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共18个知识点)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1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
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数(n) 1 2 3 4 5 6 7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能量高n值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具有的能量越高低(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Na Mg Al Si P S Cl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单质与水(或酸) 的反应情况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剧烈反应与沸水反应很缓慢,与冷水不反应,部分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情况反应条件高温磷蒸汽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氢化物稳定性SiH4极不稳定PH3高温分解H2S受热分解HCl很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酸)性强弱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或H3AlO3两性氢氧化物H4SiO4极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强酸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族 ]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1. 元素周期表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而言,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排列方式包含了以下规律:•周期性: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周期数代表了电子层的数量,每个周期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原子半径规律:随着元素周期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电离能规律:原子吸收或释放电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电离能,一般而言,随着周期数增加,电离能也会增加。
•电负性规律:原子核所围绕的电子对于电子的亲和力称为电负性,随着周期增加,电负性也会增加。
2. 化学键规律化学键是原子围绕着核心电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根据化学键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共价键:当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化学键时,称为共价键,共价键的性质取决于共享电子对数。
•离子键:当原子通过电子转移形成化学键时,称为离子键,离子键的性质取决于阴阳离子的相互吸引力。
•金属键:金属元素之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时,称为金属键,金属键的性质取决于金属离子核的排列方式。
3. 反应规律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化学平衡:在反应达到一定平衡状态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
•反应速率规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反应速率常数进行描述。
•吸热、放热规律:化学反应中存在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放热反应则释放热量。
4. 过程规律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相互变化的过程,根据化学过程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溶解度规律: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以判断溶解过程的进行程度。
•氧化还原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反映了物质对电子的转移过程,规律性体现在氧化与还原之间的电子数平衡关系。
•反应平衡规律:在反应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
以上便是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的大全总结,通过了解这些规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高中化学知识点口诀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口诀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分类要记清,纯净物合混合物分。
纯净物含一种分子,混合物杂多不同。
2. 原子结构记心间,核中质子带正电。
电子云环绕核外,电子数质子等量。
3. 元素周期表规律找,周期横行按原子序。
族列纵行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同。
4. 化学键分离子共价,离子键电离子间。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分子内原子相连。
5. 化学反应式要写对,反应物产物能量变。
守恒定律记心间,原子电子电荷守恒。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分解易分辨,合成多物变一物。
分解一物成多物,类型特点要记牢。
2. 置换反应两相换,单质化合物互换位。
单质金属与盐液,金属置换盐中金。
3. 氧化还原反应特有,电子转移是关键。
氧化剂得电子还,还原剂电子捐。
4. 酸碱中和反应快,酸H+与碱OH-。
反应生成水与盐,pH值变化观。
5. 沉淀反应溶液中,两种离子结沉淀。
溶度积常数定,沉淀溶解平衡观。
三、化学计算基础1. 摩尔概念要掌握,物质质量与摩尔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每摩尔粒子数定。
2. 质量浓度计算法,溶质质量与溶液。
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要记牢。
3. 气体定律要熟悉,波以耳查理理想气。
温度压强体积比,定律公式要掌握。
4. 溶液酸碱度pH,氢离子浓度表示。
pH值对数关系,强酸弱碱区分。
5. 电化学电池理,氧化还原反应驱动。
伏打电堆原理,电极反应电子流。
四、有机化学基础1. 碳链结构多样,烷烃单键链状排。
烯烃双键炔三键,官能团特征记。
2. 醇酚羟基相连,醇酚性质有别。
醇溶水酚色深,酸碱性不同显。
3. 羧酸羟基连,酸性强于碳酸。
酯化反应醇酸酯,油脂成分分析。
4. 苯环结构稳定,芳香烃类特征。
取代反应常见,硝化磺化应了解。
5. 糖类多羟基碳,单糖结构简单。
多糖链状多单元,生物体内能量源。
五、无机化学要点1. 金属活动顺序表,氢气置换金属盐。
活性金属与酸反,氢气释放观察。
2. 非金属元素多样,氧化物酸与碱。
硫磷氯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记。
高一必修一化学所有知识点规律
高一必修一化学所有知识点规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高一的学习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高一必修一化学的角度出发,总结和探讨其所有的知识点规律。
化学的知识点可以分为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以及化学方程式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点规律进行逐一介绍。
1.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在高一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物质的基本性质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这些性质的认识。
例如,金属的熔点一般较低,常见非金属的颜色常常较亮。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高一化学的核心之一。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水解反应等。
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反应的基本规律,如产物的生成和反应物的消耗等。
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反应的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离子反应是指带电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常见的有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溶液导电性等。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学生需要了解离子的电荷、化学式及其反应机理,掌握判断离子反应类型的方法。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一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变化规律等。
同时,学生还需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反应等。
5.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反应中很重要的概念。
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化学键的形成原因,包括原子中的电子排布及其影响等。
