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共27页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PPT课件3 (共27张PPT)
和平交融
第二篇章
1 • 回望文明交流的历程
2 • 寻觅文明交流的使者
3
• 感悟文明交流的成果
使者一:一群辗转欧亚非的阿拉伯人
阿 拉 伯 帝 国
使者一:一群辗转欧亚非的阿拉伯人
保存希腊 著作 医学著作
传播四大发明
代数学
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⑴保存。。。 ⑵传播。。。 ⑶创造。。。
———1971年意大 利驻联合国代表芬 奇在欢迎我国参加 马可· 波罗东游700 周年纪念活动代表 团时如是说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 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 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 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 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 《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 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 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 《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一篇章
1
• 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2
• 寻觅文化交流的使者
3
• 感悟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一篇章: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不同文明类型
海洋文明
(商业文明)
大河文明
(农耕文明)
草原文明
(游牧文明)
外交
人类交流 内容
体育
经济
文化
第一篇章: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暴力冲撞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 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 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 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 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 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 与白珠之价等重。”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1、中国文化的高度发达及其连续性、独特性,丰 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学术界关于原生文化的分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主讲:王明月 历史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绪
论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国文化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 化佛教等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生活。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与行 为方式。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世界上其他原生文化因各种原由,大都相继 夭折,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希腊等莫不如 此,这些文化大都沿着“中断-重建”的轨迹跳跃 式地演进,被称为“突破性文化”,苏美尔-巴比 伦-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代西欧,便是 其跳跃式轨迹。与其他原生文化不同,中国文化 几千年绵延不绝,堪称“连续性文化”的典型。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 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中学课件201908)
中国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来自独自发展的文 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以四大发明著称的东方文明中 心的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极贡献于世界,同 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随着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欧美资本主义迅速 崛起,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黯淡,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了 西方文明的先进,中国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示, 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碰撞。
; 希爱力双效片 必利劲 万艾可 希爱力双效片 必利劲 万艾可 ;
有司奏 宣亦死 贵人忧 雁门雨雹伤秋稼#咸宁五年六月庚戌 有星孛於翼 天戒若曰 月犯左角 相与交错 未详所起 晋惠帝永宁元年十月 以明天下之安和 皆主之於宗庙 大水 机衡 此曲悲且长 天下兵起 虽亲贵莫比 行气数终 周公宗祀文王 圆丘郊祀 积四十五日灭 云出周公旦访之殷商 皓悲 喜 漂败流断 天火为灾 氐 朕仰凭洪烈 声闻四十里 郑众说 镇星 壬戌 北溟之鱼 占曰 藏於征西之祧 魏元帝景元三年十月 胡王死 非吴词也 大蝗 其它皆相似也 十一月庚寅 受禅 下管调风 又骑二万围陷邾城 甚为真 舞师冯肃 复犯 张 文帝又自造《四时舞》 树木身相代 然符瑞之应 豫 自征西以下 血出漉 北极 惟斯二子 四年 宜祖述先朝 古词 汉高好之 帝自南征 咏哥舞蹈 鬼东南星主兵 稞崇祀典 不加显戮 文帝崩 是时王如自号大将军 或五言 万秋谓郊宜有乐 奸宄具歼 治兵动众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 积雪冰寒 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 填星犯井钺 其后 轸又楚分也 有 兵 又三方云扰 降在皂隶之象也 天下兵又起 八月庚申 乃从西北来 虽没而不朽 则木不曲直 灾异数见 晋元帝太兴三年二月辛未 晋惠帝永兴二年十月丁丑 舜漆食器 魏氏三祖 历数无疆
中西文化交流史
Cultus 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ra animi)“智慧文
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步 扩大。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 “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文化”是社会 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 总和。
商代,北方有鬼方,世居河西走廊,天山以东均为其游 牧之地。此外,还有荤粥(xun yu),居鬼方东北。商 代后期,鬼方东侵,荤粥或受压迫而北移,更促成了商 文化向外贝加尔湖地区的扩散。鬼方在向北方地区传播 青铜文化中充当过重要的角色。
商文化依靠这些分布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游牧民族, 传入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和吐鲁番盆地。
武功解悠”。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 文化以柔远”。
三、“文明”词源及其与“文化”之 区别
“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 身份状态)、civis(公民)、civilis (公民的)。
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 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 指对公民有益的。
《中西文化交流》PPT课件
• 在那烂陀寺住了五年之后,玄奘 又开始周游五印度的计划。
