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A 3.C 4.B 5.B 6.D 7.B 8.C9.B10.D11.A12.D13.B14.D15.ABD. 16.ABCD 17.ABC 18.ACD 19.B 20.AB二、填空1. 30 弗洛伊得维果斯基米德2.布朗芬布伦纳真实自然3.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主动性4.敌意性工具性5.认知性别认同6.情境性模仿性情绪性7.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8.提名法配对比较法三、判断正误1.错。
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2.错。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表现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错。
这是一种负强化而不是惩罚行为,因为将苦胆汁涂在枕巾上,幼儿咬枕巾时体验到这一负性刺激,则逃避不咬枕巾了,并矫正者更换,渐渐的这个孩子为了逃避苦味而改掉了咬枕巾的坏毛病。
4.错。
品德四、名词解释1.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身体接近和依偎等行为。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意义相近,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陌生情境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 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4.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填在括号中。
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A.父母B.幼儿园C.邻居D.电视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A.儿童发展观B.父母认知观C.儿童教育观D.父母期望观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环境教育C.家庭与幼儿园合作D.家庭的专门教育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A.谈话法B.观察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A.班杜拉B.布郎芬布伦纳C.皮亚杰D.柯尔伯格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A.自我调控系统B.自我认知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个性倾向系统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A.榜样示范B.表扬鼓励C.家园一致性原则D.全选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A.约翰·鲍尔比B.弗洛伊德C.帕顿D.皮亚杰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A.觉醒理论B.元交际理论C.行为适应说D.剩余精力说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A.西方社会B.未开化的社会C.单亲家庭D.阶级社会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A.针对性B.过程性C.全面性D游戏性15.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A.自制力B.自我延迟满足C.自我评价D.自觉性16婴幼儿的依恋有下列哪几种类型()A.回避型依恋 B.反抗性依恋 C.矛盾性依恋 D. 安全性依恋17.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有()A.方向的双向性B.效果的双重性 C性别的差异性 D.时空的变换性18.我国心理学界对品德心理结构三分法的观点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做游戏,这种游戏属于()游戏。
《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是()A 0-3 岁儿童B 0-6 岁儿童C 3-6 岁儿童D 3-8 岁儿童答案:C解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针对 3-6 岁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2、以下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A 随机性B 长期性C 系统性D 反复性答案:C解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
它不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教育过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且需要长期反复地引导和培养。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包括()A 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B 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C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D 引导儿童的社会行为答案:B解析: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主要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侧重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
4、以下哪种方法不适合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A 角色扮演B 讲授法C 参观法D 实验法答案:D解析:实验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不太适合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而角色扮演、讲授法和参观法都是常见且有效的教育方法。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A 自我意识B 人际交往C 社会环境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涵盖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简答题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能促进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分享,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再者,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其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最后,良好的社会教育能够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同情心、爱心等积极情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检测题及答案 卷3、4
1社会交往教育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A.教师与家长一致B.教师与幼儿一致C.教师与教师一致D.家长与幼儿一致2.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实在()文件中提出的。
A.幼儿园工作规程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C.幼儿园管理条例D.幼J股师专业标准3.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依据不包括()。
A.幼儿社会性发展规律B.国家教育方针C.家长的需要D.社会的需要4.学前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不包括()原则。
A目标性B.基础性C.实质性D.时代性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oA.社会发展需要B.我国的教育的C《幼儿园教有指导要(试行)》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1-5ABCCD检测题4试题一、单选题1.对幼儿社会交往进行随机教育的途径是()A游戏 B.专门教育活动C.日常生活D.社区感知2.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为主。
A.宗教教育B.社会生活常识教育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D.道德教育二、论述题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要点。
检测题4答案一、单选题1-2CC二、论述题参考答案:(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
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
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
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
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定的规则,源戊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解帙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应用性、实践性2.生活性、道德性、人文性3.年龄阶段目标4.学前儿童的发展、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5.强化评价法、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法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及社会教育7.时间取样观察法、行为核查观察法二、简答题1.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以及家、园、社区合作3个方面来进行。
这3个方面各有特色却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为儿童的社会性良好发展提供支持。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很多社会教育的因素,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社会教育的机会。
教师应重视各种情况下的随机教育,使儿童的日常生活都成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主要包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点滴进行社会教育,利用节日活动进行社会教育。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外部因素。
因此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
2.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
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并且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儿童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的。
②要给儿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的权力,而不能由老师硬性安排。
③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若需要反面角色,则应避免让某一儿童经常性扮演;不能用扮演反面角色的方式来惩罚儿童;在反面角色选派时,要注意观察,以免让儿童困窘或不安。
④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者因害羞而不愿意扮演的儿童进行鼓励和启发。
