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合集下载

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

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

《心理学》在线考核题一、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主要途径(50分)。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含义(50分)。

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现象C. 个体心理特征D. 个体生理过程答案:B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创造力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心理动力学理论答案:D4. 以下哪个概念描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倾向与群体平均行为一致的现象?()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群体思维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A. 空间距离B. 相似性C. 对方的社会地位D. 个性特征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和______法。

答案:案例分析法7.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遵循他人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答案:从众8.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包括群体认同、______认同和自我认同。

答案:文化9. 以下哪个理论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概念,用以解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选择?()答案:社会交换理论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包括从众、遵从、服从和______。

答案:领导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学科。

()答案:错误12.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越强。

()答案:错误13. 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但并非所有从众行为都是消极的。

()答案:正确14. 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选择遵从他人的行为。

()答案:错误15.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一、单项选择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C)年。

A.1879B.1897C.1908D.19242.社会行为是人对(A)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3.社会心理是(D)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B.社会意识C.社会规范D.社会刺激4.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D)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5.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A)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哲学思辨、社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C)。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或臆测7.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A)的访谈。

A.面对面B.有结构C.有目的D.聊天式8.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和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9.问卷调查法中问卷的组成部分不包括下列所指的(C)A.前言B.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C.资料依据D.计算机编码10.在下列几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控制程度高的是(B )。

A.参与观察法B.现场实验法C.档案研究法D.自然实验法11.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社会心理学》网上形考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网上形考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形考参考答案10 、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

A.青春期B.发展壮大期C.成熟期D.初现期参考答案:C5 、()是指第一印象对于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A.首因印象B.近因印象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参考答案:A9 、在归因偏差的分析中,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偏差,被称为()A.动机性偏差B.非动机偏差C.行为者-观察者偏差D.自利偏差参考答案:B8 、影响服从的因素包括: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情境的压力。

A.服从者的个人目标B.服从者的心理素质C.服从者的专业水平D.服从者的人格特征参考答案:D1 、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这成为()行为。

A.侵犯B.从众C.服从D.利他参考答案:D7 、他人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所产生的负影响或抑制作用,也就是说他人在场是抑制紧急情况下助人行为的主要原因,这是所谓的()。

A.社会抑制B.旁观者效应C.社会促进D.社会干扰参考答案:B6 、弗洛伊德将人的内在自我结构,分为:“伊底”、“自我”和()。

A.本我B.超我C.自然我D.自己参考答案:B3 、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可将人际关系的发展区分为()个阶段。

A.2B.3C.4D. 5参考答案:B4 、()是团团体成员对团体以及自己与团体关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

A.集体意识B.团体意识C.团队意识D.集体观念参考答案:A2 、人类生育心理的发展演进存在着各具特点、依次递进的()个阶段。

A.2B.3C.4D. 5参考答案:C2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5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刻板印象。

A.正确B.错误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效应。

奥鹏2020年6月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_2.doc

奥鹏2020年6月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_2.doc

1.()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A.随机分配B.分组分配C.条件分配D.随时分配【参考答案】: A2.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A.社会关系B.相互作用C.群体效应D.社会和文化属性【参考答案】: B3.()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A.个人影响B.社会影响C.从众D.服从【参考答案】: C4.()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A.禁果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阈限逆反D.超限逆反【参考答案】: D5.社会心理学起源于()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参考答案】: A6.归因指的是(??? )。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参考答案】: A7.印象形成模式有(??? )种。

A.一B.二C.三D.四【参考答案】: D8.()指个人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所采取的措施。

A.自我价值保护B.自我阻抑策略C.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D.自我安慰策略【参考答案】: B9.1924年,美国的奥尔波特(F.H.Allport)出版了较系统以实验材料为依据的()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A.《心理学与社会》B.《社会心理学导论》C.《社会心理学》D.《社会与心理学》【参考答案】: C10.瑟斯通()年最先提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态度是可以被测量的。

A.1927B.1929C.1928D.1926【参考答案】: C11.()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网课题库

《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网课题库

文档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课后问题的答案不过因为是乱序,所以只好下载下来然后通过word关键词搜索法,方法如下,把题目复制到word搜索框,就会弹出。

如果搜索不到可以删除若干个修饰词,只留下几个名词再次搜索1.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单选题】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C)的过程。

A、经济人B、法人C、社会人D、复杂人2【单选题】“儿童时候的经历决定着人的一生”这个观点属于以下哪位?(A) A、弗洛伊德B、尼采C、苏格拉底D、荣格3【单选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D)。

