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范文
徐州城区防洪排涝问题及减灾对策探讨
![徐州城区防洪排涝问题及减灾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c33c72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c.png)
雨市区出现10次较大洪涝灾害,其中1957年7月、1980年8月24日、1982年7月21日、1997年7月17日4次暴雨造成的灾害尤为严重。
从历史上徐州城区数次被淹没的“城下城”及新中国成立以来10次较大洪涝灾害分析,徐州城区洪涝灾害成因及其特征主要有4个方面:①流域洪水威胁。
市区外围微山湖、穿越市区的故黄河洪水位比市区地面高程高5~7m,汛期降雨集中,流域洪水上涨速度快,一旦工程出险,徐州城区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徐州城区历史上的“城下城”,就是流域洪水破坏的例证。
②市区排水管网标准低、不配套,且市区地面大部分为不透水地面,一旦降雨集中,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流量,涝水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形成灾害。
③徐州市区的内涝排除主要是通过排水管网及于河排入京杭大运河及奎河,在内涝形成之时,往往外河水位较高,下游顶托,从而形成严重内涝。
④市区山洪频发而成灾。
徐州市区山丘众多,汛期山洪来势迅猛,向市区汇集,高水常造成市区部分低洼地段受灾。
3目前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是做好城区防洪排涝工作的硬件工程。
多年来,按照防洪排涝规划,徐州市城区先后建设了袁桥、黄茅岗、黄河新村、段庄西4座强排泵站,加固了云龙湖八一大堤,实施了荆马河治理工程,疏浚了市区段故黄河,加固了奎河袁桥闸等涵闸,扩建了部分排水沟管,实施了故黄河郑集分洪道工程和云龙山、泰山截水沟等市区防洪应急工程,工程总投资达2亿余元,使徐州市区防洪排涝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目前,市区主城区奎河袁桥闸以上强排泵站抽排能力为80m3/s,达50年一遇;故黄河市区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京杭运河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排水区内的荆马河达50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排涝。
4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御微山湖洪水进入市区的主要屏障郑集河南堤目前仅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微山湖湖西大堤不相适应,对徐州市区构成严重威胁。
(2)故黄河徐州市区以上段干河淤积严重,多处堤防标高不足,甚至无堤,严重影响其行洪能力,控制建筑物丁楼闸、李庄闸也有防洪隐患。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https://img.taocdn.com/s3/m/0b1dea69ff00bed5b8f31d3c.png)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徙,自此开始了其长达700年的夺淮入海历史。
黄河新河道的形成过程,也是黄淮水系的调整过程,其间南北决溢泛滥在所难免。
元代至明前期黄河基本处于不治的状态。
为了阻止洪水北泛运河,一旦北岸决口,便即刻兴工堵塞。
因此12世纪~15世纪黄河堵口大工不断。
明宣德至弘治年间(1426~1505年)黄河在今山东曹县至江苏徐州间向北频繁决口。
一旦北决,黄河洪水多从张秋冲决会通河,当年的漕运便会因此受阻。
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河在曹州(今山东曹县)黄陵岗、金龙口等7 处决口,洪水北行在张秋进入会通河,北上的漕船、货船都被堵在张秋。
孝宗帝紧急任命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口。
刘大夏制定并实施北堤南分的策略。
在他的主持下,兴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长250多公里的黄河北大堤——太行堤。
黄河北岸大堤形成后,阻止了黄河的北泛,保障了会通河的畅通。
但是任河向南分流给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造成了经年不断的严重洪水灾害,导致黄河下游南向分支越来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挟沙能力愈低,黄河河道状况愈益恶化。
弘治时(1488~1505年),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今山东、安徽和江苏境内黄河多达13股分支,黄河已经没有主流河道。
分流治黄的策略步入穷途末路。
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1572~1574年),总理河道万恭(1515~1592年)负责治理黄河和运河。
针对黄河善淤善决的特性,万恭在黄河上排列数百艘大船,号令众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结果是上疏则下积,此深则彼淤。
此种情况下,山东虞城县(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一位秀才向万恭建议:“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
”即通过筑堤束窄河道,过水断面缩小后流速增加,达到冲刷淤积的目的。
将“束水攻沙”的方略落实到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清口洪水调度上,则是万恭之后的总理河道潘季驯的功绩。
潘季驯(1521~1595年),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任总理河道,此后又三次重任,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退休,前后历时27年。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e789e2f111f18582d05a36.png)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
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抑止北流,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漕运受阻,农业受损,城镇遭淹。
官民采取了应对黄河决溢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黄淮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明代;黄河决溢;黄淮平原经济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干预黄河流向,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本文所谈的黄淮平原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区域,属于华北平原的南部。
