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实验报告
大学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速度和呼吸情况。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种类为“大平二号”蚯蚓。
2. 实验器材: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秒表、温度计、湿度计、透明塑料盒、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五、实验方法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观察蚯蚓在三种不同表面上的运动速度。
(2)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并计算其平均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情况。
(2)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六、实验步骤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用秒表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
(2)计算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
(2)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并计算平均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16开白纸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木板,最后是玻璃板。
这可能是由于16开白纸表面粗糙,有利于蚯蚓的刚毛固定,从而提高运动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的气孔开闭频率较快,说明蚯蚓的呼吸较为旺盛。
这也与蚯蚓的生活习性相符,蚯蚓需要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长,而在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 探究蚯蚓运动的影响因素。
3. 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蚯蚓:选用健康的蚯蚓,大小适中。
2. 实验器材:实验箱、镊子、计时器、水、土壤、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将实验箱放置在通风、光线适宜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 准备实验材料:将土壤过筛,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度适中。
3. 将蚯蚓放入实验箱中,让其适应环境。
4. 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5. 分别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1)改变土壤湿度:将土壤湿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2)改变土壤温度:将土壤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3)改变土壤酸碱度: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6. 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适中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温度在20℃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3. 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酸碱度在pH 6.5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1.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实现。
2. 蚯蚓的运动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蚯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蚯蚓的养殖(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繁殖特性及生长环境。
2. 掌握蚯蚓养殖的基本技术,包括饲料配制、养殖环境搭建、繁殖管理等。
3. 体验蚯蚓养殖的乐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实验材料1. 蚯蚓种苗:购买新鲜、健康的蚯蚓种苗。
2. 养殖容器:选择大小适宜的塑料箱、木箱或砖池。
3. 饲料:动物粪便、树叶、果皮、稻草等有机物。
4. 水源:清洁的自来水或地下水。
5. 温度计、湿度计、温度调节设备等。
三、实验方法1. 饲料准备:将动物粪便、树叶、果皮、稻草等有机物混合均匀,堆放发酵,待其温度降至室温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形成蚯蚓饲料。
2. 养殖环境搭建:在养殖容器内铺设一层5-10厘米厚的饲料,然后将蚯蚓种苗均匀撒在饲料上。
3. 环境控制:保持养殖容器内的温度在20-25℃,湿度在70%-80%。
夏季可适当通风,冬季可采取加温措施。
4. 饲喂管理:每隔3-5天喂一次,每次喂食量以蚯蚓能够1周内吃完为宜。
5. 繁殖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蚯蚓的繁殖情况,发现卵茧后及时取出孵化。
6.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蚯蚓的生长情况,记录养殖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饲料消耗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蚯蚓的生长状况良好,体长、体重均有所增加。
2. 繁殖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蚯蚓成功繁殖出后代,孵化率为80%。
3. 饲料消耗情况:根据观察记录,蚯蚓对饲料的消耗较为稳定,平均每周消耗饲料量约为总饲料量的1/4。
4. 环境因素对蚯蚓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温度和湿度对蚯蚓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蚯蚓生长迅速,繁殖率高。
五、实验结论1. 蚯蚓养殖技术简单易学,适合在家庭、学校等场所进行实践。
2. 蚯蚓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可以有效处理有机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3. 蚯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饲料等。
4. 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蚯蚓的健康生长。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关于蚯蚓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解剖动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镊、解剖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蚯蚓外观观察(1)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颜色、环纹、环带等特征。
(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表皮细胞,了解其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固定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后端剪开,暴露出其内部结构。