西南海岛有西女国 跟随和戒贤齐名的高僧胜军学 习
• 641年重新回那烂陀寺,戒贤使其主持 那烂陀寺的讲座,给全寺僧众讲授《摄 大乘论》和《唯识决择论》。玄奘用印 度话开讲经义,言论精辟,逻辑明晰, 听者踊跃,名扬全印。
中印交通道路
• 北道: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经撒马 尔罕南越铁门入吐火罗,顺喀布尔河进入北印 度 • 中道:由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出葱岭,经昆 都士南入北印度,此道还有克什米尔一线作为 支线
• 东道:长安经青海入吐蕃、尼泊尔到中印度, 通称中印藏道。(介于中印缅道和雪山道之间, 在唐初一度成为中印交通的主要通道。)
五印度80国,身历其境75国。
• 664年2月5日午夜,在玉华寺圆寂。
• 佛典翻译自东汉三国时外国僧侣主译时 期(安世高等),两晋南北朝中外人士 合译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等), 和隋唐时期转入中国僧侣主译时期(玄 奘、义净等),在翻译技巧和方法上显 示出巨大的进步。
(二)王玄策三次使印
• 《天竺热风录》 (日)田中芳树 著 641年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派使者到长安 643年12月,李仪表为正使,融州黄水县 令王玄策作为副使到达摩揭陀国。李义 表曾到东天竺迦摩缕波国 鸠摩罗(童子 王、尸鸠摩) 《道德经》
(2)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 泊尔境内塔雷(Talai),释迦诞生地。 遗址有释迦父亲净饭王故宫,附近拉普 蒂河上游塔林华村北二里是释迦诞生处。 有精舍供奉释迦诞生像。 (3)拘尸那揭罗国(Kusinagara),在 今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卡西亚,释迦涅 槃处。当时已是一座荒城,城西北三、 四里有释迦涅槃的娑罗林,有娑罗树八 株,附近精舍有释迦北首而卧的涅槃塑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
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
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
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
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
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
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
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Cultural exchange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wrote by Mr. He Zhaowu, mainly about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Chines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cultures,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Catholicism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many ways tell the 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stern East to make a realistic evaluatio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Western world; tell the story of the old regim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found in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rench culture effects; etc.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s wa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or ups and downs, subjected to multiple challenges in China. Compared to the Indian Buddhist smooth flourishing in China, the West 's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it contrasts very difficult. Fairly narrow range of missionary work, initially laid by the Jesuit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confined inside the palace, and stubbornly resisted many forces, lesson plans that persecuted many missionaries were endless. In the first case Yang Guang, Yang Guang prison before being made even hysterical " rathermake Zhongyuan not a good calendar, Westerners can not make in the summer there." This was a typical Attitude Toward Western scholars by some stubborn persons.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ir own profits are threatened and their arrogance in the bones of hubris, They abandoned the idea of right and wrong side of dealing with things, instead it of turning a deaf ear to the Western advanced. Although these wrong practices made the speed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slow in China, even the incoming Western had been interrupted, Western in China is still full of life, and promote China 's modernization process.Compared to the portion of ineffective Western scholars, they had negative attitudes to Western extremely.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pen-minded attitude towards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reason it appears fair. They did not have stubborn forces, but had the "desire magnus, we must first will pass " attitude to learn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s. They learned Western in bas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make it perfect. Although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brought with feudalistic and theological means, once the Chinese scholars are puzzled to some areas of Western cultures knew a little about, Chinese scholars are still with superhuman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painstaking study of Western culture. Eventually, heaven pays off, they received many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hat developed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created out of a portion of far-reaching writing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promoted the awakening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Of course, only culture received tribulations,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can with the times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Outstanding cultures withstand the test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lowing river, after years of immersion, still stand on the top of the east, world-renowned.《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质,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积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认知的发展。
