B.病毒都是传染源C.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11.(2分)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关系密切的寨卡病毒于2016年初再次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蛋白质外壳与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B.虽结构简单,但具有细胞结构C.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D.利用细胞内的物质进行繁殖12.(2分)下列不能独立生活的生物是()A.禽流感病毒B.甲烷菌C.草履虫D.青霉菌13.(2分)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都是共生的B.病毒都能引起动植物患病C.病毒有细胞结构,但没有细胞核D.在基因工程中,小小病毒能帮大忙14.(2分)5月份,某市出现首例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目录表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目录表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目录表篇一: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2、3+选修3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进细胞1.1 从生物圈到细胞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5 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3.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二酶的特性)5.2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5.4 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2 基因工程及应用6.1 细胞的增值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6.2 细胞的分化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6.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6.4 细胞的癌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必修三稳态与环境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1 细胞生活的环境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2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 伴性遗传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三章基因的本质2.2 通过激素的调节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3.2 DNA的分子结构2.4 免疫调节3.3 DNA的复制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四章基因的表达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3 其他植物激素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 遗传密码的破译4.1 种群的特征第五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4.2 种群数量的变化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4.3 群落的结构5.2 染色体变异4.4 群落的演替5.3 人类遗传病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5.1 生态系统的结构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一基因工程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3 基因工程的应用1.4 基因工程的崛起专题二细胞工程2.1 植物细胞工程2.2 动物细胞工程专题三胚胎工程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工程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专题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4.2 关注生物工程的伦理问题4.3 禁止生物武器专题五生态工程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篇二:人教版高中生物目录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 -二、酶的特性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 2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3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4节免疫调节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4节群落的演替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4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 腐乳的制作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本专题综合- 5 -篇三: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高中生物必修一(完善版)(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第一章:走进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5、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的增殖(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2、细胞的分化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4、细胞的癌变。

人教版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5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21课时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人教版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5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21课时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异养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自我复制
细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病毒与细菌、真菌相比,主要区别是病毒没有细胞 结构。
考点知识聚焦
甄别判断 ①细菌可以通过芽孢来繁殖后代。 ②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所有真菌都是多细胞。 ③病毒对人类只有害处。
( ) 【答案】 ①× ②× ③× () ()
考点知识聚焦
考点六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举例
利用微生物的 发酵 原理
食品制作
馒头、酒— 酵母 菌 酸奶— 乳酸 菌
食品保存
醋— 醋酸 菌 酱— 霉 菌 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 杀死 或 抑制 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水、有机物和适宜的 温度
D.①④
) 【答案】 D
高频考向探究
探究四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例4 [2017·宿迁] 以下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是单细胞生物 B.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 C.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主要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 D )
高频考向探究
【变式4】 [2017·怀化] 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 【答案】 B
起的,以下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活在细菌内的病毒又叫噬菌体
B.病毒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
D.病毒利用自身的物质进行繁殖
高频考向探究
【变式3】 下列对病毒特征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细胞结构 ②分裂生殖 ③具有鞭毛
④都营寄生生活
A.①②
B.②③

第五章免疫系统ppt课件

第五章免疫系统ppt课件
能对付相应抗原的记忆细胞,增强抵抗力。 3.效应阶段 是免疫活性细胞发挥其免疫功能的阶段(细胞作用 和释放产物)。此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并产生淋巴因子, 消灭抗原,执行细胞免疫作用;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杀灭或
破坏抗原物质,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二)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后直接杀死带抗原的细胞(如各种 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以扩大免疫反应的过程,称细胞免 疫(或细胞介导免疫)。其效应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 地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效应T细胞杀 伤一个靶细胞后还可攻击另一靶细胞。 2. 产生淋巴因子扩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是T细胞被抗原(刺 激)或促分裂素刺激后而产生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肽类)的总称。已知20余种,现已发现有多种类型的效应T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淋巴因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 巴结、牌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 功能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清除人侵的抗原,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异体细胞等。
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抗微生物物质 指正常体液,特别是血清中含有的各种抗微 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拢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指专门对某一种病菌有 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其特点是:①有特异性;②是后天 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医学上预防注射疫苗就是此原 理。人体感染过某种病菌或者预防注射过某种菌亩以后,可 获得对某种病菌持有的防御功能,如患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 杆菌有终生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按其作用机理不同,可分为 体液免疫和细用免疫两种(见本章第二节)。

