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北宋数学家沈括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沈国学在宋元这个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最高的巅峰时期,人才辈出、成果卓著,而最杰出、最伟大的人物,要数宋代的天才大师沈括了。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认为: “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
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美国科学史学者席文则称沈括是“中国科学与工程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那么,沈括究竟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呢,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沈括弱冠时就踏上仕途,23岁考中进士,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主持修撰奉元历以取代唐代的大衍历,后来又参加了王安石变法。
几经坎坷后,在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因完成《天下州县图》(亦名《守令图》)而被特许“任便居住”,次年(公元1088年),他正式结束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而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生活。
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一直到他故世。
从以上所述来看,沈括的一生似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那么,他又是怎么获得世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的呢,沈括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这样两个方面的成就所奠定的:一是具有极其渊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沈括一生最美好的时段,都耗费在具体繁杂的政事上。
从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到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的36年中,沈括频繁地从一个官职调到另一个官职,大多数官职与科学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但沈括对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着痴爱之情,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在那点滴的缝隙之间,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一切知识。
凭着这样的挤劲与钻劲,沈括成为了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大学者。
《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非但毫不过分,反而还有些不足(因为沈括所通晓的领域远不止此)。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人。
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
他在许多科技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元朝人所修的《宋史·沈括传》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并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沈括出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
他的父亲历任通判、知州、转运使等地方官,后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
沈括青少年时代,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了解风物民情,这对他的思想和学识有一定的影响。
沈括的母亲许氏知书达理,在母亲的指导下,沈括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1054年,沈括23岁以父荫袭为沐阳(今江苏沐阳)主薄(办理文书等事务),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他主持“疏筑百渠九堰”,整治沐水,使70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1061年,在宣州任宁国县令,修复了规模更大的“万春圩”,开辟出旱涝保收的良田1,270顷。
1063年考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
任中得到上司转运使张的常识,保举他入京(开封)当编修,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皇家图书馆的丰富藏书。
在此期间,他对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因此又被提升为太史令兼任司天监。
主持编修《奉元历》。
他还提出了根据实测来修历的正确主张。
1069年,宋神宗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下令推行王安石的新政。
沈括的思想和王安石有很多共同之处,参与了变法活动。
并接受了当时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疏浚汴河的艰巨工作。
那时候,北宋都城开封仰赖汴河漕运。
可是汴河泥沙淤积、年久失修、河床升高,影响了漕运和京都人民的生活。
沈括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沈括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沈括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沈括的贡献和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沈括的贡献沈括生活在北宋时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涉猎广泛,对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他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贡献不可忽视。
1. 数学方面的贡献沈括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
这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了许多数学方面的内容。
他在书中介绍了二项式定理、勾股定理等数学原理,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沈括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宋史·天文志》中。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一些与当时观测数据相符的天文理论。
这些理论为后世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
3. 工程实践方面的贡献沈括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主持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开凿了河道,改善了水运条件,提高了交通效率。
他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水力机械,用于灌溉和提水,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沈括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数学领域的影响沈括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为后世的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数学原理和定理成为后世数学研究的基础,对现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研究也为后世的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和参考。
2. 天文学领域的影响沈括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他的天文观测数据和理论成果被后世科学家广泛应用,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研究成果也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工程技术领域的影响沈括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后世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他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被后世的工程师广泛采用,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
他的研究成果也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简短
5个简短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五个简短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1.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
仪器——地动仪。
这个仪器能够检测到地震的方位和距离,为当时的朝廷和民众提供了重要的地震预警信息。
2.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对于圆周率的研究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成就之一。
他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个成果在当时的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
3.沈括研究指南针: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对指南针的技术和应用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研究对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郭守敬编制《授时历》:郭守敬是元朝时期的科学家,他编制了世界上最
精确的历法之一——《授时历》。