(2)用解剖镊取出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了解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4)用解剖剪剪开蚯蚓的体壁,暴露出其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5)观察蚯蚓的内部器官,了解其生理功能。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2)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生理机制。
4. 蚯蚓再生实验(1)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
(2)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
(3)分析蚯蚓的再生能力,了解其再生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外观观察蚯蚓为圆柱形,体色呈深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环纹,环带位于前端。
2. 蚯蚓解剖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4. 蚯蚓再生实验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的体节段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
五、实验结论1.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圆柱形身体、明显的环纹和环带,体表有刚毛。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加深对环节动物特征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蚯蚓若干条。
2、实验器具: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湿纸巾、土壤、水。
三、实验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用镊子轻轻将蚯蚓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在放大镜下观察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可以看到蚯蚓身体前端有一个较粗的环带,颜色较浅。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感觉湿润且有黏液,这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
2、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它的运动。
发现蚯蚓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使身体蠕动前行。
注意到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前段先固定,然后后端拉伸,如此交替进行。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镊子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前端,发现蚯蚓会迅速收缩身体。
用强光照射蚯蚓,它会往阴暗的地方爬行。
4、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在培养皿中放入一层湿润的土壤,将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到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留下一些弯曲的通道。
保持土壤的湿润,发现蚯蚓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较为活跃。
四、实验结果1、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明显,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2、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蠕动。
3、蚯蚓对刺激有明显的反应,能躲避不利的环境因素。
4、蚯蚓适应在湿润、阴暗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生活。
五、实验分析1、蚯蚓的身体分节使得它的运动更加灵活,每个体节都能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蠕动。
2、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减少在土壤中爬行时的摩擦力,同时也能保持体表湿润,利于呼吸。
3、环带可能与蚯蚓的生殖有关,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
4、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于土壤的通气、保水和肥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实验思考1、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物质循环。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2、蚯蚓的运动方式与其他动物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是如何进化而来的?3、能否通过对蚯蚓的研究,开发出一些在工程或医疗领域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或材料?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对蚯蚓的观察实验,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2. 探究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3. 观察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剪刀、尺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如:树叶、水果、蔬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碘液、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观特征,记录蚯蚓的颜色、体型、体节等;(2)用尺子测量蚯蚓的体长、体宽;(3)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速度、方向等。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探究(1)将蚯蚓分成若干组,分别喂食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2)观察并记录蚯蚓的摄食量、消化时间、消化产物等;(3)对消化产物进行观察,记录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观察(1)将蚯蚓置于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观察其生理反应;(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呼吸频率等指标;(3)对蚯蚓的生理反应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蚯蚓为环节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厘米,体宽约0.5-1毫米,体节明显,呈环状排列。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对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均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