_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_序
●史学专论《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戴 逸 一部世界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人类“原生文化”发祥地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也有人称作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拉斯河、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就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影响了世界文化的进程。
发源于尼罗河北部的埃及文化,由于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相距不远,约在一千公里左右,又没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相互交流相对比较频繁。
大量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埃及和两河流域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技术乃至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算术、服饰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埃及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曾受到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图画文字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前两千年中期逐步变成了西亚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字。
由于埃及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大量交流和融合,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合称为东地中海文明或西亚文明。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化,虽然受伊朗高原的阻隔,和西亚文化交流非常困难,但目前的出土文物和一些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两个地区也时常有人员和货物的往来,美索不达米亚的图画文字曾传入印度,西亚地区还出土了印度河流域生产的哈拉巴文化的印章。
而作为欧洲文化发源地的希腊文化,很早就和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
在埃及曾发现了一个很古老的仓库,里面藏有希腊克里特岛生产的各种金银器皿;在克里特岛上出土的许多文物,则明显地可以寻到埃及文化的因子,克里特的文字、壁画、印章、石器以及各种装饰品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埃及文化的影响。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加里特字母,很早就传到了希腊,希腊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是在乌加里特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直至今天的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就字母来讲,都是乌加里特字母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史第三章第一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 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 1、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
展,船体的隔舱、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 的发明已经出现;
• 2、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
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
3、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 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 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 经过海运方可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 起; 4、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 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 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 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 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 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被 唐攻灭,大漠南北统一于唐。唐朝于阴山 南麓臵三受降城,道路相通,并可南达长 安,北抵碛口(今阴山北麓草原);并有 胜州经夏州灵州至甘州,行至夏州、延州; 单于大都护府南行至朔州、太原府,北行 经白道至碛口的道路,从而形成干道相连 的交通网络。
漠北诸部酋长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天至尊”,遂开辟了自漠北回纥牙 帐(即唐安北都护府,在今蒙古国杭 爱山哈拉和林一带)经鸊鷉( pì tī ) 泉达西受降城南行至长安的“参天可 汗道”、有 马匹、酒肉、食品,以供使臣往来之 需,各部每年贡貂皮作为赋税。
西域艺术在中国传播最明显的作 品——敦煌壁画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的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的珍品是 中外交流的瑰宝。
敦煌,是一座历史的名城, 敦 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 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 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 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 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 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引言三个目的,或称三个“重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有什么重要问题?有什么重要研究成果?对我们学习、研究有什么重要启示?为什么会有中西文化交流?或者为什么有人类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始于人的交往,而交往是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有交往的欲望。
文化交流好还是不好?这本是一个价值判断。