这个历法对于农业、航海、天文观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5.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他撰
写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医药典籍之一——《本草纲目》。
这部典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0个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东汉末年,赵爽发明了“勾股圆方图”,即利用该图证明勾股定理,
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
2.刘徽:魏晋时期,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3.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果领
先世界近千年。
4.王孝通:唐代数学家王孝通提出“缉古算经”,擅长天文历算,并首次提出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5.沈括:北宋时期,沈括在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军事、
经济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
6.贾宪:北宋数学家贾宪发明“贾宪三角”,即二项式系数表,并提出了“贾宪
求积公式”。
7.杨辉: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了“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出完整表
达二项式定理的系数规律的三角形。
8.秦九韶:南宋时期,秦九韶提出“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高效计算多项式
的方法。
9.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徐
光启算法”,用于计算π的值。
10.李善兰: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创立了“李善兰恒等式”,这是第一个用中文表
述的等式。
沈括的数学成就
沈括的数学成就沈括(1031年-1095年),字太公,号东篱,北宋政治家、文化名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巨擘。
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后世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括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几何学、代数学和数论方面。
在几何学方面,他对杨辉三角形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许多规律和性质。
他还研究了椭圆、双曲线等曲线的性质,并提出了一种解析几何的方法。
这些成就为后世几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代数学方面,沈括提出了“方程不求根”的思想,即通过变换等方式,将一个复杂的方程化简为一个更简单的方程,从而达到解方程的目的。
他还研究了二次方程、三次方程等多项式方程的解法,为后世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数论方面,沈括研究了数的性质和数的运算规律。
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如完全数、亲和数等,并提出了一种计算素数的方法。
他还研究了数列的性质和数学归纳法,为数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具体的数学领域取得成就外,沈括还对数学方法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用实际问题来驱动数学研究,强调数学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他还强调观察和实验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数学推理的正确性。
沈括的数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数学理论上,还体现在他对数学教育的贡献上。
他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的数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编写了一系列数学教材,为后世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括的数学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西方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沈括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丰富多样,涉及几何学、代数学和数论等多个方面。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后世数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对数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沈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位伟大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北宋数学家沈括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钱塘。
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做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
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
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
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
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
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
”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
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
白居易写的没错儿!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
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
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
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
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沈括中国古代一位通才科学家-CityUniversityofHongKong
沈括:中国古代一位通才科学家陈关荣依稀记得,初中读课外数学书开始接触等差级数求和问题时,看到“沈括”这个名字和他的“隙积术”,一度振奋莫名:原来在九百多年前的中国北宋,已经有人懂得如何解算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后来还知道,南宋的杨辉和元朝的朱世杰对它作了完善和推广。
除了隙积术,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还有“会圆术”,利用圆的半径、弦长和扇形高度来近似计算圆上扇形弧长。
多年之后,才知道这位古代数学家沈括(1031-1095年)其实还是一位通才科学家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
沈括是杭州人,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考取进士、后神宗时期参与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期间)、熙宁五年(1072年)任职司天监、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并于次年任翰林学士和三司使、元丰二年(1079年)牵涉殃及苏軾的乌台诗案、元丰五年(1082年)因宋军败于西夏而遭连累被贬,晚年则以平生见闻,隐居纂著,直至辞世。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数学。
上面提到沈括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是遥遥领先的首创,比西方学者发现类似的公式早六百多年。
他还提出过计算围棋对弈总局数的估算方法。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棋盘上有361⨯个可19=19以投子的格点,而每个格点又有黑子、白子和空位三种可能,因而共有3的361次方那么多种的棋局变化。
这在当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沈括估算出来的结果却非常精确。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1875-1950年)曾给予沈括极高的评价。
三上义夫博士有名著《中日数学的发展》,包含中国数学史部分21章。
他在“中国算学的特色”中写道:“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
像中根元圭精于医学、音乐和历史,但没有沈括的经世之才。
本多利明精于航海术,有经世之才,但不像沈括的多才多艺。
…… 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
我把沈括称作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中国古代科学小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张衡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这个仪器能够通过感知地壳震动,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和距离。
虽然这个仪器已经失传,但它的复制品被保存在博物馆中。
2.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
这个成果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穷不循环小数,难以精确计算。
3.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发明家,他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质量更好、更便宜、更易于制作和使用。