A、社会经济环境B、社会政治环境C、社会生态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4【判断题】吴江霖先生认为,心理学有两大分支,即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5【判断题】社会心理学来源于多个学科,所以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ⅹ)1.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1【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社会认知研究的范围?(D)A、认识别人B、认识自己C、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单选题】看到一个人身上的某一个优点,就误认为他身上其他方面也有优点,这叫做(B)。

A、相似假定作用B、光环作用C、巴纳姆效应D、霍桑效应3【单选题】军事心理学涉及到两条途径,即(C)和军事社会心理学。

A、军事教育心理学B、作战心理学C、军事工程心理学D、军事测量心理学4【判断题】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和认知的条件。

√5【判断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是不能分开的。

(√)1.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1【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的规律时,最重要的是挖掘其(C)。

A、具体的表现B、形成的过程C、产生的原因D、造成的后果2【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揭示了因果?(B)A、男生随年纪增长长出了胡子B、按下电闸,设备断电C、发烧的人体温越高,脸颊越烫D、吸烟缩短人的寿命3【单选题】要测试学生的数学成绩需要用数学卷子而不是语文卷子,这是一个(A)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也叫函数值。

函数关系式中,某些特定的数会随另一个(或另几个)会变动的数的变动而变动,就称为因变量。

2、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3、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4、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5、自我实现的预言;由高景轩所著,“假想”可以弄假成真,“预期”能够促成现实,“精神作用”会转化为物质能量。

人生祸福沉浮不是命中注定,而是自我实现的结果。

我们都有天生的倾向。

要达到个人能力的最高水平。

希望激励进步,付出孵化成就,播种带来收获,皆可视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6、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7、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8、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9、群体决策;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

而这些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到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而且个人的能力已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此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10、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科学3.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4.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三成分模型是由()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凯尔曼C. 特里普利特D. 谢里夫5.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B. 凯利C. 阿施D. 费斯廷格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7. 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社会认同D. 群体压力8.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

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9.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塔菲尔B. 特纳C. 凯利D. 费斯廷格10. 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是指()。

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冷漠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热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人际关系D. 群体行为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3.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

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意识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4.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A、需要B、气质C、动机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 ABCDE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A、荣格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 ABC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一、名称解释。

福建师范19年8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答案

福建师范19年8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答案

《心理学》考核题一、试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并分析其教学含义(50 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 ? 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量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含义 :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 :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

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福建师范⼤学2020年8⽉课程考试《社会⼼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社会⼼理学考核题⼀、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即随⾃变量的变化⽽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2、⾃我服务偏见;答:⾃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和⾃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种潜在的偏见。

我们⼀边轻易为⾃⼰的失败开脱,⼀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看得⽐别⼈要好。

我们常把成功归结为⾃⼰的才能和努⼒,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不佳”、“问题本⾝就⽆法解决”这样的说法。

3、印象管理;答:指⼀个⼈以⼀定的⽅式去影响别⼈对⾃⼰印象的过程。

是⼀个⼈进⾏⾃我形象的控制,通过⼀定的⽅法去影响别⼈对于⾃⼰的印象,使别⼈所形成有关⾃⼰的印象符合⾃⼰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答:近因效应是指⼀个⼈在近期不断在他⼈⾯前展⽰⾃⼰,以求留下清晰印象。

5、⾃我实现的预⾔;答:我们对他⼈形成⼀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产⽣相应的期望,⽽此期望⼜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为来实现此期望,这⼀现象就叫⾃我实现的预⾔6、归因;答:归因是指⼀个⼈怎样说明和解释别⼈或⾃⼰的⾏为,包含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7、从众;答:从众是指在从众规范压⼒下,个体改变⾃⼰的⾏为,从⽽与其他成员保持⼀致。

8、偏见;答: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的对⼈、对事的态度。

9、群体决策;答:是领导者以过研究和思考,从⼏种⽅案,⼏种计划,⼏种意见或⼏种安排中,选择出⼀种最好的⽅案、计划、意见、安排的过程。

10、态度;答:态度是个体对某⼀对象所持的评价和⾏为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景下⾃发做出的某种⾏为由于得到了强化⽽提⾼了该⾏为在情境中出现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福建师范大学17年2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17年2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17年2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个问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2.自我服务偏见;
3.印象管理;
4.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
6、归因;
7、从众;
8、偏见;
9、群体决策;10、态度;
11.操作调节;12.自我效能感;13.睡眠者效应;14.习得性无助;15.旁观者效应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4、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5.简要描述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帮助行为?
6.简要描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要介绍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2、什么是自我暴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亲密关系?
3、论述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A、荣格B、弗洛伊德C、阿德勒D、霍妮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福建师范大学福师大奥鹏远程教育福师《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试读一页福师《心理学》在线作业一1.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____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选项】: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答案】:B2.()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选项】:A动力B需求C内驱力D诱因【答案】:C3.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选项】: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答案】:C4.美国心理学家()于1903年编辑出版的《舒明号123》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选项】:A斯金纳布鲁纳华生桑代克【答案】:d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被个人******所支配,抵挡不住诱惑。