目前,学界尚无专文探讨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黄河决溢对漕运的阻碍明代南北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是明王朝的主要经济命脉,黄河是漕运能否畅通的重要保证。
而明代黄河改道决溢严重影响到漕运的正常进行。
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就黄河改道决溢对漕运影响的时间、地点的不同,以弘治十八年(1505)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元年(1368)至弘治十八年为前期,正德元年(1506)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后期。
明代前期影响到漕运畅通的大的黄河决溢有: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在河南开封府辖县原武黑洋山决溢,造成贾鲁河故道淤塞不通,继之黄河在山东兖州府的曹州、郓城之间的两河口决溢,“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①;正统十三年(1448)秋,黄河在北岸的河南卫辉府辖县新乡八柳树决口,“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
徐、吕二洪浅涩”②;景泰四年(1453)秋七月,山东兖州府寿张县“沙湾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③;弘治二年五月,黄河大决于开封及封丘金龙口,冲入张秋运河。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abc94b6e48d7c1c708a145b3.png)
由 于徐州自 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乱频繁, 再加上自 黄河夺 泗入淮以 宋元以至明清徐州黄河水患频发, 后, 天灾人祸接连不 断, 造就了 徐州当 地民 众好气斗勇、 崇尚武力的风气。 清人石杰在
康熙二十四 1 5 秋, 年(6 ) 邳州、 8 睢宁、 宿迁境内 淫雨成涝, 房屋成 墟, 庄稼颗粒无收, 饥民卖儿卖女, 惨不忍睹。民国本《 江苏通志
志 记载:六月十七日 》 “ 夜戌时, 地大震, 回复时多自 西北, 如万毂声
从YT, , 城堞台 榭倾圮过半, 压死者远近不可数, 多露处席棚中, 民 经月 乃定。 是年 河复溢, 淫雨、 蝗蝻互相为灾。 2 康熙本《 ” 0 ]7 邳州
录 卷22 》 7 记载: “ 景泰七年十一月, 免直隶徐州并所属萧、 沛等四 县灾伤 田粮四万八千七百五十余石, 谷草六万一千一百余
( 自 一) 然灾害对徐州地方民 生的危害
之风暴、 徐州府属 瘟疫, 各州县灾情严重。 时任安徽巡抚的李嘉端 在其奏疏中 “ 说:行抵山东、 江苏交界处所, 十百为群, 饥民 率皆老
幼 妇女, 绕路啼号, 不可胜数。或鹑衣百结, 面无人色; 或裸体无
衣, 伏地倒毙。 其路旁倒毙死尸, 类多断黹残骸, 不忍睹”…” 目 。 当时的 刑部左侍郎 兼吏部右侍郎 罗傲衍也曾 上奏当时情景:现闻 “ 江苏之清江、 宿迁、 邳州, 东之滕县、 山 鱼台、 嘉祥等处, 尸骸遍野, 递相枕藉。 官民车马 所过, 无不惨目 伤心” ”虽然他们的奏疏 。 中 不乏夸大的 成分存在, 但也从中 可见此次灾荒的 严重性。
・
92 ・
除了水灾之 旱灾和蝗灾也是导致徐州地方民众生命财产 外, 严重损失的自 然灾害。 明朝末年, 政治腐败, 局势动荡, 天灾人祸 接连不断。明朝崇祯十三年(60 的旱灾 I 1 ) 4 发蝗灾, 对当时正陷 于水深火热之中 的徐州地方百 姓来说, 更是雪上加霜。 乾隆本《 徐 州府志》 记载: “ 崇祯十三年, 大旱; 夏秋, 蝗蝻遍野, 人争捕杀, 积道
明代黄河水患灾害与应对措施
![明代黄河水患灾害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6f928eba76e58fafab003f3.png)
明代黄河水患灾害与应对措施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2期汪文忠明代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因要借助于黄河进行漕运,所以黄河下游的状况决定着运河是否畅通,漕粮能否运往京城。
然而,黄河多泥沙的特性决定了黄河下游多水患发生。
为保证运河畅通,人为干预黄河流路,改变了黄河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导致其在流经的黄淮平原上肆意泛滥,几乎无岁不灾,给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明代黄河水患灾害加剧的原因首先,明初黄河下游“地上河”已经形成,决口改道势所必然。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成为营建北京所需木材的供应地之一。
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为防御蒙古贵族南下,明朝在设置的九边重镇中有7个(即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度垦殖造成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黄河泥沙含量进一步加大,导致黄河下游“地上河”迅速形成。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黄河决溢改道的人为因素之一。
其次,明代为保证漕运畅通,在黄河北岸修筑双重大堤,使黄河南流,引发黄河水在黄淮平原上肆意泛滥。
明初黄河在河南境内南决北决,导致河水南北分流,既影响到山东张秋段运河的畅通,也影响到徐州段漕运的畅通。
为解除黄河水患对张秋段运河乃至徐州段运河的威胁,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开始自河南黄河北岸的孟县沿黄河向东至开封府大修堤防。
此后又在黄河南北两岸筑大堤。
其中在黄河北岸筑起了数百里的太行堤,又在太行堤之南,黄河北岸荆龙口等筑新堤,大河“复归兰阳、考城,分流径归德、徐州、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南流故道以复”。
黄河南行回归贾鲁故道,张秋段运河遂无溃决之患,徐州段运河暂时也安然无恙。
然而,人为筑起阻挡黄河北流的大堤,违背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加之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属性以及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顺流而下的泥沙都沉积在贾鲁故道,河床迅速淤高,迫使黄河在其南岸地势较低的河南归德府、山东兖州府西南部、南直隶北部的徐州直至淮安府等地决口改道泛滥,以徐州最为严重,不但影响到济宁以南运河的畅通,而且整个黄淮平原都遭遇着黄河水患的威胁。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https://img.taocdn.com/s3/m/361358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d.png)
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的灾害与饥荒:黄河泛滥和旱灾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然而,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诸多灾害和饥荒的困扰。