3.答:正强化是指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立刻给予其所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出现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一、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的是指导幼儿在生活、游戏、研究中,逐渐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和行为品质。
其次,为学前儿童的整体发展和今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1.目标:培养幼儿一系列的社会行为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幼儿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水平。
2.原则:以开发幼儿主动、积极、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方法和差异化教学,让幼儿在游戏和交往中逐渐认知规律。
3.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而设计。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和社会实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带着问题研究”、“对事物和事件进行观察、研究、实验,获得研究体验和生活经验”是较为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1.幼儿三角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意义。
2.规则游戏:教育幼儿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和遵守规则的意义。
3.仿真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提高幼儿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4.拼图游戏: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前教育环节中的注意事项1.注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避免过度竞争和压力。
2.多采用启示式方法,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3.注意引导幼儿尝试新事物,发掘潜能,鼓励幼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4.防范单纯的机械记忆式教育,加强观察、实验和探究,以启发思维。
以上就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性考核册作业的答案。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作业四
《学前教育学》作业四一、单项选择题:1.运用惩罚要做到“三要” A.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短 B.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短 C.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公平、惩罚时间要长 D.惩罚要及时、惩罚要严厉、惩罚时间要长 2.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指的是家庭教育的 A.率先性 B.丰富性 C.终身性 D.主导性3.“上梁不正下梁歪”告诉我们的家长育儿原则是家长要 A.做好榜样 B.尊重儿童 C.理智的爱 D.规矩明确4.下列哪一项不是理智的爱的含义 A.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 C.只在心里爱,不表现出来 B.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D.增长儿童的爱心5.中国第一个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建立于 A. 1903 年 B.1904 年 C.1919 年 D.1949 年6.幼儿园的年龄对象是 A.0—3 岁 B.3—6 岁 C.0—6 岁 D.2—6 岁7.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为 A.幼儿园教育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活动目标 B.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活动目标 C.幼儿园教育目标、活动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 D.幼儿园教育目标、活动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8.幼儿园中期教育目标是指 A.中班的教育目标 C.一周的教育目标B.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D.一月的教育目标9.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 A.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D.逻辑思维阶段10.分科课程的缺点是 A.对教师要求高 B.对场地和教学资源要求高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的主动性 D.以儿童为中心,忽视教师的权威性1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属于 A.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伙伴关系D.教与被教的关系12.社区学前教育起源于 A.德国 B.日本 C.丹麦 D.中国13.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组成的完整家庭是___家庭 A.主干 B.核心 C.联合 D.单亲14.幼儿教育在我国学制中处于___的地位 A.非义务教育,学制之外 C.属教育部门,基础教育 B.属福利部门,学制之外 D.属教育部门,但不是基础教育15.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___地位 A.核心 B.领导 C.从属 D.主导16.儿童观包括___共三类儿童观 A.家族、国家和个人本位儿童观 C.个人、家族和社会本位儿童观 B.家族、社会和国际本位儿童观 D.国家、民族和世界本位儿童观1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容了幼儿教师劳动的 A.纯真美好 B.长期性 C.艰巨性 D.引导性18.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不包括 A.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C.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B.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19.由联邦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的“提前开端计划”是 A.日本 B.美国 C.丹麦 D.德国20.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期,甚至出现“撒野”行为的是 A.2—3 岁 B.3—4 岁 C.4—5 岁 D.5—6 岁21.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原则是 A.独立自主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87.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 A.自然后果法 B.教学做合一 C.发现式教学法 D.整个教学法22.出生到 3 岁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 A.社会机构中进行 B.托儿所中进行 C.幼儿园中进行 D.家庭中进行23.让幼儿分析和讨论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盲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是移情训练法的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巩固深化24.“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福禄贝尔 C.杜威 D.蒙台梭利2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的儿童心理发展是A.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26.在《爱弥尔》这本幼儿教育名著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7.长相端正、身体健康、智力发育好、性格活泼开朗的儿童大都属于 A.受欢迎型 B.被拒绝型 C.被忽略型 D.逃避型28.为儿童创设一个特定环境,让幼儿在其中自我疏导其身心的某些不平衡状态,这种教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排遣法 C.发泄法 D.环境体验法29.“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群众性活动,其宗旨是 A.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C.推动儿童社会化进程 B.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D.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0.佳佳对小朋友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其实他爸爸、妈妈计划近期带他去一次动物园,他的说谎行为属于 A.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说慌 C.掩盖式说慌 B.夸耀式说谎 D.模仿式说谎31.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是儿童___游戏的绝佳材料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合作游戏32.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___四个要素 A.教育、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B.成熟、教育、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C.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D.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教育33.有关研究表明,3~4 岁幼儿词汇量为 1730 个,4~5 岁幼儿为 2853 个,5~6 岁为 3562 个,由此结果可看出,幼儿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3~4 岁 C.5~6 岁 B.4~5 岁 D.3~6 岁34.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的___模式认为后天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022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1答案1. “社会性”的定义其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它必然带有正向的价值性。
(×) A.对2.在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对已有的社会及人类文明价值进行筛选,也要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
( √)B.错3.幼儿园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交叉和延展。
( √)B.错4.情绪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有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
