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绪论剖析

合集下载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环境⒈重用文官•政策:重视儒士⒉学校及科考制度•①官办学校:国子学、太学•②私立学院:白鹿洞书院等•③身份限制、录取名额放宽⒊游乐风气二、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影响(性格):⒈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⒉采取新型生活态度:•⑴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⑵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⑶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的转变⒈佛教•⑴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随缘任远的人生哲理。

•⑵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⒉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⒊认为俗雅之辨应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⒋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三、宋代文学样式(一)宋文⒈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⒉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⑴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⑵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⑶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⒊风格丰富多彩⑴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⑵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⑶宋代散文的特点•①宋代散文和政治斗争的联系比较密切,成了直接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

•北宋散文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和改革变法有关;南宋散文大多表现抗击外敌入侵和光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一、宋朝社会北宋时期北宋起讫时间:960~1127,共存在167年南宋时期:南宋起讫时间:1127~1279,152年和宋同时存在的政权或国家辽:907~1125西夏:1032~1227金:1115~1234两宋社会特点1.经济繁荣2.文化政策相对宽松3.文化、教育发达4.忧患意识浓重5.文以载道说盛行6.两面性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二、宋代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全宋词》:唐圭璋(1901~990)编,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

今人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其中41人见《全宋词》),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宋词繁荣的原因:1.享乐之风盛行2.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3.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4.词的繁荣是格律诗矛盾运动走向反面的产物2.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明宋濂《太史苏平仲文集序》: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3.宋诗《全宋诗》:作者11000余人,诗作20余万首,字数4000多万。

唐宋诗之争钱钟书《谈艺录》: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4.话本小说“说话”四种类别:小说讲史讲经合生或说诨话作业题1.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谈一谈唐宋诗之争。

3.话本小说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散文方面,在继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衰颓之后,到了宋代,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将古文打造成了具有很强政治功能又符合实用效应的文体;第二,诗歌方面,形成了与唐诗主旨趣味均不同的宋诗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也倾向于通俗化。

第三,词作为一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从数量上来说,仅据《全宋词》所载,词人有1300多家,词作有近两万首,比唐五代的词作多出近十倍。

第四,戏曲、说话等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曲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宋代的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概况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可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不服中央的管辖,于是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鉴于唐朝的历史教训,宋王朝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主要表现为,注重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科举考试也更加的平等开放,更注重实用。

于此同时,文人的待遇比历朝历代都要优厚,他们能掌握国家实权,不但用读书人担任宰相,就连负责军事事物的枢密使也多由文人担任。

这就使文人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又称道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作为理学大家自认为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学论道。

这种论学论道的风气还会经常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学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代文学概说剖析

