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消防技术实务知识点
消防技术实务知识点汇总第一篇燃烧与火灾第一节知识点:1、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链式反应自由基;2、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动力燃烧(爆炸);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气体燃烧:扩散燃烧(液化气)、预混燃烧;4、闪点、燃点、自燃点;5、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第二节知识点:1、火灾:失去控制的燃烧;2、固、液、气、金、电、烹(A、B、C、D、E、F)A:水型灭火器、泡沫、干粉、卤代烷;B:干粉、泡沫、卤代烷;C:干粉、卤代烷;D:干沙掩埋;E:CO2、干粉、卤代烷;3、电气是火灾发生的首要原因;4、火灾传热基础: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5、火灾蔓延路线: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着火房间、室外;着火房间、相邻上部各楼层、室外;6、烟气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外界风;7、火灾发展的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然)、衰减阶段;8、灭火机理:冷却灭火(降温)、隔离灭火(隔离可燃物)——泡沫、窒息灭火(降低氧浓度)——水喷雾、化学抑制灭火(自由基)——干粉、七氟丙烷。
第三节知识点:1、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2、爆炸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面粉、煤粉、鱼粉、镁粉、铝粉)、核爆炸;3、爆炸极限:爆炸下限(g/m3)——10%的用隔爆型,其他用防爆型、爆炸上限、爆炸范围;4、影响因素: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惰性气体;5、常见爆炸引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化学火源、机械火源(电、化、机、热)。
第四节知识点:1、易燃气体分级:一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爆炸范围>=12%;二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范围<12%;2、易燃液体分级:一级:闪点<28度;二级:28=<闪点<60;三级:闪点>=603、易燃固体(小于300度)分级:一级:燃点底;二级:燃点较高。
一级消防工程师专业技术实务重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口诀:可助火势)4.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为着火和爆炸。
5.气体燃烧方式有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6.液体燃烧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7.固体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和动力燃烧(爆炸)。
(口诀:发表意见时发烟才有动力)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和雷击。
2.灭火的方法有冷却、隔离、窒息和化学抑制。
3.火灾分A、B、C、D E、F六类。
A类固体、B类液体、C类气体。
4.火灾按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记忆方法:313,151)特别重大火灾:死30人,伤100人,损1亿。
重大火灾:死10人至30人,伤50人至100人,损5000万至1亿。
较大火灾:死3人至10人,伤10人至50人,损1000万至5000万。
一般火灾:死3人,伤10人,损1000万。
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口诀:防(放)备吸烟的不玩雷电)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太阳向地球表面热传递的过程)。
(口诀:传对幅)7.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闷顶内、外墙面。
(口诀:管缝内外开)8.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燃)和衰减阶段。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0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消防技术实务》重点知识记忆要点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记忆宝典》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考点】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2、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考点】燃烧物分类: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1、气体燃烧:包括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2、液体燃烧:包括闪燃、沸溢、喷溅3、固体燃烧:包括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考点】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1、闪点: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燃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3、自燃点: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考点】火灾的分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C 类火灾:气体火灾。
D 类火灾:金属火灾。
E 类火灾:带电火灾。
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考点】热量传递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考点】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外界风。
【考点】火灾发展的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然)、衰减阶段。
【考点】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和核爆炸。
【考点】爆炸引火源: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化学火源。
【考点】易燃气体的分类:Ⅰ级:爆炸下限小于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不小于12%。
Ⅱ级:爆炸下限不小于10%,但小于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小于12%。
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将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爆炸下限不小于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物质第二篇建筑防火【考点】火灾危险性分类:1、同一座厂房或厂房内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火灾危险性类别按火灾危险性较大部分确定。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要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备考。
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一篇一至四章节知识点记忆口诀,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坚持着。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解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燃烧的四个现象:放热、火焰、发光、发烟,不要漏记,可借助一个词语"四处放火"来记忆这四点。
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解说】这个'链式反应自由基',初次接触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没关系,多念几遍把这个名字记住就行了,就把它当成高尔基'、’冯斯特洛夫斯基'等名称,他就是个代号。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有'链式反应自由基'的燃烧就会有火焰,就是有焰燃烧;没有这个'基'的就没火焰,就是无焰燃烧。
为了便于记忆,青文给这个'基'起个外号:"火焰鸡"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物中的C—CO2 (气)、H—H2O (液)、S—SO2 (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醛、醚等。
【解说】对于化学知识基本忘光的同学来说,这里可能会比较头疼的,其实要区分燃烧产物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有个小诀窍。
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就是没烧完的产物,那么这个产物还可以继续燃烧。
二氧化碳一一CO2,水一一2O,这两个好记,甚至他们都是灭火剂,当然是完全燃烧产物。
二氧化硫一一SO2,这个可能会有点迷惑,SO2很常见,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中就有它,用途也很广泛,比照CO2的样式去记忆就行了。
剩下的CO、NH3、醇、醛、醚等都是可以燃烧的,后面会学到,这里暂时不用费心去记忆。
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评定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人身与财产安全的一种安全方式。
