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清贫》导学案知识点全面
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不愁吃穿,生活富足,你认为还有必要保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吗?
“清贫”不仅是指物质生活贫困,更是指淡泊名利的精神。只有保持“清贫”的生活态度,才能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清正廉洁,坚守节操。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过贫穷的生活,但这种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却不能摒弃。
二、知识点(读两遍)
1、我会认读:(读两遍)
2、多音字:
3、近义词:
奢侈—奢华 齿冷—耻笑 企望—渴望 清贫—清苦
朴素—节俭(素净、朴实) 舍己为公—舍己为人
4、词语解释:(标红的词语重点记在书上)
【朴素】(生活)节约,不奢侈。
【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筹集】筹措聚集。
【矜持不苟】指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不苟:不草率。端庄严谨,毫不马虎,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本文指约束自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表现了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竟然不择手段,表现国民党兵士的凶恶、贪婪、野蛮的嘴脸,侧面衬托出方志敏同志忠于革命的高尚品德。
6.“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哼”表现了方志敏的临危不惧,“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镇定以及对国民党兵士的蔑视。
四、课文梳理,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方志敏怎样的品质?
本文记叙了方志敏在被捕当天,敌人在他的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的事。表现了他甘于清贫的品质。
5、品读释疑(▲在文中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并批注对句子的理解)
1.“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秀教案
节)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
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感受)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
(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前预习: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前预习: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的第12课,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清贫的概念,明白清贫并不代表贫穷,而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部分学生对清贫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清贫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现有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对清贫概念的理解。
3.文中修辞手法的欣赏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清贫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清贫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清贫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清贫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可包括: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清贫的?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清贫的理解。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清贫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12课提灯女神导学案
课题:12.提灯女神 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展示
1.认识“誉、鄙、歧、毅、伦、敦、窟、患、批、渍、臭、降、瞩”13个 生字,能正确书写。 2.能概括各段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概括各段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不是„„就是”“不仅„„还学
案
学 习 流 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在课本标注) 3.给课后生字组上一个词,写在每个生字的后面。 4.读一读下列词语 声誉 鄙视 歧视 伦敦 贫民窟 患者 大批 污渍 瞩目 下降 优裕 毅然决 然 臭气冲天 安然长逝 5.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本文可分为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 )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讲( )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讲( ) 三.练习与巩固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无所( )( ) 气急( )坏 ( )气冲天 不( )于耳 ( )目无亲 衣食无( ) 百( )交集 ( )哭无泪 2.写近义词 安慰( ) 关怀( ) 亲切( ) 探视( ) 鄙视( ) 朴素( )毅然( ) 照料( ) 3.缩写句子。 (1)山顶上一束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了姐姐获奖的喜讯,年迈的父亲激动得手抖个不停。新 课 标 第 一 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在他乡的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便清晰地浮现在 我的脑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示范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示范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勤劳、善良的品质,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乐观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学生对生活困难的体验相对较少,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贫穷家庭的生活可能难以感同身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的乐观精神,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2.课文大意的把握;3.体会主人公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3.生字词卡片;4.课堂练习题;5.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发音。
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表情,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简洁流畅,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词语、句子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廉洁自律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标题《清贫》,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清贫?为什么要以清贫为主题?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协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能保持清贫?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的第12课,主要讲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于贫穷的认识和态度。
文章通过讲述朱自清先生童年时的一次遭遇,表现了他对于贫穷的深刻理解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不常见的字词有所陌生,需要教师的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能够认读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先生对于贫穷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学生对于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能够认读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难点:理解朱自清先生对于贫穷的深刻理解和态度,以及对于贫苦人民的同情。
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字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和解释的PPT或黑板,生字词和文言文的卡片,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铅笔,对于贫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于贫穷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清贫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课文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示了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如勤劳、节约、乐观等,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贫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案例时,可能对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缺乏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课文中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贫困时的乐观态度。