宋代文学概说剖析

发展:在诗歌、散文、词等方 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创新: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 如词、曲等
影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如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创 作
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贡献
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 响。
宋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了 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和形式,为 后世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米芾等
影响:推动了 文人画的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
意义:体现了 宋代文人的审 美情趣和艺术
追求
小说的发展
宋代小说是中 国古代小说的 重要发展时期
宋代小说以话 本小说为主, 代表作有《水 浒传》、《西
游记》等
宋代小说注重 情节的曲折和 故事的生动性
宋代小说在语 言表达上更加 通俗易懂,贴
近生活
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稳定:宋朝政治相对稳定,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经济繁荣:宋朝经济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举制度:宋朝科举制度完善,为文人提供了晋升机会 印刷术普及:宋朝印刷术普及,为文学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文化氛围
宋代是中国历 史上文化繁荣 的时期,文学、 艺术、哲学等 领域都有显著
添加标题
宋代文学的研究:加强对宋代文学的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为未来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05
宋代文学的代表作 品及作家
THEME TEMPLATE
诗词代表作品及作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陆游:《钗头凤·世情薄》、《临安春雨初霁》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欧阳修:《醉翁亭记》、《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2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2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三节 宋代文学精神 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
▪ 就其最终表现为时代精神者而言,宋代文化建构总体上具有 哲学思辨与技艺探求共进的“技道两进〞精神,并且凸显出 中国艺文传统特有的“文人〞意态。
▪ 两宋文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亦即宋代文化建构的典型特征, 一言以蔽之曰:徜徉两端。
第二节 两宋文学的开展轨迹 与典型特征
▪ 关于两宋文学的主体风貌,可以分别用唐宋一体之古文传承 和唐宋异体之诗词变创来概括。
▪ “唐宋八大家〞正是唐宋一体之古文传承的经典描述。
▪ 在宋代古文运动完成其历史传承使命的同时,宋代诗歌开始 走向了一条与唐诗并行不悖、各放异彩的新路,同时也开启 了中国后世诗史的“唐宋诗之争〞。
第五编 宋 代 文 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宋代社会形态与文化面貌 ▪ 第二节 两宋文学的开展轨迹与典型特征 ▪ 第三节 宋代文学精神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
第一节 宋代社会形态与 文化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一、宋代消灭了士族门阀,建立起文官政体。 ▪ 二、和文人政治相适应的是,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 ▪ 三、多元并举的思想文化政策事实上孕育了宋明理学。 ▪ 四、北宋立国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 五、宋代城市经济极为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
(4)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路
(5)主要考儒学
二、宋代文人的概况 1、文人的黄金时代
(1)政治权利对平民文人广泛开放
(2)生活环境相当宽松 (3)生活待遇优渥舒适
2、宋代文人的思想、性格特点
(1)积极参政,关心国家社会
(2)随缘任运,追求个性自由 (3)重视人格修养,情趣以俗为雅
(4)重理智轻感情,性格内敛深沉
后期(哲宗、徽宗、钦宗)
南宋(1127—1279)
前期(高宗)
中期(孝宗、光宗、宁宗) 后期(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卫王)
宋代文学绪论
一、宋代的社会概况及对文学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加剧(政治)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
(赵匡胤)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 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参政意识、忧患意பைடு நூலகம்识浓重,诗文的现实感增强,忧国爱民主题 高扬,议论成分增加。
2、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印刷 业发达,海外贸易增加。(经济)
对文学的影响: (1)市民文学兴盛。 (如说话、杂剧、影戏、傀儡戏、诸宫调等)
(2)“以才学为诗”,好用冷僻典故。 “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 书”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李商隐)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苏轼)
3、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地位上升。(文化)
禅宗吸收了儒、道思想,理学也吸 收了佛、道思想。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思想受到束缚,诗文强调 “文以载道”,缺乏情感,说教味重, 议论成分增加。

宋代文学绪论剖析

宋代文学绪论剖析
宋代文人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一般比前代学者丰富;私家著述远超
前代,还有不少是几十卷甚至上百卷的大部头著作。
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大量学者型作家涌现。
2)学术的全面繁荣
史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郑樵《通志》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欧阳修《新唐书》
文学批评
欧阳修《六一诗话》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陈师道《后山诗话》 王 直方《王直方诗话》
3、对文风的影响
严谨、平实
宋代思想控制严格,作诗讽世或抒怀时顾虑较多,文风 多朴实平易。
细密、深沉
由于国力脆弱、外战屡败,宋人忧患意识的影响,不自 觉地流露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惆怅。多深沉悲慨之 气,多议论之风。
(二)经济文化的发展
1.经济发达
1)科技进步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
宋诗的“平淡”: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
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4、唐宋诗美学范式的比较
美学风范:
唐诗以清水出芙蓉的语言表达情韵的风华。
宋诗以平整缜密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化为平淡之美。 情感内蕴:宋诗温和、内敛;唐诗热烈、外扬。 艺术外貌:宋诗平淡瘦劲;唐诗色泽丰美。
(三)宋词——词的巅峰
表现:细谈政事,尤其是吏事和兵事,改革制度、
参与实施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 书》)
自觉: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 “
深刻的忧 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外患: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
敌的威胁之下。
内忧: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
对文学直接产生的影响
(一)宋代散文—对唐文继承与发展
1、文体的多样化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

