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反应灵活度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反应灵活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测量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让被检者注视近距单行的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双眼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正镜片即为负相对调节;让病人注视视标,以-0.25D 的级率逐渐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负镜片即为正相对调节;正确记录NRA/PRA。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正相对调节≥-2.50调节反应BCC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BCC(或称FCC)视标(十字线,如图),近用瞳距,双眼打开;加+/-0.50D的交叉柱镜,在昏暗的照明下让被检者注视十字线;让病人报告哪一组线比较清晰。
如果病人报告垂直线比较清晰,减低照明度;如果病人仍报告垂直线比较清.可翻转+/-0.50D的交叉柱镜再次询问,如病人仍诉垂直清楚,则停止测试并记录垂直线嗜好倾向;双眼以+0. 25D的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病人报告两条线同样清晰为止;记录加镜片的总量为BCC结果。
如加镜片的总量为正值则说明是调节滞后,如加镜片的总量为负值则说明是调节超前。
BCC检查的正常参考值是:+0.25D~+0.50D(非老视的病人)BCC(或称FCC)视标调节灵活度测量标准的检测方法是使用±2.00flippers镜片,在40厘米处,或在病人习惯的阅读距离视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上一排视标。
初始将+2.00D放眼前,反转到-2.00D开始计时,看清晰后再次反转到+2.00D,再次清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记录一分钟内的反转次数及是否在某一步有困难。
单眼和双眼都要测定,正常的测试结果是单眼每分钟翻转12个周期,双眼为每分钟翻转8个周期注意:视标大小、翻转镜度数、检查距离都会对结果有影响,应按照标准条件来检查分别注意正镜片和负镜片的速度,如正负速度不同则测量顾客的正/负相对调节。
实验三 调节反应与灵敏度的测量

单眼 5.5cpm 6.5cpm 7.0cpm 11.0cpm
两眼的差别不超过:4cpm
21
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的照明 2、保证测试时间 3、注意观察患者对两个不同镜片反应的难以
程度 4、此项检查通畅用于非老视患者
22
调节灵敏度测定的意义
1、判断患者的调节的动态变化能力。
2、可以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水平
13
注意事项
1、保持低度照明,防止焦深的增加,
使测量无意义 2、调整瞳距为近用瞳距
3、视窗内设置交叉柱镜
4、当第一次达到横竖线一样清晰时,要 先变为竖线清晰,再降低所加正镜片,直 到达到横竖线清晰
14
调节反应的意义
1、评估患者在双眼视状态下,视近的调节状
态 ,进行视觉功能分析 2、调节滞后与患者近视眼的进展有关 3、调节滞后的患者通常不主张配渐进多焦点 眼镜 4、调节反应也可以用于老视患者,为其确定 实验性近附加。
23
17
实验步骤
5、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令患者通 过+2.00DS的镜片观察视标,视标一清楚即 翻转至-2.00DS,并开始计时,视标清楚即 刻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循环 数和有困难的镜片。
(一循环包括+2.00和—2.00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 数)
18
19
的交
叉柱镜位于视窗 4、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 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8
实验步骤
5、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 条栅视标
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 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调节灵敏度检查方法

调节灵敏度检查方法
调节灵敏度是指调整某种设备或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程度。
在不同的领域中,调节灵敏度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节灵敏度的检查方法:
1. 实验室设备,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如光谱仪、色谱仪等,通常可以通过调节仪器上的控制面板或软件界面来进行灵敏度的调节。
检查方法包括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测试,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灵敏度参数,以确保仪器对样品的响应符合实验要求。
2. 传感器和探测器,在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传感器和探测器的灵敏度调节非常重要。
通常可以通过改变传感器的工作范围或调整控制系统的反馈参数来实现。
检查方法包括使用标准信号源进行校准,比较传感器输出和标准信号的差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电子设备,对于电子设备,如音频设备、摄像机等,灵敏度的调节通常涉及到增益或灵敏度控制。
检查方法包括使用标准输入信号进行测试,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增益或灵敏度参数,以获得所需的信号质量和响应速度。
4. 机械系统,在机械系统中,灵敏度调节可能涉及到调整机械部件的松紧程度或灵敏度参数。
检查方法包括使用标准负载或输入信号进行测试,观察系统的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机械部件的工作状态或参数,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总的来说,调节灵敏度的检查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标准信号源或样品进行测试,观察系统或设备的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相关参数或部件,以确保其符合预定的工作要求。
