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5)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学派⊙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仁”和“礼”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历史提纲必修三

历史提纲必修三
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四大发明
1、造纸术:开始发明于西汉初期,东汉蔡伦进行技术改进发明了蔡侯纸,经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开始使用彩色
2、评价:其思想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名言: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①、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都强调人的价值。
②、异:智者学派鼓吹绝对的民主政治,而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智者学派重视自由而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并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编订《授时历》,与今公历基本相同
农学: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为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农书
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经络学说、针灸
疗法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政治: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
展,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经
施教;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
本恶;“制天命而用之”。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②、道家:老子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顺应自然,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
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3 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主要观点道家:老子:(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辩证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贵贱、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2)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差别,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儒家: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上整理“六经”。

言论载于《论语》)。

(识P5图)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3)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主张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1)政治上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2)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3)提倡节俭;(4)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2)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纲要

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纲要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纲要1.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考纲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网络体系线索梳理1.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演变轨迹(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

(2)改造和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

(4)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

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与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知识自主整合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背景(1)经济上:【1】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意识形态和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3.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必修三第1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1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历程★从春秋末期到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演变规律:思想自身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也是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Ⅰ.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必修三文化史复习提纲(1~6)

必修三文化史复习提纲(1~6)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时间:春秋战国2、背景: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革时期3、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一批学者或思想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代表: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⑵墨家:墨子⑶法家:韩非子⑷道家:老子和庄子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孔子: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⑵政治上: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⑶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孟子:“亚圣”,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政”⑵“民贵君轻”⑶性善论3、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义”⑵“君舟民水”⑶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⑴都有“仁”的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⑵都有“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三、道家1、老子:春秋末,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世界本原“道”;⑵简单辨证法;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道家代表四、法家——战国韩非子主要思想:法治(法、术、势)——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需要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社会背景:1、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春秋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逐渐复苏(汉初)2、西汉国力强盛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特点:糅合道、法、阴阳五行思想继承先秦儒学“仁”、民本思想,新增“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主要内容:⑴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新儒学基础)⑶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1、汉武帝尊儒措施:(1)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上: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结果:儒学独尊;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教学提纲一、认识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二、复习内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重点知识:2、知识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重点知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知识点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宋明理学1、重点知识:2、知识点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在明代的发展,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即将出现。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重点知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必修3专题一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必修3专题一百家争鸣主张与成就(1)政治思想主张:①:“”的学说②“”的学说:③提出“”(3)天命方面:注重,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方面:①有教无类②创办私学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培养学生)④整理文献:“六经”:《》《》《》《》《》和弟子编纂的《论语》)2.思想主张①道德:提出道德规范有4种(、、、)②政治:提倡“”学说。

“”)2.主张:(1)哲学(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2)学习方面: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3)政治方面:君舟民水,礼法并用(2)基本思想主张:A、哲学方面:①老子认为“”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②朴素的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B、政治方面:”和“”思想(消极悲观)2(2)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1)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2)思想来源:将“”“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思想,加以系统理论化(3)思想主张:①主张加强,②。

③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影响①对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独立的法家学派消失,其法治思想被系中,吸收到儒学体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墨家的基本主张:①主旨:“”,②具体:等一系列主张, 3.墨家特点:纪律严明、苦干与自我牺牲、讲求实际功利4.发展趋势:以后,逐渐淹没失传三、影响(理解)(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一)背景:2、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3、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4、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剧变,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井田制不断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确立,小农经济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走向崩溃,郡县制与军功制逐渐形成并确立。

3、阶级关系上: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夺取政权。

“士“阶层日趋活跃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的士,也为思想争鸣提供了平台。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三、董仲舒的思想及评价1、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c.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2、评价:A.积极方面:a.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b.宣扬“天人感应”学说,用天神来约束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c.提出“三纲五常”,其中的道德标准“五常”的推行,有利于个人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B.消极方面:a.“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实施,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b.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学说,神化皇权,加速了中国古代皇权的加强,形成皇权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强化了人们的迷信观念,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c.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等级规范“三纲”的实施,消极影响巨大。

“君为臣纲”加强了皇权,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父为子纲”加强了父权,不利于子女独立精神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夫为妻纲”强化了丈夫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不利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战国时,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纲要人民版必修 3一、百花怒放1、初期儒学(1)、孔子(儒家首创人)( 政治) :中心是“仁” 与“礼”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敬而远之,民本思想(教育):有教无类,创始了中国古代个人讲学之风;讲解课程以六艺为主。

因材施教、启迪式、学思并重等教课方法(编纂):《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2)、孟子“亚圣”( 政治 ) :德政学说(思想中心)、民贵君轻( 人性论 ) 人性本善(3)、荀子(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数而用之”( 政治 ) :“君舟民水”、礼制并施(人性论):“性恶论”2、道家(1)老子(李耳)哲学:中心“道”,事物拥有相反的两面、“弱者道之用”(朴实辩证法)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哲学):道”乃世界最高原则、“齐物”、“逍遥”《庄子》文章特色:想像丰富,擅长用寓言讲道理,浪漫主义3、法家(1)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2)商鞅变法:取销世卿世禄制、井田制,推行重农抑商、思想专制(3)韩非:“法”、“术”、“势”联合,“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4、墨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约等贡献:认识论“三表” 法、逻辑学、二、儒学盛行1、“焚书坑儒”批评: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认(本质:文化专制)经过:汉武帝起贤能文学,2、罢黜百家董仲舒文化体系改革(中心:确定儒学独尊地位)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场面,儒学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有益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时间:汉武帝时3、太学的出现: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初步成立地方教育系统,太学生参政:“太学清议”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变化:“世官制”(先秦)—察举制(秦汉)—科举制(隋唐此后)(2)影响(书 P10)三、宋明理学专心爱心专心1、理学创办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的窘境:玄学、道教、佛教冲击(2)唐朝中兴儒学:韩愈(“道统”)、李翱(从“性命之源”理解)(3)宋朝儒学中兴运动:要求以唐为鉴中兴儒学2、理学的创办:北宋五子(1)周敦颐:天人合一 , 为理生万物供给依照(2)邵雍:从头摆列《周易》六十四卦,找寻宇宙与人一致的来源,为理学成立开拓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2.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一、出现背景
1.古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2.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对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1.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起源和发展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和价值观念
3.儒家思想对政治、社会、家庭等领域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1.道家思想的源流和演变
2.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和主张
3.道家思想对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四、佛教的传入与融合
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途径
2.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和发展
3.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
1.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和冲击
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3.其他外来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变革
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当代价值
1.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传统文化在培养国民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3.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七、总结与展望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与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3.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了解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兴起和传承,同时也要了解外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在当代,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战国时,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天理”就是是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认识论:“格物致知”,求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1)、哲学思想: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2)、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黄宗羲)。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无有责”(顾炎武)。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

④、哲学上,世界是物质的,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1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具体表现是: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二、疑难点突破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天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之际君主批判与启蒙运动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与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它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而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思想家主要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对未来资本主义提出了很多构建,如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他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描绘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期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宪来代替君主专制。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1)、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5、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2)、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3)、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4)、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5)、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2)、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框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链时间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