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发布时间:2022-03-14T05:12:07.837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期作者:胡迎迎[导读]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尤其是手部功能胡迎迎沛县嘉华医院神经内科 221600【摘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尤其是手部功能,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技术逐步完善,本文对强制性的运动锻炼疗法、脑机接口技术、手部矫形手套和机器人辅助设备结合情境模拟技术、重复经颅电磁刺激等康复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进展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因脑血管病变造成的局限性及全脑功能障碍,常病发于中老年人,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大部分患者均出现偏瘫性运动障碍,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1]。
最常见的后遗症脑卒中偏瘫,常见于一侧的肢体肌力减弱、肢体活动有障碍,常伴有同侧肢体冷热无感、疼痛不知等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其后期康复治疗尤为重要[2]。
而近年来,临床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安全、高强度的相关性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康复治疗1.1强制性运动锻炼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是近年来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锻炼的新型康复方式,在限制患者手运动及健侧前臀的同时,实施由易到难的训练[3]。
患者的反复训练。
可促进大脑新的营养成分产生,提高蛋白质含量,充分激发患者大脑皮质好的,从而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射性及兴奋性,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患者训练前,护理人员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内,若超过年龄化标准最高心率的75%,或出现头晕、不适等症状,立即停止训练[4]。
其措施为:(1)体位变化及肢位摆放:仰卧时,在患者头部垫放枕头,保持头部倾向一侧;患者卧位时,背部放软枕,保持前臂向后旋,肘部伸直,并手掌朝上,手指展开;健侧卧位时,患者侧卧躯干前后垫高枕,同时患肩部位尽量向前伸展。
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由于出血或缺血导致肢体的活动受限,特别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方法:将济南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标准的80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人)。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常规常规训练加上brunnstrom技术和步态训练,研究时间从2022年7月至11月。
治疗8周后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runnstrom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Berg平衡和Holden步行能力进行对比剖析。
结果:两个组之间的Brunnstrom分期评分和其他评估在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实验组的Brunnstrom分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项评定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Brunnstrom技术结合步态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疗效,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Brunnstrom技术步态训练偏瘫附录1 前言1.1 研究背景在世界各地,造成严重残疾的最大因素是脑卒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脑卒中给中国国民造成的伤害越来越突出,因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寻找一种高效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很重要[1]。
脑卒中康复治疗通常具有缓解病人在功能方面伤残,减少潜在危险的作用。
若在发病初期,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若在临床恢复期,康复治疗可以使用综合措施,发挥其自身的潜力,进而进行病残功能练习,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2]。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需求相较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需求更为强烈,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由于脑卒中导致下肢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的患者其生活质量较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体系下肢运动功能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偏瘫步态实验报告
偏瘫步态实验报告偏瘫步态实验报告引言: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
在康复治疗中,恢复患者的步态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分析其步态异常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
实验过程:我们选择了10位偏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他们的步态特征,收集了相关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另一组接受特殊康复治疗。
实验持续了两个月,每周进行一次评估。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步态周期缩短、步幅减小、步态不稳定等。
这些异常主要是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神经传导障碍等原因所致。
而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接受特殊康复治疗的患者相比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在步态改善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他们的步态周期延长、步幅增加、步态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讨论:为了更好地理解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我们发现,肌肉力量不平衡是导致步态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偏瘫患者中,受损的肌肉往往会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从而导致步态异常。
