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
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
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
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
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
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
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曾国藩家书篇1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
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
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
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
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
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
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
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1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2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
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这本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
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
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
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
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
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
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读后感.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
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晚清的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臣,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把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扑灭了,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再加上他在德行、文品方面的成就,被誉为“古今完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篇一】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秀8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秀8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
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
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
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
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
“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
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
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
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
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
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
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
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
读曾国藩家书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心得体会篇1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家书中国近代史炎黄文化家风家训君子慎独曾国藩家书天下父母曾国藩仕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2篇:我们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
下面就是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
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
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
“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
”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
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1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身上的许多优点尤值得现代的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2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
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供大家学习.《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1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_.学习其养生之道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_.学习其读书方法〝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_.学习其治军之道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_.学习其为人之道《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2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3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其一,〝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人人皆知的古训,但真正做到的人则寥寥无几.人们对金钱.权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国藩教育子女,〝境地须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欢乐的事,快欢乐乐过每一天,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三,慎独.〝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独处时谨慎,则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心悦诚服;信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是啊,一个人独处时的状态是最最真实的,于独处时.细微处最可见一个人的素养.外表要整齐严肃.内心要思虑静定,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要有爱民惜物的胸怀,大公无私,到达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读这些话,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完全能够用到我们自身.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要有高远的志向,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但不要轻易表现出来.他还说,人在遭遇困境时,正是他的品德修养提高之时.这不仅仅要做到胸怀坦荡,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其五,理财.〝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他认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钱财,不能过于安逸懒惰,能走着就不骑马坐轿,要常爬山,锻炼筋骨.不积攒钱财,子女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会懂得自立.他还时常拿出家里的钱财接济亲戚家里贫困而年纪大的人.其六,为官.曾国藩认为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这两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这两字.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官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要磊落过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气定.神定.体定〞.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过,就当改去毫无吝惜之心 .为官要爱民.曾国藩每一天早晚两次正餐都和幕僚们一齐吃,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甚至街谈巷议.这与我们所说的密切联系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对我们今日仍有进取的借鉴意义.其七,处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国藩说,一个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养的方面.可举一例: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两人素来不和.曾国藩仕途顺遂,左宗棠却怀才不遇.曾国藩曾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但两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政见不一样,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国藩在向朝廷报功的奏折中有不实的成分,向朝廷告状,使得两人关系逐渐交恶.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写挽联一幅:〝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佩和悔意.曾国藩所处之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但正是那样纷繁复杂的时局,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图青史虚名,但求为国为民……引之后者几多由衷的赞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4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从他的信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最终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十分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经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十分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5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第二,关于功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第三,君子之忧.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第四,识盈虚之有数.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11
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是我学习 《曾国藩家书》的粗浅体会,有益之处,我们共 享。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精选ppt
1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精选ppt
3
《曾国藩家书》概述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 重要资料。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 儿辈。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 套。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
教子弟读书、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五、读史
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 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 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六、谨言*
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精选ppt
6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七、养气
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培养自己的
真气:做到内外统一,没有奸诈侥幸的念头,任何所作所 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 中。)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意思指起床要早。天
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
留恋安逸的念头。勤勉,不可懒惰。)
精选ppt
5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四、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 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专心、持之以恒)
以史为鉴促工作
——《曾国藩家书》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启示
精选ppt
1
精选ppt
2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 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 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 模”、“内圣外王”。毛泽东曾说过:"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的办公桌上也经 常放着一套《曾文公集》。
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告诉我们在做事时要手脑
眼心并用,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中要努力学习,
勤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忘我奉献。
精选ppt
10
读《曾国藩家书》启示:
三、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
曾国藩曾说过: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
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曾国藩通过辨证对比的方法,说明了学习取决于 我们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定者,恶劣的环境下 依旧能学习;意志不坚定者,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无济 于事。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人 ,要把学习业务 知识当作第一任务,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向领导和各位同事学习,尽快熟悉情况,胜任工作。
一、培养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 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意思是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志气和刚
气。工作上更要如此,要时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
质,保持坚定高昂的斗志,百折不挠,不达目的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二、夜不出门 *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个人修
养上极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
日潜心修为。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对后人也有极大的
借鉴意义。
精选ppt
8
读《曾国藩家书》的启示:
读曾国藩家书,针对当今工作,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启示:
不罢休,要善于在逆境中锤炼意志,磨练性格,
奋力拼搏。
精选ppt
9
读《曾国藩家书》启示:
二、养成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
曾国藩有著名的“五勤”说:身勤、眼勤、手勤、
口勤、心勤。
“身勤”指的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眼勤”
是指从细微之处识人。“手勤”指要养成一个勤动手
的好习惯。“口勤”是指他与人的相处之道。“心勤”
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忍性
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等文化性格的儒将。
精选ppt
4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曾国藩“修身十二条”中的精华部 分。
一、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意思是衣冠外貌保持整
齐,态度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 中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要有严肃端正的态度,随时自 省。) 二、静坐
八、保身
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日知所亡(每天读书都要获得新学问)*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精选ppt
7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十、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 盛否。(每月要复习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做诗歌
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知识的多少,所培养真气是否 充盛。)
十一、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