( √)B.错5.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及行为方式,不需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A.对6.从社会教育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说什么”远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 A.对7.在社会教育中,幼儿教师与其所传授的内容体现为一种“共生”的关系。
( √)B.错8.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比,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教育敏感性。
( √)B.错9.在社会教育中,之所以特别强调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以行为的质量为前提。
(×)A.对B.错10.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其品德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品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 A.对B.错11.在《指南》中,社会教育目标在其他领域目标中有明显的渗透。
( √)A.对B.错12.活动目标应尽可能体现在学前儿童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和情绪的变化上。
( √)B.错13.从终身发展来看,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 √)B.错14.在幼儿各领域课程中,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 √ )B.错15. 《指南》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侧重于从的品德视角来提出。
(×) A.对16.社会性是指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这是广义的社会性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四)(第七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
3、学前期的儿童对规则主要是通过_体验来理解的。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6、工具性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对待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7、相关后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
常用的相关后果法有:隔离、剥夺、补偿。
8、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9、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有效。
10、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仅供参考)第1单元一、名词解释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观察法:观察法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1、观察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优点是:第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在没有施加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第二,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三,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第四,观察法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它的不足是:第一,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第二,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因其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学前教育本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及答案
儿童社会性开展及教育1.在摆弄客体中的开展变化。
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
2.3.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4.在儿童个别化开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与父母。
5.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展的研究。
7.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8.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9.判断以下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你觉得午饭后我们做点什么?B.你在找老虎么?C.这是什么鸟?16.判断以下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14.判断以下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是什么形状?B.你住在哪条街?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10._______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很温与,遵守作息时间、但在新的环境中犹豫不决,最终这样的孩子会被新人活着新情境所吸引。
11.在儿童个别化开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把自己与母亲看作一个整体12.〔〕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______月大的婴儿能够找到在屋内走动的人,他们长大一点时,就会长时间注视他人,把头转向一个适宜的位置来观察他人在干什么,对于细心的照看者而言,这就是在邀请他们对话与玩耍。
14.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
B.客体代替C.客体虚构15.__________是指身体与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
17.在儿童个别化开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局部,这种能力是逐渐获得的。
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根底。
开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开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形成性考核四答案第一题1.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互动等方式逐渐认知到自己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儿童的性角色认知、性别身份形成以及性别行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角色模型:为儿童提供不同性别的角色模型,让他们能够观察和模仿不同性别的行为和特征。
–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性别偏见的评判。
–提供性别平等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教材,向儿童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平等、尊重他人的性别观念。
通过以上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性别,促进他们在性别身份和性别行为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第二题2.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并获取各种社会知识和技能。
游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的培养: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游戏,儿童能够学习到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规则,培养交流、合作、分享的技能。
–语言和认知发展的促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用语言来描述、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培养: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体验到不同情绪和情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尝试新的角色和情节,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游戏环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游戏活动。
第三题3.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特征、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四)(第七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
3、学前期的儿童对规则主要是通过_体验来理解的。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6、工具性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对待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7、相关后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
常用的相关后果法有:隔离、剥夺、补偿。
8、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9、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有效。
10、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资料讲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
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应用性与—-------—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 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2.简述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
3.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5.简述幼儿不加节制与选择地看电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论述题(共15分)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四、分析题(共l0分)案例:小班的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
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
交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
国开河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国开河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四,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邦”是对“君子之学”()的强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人的修养和提高就在于能积极主动地对所思所学加以吸收。
