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築筆記》的筆記及摘录熟悉漢先生在建築設計或古跡修葺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卻可能不大讀他的方塊文章、遊記或散文,他們偏愛的是他的建築與美學志論,從中汲取關於空間的思考或理論,以拓展本身的藝術視野,這本書中漢寶德先生筆下描寫的歐洲人文風情,不只是建築文化,頗使我具有嚮往之情還是比較喜歡寶德先生的輕鬆自由的寫作風格的。
漢先生深信建築或藝術不應該是神秘而又高深的東西。
它們都是人類的造物,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
它應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開拓我們的情感領域,鼓舞我們的創造力。
……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會有一種大家可以領會的語言,以便達到它激發我們情緒與思想的目的漢先生所欣賞的、從事建築這行的態度是:建築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
科學可以關在實驗室做出來,藝術可以掛在博物館裏,但是建築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為眾人所使用。
它不是一種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事業。
建築家應有社會的胸懷,為大眾服務。
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大眾創造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漢先生念念不忘二十世紀以來的兩次建築革命。
就像鄭光復先生在《建築地革命》中寫到地那樣,第一次使建築設計脫離直覺與偶然的成分,走向理性主義;第二次是掌握、利用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建築創作更上一層樓。
這本書大致分為倫敦散記歐美建築之旅,而倫敦散記又分為倫敦的公共汽車英倫拓畫記倫敦的公園倫敦散記倫敦的公共汽車對我而言最有興味的倫敦公共汽車的人情味。
這一個特點加起來,使我覺得英國的車掌很了不起。
因為一種制度對乘客越方便,加給管理人員的負擔就越大。
英倫拓畫記英國的銅刻紀念物是用銅版勾出人像的外形,上面用線條刻出人像的細節,諸如衣物、裝飾等,然後嵌在棺石上,有時配以文字的裝飾與說明。
基本上,算是一種陰刻的線條畫。
銅刻所紀念的多屬武士、教士、殷商等,反映當時的生活、服飾與工藝,比起西敏寺中的大理石雕更為深刻而古老。
這些銅刻除了極少數嵌在有名的大教堂裏,大部分散佈在全英國小市鎮的教堂中,可以說是英國宗教藝術與建築的縮影。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
第一书
一、熟悉各种历史
哲学没有信用和廉洁是不可能做出任何作品的,哲学能阐明事物的自然本性
音乐
医学没有医学的理论,就不能建造适于健康的住宅
法律
二、建筑的构成
尺度(法式)
比例
均衡
适合
三、建筑学的部门
建筑应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四、动物的身体和土地的健康性
五、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
六、城内建筑的划分和避免有害气流的布置方法
根据对八个方向的风向的划分,来划分小巷
七、神庙的划分
总结:建筑的职能和各种技术的范围、及城市和城市用地的区划。
建筑技术的职能,建筑具备什么样的训练和学问,明确限定它的
形式,说明它是由什么产生的。
第二书
一、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
火的发现及其应用搭棚棚屋
树杈型三角形塔状龟甲形塔状屋顶
二、万物的要素
水火
三、砖
砖应在春季或秋季制造,为了能够干燥的均匀。
四、掺在石灰中的砂
五、石灰
六、火山灰
七、石材
八、墙体的种类和构造
琢石大理石
九、木材
十、冷杉木
总结:房屋是从哪里起源的,用什么方式逐渐培养、进展到现在的地步的
第三书(永生的诸神邸的庙宇)。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建筑类读书笔记失忆的城市与建筑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
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
《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
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
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建筑学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罗西简介: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终于把《谈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说来这本书还是跟静静在三联书店买的不知道在北京有米有人陪亲爱的静静同学逛书店。
书籍装帧很有特色,不张扬但又能够让人感到奇特。
每篇文章都没有分段,只是用横线把段落分隔开~美中不足是有的图片太校。
在理解文章方面没有起到图解的作用。
关于内容“ 不做雕梁画栋的猥琐细节,不抄袭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却要体现传统的精神和审美特征,我们面前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是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深思的一句话。
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期学家具设计时。
我们总是在强调发掘传统的元素,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
但跟安腾的建筑比,我们差太远,我们思考的太少。
那时的'我们太稚嫩。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老先生语言诙谐幽默,看事物很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设施比如说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也有很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Frank gehry(膜拜)通过王老师对建筑的讲解同时也了解到了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建筑状态。
原来建筑设计无处不在只是总被我们所忽略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发现多说收集多多去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一定也可以跟他一样的吧阿尔巴罗.西萨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他发展了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作品积淀了原创性的力量。
他关注并研究空间于自然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历史传统与地方主义。
他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简洁的丰富”设计中,他经常通过基地四周原有房屋的轮廓来确定自己建筑的轮廓线,并以城市为设计的出发点,参照原有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来寻找潜在的城市肌理和空间秩序,并将其贯穿设计的始终。
他经常使用白色抹灰墙面,花岗石和木材,外表极其简洁,而内部却通过双层空间创造了如同室外街道般丰富的室内效果,连续的墙面组织起流动的空间,建筑体现出不闭合,不确定和非概念,并与每个建筑部分的再限定相呼应,这种建筑特性与现代主义中的有机空间理论有一定的联系。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1《建筑大师的手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讲述建筑大师如何用手艺创造出伟大建筑的书籍,作者是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通过手艺和细节来打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深入分析:在《建筑大师的手艺》这本书中,芦原义信强调了建筑师对于手艺和细节的关注对于创造伟大建筑的重要性。
他认为,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结构、材料和设计的结合,更是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磨出来的艺术品。
通过对比不同的建筑师,他强调了手艺的重要性,并揭示了现代建筑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
个人观点:我认为,《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在我看来,一个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结构,更是一个艺术品,需要建筑师用心去打造。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和效率的追求,许多建筑师忽视了手艺和细节的重要性,但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只有用心去打造,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现代建筑的粗糙和草率,《建筑大师的手艺》中的建筑更加注重手艺和细节。
例如,在书中介绍的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艺术博物馆中,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曲线和细节,将混凝土和玻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极具艺术感的建筑。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与现代建筑的粗糙相比,古代建筑的精湛手艺和细节更为珍贵。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2建筑类读书笔记:《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日期:2023年6月10日今天,我阅读了《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这本书,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与艺术的建筑世界。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建筑的历史、类型、功能、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比较分析。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阅读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的书籍后,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城镇,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反映了中世纪宗教的神秘与庄严。