此外,神经传导障碍也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神经信号传导受到了干扰,从而影响了肢体的运动。
针对步态异常的康复治疗方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物理疗法、功能训练和中医康复等。
这些方法通过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和神经传导的改善,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功能。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论:通过本次偏瘫步态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特殊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本实验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较短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康复步态总结报告范文
康复步态总结报告范文康复步态总结报告康复步态是指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和恢复正常的行走姿势和步伐。
通过评估和分析患者的步态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并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指导,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将对我在康复步态训练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我了解到步态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和协调。
在康复步态训练中,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观察和分析患者的步行过程,而不仅仅关注某个具体的步态异常。
通过观察患者的站立、起步、行走和转身等动作,可以发现步态问题的根源和具体表现,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康复步态训练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通过不同的肌肉锻炼和平衡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支撑身体,并使整个步行过程更加流畅和稳定。
此外,康复步态训练还应包括足部功能训练,以恢复和改善足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一步提高步态质量。
第三,在康复步态训练过程中,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患者的步态问题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制定适合其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的康复计划。
康复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和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进展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在康复步态训练中,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定期的步态评估和功能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此外,及时的患者教育和指导也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进一步提高步态训练的效果。
在总结中,康复步态训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康复治疗。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步态问题,改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个性化治疗计划和持续的监测评估,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功能。
作为一名康复师,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康复步态训练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右
2平地行走的顺序
准备
出拐
右
左
3介助上楼梯的顺序
手
健侧
患侧
4借助下楼梯的顺序
手
患侧
健侧
5单独上下楼梯
拐
健侧
患侧
拐
患侧
健侧
其他的实用性步行训练
1.过沟坎 2.横跨步 3.走直线 4.利用活动平台 5.利用功率自行车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庞红
讲义内容分为:
有关步态分析的基础知识
偏瘫患者常见的步态及训练方法等
步行的定义
移动的重要手段
步态(gait) 步行(walk) 跑步(running)
需要肌肉和神经之间复杂的调整
步行周期的定义(walking cycle)
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 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步行周期。 基本单位以秒计算
骨盆上提步态 足下垂下肢呈棒状,为迈出在摆动期出现骨 盆上提动作。
评价要点:
全面:全身状况,平衡能力,ROM,疼痛。 观察步态:穿衣观察的服装,多走几遍,从前后左右观察。 观察要点:运动的对称性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盆有轻度内旋 5足对应小腿为直角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躯干向左侧下降,右侧骨盆 上抬 2下肢外旋位 3不能看到足前部下垂外翻
影响偏瘫患者步行的因子:
痉挛,瘫痪 姿势调节能力障碍 高级脑机能障碍(半侧无视,步行失行) 感觉障碍 运动调整,协调性障碍
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1:
足下垂内翻步态 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造成。支 撑初期足跟着地动作 难以完成,稳定性差,推进其力量弱,易跌倒。
偏瘫最好的恢复方法走路
偏瘫最好的恢复方法走路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行走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恢复走路能力对于偏瘫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最好的恢复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进行物理治疗是恢复走路能力的关键。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从而逐渐恢复走路的能力。
其次,使用辅助器具也是恢复走路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使用助行器、拐杖或者轮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行走训练。
这些辅助器具可以提供支撑和稳定,减少摔倒的风险,让患者更加安全地进行走路训练。
另外,进行步态训练也是恢复走路能力的重要环节。