消防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消防安全问题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
树立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能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火灾的危害性火灾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明火、烟雾和有毒气体的现象。
火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人身伤害火灾发生时,热量和火焰会导致人身烧伤,甚至致命。
同时,火灾过程中生成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中毒、窒息等。
1.2.2 财产损失火灾烟雾与高温可以迅速蔓延并引燃可燃物,造成大面积的财产损失。
火灾后,由于烟雾污染和破坏,往往导致被灾现场无法再使用。
1.2.3 社会影响火灾发生后,除了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社会秩序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特别是大面积火灾发生时,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民众的不安全感。
1.3 消防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和规范消防工作,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消防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是我国消防工作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和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等。
1.3.2 消防条例消防条例是各地区根据消防法制定的具体法规,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包括消防组织、消防设施、消防宣传、消防检查等方面。
1.3.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我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防火能力而制定的技术标准,包括建筑物的火灾分类、防火分区、防火门窗、疏散通道等要求。
1.3.4 消防工程设计规范消防工程设计规范是对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包括消防给水、灭火系统、疏散通道等方面的规定。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实务 要点总结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1、燃烧分为有焰和无焰燃烧;燃烧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剂(氧化物)和引火源(温度)。
2、有焰燃烧四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剂(氧化物)和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爆炸案燃烧物的形态分类:
1)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2)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4、热量传递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5、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外界风作用
6、灭火机理和方法:冷却灭火和隔离灭火、窒息灭火和化学抑制灭火。
7、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腐蚀性、毒害性
8、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性、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毒害性。
2024年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
2024年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1.1 消防的定义和意义消防是指预防和扑救火灾以及其他紧急事件的组织和活动。
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如果没有消防工作的及时干预,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消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1.2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规定了各种场所的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演练等方面的规定,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火灾的起因和防范了解火灾的起因是预防火灾的第一步。
火灾的起因有很多种,包括电气故障、人为操作不当、气体泄漏等。
因此,通过认真学习和掌握火灾的起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火灾的发生。
1.4 火灾的应对措施当火灾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将决定人们的生死。
本章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逃生技巧等应对措施,帮助人们在火灾中保持冷静、正确应对突发情况。
第二章消防设备和设施2.1 消防设备的种类和作用消防设备是指用于灭火和救援的各种器材,包括灭火器、喷水龙等。
通过了解各种消防设备的种类和作用,可以在火灾发生时正确使用,减少损失。
2.2 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等。
了解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消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火灾防范和救援效率。
2.3 消防车辆和设备消防车辆和设备是专门用于灭火和救援的装备。
本章将介绍消防车辆和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帮助人们熟练掌握各种消防技术。
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3.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和单位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用于管理和指导消防工作。
本章将介绍如何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2 消防演练和培训消防演练和培训是提高消防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可以让人们熟练掌握逃生技巧、灭火技能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综合能力必背考点重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01.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02.常见的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03.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04.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05.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06.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07.气体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和预混燃烧(汽灯的燃烧)。
08.液体燃烧:闪燃(最低温度)、沸溢、喷溅。
09.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的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根据实验,含有1%水分的石油,经45~60min燃烧就会发生沸溢。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10.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烟熏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11.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O(液)、S被氧化生成的SO2(气)等。
12.不完全燃烧产物指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13.挥发性金属的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钾除外),不挥发金属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沸点。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1)第1、2节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燃烧产物中会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成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只发生在固体表面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
松散多孔的固体可燃物常常伴有无焰燃烧,如焦炭、香火、香烟等。
发生在蒸气或气体状态下的燃烧称为有焰燃烧。