在进行调节灵敏度时,需要注意保持测试环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获得可靠的调节结果。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一、BCC检查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为+0.25~+0.75D。
1. 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
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处,将两眼辅助镜片的±0.50转至90o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o),不需要额外增加照明,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处的FCC视标。
2. 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3. 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4. 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反应量为零。
负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减少调节的能力,正常值为+2.25~+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退回前一片。
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 检测值正常说明无调节参与,测得的度数是真实度数;检测值偏低说明有调节参与,即假性近视,需要散瞳处理;检测值偏高说明负镜过矫或正镜欠矫。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正常值>-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记录增加的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 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过调节训练;5. 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调节灵敏度的测量(1)

检查结果参考值
单眼测量 5.5 cpm 6.5 cpm 10--11 cpm 10--11 cpm 10--11 cpm
双眼测量 3 cpm
3.5 cpm 8 cpm 8 cpm 8 cpm
调节灵敏度测定
调节灵敏度的定义
• 测量调节反应的灵敏度和持久力,即快速的放松调节和动用调节的能力
调节灵敏度的测量方法
• Hart表法:
– 通过注视距离的改变所需要的调节
• 反转拍法:
– 通过在眼前加正负透镜来改变调节
测量灵敏度先双眼一起测量?
• 双眼测量调节灵敏度设计到两个方面:
–调节 –集合
• 如果双眼测量能通过,说明调节和集合都正常的
翻转拍法
• 准备:反转拍、秒表、视标 • 检查步骤:
– 矫正屈光不正 – 视标放在40cm,照明良好 – 先看+2.00D,看清楚后翻至-2.00D,清楚后再翻至+2.00D,记录1分钟的次数 – 如果双眼测量不能通过,则测量单眼
反转拍结果分析
• 双眼能通过:调节、集合都正常 • 单眼通过:调节正常,集合异常 • 单眼不能通过:调节异常,集合正常(可能不正常)
双眼视功能异常的诊断

调节反应:BCC
步骤及记录 ⑴.暗照明(自然光,不增加额外照明) ⑵.双眼前加正负0.5D交叉圆柱镜 ①.若被检者者应主诉竖线较清晰,双眼
前同时加负球镜,每次加-0.25D,直至 横、竖线一样清晰止。
调节反应:BCC
②.若被检者者应主诉横线较清晰,双眼 前同时加正球镜,每次加+0.25D,直至 横、竖线一样清晰止。
调节不足(调节滞后)
体征: l调节幅度降低,比年龄相关最小调节幅
度低2D以上; l正相对调节(PRA)减弱; l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2.00D镜片通过
困难; l 调节滞后:MEM结果>+0.75D; l 近处(40cm)BO模糊值可能偏低;
调节不足(调节滞后)
女,20岁, 主诉:看书20分钟即感视物模糊,疲劳 检查: OD -5.00D=1.0
负/正相对调节 :NRA/PRA
⑹.再检测PRA,将球镜度回退到CAMP 时,双眼同时增加负球镜度,每次加0.25D,每三秒增加一次,直到被检者 主诉开始出现模糊并且保留这一模糊时 刻3-5秒,若3-5秒内模糊视恢复清晰, 可继续增加屈光度;但若超过5秒仍未恢 复,停止测试,用此时的球镜度与 CAMP时球镜度的差值,作记录。
调节灵活度异常:
MEM :+ 0.25D NRA: +1.25D PRA -1.00D Flipper: OD 0cpm OS 0cpm
OU 0cpm ( 正负镜片识别均困难)
调节超前 调节不足 调节不持久 灵敏度异常
调节幅度
__ <2D以上
__
正相对调 节PRA
负相对调 节NRA
+/2.00D
④. 再向后慢慢移动视标离开鼻根部至 看清楚,这一点为调节近点的恢复点。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与佩戴框架眼镜后各自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1个月、6个月、1年.结果 (1)调节滞后量: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5 ±0.28、0.92±0.16、0.62±0.13、0.6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3±0.27、1.03±0.19、0.82±0.11、1.08±0.16.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灵敏度: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33±2.65、10.82±2.06、10.90±2.48、11.0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56±2.32、10.76±1.88、10.85±2.08、9.02±1.97.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月、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1年:实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实验组戴镜后对调节滞后量的改善较明显,并使其逐渐趋于正常化;对照组对调节滞后量改善较慢,不能使其达到正常值,且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滞后量会变大.(2)实验组对调节灵敏度的改善更快,对照组较慢,在近视度数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两组的调节灵敏度相似,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灵敏度下降.(3)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5(023)001【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等效球镜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作者单位】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国家,如何控制近视的增长,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病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在流行的角膜塑形镜经研究证明能够有效控制近视的增长速度。