步态训练是指通过模仿正常步态的方式,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方式。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步态异常,提高步态的协调性,从而更加流畅地进行走路。
此外,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训练也是恢复走路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患者可以通过练习上下楼梯、踩踏步、走直线、转弯等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行走能力。
这些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中的行走环境,提高自理能力。
最后,家庭支持和鼓励也是恢复走路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从而更快地恢复走路能力。
总之,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恢复走路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采取正确的方法,相信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的恢复方法能够对偏瘫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早日重拾自由的行走能力。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开题报告范文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开题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
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及矫正
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及矫正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及矫正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脑卒中偏瘫却打破这一精确机制,从而产生步态偏倚。
一、步行的生理学机制步行的高级调控极其复杂。
研究提示,脊髓中存在中枢模式发生器。
它是控制步态的低级中枢,接受特定的本体感觉传入及上位中枢的调控,经过整合,产生的节律性电活动可使屈肌、伸肌在步行时交替运动,即屈肌兴奋性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抑制伸肌活动,屈肌兴奋完成后伸肌的神经兴奋释放,引起伸肌活动,从而在步行动作启动后,产生自发性屈肌——伸肌交替兴奋,表现为肢体支撑——摆动交替。
其中,髋关节伸展是促进肢体由支撑期向摆动期转变的重要信号。
步行高级中枢的定位和其对步态的调控方式至今尚未明了,据推测,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均存在步行调控中枢,当其受损或传导通路发生障碍时,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异常步态。
越是高等的动物(如灵长类)其行走越依赖于脊髓上位中枢的传入刺激和调控,其中,位于脊髓腹侧的下行网状脊髓运动通路对迈步和步行是必不可少的(偏瘫患者通常保存这一通路)二、步行周期中时期的划分及机械动力学变化1、步行周期划分步行时,一侧足跟着地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1个步行周期.1个步行周期又分为2个时期,即支撑期和摆动期。
足跟接地即进入支撑期,足趾离地进入摆动期。
支撑期占步行周期的60%(其中单侧肢体支撑期占40%,双侧肢体支撑期占20%)摆动期占步行周期的40%。
双侧肢体支撑期中包括预承重期和摆动前期各占步行周期的10%各时期划分及有关具体内容如下:⑴、双侧肢体支撑期为双足着地、由双侧肢体支撑体重的时期,又分为被测下肢在前的“前足着地双足支撑期”(预承重期)和被测下肢在后的“后足蹬地双足支撑期”(摆动前期)2个时期。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或脑外伤等原因导致一侧身体出现运动障碍的病症。
偏瘫病人因为不能自如地控制身体的运动,常常出现步态异常的情况。
步态是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整体运动状态,并有自然、优美的动态特征。
而偏瘫步态是指在偏瘫病人行走时,由于受到了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导致步态异常的状况。
偏瘫步态的特点偏瘫步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行走不稳、步态异常等。
当病人受到脑部损伤时,其中一侧身体的肌肉功能受到影响,使得身体的平衡和行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 步态异常偏瘫步态时,身体无法平衡,并表现出一侧肢体的麻木和疼痛感。
这些症状可以在偏瘫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出现于康复过程的后期。
在步态异常中,偏瘫病人的站姿和行走的冲动时刻受到一侧肌肉的不协调运动的影响。
2. 步幅缩小偏瘫病人的步幅大小大多受损坏侧的肌力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偏侧肌肉力量较弱、罗浮肌抑制作用增加时,其行走时慢、缓、瞒型步态就变得明显。
此外,模拟应用如静脉药物、磁刺激和电刺激等方法,可以保持激活该组肌肉而改善偏侧手有力度。
3. 抬足困难由于偏瘫病人的一侧肢体失去了正常的肌肉运动功能,步态异常会在抬足这个动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病人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进行频繁的抬足动作,由于偏侧足部的肌肉运动缺失,使得抬足运动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表现出来就是病人下脚时,明显的蹭地现象。
4. 对称性差偏瘫病人在行走时,由于一侧肢体的功能受到了影响,所以行走存在很大的对称性差。
偏侧肢体的姿态和位置与对侧差别非常明显,行走时存在左右偏差,病人想要大步走路时常常由于抬足能力受限而更加困难。
如何康复偏瘫步态?康复医学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方法来协助偏瘫病人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
对于偏瘫步态患者,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治疗采用超声、磁疗等手段,疏通局部血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营养供应与氧气供应,防止痉挛和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功能状态。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治疗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治疗
刘建华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6(012)010
【摘要】步行做为移动手段是人类及动物生存的基础。
步行能力低下是偏瘫患者的主要问题。
如何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其未来的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
临床上。
步态分析是从观察开始,并且以观察结束,其目的就是把握步态异常的原因,同时判断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915-916)