其中,黄河泛滥与旱灾是明朝时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黄河泛滥和旱灾两个方面,探讨明朝时期的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害的措施。
一、黄河泛滥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的泛滥给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明朝时期,黄河泛滥频繁,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
首先,黄河泛滥使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农作物被毁。
洪水席卷而过,农田被淹,庄稼被冲走,无数人丧失了生计。
由于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黄河泛滥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减产,粮食短缺,引发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其次,黄河泛滥造成大量村庄和城市被毁。
洪水肆虐,冲毁了许多建筑物,使人们无家可归,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洪水还冲毁了大量的道路和水利设施,严重破坏了交通和灌溉系统,给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而面对这些灾害,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明朝在河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修复,修筑了一系列堤坝和闸门,以便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水流。
其次,政府还加强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努力提高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抢险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旱灾除了黄河泛滥外,旱灾也是明朝时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
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困扰,给人们带来了饥荒和生活困苦。
旱灾主要是由于雨水不足导致的。
在明朝时期,旱灾往往造成农作物的歉收,使得人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饥荒随之而来,人们面临着食物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
穷困的农民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以维持生计。
对于旱灾的应对,明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鼓励农民种植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提高对干旱的抗性。
其次,政府积极推行救灾政策,组织抗旱救灾工作队伍,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减轻灾民的生活困难。
明朝的洪水与水灾自然灾害的威胁
![明朝的洪水与水灾自然灾害的威胁](https://img.taocdn.com/s3/m/00b0e6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a.png)
明朝的洪水与水灾自然灾害的威胁明朝时期,洪水和水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困扰。
洪水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洪水和水灾的原因、影响以及当时的抗洪措施。
一、洪水和水灾的原因洪水和水灾在明朝时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因素:明朝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季节较多,有利于洪水和水灾的发生。
此外,华北平原的地形相对平坦,流域众多,地势低洼,易于积水,也是洪水频发的原因之一。
2. 土地资源开发不当:明朝时期的农田治理还不完善,大规模的山区开垦和河道填埋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水流堵塞,增加了洪水和水灾的风险。
3. 江河管理不善:明朝时期的政府对江河的疏导和管理不够科学,河道淤积、堤坝破损等问题严重。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洪水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二、洪水和水灾的影响洪水和水灾对明朝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 农田受灾:洪水和水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农作物歉收,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口粮供应。
2. 村庄和城市的破坏:洪水和水灾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无情地摧毁了许多村庄和城市,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经济负担:洪水和水灾给政府增加了救灾的负担,需要动用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进行抗洪救灾,导致社会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4. 疾病传播:洪水和水灾后,许多地方积水成灾,成为蚊蝇滋生的温床,疾病如疟疾、霍乱等开始蔓延,加剧了人民的遭受。
三、明朝的抗洪措施面对洪水和水灾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洪措施,以减轻洪水的危害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1. 防洪工程修建:明朝政府启动了许多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如整修河道、筑堤、修渠、泄洪闸等措施,增强了水利设施的稳定性和抗洪能力。
2. 河道疏浚和水库建设:明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疏浚,清理河床淤积物,增强水流通畅。
同时,政府还修建了一些水库和水闸,用于调控水位和防洪应急。
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
![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b41960ef12d2af90242e6ba.png)
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武玉栋据考古发现,远在六七千年前,今徐州市辖境内定居着被称为东夷族的先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三四千年前,今徐州市区及近郊因其优越的地势地貌,成为大彭氏国建立原始村寨或城堡的理想之地。
