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政策调整

合集下载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2013-10-27 11:14 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陆南泉我们在前八篇论述了苏联各历史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接下来将研究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独立执政后的经济体制转型进程、成效、问题与趋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论述这个时期经济体制转型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以下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笔者在苏联解体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转型”一词。

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

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制度性的变化,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

按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的说法,在原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前,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

”他进一步解释说:“应当将市场化改革与向市场经济转型区别开来。

改革的焦点是调整与完善现有制度,而转型是改变制度基础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只要目的在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之完善而得以维系而不是完全抛弃该制度,那就是在对它进行改革。

而转型则是要通过完全的制度替换和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来废除以前的制度。

”([波兰]格译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34页)鉴于“改革”与“转型”上述内涵的划分,十分明显,叶利钦执政后所推行的是转型。

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到具体体制变革时,还是用“改革”一词。

苏联解体时,给俄罗斯留下的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因此,俄罗斯独立执政后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加速经济体制的转型。

现在俄罗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

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俄罗斯是个大国,还在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发源地,并且实施这一体制模式的时间最长。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

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

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

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

(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

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俄罗斯政体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

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中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中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共性与差异分析
革 是 经济 体 制 改革 的 先 声 。事 实 是 ,经 济基 础 决 定上 层 建筑 ,作 为 马 克思 主 义 的信 徒 ,他 和 赫
鲁 晓夫 都没有 读懂 马 克思 的基本 原理 。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 目标很 明确 ,人 民将得 到更 大 的 自由和 民 主 。这 一点孤 立地 看没 有错 ,但 当人 们为 了民主 和 自由而饿着 肚 子等待 面包和 黄 油时 , 改革 目标 被 忽视 ,人 们会 进 一步 要求 迅速 的、更 广 泛 的民主 ,从而 步入 追求 政 治解 放优 先 的循 环 中 。“ 政
利益关 系和 国内区域发展 差距 问题 , 制 定国 家层 面的宏观 调控政 策是 中央政府 的重要任 务 。 中国 诸 多长 期战略 政 策 ,如 “ 西部 大开 发战略 ”、 “ 东北振兴 战略 ” 和 “ 中部 崛起 战略” 等更 多关 注 的是 经 济 目标 , 而俄联 邦改革政 策 的首要任 务是维 护国 家完整性这 一政治 目标 。 中国经 济的管理
收稿 日期 :2 06 0 2 0 . 2. 0 基 金项 目: 国防 科 工 委青 年 科技 创 新 基 金 ( MO1 20 6 6)项 目。
7 0
维普资讯
社会科学 2 0 0 6年第 7期
牛飞亮 [ ]亚 科夫 ・ ・ 俄 M 贝格 尔:中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共性 与差异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 :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 8 3 ( 0 6)0 - 0 0 0 0 42 27 53 20 70 7- 8
作者 简介 :牛 飞亮 , 西北 工业 大学经 济研 究 中心副教授 ( 西 西安 7 0 7 ) 亚科 夫 ・ 陕 102 ; M ・贝 格 尔 ,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远 东研 究 所 教 授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前苏东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变过程。

由于前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俄罗斯是这些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中的大国,又采取休克疗法的过渡方式,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近5年.在这段时间里,俄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盖达尔政府全面推行激进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方式采取休克疗法.主要内容为: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以无偿分配的方式迅速实现私有化;对外贸易自由化。

由于全面放开价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紧缩财政货币非但未能抑制通胀反而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无偿私有化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卢布自由兑换导致对美元汇率狂跌不止,结果形成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恶性循环的局面。

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盖达尔下野和激进经济改革政策的基本终结。

第二阶段(1993—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继续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同时对激进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修正。

首先,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上,从“强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第三,停止无偿私有化,从“证券私有化”向“现金私有化”过渡,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国家预算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外汇走廊”政策。

政策的修正,使俄经济形势在1995年出现社会生产下降临近谷底和结构性回升,而国家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大大缩小的稳定迹象。

对中国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分析

对中国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分析

2003年7月中冒工繁褪滑July,2003第7期(总184期)C h i n a Ind ustrial E c o n o m y No.7【经济体制改革】对巾国与俄骂斯经济傩制改晕差异昀分析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100836)[摘要】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中国与俄罗斯选择了不同的改革方式。

中国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俄罗斯实行激进式的转轨。

中国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俄罗斯实行全面私有化的方针。

中国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连年下降,改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中俄两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又有特殊的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关键词】体制转轨;渐进式;休克疗法 [中图分类号】F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7—0005—06中国和前苏联曾经都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因为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照搬前苏联的,所以两国传统体制的弊端基本相同。

