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03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个体 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倡因材施 教,根据每个人的兴趣、才能和 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尊重个体价值
魏晋玄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教育应该充分发掘个 体的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独立人格
魏晋玄学倡导培养具有独立思考、 自主精神的人,强调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性,鼓励自主探究和自 我实现。
玄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强 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成为当时社会 的一种新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晏
王弼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天地万物以自然为本, 无需过多干预。
提出“贵无”思想,认为万物资始,无极而 太极,无为而无不为。
阮籍
强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主张“自然之 性”,反对过度礼教束缚。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结词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
详细描述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如王弼、郭象等人提出了"贵无"和"崇有"等思想,强 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世界,而不是盲目遵循传统观念和权威。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和人格完善,有助于个人提升道德素质和内在品质,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提倡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实 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05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过于强调个体忽视集体

魏晋玄学与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与中国哲学史

魏晋玄学与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独特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大化”时期。

其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历史背景、学派特点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对魏晋玄学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和探讨,以探究其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和主张,同时也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

一、历史背景魏晋玄学是指从晋朝初年开始,到南北朝时期结束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的各种玄学思潮。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史记中所说,“天下三分,吴、蜀各占其一”。

乱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同时也反映在玄学思潮中。

魏晋玄学融合了道家、墨家、儒家等多种思想,从而形成独特的体系,具有自身的哲学特点。

二、学派特点1. 全面融合性魏晋玄学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全面融合性”,它是对多个学派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借鉴。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东晋时期的郭象、王弼等人,都是玄学思潮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以研究“天人感应”、“性命之说”、“神秘之理”等内容为主,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天命及神性联系起来。

2. “玄”而不解魏晋玄学另一个特点就是“玄”而不解。

玄的本义是神秘,难以理解,但与此同时,它又能一言以蔽之地概括当时的思想趋势。

相较于儒家思想的明确指导方式,玄学过于玄妙,不易理解。

这种态度在王弼的二玄学说中表现得尤其深刻,他认为,玄学内容应该追求深度,而不是广度,注重意义,而不是形式。

3. 强调个人感悟魏晋玄学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强调的是个人感悟。

许多玄学者,如王弼、郭象,都重视“直觉”和“神隐境界”,并主张通过个人做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舒适。

通过个人感悟,玄学者们认为,可以得到启示和教益,进而以此施展于社会。

这一姿态的出现,既是悠闲时代的真实写照,更体现了玄学在个人道德、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三、对后世影响魏晋玄学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其对后世文化思潮和思想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后来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了中国大陆,玄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应用和发展,形成了“佛魏并济”的新思想体系。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魏晋玄学中两条哲学思 Nhomakorabea路 线的斗争
魏晋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表现 为魏晋玄学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 是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包括 郭象的“玄冥”、“独化”的神秘主义;一 条路线是以嵇康、阮籍、杨泉、欧阳建等人 以不同方式对贵无论的批评。
魏晋玄学是在地主阶级中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 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地主阶 级是保守反动的政治势力,作为上层当权派,他 们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漠不关心。曹操为代表 的政治集团本来是进步的政治力量,但取得政权 不久在门阀士族的压力下放弃了打击豪强的政策, 自己也变成了新的豪门大地主,何晏、王弼以无 为本的贵无哲学是当时门 阀士族地主阶级取得政 权后,开始走向没落的世界观;嵇康、阮籍的哲 学是寒门庶族地主阶级在门阀士族的巨大压力下 表示的软弱的抗议;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是直
《力命》篇宣传天命的合理化,否定“力”的作用夸
大“命”的权威。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优越,表现在思想意识和
生活态度方面,特别抱着“超脱、高傲”的虚伪态度。 他们念念有词,说“不为物累”,正因为他们占有充 足的财富,他们崇尚虚无,“以无为本”,是由于他 们牢固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坐享剥削成果,用不 着费一点心思。
为寒族的辩驳:杨泉认为“成天地者,气也”。说明
从“玄冥”“独化” 到《齐物论注》中的无因论:郭
象把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看做毫无关系,把事件先后 的连续因果现象看做毫无关系的孤立事件。 从“玄冥”“独化” 到安命论:郭象认为从根本上看, 世界上的事物本来不存在任何差别,任何事物都是 “自得”的,满足的。他的“各安性分说”就是让人 各安其位,充分暴露出其哲学思想的阶级实质。 郭象认为认识是不可能的。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东晋玄学
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 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 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
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 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 抽想理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 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因此魏 晋玄学使中国哲学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 的关系的探讨大大发展起来,尽管许多概 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过,但魏晋玄学 家却给了他们以新的意义。
“玄”从何来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称,清 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何晏、 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贵族 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晋书》 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 谈风气。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 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 则被视为“玄宗”。
竹林玄学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 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七人 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 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 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正 始 玄 学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 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 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 易》。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 然与名教的矛盾。 他们重新解释了“天道自然”,东汉王充继承发扬先秦以 来天道自然思想,结合唯物主义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 然”的命题,认为自然界自身运动,不受精神意志支配,是 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 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 他说“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在分析河图与洛书的 成因时,他指出:“夫天安得以笔墨而为图书乎?天道自然, 故图书自成”。王充虽强调自然,但也承认有为的必要。 “道虽自然,亦须有为辅助”。 他们提出了“贵无论”,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 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 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 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 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以统一,并认为这个本 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 必须依赖本体“无”。 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教 本于自然。