中考生物《第5单元_第四章_细菌和真菌、第五章_病毒》复习课件

中考生物《第5单元_第四章_细菌和真菌、第五章_病毒》复习课件
域;特殊结构:荚膜(保护作 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用)、鞭毛
所属 生物 类型
__没__有____成形的细胞核,属于 __有____ 成 形 的 细 胞 核 ,
___原__核___生物
属于___真__核___生物
细菌
真菌
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绝大多 细 胞 内 没 有 叶 绿 体 , 营养方 数为__异__养____,只能利用现 ___异__养___,只能利用现成
菌病毒
退

A.⑤②④①③
B.⑤④②①③
C.④②⑤①③
D.②④③⑤①
4.(2017广东)下列食品保存方法不当的是 ( B ) A.真空保存香肠 B.用防腐剂保存酸奶 C.脱水保存木耳 D.腌制保存鱼类
5.(2020孝感改编)孝感米酒香甜绵长,是我们喜爱的一种发 酵食品。下列有关发酵食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重难点二:发酵技术与食品保存技术
典例2 (2020广东)关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下列配
对错误的是
( A)
A.泡菜——霉菌 B.制醋——醋酸菌
C.酸奶——乳酸菌 D.酿酒——酵母菌
3.(2019广东)制作酸奶的顺序是( A )
①密封瓶口 ②牛奶煮沸后冷却 ③常温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④加入适量含乳酸菌的酸奶 ⑤将容器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
(4)种类:根据所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5)繁殖方式: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 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利:利用病毒制成疫苗控制疾病;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 害生物;利用病毒进行转基因技术生产。 (2)有害:引起人患病,如流感、艾滋病、狂犬病、手足口病、 病毒性肝炎;引起动物患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引起植物患病, 如烟草花叶病、水稻矮缩病等。

【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归纳一、选择题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鱼类D.哺乳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据此解答。

【详解】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

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

2.对下表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B.乙的学习能力最强C.动物的行为都受遗传物质控制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详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

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学习能力最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故选D。

3.下图表示一种简易的食物保存方法,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B.对食物加热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C.加清水主要是为了阻止空气中微生物进入食物D.该保存方法与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保存方法和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不同,该方法是不让微生物进入,而冰箱保存的原理是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故A、B、C正确,D错误,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食物保存方法,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

各种菌类的比较第五组

各种菌类的比较第五组
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环的主要参与者
2
细菌的结构 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体等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还有荚膜、 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 0.5~5μm之间。
细菌的特征
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另一类中以诺卡氏菌为代表,菌落一般只有基 质菌丝,结构松散,黏着力差,易于挑起,也 有特征性的颜色
14
霉菌的菌落特征 霉菌的菌落是由分枝状菌丝体组成,由于菌丝较粗而长, 形成的菌落比较疏松,常呈现绒毛状、棉花样絮状或蜘蛛网状。 有些霉菌,如根霉、毛霉、链孢霉的菌丝生长很快,在固体培养 基表面蔓延,以致菌落没有固定大小。如果在固体发酵食品的过 程中污染了这一类霉菌,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往往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菌落的大小,也有不少种类的霉菌,其生长有一定的局 限性,如青霉和曲霉。菌落表面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 泽特征,这是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构造和颜色。 有的产生水溶性色素可分泌到培养基中,使菌落背面出现不同颜色。 一些生长较快的霉菌菌落,其菌丝生长向外扩展,所以菌落中部的 菌丝菌龄较大,而菌落边缘的菌丝是最幼嫩的。同一种霉菌,在不 同成分的培养基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变化;但各种霉菌在一定的 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相对是比较一致的。因此, 菌落特征也是霉菌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粘质沙雷氏菌的菌落特征
铜绿假单孢菌的菌落特征
12
菌落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态(圆形、丝状、不规则状、假根状等), 菌落的侧大面小观、察形菌态落(隆圆起形、程丝度状(、如不扩规展则、状台、状假根、状低等凸)状,、乳头状等),菌落表 侧面观面察状菌态落(隆如起光程滑度、(如皱扩褶展、、颗台粒状状、龟低裂凸、状等同)心,圆菌状落等表)面,状表态面光泽(如闪 (如光光滑、、不皱闪褶光、、颗金粒属状龟光裂泽、等同)心,圆质状地等()如,表油面脂光状泽、(膜如状闪、光粘、、不脆闪光等、),颜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引体向上是很多男同学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