中国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俄罗斯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都实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

但是在改革的方式上,中俄两国做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

中国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俄罗斯实行全面私有化的政策;中国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改革道路是正确的,是快刀斩乱麻,将会很快见到成效;认为中国的改革是“钝刀子割肉”,成败难料。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从本国国情出发,自主地选择改革和发展的道路。

这种选择似乎取决于少数英雄人物个人偏好的偶然性,其实都具有这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所决定的必然性。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一、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俄罗斯作为一个资源型经济国家,其原本的税收体制存在缺陷和不足,无法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制改革政策,旨在改善税收制度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同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刺激经济增长。

二、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自1991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在2001年实行的所得税改革。

此外,2014年的货币贬值、国际制裁等外部因素也促使俄罗斯政府加大了税制改革力度,以便转化经济结构和确保财政收入。

三、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值税改革、所得税改革、财产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烟草税法规改革等。

这些改革侧重于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等方面。

四、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效果评估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效果表现为:首先,税收法规的透明度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税负分布更加公平;其次,税收收入的所占比例高于GDP的增长率,提升了财政稳定性和社会公平性;还有,税收体制改革推进了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创新。

五、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继续深化税收改革,全面实施税收基础扩大的政策,加强税收监管能力及执行效率等。

以下是5个案例的相关分析:一、俄罗斯增值税改革案例俄罗斯实施增值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税制有效性和扩大税基。

为此,俄罗斯在201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8%降至了20%,但同时对企业提供了更多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商品和服务。

此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税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的竞争力,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俄罗斯市场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二、俄罗斯所得税改革案例俄罗斯所得税改革着重于减少税率和提高免税额,为打击“灰色经济”而进行的保护。

根据该项改革,2019年起,俄罗斯将会把所得税从13%降到了12%,相应的,免税额也将从5000卢布/月升到了 1.5万卢布/月。

试析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政策及其收效

试析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政策及其收效
( 一) “ 第 三条道 路 ” 的选 择 面对 叶利 钦 时期 留下 的萎 缩 的 经 济 , 普 京 时
长 。2 0 0 0年 6月 , 俄 政 府 制定 的长期 经 济 发 展纲
要 中提 出 2 0 0 1 -2 0 1 0年 , G D P年 均增 长速度 不低
于5 % 。2 0 0 3年 5月 , 普京 在 国情咨 文 中提 出 : 十 年 内我们 应该 至少 将 国内生 产 总值 翻一 番 。2 0 0 4 年 的 国情 咨 文 中 , 普 京 再 次 重 申了 这 一 目标 H J 。
京 在 经济 混乱 、 社 会 动 荡 甚 至 整个 国家 都 失 去 了 准确 定 位 的 时候 接 任 俄 罗 斯 总 统 。正 如 普 京 在
《 千年之交 的俄罗斯》 一文 中所描述 的 : “ 俄罗斯 正处 于其数 百 年来 最 困难 的一个 历 史时期 。大概 这是 俄罗 斯近 2 0 0~ 3 0 0年 来 首 次 真 正 面 临沦 为

11 ・
西伯 利亚研 究
2 0 1 3年 第 2期
家进 行人力 资 本 的积 累 ; 另一 方 面 也 是 扩 大 内需 的基 础 。普 京 上任后 仅用 两年 时 间就还 清 了在实 行“ 休 克疗 法 ” 时期对 民众 所 欠下 的账 , 还 提 出提 高养 老金 水平 、 提 高大 学生 助学金 、 公务 员 加薪 以 及 居 民住 宅建 设 等一 系列计 划 。梅德 韦杰 夫继续
2 0 1 3年 4月
西伯 利 亚研 究
SI BERI AN S TUDI ES
第4 0卷 第 2期
经 济 ・
Ap r . 2 01 3 Vo 1 . 4 0 No . 2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政治一体化
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
四、独联体的对外政策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 乌克兰对独联体的政策 中亚五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外高加索三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
“甩包袱”
调整政策
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重中之重” 提出“重点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
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方针”
乌克兰对独联体的政策
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 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利亚、哈 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 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和乌兹别克斯坦11国发表《阿拉木 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 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的诞 生。
1994年3月1日,格鲁吉亚正式加入 独联体。
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
1991年——1993年,是中亚五国对独联体最 积极的一段时期,在各种会晤当中表现积 极
1994年——1998年,中亚国家与独联体的关 系出现了相对疏远的倾向
1999年以来,中亚国家再次加强了对独联体 的政策
外高加索三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从加入独联体到1999年初,外高加索 三国总体上对独联体持比较积极的态 度
内容:体现在改造所有制、建立市场机制、 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等方面
本质: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从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方式:“休克疗法”、“渐进”的方式
私有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关键
所谓私有化,就是使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 和私营化,其目的是使企业独立经营,面 向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叶利钦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
向西方“一边倒”
“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
(二)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俄国的改革

