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历史变迁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https://img.taocdn.com/s3/m/9eb3e4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c.png)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引言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二型糖尿病药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成果和医学实践经验,揭示二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根据时间顺序,分为5个大点来阐述二型糖尿病药历的发展。
正文:1. 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有突破性的作用。
- 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较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更加安全有效。
- 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形成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成为重要的治疗药物。
2. 新兴技术的应用- 胰岛素敏感剂的研发: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替代治疗:提供替代性胰岛素,以满足机体的胰岛素需求。
- 肠道激素类药物的发展:通过调节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血糖控制。
3. 个体化治疗的兴起- 遗传学和基因治疗:分析个体基因,实现个体化治疗。
-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研究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 饮食和运动指导:根据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4. 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 胰岛素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胰岛素分泌的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深入探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 造血干细胞和胰岛素细胞的移植:通过移植干细胞和胰岛素细胞,修复受损的胰岛功能。
5.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从基因层面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
- 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治疗。
- 胰岛素替代技术的改进: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胰岛素替代技术。
总结:二型糖尿病药的历史经过了多次突破和创新,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到胰岛素替代治疗,都在不断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也为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和胰岛素替代技术的改进。
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新的突破和创新,为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希望。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现代治疗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现代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cfe7a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4.png)
去极化
Ca
++
KATP
+
Ca
++
65 kDa (格列美脲)
ATP 结合位点
Kir 6.2
SUR 1
140 kDa (传统磺脲类)
不同的与磺脲类受体的结合位点
格列美脲 ─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与其他磺脲类药物不同, 格列美脲与胰岛β细胞磺脲类受体的 65 kDa 亚单位结合
Kramer W,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1191(2):278-90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及现代治疗
2型糖尿病的双重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分类、作用机制以及靶器官) 优化血糖控制 ─ 安全达标、联合治疗 尽早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但糖耐量正常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水平降低伴糖耐量低减
2型糖尿病
β细胞功能障碍
胰岛素分泌
高葡萄糖水平
第
1
相
第
2
相
基值
0
~
5
分钟
时间
1997 Backwell Science Ltd.
胰岛素分泌波动小而不规则 缺乏进餐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应答 餐后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缓慢上升,峰值降低 两餐间不能恢复到基础状态 胰岛素原分泌在早期增加 晚期胰岛素的分泌缺乏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特点
双胍类
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 氯茴苯酸类
碳水化合物 分解/吸收
-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抵抗
噻唑烷二酮
1Kobayashi M. Diabetes Obes Metab 1999; 1 (Suppl. 1):S32–S40. 2Nattrass M & Bailey CJ. Baillieres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9; 13:309–329.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理性化治疗策略ppt课件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理性化治疗策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38fe6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05.png)
糖尿病发病机理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缺陷
IGT
DM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胰 岛 素 分 泌 ( 纵 坐 标 ) 基值
高葡萄糖水平 第1相
第2相
0~5 分钟 时间
餐后高血糖加重胰岛素分泌缺陷 是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
血浆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 分泌第一时相消失
2型糖尿病 正常
进餐
时间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胰岛素信号 传导系统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mg/dl)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不同胰岛素敏感性人群糖尿病在25年间的累积发病率
80
Low Si-low Sg
Low Si-High Sg
• 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中发现胰 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https://img.taocdn.com/s3/m/cb5a49c52af90242a995e538.png)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DM/IFH
DM/CH
126
IGT/IFG
110
i-IFG
(CGI)
NGT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7.0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荟萃分析
心
血
管
疾 病
1.5
相
对
危
险1
相关性 P>0.05
1.33
相关性 P=0.0006
1.58
空腹血糖 6.1mmol/L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阿卡波糖卓越的降糖疗效
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HbA1c 单独使用疗效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相当 降糖以外的临床益处: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联合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治疗以HbA1C达标为原则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NEXT page: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https://img.taocdn.com/s3/m/1abef0671eb91a37f0115c0d.png)
