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34d0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0.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分析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弹力的概念、实例和弹簧测力计的介绍。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各种弹性物体(如橡皮筋、弹簧等)、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弹力?”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展示一些与弹力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如弹簧床、橡皮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是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强调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详细解释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包括弹簧的伸长与受力成正比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包括调零、挂钩码、读数等步骤。
3. 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感受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弹性物体的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弹力与弹性形变的概念。
4. 课堂练习与讨论提供一些与弹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与延伸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5445d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2.png)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3. 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力的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动脑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以及测力计的刻度表示方法。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包括测量前的准备、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测量后的数据处理。
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
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2. 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等);3. 数据记录表;4. 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测量方法,引出弹簧测力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9ae9f3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6.png)
教案: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科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应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3.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思考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实验准备1. 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
2. 检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准备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七、实验步骤1. 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2. 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 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个弹簧测力计。
5. 让学生用细线将弹簧测力计的钩子与弹簧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46f03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49.png)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利用弹簧测力计。
进程与方式: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踊跃探索制作和利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进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式。
【教学难点】1.形变、弹力【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发动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进展新课一、弹力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发动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发动。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一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发动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发动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窗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咱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一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窗们有疑问吗?生:桌面发生形变咱们都看不出来。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5ba2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f.png)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弹簧应用,如弹簧门、弹簧秤等,并提问:“这些弹簧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力特性。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弹簧拉伸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力后的伸长现象,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其使用方法的掌握。
3.弹簧常数与弹力关系的理解,能够运用弹簧常数计算弹力。
4.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受力情况。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弹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床垫、橡皮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定义。
3.分组进行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实验报告应包括: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弹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小论文,内容包括:
-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计算公式。
1.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解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712c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7.png)
初中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3. 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
2. 实验器材:绳子、挂钩、重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涉及到弹力?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认识弹簧测力计(15分钟)1.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体会测力原理。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知识。
2. 强调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弹力这一主题。
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和汇报,让学生深入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最后,通过应用与拓展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设计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避免错误。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734e8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4.png)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与换算5. 弹簧测力计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与换算。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准确读数与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
2. 采用实物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 采用操作练习法,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演示其使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讲解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与换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5. 作业:布置有关弹簧测力计的实践作业,如测量日常物品的重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练习,评估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每个小组一台,用于实践操作。
2. 教学PPT:展示弹力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点。
3. 实物模型: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弹力概念及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2. 第3-4课时: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练习。
3. 第5-6课时:讲解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与换算方法。
7.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f9abb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1e.png)
7.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深思熟虑了很久。
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且能够运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弹力的大小。
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地测量弹力的大小。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结果来分析弹力的特性。
为了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活动,我准备了一些弹簧测力计和各种不同硬度的物品,比如橡皮筋、弹簧等。
学生们可以自己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品的弹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准确地测量出弹力的大小。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实验结果来探索弹力的规律。
课后,我会让学生们写一篇反思报告,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通过实验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比如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更多关于弹力的知识,或者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索弹力的特性。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不仅掌握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堂课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这是引起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这是学生们能够准确测量弹力大小的关键。
再次,如何通过实验结果来分析弹力的特性,这是培养学生们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以及如何通过课后拓展延伸来加深他们对弹力知识的理解。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2025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1.png)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
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
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1、演示一:(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 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弹力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88db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c.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学习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讲解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结合实物,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弹力大小。
6.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讲解如何正确读取弹簧测力计的数值。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留下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数据处理,评估学生对弹簧测力计读数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实物。
2.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其他测量力的工具,如电子秤、拉力计等。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有何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复习弹力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37f48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f.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 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实例5.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综合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条件。
2. 采用实物演示法,让学生直观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
3. 采用操作演练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演示其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实验,运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大小测量。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弹力概念和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操作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其他力学实验设备及原理。
3. 开展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课堂教学。
九、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b69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8.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结构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4.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存在及其作用。
2. 新课:讲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结构。
3. 演示: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应用:分析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电梯、弹簧床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与结构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操作的准确性。
4. 评价学生分析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与弹力的关系。
2. 介绍其他类型的测力计,如电子测力计、液压测力计等。
3. 分析弹簧测力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用于演示和实验操作。
2. 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支架等。
3. 教学课件:展示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相关概念和图像。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8bd1414791711cc791729.png)
课题:弹力弹簧测力计第1课时总18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
目标水平
记忆
理解
应用
综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V
V
V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V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2、3.