【知识梳理】——绪论·宋代文学第五遍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

(二)宋诗 根据《全宋诗》,诗人不下九千人,诗篇 约20万,作家和作品数量远多于唐诗。 宋诗另辟蹊径,独具特色: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 诗。”(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 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 故瘦劲。”(缪钺《诗词散论》)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一)
(三)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阶 段。明人宋濂说:“自秦以来,文莫盛于 宋。” 被明人奉为散文典范的“唐宋八大家” 宋代就占了六个:欧阳修、苏洵、曾巩、王 安石、苏轼、苏辙。 宋文的数量也超过唐文,《宋史· 艺文志》 根据不完全的资料所著录的藏书,共计 9819 部,119972卷,约为唐代国家藏书的2倍, 其中大部分是宋人的著作。 宋文平实流畅的文风,奠定了元明清三代 散文发展的基础。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四、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 好词章,《宋史· 乐志》说:“太宗洞晓音 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 三百九十。”南宋太学生俞国宝将《风入 松》一词写在西湖边酒楼屏风上,宋高宗 见了,将其词“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 “明日重扶残醉”。(见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西湖游幸》)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分析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分析

四、文人心态与审美情趣 1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2 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文人生活态度与审美 情趣转变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 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繰车,牛 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胜欧阳修《醉翁亭记》。 ”)

《三黜赋》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诗歌“三体”: 白体(香山派) 西昆体 晚唐体 白居易体简称白体。白体的主要作家有李昉 、 徐铉等,稍后王禹偁成为盟主。白体诗人模 仿白居易、元稹的诗风,描写流连光景的闲 适生活。而王禹偁更重白居易的讽喻诗,用 诗反映现实,关心民瘼,艺术上则要求浅近 平易,通俗易懂。来自第三节 晚唐体诗人

与白体同时存在,因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而得 名。这派诗人多为山林隐士和僧人,主要作家有林 逋、魏野及九位僧人。他们长于五言近体,多就眼 前景物抒写山林之趣,题材狭窄,但风格清新秀雅。 代表作家是林逋。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 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代表是惠崇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又“照水千寻迥, 栖烟一点明。”保暹“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


杨亿(974-1020),大中祥符元年 (1008),翰林学士杨亿将他与钱惟演、刘 筠等人的唱酬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收 录17位诗人的247首诗。欧阳修说:“盖自 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 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 几废而不行。”

第一章宋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宋代文学绪论

二、士人心态和审美风尚
1、儒、释、道趋于统一
1)白居易对宋人的影响; 2)出仕与归隐之间矛盾的解决; 3)由外部事功到内心修养。
儒释道三教合一,合在“心性”上,合在“修心”上
道:庄子追求超越有待的逍遥游,寻找绝对自由的 “无何有之乡”,只有通过无名、无功、无用、无为、 无己的修炼才能在内心找到;-----后来的道教除了服 食丹药以求长生外,还重视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宋代文学(主要是诗词)的成就、特色 以及创作环境。
2)理解宋词发展的动因和宋诗的重理趣的转变。
3)掌握宋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宋初诗文承袭 晚唐之风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白体诗人和西昆体 的诗歌特色。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北宋
南宋
(960)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宋朝政治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文官治国
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 诗人,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 苦 ,属五代余风。代表诗人有魏野、林逋、 寇准等。分两个群体:九僧和隐逸之士。
1、林逋等隐逸诗人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种梅养
鹤,人称 “梅妻鹤子林处士”。
山园小梅 众苦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见性成佛,心心相印”。
儒教--理学(周敦颐)--“理与心一”,
“心”为宇宙本体,道德理性在每个人的内心。
朱熹有一套“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古之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