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文人、诗人等,他们不仅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强调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认为道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在玄学思想中,主要包括“道”和“物”的关系,强调“物”是由“道”所构成的,而“道”的本质是“虚无”,即物体本来不存在,不具有实体性。

同时,玄学思想也重视个人修炼的过程,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体悟出真正的“道”的存在。

二、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人、诗人等开始关注内心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感性的表达。

这种关注和强调正是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

玄学思想认为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体会“道”的重要途径,因此,宋代文学和诗歌表现出了浓郁的玄学色彩。

三、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影响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魏晋玄学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途径。

玄学思想从流变的宇宙、神秘的灵魂、道德的权威等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四、结语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的思想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文艺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今天,在中国的文化研究中,玄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仍然在不同领域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晋时期是中国玄学思想的诞生时期,此时形成了以天道说、儒、道、释为主体的“四教”。

这四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玄学的基本框架和特征。

玄学最具代表性的晋代思想家是陶渊明。

他在以《道德经》为根本,通过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思想。

陶渊明认为,人生在世间唯有把握“真知”和“抚慰”体验,才能实现出世精神的高潮。

他从“莫独有”出发,使不分流派、不断探索的大局心态逐渐成形。

除陶渊明外,晋代又有指挥家王安石、第一位道家著作家张陵,以及唐初大诗人崔致远等,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探索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使玄学思想得到了发挥。

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得到了更大发展。

此时出现了不同于晋宋时期“四教”思想的新思潮,这就是以黄老为主要代表的黄老学派,以其强调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性活动。

此外,还出现了以张苏翼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其以平等态度接受道家、儒家、释家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最后,到唐代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尤以寿三思学最为出名。

李寿先生将儒释佛三教整合在一起,把儒家思想作为主体,兼收当时各派思想,形成了以尊师重道、
古今无异、视不尊卑、勿纪异端为特点的唐代“三思”思想,成为玄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总之,从西晋到唐代,中国玄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复杂抽象到具体深刻,不断融合不同的东西派思想,充分表现出中国特有的玄学思想特征。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魏晋玄学目录[隐藏]
一、玄学含义
二、玄学主要代表人物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于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及其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蜀汉,但真正兴盛是在魏晋时期,故称为魏晋玄学。

它的主要特点是“玄”、“道”、“气”、“德”、“真”等概念的研究,注重内心修养,强调心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也产生了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邢昺等,他们在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首先是王弼,王弼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他主张“治心先治国”,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通过内心修养达到自我实现,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其次是郭象,郭象主张“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贴近实际并影响实际。

他的思想以“玄”+“理”为主,注重思辨和反思,强调知行结合的重要性。

再者是阮籍,阮籍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认为要成就圣人必须从内心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达到一种“大道”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通过思想和行动得到的所有的知识和力量都源自于“大道”,而内心的反省和修养则是一种达到“大道”的必要手段。

最后是嵇康和邢昺,他们的思想注重文化和人性。

嵇康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创作,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倡“文凭于人心”,明确了文学创作要符合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邢昺主张“可以除旧立新”,强调人性的发展,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根源,应该发扬其优长,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改进之处。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社会和政治,但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西晋时期,著名哲学家刘安开创了《温文博学》的思想,称之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并且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并深深影响了之后一个盛世,黄冈。