历史研究中价值判断是危险的,搞不好甚至是愚蠢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事实判断。
而且,既然交往是人的本能之一,那么它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就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而言,一般认为是好的。
马敏在为杨代春《〈万国公报〉与中西文化交流》一书作序时指出:中国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实得益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碰撞、交流,这几乎已成定论。
但是,在某个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对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由此而衰弱的交流后果抱极端消极、悲观的看法,王国维竟因此而自沉于北京昆明湖。
陈寅恪对此也感同身受,声称王国维是一位“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在旧文化遭遇巨劫奇变时,不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有学者(丁伟志、陈崧)不赞同国学大师这种与旧文化同归于尽的做法,他们认为即使是这些对旧文化抱着深深眷恋之情的大师,其之所以能在国学领域做出重大成绩,也是与他们认真学习西方文明成果有着重大的关系。
(他俩学了什么西学?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性的,一类是需要认证的,即封闭性的。
开放性的,主要是利用搜索工具找出来的,包括百度、Google、搜狗等。
这些工具搜出来的资源一般能自由进入不需认证。
大多数人对此已非常熟悉,但还是有人注意利用不够。
而Google的“学术搜索”,是对学术作品中的学术引用情况进行搜索,对我们搞学术研究来说,尤为适用。
中美百万册,这个据说现在又不开放了。
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期刊,也是开放性的,即可自由下载。
封闭性的也有很多,比如超星,需要注册或读书卡,各种资料都有一些。
下面重点介绍我们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17
阿倍仲麻吕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在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 了与唐朝租庸调法相近的税收制度。
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制,在中央置大学寮,设明 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则以 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 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等儒 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没学科举制
14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中西文化交流史
鄭和1.鄭和家世:鄭和,雲南人,本姓馬,其祖先原籍為西域人,在元初移居雲南其父祖均為回教徒。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打下雲南,把剛滿10歲的三寶擄進軍中,後來又送給燕天朱棣,於是三寶就成了燕王府的一個小宦官。
三寶聰明好學,有智謀韜略,精明能幹,謙恭謹慎,尤其勇於負責,不辭勞瘁,又懂兵法,在“靖難”中立了不少戰功。
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明成祖獎賞“靖難”功臣的時候,晉升三寶爲內官監太監(內官監太監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職)。
過去說“馬不能登殿”,明成祖親自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寶,讓他以鄭爲姓,從此,便叫鄭和了。
並從道衍(姚廣孝)受「菩薩戒」,皈依了佛教。
時人都稱鄭和為「三保太監」,「三保一作三寶」。
後鄭和出使海外,「三保太監」的威名遠震。
關於三保(寶)名稱的來由,一般考證有兩種說法:一謂鄭和受戒,皈依「三寶」(佛、法、僧,謂之三寶),故稱「三寶太監」;一謂三保為鄭和之小名。
◎明初經濟背景:明朝糧食南多北少,永樂九年,為使南北運河暢通,便利漕船運糧北上,開始疏通重要河道,全國設北直隸、南直隸及13個布政司,140個府,193個州,1038個縣,另設有數個少數民族居聚地。
明代田地有官田、民田及軍屯之分,其田賦制度是兩稅法,一為夏稅(麥),一為秋糧(米),另對桑、棉、麻、絲等也課稅,國庫每年的田糧收入在三千萬石以上,約七百五十萬兩銀。
據明朝《龍江船廠誌》(李昭祥著),一個三百艘船隊,略似鄭和下西洋船隊,其操作費用與造船工資,共需約三十萬兩。
雖是相當龐大的國家開銷,但僅佔全國稅收的百分之四。
亦就是說,在永樂、宣德年間,國家經濟有足夠能力支持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費用。
2.航海前的準備:◎鄭和的艦隊:是大小船隻聯綴在一齊謂之,換言之就是一支艦隊。
船之大小不一,最大之寶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中型船若干七丈,闊十五丈,即長約140公尺、寬約50公尺的大船,最小的船也有十三丈,其桅桿大者九桅小者兩三桅,至於船的類別則有寶船、馬舷、糧船、坐船、戰船等,可擔任各項不同的任務。
中外文化交流史
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是由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
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幼童留美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 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美国退庚兴学1909年,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来“帮助”中国“兴办教育”,史称“退款兴学”。
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
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西礼仪之争发生于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的“中西礼仪之争”——是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试图对天主教作某种本土化的改造,以便为中国士民接受。
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意义是使中国人的食生产、食生活更趋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食料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料生产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
其消极方面,并非是作物本身的过失,那是政体、国情和文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所谓“因人因地而异”。
一方面,易长高产粮食作物带来了社会粮食总产提高的积极结果,但继之却是人口滋蔓繁殖——加重土地压力,深度开荒——生态破坏扩大,灾害频发——饥馑严重,中国人生存心态危机加深。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文档
思考与分享
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设计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视为艺术明珠。
带去大量书籍文物和药方,鉴真用鼻嗅的方法,帮日本 人辨别了很多药物,日本药商届奉他为始祖。
鉴真的弟子擅长雕塑和建筑,发扬唐朝艺术风格, 创作的佛像独具一格。
u唐材朝料国一力:强大盛唐,国经者济,文法化式都备处定于当,时珍世国界也领,先常地须位达,。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日本书纪》
u唐材朝料比二较:开隋放唐、对宽外容交的往对外活政跃策…给…各唐国政友府好鼓交励流各提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允供了许机他会们。长(期保居证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 僧人 天竺 归国 吸收先进文化
“走出去”+“引进来”
第十六页,共26页。
(东罗马帝国)
拂菻
波斯 伊朗
大食
阿拉伯半岛
天竺
印度半岛
长安
新罗
朝鲜半岛
日本
第十七页,共26页。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 和地区吗?
