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什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合集下载

诗人陆游临终忧国忧民的诗叫什么

诗人陆游临终忧国忧民的诗叫什么

诗人陆游临终忧国忧民的诗叫什么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临死前写下忧国忧民的诗是哪一首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这篇文章哦!《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品原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

[2]元:同原。

[3]但:只。

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洲,后以九洲泛指中华大地。

同:一统江山。

[4]王师:指宋朝军队。

北定中原:收复中原。

中原指的是被金人侵占的北方领土。

[5]家祭:家人对祖先的祭祀。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诗人介绍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示儿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示儿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示儿》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和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此诗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写作背景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陆游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生、家庭、友情等各个方面的深刻感悟。

二、作者生平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个时期,他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

他曾多次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并未得到重视。

在官场中,他遭受了诸多打击和挫折,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从未间断,并成为了南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时代背景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繁。

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的诗歌创作更是成为了当时文化的一种代表。

四、作品情感《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他对国家深深的忧虑和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牵挂。

这首诗情感真挚、感人肺腑,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深切的情感。

五、艺术价值与影响《示儿》以其简练明了的诗意、深刻感人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陆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才华,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首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六、结语《示儿》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深切的情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深入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

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

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

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9月10日(10)课时目标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句。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

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诗歌作准备。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下一句为家祭无忘告乃翁作品名称:《示儿》创作年代:南宋作者姓名:陆游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遗嘱诗爱国诗出自《示儿》(南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元:与原相同。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 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这里代指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你 ;你的。

翁:父亲万事空:死去了,什么东西也不是你的,什么事都和你无关。

无忘:不要忘记。

作品译文: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意: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关于示儿这首古诗的资料

关于示儿这首古诗的资料

关于示儿这首古诗的资料一、原文及作者。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渴望国家统一,收复失地,可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的愿望始终难以实现。

他的诗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二、解析诗句。

1. “死去元知万事空”- 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一旦死去,原本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元知”就是原本知道的意思。

这就像我们人要是走了,那些功名利禄啊,生活里的琐事啊,就都不存在了。

陆游一开始就把死亡这个很沉重的话题给拎出来了,很直白地说人死后就啥都没了。

2. “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里的“但”是只是的意思,“悲”就是悲伤。

诗人陆游说啊,他只是悲伤在自己死之前看不到国家统一了。

“九州”在古代就代表中国,那时候国家被金兵侵略,北方大片土地都沦陷了,陆游心心念念的就是国家能重新统一起来,就像一个拼图,所有的碎片都能完整地拼在一起,可他觉得自己快死了,可能看不到这一天了,这多让人难受啊。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就是南宋朝廷的军队。

陆游说,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收复中原那一天啊,你们在家里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个老头子。

你看,陆游到死都还想着国家统一这事儿呢。

他都快死了,还惦记着,就好像在跟子孙们说:“这事儿可重要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你们可得跟我说说啊。

”这就表现出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这种爱国情怀简直都深入到骨子里了。

三、赏析。

这首诗啊,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充满了力量。

它的语言特别直白简单,就像陆游在跟你面对面聊天一样。

他没有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可是感情却特别浓烈。

从情感上来说,那就是满满的爱国情怀。

陆游一辈子都想看到国家统一,到死都放不下这件事。

这种感情就像一团火,烧得旺旺的,一点都没有因为他快要死了就熄灭。

他把自己对国家的爱、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都通过这几句诗传达出来了。

古诗示儿的意思

古诗示儿的意思

古诗示儿的意思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

诗歌语言非常质朴,却感情炽热,震撼人心。

因为这首诗里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希冀和深情,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中原告急的时候,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从小就受到祖父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一生主张抗金,因而屡遭投降派排挤,仕途坎坷。

但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在国家危亡之际,总是挺身而出,忧国忧民,面对繁重的军政事务,他也总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辞辛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是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这两句诗用“家祭”和“无忘”相呼应,强调要把“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收复失地的决心传给后代。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真挚强烈的感情、沉痛悲壮的基调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活动,高度概括了这位亡国诗人的一生,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

全诗沉雄悲壮,大气磅礴,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在艺术上,这首诗独具特色。

首先,这首诗气势雄伟,风格豪放。

第二句写诗人回忆北伐抗战,平定中原的光荣使命;第三句直抒“报国”之志;最后一句又以豪迈的语调肯定了抗金斗争必胜的前景,显得爱国信念坚定,报国壮志凌云。

其次,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朴素流畅,明白如话,但它所塑造的形象却是那样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此外,这首诗还善于用典故,增强了抒情的说服力。

全诗一反赠诗的悲凉、低沉的情调,以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信心。

示 儿

示   儿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 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 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 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 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 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 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 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 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校本课
校本课 《示儿》
示 儿
古诗文 By 湛蓝天际
示儿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 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 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 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 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 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 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 人的艺术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本诗
作品名称 创作年代
示儿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 月二十九日 作品出处 《剑南诗稿》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陆游 类别 爱国诗
古诗正文及注释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讨论
读读本诗,小组讨论
带上感情朗读本诗感 受作者的情怀。小组讨 论本诗的大意。
再次朗读
了解了这首诗之后,大家 再带着应有的思想感情来 读一读吧
陆游临终前的情景 (仅供参考)
谢谢大家
本诗大意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 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 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 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 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说课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