了解化学键的特点和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结构和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6.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描述方式。
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平衡方程式的原则和方法。
高中知识清单化学
高中知识清单化学高中化学必背知识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电子排布式:1s 2s 2p 3s 3p 4s 3d 4p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用方向相反的箭头“↑↓”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当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
2.第一电离能: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3.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叫电负性。
4.元素周期律二、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1、共价键: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共价键类型:σ键和π键,还有一种特殊的共价键是配位键键长与键角:键长与原子半径相关,键角与分子空间结构相关离子键:当两种原子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容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的实质就是静电作用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
范德华力:物质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相互作用氢键:分子间(内)电负性较大的成键原子通过H原子而形成的静电作用三、晶体结构2.晶胞的计算金刚石晶胞NaCl晶胞CO2晶胞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晶胞中每个C原子和4个C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成为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与碳碳键个数比为1:2,最小环由6个C原子组成,每个C原子被12个最小环所共用;每个最小环含有1/2个C原子。
NaCl属于离子晶体,晶胞中每个Na+周围吸引着6个Cl-,这些Cl-构成的几何图形是正八面体,每个Cl-周围吸引着6个Na+,Na+、Cl-个数比为1:1,每个Na+与12个Na+等距离相邻,每个氯化钠晶胞含有4个Na+和4个Cl-。
干冰属于分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CO2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O2有12个。
1个晶胞中含有4个CO2金属晶体:金属Na、K、Cr、Mo(钼)、W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体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8,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
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口诀
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口诀一、元素周期表及相关知识1. 元素周期表:基础千变万化,118个元素分类,周期升级电子层,周期增加原子序。
2. 元素周期表分区:左边金属多,右边非金属;中间过渡金属厉害,最后稀有气体。
3. 周期表周期性:元素性质变化定,周期数增加,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增强,电离能升高;原子量增大,金属性增强;一周期消失,周期表规律掌握。
4. 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同一族一样好,元素周期中垂直排;1A组氢、3A组硼砷氮;7A组氟氯溴,即为同一族。
二、化学键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键:金属与非金属求结合,电子给予与接受。
金属无定形态,非金属形成线。
金属一电子,非金属一外壳。
2. 离子键:金属氧化,非金属还原。
金属成阳离子,非金属成阴离子。
阴阳相吸引,离子间结结实。
3. 共价键:非金属施共价,共享外层电子。
共价成化合物,稳定性更有増。
4. 离子方程式:电离全写出,电子替定不漏。
5. 共价方程式:共享外层写,较共价键更好。
三、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物理性质:气-液-固有三态,物理性质还要掌握。
密度质轻质量小,熔沸点低且融;硬度大小要考虑,容易变形要呵护。
2. 化学性质:生子氧氨嗫,吸氧氧化升;物质蚀侵质漂剥,以酸还是碱来考。
四、酸碱中和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1. 中和反应:酸碱结合成盐,氧化还原消失。
氢氟盐不中和,一中和全部消。
2. 氧化还原:氧化让步还原牵,原子电荷转交换。
电子失弃为氧化,电子汲取为还原。
五、酸和碱的性质及酸碱的溶液1. 酸的性质:溶液酸味充溢,红色石酸易溶;浸泡蓝青花,淡黄气体立。
2. 碱的性质:苦苹咸恶碱,溶液不怕光;纤细红色试剂,转蓝即为明。
3. 酸性溶液:纯碱不酸,有硷则表碱。
4. 碱性溶液:硷土识别好,中和色草查。
六、化学式、离子式和分子式1. 化学式:离子氧前写,以化合物为首。
原子键结原子尾。
2. 离子式:阴阳交换写,金属与非金属合。
带电看,符号省。
3. 分子式:共价键写,共享电子铺。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精选18篇)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精选18篇)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精选18篇)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篇1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Na2CO3>NaHCO3)4、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2)程度小(3)吸热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显酸性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酸性(如:HSO3-、H2PO4-)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碱性(如:HCO3-、HS-、HPO42-)7、双水解反应:(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
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
使得平衡向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Al3+与AlO2-、CO32-(HCO3-)、S2-(HS-)、SO32-(HSO3-);S2-与NH4+;CO32-(HCO3-)与NH4+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
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2Al3++3S2-+6H2O==2Al(OH)3↓+3H2S↑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篇21、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6℃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2、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密度: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1、CH:C2H2、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2、CH2:烯烃和环烷烃;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有机物: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酚类.⑸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下层变无色的(ρ0,m/4>1,m>4.分子式中H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②△V=0,m/4=1,m=4.、CH4,C2H4,C3H4,C4H4.③△V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 电子排布:电子按能量级排布,由内向外分为K、L、M、N等能级,每一能级又分为不同的亚层,如s、p、d、f亚层。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递增排列,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8个族。
4.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的强烈相互作用。
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有单键、双键和三键之分。
4. 分子几何: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受电子对排斥和吸引的影响。
例如,水分子呈V形,二氧化碳分子呈线性。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四、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3. 电解质: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和盐。
4.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pH=7表示中性,小于7表示酸性,大于7表示碱性。