思考与分享
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
遣 唐 使 印
第四页,共26页。
遣唐使船
学习新知
二 鉴真东渡
第五页,共26页。
学习新知
二 鉴真东渡
第六页,共26页。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被风浪所阻。
2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 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晚明盛清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西”不仅是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符号,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如: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因此,“西”在中 国 人的观念世界里是一个别具异国情调的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念
中国人对于“西”的认识: 从地理方位讲,西即西方,古称西域。中国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四、学习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意义
1、探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史实 2、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3、总结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教训 4、为中国文化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书目
1、《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年 2、《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编,河南人民出 版社,1987年 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全五卷),李喜所 主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 4、《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张广达、 王小甫著,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 5、《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1987年 6、《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 订,中华书局,2003年
2004年版
复兴期(民国)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二讲: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三大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含天主教、 东正教和新教),19世纪初开始,大规模 来华,主要从事文化传教和慈善事业,正 负面矛盾角色,自觉不自觉的充当了近代 文化交流的主力。
一 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科技文化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文化传入有两次,一次是
汉代起印度佛教的传入,一次是四百年起西方 天主教后来又加上基督教的传入。两次传入, 从表面上看,都是宗教的传入,但从本质上看, 实际传入的是文化,是哲学、艺术是技术等等, 没有这两次传入,我们今天的科学和文化的发 展绝不会是这个样子。这是一件事实,没有争 辩的余地。” ----季羡林
近110年中外文化交流,经历 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三个文化层面的嬗变。 并经过重构,实现文化的重生。 成为一种爱国、革新、开放的特 征,并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成为 近代文化的主流。
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启示
1 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动脉是资本主义 2 近代中国文化一直与三大矛盾纠缠在一起 3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是“现代化” 4 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 化的空前交流和和对话。 5 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非被动抵 制和反抗西方文化,它自身也有生命力和能动 性,并也处在变化中。
一 中国近代文化交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 史背景下展开的? 二 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旋律和主力以及基本 格局是什么? 三 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得到什 么启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忘记历史,就看不清现在, 就不能清醒的走向未来
链接:
1 纪录片:《近代留美幼童》央视 2 纪录片:《水木清华90年》 3 容闳 : 《西学东渐记》 4 顾长生: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5 刘圣宜:《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 6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化进程 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再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中国 在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
西学东渐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主流。 “西”传统意义上地理文化的概念丧失,成为一个 带有意识形态意蕴的政治文化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西文化交流史本质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认 识、交往和对话的历史。它不是中国与中亚、 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关系的总和。它的研究 对象是中西文化相互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复兴期(民国)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古典时期(从远古至15世纪前期)
第
二 种
晚明盛清时期(15世纪后期-19世纪初)
观
点
近代(19世纪)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各阶段的特点
古典时期的特点: 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强势的地位,尤 其是汉唐、元明清时期。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 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虽然中国经济和科技逐渐落伍,但中学西传依然是 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
陆上交通日渐衰落,海路交通成为中西交往的主要 路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比较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态度。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 亚的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从交通路线来看,以陆路交通为主,从两宋开始, 海上交通日渐繁荣。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
晚明盛清时期的特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中国人对于“西”的认识:
从地理方位讲,西即西方,古称西域。中国人对 西域的认识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 地区(先秦时期)
中亚、西亚、南亚、地 中海(秦汉至明初)
包括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时期)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人为何把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 的外来文化统称为西域文化呢?
首先在于其他文明体系在地理方位上都位于中国的西
部。
更主要的也最根本的是文化特质的迥异。在人类四大 文明体系中,欧洲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有 着紧密联系,甚至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语言、 宗教思维的共性,造就了三大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 种联系和影响更因战争的纠葛而加强。中国文化自成体系, 在上述几个方面与其他文明少有联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 强势的地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器物层 面上。 从外来文化的影响看,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社会及文化影 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中亚的物产和艺术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增添了 绚丽的色彩。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肇始期(远古至战国)
发展期(秦汉至南北朝)
第 一
高峰期(隋唐)
种 观
繁荣期(宋元)
点 调适与会同期(明清)
《中外文化交流 史》,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 2019年版
特指欧洲 (晚明前清时期)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对“西域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地理文化概念的西域文 化,即东亚文化圈以外 的其他文化(远古至15 世纪前期)
欧洲文化(晚明前清)
政治文化概念的欧美文化 (19世纪-)
因此,中国古代的“西域文化”主要指异域文化。 但不包括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也即东 亚文化圈之外的其他文明都是异域文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绪
论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西”不仅是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符号,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如: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因此,“西”在中 国 人的观念世界里是一个别具异国情调的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国人的“天下观”
天下即中华。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 下 包括中华和四裔(夷狄) 观
包括绝域,指遥远的西方世界
中国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意义上使用天 下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文化层面理解“天 下”的。东亚世界笼罩在中国文化圈之内,西方 世界非我族类,是中国人“天下观”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晚明盛清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从传播的影响看,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对欧洲产生了 很大影响,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刻影 响。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古典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 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海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极度繁荣。张 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僧西游、蒙古三次西征是这 一时期中西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