俄国的改革
性质的改革;
意义: 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废除了农奴 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 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 自由的劳动力; 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 大量资金
2、近代史中,下列那个国家在改革中通过赎
买方式解决土地问题? A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荷兰
A 3、如果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画像,可
以选择的历史情景是
A.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B.他在萨拉托加战斗中
C.他签署颁布《民法典》
D.他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
4、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
4、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 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 的发展。(改革不彻底,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如何理解彼得一世用允许购买农奴的办法来发展 工场手工业? (1)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 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2)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 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 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 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虽然出现手工工场,但工商业发展缓慢。
(3)彼得一世到西欧各国考察,决定学习西方进 行改革。(18世纪初)
3、改革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引言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后的市场经济改革,俄罗斯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剖析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转型的原因与过程1.1 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问题。

计划经济的体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率低下。

因此,转向市场经济成为必然选择。

1.2 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俄罗斯经济的改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宣布私有化并推动市场自由化。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期,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腐败问题的严重化。

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的调整期,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解决经济不平衡和社会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2.1 资源依赖型经济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开采,如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使得俄罗斯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一旦油价下跌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2.2 结构问题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3 腐败和政府干预腐败问题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3.1 扩大经济多元化为了摆脱对能源的依赖,俄罗斯需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鼓励创新和提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方向。

3.2 深化体制改革俄罗斯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

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放市场,吸引外资。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技术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经济的跨国发展。

结论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多元化和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经济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俄罗斯发展外贸的政策和措施

俄罗斯发展外贸的政策和措施

俄罗斯发展外贸的政策和措施马友君2013-1-9 14:30:32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要] 自俄罗斯独立以来,俄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贸发展,但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罗斯外贸一直没有走上合理发展的轨道,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俄罗斯应该调整现行外贸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借助即将入世的有利条件,改变单一的能源外贸的被动局面,促进外贸的发展。

[关键词] 俄罗斯;外贸;政策;措施[中图分类号] F753.5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5)02-0003-06苏联解体以后,特别是1998年经济危机前后,俄罗斯的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外贸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加强。

一、俄罗斯发展外贸的政策及措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品的竞争优势。

竞争能力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和结构,以及收支的平衡情况。

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从金融、经济信息及财力上给予外贸各种支持,虽然方法不同,水平不尽相当,但是可以认为,在当今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由国家支持的外贸政策的制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而国外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对外贸的支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

许多国家不止一次改变策略,摈弃过时的方法,以期加速外贸的发展。

它不仅仅局限于改善宏观经济条件,建立鼓励外贸发展的机制,同时推广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苏联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苏联是世界超级大国的思想的禁锢,俄罗斯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外贸对国家经济的作用。

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外贸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一些专家指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国家掌握着部分生产资料,制定相关的政策(其中包括外贸出口政策),通过税收及外汇调节控制着价格合理化的机制。

俄罗斯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罗斯改革知识点总结

俄罗斯改革知识点总结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改革经历对全球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俄罗斯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从苏联时期的体制改革到今天的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改革的道路曲折且具有复杂性。

本文将就俄罗斯改革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政治改革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改革的起点,其对俄罗斯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迎来了政治力量重新分配的时期,推动了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革。

首先是俄罗斯的宪政改革,1993年俄罗斯通过了新宪法,建立了总统制政府体制,大权下放,实行分权制衡。

此外,俄罗斯还进行了政党制度改革,建立了多党制,但由于政党体系的不成熟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俄罗斯政党制度一直饱受诟病。

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腐败问题,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政治结构不够民主等。

俄罗斯的政治改革需要解决政治治理模式转型、民主体制建设、政府各级部门内部管理和社会阶层组织与民意参与等一系列问题。

二、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受到了许多内外因素的干扰,而苏联独特的计划经济体制亦使得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转型困难重重。

此外,俄罗斯改革市场经济还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私有化问题、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俄罗斯推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勘探让渡、竞拍程序不公正、管理混乱等。