五、酸碱与盐1.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H+离子的物质,具有酸性。
2.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OH-离子的物质,具有碱性。
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总结(超完整实用)
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总结一、中学化学中提及的“化”名目繁多.要判别它们分属何种变化,必须了解其过程.请你根据下列知识来指出每一种“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注意:自然条件.2.催化——能改变反应速度,本身一般参与反应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应了解中学里哪些反应需用催化剂.如8.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作用:植物油转变成硬化油后,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等.9.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产物——高级脂肪酸钠+甘油10.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而使之变硬发脆的过程.11.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双键变单键)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12.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目的--提高汽油的质量和产量.13.酯化——醇与酸生成酯和水的过程.14.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二、基本反应中,有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反应或规律.现分述如下:1.化合反应:思考:化合反应是指单质间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吗?结论:不一定!化合反应即“多合一”的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化合反应又可分为三种.(1)单质+单质→化合物(2)单质+化合物1 →化合物22FeCl2+Cl2 =2FeCl34Fe(OH) 2 +O2 +2H2O =4Fe(OH)32Na2SO3 +O2 =2Na2SO4(3)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①酸性氧化物+水→可溶性酸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稳定性:碳酸正盐>碳酸酸式盐>碳酸分解条件:(高温) (加热) (常温)3.置换反应判断: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结论:反应物或生成物各两种且其中一种必定是单质的反应才称作置换反应.分类:可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根据两种单质是金属或非金属来分;也可根据反应物状态来分;还可以根据两单质的组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分.注意:下列置换反应特别值得重视.①2Na +2H2O =2NaOH +H2↑②3Fe +4H2O Fe3O4 +4H2↑③F2 +2H2O =4HF +O2④Cl2 +H2S =S +2HCl⑤2H2S +O2 =2S +2H2O ⑥2C +SiO2Si +2CO⑦2Mg +CO22MgO +C ⑧2Al +Fe2O32Fe +Al2O3⑨C +H2O CO +H2⑩3Cl2 +2NH3N2 +6HCl⑾Si +4HF SiF4+2H24.复分解反应(1)本质:通过两种化合物相互接触,交换成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3)基本类型:①酸+碱→盐+水(中和反应)②酸+盐→新酸+新盐③碱+盐→新碱+新盐④盐+盐→两种新盐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思考题:(1)酸与碱一定能发生反应吗?若能,一定是发生中和反应吗?(2)复分解反应中的每一类反应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3)盐与盐一定发生复分解反应吗?(4)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提示:(1)酸与碱不一定能发生中和反应.联系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盐的水解知识.如:酸与碱发生的反应也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Fe(OH) 3 +6HI =2FeI2 +I2 +6H2O2Fe(OH)2 +10HNO3(稀) =3Fe(NO3)3+NO↑+8H2O故特别要注意氧化性酸(碱)与还原性碱(酸)很可能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2)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的条件:①盐+盐、盐+碱的反应物一般要可溶且在溶液中进行或加热时进行.如②盐1+酸1→盐2+酸2一般只需满足以下两条中的各一条:i)强酸制弱酸即酸性:酸1>酸2ii)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即挥发性:酸1<酸2原因:上述三种金属硫化物溶解度特小,满足离子反应朝离子浓度降得更低的方向进行. (3)盐与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①复分解 ②双水解 ③氧化—还原 ④络合反应 现列表比较如下:(4)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三、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有:S 、SO 32-、HSO 3-、H 2SO 3、SO 2、NO 2-、Fe 2+等,及含-CHO 的有机物四、总结 ①在酸性介质中的反应,生成物中可以有H +、H 2O ,但不能有OH -; ②在碱性介质中的反应,生成物中无H +;③在近中性条件,反应物中只能出现H 2O ,而不能有H +或OH -,生成物方面可以 有H +或OH –+ -五、物质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光3433OO六、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3.溶液酸碱性.2S2-+SO32-+6H+=3S↓+3H2O5Cl-+ClO3-+6H+=3Cl2↑+3H2O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Fe2+与NO3-共存,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时,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七、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Z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A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 电子云: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区域。
- 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5. 摩尔概念-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二、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包括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酸碱与盐1. 酸- 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2. 碱- 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3. 盐- 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 常见盐: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六、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七、溶液与浓度1. 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完整版)高中化学常见考点汇总(考试常用规律)
化hu à学xu é化学考试常用规律一、规律性知识归纳11、溶解性规律——溶解性表;2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Cl- >OH- >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3CO2↑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2e- →PbSO4 PbO2 +2e- →PbSO4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阴极:PbSO4 +2e- = Pb + SO42-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碱金属元素、Ag 、H :+1 Cu :+1,+2 F :-1Ca 、Mg 、Ba 、Zn : +2 Fe :+2,+3 Cl :-1,+1,+5,+7 Al :+3 O :-2 Mn :+2,+4,+6,+7 S :-2,+4,+6 P :-3,+3,+5 N :-3,+2,+4,+5 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 (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口诀 :-氧化剂--得 ---降 ---(被)还原 -还原剂-- 失 --- 升 ----(被)氧化 3、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