3.换位思考,体会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贫困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贫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贫困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生活中是否只有艰辛和痛苦?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在面对贫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扮演文中的角色。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提高词汇积累。
–能够通过阅读文章体会贫困对人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关心贫困人群。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明白清贫并不等于悲哀,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展开讨论和思考。
•难点:体会贫困对人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本节课的标题《清贫》,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清贫,清贫对人有哪些影响。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围绕“清贫”这一主题,提前整理自己对清贫的理解和看法,并做简短发言。
3. 阅读与解析(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清贫》,老师带领学生解析生僻词语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组讨论清贫对人的影响,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换看法。
5. 情感体验(10分钟)•给学生放一段小视频或播放音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听力来感受关于“清贫”主题的内容。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整理课堂讨论的要点和学生的思考,进行课堂小结。
7. 课后拓展(自习完成,时间自定)•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作文描述一个清贫家庭的故事,可以自由发挥。
四、板书设计•标题:“清贫”•关键词语:清贫、人物性格、勤俭持家•重点句子:…•思考问题:清贫对人的影响是什么?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贫困对人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价值观。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让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清贫》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导学案设计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搜集方志敏烈士的相关资料。(教师)
2.准备方志敏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题质疑,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作者。
3.引导学生质疑: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1月被俘入狱,《清贫》就是他在囚室里所写的。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1.展开识字学词活动:
(1)小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2.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或进行概括。
3.明确方志敏是一个朴素、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人。
1.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生字词问题,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用时:18分钟)
(1)组织学生谈感受。
(2)对比感悟人物形象。
句段二: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这个句段说明了什么?
(话内容及描写兵士情绪变化的内容,组织学生谈体会。
(2)在对比中感悟人物的品质,并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的道理。
句段二:
(1)用国方兵士的“满肚子热望”反衬方志敏的清廉。
a.“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动作描写体现了国方兵士贪婪丑恶的嘴脸。
b.紧抓“一个铜板都没有”体会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导学案(横)
1、给划横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自然界不呆板表示理所当然
(1)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2)他虽是第一次参加演出,但表演得十分自然。()
(3)他经过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心里自然非常高兴。()
2、展开想象,说说假如没了树木,世界将会是怎样
五、我的收获:
⑵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_____。灰尘虽然_____,但_____。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_____,则又令_____。这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个_____。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课文,填写下表。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三、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介绍灰尘的和,告诉人们。
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导学案班级:组名:小主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2、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学习重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自主探究】
一、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给生子组两个词(本文、课外)
2、找出易错点
3、找到形近字
4、找出多音字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6、理清文章脉络:分段,写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1、读课文2、自主识字3、积累词语
【合作交流探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____,天空将____大自然____,地球上的水将_____。因此,_______。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1)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1)一、教材概述1.1 课文内容本节课是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清贫的生活,描绘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贫困生活的坚持,展现了清贫中的宝贵品质。
1.2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清贫生活的尊重与理解;•激发学生对贫困群体的同情与帮助意识。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及主题;•难点:理解清贫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过程2.1 第一部分:导入与热身(5分钟)1.随堂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2.学生互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清贫的区别。
2.2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词语理解及课文内涵展开思考。
2.3 第三部分:课文分析与讨论(20分钟)1.关键问题:针对课文主题及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表达对清贫生活的看法及感悟。
2.4 第四部分:课文延伸与拓展(15分钟)1.阅读拓展:推荐相关文章或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清贫与人性的内容;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对《清贫》这篇课文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清贫生活中蕴含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同情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能力。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清贫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物形象及人生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相关课文中引入更多社会关怀与责任教育的内容,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为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1)希望这篇文档符合您的要求,如有需要我可以进一步调整与补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 清贫》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选自《方志敏全集》。
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讲述了作者方志敏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通过描绘家庭的贫困、父母的辛劳、自己的奋发学习,展示了清贫的生活状态和坚韧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清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学习作者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交流表达能力;学会从生活中提炼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清贫生活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2. 把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方志敏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句。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阅读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贫》2. 作者:方志敏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清贫生活的赞美和感恩之情,把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5.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