请问在做引体向上将身体拉到最高位置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A.收缩、舒张B.收缩、收缩C.舒张、收缩D.舒张、舒张【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在做引体向上将身体拉到最高位置的过程中,肱二头肌收缩和肱三头肌分别是收缩和舒张,A正确。

【点睛】明确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和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诗句中的各种动物,不具备...“体表都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特征的是A.蝉噪林逾静B.儿童急走追黄蝶C.早有蜻蜓立上头D.正是河豚欲上时【答案】D【解析】【分析】节肢动物具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特征。

具备“体表都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特征的属于节肢动物,蝴蝶、蝉、蜻蜓等都属于节肢动物。

【详解】蝉体表都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A不符合题意;蝴蝶身体分部,而且足和触角分节,属于节肢动物,B不符合题意;蜻蜓属于昆虫,具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特征,C不符合题意;河豚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具有鱼类的特征是鱼类,D符合题意。

【点睛】熟记节肢动物特征的身体分部,而且足和触角分节,有外骨骼。

3.下列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芽孢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B.真菌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C.噬菌体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D.某些细菌可产生抗生素,如青霉素【答案】A【解析】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只是一个休眠体,形成芽孢只是为了渡过不良的环境,细菌是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的,A正确;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人体微生物分布数量学习教案

人体微生物分布数量学习教案
第8页/共25页
第九页,共25页。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bù shi)你自己的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bù shi)你自己的 也许你会倍感吃惊,但这是事实。你体 内微生 物细胞 数量超 过拥有 你自身 DNA的 细胞。 正如罗 伯特·科 鲁尔维 奇在20 06年报 道的那 样,人 体内的 微生物 数量是 细胞数 量的20 倍!
第16页/共25页
第十七页,共25页。
口腔微生物:● 口腔里每平方厘米 就有超过一亿个的微生物!其中有相 当一部分的坏微生物——细菌是导致 口气的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 它们寄生在牙齿之间和舌头上,在分 解食物残渣和唾液的同时,产生难闻 的硫化合物。
第17页/共25页
第十八页,共25页。
+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107-108
+
乳酸杆菌(gǎnjūn)属
107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106
+
第20页/共25页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皮肤(pí fū)
手 鼻子(bízi): 五官
第21页/共25页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第22页/共25页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使用多次的扑克每平方厘米可以检测到大约6700 个细菌,种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结核杆菌,还有肝炎病毒。电话机尤其 是公用电话机,打电话的人有健康人、病人 (bìngrén)和带菌者,人口腔中细菌通过唾沫星子 喷洒到电话筒上,手上细菌也通过拔号盘等传播 。电话机是多种传染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 乙型肝炎等的传染源。
)

第6页/共25页
第七页,共25页。
正常(zhèngcháng)人体及动、植物体 上的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说明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B:大肠杆菌
T:肠粘膜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鼠 疫
艾滋病