3完成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完成课后动手动脑第二题让学生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定义: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方法
师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 “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
⒈举例引如 定义
⒉定义: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1
100
5
2
150
6
3
请同学们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回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2ac7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a.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如何准确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力的产生和大小。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
2. 不同质量的物体。
3. 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了解弹簧在受到拉力时的变化。
3.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注意事项等。
4.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
5.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探讨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弹簧测力计受到过大的力。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1.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2.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3. 弹簧测力计的常见故障与维护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理解其工作原理。
2. 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校准操作。
3.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常见故障与维护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1d0c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2.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第一章:弹力的概念与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理解弹力的性质,如方向性和大小。
1.2 教学内容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形变。
弹力的计算: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弹力的性质:方向性(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和大小的相关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和性质。
利用实物演示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和计算。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性质。
习题练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弹力的大小。
第二章: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精度。
2.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外壳、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安装、调零、测量。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力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力值。
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测力计的测量误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实际操作:学生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第三章:弹簧测力计的制作3.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
3.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选择弹簧、制作外壳、安装弹簧和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调整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指针的刻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实际操作:学生能参与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并理解校准方法。
第四章:弹簧测力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6d34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d.png)
3.预期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到弹力的存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教材,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重点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精确测量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深入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测力计的数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弹力相关的现象,解释其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课后作业
-布置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参与讨论、实验的积极性。
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1
![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ef29e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8.png)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诱导【课前准备】直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观察思考1跳水运动员跳水时,变弯的跳板对运动员有力的作用吗?观察思考2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手上有什么感觉?是否感到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二、新课讲解一、形变(1) 物体受到作用力,形状会变化,叫形变。
(2)、形变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①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橡皮筋的形变和弹簧的形变都属于弹性形变②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施加外力产生形变;停止用力形变保留学以致用下列物体中,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是()A、被拉长的橡皮筋B、被压扁的橡皮泥C、被压弯的竹竿D、钟表内被旋紧的发条答案:B二、弹力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等都具有弹力。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方向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都是弹力(1)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2)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3)绳子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4、弹力的大小对于同一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1)弓拉的越满弹力越大。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fd9418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b.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教案让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2. 各种材质的弹簧(如钢丝、橡胶等)3. 实验报告模板4. 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5. 实验安全指导书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弹簧玩具或弹簧门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弹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定义,即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并介绍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3. 介绍弹簧测力计: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包括量程、分度值等。
4. 演示实验:进行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与测力计读数的关系。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量下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弹力与形变量、材料性质的关系。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2. 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弹力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如弹簧座椅、弹簧减震等。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解释弹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f144d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8.png)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
2. 采用实物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 采用分组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
3. 演示: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弹力概念和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和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提交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弹簧的弹性系数:讨论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差异及其应用。
2. 弹力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弹力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如汽车悬挂系统。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882b08a6c30c2259019e98.png)
13.1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的种类,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弹力大小与形变大小的关系。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一、新课引入“跳跳床”是小孩子喜欢的运动。
小孩从高处跳到地面上,不会被弹起来。
但是跳到蹦蹦床上,就会被弹起来。
为什么蹦蹦床能把小孩子弹起来呢?二、新课教学1、形变的种类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类,其中一种是改变受力物体的形状。
比如:①轻压一把直尺,直尺发生形变②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形变③使劲拉弓,弓发生形变④将一块橡皮泥捏成可爱的小兔子,橡皮泥发生形变⑤将一块玄铁打成一把刀,铁发生了形变在力的作用下,上述物体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的种类是不相同的。
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答:有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力撤去之后,物体会恢复原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有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力撤去之后,物体不会恢复原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有些物体形变很小,例如挤压一个玻璃瓶,肉眼看不出玻璃瓶形状的改变。
用手挤压桌面,桌面的形变也看不出来,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显示出来。
(水瓶实验)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弹性限度,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例如使劲拉金属弹簧,就可能损坏弹簧而使其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所以,物体要恢复原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弹性,二是处于弹性限度内。
2、弹力产生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弹力。
要产生弹力,首先,两个物体要接触,其次两个物体要挤压。
例如:弯曲的弓弦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箭产生弹力的作用。
蹦蹦床在孩子跳下来时发生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上面的小孩产生弹力的作用。
手挤压桌面时,桌面发生了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手产生弹力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支持力、重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都是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其次用到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
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2、推进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
①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
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
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4、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弹簧、粗铁丝、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乒乓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一些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回答)。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力撤去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状,有的物体则不能,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推进新课:
(一)弹力
1、实验演示:使弹簧、粗铁丝、橡皮泥、橡皮筋等发生形变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外力撤去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一类可以在撤去外力进恢复原状,另一类在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得到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物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同样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撤去力后的现象。
并找出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塑性形变。
4、利用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让弹性物体超过了弹性限度的现象,并用一根小弹簧演示这个现象,总结得出:
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在前面进行实验时,会感受到要让物体产生弹性形变要对它们有力的作用,并且在让它形变后要对它有持续的力的作用才能让它维持形变,那么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容易知道这些物体在弹性形变时对我们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6、强调这种力只能发生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
7、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从上述超过弹性限度的实例引导过渡:力是有大小之分的,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的大小呢?这就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测力计,下面我们就认识其中一种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2、对照实物及课本图13.1—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3、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一个核心的构造就是弹簧,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实验,共同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强调上述“一定限度”指的是不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从而对学生说明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大小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5、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等其它测量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一般都就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6、共同了解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要想正确使用要先进行校零,说明不同的测力计的校零方法。
7、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断头发、拉断小纸条的力的大小,说明在测量后观察示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
8、在演示时创设情景,使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和学生同时测量拉断小纸条的力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从而给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①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②不能使用指针、弹簧及外壳间摩擦力过大的测力计。
三、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1、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3、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四、作业布置:
P.54动手动脑学物理,1、4.
五、板书设计: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4、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2、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3、使用方法: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b、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c、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平齐;
d、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