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二步:拆。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 、AgBr 、AgI 、Mg (OH )2、Al (OH )3、Fe (OH )2、Fe (OH )3、Cu (OH )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H 3PO 4等),气体(CO 2、SO 2、NH 3、H 2S 、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
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第四步:查。
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1、是否产生沉淀 (如:Ba 2+ 和SO 42-,Fe 2+ 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 4+和OH -,H+和CH 3OO -)3、是否生成气体 (如:H +和CO 32-,H+和SO 32-)4、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NO 3-和Fe 2+,Fe 3+和I -)5、电解质6、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化学式无机局部: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Ca(OH)2食盐:NaCl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有机局部: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及规律
高考化学知识点及规律高考化学作为理科考试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科目。
掌握化学的知识点及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和应对高考。
本文将从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能够预测元素的性质和趋势变化。
2. 化学键和化合价:掌握原子间键合的种类和特征,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和化合价。
3.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掌握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的因素,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酸碱溶液:了解酸碱的定义和性质,熟悉酸碱溶液的制备和常规实验,能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判断。
5. 电化学和电解质:理解电化学和电解质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可以解决有关电化学与电解质的问题。
二、学习方法1. 系统学习:高考化学知识点众多,学生应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逐个进行梳理和掌握。
可以结合学习计划,制定每天的学习目标,划分时间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2. 反复实践: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多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多练习:做大量的习题是掌握化学知识点的关键。
通过做习题,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理解上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同时还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三、解题技巧1. 理论实践结合:在解题过程中,要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注意题目要求:应仔细阅读题目要求,了解题目背景和目的。
有时候,题目中可能含有隐含的信息,只有仔细揣摩才能发现并正确解答。
3. 系统思考:解题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将问题进行分析和拆解,寻找问题的关键点,并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4. 记录思考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应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化学高中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
化学高中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化学高中知识点归纳总结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最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6——周期与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所以, 总的说来(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专题一:第二单元一、化学键: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c强碱(NaOH、KOH)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乙烷(C—C单键)乙烯(C—C双键)乙炔(C—C三键)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学好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背诵课本知识化学可以说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所以化学是有很多需要背的地方的,我们要想学好化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背诵课本,如果你连课本都没有背下来的话,你是没有可能去学好高中的化学的。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按照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大小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将所有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由周期和组成两个维度组成。
周期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的递增顺序,组是指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在竖列方向上排列。
3.周期表分区:周期表分为s区(1-2组),p区(3-8组),d区(3-12组)和f区(内过渡金属区)。
4.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是代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比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碳元素的符号是C。
5.元素的周期和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表示元素的电子层数,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6.主、副、次副周期:周期表中的s区是用户主周期,p区作为副周期,d区和f区则是次副周期。
7.元素周期表的横向周期规律:周期表横向周期数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电子亲和能等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8.元素周期表的纵向周期规律:周期表纵向组数增加元素以周期性地重复出现,一个新的主能级开始填入电子。
9.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递减,从上到下递增。
10.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第一电离能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1.电子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电子亲和能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2.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电负性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3.元素周期表的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在周期表中,元素越往上和越往右,越容易成为氧化剂;而越往下和越往左,越容易成为还原剂。
14.元素周期表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在周期表中,金属性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左下角,非金属性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右上角。
15.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s区和p区的元素称为主族元素,d区的元素称为过渡元素。
16.键合: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预测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合方式,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通常是离子键,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通常是共价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
重要的氧化剂有: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
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