其中,树叶的消化速度较快,消化产物呈黑色,质地较硬;水果的消化速度较慢,消化产物呈红色,质地较软;蔬菜的消化速度适中,消化产物呈绿色,质地较脆。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其生理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在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70%-80%)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较快,呼吸频率适中;在高温(30℃以上)或低温(10℃以下)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呼吸频率降低;在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蚯蚓的生理反应较弱,可能出现死亡现象。
切开蚯蚓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组织结构;2. 了解蚯蚓的生理特点;3. 掌握解剖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约10cm长);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70%酒精、碘酒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将其头尾剪断,去除内脏,保留体节;(2)用生理盐水清洗蚯蚓体节,去除污物;(3)用70%酒精消毒解剖器械。
2. 解剖观察(1)观察蚯蚓体节:蚯蚓体节呈圆柱形,表面有环状纹理,为体节环;(2)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用解剖剪将蚯蚓体节纵向切开,观察消化系统结构;(3)观察蚯蚓的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脑神经、脊髓和神经节组成。
用解剖针轻轻挑起蚯蚓的脑,观察脑部结构;(4)观察蚯蚓的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细胞组成。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5)观察蚯蚓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系统由体壁和体腔组成。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体壁和体腔结构;(6)观察蚯蚓的生殖系统:蚯蚓的生殖系统由生殖器官和生殖腺组成。
用解剖剪将蚯蚓体节横向切开,观察生殖器官和生殖腺结构。
3. 实验记录将观察到的蚯蚓组织结构和生理特点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组织结构蚯蚓体节呈圆柱形,表面有环状纹理,为体节环。
蚯蚓的体壁由表皮、真皮和肌肉层组成。
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真皮细胞富含色素,具有调节体温和营养作用;肌肉层分为环肌和纵肌,使蚯蚓能够伸缩运动。
2. 蚯蚓的生理特点(1)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消化能力较强;(2)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脑神经、脊髓和神经节组成。
蚯蚓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但能够完成基本的运动和感觉功能;(3)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细胞组成。
关于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等。
2. 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如食物来源、栖息环境、运动方式等。
3. 分析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蚯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蚯蚓科)2. 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解剖刀、放大镜、剪刀、玻璃板、水盆、土壤、食物(如腐烂的蔬菜、水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双氧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将蚯蚓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其身体颜色、形状、大小等。
(2)用镊子轻轻触摸蚯蚓,了解其体表特征,如刚毛、环带等。
2. 解剖观察蚯蚓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在蚯蚓的腹面中央切开,观察其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了解其生殖方式。
3. 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1)将蚯蚓置于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轨迹,了解其运动方式。
(2)用剪刀剪断蚯蚓的刚毛,观察其运动是否受到影响。
4. 观察蚯蚓的食物来源(1)在土壤中埋入食物,观察蚯蚓对食物的取食情况。
(2)分析蚯蚓的食物来源,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1)将蚯蚓置于水盆中,观察其呼吸情况。
(2)分析蚯蚓的呼吸方式,了解其在水生环境中的适应性。
6. 观察蚯蚓的栖息环境(1)在土壤中挖出蚯蚓的洞穴,观察其栖息环境。
(2)分析蚯蚓的栖息环境,了解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身体呈长圆柱形,颜色为红色或棕色,体表有刚毛,刚毛排列成环状,形成环带。
蚯蚓的身体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肌肉和刚毛,使蚯蚓能够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
2. 蚯蚓的内部结构蚯蚓的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等组成,负责消化食物。
呼吸系统由体壁和背孔组成,体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观察蚯蚓小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生理活动。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种,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本实验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方面,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理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土壤、水、放大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显微镜等。
2. 实验工具:实验记录表、笔、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特征,如体长、体宽、颜色等。
(2)用解剖镜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观察蚯蚓的呼吸(1)将蚯蚓置于水中,观察其是否呼吸。
(2)将蚯蚓取出,观察其体表是否湿润,以判断其是否通过体表呼吸。
3. 观察蚯蚓的运动(1)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如蠕动、伸缩等。
