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化与自我》PPT课件
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发 挥效率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 色,如教授,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划分,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 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一致稳定关键 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的。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 我概念引导着个体行为
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 决定的。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 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他 们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以习 惯的方式行动。如“男性”
三、角色扮演过程
1、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 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个 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至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如、领导 (内敛、稳重、距离、威严)中国式好孩子(乖、听 话……思维能力、独立性缺乏、双重人格)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方式。
2、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心理自我 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
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社会自我 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
詹姆斯的主我与客我 主我-个体的主观经验,认识的主体, 动力成分,活动的过程;客我-经验的内容,认识的对象,即 被观察者,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课件
同龄群体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 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等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它们传递 社会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模式。
社会化的阶段
01
02
03
婴儿期和幼儿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生活 技能和语言学习的过程, 个体开始初步认识世界和 自己。
儿童期
儿童开始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 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逐渐形
成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期
青少年开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内 心世界和价值观,形成更为复
杂和多元的自我概念。
成人期
成人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 调整和完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同伴群体 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 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这一阶段是知识学习和人 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个体 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价值 观。
成年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个人 社会角色的过程,个体通 过职业、家庭等途径实现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CHAPTER 0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 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觉 。
改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从 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1 2 3
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可以更 好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自 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来访者 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偏差,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
社会化与自我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1.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目标社会化所要大的目标非常广泛,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人的真正系统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一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3.社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上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自我概念及其形成1.什么是自我概念(1)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2)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2.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第二个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自我概念第三个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3.自我概念的结构伯恩斯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含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
这一结构以詹姆斯的经典自我理论为基础,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并在这一系统的具体内容上将罗杰斯的理想自我的概念融会进去。
4.自我概念的发展n 朱智贤认为,大致6~8个月的婴儿才开始有对自己身体、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
n麦奎尔等曾以1、3、7、11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章社会化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广义的范畴: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
(二)家庭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2、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3、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性格上的隐忧 4、子女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内容
A、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 观点为标准
B、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 断的标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服从与惩罚定向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2、目的:使个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行使正当权力、 承担义务,促进政治稳定。“顺民”
3、主要内容
(1) 国家象征期:国歌、国旗、国家领袖 (发生在早期儿 童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国家意识(中 期儿童阶段)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了解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世界
(二)道德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是个人持续终身的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童年期。是外界影响决定期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为:
学习生活知识:如穿衣、系鞋带,冷暖 学习语言:掌握外语的最好时期 认识能力:分辩颜色、形状等 掌握行为规范:对人有礼貌、上厕所避开他人等 建立感情联系,道德及价值判断
(二)预期社会化:在校就读期间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八阶段任务论: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2-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4-5岁:首创性与内疚性 4、6-11:勤劳与自卑 5、12-18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青壮年期:亲近与孤立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 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 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
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 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 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 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社会化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 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 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 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 务、行为规范的人。
第三章 社会化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第三章 社会化ຫໍສະໝຸດ •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
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 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 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 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 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 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 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 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 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第三章 社会化
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 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 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 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 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 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 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 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 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方面。 3、阶段: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 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基本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 识与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 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自尊 1、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成功/抱负 2、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份 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2、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 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 理状态。 二、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2-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地方(我的家乡),我们的劳动成果(我的论文)
为什么所有物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所有物具有象征功能,能反映个人的风格、 身份,它们帮助人们定义自己。所有物及 时地延伸了自我。
个体会赋予所有物特殊的意义,投入情绪
我们的自我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 所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精神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 3、自我、身份与自尊
社会化
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 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 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学习潜力
1.1社会化的必要性
1.2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能力有关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 过程。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二者是同步进行,同时
实现的
社会角色
什么是社会角色(P117) 社会角色分类 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失调
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广义的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知:狭义的自我意识即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自尊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 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对客体我的认识)
“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行为及人 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罗杰斯
A person’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o am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PPT课件
27
2.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引导个人
行为。 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
决定人们的期待,具有预言自我实
现的作用。
自我概念——自我期望与自我支持
——实现期望的行为——实现期望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28
5
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续1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
进行教化的过程;
•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 社会成员互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 用),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6
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续2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3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 行为模 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完整定义的 5 个要点:
• 主体、 背景、 途径、目标(结果)、性质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7
形形色色的“个性”表现
——着装可以反映人的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8
表情与情绪反映着迂然不同的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19
模特儿们展示的是 设计师的审美理念、时尚与个性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3)
三、自尊
(一)自尊的定义: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 评价的结果。
答案:B
)。(单选)
真题分享
6.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 )。(多选 ) A.主我 B.本我 C.客我 D.超我
答案:AC
真题分享
7.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单选)
真题分享
7.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答案:D
真题分享
2.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单选) A.C·罗杰斯 B.M·米德 C.W·詹姆士 D.K·勒温