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实际上俄罗斯的产权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低效率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俄罗斯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是俄罗斯改革的关键议题之一,其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如金融机构治理不健全、金融监管滞后等问题。

俄罗斯改革金融体制需要更多的市场化、监管和规范。

三、俄罗斯的社会改革俄罗斯的社会改革主要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

俄罗斯概况9-经济体制-经济区划

俄罗斯概况9-经济体制-经济区划

普京的经济改革
• 普京当选总统,标志着俄罗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俄罗斯 经济走出低谷、进入全面复苏的时代。普京担任总统后提出并实施了 一条新的改革和发展道路。首先,他提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必须走自 己的道路的思想,认为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 机的结合起来,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其次,提出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 的思想,认为该市场经济不是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而是强 调国家如何确保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创造有利条件;第 三,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思想,认为解决私有化进程中的问 题不在于重新国有化,而是保留一定的国有经济,并设法提高私有化 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第四,提出“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 思想,认为俄罗斯财政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赋税过重和国家的预算赤 字,解决的办法就是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第五,提出对外经济关系 中“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思想,认为依靠外援发展经济是 “弱国的选择”,自力更生才是强国的选择。 • 普京上台伊朗实施的上述政策,不仅有力的扭转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 连续下滑的趋势,而且使俄罗斯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期俄罗斯经济连年 以较高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地遏制,财政形式开始好转, 外贸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 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 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 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 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 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 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 的序幕。 • 改革措施:1.改革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2.改革计划和 物资管理体制。3.改革农业管理体制。4.财政体制改革。 •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 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俄罗斯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俄罗斯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明确俄罗斯经济制度已向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政治制度已向多党议会民主制和三权分立制过渡,特别是普京执政八年的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把握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有利与不利条件。

具体而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问题:(一)苏联的解体及其重大影响(二)俄罗斯的转型与振兴(三)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二、主要内容提示(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了加速科技、经济发展和实行改革的主张,推行“加速发展战略”,试图力挽苏联资料的颓势。

但由于苏联多年形成的传统经济体制根深蒂固,苏联党政领导对旧体制弊端缺乏深刻的认识,未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

到1987年,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流于空谈,没有取得实际的进展和成效。

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新政治思维”,作为对苏联社会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

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官僚社会主义”,用同美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取代军备竞赛和冷战对抗,确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为之奋斗的目标。

戈尔巴乔夫宣扬的“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及“人道主义”却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社会剧烈动荡,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和势力空前猖獗,党内反对派和社会上的反政府组织聚集在一起争夺政治权力,使国家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国民经济陷入深刻的危机,国家预算赤字和内外债惊人增长,通货膨胀严重,消费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族矛盾日趋激烈,民族冲突不断升级,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情绪同时高涨。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最终把苏联的党和国家引向亡党亡国的深渊。

1990年3月,波罗的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先后发表独立宣言。

三国独立之举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引起连锁反应,这些国家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联盟濒临崩溃的边缘。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刘申有一、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然而事与愿违,改革的措施却迅速把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抛向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在缺乏真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突然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引起了一和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在没有消除垄断、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不仅不能达到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的目的,反而使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导致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二,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外贸自由,致使外国商品占领俄国市场,国内生产受阻,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债务增加。

其三,由于国家放弃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投机行为盛行,甚至部分非国有企业落入黑社会的掌握之中。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诸多负面效应把俄罗斯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贫困化,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少数人在私有化中暴富,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大量资金集中到工业集团,形成了金融垄断寡头。

据美国记者朱克曼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

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

)这意味着前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

总结俄罗斯改革失败的原因,其教训是惨痛的。

1.俄罗斯改革的实质是“改向”众所周知,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形成的。

这个结构和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把俄国这样一个十月革命前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原有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原苏联走向解体,俄罗斯政府开始独立执政,面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激进式改革,并试图通过激进策略,迅速完成社会政治经济的转轨,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俄罗斯是原苏联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加盟共和国,其改革和原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标签:俄罗斯;激进;改革;体制1 原苏联的体制改革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到战后,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来越明显。

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后,迅速而明确的提出了他对内坚决改革、对外努力缓和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方针,雄心勃勃地进行“改革与新思维”,推行激进的转轨。

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当,不仅没有实现经济高增长,反而导致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戈尔巴乔夫启动的进程有四个方面:加快科技进步、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外政策的新思维。