Ⅱ型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DM)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感染、多次妊娠和分娩、都市生活方式如应激、体力活动减少、饮食改变等都可成为Ⅱ型糖尿病的诱因。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
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三、临床表现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较多病人体型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较轻。
(一)症状本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多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致尿渗透压增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形成多尿。
2.多饮因多尿失水而出现口渴多饮。
3.多食葡萄糖是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丢失,病人常感饥饿,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增多,加之失水,致体重减轻、乏力和消瘦。
(二)并发症1.心、脑、肾、四肢、血管病变2.糖尿病性肾病变3.眼病变4.神经病变5.感染四、辅助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每日4次尿糖定性测定和24小时尿糖定量常用作疗效判断的指标。
2.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可疑糖尿病患者的检查。
方法是在检查前3天,保持较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至少禁食10小时后,将葡萄糖75g加温水300ml溶解,于清晨空腹服下,服糖前及服糖后0.5、1、2、3小时分别抽血,同时留取尿标本一个送检。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4df5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f.png)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1023e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a.png)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内分泌学-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 (1)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3)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 (5)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7)五、临床应用解析-基础胰岛素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9)六、ADA前沿资讯以及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 (11)七、高血糖危象救治和风险病例分享 (13)八、基于肥胖表型—谈肥胖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15)九、纯中药治疗新诊断T2DM (17)十、糖尿病肾病最新研究进展 (19)十一、关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探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获益 (21)十二、ADA 《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更新点解读 (23)十三、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策略 (25)十四、代谢-心-肾一体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27)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1.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不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剂量调整参考答案:C2.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不包括()A.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B.刺激胰岛素分泌C.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D.改善血脂谱,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E.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强无氧代谢参考答案:B3.胰岛素与()作为降糖疗效较高的两类降糖药物,能以“机制互补”的方式覆盖T2DM的大部分病理生理学缺陷A.SUB.GLP-1RAC.TZDD.MET参考答案:B4.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A.较早启用胰岛素相比较晚用胰岛素患者的达标率高B.尽早血糖达标,可带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获益C.尽早血糖达标,可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经济负担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5.糖尿病发病原因是()A.胰岛β细胞破坏B.对食物不耐受C.胰岛素分泌过量D.暴饮、暴食E.食过多的甜食参考答案:A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1.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为()A.32.2%B.32.9%C.49.5%D.50.1%参考答案:D2.关于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A.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减退,GLP-1RA针对餐时胰岛素分泌减退,二者联合兼顾了胰岛素分泌减退的基础与餐时需要B.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针对空腹血糖,GLP-1RA主要针对餐后血糖,二者联合治疗兼顾了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有效控制C.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轻度减轻体重,而GLP-1RA显著增加体重,联合治疗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D.二者联合治疗增效的同时,避免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参考答案:C3.VERIFY研究:OADs早期联合治疗相较于单药起始的序贯治疗HbA1c 水平在()年研究期间持续更低A.3B.4C.5D.6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6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有颜色的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C5.关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减少单药治疗剂量,避免因单药剂量过大而带来的不良反应D.避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D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1.关于TIR的临床应用解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DUAL VIII 研究在未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B.DUAL V 研究在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C.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 TIR更优D.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 TIR更优参考答案: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IR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指标、血糖变化指标、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B.TIR与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负相关C.TIR与反映不同时长平均血糖变化的指标密切相关,TIR与HbA1c、GA呈线性负相关,TIR与1,5 AG呈线性正相关D.