而中国的故宫,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展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辉煌。
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带有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是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综合体现。
建筑也是空间的艺术。
好的建筑能够巧妙地利用空间,给人以舒适和美感。
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通过简洁的几何线条和大片的玻璃,营造出开阔而通透的空间感。
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还要考虑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让人在其中感受到宁静、愉悦或者振奋。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是建筑的关键之一。
从古老的石材、木材到现代的钢材、混凝土和玻璃,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形式的不断创新。
石材的坚固和耐久性使其成为许多古老建筑的首选材料,而钢材的高强度和可塑性则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同时,材料的质感、色彩和纹理也会影响建筑的外观和氛围。
例如,木材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觉,而玻璃则带来了明亮和现代的气息。
建筑的结构是支撑其存在的骨架。
不同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建筑的形态和稳定性。
如拱券结构在古罗马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建筑能够拥有宽敞的内部空间。
而框架结构的出现,则为现代建筑的多层和高层发展提供了基础。
结构的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能成为建筑的美学元素,如埃菲尔铁塔那独特的钢结构造型,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成为了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当我们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领略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中国建筑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简陋巢穴到明清时期的宏伟宫殿,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建造了简单的地穴和半地穴式房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如商朝的殷墟宫殿。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建筑展现了当时强大的国力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尤其是秦始皇陵,那巨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的长安城,规划严谨,布局合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更加完善,大明宫的宏伟壮丽更是彰显了皇家的威严。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大气磅礴,结构精巧。
比如,佛光寺大殿,它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其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展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气势。
宋元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细腻和柔美。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如汴梁城的建筑,在繁华中透着精致。
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精美,建筑结构独特,是元代建筑的瑰宝。
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更加注重装饰和工艺的精湛。
北京的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布局严谨,建筑华丽,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故宫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建筑,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此外,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以其巧妙的布局、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由梁、柱、枋、檩等构件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不仅起到了支撑和装饰的作用,还反映了建筑的等级和地位。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石和木材的堆砌,更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对建筑的理解愈发深刻,也被其无尽的魅力所吸引。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
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到宏伟的罗马竞技场,从神秘的玛雅神庙到壮丽的中国故宫,这些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它们不仅仅是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故事。
建筑也是艺术的表达。
建筑的形式、比例、色彩和装饰都具有美学价值。
建筑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线条、形状和空间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比如,哥特式建筑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展现了神秘而崇高的美感;而巴洛克建筑则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动态的曲线,营造出奢华和富有戏剧性的氛围。
建筑艺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都依赖于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进步。
从古代的梁柱结构到现代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从传统的砖石材料到新型的复合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现代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的电梯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垂直方向上更加便捷地移动;而节能技术的应用,则让建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在建筑的世界里,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有些建筑强调功能至上,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首要目标,如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而有些建筑则更注重形式的美感,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建筑。
然而,理想的建筑应该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还与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它应该尊重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融入到整体的环境之中,而不是突兀地存在。
比如,在一些山区,建筑会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山势相融合;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建筑会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艺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转人近代时期, 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而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如竣工——之中国近现代建筑于1919年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这幢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的教学楼,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传承与交融化,整理了一些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实践活动资料,通过建筑艺术的表现来剖析近现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致,并且以此来体现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西方建筑风格的交融。
文章共分五个时段,配合照片以及手绘图。
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沙逊大厦上海汇丰银行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二、现代主义风格的派生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的两点史实。