结果,他们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

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选项]: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好感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答案】:C6.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选项】:追求利益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追求刺激的倾向【答案】:B7.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____条件反射组成。

[选项]:A刺激性B应答性可操作性D感知性【答案】:c8.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选项】:直觉B想像的行为的D伦理的【答案】:d9.对于人类受试者来说,___原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道德原则。

[选项]:A系统性B教育性C客观性D整体性【答案】:B10.皮亚杰认为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的儿童应该属于____。

【选项】: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11.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量表,最初是由法国人比娜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

【选项】:A S—B量表斯坦福b量表韦克斯勒标度D比纳量表答:答12.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儿童从6岁到7岁到12岁处于____阶段。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姓名: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A.社会态度的核心因素是意向B.从众行为说明人的社会意识中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C.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D.社会态度无法直接观察2.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犯罪在于(C)的区别。

A.情境B.本我C.自我D.超我3.社会表征研究的代表人物是(A)A.莫斯科维奇B.塔福尔C.波特D.奥尔波特4.善于组织工作的是(C)领导。

A.社会型B.支配型C.任务型D.规范型5.拉塔和达力的实验表明,旁观者有时候有(C)作用。

A.鼓励B.刺激C.抑制D.恐吓6.符号互动来自于(B)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A.心理学B.社会学C.物理学D.生物学7.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意识和(C)A.情绪B.思想C.无意识D.逻辑8.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C)A.行为控制理论是斯金纳提出的B.日本对于灾害心理学很有研究C.霍兰德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D.教育心理学是我国应用最多的应用心理学9.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

这是出现了(A)A.社会抑制B.强势反应强化C.社会促进D.社会惰化10.《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是(B)的著作A.罗斯B.达尔文C.卢梭D.凯特曼11.以下成语中与体现了去个体化的哪一项?(A)A.法不责众B.敢作敢当C.自力更生D.独立自主12.弗洛伊德认为把人和人联系起来的关键是(C)A.冲动B.欲望C.情绪D.理智1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A.面试并不是一种沟通形式B.不同文化情境下的沟通有很大差异C.沟通对身体具有保健性功能D.沟通是心理发展的动力14.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D)A.上司与下属的沟通属于下行沟通B.双向沟通比单项沟通更为准确C.假相倚的概念是琼斯和西鲍特提出的D.单线型组织非常常见15.“由于人们追求享乐而造成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并且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离线考核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离线考核答案

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变量是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2、自我服务偏见;答:又称自利性偏差,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常常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

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3、印象管理;答:印象管理,有时又称为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使交往顺畅的继续下去,印象管理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的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

4、近因效应;答: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

人对根据间隔短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或事物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的引导者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或事物的行为,这一系列不自觉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或事物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6、归因;答:根据人的外部特质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7、从众;答: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一致的现象。

8、偏见;答: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答: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

10、态度;答:社会心理学对于态度的定义目前莫衷一是,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9秋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40594

19秋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40594

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是研究者亲临现场,对被试的某些行为作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一种方法。

A.档案法
B.调查法
C.现场研究
D.模拟实验
答案:C
2.()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A.禁果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阈限逆反
D.超限逆反
答案:D
3.利他行为是指()。

A.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C.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D.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答案:D
4.挫折-侵犯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年提出的。

A.1939
B.1940
C.1938
D.1937
答案:A
5.人际交往的本质是()
A.增值交换
B.减值交换
C.社会交换
D.个人交换
答案:C
6.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A.社会关系
B.相互作用
C.群体效应
D.社会和文化属性
答案:B
7.()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A.指向
B.强度
C.深度。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1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1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文化属性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A、错误B、正确2.人的心理交往需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形成起来的,他们分别是()。

A、印刻B、本能需要C、条件作用D、社会作用3.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A.正确B.错误4.人们通常运用的自我防卫策略主要有:()。

A.笼统拒绝B.贬损来源C.歪曲信息D.论点辩驳E.合理化作用及其它防御方式5.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是:()A、伤害行为B、伤害意图C、社会评价D、伤害结果6.侵犯行为是()。