【作者】刘建华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北京博爱医院运动疗法科,北京市,10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J], 卢利萍;桑德春;邵翠霞;刘海荣;刘建华;李媛媛
2.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J], 任小南
3.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J], 任小南;
4.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 [J], 马俊杰
5.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J], 胡彩虹;李小军;刘莹莹;金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偏瘫步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偏瘫是指脑卒中、脑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半侧肢体功能障碍。
偏瘫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就是步态异常,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本研究旨在通过步态分析实验,了解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为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
2. 分析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
3. 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10名偏瘫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在45-65岁之间,病程在3-12个月之间。
2. 实验设备:步态分析系统、摄像机、录像机等。
3. 实验步骤:1) 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病史。
2) 让患者按照正常步态行走,同时采集其步态数据。
3) 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包括步频、步幅、步态对称性、步态稳定性等指标。
4) 分析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1. 偏瘫患者步态特点:1) 步频降低:偏瘫患者的步频普遍低于正常人群。
2) 步幅减小:偏瘫患者的步幅普遍小于正常人群。
3) 步态对称性差:偏瘫患者的步态对称性普遍较差。
4) 步态稳定性差:偏瘫患者的步态稳定性普遍较差。
2. 偏瘫患者步态异常原因:1) 肌力下降: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力下降,导致步态异常。
2) 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 神经功能受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步态异常。
五、实验结论1. 偏瘫患者步态异常表现为步频降低、步幅减小、步态对称性差、步态稳定性差。
2. 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包括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神经功能受损。
六、实验讨论1. 偏瘫患者步态异常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2. 本实验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康复方案。
3.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加强患侧肢体肌力训练。
2) 改善患侧肢体肌张力。
3) 恢复神经功能。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机制。
偏瘫训练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1.1 实验目的简要描述本次实验的目的,例如:探究偏瘫患者通过特定训练方法恢复肢体功能的效果。
1.2 实验背景介绍偏瘫患者的背景信息,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康复治疗现状等。
1.3 实验意义阐述本次实验的意义,如提高偏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等。
二、实验方法2.1 研究对象描述实验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如年龄、性别、病情等。
2.2 实验分组介绍实验分组方法,如随机分组、按病情分组等。
2.3 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偏瘫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1)训练时间:每周训练次数、每次训练时间等。
(2)训练内容:上肢训练、下肢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3)训练器材:如平衡训练器、康复机器人等。
(4)训练步骤:如准备活动、训练动作、放松活动等。
2.4 数据收集说明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记录、量表评估、影像学检查等。
三、实验结果3.1 描述性统计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如平均数、标准差等。
3.2 相关性分析分析实验结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如训练时间与功能恢复程度的关系等。
3.3 实验结果图表以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四、讨论4.1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如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等。
4.2 与文献对比将实验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探讨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3 存在的问题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样本量不足、训练方法不够完善等。
五、结论5.1 主要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结论,如偏瘫患者通过特定训练方法可显著提高肢体功能等。
5.2 局限性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如样本量有限、训练时间较短等。
5.3 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如扩大样本量、优化训练方法等。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引用的参考文献。
七、附录(1)实验对象基本信息(2)实验方案(3)数据收集表格(4)实验结果原始数据(5)其他相关资料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
共识E J ] .中华 内科杂志 , 2 0 0 7 , 4 6 : 1 0 5 2 — 1 0 5 5 . [ 2 ]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 断要点 [ J ] .中华
神经科杂志 , 1 9 9 6 , 2 9 ( 6 ) : 3 7 9 — 3 8 1 .