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 3+、Cu 2+、Ag +、H +等.⑥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 、K 、Ca 、Mg 、Al 、Fe 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 、H 2、Si 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 、SO 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 2S 、Na 2S 、H 2SO 3、Na 2SO 3、HI 、HBr 、FeSO 4、NH 3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 2O 2、SO 2、Fe 2+等.(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 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 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MnO 2+ 4HCl(浓)MnCl 2+ C12↑+ 2H 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 2S+ SO 2=3S+ 2H 2O KClO 3+ 6HCl(浓)=KCl+ 3C12↑+ 3H 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 32KCl+ 3O 2↑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 4NO 3N 2O ↑+2H 2O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C12+ 2NaOH =NaCl+ NaClO+ H 2O 3NO 2+ H 2O =2HNO 3+ NO 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2-S 4+S 1-I 1-Br 2+Fe(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①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2++ 2OH-=Cu(OH)2↓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2Ag++ SO42—=Ag2SO4↓ Ca2++ 2OH-=Ca(OH)2↓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Ca(OH)2 + CO32—=CaCO3↓+ 2OH-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 OH-=H2O H++ CH3COO-=CH3COOH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O32-+ 2H+=CO2↑+ H2O NH4++ OH-NH3↑+H2O②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即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Fe + Cu2+=Fe2++ Cu Cl2 + 2Br-=2C1-+ Br22MnO4-+ 16H++ 10C1-=2Mn2++ 5C12↑+ 8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H2SO4与固体(如NaCl、Cu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没有大量离子参加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Na、Na2O、Na2O2、SO3、Cl2等与H2O的反应.(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的形式,而酸根中的H+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NaHS、Ca(HCO3)2等,只能分别写成Na+、HS-和Ca2+、HCO3-等酸式酸根的形式.(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①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②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液或固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不止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同.例如,向NaOH溶液中不断通入CO2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CO2+ 2OH—=CO32—+ H2O(CO2适量)CO2+ OH—=HCO3—(CO2足量)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就不能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Ca2+与CO32-、SO42-、OH-;Ag+与C1-、Br-、I-、SO32-,等等.(2)生成气体.如NH4+与OH-;H+与HCO3-、CO32-、S2-、HS-、SO32-、HSO3-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H+与C1O-、F-、CH3COO-生成弱酸;OH-与NH4+、A13+、Fe3+、Fe2+、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H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nO4-、ClO-、Fe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 如S2-、I-、SO32-、Fe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SO32-与S2-,NO3-与I-、S2-、SO32-、Fe2+等.*(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因反应生成Fe(SCN)3而不能大量共存.*(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Al3+与HCO3-、CO32-、A1O2-等.说明: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条件:①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②在强酸性溶液中,与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③在强碱性溶液中,与O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而只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才能导电(因此,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等单质.(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因为非电解质归属于化合物,故如C12等不导电的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移动的离子,因此这些气体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例如;氨气能溶于水,但NH3是非电解质.氨水能导电是因为NH3与H2O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NH4+和OH-的NH3·H2O的缘故,所以NH3·H2O才是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2)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一部分分子能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导电.如氯化钠固体不导电.(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注意:不是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数目的多少).溶液中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但在相同条件(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所谓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即是在反应前后数目发生变化的离子.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H++ OH-=H2O可以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数比.(4)“查”: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 SO42-=BaSO4↓(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如H++ OH-=H2O(3)生成气体.如:CO32-+ 2H+=CO2↑+ H2O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贮存”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应过程.[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贮存”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H=生成物键能的总和-反应物键能的总和(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若不注明时,则是指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就不同.例如:H2(g) + 1/2O2(g)=H2O(g) △H=-241.8kJ·mol—1H2(g) + 1/2O2(g)=H2O(l) △H=-285.8kJ·mol—1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H2与O2反应生成1 mol H2O(l)比生成1 mol H2O(g)多放出44 kJ·mol—1的热量.