魏晋玄学思想被称为“文宗学派”,它肯定了“正统文化”,排斥了现行的“太仓文化”。

“正统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古代经典的学术研究(即易经、论语),以及当时社会宗教信仰,主要是以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为主。

在传播魏晋玄学思想的过程中,刘安开倡导“文静之学”,强调“以思想超越自然”,提倡“自然日 yeti,礼义前动”。

这就强调了儒家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礼仪,人们可以培育其良好的品格和智慧,以达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条主张“放宽志向”,即可以在学习中尝试不同的体系内容,扩大知识面。

魏晋玄学思想与自然科学思想有较大的不同,它强调以智慧来超越自然,以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使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成为了人们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它强调读书要“致意”、“阅言”,以及见多识广、思想深刻,使得知识分子树立起自己的规范性思考和撰写有深远意义文章的强烈意愿,同时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魏晋时期,魏晋玄学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思想上
对后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魏晋玄学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使之成为时代最主流的学术思潮,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

魏晋玄学思想兴起

魏晋玄学思想兴起

02
郭象《庄子注》
郭象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其《庄子注》对庄子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发挥。
03
CHAPTER
玄学主要观点与论争焦点
本末问题
探讨宇宙本体与现象界之关系,即“本”与“末”的关系。玄学认为,“本”是宇宙的本体、本质,而“末”则是现象、表象。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有无问题
讨论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即“有”与“无”的关系。玄学主张,“无”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有”则是万物存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体。
当代价值体现与现实意义
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对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角色的定位有重要启示,即政府应减少过度干预,让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玄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念,对现代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积极意义,倡导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治理方式。
魏晋玄学思想中的“名教”观念,提醒我们在社会治理中要重视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的作用,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方法论意义
04
CHAPTER
玄学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
1
2
3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书法风格发生显著变化,由汉代的规整严谨转向自由奔放、个性张扬。
书法风格变革
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且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
绘画题材拓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书画理论的探讨和著作,对后世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审美追求个性化
05
CHAPTER
玄学在哲学史上地位评价
继承“道”的观念
魏晋玄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道”作为宇宙本原和万物之始的观念。
发展“自然”与“名教”之辩
玄学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背景—道家思想發展
• 西漢初之黃老之治,曾在政治上取得優勢 • 獨尊儒術之後,道家思想仍在民間發展。
– 嚴遵的《老子指歸》是道儒兼學,以道為主 – 揚雄《法言.問道》中云:「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 耳。」其《太玄》一書,是用老學來解《易》 – 王充《論衡》吸收了老子天道無為的學說,提出元氣無 為自然,以駁斥神學化了的官方儒學思想
背景—政局混亂
• 漢末政府腐敗,四海無有寧日,民變四起, 中以黃巾為禍最烈;鮮卑烏桓西羌屢屢入 寇;天災頻繁,死傷枕藉 • 魏之亂政,甚於漢末,三國爭雄,戰無休 日。 • 司馬篡魏,亂端愈烈,內則八王之亂,外 則五胡內侵。外患內亂交加,且天災橫行, 民生困苦,盜賊公行 • 仁人志士,目睹時艱,慘不忍賭,然衰亂 之世,無可奈何,只有學老莊之達觀。
• 儒學受到沖擊 • 魏世,何晏王弼以老莊說儒經,使學術風氣為之轉 變。
背景—經學煩瑣
•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秉策,勸以官 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交葉蕃滋,一 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也。」 《後漢書.儒林傳.贊》 • 漢代儒學以研經為主,知識份子多被約束在經書章句之 學中,埋頭於訓詁注疏,而少有理論的創造和思想的超 越;而經學變成于綠祿之工具,思想越加彊化經學至此, 似乎己走到窮途末路,人心已感厭捲,故漢末學者,趨 向義理之討論,而開游談之風 • 漢末魏初,清議、清談之風相搧,而「章句漸疏,多以 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衰矣。」《後漢書.儒林傳》
• 後來王弼吸收諸人學說,以道入儒 • 兩漢時代的黃老思想己經為魏晉玄學思想的產生, 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資料。
背景:清議之演變
•初為清議,有抨擊時政的積極一面,但後來 則成了知識分子互相吹噓的工具漢末魏初清 談,一般主要偏重於人物的品題,及與此有 關的才性問題的討論 •劉邵《人物志》為代表之作品,不滿足於一 般人物之品題,而要直探人物的本性、材質, 又強調《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 •何晏、王弼的清談玄學從更抽象的角度,躍 進宇宙觀的高度,要直探整個世界的本質、 本性,並用老子的虛無哲學來解釋世界本體, 用老子的無為政治來填補儒家名教之治。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