真题分享
2.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单选) A.C·罗杰斯 B.M·米德 C.W·詹姆士 D.K·勒温
真题分享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詹姆斯的自我是指自我概念 B.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C.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 D.镜我就是反思自我
真题分享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詹姆斯的自我是指自我概念 B.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C.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 D.镜我就是反思自我
•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 评价的总和。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 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 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 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它 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 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主动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互动的观 点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 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 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 化实现的。 (一)社会教化 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 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 正规的教育(学校、监狱等);2.非系统 的、非正规的教育(风俗、群体亚文化、 传媒等),其作用往往是在无形中发生的。 社会教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社会 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 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角 色。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任何 一个社会或政府都非常关注其成员政治社会化 的程度,这关系到该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 与发展。 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的政 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 赫斯与托尼(Hess & Torney)曾对1.2万个美国 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 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二.具有独特的个性 三.具有普遍的共性 “笔者(美国文化学家孙隆基)在香港、大陆、 笔者( 笔者 美国文化学家孙隆基)在香港、大陆、 台湾都居留过,也亲眼看到海外的中国人的样子。 台湾都居留过,也亲眼看到海外的中国人的样子。 长期归纳的结果,发觉无论生长在何种制度底下, 长期归纳的结果,发觉无论生长在何种制度底下, 只要在文化意义上仍然是中国人的话, 只要在文化意义上仍然是中国人的话,都呈现出一 种共性,这种共性说是‘民族性’也无不可。 种共性,这种共性说是‘民族性’也无不可。” 德国和中国的区别(比较图) 德国和中国的区别(比较图) (注:蓝色德 国人 红色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 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 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 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 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 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 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 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 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美丽的标准
自我
准 时
周末的街景
意 见
一日三餐
心情和天气
胃痛时的饮品
时 尚
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
排 队
旅 游
领 导
淋 浴
理想中的对方
聚 会
交通工具
孩 子
对待愤怒
处理问题
餐厅分贝
老人的日常生活
四.具有能动性 五.贯穿人生全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为儿童 提供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互动对象的场所。 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 础上与同伴交往。这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 认同感。 2.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 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 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 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地实 现的。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 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 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 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它 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 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主动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互动的观 点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 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 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 化实现的。 (一)社会教化 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 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 正规的教育(学校、监狱等);2.非系统 的、非正规的教育(风俗、群体亚文化、 传媒等),其作用往往是在无形中发生的。 社会教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社会 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 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角 色。
(1)国家象征期。早期儿童以国旗、国 歌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升国旗、唱 国歌与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途 径。 (2)抽象国家观念期。中期儿童以有关 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根据。 儿童通过他们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履行的社会责任、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来培养 国家意识。
第一节
一.社会化是什么 社会化是什么
社会化概述
传统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传统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The term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processes whereby naïve individuals are taught the skills, behavior patterns, values, and motivations needed for competent functioning in the culture in which the child is growing up. Paramount among these are the social skills, social understandings, and emotional maturity needed for interaction with other individuals to fit in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social dyads and larger groups.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 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 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 (counter-imitation,塔尔德:“模仿有两种, 一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对象,一种是反其道而 行之。” ) ,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 应。
(3)国际组织系统期。随着年龄增长,儿 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所组成,他们所在 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员。其爱国观念扩展 到自己所在国家在国际上所承担的职责中,不 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了。
2.道德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 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 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它有三个方 面: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是道德中的 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 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1.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个体逐 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 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 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 治社会化是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其目 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 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社会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 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 的形成。 心理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 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 的社会学习过程。 文化人类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 的承继,关注一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 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 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 的影响。 (2)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 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是孩子第 一任老师,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 用。这一时期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 中度过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 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 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 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 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 扮演的角色。
早期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 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 务、扮演新的角色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 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 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 反向社会化 递给年长的一代。 。 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 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 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 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 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 准则 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 社会联系
(4)主观认同。主观认同又称“自居 )主观认同。 作用”,儿童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 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5)自我强化。个体在某项活动后达 )自我强化。 到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增加了 个体在日后依此行为模式规行矩步的可 能性。
三.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一)社会化的内容
(3)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
着独特的地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家庭 便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 状况、地区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而 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都可能对他日后的 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学校的影响 1.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 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 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 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 2.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 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 入了“社会结构”,扮演着学生、同学、朋 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 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包括与教师的 互动)。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任何 一个社会或政府都非常关注其成员政治社会化 的程度,这关系到该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 与发展。 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的政 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 赫斯与托尼(Hess & Torney)曾对1.2万个美国 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 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发展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一.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三十年代使一只七个半月的 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 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 用杯、用匙、坐便盆,并给以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历时八个 月,当孩子一岁半已经学会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 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70多个动作,却说 不出话来。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 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85个手势符号,然而始终 未能学会像人那样用连贯的手势表示完整的意思。黑猩猩始 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抽象语言符号的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 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之外。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 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 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 不一定是朋友。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 化因素,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 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 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