这四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的次序先后不说明分量的轻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发生了变化,不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标,从而失去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发展轨迹大致是:对于苏联的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从有限的摒弃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迅速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的目的也从在经济上振兴及赶上西方,变成达到同西方一体化。

在改革中实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剧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把苏联在政治、经济上推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维”取代了列宁主义,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把私有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以激进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改革急于求成只能照搬西方体制并出现了严重失误;“公开性”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排除异己,按个人意愿组建能够贯彻自己政治路线的领导班子;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2 俄罗斯激进性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积极向市场经济转轨。

俄罗斯、越南、古巴、朝鲜和中国改革异同

俄罗斯、越南、古巴、朝鲜和中国改革异同

俄罗斯、越南、朝鲜、古巴和中国改革的异同一、俄罗斯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是指改革过程中的硬着陆,是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突然转变为市场经济,试图一夜之间消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

由于这种改革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将俄罗斯的尽快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称之为“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以自由化、稳定化、私有化为核心。

具体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内容。

1.私有化:大规模私有化,取消对私营活动的限制,通过私有化和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的控制,约束国有企业。

2.自由化: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物价,而且力争一步到位,形成自由价格制度,为经济市场化创建必要条件。

3.稳定化:实施严厉的财政金融政策,紧缩银根,削减赤字,平衡预算,稳定价格。

但是过度的开放物价,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造成工业部门的严重萎缩,既然要开放物价,就要考虑到怎样稳定物价,不能单纯的靠市场来平衡物价,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物价的上涨过程中,消费者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需求的不足必定会对供给产生不利的影响。

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失败,政府一味的执行紧缩型政策,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状况,这两项政策使用的目的本来就是保护市场的均衡状态,政府想当然的进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根据IS-LM曲线,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必定会下降,结合物价的大幅上涨,必然会对市场产生严重的打击。

第三促进私有化,但是政府采用手段却是一种愚蠢之极的手段,像每个人均分一定的价值的股权,这似乎是“共产主义”采用的手段,结果却被一些投机份子加以利用,资产是私有化了,不过却不是政府想要的结果,这样的私有化并没有带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专注于怎样赚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二、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越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强调"改革而不改色"、"融入而不溶化"。

认为越南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提出发展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由国家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挥"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政策调整摘要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俄罗斯经济便陷入了困境,叶利钦时期的“休克疗法”更加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而且逐步恢复了其在世界经济的大国影响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我们的观点认为正是普京的威权治国模式才使得俄罗斯经济重新崛起。

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威权治理的成功经验,反衬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宪政治理的弊端与缺陷,从而得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必须保证国家的权威,即实行威权治理。

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必须适时由威权治理向宪政治理转轨。

关键词:威权治理;宪政治理;经济转轨;体制改革Since Russia is independent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adjustmentAbstractFrom the Gorbachev reforms began, the Russian economy will fall into a predicament, Boris Yeltsin's "shock therapy" is more the position of the Russian economy into dire straits. Putin took office, Russia's economy gradually out of the wood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gradual recovery of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 country in the world economy. What has caused the huge gap? Our view is that precisely Putin's authoritarian rule of mode that makes the re-rise of the Russian econom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a and East Asia, some countries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trasting the drawbacks and defects of Boris Yeltsin, the Russian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so as to arrive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must ensure that the authority that imposed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ditions have a certain economic base, must be timely to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by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Keywords: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economic transition; system refor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经济稳定与恢复阶段 (1)1.1第一阶段体制改革的特点 (1)1.2第二阶段体制改革的特点 (1)1.3体制改革模式 (1)1.4战后出现了研究现代化及威权主义-106-的理论。

(2)1.5推行威权治理的典型国家及时间 (2)第2章普京新政—政策调整 (4)2.1加强中央集权 (4)2.2关系在发挥作用 (5)2.3培育强力集团 (5)2.4深化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5)2.5组建政党型组织 (6)第3章俄罗斯经济体制 (7)结论 (8)致谢 (10)参考文献 (11)第1章经济稳定与恢复阶段1.1第一阶段体制改革的特点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使前苏联经济在困境中愈陷愈深;1.2第二阶段体制改革的特点一是从计划向市场的经济制度转型,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保证国家的权威性。

这一时期实现了社会局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经济改革分别是由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进行的,两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不仅没有使经济达到预期的增长,反而造成了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经济的持续低迷。

从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俄罗斯的经济便陷入了持续衰退的困境,叶利钦的“休克”曼加使俄罗斯的经济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直到普京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从1999-2007年连续9年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1999-2007年的9年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了62.6%,年均增长6.9%,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4.7%的增长速度。