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
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重要成就与影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从以德配 天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纯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 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 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的 奠基者”
名教(儒)之治动摇

更迭变幻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统治者自身所作所 为对他们所倡导的名教的践踏,使统治集团本身为了维护自 我利益,必须改弦更张,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和统治法术来为 己服务,玄学于是产生。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求贤令》) 豪门士族 庄园经济(相对独立性) 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
1.学术思想根源:经学(儒)走向衰微
2.社会政治根源:名教(儒)之治动摇
3.清议的演变
经学(儒)走向衰微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使得儒学变成了利禄之途的工具。读 经释经日益繁琐支离,使人不得要领。
“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

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

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第三是晋元康时期。

玄学家以裴頠为代表,提倡“崇有论”,反对“贵无论”;第四是晋永嘉时期。

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是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

(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何晏核心思想1、本末有无2、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3、圣人有情无情代表人物:王弼核心思想 :1、本末有无2、动与静 :「本静末动」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4、圣人有情无性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二)竹林时期代表人物:嵇康核心思想 :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代表人物:阮籍核心思想 :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三)元康时期代表人物 :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代表人物 :裴頠核心思想 : 本末有无:「祟有论」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代表人物 :欧阳建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形成于魏晋时期,影响了整个南朝和隋唐以及其后的传统文化。

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2.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魏晋玄学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家们认为,美是“真、善、美”三者之一,能够帮助人们领略到天地万物的真正形态和本质。

4. 魏晋玄学對民間信仰和宗教熱潮產生了重大影響。

尤其是在南朝时期,魏晋玄学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被广泛应用于道教和佛教中。

总体而言,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得到了体现,更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人物志》人物品评问题

才性问题
一多问题
■ ■有无ຫໍສະໝຸດ 题圣人问题从汉末到魏晋的思想发展看:“才性问题”是要给人 性找存在的根据;“有无问题”是要给天地万物找存在的 根据;“一多问题”是要给社会社会找存在的根据;“圣 人问题”是要给当时的理想人格找根据。从这几个方面构 成了一个总问题,就是宇宙人生存在的根据何在?这些问 题既然已经提出,就必须要从哲学上予以回答,何晏、王 弼等玄学家对这些问题作了哲学论证,魏晋玄学由此产生。
●在魏晋时代,“玄学”被称为玄远之学。
●魏晋玄学欲为天地万物包括政治人伦找一个形而上学的根 据,它所谈论的问题就必然具有特殊性。这就是“本末有无” 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老庄哲学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所 以当时有常常把“玄远之学”直接称为“老庄”或“玄学”、 “玄虚之学”等等。实际上,玄学借取的资料先秦时期主要 是三家,即《老子》、《庄子》、《周易》,三者通称为 “三玄”。
(二)竹林时期的玄学
如果说正始玄学以王弼为代表主要讨论“有无本末”问 题,而到竹林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讨论的则 主要是“名教”与“自然”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也是有 无本末问题的延伸。 魏晋玄学大都把“自然”看作是“本”,而把“名教” 看作是“末”。“自然”是宇宙本体,世界本原或宇宙万物 本来的样子;“名教”实指人们所作为的,是人们为调整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定的等级名分和教化。 就王弼来说,他主张体用如一,本末不二,主张崇本 举末,“守母存子”,落实到自然与名教问题,就必然得 出 “名教”因于“自然”的结论,即名教不仅应当而且必 然反映自然。到竹林时期,名教与自然的讨论更加热烈, 嵇康、阮籍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张湛哲学思想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有无,而无不生有,此运通之 功心赖于无,故生、动之称,因事而立耳。” “谓之生者,则不无,无者,则不生。故有无之不相生,理 既然矣,则有何由而生?忽尔而自生。忽尔而自生,而不知 其所以生,不知其所以生,生则本同于无”。 “有”是忽尔而自生的,但既然是忽尔而自生的,就是说, 有本身也不是自己的根据,这个思想实际上表明王弼的思想和 郭象的思想是难以相容的,这也造成了张湛思想中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而玄学注释的则是“杂经”,不仅有儒家经典,而且把战国时期的子学也纳入经学轨道。