注: 2组 轻 、 中、 重 度 异 常及 总异 常率 比较 , 均 P< O . 0 5
表 2 2组 E C G 异 常 n波 及
究 相 符 ] 。对 V C I的预 防 主 要 是 对 引 起 脑 血 管 疾 病 相 关 因 素 的干 预 , 具有一定可控 性 , 故 早 期 发 现 VC I 并 及 时 干 预 可
中 国 实用 神 经疾 病 杂志 2 0 1 3年 5月 第 l 6卷 第 1 0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i s e a s e s Ma y 2 0 1 3 , Vo 1 . 1 6 No . 1 0
慢 波( 0 、 6 ) 出现 率 比较
C n ( ) ]
减 轻 或 延 缓 血 管 性 痴 呆 的 发 生 。 本 研 究 提 示 脑 电 图 可 以 客 观 地 评 价 血 管 性 认 知 功 能 障碍 患 者 的 神 经 电生 理 改 变 , 为 临 床 提 供 一 种 经济 、 无创 、 有价值 的观察指标 , 与 MMS E量 表 、 蒙 特利 尔量 表 相 结合 , 对 早 期 评 估 患 者 认 知 功 能 障 碍 有 明 确
・5 5 ・
偏瘫患者的康复评定(案例分析)
辅助检查:(2016-12-24曙光医院)头颅MRI示右侧额 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区大面积急性脑梗塞,提示右 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
19
三、评定
偏瘫患者康复评定 (案例分析)
概念
评定是把握患者所持症状和障碍,对情报进行 分析,设定治疗方针,对治疗结果进行确认, 对患者的将来进行预测的过程。
目的
把握患者的整体性 治疗计划的参考 帮助设定目标
3
评定过程
收集情报(搜集) 分析和整理 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
4
有关评定的要点
38
五、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
1.维持扩大ROM。 2.提高上肢肌肉力量,促进上肢分离运动。 3.提高患侧下肢负重及步行控制能力。
远期目标:
ü 1.提高步行效率,室内外稳定、协调行走 。 ü 2.回归家庭、社会 。
39
六、治疗计划
近期计划:
1.主被动ROM,关节松动术。 2.上肢诱发肌力训练,抗重力训练,肩肘控制能力训练。 3.下肢负重训练,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 远期计划: 1.下肢控制力训练,步态训练,步行速度训练,平衡协
动态步态内容观察要点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35?视频?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坐站?正面步行?侧面步行?背面步行36正面及后面观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针对不同阶段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已日益个体化和多样化,包括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康复策略。
神经可塑性在康复中的应用,如运动训练、神经反馈和虚拟现实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仍存在着康复方案个体化程度不足、长期效果评估不足等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多学科合作,深入探讨康复护理策略的优化,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引言“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需求也日益迫切。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导。
研究范围包括:不同阶段的康复策略、神经可塑性在康复中的应用、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作用、个通过深入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发现尚待解决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和指导,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带来积极的影响。
1.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阶段和策略1.1早期康复阶段的重要性与策略早期康复阶段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在脑卒中发作后的48小时内,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应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面向偏瘫患者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面向偏瘫患者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5)二、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框架 (6)2.1 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8)2.2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 (9)2.3 仿生控制方法 (10)2.4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 (11)三、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分析 (12)3.1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征 (14)3.2 步态特征对康复训练的影响 (15)3.3 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难点与挑战 (15)四、面向偏瘫患者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17)4.1 控制策略设计原则与方法 (18)4.2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19)4.3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 (20)4.4 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 (21)五、实验设计与实现 (22)5.1 实验设备与测试环境 (23)5.2 实验对象与参数设置 (24)5.3 实验过程与数据采集 (2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分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概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偏瘫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其步行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照护负担。
