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检测方法
2、在标准中对石棉纤维的容许浓度是以数量浓度 (f/ml)表示的,应采用数量浓度测定方法。
3、在标准中,对粉尘容许浓度规定有总粉尘标准和 呼吸性粉尘标准,根据容许浓度的规定应采用总 粉尘浓度测定方法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3
粉尘浓度的测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总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三)个体粉尘采样测定方法。 (四)石棉纤维计数浓度测定方法。 (五)粉尘浓度的其他测定方法。
多于10mg。
3.3 样品的处理
3.3.1 记录采样的持续时间、采样流量、采样地点、 样品编号、劳动条件及气象条件等。
3.3.2 滤膜干燥处理:一般不需干燥。湿度>90%; 应放干燥器内2小时称重。再放干燥器内30分钟后 称量。如有水雾时应放干燥器内12小时称重,再 放干燥器内2小时称量。相邻两次质量差不超过 0.01mg,取最小值。
19
空气动力学直径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1、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趋向于沉降在人体呼 吸道内的相同区域。
2、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大气中具有相同的 沉降速度和悬浮时间。
3、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通过旋风器和其它 除尘装置时具有相同的机率。
4、同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尘粒在进入粉尘采样系统 中具有相同的机率。 目前测定空气动力学直径的仪器有空气动力学直径 测定仪(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 APS).
26
1 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原理: 分级预选器 2 器材 2.1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1)检验合格 (2)分离曲线应符合要求 (3)恒定流量 (4)防爆型 (5)采样器的气密性 2.2 采样头 预捕集器:涂硅油的圆形薄片,采集非呼吸性粉尘。 滤膜捕集器:直径40mm的圆形滤膜采集呼吸性粉尘。 2.3 流量计 20L/min 半年校正一次。 明显污染时、及时清洗并校正。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

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一) 粉尘浓度测定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我国卫生标准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采用质量浓度来表示。

一、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质量法)[原理] 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

[器材] 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用防爆型采样器);滤膜(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样品盒、镊子;分析天平;秒表;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操作步骤]1.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

编号和质量记录在衬纸上。

打开滤膜夹,将直径40mm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型杯上,旋紧固定环,务使滤膜无褶皱或裂隙,放入样品盒。

直径75mm的滤膜折叠成漏状,装入滤膜夹。

2.采样(1)采样器架设于接尘作业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粉尘分布较均匀的呼吸带。

有分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下风侧或回风侧;在移动的扬尘点,应位于作业人员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架于移动上。

(2)先用一个装有滤膜(未称量滤膜即可)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旋紧,开动采样器调节至所需流量,然后将已称量滤膜换入采样头,使滤膜受尘面迎向含尘气流。

当迎向含尘气流无法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污染时,受尘面可侧向。

(3)采样流量,用40mm滤膜时为15~40L/min,用漏斗状滤膜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

(4)根据采样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直径40mm 平面滤膜,不得少于1mg,但不得多于10mg。

直径75mm的漏斗状滤膜粉尘增量不受此限制)确定采样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m3;低于2 mg/m3时。

采气量应为0.5~1m3)。

记录滤膜编号、采样时间、气体流量和采样点生产工作情况。

(5)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受粉尘面向内折叠几次,用衬纸包好,贮于样品盒中,或装入自备的样品夹中,带回实验室。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测定(理化检验技术)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粉尘浓度的测定(理化检验技术)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滤膜质量法 1. 原理 ➢当一定体积的待测空气样品通过已知重量的滤膜时,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被阻留
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和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总粉尘浓度。
操作流程
滤膜 准备
用空白滤膜调好流速, 检查气密性
布点 采样
卸下滤膜,内折后 置于样品盒
实验室称量, 计算
操作步骤: 1.滤膜的准备 (1)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将滤膜的编 号和质量记录在衬纸上。 (2)打开滤膜夹,将已称重的直径为40mm的滤膜毛面向上平铺于锥形环上, 然后旋紧固定环,贮于样品盒中。直径75mm的滤膜折叠成漏斗状,装入滤膜夹。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概述
1. 理化性质
(4)粉尘的比重、形状和硬度 (5)粉尘的荷电性 (6)粉尘的爆炸性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概述
2. 污染来源
矿山开采、爆破、隧道开凿、筑路、矿石粉碎等。 根据其性质,生产性粉尘可分为三类:
①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和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②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有机尘(如合成染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 TNT炸药、有机农药等) ③混合性粉尘,大部分生产性粉尘是以两种或多种粉尘的混合形式存在,称之为混合性粉尘。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二)测定意义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加重; 对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生殖功能的改变都有影响 可导致患有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体质患者的死亡。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三)测定方法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或数量。
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GBZ/T192.1-2007和GBZ/T192.2 2007都采用滤膜质量法,单位为mg/m3。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
空气中粉尘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 重量法:利用过滤器收集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然后将过滤器干燥、称重,再根据粉尘质量与空气体积的比值计算粉尘浓度。