这项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沈括研究天文地理:沈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发现了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提出了“地磁偏角”的概念,还研究了化石的形成和地貌的变化。
5. 郭守敬编制《授时历》: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科学家,他编制了《授时历》,这是一部精确的历法,对中国的农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张衡沈括朱棣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张衡沈括朱棣张衡、沈括和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
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和贡献对中国科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依次介绍他们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78年-139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研究地震和浑天仪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以其发明的世界上首个浑天仪而闻名。
浑天仪可以模拟天体运动的规律,辅助天文观测。
他还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引起的。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张衡还有诗文创作的才华,他的杂剧《破幽梦》是当时备受赞誉的作品。
沈括(1031年-1095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研究水利工程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对水利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案,并亲自主持修建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如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和修建了大量水利灌溉工程。
此外,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许多科学问题,如天文、地理、地质、动植物等,被后人称为“晚唐五子”之一。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尽管他并非科学家身份,但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亲力亲为地推动了科学研究和实践。
朱棣在位的时期,明朝的科学技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
他兴修了北京皇城、修筑了明陵,其采用的建筑技术也体现了科学的取向。
此外,朱棣还鼓励文人墨客和学者们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总结来说,张衡、沈括和朱棣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科学家。
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科学遗产,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不断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名人趣味小故事
数学名人趣味小故事数学名人趣味小故事篇1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资料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并且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国古代异常是北宋时期天然科学到达的辉煌成就。
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数学名人趣味小故事篇2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是,之后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教师。
第一堂课杨教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职责。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终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教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
读书,不仅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教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沈括。
他从小好学,除了读入仕必读的儒家“经典”外,还通览诸子百家史记小学。
公元1051年,沈括当上了江苏海州沭阳主簿,因治理水患有功,公元1055年调任代理东海县令,开始节节升迁。
他在京都历任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等职,以任司天监的时间最长。
他研究天文、历法、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内。
他用尽自己晚年的精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在数学上创立了著名的“隙积术”和“会圆术”。
所谓“隙积术”就是高阶等差级数的术积法。
“隙积法”在西洋学中称为“积弹”,那是沈括以后五六百年的事了。
“隙积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沈括堪称数学这一领域研究的创始者。
“会圆术”是沈括在平面几何学上的一个创造。
沈括在光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俗地讲解了凹面镜成像和针孔成像的道理,还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解释了虹的科学道理。
他还卓越地解释了月亮盈亏和日、月食现象。
沈括对天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曾经制作和改进了不少仪器,如改进浑天仪,制作出浮漏和测日影的铜表。
浑天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天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沈括对浑天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
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大全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大全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分析他们的科学成就及影响,并探讨他们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科学家在数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精确计算了圆周率的值,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领域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中国科学家继续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研究并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是药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抗疟疾药物,为全球数亿人带来了福音。
中国科学家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具备了坚持不懈、敢于探索、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他们一生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突破传统束缚。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崇高精神。
总之,中国科学家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沈括
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沈括导读:人物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
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
全书分成十七类,共六百零九条,十几万字,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人物评价:《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日本数家三上义夫称赞沈括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一个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人物轶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朱彧在《萍洲可谈》的记载,沈括前后有二任妻子,第二任是淮南转张刍之女,张氏骄蛮凶悍,平时常虐待沈括,将胡须连皮带肉扯将下来,儿女们抱头痛哭,跪求张氏息怒;又驱逐元配之子,年年状告其父子。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1.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
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x2+ax=A(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
(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2.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
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
《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
《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3.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
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4.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沈括的数学小故事
《沈括的数学小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沈括的数学小故事。