国内外数据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中国数据显示TIR每降低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CVD 死亡风险增加5%参考答案:B3.TIR指的是()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A.10B.12C.24D.36参考答案:C4.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TIR>()用于评估血糖管理A.40%B.50%C.70%D.85%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TIR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可改善TIRB.在相同的平均血糖水平下,血糖变异性与TIR呈正相关C.在HbA1c均为7%时,不同的血糖变异性会导致TIR差异巨大D.年龄、病程、BMI 与TIR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参考答案:B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1.下列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是()A.年龄≥35岁B.超重、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患者C.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参考答案:A2.以下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不可调整剂量参考答案:D3.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B4.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以下()人群不可用A.老年(≥65岁)B.轻度或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C.轻度、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孕妇及哺乳期参考答案:D5.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受血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
糖尿病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247de0de80d4d8d05a4f52.png)
糖尿病发病机理WHO1997 年报告1995 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并预计2025 年将达2.99 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 5 位死亡主因,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 及 2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
一、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w型超敏反应引起),t辅助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cytokine, 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作用与IDDM有关。
病毒、化学物质及死亡的B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IL-12 ),使Th1占优势,继而IL-2和IFN- 丫,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IL-1 B、TNF- a、TNF- B、IFN- 丫及自由基NO、H2O2-、02-,杀伤少量B细胞。
这些B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Th,产生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ICA )、谷氨酸脱羧酶(GAD )抗体、INS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释放CK,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放大B细胞损伤效应,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下降,最终导致IDDM。
Th 的激活受MHC- U 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的限制。
B细胞表面已发现有HLA-儿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历史变迁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46e68304b35eefdc8d333d0.png)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 2 3 4
通过胃肠道发挥作用的药物
通过肾脏发挥作用的药物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
改造后的胰岛素
通过胃肠道发挥作用的药物
– 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糖水化合物在胃肠道降 解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普兰林肽减慢胃排空的 速度,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 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维纶减少胆固醇吸收, 修饰胃肠道分泌的降低葡萄糖水平的肽类物质 – 肠促胰素(GLP-1)相关的药物:GLP-1 受体 激动剂、DPP4抑制剂
基因、环境和2型糖尿病
– 基因遗传性:不同种族糖尿病发生率不同
全基因组研究发现至少50个基因位点和2型糖尿病相关。
– 环境:糖尿病发病率在近几十年快速增长
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 碳水化合物刺激下,胰腺β细胞的应答能力下降 孕期宫内环境异常可以引起后天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β细胞数量下降和α细胞功能障碍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历史变迁
LOGO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1 2 3
过去: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现在:β细胞反馈调节和葡萄糖稳态
将来: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组学研 究
β细胞反馈调节和葡萄糖稳态
– 正常情况下血糖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波动, 这种稳态受体内胰岛素、血糖组成的反馈环的 调控。 – 反馈环由胰腺β细胞和胰岛素敏感组织组成。 – 介导这一过程的介质还不明确,可能是中枢神 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整合。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是FDA唯一批准用 于降糖的药物,机制尚不明确,与胰岛素相比,得谷胰岛素作用时间更久, 血糖控制相似,夜间低血糖更少 – 吸入性胰岛素是胰岛素历史上一个大变革,但 由于导致肺癌风险增加而终止 – 智能胰岛素,降糖作用是依赖于葡萄糖周围环 境。升高的血糖和糖基化的胰岛素和植物凝集 素竞争性结合,因此释放出胰岛素,如果血糖 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8ea6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b.png)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T2D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兴的治疗策略。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 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在T2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与T2D发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TCF7L2基因被发现与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T2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供能,从而引起高血糖。
此外,T2D患者的胰岛功能也明显受损,胰岛β细胞对刺激释放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高血糖状态。
3. 炎症反应与T2D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T2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低度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炎症反应还导致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