气体、液体只会发生有焰燃烧;容易热解、升华或融化蒸发的固体主要为有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化学组成划分,可燃物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所处的状态划分,可燃物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普通的燃烧在空气中进行,助燃物是空气中的氧气。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可燃物在空气中发生燃烧,均有最低氧含量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其他如氟、氯等氧化剂也可以作为助燃物。
虽然它们在空气中几乎不以单质形式存在,但会存在于实验过程和化工生产中。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常见的引火源有明火焰、电弧、电火花、炽热物体、高温加热、化学反应热、雷击等。
引发可燃物燃烧的引火源有最低能量的要求,但对于不同可燃物、不同燃烧形式和在不同环境下,各类引火源导致燃烧的最低能量差异较大且难以测量。
通常,最小点火能仅针对一定条件下的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而言(详见本篇第三章)。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用着火三角形来表示(如图1-1-1所示)。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必考1第二节:燃烧类型1.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2.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必考23.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爆炸;第三节:燃烧方式及特点1.气体燃烧:扩散燃烧(比较稳定,易于补救火灾)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2.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重油和原油会容易发生沸溢和喷溅;必考3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硫、磷、蜡烛)、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分解燃烧(木柴、煤、塑料)、熏烟燃烧(阴燃;棉、麻、纸)、动力燃烧(爆炸);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的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汽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有关;第四节:燃烧产物必考41.完全燃烧产物:H2O、C02、S02;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2.燃烧中含有的有毒成分:CO、HCN、S02、N02、NH3、HCL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的分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6类:必考5A 固体火灾B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石蜡)C气体D 金属E 带电火灾(变压器)F烹饪物按照火灾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A 特大火灾(30人100人1亿)B 重大火灾(10人50人5000万)C较大火灾D一般火灾(3人10人1000万)2.火灾死亡中,75%的人因吸入有毒有害气后直接导致死亡;3.火灾发生的原因:电气(首位);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4.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版第一章消防安全基础知识一、消防安全的意义和目的1、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是指利用各种物质、设备和手段,预防和控制建筑物、森林、交通及其他场所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消防安全是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消防安全工作的目的消防安全工作的目的是预防火灾,减少火灾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中国《消防法》是国家的根本消防法律,所有的消防工作都应当以此法律为基础,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法规。
二、消防安全的基本概念1、火灾火灾是指因火种作用,将可燃物质燃烧发出光、热与有害气体,导致重大损失或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灾害。
2、火灾危险性火灾危险性是指能引起火灾发生的危险特性。
3、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指从预防、扑救、疏散、逃生的角度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和人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三、消防安全设施与设备1、火灾警报器火灾警报器是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报警的一种设备,它可以通过感应火焰或烟雾的方式来进行火灾的预警。
2、灭火器材灭火器材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工具,根据火灾的不同性质,可以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不同类型的灭火器。
3、疏散逃生通道疏散逃生通道是用于火灾发生时人员快速疏散和逃生的通道,通常应有足够的宽度和明显的标识。
4、防火门防火门是用来防止火灾蔓延的一种设备,当火灾发生时,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的扩散。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一种通过自动感应火灾并自动喷水的设备,可以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扑救火灾。
第二章消防安全管理一、火灾预防管理1、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2、单位基本消防安全要求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消防演练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消防实务笔记,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温度)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常见的引火源:(1)明火;(2)电弧、电火花;(3)雷击;(4)高温;(5)自燃引火源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备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照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是燃烧的开始,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包括:点燃(或称强迫着火)和自燃。
自燃又包括: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做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一)气体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扩散燃烧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2.预混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1.燃烧条件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口诀:可助火势)2.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2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3大类。
3.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4.引火源(温度)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
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1.明火。
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
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
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
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
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钠、钾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5.燃烧类型分类1.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2.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点燃(或称强迫着火)和自燃。