正常人体及动、 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
科学家们称,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约有200多 种,其中有80种寄居在人们的口中。人的身体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各类车间俱全的微生 物加工厂。我们的身体每年能产出1000亿至100 万亿个微生物。在我们的肠子上,每一平方厘 米的地方就聚居着达100亿个微生物;在皮肤上 ,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着达1000万个微生物 。同时,我们的牙齿、喉咙和食道则更是微生 物泛滥的乐园,这些部位积聚的微生物要比皮 肤表面高数千倍。
人体微生态中微生物的 数量 眼睛: 1g 鼻腔: 10g 口腔: 20g 皮肤: 200g 肺: 20g
肠道: 1000g 生殖道: 20 g 总量:1271g
三、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人体肠道内有很多细菌,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 总数的10倍。肠道菌群种类多达四五百种,重要的细菌有双歧杆 菌、乳酸菌等,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婴儿出生2-3日后肠道的双歧杆菌开始 增殖,5日后达到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且比重最大(约占98%), 随着人年龄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 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几乎为零,这说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 数量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你自己的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你自己的 也许你会倍感吃惊,但这是事实。你体内微生 物细胞数量超过拥有你自身DNA的细胞。正如罗伯 特·科鲁尔维奇在2006年报道的那样,人体内的微 生物数量是细胞数量的20倍!
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 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这 个结合体中,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比例是9 个结合体中,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比例是9 :1 。 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 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这是经 100多万种细菌 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 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 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 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但实际上我们却 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 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这一部分 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 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 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 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 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或者至 少无害的细菌。 少无害的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头发
头皮:
●每平方厘米约有一百万个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里每平方厘米就有超
过一亿个的微生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坏微 生物——细菌是导致口气的罪魁祸首。它们寄 生在牙齿之间和舌头上,在分解食物残渣和唾 液的同时,产生难闻的硫化合物。
腋窝微生物 ●1.汗臭味 2.狐臭 3.体味:在人群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中,你也许不只一次 领略了那种难以忍受的气味!它从腋下散发出来,肆无忌惮 地污浊着周围的空气!生活在腋窝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高达 10亿~100亿个。 要知道汗水本身并没有气味,都是腋窝房 客——棒状菌群被皮肤分泌的脂肪酸滋养,从而繁殖滋生了大 量细菌,由此产生了难闻的气味。

一.人体四大菌库是什么?
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 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以人体 消化道内的细菌为例:其菌数可达100万亿, 菌体总重量约1.0—1.5公斤,占人体总重量的 1/50—1/60,与人体的肝脏重量相当,而产 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了肝脏所产生的量。
二、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
细 菌 个数/克粪便 个数 克粪便 可致病性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双岐杆菌属 真杆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微 生 态 系
阴道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 — — + + — +
皮肤
• 手 • 鼻子: • 五官
使用多次的扑克每平方厘米可以检测到大约6700 使用多次的扑克每平方厘米可以检测到大约6700 个细菌,种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个细菌,种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结核杆菌,还有肝炎病毒。 萄球菌、结核杆菌,还有肝炎病毒。电话机尤其 是公用电话机,打电话的人有健康人、 是公用电话机,打电话的人有健康人、病人和带 菌者, 菌者,人口腔中细菌通过唾沫星子喷洒到电话筒 手上细菌也通过拔号盘等传播。 上,手上细菌也通过拔号盘等传播。电话机是多 种传染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 种传染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等的 传染源。 传染源。
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常栖居着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一个健康人由1013个动物细胞 组成,而定植的原核细胞达1014个,人体自身细胞 只占栖居在体表和体内微生物细胞的10%。按重量 10% 计算: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 肠道占1000g,肺:20g,口腔占20g,鼻占10g,眼 1g,阴道29g,皮肤200g。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 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 78.67%。
微生物与我们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t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万个; 万个 t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10 /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每立方厘米高达100兆以上。400多种的细菌寄 居在大肠之中。 ●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是人体客栈中的好房客,它帮助我 们消化,而且也是我们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肠道 之外的大肠埃希氏菌却能致人害病,如果它"溜进"食物之中 ,就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大肠是细菌最喜欢的寄生地,"安居乐业"的微生物总数达 100万亿个,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超出16000倍,因此其"人口" 密度也最大。最先的一批来客非大肠杆菌莫属。它一出世, 就作为"乳儿"造访亲友久居不去。每隔20分钟它分裂一次, 以致不到10个钟头之内,就由2个细菌产生出10亿个细菌。
人体表面微生物与生活
贰 叁 肆 伍
寄居人体的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思考题
人体各部位微生物系分布图
人体各部位微生物存在及数量
一、微生物与日常生活 微生物与日常生活 t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 t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t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 t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