A.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意向B.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C.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动机D.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7.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最有力的方式。

()A.错误B.正确8.人际关系从融洽的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阶段。

A.分歧B.收敛C.冷漠D.逃避E.终止9.人们的行为受制约于二个方面因素:()。

A.性格B.态度C.外部情境压力D.行动10.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不从众D.假从众11.()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A、助人行为B、亲社会行为C、反社会行为D、利他行为12.沟通能力自我提高的途径有()。

A、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B、编制改善沟通的自我计划C、提高沟通的准确性D、评价他人的沟通状况13.196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权威-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A.洛伦茨B.多拉德C.米尔格莱姆D.阿希14.所谓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五个基本类型:第一,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由一次情感反应(如欢快、恐惧、痛苦等)的经验构成对某些客体的态度,当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出现同样的体验;第二,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当人们依据他人的介绍或书本知识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其中有明显的分析、联想、类比与评判,而无强烈的情感伴随;第三,动作定向的态度─由于某种需要的激活而产生对有关客体接近或迥避的反应,其中认知成分很不明显;第四,知情意均衡的态度─这里既有认知与思考、伴有强烈的情感,还有行动意向,三者交融在一起或交替出现;第五,自我防卫的态度-由于情势不明、内心冲突或出于防卫的动机而产生某种疑惑、拘谨或暖昧不定的态度。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答:态度的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也包括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

联想、强化和模仿正是学习的3个主要机制。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或联系,强化理论重视强化,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重复的、系统的联系,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例如纳粹分子这个词通常与恐怖罪行有联系,人们痛恨纳粹分子是因为把他们同恐怖罪行联系起来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认知失调理论由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失调指心理上的不舒适,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

为了缓解失调,必须用协调的因素代替失调的因素。

认知因素的这种重新安排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它可能造成行为变化,也可能只限于认知水平上。

例如,吸烟有害于健康这种认知,应当伴随着不吸烟是适宜的行为,所以如果人吸烟,他将体验到失调,为了缓解失调,他应当戒烟。

但失调理论并不认为人总是按理性行事,而认为人会用种种方法把自己合理化。

例如人们会说,如果我们戒烟,体重会增加,而体重增加易发心脏病。

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是建立关于吸烟的协调认知,以淡化失调体验。

在费斯廷格等人的一个著名实验里,让3组被试从事重复乏味的作业1小时。

然后让第1组被试向其他人说明作业情况。

让第2、3组被试把作业说成是有趣的好玩的。

第2、3组的唯一差别是,第2组的被试取得1元钱,第3组的被试取得20元。

最后问这3组被试对作业的态度。

结果是,第1组被试表示出最消极的态度,但是第3组被试比第2组被试表示更消极的态度,实际上只有第2组被试对作业表示出积极评价。

对于第2、3组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别,实验者认为,20元钱的条件足以诱使被试说出与自己体验相反的话,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使他们的态度符合于所说的话。

在1元钱条件下,被试感到收益很小,体验到他们所做的几乎无收益的工作与所作出的评价之间的认知失调。

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的态度更符合于他们的行为。

后来的研究明确了失调理论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以与态度失调的方式行动造成态度改组,只发生在如下条件下:①人们相信他们是自由从事该行为的,不是被迫的;②该行为产生不愉快后果。

尽管有这些局限,认知失调理论仍然被认为是相当有效的。

它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提高选定之物的价值,也能说明人们对于难于达到的目标的特殊满足感。

认知失调理论虽然引起大量实验研究,但也遇到挑战。

D.J.比姆1967年的自我知觉理论就是一个挑战。

比姆认为,失调实验的许多结果可以从他的自我知觉理论得到解释。

他认为,人们一般是从行为推断态度的,态度改变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后果。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吸烟这个事实就是他的态度,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吸烟的危害。

这样,一致性问题就不存在了。

4、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首次提出了“挫折一侵犯假说”。

该理论认为,挫折和侵犯是互为因果的,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2)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相关。

第二,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相关。

第三,在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恒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可见,挫折与侵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挫折是引起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答:1、以苦为师,多吃苦,多实践,再加上理论的熏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换位思考也很总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多读善书,多学习英雄人物,树立正确的榜样.6、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

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三、论述题(共25分)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

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

2)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

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3)后来又提出了可控制性维度。

即事件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2、什么是自我暴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亲密关系?答: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别人说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笼统地说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

例如对方对某方面知识很擅长,你为了和对方拉近关系,就故意向对方说起自己在对方擅长的方面不懂的地方,请教对方,和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3、论述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答:(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