2. 光学法:利用光散射或吸收原理测量空气中粉尘颗粒对光的散射或吸收情况,从而确定粉尘浓度。

3. 电阻法:通过测量微粒在电场中的电阻或电导来确定粉尘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小的颗粒。

4. 气体吸附法:利用气体吸附在粉尘颗粒表面的原理,测量气体吸附或解析的情况来确定粉尘浓度。

5. 大气沉降法:通过将沉降的粉尘颗粒收集并测量其重量或质量浓度,从而确定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粉尘测定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测定的目的、粉尘特性、预算等因素来决定。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ICS 13.100C 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92.1-2007前言GBZ/T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XXX的第1部分,是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5748-85。

G 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_第1部分_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_第1部分_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06-18发布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最新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1922-

最新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19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 B Z 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192.2-2007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前言GBZ/T 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2部分,是在GB16225-1996《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矽尘卫生标准》附录A《呼吸性矽尘浓度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6225-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简称呼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3 原理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的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

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测定技术标准(探究)

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测定技术标准(探究)

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测定技术标准(探究)1 范围本标准基于本人自身工作经历及行业有关标准归纳而成,规定煤矿作业场所采用称重法测定总粉尘浓度的方法、工艺、操作规范及仪器、设备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煤矿安全规程3 术语与定义3.1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2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

3.3.总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全部粉尘的质量(mg/m3)3.4个体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3.5定点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3.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7采样点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4测定方法4.1测定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包括积尘管内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及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4.2器材4.2.1采样器:包括采样夹和采样器两部分,性能和技术指标符合规定。

a)连续运转时间应≥10h;b)必须有防爆标志。

4.2.2滤膜:采用过滤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

4.2.3天平:采用感量0.1mg或0.01mg的天平。

4.2.4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4.2.5镊子。

4.2.6除静电器。

4.3测定范围井下采煤、掘进工作面及其他粉尘作业场所。

4.4检测周期总粉尘浓度井工煤矿每月测定2次。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测定共205页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测定共205页
GB21501-2019
锻造生产安全与环保通则GB13318-2019 炭素生产安全卫生规范GB15600-2019 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范GB/T16922-2019 水泥工业劳动安全卫生设计规定JCJ10-97 有色金属冶炼厂收尘设计规范YSJ015-92 铝电解生产防尘防毒技术规程GB/T17397-
1. 必须测定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PC-TWA是粉尘浓度的主体性限值, 是评价工作场所、生产环境和劳动者在劳 动过程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
2.使用个体采样器,因为个 体采样是测定TWA比较理想的采 样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价劳动 者实际接触状况。
3.对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 性粉尘的PC-TWA的粉尘,应同 时测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纤维类粉尘如石棉纤维也可以采用计数测定法。 本次主要介绍粉尘质量浓度的测定。
三、粉尘检测标准的演变过程
随着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接触限值的不断完善 和测定仪器的更新,粉尘浓度测定的标准方法也 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以往作业场所粉尘测定 标准主要包括:
1. 国家标准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 5748-85,
2009 扎钢安全规程 AQ2019-2019 炼钢安全规程 AQ2019-2019 选煤安全规程AQ1010-2019 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JBJ18-2000
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AQ1051-2019
煤矿井下综合防尘技术规范AQ1020-2019 铅作业安全规程GB13746-2019 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5817-2009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
粉尘测定目的和意义
1.3 指导初步设计、评价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运行和 控制效果有十分重要意义 。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粉尘浓度 检测标准

粉尘浓度 检测标准

粉尘浓度检测标准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有的颗粒物质的质量或数量。

粉尘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进行准确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粉尘浓度的检测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粉尘浓度的定义。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有的颗粒物质的质量或数量。

通常情况下,粉尘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的颗粒物质的质量来表示,单位为毫克/立方米。

二、粉尘浓度的检测方法。

1. 干式沉积法。

干式沉积法是通过一定时间内颗粒物质在一定面积上的沉积量来间接测定颗粒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一般的粉尘浓度检测。

2. 气溶胶法。

气溶胶法是通过颗粒物质在气溶胶中的浓度来间接测定颗粒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适用于颗粒物质浓度较低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3. 气体激光散射法。

气体激光散射法是通过激光束与颗粒物质发生散射来测定颗粒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性的特点,适用于粉尘浓度实时监测。

三、粉尘浓度的检测标准。

根据《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相关规定,粉尘浓度的检测标准如下:1. PM10浓度。

PM10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根据《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PM10浓度日均值不应超过150μg/m³,年均值不应超过50μg/m³。

2. PM2.5浓度。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根据《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PM2.5浓度日均值不应超过75μg/m³,年均值不应超过35μg/m³。

3. 其他颗粒物浓度。

除了PM10和PM2.5之外,空气中还包含其他颗粒物质,其浓度也需要进行监测。

根据《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其他颗粒物浓度的监测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四、粉尘浓度的影响因素。

粉尘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

粉尘浓度测试实验报告

粉尘浓度测试实验报告

粉尘浓度测试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室内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掌握测量粉尘浓度的方法和技术,了解粉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对粉尘的来源和控制进行初步探讨。

