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 石头城)
近体诗六首 (3)
锦
李商隐
瑟
点击听吟唱录音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是当时已惘然。
石头城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 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 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 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 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 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 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 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 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 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 头城决定胜负。
作者简介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 过错” 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 借它起兴):锦瑟呀, ):锦瑟呀 (借它起兴):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 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青春之往 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 曾如庄子一般有过美好的梦想, 事:曾如庄子一般有过美好的梦想, 也 如望帝魂化杜鹃那样执著的唱出自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 己的悲哀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 鲛人泣泪如珠。 蓝田山日光煦照, 鲛人泣泪如珠。 蓝田山日光煦照,宝 玉虽埋于地下,却化为山中玉气冉冉升 玉虽埋于地下, 如此情怀, 腾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 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却, 现在回想,旧情难却,只是一切都如隔 世了! 世了!
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首联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首联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 陆游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 出“愤”字。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 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 早岁那知世事艰, 早岁那知世事艰, 人占领的中原地带, 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 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 山。“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 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夜雪瓜洲渡, 。 垫 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恢复之志具体化 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 将恢复之志具体化, 塞上长城空自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镜中衰鬓已先斑。后四句是抒发感慨。 镜中衰鬓已先斑。后四句是抒发感慨。 出师一表真名世,颈联叹 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颈联叹“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壮志未酬,鬓发先斑。 壮志未酬,鬓发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赞 出师表》名传于世, 尾联赞《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 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这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表明态度: 诸葛亮自况,表明态度:自己也会效法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 点击听录音 国之志至死不移。 国之志至死不移。
近体诗八首之《山居秋暝》
本课学习目的当然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 想内容四方面了解鉴赏评价的有关知识,并在鉴赏 评价的活动中积累初步经验。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经历, 可以分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 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张九龄罢相 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 的时候,他特地在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本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 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 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 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他还精通书画和音乐, 他的题画诗堪称一绝。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 确地概括了王维在诗画上的艺术成就。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唐 王维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石头城)_高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石头城)_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ﻭ一、知识教育目标ﻭ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区别。
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ﻪﻭ本方法。
ﻪ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引导ﻪ二、能力培养目标ﻪﻭ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ﻪﻭ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对近体诗的鉴赏能2.体味诗人力。
ﻭ三、德育渗透目标ﻪﻭ1.欣赏大自然的美。
ﻪﻭ的人生际遇。
ﻭ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ﻭ4、树立对高尚人格和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ﻪﻭ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ﻭ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含义,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ﻭ【解决办法】ﻪﻭ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熟读甚至背诵6首诗,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ﻪ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ﻭ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ﻭ4.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ﻪﻭ【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ﻪ熟读6首诗。
2.课内诵读、鉴赏,思考、讨论。
ﻭ【课时安排】ﻭ3课时ﻪﻭ第一课时ﻪ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ﻭ【教学步骤】ﻪﻭ一、课前预习ﻪ疏通、熟读本课诗歌。
背诵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ﻭ二、导入新课ﻭ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说课稿整理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整理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预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说课稿,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其次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其中一唐诗,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
其次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特地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育同学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力量,注意进展同学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力量。
依据编者的要求,观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识。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予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抱负境界的追求。
诗歌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抱负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通过本课的教学,同学既能品尝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唐诗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力量的培育,依据课文的内容,确定以下目标:(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抱负境界的追求精神。
2、学问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把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把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力量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培育同学阅读和观赏诗歌的力量,能领会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尝,提高观赏力量(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三)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观赏诗歌清爽秀丽高洁的意境,培育同学阅读鉴赏诗歌的力量2、引导同学品尝诗歌的精确,精练的语言魅力,进展同学形象思维力量;3、疑难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杜甫译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