(2)用剪刀剪断蚯蚓的一端,观察其是否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观察蚯蚓的繁殖(1)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如精巢、卵巢等。
(2)记录蚯蚓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方式。
5. 记录实验数据(1)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蚯蚓的生理活动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无节。
蚯蚓有环带,位于身体前端,便于辨别头尾。
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由体表和消化道组成,体表湿润,通过体表呼吸。
2. 蚯蚓的呼吸蚯蚓在水中不能呼吸,取出后体表湿润,说明蚯蚓通过体表呼吸。
3. 蚯蚓的运动蚯蚓在土壤中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如伸缩、旋转等。
剪断蚯蚓的一端后,其仍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蚯蚓的繁殖蚯蚓的繁殖季节在春季和秋季,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
精巢和卵巢位于蚯蚓的生殖器官中。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单(共10篇)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单(共10篇)1. 实验名称:蚯蚓的喜恶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的喜恶程度,了解其生态适应性。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放置在干燥、潮湿、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行动、体态、呼吸等变化,并记录下变化情况和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在干燥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身体伸缩不自如,行动缓慢,停滞不前;在潮湿环境中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身体活动自如,行动快捷;在酸性环境中表现出不适应,身体蜷曲,缩小动作,行为异常;在碱性环境中同样表现出不适应,身体异常扭曲,行动迟缓。
实验结论:蚯蚓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湿润、中性环境,而不能耐受干燥、酸性或碱性环境。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自然的湿地环境。
实验目的:研究蚯蚓觅食时的行动方式和选择习惯,了解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实验方法:将蚯蚓放置在富含有机质和富含无机物的土壤中,观察其行动和食用的土壤类型,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能够辨别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喜欢食用还没有被分解的有机物,以此来促进土壤的肥力,并将无机物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结构。
实验结论: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食物链的关系,清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土壤肥力,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实验结果:蚯蚓在较浅的土层中活动频繁,行动较快;而在较深处则活动较少,行动缓慢。
同时,当土壤中氧气、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变化时,蚯蚓的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实验结论:蚯蚓对于土壤环境中的氧气、温度、水分等因素非常敏感,其活动和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土壤环境的稳定和健康,以保护蚯蚓和整个土壤生态系统。
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在污染土壤中的生存情况和适应性,为污染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引入含油污染、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观察其生存情况和体态变化,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在含油污染的土壤中,蚯蚓表现出体态不正常,生命活力减弱;在有机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来源,生命活力明显萎靡;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的体态变化不大,但其生命活力明显下降。
蚯蚓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活蚯蚓若干条。
2. 砂纸、玻璃板、白纸、放大镜、量筒、滴管、镊子、培养皿、尺子等。
3. 湿土、干土、水、酒精、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形和结构- 将活蚯蚓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外形。
- 记录蚯蚓的体长、体型、腹部和背部的颜色、腹部是否有特殊结构等。
2. 观察蚯蚓的呼吸方式- 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砂纸上,观察其呼吸情况。
- 记录蚯蚓的呼吸频率、呼吸方式等。
3. 探究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铺上一层湿土和一层干土。
- 将形态、大小、活力相似的蚯蚓各放入培养皿中央。
- 观察并记录蚯蚓在湿土和干土中的生活情况。
4. 观察蚯蚓对光线的反应- 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用酒精灯加热使其体温升高。
- 观察蚯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 将蚯蚓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对光线反应。
5. 观察蚯蚓的蠕动- 将蚯蚓放在白纸上,用镊子轻轻触动其身体。
- 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蠕动情况。
四、实验结果1. 蚯蚓的体长大多为10-15cm,体型相差悬殊,腹部为白色(较白),背部多为鲜红色(也有青灰色),腹部有刚毛。
2. 蚯蚓的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30-40次。
3. 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在湿土中生活情况较好,而在干土中生活情况较差。
4. 蚯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快,当体温升高时,蚯蚓会躲避光线,爬到阴暗处。
5. 蚯蚓的蠕动是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完成的。
五、实验结论1. 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环节动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2. 蚯蚓的呼吸方式是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喜欢生活在湿润、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3. 蚯蚓的蠕动是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完成的,具有灵活的运动能力。