③反应热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放热时△H用“-”,吸热时△H用“+”.例如: H2(g) + 1/2O2(g)=H2O(g) -241.8kJ·mol—1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ol),因此,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例如:2H2(g) + O2(g)=2H2O(g) △H l=-483.6 kJ·mol—1H2(g) + 1/2O2(g)=H2O(g) △H2=-241.8kJ·mol—1显然,△H l=2△H2.*[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4.燃烧热和中和热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碱金属1.钠[钠的物理性质]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化学性质](1)Na与O2反应:常温下: 4Na + O2=2Na2O,2Na2O + O2=2Na2O2 (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Na2O也有Na2O2,且Na2O2比Na2O稳定).加热时: 2Na + O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2)Na与非金属反应:钠可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价的钠的化合物.例如:2Na + C122NaCl 2Na + S Na2S(3)Na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分析:离子方程式: 2Na + 2H2O=2Na+ + 2OH- + H2↑Na与H2O反应的现象:①浮②熔⑧游④鸣⑤红.(4)Na与酸溶液反应.例如: 2Na + 2HCl=2NaCl + H2↑ 2Na + H2SO4=Na2SO4 + H2↑由于酸中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得多,因此Na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①酸足量(过量)时: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②酸不足量时: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关生成的NaOH或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5)Na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H2,再分析NaOH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CuSO4溶液中:2Na + 2H2O=2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注意: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4Na + TiCl4(熔融) 4NaCl + Ti[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体和水接触.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主要为NaCl,此外还有Na2SO4、Na2CO3、NaNO3等)存在.[钠的主要用途](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2Na + O2Na2O2)(2)Na-K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Na-K合金熔点低、导热性好)(3)冶炼如钛、锆、铌、钽等稀有金属.(原理:金属钠为强还原剂)(4)制高压钠灯.(原因: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2.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2222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 2O 或CO 2只作反应物,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2)能够与Na 2O 2反应产生O 2的,可能是CO 2、水蒸气或CO 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 + 液 → 气体”型装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加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CO 3 + CO 2↑+H 2O由于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2CO3,因此,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能析出NaHCO3晶体.(2)利用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可在不加任何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Na2CO3溶液与盐酸.*[侯氏制碱法制NaHCO3和Na2CO3的原理]在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3、CO2气体,有NaHCO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 H2O + CO2=NH4HCO3 NH4HCO3 + NaCl =NaHCO3↓+ NH4Cl2NaHCO3Na2CO3 + H2O + CO2↑3.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放射性元素钫(Fr).(1)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次外层为8个(Li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2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显+1价.(2)递变规律: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①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铯略带金黄色);②柔软;③熔点低;④密度小,其中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⑤导电、导热性好.(2)递变规律:从Li → 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K的密度小于Na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Li → 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还原性增强.(1)与O2等非金属反应.从Li → Cs,与O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①Li与O2反应只生成Li2O: 4Li + O22Li2O②在室温下,Rb、Cs遇到空气立即燃烧;③K、Rb、Cs与O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KO2、RbO2、CsO2.(2)与H2O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R + 2H2O = 2ROH + H2↑ (R代表Li、Na、K、Rb、Cs).从Li→Na,与H2O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与H2O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H2O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LiOH难溶于水).[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1)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铷——紫色;钙—一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2)焰色反应的应用: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卤素1.氯气[氯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氯气的化学性质]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2)与氢气反应. H2 + Cl22HCl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3)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Cl- + HClO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稀盐酸,溶液的pH<7.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燥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能使湿布条褪色.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氯气 + 可溶碱→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ClO-+ H2O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Ca(ClO)2+2HCl=CaCl2+2HClO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氯气的用途]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次氯酸]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HClO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 =2H+ + 2Cl- + O2↑,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2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