针对这一群体的步态康复训练需求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本文深入研究了面向偏瘫患者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控制策略。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主要表现和成因,以及现有的康复训练方法和设备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进的控制理论和算法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方案。
在控制策略方面,本文采用了分层控制的思想,将系统控制分为底层驱动、中层轨迹规划和上层运动协调三个层次。
底层驱动层负责机器人的基本运动控制,包括电机驱动、传感器数据采集等;中层轨迹规划层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目标,智能地规划出合适的行走轨迹;上层运动协调层主要负责调整各个执行器之间的协同工作,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偏瘫的康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高晓平
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决定偏瘫的 严重程度。这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 起的肢体瘫痪与周围神经瘫痪不同, 前者为痉挛性瘫痪,后者为松弛性瘫 痪,可通过肌张力、腱反射和病理反 射予以鉴别。由偏瘫表现出现的肌张 力过高和运动模式往往给功能恢复造 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 一步认识偏瘫引起的功能障碍特点。
1.绝大多数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生 在发病后1~2个月,3~6个月仍可 有一定的恢复,但有些患者的恢 复可持续1年或1年以上,一般不 超过2年。 2.约50%患者有感觉功能障碍, 一般在发病后前几周恢复。
3.约70~90%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 可以行走,30%能恢复部分工作, 24%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正常。
二、主要功能障碍的特点
脑血管病因病变部位、性质、范 围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并 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偏瘫是 脑血管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是指 病灶对侧上、下肢体的瘫痪,是由病 侧锥体系损害所致,同时还伴有锥体 外系的损害。脑出血或脑梗死部位可 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内囊或脑 干等处。
(五)平衡功能异常
人体的平衡功能是受中枢神经 系统支配,为各种反射活动、 外周本体感觉和视觉所调整, 还有各肌群间相互协调收缩, 才能维持人体的坐、站和行走 平衡。
脑血管意外的脑功能损害,加
上各种反射活动的异常、本体感 觉障碍、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 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表现 出坐、立位不稳,步行困难,影 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 致使一些患者长期卧床,不能坐 立,妨碍进一步康复。
其特有的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篮样 屈曲,肩下沉后缩,上臂内旋,前 臂内旋或外旋,上肢诸关节屈曲。 颈向患侧侧屈,面朝向健侧,躯干 向患侧弯曲。下肢僵硬如柱,患侧 骨盆上抬,下肢外旋,髋、膝关节 伸直,足内翻,趾跖屈,行走时呈 划圈样步态。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偏瘫患者约有 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在偏瘫患者在卧床期间,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1 / 9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
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 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
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设计)
题目: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学校:新乡医学院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学01班
指导老师:周庆阳
时间:2016年4月21号
本人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由2013级康复治疗学01班学生20131380121刘棒棒、20131380118郭波,在指导老师周庆阳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知识成果,由此论文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一切由刘棒棒、郭波本人负责。
摘要目录 (1)
一、正文概述 (2)
二、正常步态的相关内容 (2)
1、正常步态概念及基本构成 (2)
2、参与正常步态的关节和肌肉 (2)
3、正常步态的所依赖的神经、肌肉基础 (2)
三、偏瘫步态评估 (3)
1、偏瘫步态的分类 (3)
2、步态分析方法 (3)
3、偏瘫步态模式的评定 (3)
四、偏瘫步态的康复 (4)
1、人为辅助 (4)
2、器具辅助 (4)
3、心里辅助 (4)
五、近年来关于偏瘫新的治疗方法 (5)
六、参考文献 (6)
七、致谢 (7)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摘要:
偏瘫步态又可理解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态步态,因为偏瘫步态康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所以,制定正确的康复评估和有效、适宜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偏瘫步态的康复以及近年来偏瘫步态康复的新的方法。
关键词:
正常步态偏瘫步态步态分析康复治疗
一、正文概要:
偏瘫步态又可称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瘫步态。
因为偏
瘫步态康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所以,制定正确的康复评估和有效、适宜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偏瘫步态的康复以及近年来偏瘫步态的康复的新方法。