此外,汉儒注经,注重章句训诂,玄学家注经重在发挥义理,即通过经义,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可以借题发挥,打破了呆板沉闷的学术空气,启发人们独立思考。

这些都表现出玄学是儒、道合流的特色。

3、玄学家多力求把孔子与老子,道家的无为与封建的伦理等级关系和观念结合起来。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多尊孔子为圣人,但又使孔子部分地老子化。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被“融通”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正始”(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玄学的第一个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故称该派的思想观点为“正始之音”。

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以兼注《老子》、《周易》、《论语》为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

“正始之音”完成了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

以后,玄学各派大多围绕该派的观点展开争论,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又一次学术辩论的高潮。

何晏据《三国志·魏书·何晏传》记载,何晏“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但他的著作多已散佚,至今保留完整的只有《论语集解》和《景福殿赋》。

另外,《列子》张湛注还保存了何晏《道论》和《无名论》的部分佚文,其中的《道论》很可能是何晏所著的《道德论》的一部分。

王弼在24岁的短暂生命里,王弼完成了《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大量思辨性极强的哲学论著,为魏晋玄学的真正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也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最深邃的思想家之一。

其作品较为集中地收录在楼宇烈校释的《王弼集校释》一书中。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1、天下之物。

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老子注》第四十章)2、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己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老子•四十二章注》)3、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老子注》第五十七章)二、平章孔老,兼宗儒道三、“得意忘言”的玄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

(《周易略例·明象》)竹林玄学一、阮籍1、阮籍(210一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晋书·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们的性格冲突。

一方面,阮籍是一个骄傲狂放的人,他自视甚高,本有济世之志,“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另一方面,阮籍为人又十分谨慎,“口不藏否人物”,甚至与他内心鄙薄的司马氏集团也保持了长期的良好关系。

2、阮籍的作品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散文和辞赋。

其中最能代表其哲学思想成就的有《大人先生传》、《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等其著作被后人编辑整理为《阮步兵集》。

1、嵇康(223一263),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进人上流阶层,并曾担任中散大夫。

但也因为如此,使他在政治立场上与篡权的司马氏集团相敌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嫉恨。

最后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陷害下,死于司马氏之手。

2、嵇康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比较集中反映他的哲学思想的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书》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后人整理的《嵇中散集》中。

鲁迅先生也曾经辑校过《嵇康集》,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中。

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一、阮籍、嵇康的思想转变及其意义季世陵迟,继体承资。

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

以奉其私。

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

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衿威纵虐,祸崇丘山。

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下疾其上,君猜其臣。

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太师箴》)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

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

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途,故奔鹜不觉。

(《难自然好学论》)令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

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腐臭……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必为太阳也。

(同上)三、阮籍、嵇康对于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迫求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幄,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事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

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一)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二十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里,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其四十三)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颉啜菽。

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

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答难养生论》)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

此甚不可一也。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乱,当有内病。

宁可久处人间耶?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

意甚信之。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四、阮籍、秘康之于玄学的影响他们以其特殊的思想主题进一步深化了玄学的发展。

这一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主题就是注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

而阮籍、嵇康就是非常明确地将自己的学说乃至整个个体生命关注的中心都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上,他们所开启的这一精神方向影响其后整个玄学的存在形态,从而使玄学成为魏晋时期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主题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系统。

玄学对于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的凸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第二,魏晋玄学作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之学”,其时代课题是以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方式达成“天”与“人”的联结。

何晏、王弼有关理论活动的历史意义是在于,针对汉代经学建立在神学信仰基础上的感性、现象性思维,鲜明地凸显了宇宙人生之本体的绝对性,并初步确立了与此相应的本体论思维。

从而在整体上把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阮籍、嵇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玄学对本体的抽象思辨落脚于“人”,落脚于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关注,在深化了玄学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玄学学理的进一步充分展开尊定基础。

此外,阮籍、嵇康的生命风范对形成任放、旷达、飘逸的“魏晋风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清流传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言”、“意”之辨1、“言”、“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对重要范畴。

所谓“言”,是指言说、名词、概念等;所谓“意”,是指意象、义理、精神等。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时流行三种不同的观点,即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和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

2、荀粲认为隐微之理深藏于物象之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换句话说,言有限而意无穷,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关于事物的思想意蕴,故云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在当时影响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