而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6.【图】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1.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章节知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章节知识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消防安全技术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1.1.1 消防安全的定义1.1.2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1.2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1.2.1 中国消防法1.2.2 消防法规的层级关系1.3 消防组织与管理1.3.1 消防组织与管理的原则1.3.2 消防组织结构和职责1.3.3 消防管理制度1.4 消防安全技术术语解释1.4.1 建筑物消防安全术语1.4.2 消防设备术语1.4.3 消防用具术语第二章消防安全设施与设备2.1 消防水源及供水设备2.1.1 消防水源的种类和选择2.1.2 消防供水设备的种类和功能2.1.3 水泵房的建设和管理2.2 消防报警系统2.2.1 消防报警系统的基本原理2.2.2 消防报警系统的组成和布设2.2.3 消防报警系统的日常维护2.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3.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3.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2.3.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4 气体灭火系统2.4.1 气体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4.2 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2.4.3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5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2.5.1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5.2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2.5.3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6 火灾探测与报警设备2.6.1 火灾探测器的原理和种类2.6.2 火灾报警设备的布设和管理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3.1 火灾危险性评估3.1.1 火灾危险性评估的目的和作用3.1.2 火灾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步骤3.2 火灾风险管控3.2.1 火灾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3.2.2 火灾风险管控的方法和措施3.3 应急疏散和人员疏散训练3.3.1 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和实施3.3.2 人员疏散训练的内容和方法3.4 火灾隐患排查与整改3.4.1 火灾隐患排查的目的和方法3.4.2 火灾隐患整改的措施和要求3.5 灭火救援技术3.5.1 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3.5.2 灭火器材的保养和维护3.5.3 灭火救援器械的使用第四章建筑物消防安全设计4.1 建筑物消防分区和防火分隔4.1.1 建筑物消防分区的原则和要求4.1.2 建筑物防火分隔的构造和材料4.2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4.2.1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的规划和布局4.2.2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的尺寸和要求4.3 建筑物消防水源和消防泵房4.3.1 建筑物消防水源的选择和布设4.3.2 建筑物消防泵房的设计和建设要点4.4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4.4.1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4.2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循环和水平补给4.5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4.5.1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5.2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布设要点4.6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4.6.1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6.2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布设和管理要点第五章重大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1 市区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1.1 市区住宅楼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1.2 市区商场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1.3 市区工业厂房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 农村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2.1 农村民房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2 农村仓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3 农村油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 特殊场所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3.1 特殊场所学校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2 特殊场所医院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3 特殊场所车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结语。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实务笔记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2、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3、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1.直接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2.间接货源——高温、自燃起火4、链式反应: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一定的点火能量燃烧条件的相互感化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闪燃、着火、自燃、爆炸)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分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征象叫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高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感化,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缘故原由有接触灼热物体4、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况迅速地改变成另一种状况,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宏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征象。
(压力突变)。
2、闪点、燃点、自燃点的观点1、闪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意义: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总结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其它助燃剂发生的光和热也是燃烧,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直接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间接引火源,高温,自燃引火源。
7、防火方法:控制可燃物质、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设置防火间距。
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8、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和爆炸。
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
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9、气体燃烧所需温度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烧温度,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液体受热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汽的燃烧。
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阴燃是固体特有燃烧方式。
16、几种常见液体的闪点:汽油负50,煤油38到74,酒精12,松节油35,甲醇11。
17、燃烧生成的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丙烯醛、氯化氢等。
两种主要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火灾主要致死物质18、常见的有毒气体有:HCN(氢化氰)、NH3(氨气)、HCI(氯化氢)、SO2、CO、NO2等。
19、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饱和蒸汽压越高,闪点越低。
液体温度高于闪点,随时可能被引燃或自燃。
液体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不会闪燃,更不会自燃。
20、液体危险等级分级标准:甲类闪点小于28度;乙类闪点大于等于28度小于60度;丙类闪点大于等于60度。