二、针对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的创新随着对T2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药物来治疗T2D。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减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SGLT-2抑制剂通过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减少血糖水平。
2. 营养与饮食干预饮食方式对T2D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断性禁食等新兴的饮食方式备受关注。
这些饮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 肠道微生物和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T2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T2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试述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展
![2试述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a0d42ddd36a32d7375812e.png)
2试述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展。
答: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
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
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
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
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
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
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2型糖尿病的治疗机制:胃肠道吸收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糖素抑制不足慢性β细胞葡萄糖β细胞功能异常α细胞功能失调功能衰竭↓↓↓↓↓α-糖苷酶二甲双胍磺脲类DDP-4酶抑制剂抑制剂格列酮类格列奈类在传统药物中,二甲双胍仍作为最经典药物在众多降糖药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ADA/EASD专家共识中被作为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唯一的一线口服药物并且贯穿全程,与其较强的降糖作用及独立于降糖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二甲双胍剂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ADA/EASD共识在2型糖尿病治疗的第一步即明确指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禁忌证时,应立刻和生活干预同时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及糖尿病预后的最终转归,延缓糖尿病的进程,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改善失调的细胞功能,增强对胰高糖素抑制,减缓慢性β细胞功能衰竭,减少副作用和改善依从性都是治疗中的新要求。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1b148071fe910ef12df873.png)
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 计失败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的总体效果不理想。
T2DM的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
现行方案保守, 遵循“阶梯式”原则, 血糖长期控制不
3个月后HbA1c>6.5%
非 超 重 患 者
加用胰岛素
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超 重 肥 胖 患 者
BMI≥24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
3个月后HbA1c>6.5%
\
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心血管死亡
心血管事件
46%
57%
59%
N Engl J Med 2008,358:580-91
有效 ——减少血管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联合——克服血糖控制的障碍,保护胰岛β细
胞功能
降低总危险 ——规范治疗,各项达标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中国指南)
指 血糖(mmol/L) HbA(%) 血压(mmHg) TC(mmol/L) HDL-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 女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标 空腹 非空腹 目标值 4.4~6.1 4.4~8.0
VOL359 NO
Sep
UKPDS 30年研究新结果公布
再次指引:
早期严格血糖控制 全面改善预后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50e66bf121dd36a22d824d.png)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8-05-03T13:24:38.2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4期作者:李华[导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是最具有流行性的一种的全球性慢性非传染疾病李华火箭军指挥学院门诊部 430012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是最具有流行性的一种的全球性慢性非传染疾病。
糖尿病患者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居多,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磺脲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双胍类、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格列奈类等。
本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功能障碍导致的,特征为高血糖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引发的慢性高血糖和多种器官的受损、功能障碍等具有关联。
在糖尿病中,属2型较为常见,随着逐渐上升的发病率,其已经是全球最为流行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诸多化合物开始在临床中进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1.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功能障碍导致的,特征为高血糖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
2型糖尿病患者最显著的病理特点为胰岛素抵抗(TR)。
TR指的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以及利用的效率出现明显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的胰岛素过多,进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发生,使机体血糖的稳定性得到维持。
TR以及导致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发生。
TR并非一种疾病,其为细胞、亚细胞、机体或组织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为诸多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表现出中医病机证候规律性以及基本共性。
导致IR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原因遗传性因素、肥胖、微量元素缺乏、长期高血糖等。
倘若T2DM患者机体内长时间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则可能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同时可能会导致患者高脂血症。
对2型糖尿病防治的变革和进展
![对2型糖尿病防治的变革和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8c09f02af90242a995e565.png)
对2型糖尿病防治的变革和进展1世纪初国外循证医学支持对IG和IGT者经生活方式干预不能奏效时可加服二甲双胍控制早期糖代谢异常。
国内稍滞后才主张。
这应该算是对型糖尿病前期糖代谢异常者以生活方式干预加治疗性干预来防止其进展为型糖尿病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目前国内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万还有占国人1%~%的IG和IGT患者在未来1年内可能进展为型糖尿病。
而这1%~%的早期糖代谢异常者是能够通过空腹血糖和OGTTh血糖筛查来早期发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防止其进展为型糖尿病的。