()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这句话表达了()的特点。
“学而不思则殆”说的是()。
()不学习而不知也。
1.()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解析:孔子说“君子之学也,非好恶不同。
君子有三教:教而不学,殆而不行。
所谓三教者,必有一教也,非有一教必有一无。
苟无一教,虽愚亦愚;苟无一无教,虽贵亦贵。
”他认为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概括为六条,即礼仪、道德、礼法。
其中其中礼教最为重要。
儒家认为要做君子,就要先从礼做起。
2.我国古代对学习、研究以及认识都有较为丰富的成果。
我国古代典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
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学习和认识的记述。
《尚书·盘庚》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盘庚死后,伯夷为他举行葬礼。
伯夷说:“伯夷我要学它的德行;我要把它传授给我的子孙后代。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学”说可以看作从()中得到印证。
3.孔子认为,学习在于主动发现新知识和新经验。
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发现、总结和运用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
孔子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活动。
他说:“学而不问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问则殆、学而不用则殆”,指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知识文化水平、修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素质而言,都必须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来提高。
在这方面所起作用最大的是《论语》中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敏而好学"等观点。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如何学习是十分重视并且极为提倡学习方法和途径问题。
4.《弟子规》等封建思想和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特点。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试卷代号:250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 “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 是 ( ) 。
A. 《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B. 《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C.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D.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
“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一理论假设来自于( )。
A. 精神分析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认知发展理论D. 现代生态学理论3. 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是( )。
A. 埃里克森B. 柯尔伯格C. 皮亚杰D. 班杜拉4. 英国学者鲍尔比将儿童情绪社会化分为4个阶段,其中,7-24个月的婴儿处于( )。
A. 无分化的社会性反应阶段B. 分化的社会能力发展阶段C. 形成依恋阶段D。
伙伴关系发展阶段5. 儿童缺乏对待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过于任性;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缺乏完整性。
这样的儿童的依恋类型属于( )。
A. 安全型依恋B.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C. 不安全——拒绝型依恋D。
无组织无定向型依恋6. 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的是( )。
A. 全面均衡原则B。
由近及远原则C.由易到难原则D.D。
综合贯通原则7. 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自主性B. 计划性C. 娱乐性D. 目的性8. 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是( )。
A.实践性原则B. 科学性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原则9. 幼儿的多动症属于行为问题的类别是( )。
A. 轻度的可以忽略的行为问题B. 需要指导帮助的行为问题C. 需要特殊干预的行为问题D. 品德性的行为问题10.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4 参考答案二、简述题(每小题 5 分,共30 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 、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
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
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
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 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
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
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
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
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
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
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 2 )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
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
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正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操作程序和原则(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
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
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
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
(2)行为症状。
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
( 3 )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
(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6、试论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
(2 )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
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
(3 )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三、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1)行为干预( 3 分)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
也称为暴露法。
具体的方式有(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
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
(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
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
2)认识——行为干预( 3 分)3)家庭治疗( 2 分)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2 分)2 、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
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3 分)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
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岀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
(3分)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
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
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
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岀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岀去并帮他们穿上。
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
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
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
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
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
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
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3分)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1分)五、应用题(15分)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岀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岀,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3分)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另U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3 分)指导计划:(1 )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
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
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
(2分)(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
(1分)(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另从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至U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