《春秋》鲁成公十八年(前573年)记载:“宋鱼石复人于彭城。
”今徐州市区称“彭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就是上述记载。
姑且从此时计算徐州古城的历史,距今亦有2500余年了。
在这漫漫的历史岁月中,徐州古城沧海桑田,屡有变故,或毁于天灾,或重创于人祸。
其中尤其可记的,是黄河水患给这座古城带来的一系列遭际和变迁。
1994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徐州自然灾害史》一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述了黄河水患肆虐徐州地区的全貌。
据该书载录,从秦汉两朝到清代,今徐州市辖境内发生洪涝灾害400多起,近百次是因黄河堤坝溃决而酿成的,其余水涝2/3以上与黄河溢涨泛滥有关。
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徐州地区的水涝次数呈递增的态势:秦汉时期10次,魏晋南北朝时期19次,隋唐五代时期20次,辽宋金元时期50次,明朝时期120次,清朝时期203次。
①明清两朝水患次数骤增,与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古城边缘有直接关系。
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文字记载,最早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夏至元封二年(前109年)间。
据《汉书·武帝本纪》和《史记·河渠书》:黄河主流流经徐州境内凡24年,造成了巨大灾害。
②此后千余年中,黄河水患给徐州古城造成了一次次劫难。
其中值得细说的,是宋代熙宁十年(1077)秋,黄河在澶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决口,大水横流南下,漫巨野(大泽名,位于鲁西南,今山东巨野县北),溢泗水,直逼徐州城。
时任知州的苏轼率军民奋力抗洪,加筑城墙,驾船救民,搏斗了70余日,终于将数米深的大水堵在城外,数万民众性命和财产得以保全,古城免于一劫。
事后,苏轼又聚众筑堤备患,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苏堤、黄楼等名胜遗迹。
关于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关于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f91c0eb65ce050877321340.png)
关于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论文关键词: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元代虽然南北大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而徐州南至清口(在今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干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首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矛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工上使用了大量的,物力,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至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变迁极为紊乱[1]。
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走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至明初仍然存在。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当时,徐达方北征,乃开塌场口(在今鱼台县北),引河入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用人工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至鱼台入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口,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入涡。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二股:南股决自孙家渡口(在今郑州市西北),南夺颍入淮,北股决自新乡八柳树,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鄄城、范县等地,冲沙湾入运.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
徐有贞开了一条起自张秋运河西南经范县、濮阳、滑县等地,西接河沁交会处的广济渠,引黄河的水接济运河。
徐有贞开河的目的是引黄济运,漕运虽复,但河决仍旧。
家乡变了作文1000字
![家乡变了作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ddc676b998fcc22bdd10d7a.png)
家乡变了作文1000字家乡一景登临云龙山,俯瞰徐州城。
一弯河水,好像拉开一匹淡绿色的绸缎,从西北流来,转折东南,穿过市区,铺向远方。
这是黄河吗?黄河确曾在此流过。
宋代以前,在徐州交汇的两条河流是汴水和泗水。
从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仪封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离开徐州,转向东北夺道大清河,它由苏北滨海县注入黄海,改至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
这期间,黄河之水在徐州流淌过661年。
此后,遗弃在豫、鲁、皖、苏四省一条黄河古道,长达600余公里。
现在从徐州穿城而过的大河,是黄河故道的一段,至今已经153年。
到此游览,你会发现近十公里的风景线上,景点成串。
溯流而上,主要景观分布三段:一是汉桥至和平桥之间,二是庆云桥附近,三是合群桥以西。
沿河散列的景观,多有关联的文化内涵。
百步洪及其它和平桥至汉桥的段河,古称“百步洪”。
这一带的水域开阔,河心有岛。
在西岸从和平桥堍拾阶而下,经百步洪广场,曲径通幽,沿河相连一串造型各异的仿古建筑,有亭、有廊、有阁、有轩。
12世纪以前,汴泗两河交汇于徐州城外,唐代诗人韩愈曾写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诗句,如今已在两河交汇处的故址(坝子街桥附近)建成一景:碑阙合一的仿古建筑,文图镌刻精美,正面是“汴泗交汇”四个大字,背面为碑记,两侧分别为汴泗古河图和古城图。
即便在1194年黄河侵汴、夺泗入淮以后,泗水的河床逐渐被泥沙淤塞、抬升,改变了原貌,百步洪仍然处于航道的咽喉位置。
在元、明两代,京杭大运河在徐州与黄河交会,而徐州至淮阴间的运河,又是借用黄河(原泗水)的河道,因此徐州成为重要的航运口岸,所以始建于清代的牌楼,匾额是以“大河前横”、“五省通衢”八字,铭记徐州的声誉。
显红岛之美河心岛命名“显红”。
这座小岛,以有限的空间开拓无限的意境。
一座三孔石桥将岛与东岸连接,拱卷弧高,桥孔倒影成圆,透孔远眺风光,颇有“锁景”之妙。
历史趣谈揭秘明末清初黄河水患为何非常严重?
