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分配制度下的收入差距
摘要:经过30余年的改革,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分配制度收入差距
前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过30年的改革,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绝对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同时,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收入不平等将会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回顾收入分配体制改革30余年的改革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历程
1、计划经济下的收入分配体制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到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存在几千年的私有制被彻底消灭,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所有制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混合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按劳分配是这一时期唯一的分配方式。
2、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的对内改革主要是改革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收入分配体制作为整个改革的切入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克服原有收入分配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
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来的基本经验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自从中共十三大明确了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之后,这一制度始终贯穿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需要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改革,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就必然要求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其次,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是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下,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允许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那么就必须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初次分配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取向,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活力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按劳分配收入的分配体制中,由于国家行政力量取代市场通过各种计划进行收入的初次分配,造成收入分配体制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收入分配体制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计划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在初次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削弱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收入分配体制30年的不断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初次分配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引发市场失灵。比如,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此,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引入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对收入分配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最低工资等直接对初次收入分配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收入再分配机制,对初次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社会公平。例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4、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错误地把社会主义要达到共同富裕理解为大家平均,导致在收入分配体制上追求分配的平均主义,结果违背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十三大提出商品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中共十四大则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认识的每次突破都推动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化。
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初次分配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