二、正常步态的相关内容
<一>正常步态的概念及基本构成、特性、过程
1、正常步态的概念
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体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2、正常步态的特性
稳定性周期性方向性协调性个体差异性
3、正常步态必须完成的过程
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4、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基本参数
步长(step length) 步幅(stride length)
步宽(stride width)足角(foot angle)
步频(cadece) 步速(walking velocity)
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另外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又包括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
②步行周期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又包括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
支撑相(stance phase):包括单支撑相,双支撑相。
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接触的过程,单位为s,占步行周期的40%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
双支撑相: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踏。
摆动相(swing phase)是指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离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的动作的过程,单位是s。
<二>参与正常步态的关节和肌肉
①关节:
(1)骨盆(pelvis):是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借骨连接构成的完整骨环。
(2)髋关节(hip joint):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是典型的杵臼关节。
(3)膝关节(knee joint):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4)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与距离滑车构成。
(5)上肢(upper limb)
(6)头颈部(pate)
肌肉: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3)髂腰肌(liopsoas)
(4)股四头肌(quaclriceps femoris)
(5)缝匠肌(sartorius)
(6)腘绳肌(hamstring)
(7)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8)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三>正常步态所依赖的神经,肌肉基础。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三偏瘫步态的评估
偏瘫步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主要变现由于下肢的伸肌模式,使下肢伸肌张力过高,膝关节不能正常屈曲,在患者迈步行走时,徐通过躯干带动骨盆向前摆动下肢,而使骨盆两侧高低不能对称平衡,从而形成划圈迈出患腿步态。
<一>偏瘫步态的分类
1、提髋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屈髋肌,腘绳肌,跖屈肌。
2、膝过伸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踝跖屈肌,踝背屈肌,股二头肌,还有跟腱。
3、瘸拐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腘绳肌,跖屈肌。
4、划圈型:受累肌肉有屈髋肌,屈膝肌,髋内收肌。
<二> 步态分析方法
①评定内容
(1)病史
(2)体检
(3)观察
②生物力学参数
(1)运动学参数
(2)动力学参数
(3)肌电活动参数
(4)参量参数
运动学参数包括:步态周期,步长,步频(步速)
动力学参数包括:地面反作用力(地反力)和足底压力分布
肌电活动参数:主要为步行过程中下肢各肌肉的电活动通过表面电极,针电极和线电极等记录步行时有关肌肉的电活动。
能量活动参数包括:能量代谢参数和机械能消耗参数
③步态测试方法
(1)定性分析法(目测步态分析法)
1)、四期分析法
2)、RAL八分法(较为精细)
RAL八分法是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 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系统的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
出八个典型的动作姿位点。
a、支撑前期(initial contact)
b、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
c、支撑中期(midstance)
d、支撑末期(tenninal stance)
e、摆动前期(preswing)
f、摆动前期(initial swing)
g、摆动中期(midswing)
h、摆动末期(terminal)
RAL八分法(图表描述)
图表1
RAL八分法(文字描述)
图表2
(2)定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如今较为常用)
1、足印分析法(较为精细)
2、吸水纸法
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
足印分析法
(1)所需设施和器械:绘画颜料,1100*45cm硬纸或地板胶,秒表,剪刀,直尺,量角器。
(2)步态采集:选用可留下足印的地面作为步道,宽45cm,长1100cm,在距离两端各250cm处划一横线,中600cm作为测量正式步态用,被检查者赤脚,让足底黏上颜料,患者目视前方,走完步道,然后检查者记下所用的时间,要求步道上必须至少有连续6个脚印,供测量使用。
(3)记录:画出每一足印的中轴线,即足底最凸点(J)与第2-3足趾之间的连线,每一足印分成三等分,画出足印后1/3的水平线CD,CD 与AJ线垂直相交于F点,即成FF线,为前进线,FF线与AJ线的夹角即为足角,两条平行的FF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步宽(BS)根据有关定义,可测算左右步幅(SD),步长(ST),步速(600cm/所需时间),及步频(600cm内所走步数/所用秒数*60)
图表3
(4)、步态分析系统包括
二维(2D)步态分析系统
三维(3D)步态分析系统(国际普遍使用)(5)、步态分析方法
a、走纸法
b、平行导电条测试法
c、摄影测试法
d、摄像测试法
e、身体平衡能力测量法
f、肌电测量法
g、支撑反力测量法
h、足底压力步态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