六、实验反思1. 本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应确保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
幼儿蚯蚓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呼吸特点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幼儿园科学活动室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2. 塑料容器若干个3. 湿土、干土、腐烂的树叶4. 小铲子、镊子5. 记录本、笔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观特征,记录其身体颜色、形状、长度等。
2. 将湿土、干土、腐烂的树叶分别放入塑料容器中,作为蚯蚓的生存环境。
3. 将蚯蚓放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其活动情况,记录蚯蚓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
4. 在容器中放入适量水,模拟蚯蚓的呼吸环境,观察蚯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活动情况。
5. 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记录其呼吸频率和方式。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外观特征:蚯蚓呈长圆柱形,身体由多个环节组成,前端较细,后端较粗。
蚯蚓的颜色为棕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
2. 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性:蚯蚓在湿土中活动最为频繁,表明蚯蚓适应在湿润的环境中生活。
在干土和腐烂的树叶中,蚯蚓的活动相对较少,说明蚯蚓对干燥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3. 蚯蚓的呼吸方式:在水中,蚯蚓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活动明显减缓。
在空气中,蚯蚓呼吸频率较快,活动较为活跃。
这表明蚯蚓的呼吸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其适应能力较强。
4. 蚯蚓的呼吸频率:在空气中,蚯蚓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5-20次,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结论:1. 蚯蚓是一种生活在湿润环境中的环节动物,其身体特征适应了其在土壤中的生活。
2. 蚯蚓对干燥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而在湿润环境中活动较为频繁。
3. 蚯蚓的呼吸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其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幼儿了解了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蚯蚓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指导。
蚯蚓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2. 探究蚯蚓的呼吸、消化、生殖等生理过程;3. 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其神经系统功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解剖盘、培养皿、生理盐水、酒精、蒸馏水等;3. 实验药品:酚酞指示剂、稀盐酸、氢氧化钠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的观察(1)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记录其体长、体宽、体节等特征;(2)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记录其呼吸频率和方式;(3)观察蚯蚓的消化过程,记录其食物摄入、消化和排泄情况;(4)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记录其生殖方式。
2. 蚯蚓的生理实验(1)呼吸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其呼吸频率和方式;(2)消化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稀盐酸的培养皿中,观察其消化情况;(3)生殖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氢氧化钠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殖器官的反应;(4)神经系统实验:用细针刺蚯蚓的头部,观察其反应。
四、实验结果1. 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呈长圆柱形,体长可达10-20cm,体宽约0.2-0.5cm,体节明显,背部有背血管,腹部有腹血管,两侧有侧血管。
2. 蚯蚓的呼吸:蚯蚓的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0-20次。
3. 蚯蚓的消化:蚯蚓的食物摄入后,通过消化管进行消化,消化产物通过排泄孔排出体外。
4. 蚯蚓的生殖:蚯蚓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通过交配产生卵,卵在体内发育,孵化出新的蚯蚓。
5. 蚯蚓的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蚯蚓的头部,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在蚯蚓的体节上。
当用细针刺蚯蚓的头部时,蚯蚓会出现弯曲、抽搐等反应。
五、实验讨论1. 蚯蚓的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称为体壁呼吸。
蚯蚓的体壁富含毛细血管,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2. 蚯蚓的消化过程包括食物摄入、消化和排泄。
蚯蚓的消化管较长,有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蚯蚓改良土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蚯蚓对土壤改良的作用,探究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为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农田,面积为10平方米。
2. 蚯蚓:选用本地常见的红蚯蚓,选取健康、大小一致的蚯蚓。
3. 土壤:采集实验地0-20cm的土壤,过筛后备用。
4. 植物种子:选取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小麦种子。
5. 实验器具: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温度计、pH计、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预处理:将采集的土壤过筛,去除石块、杂草等杂物,将土壤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蚯蚓投放:在实验组土壤中投放100条红蚯蚓,对照组不投放蚯蚓。
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两组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4. 微生物数量测定: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两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