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12.清贫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3.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4.了解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士兵的心态发什么了怎样的变化?5.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士兵的心态发什么了怎样的变化?一板题、示标在本单元《古诗三首》中,我们欣赏了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在诗歌里表现人物的作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感受到了动作、语言描写对于体悟毛主席内心的好处;在《军神》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其相应的动作描写给读者带来的强烈震撼。
《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略读,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三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5分钟后检测。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找出文中的重点,优美词句。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课文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方志敏怎样的品质?2.方志敏的“贫”是什么意思?(用课文中的话回答)3.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整个过程中,国民党士兵的心态发什么了怎样的变化?5.“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师:时间到,停。
先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方志敏怎样的品质?生:本文记叙了方志敏在被捕当天,敌人在他的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的事。
五年级语文第12课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12.地球信箱执笔人:谭琴审核:沈新华授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备注:【学习目标】1.认识、学会“箱”“邮”“圣”“脊”“梁”“腹”“媒”“迸”“炽”“佛”10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注意课文第2--5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内容】【知识链接】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国。
A.学生自学部分1.看拼音,学词语。
xìn jiān shèng jié chì rè xìn xiāng()()()()jǐ liáng bèng fā yóu fā fǎng fú()()()()2.辨字组词。
梁()佛()炽()煤()粱()拂()织()媒()B.小组合作学习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2.地球这个大信箱都有些什么信件,都是谁给谁写的?2感知课文(1)你最喜欢哪一封信?为什么?(2)这些多情的信件给作者和读者怎样的启迪?(3)读第2--5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这样写的好处有什么?C.学生展示A.B部分内容【达标测试】1.听写信笺脊梁炽热感人至深灰蒙蒙圣洁迸发仿佛邮件邮箱2.辨字组词箱()腹()佛()邮()相()复()拂()由()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多情的()()的白云()的宣言()的信笺()的云天()的诗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2课 清贫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中贫穷,但母亲依然勤劳节俭,含辛茹苦地供孩子们上学。
课文通过回忆儿时的家境和母亲的教诲,教育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勤俭节约,奋发向上。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表达贫穷的细节理解不够,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勤俭节约的认识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清贫”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清贫”造句;深刻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勤俭节约的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教材、字典等教学用具。
4.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出示图片,展示贫穷家庭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贫穷的生活。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一曼在狱中坚守信仰、英勇斗争的故事。
通过对赵一曼同志精神的赞扬,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但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内涵,如赵一曼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等,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尚浅,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加深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赵一曼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赵一曼坚定的信仰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赵一曼的事迹。
2.难点:深刻理解赵一曼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以及课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赵一曼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赵一曼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赵一曼事迹相关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赵一曼的精神。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赵一曼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赵一曼产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
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说说。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读人物的的语言和剧本提示(即文中带括号部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学习准备
搜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自主学习
1、给生字注音:
半截()许诺()熄()灭厨()房
烛芯()楼梯()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奈:讨厌:
不耐烦:若无其事:
纯洁:厉声:
3、找出你认为精彩的部分,分角色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要求:
(1)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心理,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伯诺德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1)当时,伯纳德夫人
(怎么做)
(结果怎样)
(2)当时,大儿子杰克
(怎么做)
(结果怎样)
(3)当时,小女儿杰奎琳
(怎么做)
(结果怎样)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他们这
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达标测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猛烈()昏暗()严肃()显眼()
安全()粗暴()放心()若无其事
()
4、“八年了,别提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相关链接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它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适合舞台演出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剧本的一般特点
(1)强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的发展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剧本的情节结构—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在最后还有尾声。
人物的性格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2)集中性。
由于舞台的空间和演出的时间限制,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它必须突出主要的线索、主要的事件。
剧作者常常把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浓缩到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把千变万化的生活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3)语言精练和个性化。
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人物间的对话,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归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