实验三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竖线清楚,说明此时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 刺激属调节超前;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 前增加负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10
实验步骤
9、记录患者眼前增加的负镜片的量,即为调
节超前的量。ACC Lead: xxxD
10、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或横竖现
同样清晰,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 增加正镜片,直至患者报告竖线较清晰。
11
11、再逐步降低眼前增加的正镜片度数,直
至横竖线一样清楚。
12、记录患者眼前增加的正镜片的量,即为
调节滞后的量。若达不到横竖一样清楚,则 记录横线 清晰时的最大正镜度。
记录为:ACC
Lag:
xxxD
12
人群中 对于非老视患者: ACC Lag +0.25D-+0.75D 而且有着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17
实验步骤
5、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令患者通 过+2.00DS的镜片观察视标,视标一清楚即 翻转至-2.00DS,并开始计时,视标清楚即 刻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循环 数和有困难的镜片。
(一循环包括+2.00和—2.00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 数)
18
19
23
实验步骤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2~5步骤。 7、同时打开左右眼,重复2~5步骤 8、记录 OD: Xcmp OS : Xcmp OU : Xcmp
20
标准值
双眼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两眼的差别不超过:4cpm
调节功能的检查及应用

调节功能的检查及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这些生活的乐趣大多来自手机、电脑和互联网,而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娱乐,无形给眼睛都增加了负担,临床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顾客,他们有的视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屈光问题,而是和双眼的近距离长期使用引起的不适,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与屈光度和视力,很难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效果,长远看还是得不到满意结果。
所以全面的视觉质量提升不仅靠视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各项功能的检查和训练,也就是说视力好不一定视觉功能好,功能好才是真的视觉好。
临床上经常对顾客的调节功能进行评估,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一、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敏度四项检查。
(一)、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调节幅度是顾客具有的最大调节力,指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之间的屈光力之差。
因为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所以对于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全矫者而言,其近点距离的倒数即为其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主要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幅度会逐渐下降。
当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时,调节幅度就有可能出现与年龄不相匹配的现象,患者多会伴有视疲劳症状的产生。
临床上检查调节幅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移近法、移远法和负镜片法。
1.移近法(Push-up Method):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遮盖其左眼,正常照明。
验光师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者眼前1000px处,让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并以约50px/s 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近,直到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后,退回到最后清晰的位置,用瞳距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检者右眼的调节幅度。
同样方法检查左眼的调节幅度,而后是双眼调节幅度的检查方法也是一样的。
例如,一被检者移近法测得近点在眼前250px处,则其调节幅度为1/0.10=10D。
调节功能的测定 调节反应(BBC)测定

调节超前 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 竖线清晰,横线模糊
竖线清晰,横线模糊 1: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 2:竖线优先选择偏向
3.调节反应测定的意义
思考题
一个双眼+3.00DS 的远视患者,BCC 检查,发现 横线清楚,当显示窗读数为+3.50DS时,横竖线第 一次等清,继续增加正透镜至+4.00DS,竖线清楚, 患者的调节刺激量是多少?调节反应状态是超前还 是滞后? 调节超前或者滞后量是多大?