21、“闪点”指液体在容器内受热,容器口遇火则发生闪火但随之又熄灭时的温度。
“燃点”指受热继续升高,遇火不但出现闪火而且引起了燃烧的温度。
燃点一般比闪点高1-5度,闪点越低,燃点越接近闪点。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2、按燃烧对象的性质可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3、特别重大火灾:30人及以上死亡,或100人及以上重伤,可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及以上;重大火灾:10人及10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及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财产损失5千万及5千万以上1亿元以下;较大火灾:3人及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及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千万及1千万以上5千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一般火灾: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千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4、火灾的危害性: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玩火,放火,雷击。
电气原因在我国火灾中居首位。
6、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7、火灾发生过程中,通风孔洞面积越大,对流越快;通风孔洞位置越高,对流越快。
8、烟气的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的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水平流动速度较慢,在火灾初期为0.1-0.3米每秒,中期为0.5-0.8米每秒;垂直方向速度较快,一般为1-5米每秒。
9、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烟卤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火风压)等。
10、烟气流动的方向是火热蔓延的一个主方向;烟卤效应是烟气垂直蔓延的主要因素。
11、火灾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
12、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充分发展阶段以轰燃的发生为标志;室内温度降至峰值的80%时起,火灾进入衰减阶段。
13、当室内温度达到400-600度时,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间状态,称之为轰燃。
14、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
15、化学抑制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
化学抑制法对有焰燃烧效果好,对深位燃烧效果差。
深位火灾是指由于可燃固体内部氧化而产生的深部位的无焰燃烧所产生的火灾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1、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叫爆炸。
2、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常见的是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3、化学爆炸可分为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
4、气体爆炸可分为混合气体爆炸和气体单分解爆炸。
5、某些气体在加压时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并可能导致自身爆炸,这种爆炸称为气体分解爆炸,如乙炔、乙烯、环氧乙烷、氮氧化物等。
能使单一气体产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
6、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的三个条件:粉尘本身是可燃的;粉尘悬浮空气中,并其浓度处于一定的范围内;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
7、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粉尘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颗粒尺寸,颗粒越小,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环境条件,如含水量,温度,压力等;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含量;其他。
8、粉尘爆炸的特点:粉尘爆炸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慢,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随爆炸的延续,反应速度和爆炸压力跳跃式加快升高,离起火点越远爆炸越剧烈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二次或多次爆炸;爆炸所需的点火能大,引爆时间长。
9、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所含粉尘的质量(g/m3)表示。
10、爆炸极限是指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爆炸上限是指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下限是指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范围是指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的间隔。
11、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助燃物条件;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惰性气体。
12、干燥的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13、常见气体的爆炸范围:氢气:4到75,乙炔:2.5到82,甲烷:5到15,乙烷:3到12.45。
14、常见粉尘的爆炸下限:镁:20,铝:35-40,镁铝合金:50,铁:120, 煤:35-45。
15、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大于或等于10%的,可选用任一型防爆电气设备。
16、爆炸混合物中可燃物浓度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压力最多;当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压力随可燃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17、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爆炸介质和引燃能源。
18、常见爆炸的引火源: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明火(化学火源)。
19、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爆炸混合物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用毫焦(mJ)表示。
20、引起爆炸的常见原因: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等、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1、易燃易爆危险品是指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爆炸品的主要危险性有爆炸性和敏感性。
3、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 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 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
4、易燃气体的分级:I 级:爆炸下限<10%;或爆炸极限范围≥12 个百分点;II 级:10%≤爆炸下限<13%,或爆炸极限范围<12 个百分点。
5、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
6、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腐蚀性、毒害性。
第三节易燃液体7、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
8、易燃液体的分类:I 类,初沸点≤35℃;II 类,闪点<23℃,且初沸点>35℃;III 类,23℃≤闪点≤35℃,且初沸点>35℃,或35摄氏度<闪点≤60℃,初沸点>35℃且持续燃烧。
9、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28℃≤闪点<60℃归为乙类;闪点≥61℃归为丙类。
10、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性、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毒害性。
11、易燃易爆危险品包含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三项。
12、易燃固体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
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
13易于自燃的物质:(1)发火物质。
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 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2)自热物质。
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不需要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
如油纸,动、植物油,潮湿的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