5. 植物生长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土壤分别播种小麦种子,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植物生长情况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理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这表明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 微生物数量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这表明蚯蚓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循环。
3. 植物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麦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
这表明蚯蚓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检查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 掌握蚯蚓的检查方法,为蚯蚓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培养皿、滤纸等;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蚯蚓的形态: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颜色、长度等;(2)观察蚯蚓的环节: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身体分节情况,计数蚯蚓的环节数;(3)观察蚯蚓的刚毛:用解剖镜观察蚯蚓体表刚毛的分布和形态。
2. 观察蚯蚓的生理特点(1)观察蚯蚓的呼吸: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呼吸情况;(2)观察蚯蚓的蠕动: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蠕动方式和速度;(3)观察蚯蚓的排泄: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排泄物的颜色、形态和数量。
3. 解剖蚯蚓(1)解剖准备:将活体蚯蚓用解剖刀从中间剪开,观察其内部结构;(2)观察消化系统:观察蚯蚓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位;(3)观察生殖系统:观察蚯蚓的精巢、卵巢、受精囊等部位;(4)观察神经系统:观察蚯蚓的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5)观察循环系统:观察蚯蚓的心脏、血管等部位。
4. 蚯蚓的生理实验(1)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观察其蠕动速度;(2)观察蚯蚓在不同湿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中,观察其蠕动速度;(3)观察蚯蚓在不同光照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其蠕动速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蚯蚓外形呈长圆柱形,颜色为红褐色;(2)蚯蚓身体分节,共有100多个环节;(3)蚯蚓体表刚毛分布均匀,呈棕色。
2. 蚯蚓的生理特点(1)蚯蚓在空气中的呼吸:蚯蚓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蚯蚓的蠕动:蚯蚓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的配合运动,实现蠕动;(3)蚯蚓的排泄:蚯蚓的排泄物为棕色,呈条状。
大学饲养蚯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的饲养方法,为蚯蚓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实验室蚯蚓饲养室四、实验材料1. 蚯蚓:购自市场,选择健康、活力强的蚯蚓。
2. 饲料:腐熟的有机肥料、稻糠、树叶等。
3. 容器:塑料桶、塑料盆等。
4.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量筒、筛子等。
五、实验方法1. 蚯蚓选择:选择健康、活力强的蚯蚓,避免选择病弱、断头、腐烂的蚯蚓。
2. 饲料准备:将腐熟的有机肥料、稻糠、树叶等混合均匀,作为蚯蚓的饲料。
3. 容器准备:将塑料桶、塑料盆等容器清洗干净,并在底部铺上一层5-10厘米厚的饲料。
4. 蚯蚓放入:将蚯蚓放入容器中,注意不要拥挤,避免蚯蚓窒息。
5. 饲养管理:保持容器内温度在20-25℃,湿度在60%-80%,每天喂食适量饲料,定期清理容器内的粪便和残渣。
6.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生长状况,记录其摄食、排泄、繁殖等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生长状况:经过一个月的饲养,蚯蚓的生长状况良好,体长、体重均有所增加。
2. 蚯蚓的摄食情况:蚯蚓的摄食量较大,每天能消耗大量饲料。
3. 蚯蚓的排泄情况:蚯蚓的排泄物呈黑色,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优良的肥料。
4. 蚯蚓的繁殖情况:部分蚯蚓在饲养过程中繁殖出后代,说明蚯蚓的繁殖能力较强。
七、讨论与结论1. 蚯蚓的生物学特性: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由多个环节组成,具有分节运动、分泌黏液、呼吸等功能。
2. 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昼伏夜出,喜温、喜湿、喜暗。
3. 蚯蚓的饲养方法:选择适宜的容器、饲料和饲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定期喂食和清理粪便。
4. 蚯蚓的利用价值:蚯蚓的排泄物是优良的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蚯蚓的肉质鲜美,可食用;蚯蚓的繁殖能力较强,可进行蚯蚓养殖。
动物学实验报告蚯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蚯蚓的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活动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条(最好选用健康的蚯蚓)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解剖刀、解剖剪、镊子、烧杯、滴管、解剖板、生理盐水、酒精、甲醛、解剖针、解剖针盒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酒精、甲醛、碘酒、苏丹Ⅲ染液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
(1)观察蚯蚓的体表颜色、形态、大小和活动状态。
(2)记录蚯蚓的长度、直径和体重。
2. 解剖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
(1)解剖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
1)解剖观察蚯蚓的口、咽、食道、胃、肠等部位。
2)观察蚯蚓的消化腺分布和形态。
3)记录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功能。
(2)解剖观察蚯蚓的呼吸系统。
1)解剖观察蚯蚓的体壁和气门。
2)观察蚯蚓的气体交换过程。
3)记录呼吸系统的功能。
(3)解剖观察蚯蚓的循环系统。
1)解剖观察蚯蚓的心脏、血管等部位。
2)观察蚯蚓的血液流动情况。
3)记录循环系统的功能。
(4)解剖观察蚯蚓的神经系统。
1)解剖观察蚯蚓的脑、脊髓、神经节等部位。
2)观察蚯蚓的神经传导过程。
3)记录神经系统的功能。
3. 观察蚯蚓的生理反应。
(1)观察蚯蚓对光、温度、湿度的反应。
(2)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如电击、触摸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1)蚯蚓的体表颜色为棕色,体表光滑,有明显的环节。