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
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
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
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
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王维《山居秋暝》古诗鉴赏《山居秋暝》全文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古诗鉴赏《山居秋暝》全文赏析《山居秋暝》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注解】1.暝:日落,夜晚。
夜色。
2.空山:幽静的山。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尽管,虽然。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春芳:春草。
歇:干枯。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
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画家。
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
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山居秋暝》【翻译1】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清凉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服的妇女们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山居秋暝》【翻译2】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山居秋暝》说课稿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说课稿+教学设计山居秋暝》说课稿+教学设计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心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关键词〕《近体诗六首》;鉴赏;形象;情感;韵律《山居秋暝》(王维)、《登高》《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所选的六首诗,这六首近体诗都可称为经典。
在教学中,我力图以这六首诗为例来引导学生探究鉴赏古诗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感受诗歌形象出发这几首诗每一首都包含着鲜活的形象。
诗人正是借助这些形象来构筑意境、传达情意的。
以《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以“空山”为大景,雨后秋晚为时令,抓住了“清泉、松、明月、石”这些最富山村特征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极其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中空灵虚寂的禅意,而“竹喧、莲动”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幕形象是生动的、富于世俗生活气息的。
这种人文气息与“空山”之境的禅意并不冲突,而是一种更高的和谐与自然。
这些形象所构筑的“空山”意境,正是作者诗意化的、与名利世俗社会相对立的一个存在。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静一动两个画面,颈联所表现的不仅是生动的画,也是和谐的声,使诗歌同时具备了“音乐之韵”。
二、诗歌往往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欣赏诗歌应特别注意“景”和“情”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碧草春色”、“黄鹂好音”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本无稀奇,但作者用一个“自”和一个“空”加以点染,这景象便成为作者独到感受的一种情绪化的存在了,使“丞相祠堂”的存在笼上了一层历史的寂寞和沧桑,照应了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森森”一词,也使尾联的感慨自然而深沉。
《锦瑟》是一首难懂的诗,其主旨几近无解。
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说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近体诗六首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 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 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 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 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 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 今独步。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 向司马徽问道:“元直临 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 若何?” 司马徽笑曰:“元直欲 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 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 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 曰:“卧龙虽得其主,不 得其时,惜哉!”
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 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 为“诗圣”。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羌村》《北征》《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有《杜工部集》。 浣花草堂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在四川,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 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却又病魔缠 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生活困苦,身体很差。 本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 写成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 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 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ppt课件
花摇动。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是洗 衣的意思。下渔舟:渔船顺流而下
颈联单纯的描绘眼前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竹林边传 来嘻笑声,是村庄小姑娘洗完衣服要回家了;不远处的 水岸旁,有一大片荷叶,荷叶忽然翻动起来,原来是渔 夫准备捕鱼去。出句是写静景,这联则充满动感,山中 虽然空旷,但并不是死寂的一片,也有人类的活动,这 些活动原极为平常,可是一到诗人笔下,便充满美感。 必须注意的是王维先写“竹喧”,再发现浣女;先说 “莲动”,再描叙渔舟,笔法特别活泼特别有趣味。
诵读
山居:山中住所 秋暝:秋夜。暝指夜晚。
(上图相传为王维的长江积雪)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洁静。 新雨后---刚下过雨之后。 晚来秋---晚上天气寒凉,更有秋意。
空山 ---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
空山里刚刚下了一阵雨,雨后天气转凉了许多,到 了夜里,秋的味道就更浓了。
诗首联点出时序,是秋天,下了一场秋雨之后的傍 晚。雨用新字描述,很新鲜,意思指雨刚刚下过。 身处山中,在这儿却用空字,其实是指山的辽阔 空旷。空旷的山中,雨后更显洁净,尤其傍晚时 分,清凉之外,幽静的气氛油然而生。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
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 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 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 生活图景。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
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 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 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 之追求。
首联 点明时间、地点、季节 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 颔联 写幽清明净之景 (视觉 / 听觉) 颈联 写人,只闻其声,侧面写 尾联 用典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_瑟》《书愤》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画面虚实、疏密相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后两句,诗人反其义而用之,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篇的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起对。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摩擦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近体诗6首正版
蜀相
杜甫 • 鉴赏: • 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 落,庙貌数楹,临风结 想。 • 颔联“自”“空”,拗 格,满院萋萋碧草,寂 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 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 颈联,一方知人善任, 始终不渝,一方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一方付 托之重,一方图报之诚。 • 末联心念武侯,高山仰 止,所怀者大,所感者 深,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 将石头城放在深沉的 群山中写,放在寂寞 的潮声中写,放在朦 胧的月夜中写,在山 水明月中融合着故国 萧条,人生凄凉的深 沉感伤。
锦瑟
李商隐
•
•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
•
鉴赏 意境扑朔迷离,颇费猜详,最 难解的一首诗! 首联,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 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惆怅以 难言;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 之九结。 颔联,包含着美好的情景,虚 缈的梦境,引起无限的悲伤, 难言的悲愤。 颈联,一方面对高旷皓洁十分 爱赏,一方面对凄寒孤寂又十 分感伤,难言的惆怅溢于言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 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美 好的理想景色不能把握,又无 法亲近。 尾联,就在当时已惘然,那么 今朝追忆何以能堪!两句却几 层曲折,几层曲折中又含几多 苦痛!