![历史趣谈揭秘明末清初黄河水患为何非常严重?](https://img.taocdn.com/s3/m/590267f7551810a6f524862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末清初黄河水患为何非常严重?
导语:1128年金人攻打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开决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骑兵南下。
这导致了黄河在今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分多支南流,
1128年金人攻打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开决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骑兵南下。
这导致了黄河在今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分多支南流,然后夺淮河入黄海,这是黄河非常重要的一次变迁。
这次黄河南派一直持续了700多年,在一开始的时候,南派的黄河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河道,分股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泗、汴、睢、涡、颍等河流的河道,主流最后夺淮河的河道流入黄海,漫淹沿线地区,为祸非常严重。
直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经过几任河臣的治理,尤其是在万历年间经潘季驯治河后,黄河从河南东南流至江苏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河道才基本稳定下来。
到了明清鼎革之际,潘季驯留下的修防工程已经年久失修,所以河患又再度严重。
到康熙前期,主要的河患都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康熙前后任用了几任河臣,其中真正对黄河河患治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康熙十六年到二十六年在任的著名河臣靳辅。
他对黄河的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是在黄河与运河交汇的江苏淮安清口地区,主要问题是解除黄河对运河的淤灌和干扰;第二就是黄河尾闾段,即高邮、宝应附近,这个区域被称作“里下河”,这里地势低洼,雨水比较丰沛,黄河、洪泽湖和运河排泄出来的水难以排泄,容易堰塞,是河患最为集中的区域和靳辅治理的重点。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的洪水灾害与防治措施
![明朝的洪水灾害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c9834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0.png)
明朝的洪水灾害与防治措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但同时也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水灾害。
这些洪水灾害给明朝的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为了应对洪水灾害,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旨在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和促进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洪水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明朝的洪水灾害明朝时期地理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连年的降雨和河流改道,造成了频繁的洪水灾害。
明朝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其中黄河的灾害尤为严重。
洪水不仅使得沿岸的农田被淹没,还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和人员伤亡。
黄河的改道和堤坝的决堤问题也导致了严重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对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田被淹没导致农作物歉收,粮食供应减少,物价上涨,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此外,水患还给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经济活动的停滞。
面对洪水灾害的频发,明朝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来进行防治。
二、明朝的洪水防治措施明朝为了减轻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河道治理、修筑堤坝、推行抗洪措施等。
首先,明朝加强了对河道的治理,通过疏浚河道、清淤、拓宽河道等,提高了河流的排水能力。
明朝还注重修建水利设施,例如大规模修筑堤坝,以保护农田免受洪水的侵袭。
洪水相对频繁的黄河流域,明朝修建了许多重要的护堤工程。
其次,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抗洪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洪水的情况,明朝建立了洪水监测和通报系统,以方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避险和救援措施。
明朝还在洪水季节配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用于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工作。
此外,明朝也注重加强灾后的重建工作。
洪水灾害发生后,明朝会组织修复农田、道路、堤坝等基础设施,以恢复生产和交通。
明朝还鼓励农民采取防洪措施,例如种植耐涝作物、修建水稻田等,以应对洪水的到来。
总之,明朝的洪水灾害给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轻灾害损失,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河道治理、修筑堤坝、推行抗洪措施等。
论明清时期的徐州水患及荒政
![论明清时期的徐州水患及荒政](https://img.taocdn.com/s3/m/1564996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2.png)
论明清时期的徐州水患及荒政
陈晨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其中,黄河决堤而造成的水患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主要部分,灾难性的影响也最为严重。
为防治水患,政府日益提高荒政实施的重视度,并采取诸多保障措施以抗水灾,其中蠲免税粮、赈济灾民、设仓备荒、发动地方力量等荒政举措有效地减缓了水患灾害以安抚民心,并在社会救济与恢复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7-9,15)
【作者】陈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9
【相关文献】
1.略论西汉时期的黄河水患与荒政 [J], 张喆
2.论明清时期的徐州水患及荒政 [J], 陈晨;
3.中国古代荒政的非理性治理因素考察
——以明清时期城隍祈雨为例 [J], 周嘉豪;徐红
4.近代中原灾荒与荒政史研究的新开拓——《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评介
[J], 孙语圣
5.《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的洪水灾害黄河与长江的治理
![明朝的洪水灾害黄河与长江的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40f3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b.png)
明朝的洪水灾害黄河与长江的治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而洪水灾害则是一直困扰着这个伟大国家的问题。
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国两大重要河流,其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明朝时期的洪水灾害以及黄河与长江的治理进行论述。
一、洪水灾害的影响洪水灾害在明朝时期造成了诸多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洪水对农田的侵袭,常常导致庄稼的毁坏和农民的生活困难。
此外,洪水还会淹没房屋、摧毁桥梁、溃坝,给交通和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洪水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陷入水患中的人们常常无力自救,使得灾难更加加剧。