实验材料和仪器:1. TM-9200型粉尘测量仪2. 实验室空气样品3. 塑料袋4.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粉尘测量仪放置在实验室中心位置,并确保其稳定状态。

2. 打开粉尘测量仪,进行校准,确保粉尘测量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选择不同的实验室区域,取一定量的空气样品,使用塑料袋将其封装好。

4. 将封装好的空气样品放置在粉尘测量仪的采样口附近,进行测量。

5. 记录测量结果,并将测量仪重新校准,以便进行下一次测量。

6. 重复步骤3-5,对不同的实验室区域进行测量,直至完成所有的测量。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实验室不同区域的粉尘浓度。

对于每个实验室区域的测量结果,我们计算其平均值,并计算其标准差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区域的粉尘浓度,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了解粉尘的来源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实验室区域的粉尘浓度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设备使用、通风状况等因素所引起的。

我们还可以比较实验室内外的粉尘浓度,以了解实验室内的工作环境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实验室不同区域的粉尘成分,以确定其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实验室不同区域的粉尘浓度,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粉尘浓度存在差异,可能受实验活动、设备使用和通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还发现实验室内外的粉尘浓度差异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粉尘的来源,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粉尘浓度测试与控制技术研究,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2020,10(2):12-18.[2] ABC粉尘测量仪使用手册,公司出版社,2008.[3] DEF实验室粉尘控制手册,科学出版社,2015.。

实验七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七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七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重量法)【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滤膜的装置和拆置,流量的调整,气路的检查,粉尘采样仪的现场布点和采样操作(特别是采样时间的判断),分析天平的使用。

2.基本掌握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环节和注意事项,生产环境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的劳动卫生学评价。

3.了解认识滤膜重量法测定总粉尘浓度的原理。

【实验内容及原理】1. 含尘空气的浓宿法采样及采尘滤膜的称量分析。

2. 滤膜重量法原理:抽取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重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mg/m3)。

【实验器材及实验准备要求】(一)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使用要求1. 粉尘采样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滤膜夹、滤膜盒;镊子;钞表;干燥器。

2. 分析天平。

(二)实验耗材(含实验药品、动物等)过氯乙烯纤维滤膜(三)实验准备要求1. 每实验组:滤膜夹、滤膜盒、镊子一套;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数张。

2. 每实验室:粉尘采样器、干燥器、钞表一套。

3. 分析天平:仪器室分析天平数台【方法和步骤】1. 滤膜准备用镊子取下滤膜衬纸,将滤膜放在分析天平上称量,记录编号和重量。

装置好滤膜于采样夹(要求无褶皱,无裂缝,毛面向上)。

在空气干净处调好采样所需流量后,放入采样盒内。

2. 采样在选定的采样点以15~40L/min流量采样。

采样时间根据滤膜的增重而定(以1~10mg为宜),一般不得少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少于0.2 m3;低于2 mg/m3时,采气量应为0.5~1m3)。

记录采样时间、气体流量、采样点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生产工作情况。

3. 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受尘面内折叠几次,用衬纸包好,贮存于采样盒内(或装入采样夹内,带回实验室)。

4. 已采样滤膜,一般情况下即可称量。

但采样时现场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有水雾时,应将滤膜放在干燥器内2h后称量,然后再放入干燥器中30 min,再次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课件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空气样品采集,实践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掌握粉尘浓度的计算。

1.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

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二、基本原理
固体吸附采样原理: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是利用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来达到浓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种采样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原理:采集一定体积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纤维滤膜上,由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三、器材
带气体流量计和计时器的的滤膜吸附式采样器、混合纤维测尘滤膜(40 mm )、电子天平、干燥用烘箱
四、操作
1.滤膜的准备:滤纸和滤膜放烘箱中70 ℃干燥后,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

2.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磨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3.采样开始的时间:5 min 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粉尘采样;
拍打黑板擦两次次时采样1 min 。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 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 3;低于2mg/m 3时,采气量为0.5~1m 3)。

采样持续时间一般按式(1)估算:
)1(Q
C'1000⋅⋅⋅⋅⋅⋅⋅⋅⨯>m t Δ 式中:t ——采样持续时间,min ;
△m ——要求的粉尘增量,其质量应大于或等于1 mg ;
C ′——作业场所的估计粉尘浓度,mg/m 3;
Q——采样时的流量,L/min。

4.采样的流量:设计流量为20 L/min。

常用流量为15~40L/min。

浓度较低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L/min。

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流量应稳定。

5.采样后样品的处理采样结束后,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保存于滤纸中一同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

式中:C——粉尘浓度,mg/m3;
——采样前的滤膜质量,mg;
m
1
m
——采样后的滤膜质量,mg;
2
t——采样时间,min;
Q——采样流量,L/min
采集在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直径为40 mm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不应少于1 mg,但不得多于10 mg;直径为75 mm的滤膜,应做成锥形漏斗进行采样,其粉尘增量不受此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