近体诗六首
1.山居秋暝 2.登高
4.石头城 6.书愤
鉴赏
3.蜀相
5.锦瑟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
• 鉴赏: 《山居秋暝》是王维隐 居辋川时作,用优美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清新秀丽 的秋山晚景图。 最为人称道的是中间两 联,先“竹喧”“莲动”而 后见“浣女”和“渔舟”, 又动人又自然。 颔联,写物芳以明志洁; 颈联,写人和以望政通。描 绘出一种理想境界,也隐含 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因此这首诗是诗人高尚 情操的写照,是诗人理想境 界的环境烘托。是以自然美 来表现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 会美。主题应该是寄托诗人 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 求。
《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
《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山居秋暝》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分析: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境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意境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2、诗歌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阅读练习1 人教版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阅读练习1 人教版一、读《山居秋暝》,完成1~2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解析】浣女归而竹喧,划渔舟而莲动。
【答案】C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解析】反映的是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答案】D二、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解析】“万里”指“离家万里”,是从横向(空间)着笔;“百年”指“人在暮年”,是从纵向(时间)着笔。
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
一、导语【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近体诗略说2、王维与《山居秋暝》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诵读感悟(1)、教师范背(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明确:浣(huàn),洗歇(xië),衰败(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1、欣赏画中之美(1)、析题明确: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石头城)
以下是关于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石头城),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对近体诗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树立对高尚人格和孜孜以求的信念。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含义,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熟读甚至背诵6首诗,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4.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
熟读6首诗。
2.课内
诵读、鉴赏,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疏通、熟读本课诗歌。
背诵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二、导入新课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三、介绍近体诗
同学们在疏通、熟读本课诗歌时,发现本课诗歌与前两课诗歌在体式是有何不同?
让学生发言。
明确:本单元前两课是古体诗,本课是近体诗。
古体诗又
·
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杜甫的两首、李商隐的一首和陆游的一首是七言律诗,刘禹锡的一首是七言绝句。
四、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
1.导入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
欣赏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如同观赏具有艺术魅力的图画。
2.感知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
·
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3.诵读
通过诵读深化理解。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子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白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4.鉴赏
这首诗犹如生动的风习画。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
·
轻地跳动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
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
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5.背诵
6.点化
山水诗人写山居之景是表层,写山居之人是深层,而贯穿其中起着统帅作用的是山居情味。
只有从画面中悟出这种意味,理解古代文人在山光水色中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我们的心才能同诗人之心相撞,才能进入和把握诗的意境。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
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
·
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五、学习、鉴赏刘禹锡《石头城》。
1.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鉴赏
《石头城》写了那些景象?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石头城》用写景寄寓感慨。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
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时,
·
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说道: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跟李白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有同工异曲之妙,意思是此刻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沉寂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
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4.背诵
通过背诵深入领悟诗境。
5.点化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鉴赏本课杜甫的两首诗。
2.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的。
3.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杜牧的《过华清宫》,分析此诗见微知著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