调节反应(BCC)检查
Accommodation Response test
58.64D
外界物体的光线发散度是对调节产生的刺激因素,我们把它称为调节刺激 晶状体对于调节刺激所作出的实际变化量称为是调节反应
3
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
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
58.64D
调节超前, 像落在视网膜之前
58.64D
-0.50x90/+0.50x180
90
+0.50
-0.50DC 180
垂直方向屈光力> 水平方向屈光力 顺轨散光系统
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
±0.50:内置交叉柱镜
成像在视网膜上
+0.5DC
-0.5DC
横竖线同样清晰
距离相等
调节滞后
调节反应量<调节刺激量
±0.50:内置交叉柱镜
+0.5DC -0.5DC
调节滞后, 像落在视网膜后
焦深和景深
BCC(Binocular Cross Cylinder)
任何带孔径光阑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
景深
C
焦深
焦点落在焦深范围之内,即可感知视物清晰 孔径直径越小,焦深越大
浅谈调节灵敏度的测定

浅谈调节灵敏度的测定作者:王宏伟来源:《职业·下旬》2014年第04期摘要:伴随着眼视光行业技术的进步,视光学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不断提高,而调节灵敏度的检查及分析已成为教学及考试的重点内容。
本文就什么是调节灵敏度、调节灵敏度的测定方法及结果分析进行逐一阐述。
关键词:调节灵敏度反转拍调节刺激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经常有些学生戴着刚刚验配的眼镜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戴上刚刚验配好的眼镜看远时很清楚,可看近时看不清,尤其在看远后再看近的瞬间会很模糊,但再仔细看一会就又看清楚了。
那么当我们为其重新做检查时发现光度、瞳距完全准确,而当我们为其做调节幅度检查时发现其调节幅度大致正常(与其年龄相当)并无多少下降,可是当为其做调节灵敏度检查时发现结果比正常值低。
由此我们认为即使是年轻患者,调节幅度在正常范围,可当其调节的灵敏度下降时就会出现上述症状,此时为其制订调节灵敏度的训练方案,效果显著。
一、调节灵敏度调节灵敏度是人眼对不同的调节刺激所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即快速的放松调节和动用调节的能力。
调节灵敏度也是评价眼睛是否能够平稳有效地改变调节量的指标。
二、调节灵敏度的测定方法其测定的原理是在不同的水平上交替变换调节刺激,每次变换后视标变清晰,请被检者立即报告,并随即变换调节刺激,如此反复,计算1分钟内人眼有效改变调节量的循环数(circle per minute,CPM)。
调节灵敏度的常用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远近交替注视法(far-nraralterhate fixation method)和反转拍法(flipper bar method)。
1.远近交替注视法检测设备:遮盖板、Hart视力卡、秒表。
测定步骤及分析:在照明充足的环境下,被检者佩戴远用矫正眼镜。
分别在远处和近处放置远用和近用视力卡,将远用视力卡贴在3米远处的墙上,与患者双眼水平一致,近用视力卡放置在眼前40cm处。
让被检查者先注视远视力卡待其看清楚后再立即注视近视力卡,当近视表变清晰后再立即注视远视标,如此循环,检查1分钟内交替注视次数(从远至近再到远为一次)。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石浩淼;高祥璐;姚展翼【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所得结果的可供比对的正常范围,为临床检查中调节滞后测量方法的选择及结果比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81名18~25周岁在校大学生近视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行规范验光后,分别用Nott 法、MEM法和融像性交叉柱镜法(FCC法)测量其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的调节滞后量.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1)采用Nott法、MEM法及FCC法测量被检眼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调节滞后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38,P<O.001).(2)Nott法及MEM法测量结果与FCC法测量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15+0.381X,r2=0.305;Y=0.698+0.600X,r2=0.571.结论:临床上选择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时,应将测量结果与相对应的正常范围比对.【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3页(P504-506)【关键词】调节滞后;Nott动态检影;MEM动态检影;融像性交叉柱镜法【作者】石浩淼;高祥璐;姚展翼【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视光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视光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视光学教研室,天津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调节滞后是人眼在视近时实际调节反应会比调节刺激稍低的一种常见状态[1],是衡量人眼视近状态、检测调节反应及评估双眼视功能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发现视近时的调节滞后与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有紧密联系[2],调节滞后的测量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日渐广泛。
目前临床检查中常用的测量调节滞后的方法主要有融像性交叉柱镜试验法(FCC法)、Nott动态检影法和MEM动态检影法。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调节滞后是指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变化后,输出信号的响应跟随输入信号的变化所存在的时间间隔,它是衡量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之一。
调节滞后的大小与系统的稳定性、精度、速度等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在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测量调节滞后的方法主要有步跃法、脉冲法、正弦法和噪声法等。
虽然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在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于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的测量调节滞后的方法,包括步跃法、脉冲法、正弦法和噪声法,并基于MATLAB等工具,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各种方法的测量误差、适用范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而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测量数据收集,对比步跃法、脉冲法、正弦法和噪声法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基于MATLAB等工具,建立控制系统模型,实现各种方法的测量算法设计和仿真实验。
3.通过实验测量,对比各种方法的测量误差、稳定性和适用范围等性能指标,阐述各方法的优缺点。
4.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不同测量方法与具体应用场景之间的关系,并为实际控制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文献综述与数据收集:通过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获取关于调节滞后测量方法的相关文献,收集实验数据和记录各种方法的测量结果。
2.建立模型与算法设计:在MATLAB等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平台上,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实现各种测量算法的设计和仿真实验。