在1999-2007年俄罗斯预算连年盈余,通货膨胀逐年下降,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截至2008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已达到484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另外,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家财力的壮大,居民收人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失业率和贫困水平明显下降。

苏联解体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经济改革使得俄罗斯居民收入平均下降了50%-60%。

按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的估算,1992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70%。

1999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逐年增长,2000-2007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150%。

同时,失业率和贫困水平均下降了50%。

通过以上对俄罗斯经济发展轨迹的梳理,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同一个国家为什么在不同的领导人执政下经济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是什么导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失败,而使普京的改革能够走向成功,使经济走出困境,重新崛起?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开的一个谜团。

1.3体制改革模式俄罗斯经济能够重新崛起的一个核心要素是,俄罗斯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即普京新政的治国模式--从宪政治理转向威权治理。

对“威权主义”的界定与分析“威权主义”即威权政治,也称之为“权威主义”,英文均是authoritarianism,近年来,学术界都译成为“威权主义”。

这主要是为了与“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相对应。

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沃格林(Eric Voegelin)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的。

1.4战后出现了研究现代化及威权主义-106-的理论。

在西方社会科学术语里,人们习惯把政治制度分成三大类别:即民主政体、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

谈到的“威权主义”的实质是政治上相对集权,但有别于“极权主义”,它不是专政也不是独裁。

与很多学者所提出“可控民主”本质趋同。

“可控民主”是一种威权主义导向的民主,其核心在于“威权”而不在于“民主”,是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

例如俄罗斯《独立报》主编特列季亚科夫斯基认为,“可控民主”不是专政,不是独裁。

它是一种威权主义的、原始民主主义的政权类型。

用“威权主义”更能体现普京新政的核心思想,普京的治国方略实质上就是一种威权主义的治理模式。

威权治理的案例分析在20世纪里几乎所有取得经济上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具有威权发展模式的特征,即国家的权威性保证了政府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打破贫困陷阱、启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建立了威权发展模式,或者说有良好经济推动能力的威权政府。

1997年世界银行的《东亚奇迹》一书所确定并大加推崇的7个发展中“奇迹”经济体,都在其二战后的历史中表现出某种专制(Authoritarian)或“半专制”(semi-811.thofitarian)的特点。

例如,泰国在70年代中期的“民主开放”以前曾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军人统治。

80年代出现了“有管制”(controUed)的政治自由化。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党制统治下,军人政治已演变为制度化。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名义上是民主国家,但自独立以来,其政治权力很长时间被垄断在一个政党(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或由一些党派构成的联合阵线(如马来西亚的国民阵线)的手中。

发展中国家的威权治理模式一般都源于经济危机(包括经济发展停滞)及其引起的社会混乱。

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比较脆弱,需要快速而大规模地动用各种资源,威权治理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Adrian Lefiwich(2005)朱兴龙刘文革:普京时代俄罗斯经济转轨方向的调整:从宪政治理到威权治理指出,“民主和发展需要不同的,彼此难以兼容的制度条件:经济发展(积累与变革)和民主化(包容与妥协)所需要的制度特征显得南辕北辙,民主政体很难采取改善财富结构不平等状况的激进措施。

此时威权治理更能满足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积累与变革。

正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新权威主义政权,推行威权治理模式,因此取得了经济的迅猛增长。

1.5推行威权治理的典型国家及时间推行威权治理的时间韩国1961智利1973乌拉圭1973秘鲁1968墨西哥1930巴西1964新加坡1965印度尼西亚西班牙1935葡萄牙1927下面我们以韩国为例进行分析。

纵观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韩国经济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国家的威权治理。

在1910-1945年,韩国还是13本的殖民地,后来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带来了破坏和分裂。

与拥有重工业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朝鲜相比,以农业为基础的韩国前途暗淡。

韩国在1960年人均国民收人仅为83美元,比当时的印度还低,失业人数近200万,占总劳动人口的20%。

当时韩国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美国的援助。

1961年,朴正熙将军发动政变上台。

他的政权是典型的威权发展模式的政府,有强烈的在政府指导下刺激经济增长的愿望。

他们建立了经济计划委员会,开始制定五年计划。

发展战略集中在培养出口竞争力、争取外国贷款和引进技术上,韩国的工业化是在与朝鲜的严重对峙和对内民主压制下完成的,其特点是国家高度集权,保证了政府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通过高度的干预性政策,韩国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成为最成功的追赶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