因此对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对型糖尿病的治疗一样重要同样都刻不容缓。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包括国外最新报道的可分为以下8种:①双胍类:作用是可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降低肝糖异生如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②磺脲类:不依赖血糖浓度的胰岛素促泌剂。
如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其中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因为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临床已较少应用。
③格列奈类:是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④噻唑烷二酮类:是胰岛素增敏剂。
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⑤α-糖苷酶抑制剂:有抑制和减缓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的作用如阿卡波糖。
⑥胰岛素:各种基因工程的人胰岛素,如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以及各种基因工程的半合成人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⑦胰高血糖素样肽1GP-1受体激动剂和GP-1类似物是新型的依赖血糖浓度的胰岛素促泌剂可保护和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如依克那肽和利拉鲁肽。
⑧GP-1降解酶二肽基肽酶-DDP-抑制剂:使内源性GP-1作用时间延长GP水平得到生理性提高。
只在高血糖时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释放改善β细胞功能如西格列汀。
对初期的型糖尿病人世纪9年代主张先行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较常应用的是上述前种药物当一种口服药物对糖尿病人出现继发性失效时再换用另一种药物或者联合应用另一种药物直到患者全部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时才主张应用胰岛素进行替代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后的胰岛素
– 与甘精胰岛素相比,得谷胰岛素作用时间更久, 血糖控制相似,夜间低血糖更少 – 吸入性胰岛素是胰岛素历史上一个大变革,但 由于导致肺癌风险增加而终止 – 智能胰岛素,降糖作用是依赖于葡萄糖周围环 境。升高的血糖和糖基化的胰岛素和植物凝集 素竞争性结合,因此释放出胰岛素,如果血糖 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 肠道分泌肽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样多肽(GIP),前者同 时作用于α、β细胞 – 胆道系统:持续向十二指肠输注胆汁酸,成纤 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水平增加,呈剂 量依赖性,FGF19具有胰岛素样的作用 –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可能和2型糖尿 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通过肾脏发挥作用的药物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达格列净和坎格列净增加尿葡萄糖排泄量,有 效地降低血浆葡萄糖浓度、体重和血压,但是 生殖器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5倍,40%感染 发生在下尿道,同时可引起血清LDL-C和HDLC胆固醇水平轻度升高,有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
基因、环境和2型糖尿病
– 基因遗传性:不同种族糖尿病发生率不同
全基因组研究发现至少50个基因位点和2型糖尿病相关。
– 环境:糖尿病发病率在近几十年快速增长
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 碳水化合物刺激下,胰腺β细胞的应答能力下降 孕期宫内环境异常可以引起后天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β细胞数量下降和α细胞功能障碍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 2 3 4
通过胃肠道发挥作用的药物
通过肾脏发挥作用的药物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
改造后的胰岛素
通过胃肠道发挥作用的药物
– 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糖水化合物在胃肠道降 解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普兰林肽减慢胃排空的 速度,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 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维纶减少胆固醇吸收, 修饰胃肠道分泌的降低葡萄糖水平的肽类物质 – 肠促胰素(GLP-1)相关的药物:GLP-1 受体 激动剂、DPP4抑制剂
肠道和大脑
–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传入神经,或者 间接通过循环系统,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释放及肝糖产生,从而调控血糖水平。 – 迷走神经被切断,胰岛素分泌就会受到损伤。 – 去除小鼠下丘脑,胰腺细胞功能失调,出现高 胰岛素血症。
LOGO
肠道和大脑
–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传入神经,或者 间接通过循环系统,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释放及肝糖产生,从而调控血糖水平。 – 迷走神经被切断,胰岛素分泌就会受到损伤。 – 去除小鼠下丘脑,胰腺细胞功能失调,出现高 胰岛素血症。
全身和胰岛炎症
– 肥胖通常表现为全身炎症状态,标志物为C反应 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研究表明两 者和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有关。 – 脂肪组织增多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堆积相关,巨 噬细胞活化后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并释放入血, 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加重胰岛素抵抗。
展望: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组学研究
– 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 代谢组学、脂类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 和转录组学整合可以更好的理解发病机制
代谢和脂类组学的研究表明,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增 加和肥胖及2型糖尿病相关。
– 新的方法鉴别出新的基因和代谢指标;确立胰 腺β细胞和胰岛素敏感组织之间反馈环的介质
– β细胞数量下降
多种因素,包括糖脂毒性和淀粉样蛋白在胰腺的沉积,通过氧 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引起胰腺β细胞凋亡。 30岁以后胰腺细胞就不能进行更新。
– α细胞功能障碍
空腹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进食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能抑制。 α细胞调节功能失调是原发还是继发于β细胞功能异常,目前 还不清楚。
β细胞数量下降和α细胞功能障碍
– β细胞数量下降
多种因素,包括糖脂毒性和淀粉样蛋白在胰腺的沉积,通过氧 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引起胰腺β细胞凋亡。 30岁以后胰腺细胞就不能进行更新。
– α细胞功能障碍
空腹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进食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能抑制。 α细胞调节功能失调是原发还是继发于β细胞功能异常,目前 还不清楚。
肠道和大脑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历史变迁
LOGO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1 2 3
过去:β细胞功能障碍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岛素抵抗
现在:β细胞反馈调节和葡萄糖稳态
将来: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组学研 究
β细胞反馈调节和葡萄糖稳态
– 正常情况下血糖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波动, 这种稳态受体内胰岛素、血糖组成的反馈环的 调控。 – 反馈环由胰腺β细胞和胰岛素敏感组织组成。 – 介导这一过程的介质还不明确,可能是中枢神 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