3.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基于实际控制系统,对比各种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稳定性和适用范围等性能指标,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课程名称眼屈光学基础班级课程类型实验授课课时1h 学期授课教师教授内容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章节内容实验三教学目的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教学要求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能够独立对患者进行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
教学重点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教学难点“十字视标和交叉圆柱镜的成像效果教学手段讲授+ 幻灯片+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实验目的: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熟悉测定原理。
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调节滞后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小于比调节刺激量,它与调节超前、调节灵敏度同为调节功能的重要参数,是衡量调节功能优劣的指标。
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2.5D,而患者所产生的调节力为1.5D,此为调节滞后;若患者产生的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
事实上,在患者所具有的最大调节力大于调节刺激时,为维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力总是与调节刺激是相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调节超前的现象少见,除非出现调节痉挛的现象。
调节灵敏度则指的是被检者调节力紧张和松弛的灵活程度。
(一)调节滞后的测定实验仪器及材料:1综合验光仪、2近视力标杆3近视力表盘实验方法与步骤: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1)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0.50D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
(此交叉柱镜的负轴位固定于90О,正轴在180О,点光源通过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横线在前,竖线在后,如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课程名称眼屈光学基础班级课程类型实验
授课课时1h 学期授课教师
教授内容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章节内容实验三
教学目的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能够独立对患者进行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
教学重点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
教学难点“十字视标和交叉圆柱镜的成像效果
教学手段讲授+ 幻灯片+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
实验目的:
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熟悉测定原理。
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
调节滞后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小于比调节刺激量,它与调节超前、调节灵敏度同为调节功能的重要参数,是衡量调节功能优劣的指标。
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2.5D,而患者所产生的调节力为1.5D,此为调节滞后;若患者产生的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
事实上,在患者所具有的最大调节力大于调节刺激时,为维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力总是与调节刺激是相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调节超前的现象少见,除非出现调节痉挛的现象。
调节灵敏度则指的是被检者调节力紧张和松弛的灵活程度。
(一)调节滞后的测定
实验仪器及材料:
1综合验光仪、
2近视力标杆
3近视力表盘
实验方法与步骤: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1)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0.50D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
(此交叉柱镜的负轴位固定于90О,正轴在180О,点光源通过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横线在前,竖线在后,如图2。
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对调节力足够的人而言,为保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应使两条焦线形成的最小弥散圆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使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2.5D,患者感觉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若患者反映竖线较横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前,竖线靠近网膜,横线远离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属调节超前;若患者报告横线较竖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后,竖线远离网膜,横线靠近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属调节滞后,患者近距离阅读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补偿下加光。
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继续进行第7步。
7、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时,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假设增加+1.0D的正镜片以后横竖线同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1.0D。
8、记录:ACC Lag:xxx
(二)调节灵敏度的测定:
实验仪器及材料:
∙近视力表、
∙调节灵敏度测定翻转拍(+/-2.00D)
实验方法与步骤:
4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5将近视力表置于被检者40cm处,保持良好的照明
6检查患者的近用视力
7
选择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注视目标。
8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如图2),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翻转翻转拍使-2.00D一侧的镜片置于眼前,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又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再进行翻转,依此作为一个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数
9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2~5步骤。
10同时打开左右眼,重复2~5步骤
11记录:R:Xcycle
L:Xcycle
OU X:cycle
思考题:
1、试述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定原理及意义
2、试述调节灵敏度的测定原理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