洪水灾害给明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因此治理洪水成为了当时的当务之急。
二、黄河治理与成果黄河位于中国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经常发生洪水。
明朝统治者对黄河治理的重视,使得这一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明太祖朱棣曾命令修建黄河堤防,并设置了岳文宗作为河道的监察官来负责监督治理工作。
之后,明成祖朱棣又决定大规模治理黄河,成立了水利司,专门负责黄河治理事务。
明成祖采取了“分洪”的方法,将黄河水分流至山西、河南等地,减轻了山东地区的洪涝灾害。
在明朝时期,黄河治理工程的完善,大大减少了黄河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三、长江治理与成果与黄河类似,长江也是中国的重要河流,其治理工作同样备受关注。
相比黄河,长江的治理相对较晚。
明朝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治理长江的问题变得非常紧迫。
明朝成祖朱棣主持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包括修筑江防堤、挖河深浅、疏泽河岸等。
此外,还设置了专门负责治理长江的水利司。
明朝统治者对长江治理的重视,有效地改善了长江周边地区的洪水问题,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洪水治理的启示明朝时期的洪水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治理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往往依赖人力和简单的设施。
其次,治理工作因为缺乏持续的监督,存在一定的疏漏。
此外,洪水治理工作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其效果有限。
黄河改道对明清时期徐州的影响——评《黄河史话》
![黄河改道对明清时期徐州的影响——评《黄河史话》](https://img.taocdn.com/s3/m/f3343fc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1.png)
广告·书评辛德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定价:15.00元黄河改道对明清时期徐州的影响评‘黄河史话“㊀孙㊀玲㊀㊀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起源之地,承载着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水源与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给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数次严重的灾难㊂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泛滥㊁决堤和改道现象就多达上千次,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的改道现象就有20多次㊂黄河改道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次改道必然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㊁地貌及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㊂在江苏㊁山东㊁河南㊁安徽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同时在古代也是汴㊁泗二水的交界处,在历史上这里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㊂在1855年改道流经山东之前,黄河因流经徐州而给徐州带来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但同时也给徐州带来了严重的水灾洪患㊂由辛德勇著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黄河史话“一书,详细讲述了黄河水患的形成原因㊁发展历史和古代政府治理方案㊂全书包括五大部分,从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黄河对于中华大地产生的巨大影响㊂该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其文字表达也较为生动,观点阐述言简意赅,容易理解且引人入胜,具有明显的现代文学色彩㊂该书能够集知识的准确性㊁语言的生动性㊁表述的趣味性和观点的时代性于一体,同时利用相对简单易懂的图形帮助读者加深对真实历史的理解㊂除此之外,该书还有英汉双语版本,使之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黄河流域历史及进行中文学习的重要辅助读物㊂‘黄河史话“一书用生动且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上下五千年中不断滋养着中华大地,同时也给中华大地上的居民带来了诸如河水泛滥㊁决堤等灾难,向读者详细描述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㊂‘黄河史话“一书详细记载了黄河的发展历史和历代治理黄河的策略与方法㊂全书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详细说明了历代对黄河源头的探索和认识;第二章主要讲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黄河对于下游流域人民所造成的众多灾难,同时也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㊁不同地区河道重大变迁的历史情况及其原因;第三章通过对黄河河道变迁的描写,进一步描述了黄河水灾对于地理环境及历史上黄河流域各大城市的重大影响,描写了在黄河改道变迁时期当地居民的疾苦生活;第四章重点描写历史上众多治水人物的治水思想和治水功绩,比如大禹治水㊁王景治河㊁东流北流之争㊁潘季驯 束水攻沙 等,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于治理黄河所实行的方案及其实际的作用和意义;第五章着重描写黄河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及海运㊁河运的重要作用,指出黄河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㊂1 黄河水灾产生的原因根据‘黄河史话“一书相关记载,公元1300年到1850年的500多年里,黄河仅在徐州地区所发生的水灾就有100多次㊂在明朝的200多年间,平均每六七年就发生一次水灾㊂而在清朝的1640年至1850年这200多年内,黄河共在徐州境内发生水灾60余次,平均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水灾㊂之所以徐州地区水灾频繁发生,是由于环境㊁气候及人为因素等多种复杂因素所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成因是当时人们对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及黄河自身水流的特点所引起的,这是明清时期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客观原因㊂徐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水集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相对寒冷干燥,并且夏季多暴雨,降水相对集中,使得黄河的流量短期内急剧增大,从而更容易引发河水泛滥成灾㊂这种相对集中的降水和气候的快速变化,是导致该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自然原因㊂明清时期,下游黄河水道相对较窄且弯道较多,而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含量增高,所以使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㊂而当夏季降水增多时,短时间内下游的流量急剧增大,河水水位抬升,使得黄河水沿着大堤流淌,河水就容易破堤而出,徐州周边的黄河下游地区水灾的发生更为频繁㊂尤其是明清时期政府为了保证水运河道的相对通畅,对于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威胁置之不顾,这也是当时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重要人文社会原因㊂。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b776a6aad1f34693daef3e9d.png)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
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
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