其一,现代建筑式样的出现,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 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 年9 月5日, 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 从其形式来说,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 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 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 但与周围沉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
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于1921—1923。
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读书笔记【序】――构思的源泉1.1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
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
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或其他共同存在的事物。
否则,“革新派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保守派,形成与新的革新派对立的局面,这种状况也许在历史上已经重复了多次。
”1.2设计师的思考安藤在这章讲述了他学习感悟建筑的历程。
从对日本的传统建筑、历史、社会的关注再到欧洲旅游经历,再到对当代建筑思潮的评价,一步步阐述了自己成长过程对建筑的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成功的设计师,安藤都在思考那些领域,他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本身吗?人的生存是为了生活,为了思考。
譬如旅行,“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
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3安藤的建筑思想安藤的建筑思想在这章中逐步地呈现。
安藤似乎并不反对K・弗兰姆普敦用“批判地域主义”概念评价他的作品(作品:住吉的长屋,小筱住宅)。
K・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是针对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的普遍注意现代建筑,特别是针对只有普遍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现代主义提出的。
提倡地域特点,场地特性的体现成为了关键。
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用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都是设计所要承担的“责任”。
号召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风土、自然、或者人的行为生活、社会历史的行动已经不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们一直延续着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在我翻开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那些或古老或现代、或宏伟或精巧的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地向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书里的一张张图片,让我看到了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建筑。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那巨大的石块层层堆叠,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力量。
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的身姿,在巴黎的天空下成为了浪漫与优雅的象征。
但要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得是咱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故宫。
故宫那朱红色的城墙,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每次想到故宫,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道道高大的宫门。
那宫门可真是气派啊!又高又大,门钉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威严。
走进宫门,眼前是宽敞的庭院,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再往里走,宫殿一座接着一座。
那飞檐斗拱,简直就是艺术的杰作。
翘起的檐角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又精巧。
檐下的彩绘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各种人物、花鸟、山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我就在想啊,当年那些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思,才能画出如此精美的图案呢?还有那宫殿里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的盘龙雕刻,那龙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冲入云霄。
据说这些柱子可都是用珍贵的木材做成的,经过了精心的加工和处理,才能支撑起这重重的宫殿。
故宫的房间那叫一个多,数都数不过来。
每个房间都有它独特的用途和装饰。
有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有的是皇后和妃子们居住的寝宫。
房间里的摆设也是极尽奢华,精美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华丽的地毯,无一不让人感叹皇家的富贵。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故宫游玩,那天游客特别多,但是当我走进一个相对安静的宫殿时,突然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宫女们在忙碌地穿梭着,皇帝正坐在龙椅上思考着国家大事。
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就好像历史在眼前重现。
故宫的花园也是美得让人陶醉。
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建筑读书笔记大全
建筑读书笔记大全【篇一: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
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
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P88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面。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
P174“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
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
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
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
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
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
P180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
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
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
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
P280-286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读书总结】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
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
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
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
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
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
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
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
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
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
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
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
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新疆龟兹宾馆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
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
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
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
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
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
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
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
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
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
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