(2)蚯蚓的活动较为敏捷,能够迅速爬行。
2. 蚯蚓的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等部位组成,具有较好的消化功能。
(2)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系统由体壁和气门组成,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4)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节等部位组成,能够协调全身各器官的活动。
探究蚯蚓呼吸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环节动物,其呼吸方式与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主要通过体壁进行。
本研究旨在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验证蚯蚓呼吸是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的。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呼吸方式;2. 验证蚯蚓呼吸是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的;3.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蚯蚓呼吸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蚯蚓:环毛蚓(Pheretima posthuma);2. 实验器材:培养皿、凡士林、水、棉球、天平、温度计、湿度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的呼吸实验(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记录其呼吸频率;(2)将蚯蚓体表涂抹凡士林,观察其呼吸频率变化;(3)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轻擦洗蚯蚓体表,观察其呼吸频率变化;(4)将蚯蚓置于干燥环境中,观察其呼吸频率变化。
2. 不同环境因素对蚯蚓呼吸的影响实验(1)将蚯蚓分别置于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同环境中,观察其呼吸频率变化;(2)比较不同环境中蚯蚓的呼吸频率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呼吸实验(1)在正常环境中,蚯蚓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60次;(2)涂抹凡士林后,蚯蚓的呼吸频率明显下降,约为每分钟30次;(3)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轻擦洗蚯蚓体表后,其呼吸频率恢复至正常水平;(4)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呼吸频率进一步下降,约为每分钟15次。
2. 不同环境因素对蚯蚓呼吸的影响实验(1)在低温、高湿、弱光环境下,蚯蚓的呼吸频率相对较高;(2)在高温、低湿、强光环境下,蚯蚓的呼吸频率相对较低。
六、实验结论1. 蚯蚓的呼吸是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的;2. 涂抹凡士林会降低蚯蚓的呼吸频率,而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轻擦洗蚯蚓体表能提高其呼吸频率;3.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蚯蚓呼吸有显著影响。
七、实验讨论1. 蚯蚓的呼吸方式为体壁呼吸,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通过溶解在体表黏液中,再渗入体壁毛细血管,供体内细胞使用;2. 蚯蚓的呼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蚯蚓体壁的呼吸功能;3. 实验过程中,凡士林涂抹在蚯蚓体表后,阻止了氧气与体壁的接触,导致呼吸频率下降;而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轻擦洗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氧气与体壁的接触,提高呼吸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
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
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
提示
1、 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
方法步骤:
1、 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
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
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____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____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_____,朝向身体的后方。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表,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粘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体表保持湿润?
3、 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其运动,特别注意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
把耳朵凑近糙纸仔细听一听,听到了什么?
(2)、把蚯蚓移到光滑的毛玻璃板上,观察运动。
(3)、认真观察记录,并完成下表:如果运动不同,原因是(4)身体分解的意义: 。
蚯蚓依靠和 的配合完成运动.
4、整理实验器材
把蚯蚓放回原处,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结论分析:
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质疑创新:
在本次试验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发现了哪些新问题?请写下来,课下进一步探究。
比如,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待它运动后,用手指或铅笔尖轻轻触动它体壁的不同部位,观察蚯蚓有何反应?(注: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蚯蚓影响实验效果。
) 蚯蚓对光线刺激有反应吗?蚯蚓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等等。
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介绍蚯蚓的科普小论文。
篇三: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教师: 实验名称 观察蚯蚓
实验目的 了解蚯蚓生存的环境及外部形态和运动
实验器材(药品)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
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3、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有黏液) 数据表格
1分钟2分钟3分钟
纸板 1cm 2cm 3cm
玻璃板 1cm 1cm 1cm
结果(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纸板运动快(快或慢),在光滑的玻璃板运动慢(快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