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
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
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
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
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
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
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
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
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
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
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的经过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71c48a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d.png)
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马雪芹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黄河水患的发生情况、原因、后果、对未来黄河形势的展望进行论述分析,认为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其时黄河中游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使中游支流挟带泥沙骤然增多所致.而水患严重又使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近几年来黄河断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变这种现状,黄河的重新改道或是在地球上消失都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总页数】6页(P128-133)
【作者】马雪芹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清代黄河水患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以黄河东营段为例
2.历史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新成果——读《政策与环境: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
3.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变迁之考察
4.黄河下游水环境与社会
经济关系探讨——评《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城市变迁研究》5.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演变互动研究的新进展——读《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嬗变互动——以夏代至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中后期避黄保运措施及其社会影响——以明代徐州段运河为中心
![明代中后期避黄保运措施及其社会影响——以明代徐州段运河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3e6f860dd88d0d232d46a04.png)
作者: 胡梦飞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90-9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明代中后期;徐州段运河;黄河水患;漕运
摘要:明代中后期黄河水患构成了对漕运的严重威胁,也成为运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是南阳新河、洳河等新运道的开凿。
以开挖新河为主要内容的避黄保运措施是明清时期治河手段和方法的一大进步,对维护南北运道的安全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运河的改道在避开黄河险段与水患威胁的同时,对沿线城镇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胡梦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
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
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
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
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
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
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
“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
明清徐州黄河水灾频繁发生,是由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自然气候原因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
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举世闻名。
明清时期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也是苏北地区水灾频繁的重要祸源。
著名地理学家白月恒先生对于黄河祸源,这样概括:“黄河自有始以来即为中国之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道善移是也”。
总的看,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以及黄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客观原因。
徐州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节,短时间内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灾的发生。
这种气候状况无论是古今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尤其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明清时期,水灾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另外,自明代隆庆年间以后,黄河水患逐渐下移。
嘉靖年间黄河主要决口地段在丰、沛地区,到了隆庆前后,决口地段下移至徐、邳地区,从此以后,“河患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
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河道狭窄而弯曲,是导致这一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发的重要原因。
清代乾隆皇帝在其《铜山县河神庙碑记》中说:“河自达豫而下,逶迤入徐境,道狭而曲,势迅而易沓;过此复迤迤数百里,乃挟洪泽之波以出乎海口”。
郑肇经先生也在其《中国水利史》中描述徐州黄河河道之狭窄:“黄河自荥泽以下河道宽十余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下达徐州两岸群山夹峙,中间河道仅宽六十余丈,形如蜂腰,壅而上溃,有明二百余年间,徐州迤上,漫溢时见,徐城屡有冲决,皆由于此,为第一要害之地”。
加上黄河“河水挟沙,而性又湍急”,泥沙的大量淤积使得徐州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当夏秋季节雨季来临时,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降水,必然导致河水水量猛增,狂暴的河水受到沿岸堤防的阻挡,无处宣泄,河水便很容易破堤而出。
(二)人为社会原因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治黄保运政策是导致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富庶的江南日益成为封建王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
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偏离,使江南漕粮的北运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明清两代政府更是把运河作为自己的生命线。