沈括呀,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
他们看到了一棵大树,小伙伴们就想知道这棵大树有多高。
大家都在发愁怎么才能知道呢,沈括却动起了小脑筋。
他先量了一下自己的影子长度,又量了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
然后他发现,自己的身高和影子长度的比例,跟大树的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例是一样的。
通过这样简单的办法,沈括就算出了大树的高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觉得沈括太厉害了!还有一次,沈括看到农民伯伯们在分粮食。
粮食堆成了不同的形状,大家不知道怎么才能公平地分。
沈括想了想,就告诉大家可以把粮食堆成一样高的长方体,然后再按照人数平均分,这样就公平啦。
农民伯伯们都夸沈括聪明,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小朋友们,沈括是不是很聪明呀?《沈括的数学小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沈括的数学故事。
有一天,沈括去集市上买东西。
他看到一个卖布的老板和一个客人在争论。
原来客人买了几尺布,但是老板算的价钱不对。
沈括听了听,马上就指出了老板的错误,还把正确的价钱算给他们看。
老板和客人都很佩服沈括。
还有一回,沈括和家人一起去爬山。
他们想知道山有多高。
沈括就观察了一下山的坡度和自己走的步数,然后大概算出了山的高度。
家人都觉得沈括真了不起。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像沈括一样聪明呢?《沈括的数学小故事》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沈括的数学小故事。
沈括呀,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有一次,他看到工人们在修建城墙。
城墙的形状不规则,工人们不知道需要多少石头才能修好。
沈括就仔细地观察城墙的形状,然后画出了简单的图形,算出了大概需要的石头数量。
工人们按照他说的去准备石头,果然刚刚好。
又有一次,沈括看到池塘里的水在慢慢减少。
他就想知道每天减少了多少水。
他找来了一个大桶,每天测量一下池塘里剩下的水,通过计算,就知道了水减少的速度。
小朋友们,沈括是不是很会动脑筋呀?。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沈括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沈括
沈括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
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
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
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
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
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
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
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
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
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
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钱塘。
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做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
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
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
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
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
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
”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
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
白居易写的没错儿!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
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
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
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
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
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历》,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发明了“十二气历”。
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难做到天衣无缝。
沈括经过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主张:废除阴历,采用阳历,以节气定月,
大月31日,小月30日。
这种历法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农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却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经义”而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抵制,迟迟未能推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最终一定会战胜愚昧。
在沈括之后900年,英国××局使用了以节气定月的“萧伯纳历”。
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阳历法的基本原理,已为世界各国接受。
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他的足迹。
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
比如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
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
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
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
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
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
沈括对数学也有着独到的研究。
相传,刚过“而立”之年的沈括,曾在一位转运使手下当官。
在频繁的接触中,转运使发现沈括才华出众,很想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他。
正在这时,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诉他,说近来沈括常出入酒店,回来就闭门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蒙头大睡哩。
转运使听后心中十分不悦:没想到这青年平时仪表堂堂,做事一丝不苟,原来竟是个酒鬼!这样想着,便径直闯入沈括住处。
推开门一看,那沈括正在摆弄桌上摞起来的酒杯。
见转运使大驾光临,沈括忙让座倒茶,并把这些天的发现对上司娓娓道来。
原来,酒店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从底层向上,逐层长宽各减一个,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中间自然形成空隙,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
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叫做“隙积术”。
他苦思冥想,就是在研究“隙积术”。
转运使听罢,这才转怒为喜。
没多久,沈括便成了转运使的乘龙快婿。
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
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评价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
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
另外,在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比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
一次,沈括的妻子刚推开楼上房间的门,猛听得案上的古琴发出“铮铮”的弹奏声,吓了一大跳,忙唤丈夫前来观看。
沈括四下一望,见院墙外面正有一支迎亲队伍穿街而过,鼓乐声还不绝于耳。
“原来如此。
”沈括和妻子进入房中,命仆人取来另一架琴,又用剪刀剪了个小纸人,贴在琴弦上。
然后,他走到原来的古琴旁,用手指用力拨动琴弦,结果,那贴在另一架琴上的纸人竟颤颤巍巍跳动起来,同时弦上发出“铮铮”的声响。
“瞧见了吗?这就是声学上的共振现象。
如果琴弦音度相同,拨动一架琴上的弦,另一架琴上相应的弦就会振动,发出声音。
刚才街上娶亲的鼓乐声传来,你正开门,引起古琴的共鸣,就是这个道理。
”
沈括为研究琴瑟谐振现象而做的这种小实验,欧洲人直到17世纪才想到。
还有一次,沈括听说,慎县发生了一起殴打致死人命案。
可是,知县前往验尸时,却怎么也查不出死者的伤痕。
后来,听了一位老者的指教,知县命人把尸体抬到日光下,又用红伞遮住阳光,那尸体上的各处伤痕就顿时清晰地现了出来。
沈括细细琢磨,反复实验,最后才明白这是滤光的作用。
新的红油伞,就像是今天的滤光器,皮下瘀血的地方一般呈青紫色,白光下看不清楚,但在红光下却能清晰显现。
沈括把这次“红光验尸”的奇迹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给后代法医、物理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
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
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609条记述。
公元1097年,65岁的沈括走完了他光辉人生的最后里程,但是,他魂萦梦绕的科学事业,却依旧在不停地向前延伸。
作为他的后继者,我们将以无愧于祖先的不懈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