为保障漕运畅通,违背河道变迁规律,在黄河北岸筑堤,人为迫使黄河经徐州向南由淮入海,为运河提供水源。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的治黄方法和手段中也存在很大问题,河臣们一味地采取堵塞的办法,在徐淮地区修筑大量黄河堤防,使得堤防愈高,黄河水流愈急,“决而塞,塞而复决,决无宁日,遂止弗塞,听其崩溃”,最终导致“河患极矣”。
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用靳辅治河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吏治腐败,治河官员贪污治河银两,偷工减料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在晚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
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
食一豆腐,亦需费数百金,他可知已。
骄奢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故河患时警”。
人为社会因素大大加重了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的严重程度。
二、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黄河水灾的频繁发生给徐州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地方民生的劫难明清时期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淹没良田,毁坏村庄,冲毁城池,给徐州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如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决口,漫入昭阳湖,洪水汹涌下泄,徐州及其丰、沛等属县,邳州及其睢宁、宿迁属县,以及下游广大地区遭遇大水灾。
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卖儿卖女,惨不忍睹。
《明世宗实录》卷34记载,“大学士杨廷和等奏疏:经过淮、扬、邳诸州府,高低远近,一望皆水。
军民房屋田土概被淹没,百里之内,寂无炊烟。
死徙流亡,难以数计,所在白骨成堆。
幼男稚女,称斤而卖,十余岁者,止可数十。
母子相视痛哭,投水而死。
官已议为赈贷,而钱粮无所措置,日夜忧惶,不知所出”。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历次黄河水灾中,天启四年(1624年)最为严重,对徐州城的变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顺治本《徐州志》对此次黄河水灾有详细记载:“天启四年六月二日,奎山堤决,是夜由东南水门陷城,顷刻丈余,官廨民舍尽没漂,百姓溺死无数,六七年城中皆水,渐次沙淤,议复旧城。
”《明史·河渠志》也记载:“天启四年六月,(河)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
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
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
而势不得已,遂迁州治于云龙,河事置不讲矣。
”由此我们可见,此次黄河水灾对徐州地方民生的危害的惨烈。
水灾也使得徐州“洪武城”被淹没,徐州民众循照古城旧制在原址上重建新城,形成了徐州“城叠城”的奇观。
黄河水灾对徐州民生的损害,明清史料中还有很多记载。
如《明穆宗实录》卷34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直隶淮、济、徐、沛及浙东西江、南江北大水,坏城垣,淹田舍,漂人畜无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徐州、邳州及其属县地区发生严重水灾。
据同治本《徐州府志》记载:“是年秋,大淫雨,花山河溢,石狗湖涨,坏郡城东南庐舍;沛、宿大水;窑湾堤居民为风雨所漂,死者无算。
”(二)自然灾害的加剧黄河水灾过后,留下大面积的沙地和盐碱地,沙地不保水分,导致徐州“有雨则涝,无雨则旱”,自然灾害极为频繁。
黄河水灾还使徐州原有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遭到毁废,这也是自然灾害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
据赵明奇先生《徐州自然灾害史》统计,明朝立国276年,徐州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有264种次,其中水灾有120次,旱灾43次,蝗灾31次。
清朝统治268年,今徐州市辖境发生自然灾害大小计430次,其中水涝203次,旱灾58次,蝗灾30次。
清人石杰在其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中称:“余守徐五年于兹矣,无年不水,无岁不灾。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存在,但也可以表明这一时期徐州自然灾害之频繁。
黄河泛滥溃决带来的水旱灾害还致使徐州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发生显著变迁。
徐州在明清以前自然条件优越,曾大面积种植水稻。
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曾表东阳县令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巡土地之宜,尽灌溉之利,粳稻丰积”。
北魏薛虎子为徐州刺史时亦言:“徐州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
”黄河夺泗入淮后的600多年间,黄水泛滥,造成徐州水系紊乱,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旱作物逐渐取代水稻,富饶的徐州逐步变为贫瘠之乡。
(三)南北漕运的衰落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徐州段运河黄运合一,是南北运河中“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
明正德以后,黄河日渐北徙,徐州黄河决口日益频繁,黄河水灾对南北漕运的危害也日益加深,甚至多次威胁到了漕运的安全畅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漫昭阳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无际,运道淤塞百余里”。
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河复决邳州王家口,自双沟而下,南北决口十余,损漕船运军千计,没粮四十万余石,而匙头湾以下八十里皆淤”。
正因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对南北运道构成了严重威胁,才使得明代政府决定开凿新运道以避开徐州黄河水患的侵扰。
历经30余年,明朝政府开凿了泇河,从此“运道大通”。
泇河开通前的徐州,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大批商船往来频繁,逐渐形成南北物资交流中心。
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
”成化年间,李东阳在其《吕梁洪修造记》中记载当时的徐州“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率此焉道,此其喉襟最要地也”。
朝鲜人崔溥在其著作《漂海录》中称:“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
”泇河开通后的徐州,由于运道东移,商品经济迅速走向了衰落。
据万历年间的《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记载,泇河开通后的徐州,“在通衢街道数条,人烟尚而稀疏,贸易亦皆冷淡”。
明人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泇河开通后的徐州:“自通泇后,军民二运,俱不复经。
商贾散徙,井邑萧条,全不似一都会矣。
”泇河的开凿成为明清时期徐州城市兴衰发展的转折点。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代中后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泇河开凿的主要原因。
泇河开凿之后的运道东移,则直接导致了徐州运河漕运的衰落。
(四)社会秩序的混乱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再加上自黄河“夺泗入淮”以后,宋元以至明清徐州黄河水患频发,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造就了徐州当地民众好气斗勇、崇尚武力的风气。
据道光本《铜山县志》记载,曾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描述过徐州当地民风:“大胆力绝,人喜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