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

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

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

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

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

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

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

学习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1、知识能力:学习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平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

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

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五、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小学语文《示儿》

部编版小学语文《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3.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 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里代指全国。
4.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家祭无忘告乃翁。 5.乃翁:你们的父亲。
死 元去知元 死知去万事空
财产 名望 牵挂 烦恼……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悲不见九州同。
1125年,大金大举南侵,
开封
开封沦陷,北宋灭亡。陆
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成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注释:
[宋]陆游
1.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 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 2.元:同“原”,本来。
长在偏安的南宋,淮河以
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
金人的铁蹄之下。陆游一
生都在为收复中原,统一源自祖国而奔走,呐喊。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陆游的爱国诗篇, 用心品读积累。
《示儿》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示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示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示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诗名的意思:《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示”是给……看的意思,所以《示儿》就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示儿》原文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此诗传达出陆游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写作背景:《示儿》是陆游在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的遗嘱,创作背景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在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示儿》 知识清单

《示儿》 知识清单

《示儿》知识清单《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饱含着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下面为您详细梳理关于《示儿》的知识清单。

一、诗歌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南宋偏安的环境中。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的临终绝笔。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始终怀着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使得他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陆游怀着深深的遗憾和悲愤,写下了这首《示儿》,以表达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四、诗句解析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两句意思是: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元知”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坦然,而“但悲”则突出了他内心最大的遗憾——国家尚未统一。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诗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殷切的期望,展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五、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爱国。

诗人在临终之际,没有牵挂个人的生死和身后之事,心心念念的唯有国家的统一。

他以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对子孙后代传承爱国精神的期望,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六、艺术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最深刻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2、以“悲”为线索,贯穿全诗诗中先言“但悲不见九州同”,再嘱“王师北定中原日”,“悲”字贯穿始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古诗示儿的相关资料

古诗示儿的相关资料

古诗《示儿》的相关资料总结《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以下是关于《示儿》的详细资料:1.创作背景: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陆游临终前,正凄凉于幽州台,先忍着眼泪把这事告诉了几个儿子。

陆游生平经历了北宋末期的靖康之变,他从小便经常在父亲陆宰的带领下到京城开封去,在兵荒马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在北宋末期因不满投降派的所作所为,而辞官居家,以后一直过着不仕的隐居生活。

年少的陆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深刻地受到了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哺育。

2.诗词风格:陆游的诗,据称多数作品都是即兴挥毫,疾风走草,如“三巴吏难安豪客借光书应接便,初怪东来帽带雪。

”能有这样的风格与气质。

这正是他饱经忧患,深沉抑郁的独白式语气。

而这种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两宋诗坛上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

3.诗词内容: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诗中的“万事空”,是诗人的谦逊。

“但悲不见九州同”,却不是仅仅的谦逊,而是伟大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不悲观失望;诗人深信,统一祖国的大业一定会实现。

而“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至老、至死不渝的精神。

4.影响力: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上。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和儿子的谆谆嘱咐。

这句诗也被后人广泛引用和传颂,被视为中国文化和爱国精神的象征之一。

以上是对《示儿》这首诗的详细资料介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陆游示儿诗

陆游示儿诗

陆游示儿诗陆游示儿诗《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示儿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示儿——南宋陆游其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一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

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

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

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示儿》《题临安邸》古诗详解:注释、诗意、思想感情

《示儿》《题临安邸》古诗详解:注释、诗意、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作者简介: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diàn)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又叫“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写作背景: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三、注释:1、示儿:给儿子看。

2、元:通“原”,本来。

3、知:知道。

4、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5、同:统一。

6、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7、北:北方。

8、定:收复。

9、中原:失地。

10、无忘:不要忘记。

11、乃翁:你们的父亲。

四、古诗大意:原本就知道,人死后,世间之事就跟我无关了,但令人悲伤的是:到死都没能看到全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五、思想感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是陆游最大的遗憾。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陆游最后的遗愿。

哪怕到死都还心系祖国统一之事,同时他也坚信失地必将收复、全国必将统一,因此他留下了《示儿》这首诗。

这首诗体现了陆游渴望祖国统一,对没能亲眼见到失地收复的遗憾,以及坚信全国一定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二、写作背景: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示儿中陆游对祖国统一渴望的句子

示儿中陆游对祖国统一渴望的句子

示儿中陆游对祖国统一渴望的句子《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饱满深沉的感情,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热切渴望,对祖国统一的深深期盼。

其中表达他对祖国统一渴望的句子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们需要注意到陆游所处的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国力衰弱,时常受到金国的侵略。

陆游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始终怀有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充满了对收复失地的呼唤和对统一祖国的期盼。

“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王师”指的是宋朝的军队,“北定中原”则是指挥收复北方被金国占领的土地。

这句诗表达了陆游对宋朝军队能够打败金国,收复失地的强烈信心和期待。

同时,这也是他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希望国家能够重新统一,人民能够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家祭无忘告乃翁”则表达了陆游的深深遗憾和无奈。

他生前未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因此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当国家统一的时候,家人在祭祀他的时候能够告诉他,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到欣慰。

这句诗充满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统一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和嘱托。

总的来说,《示儿》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他希望国家能够强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的统一尽一份力量。

虽然他生前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但他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陆游这样的爱国者,他们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防力量,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等核心利益的问题。

只有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示儿古诗背景简介

示儿古诗背景简介

示儿古诗背景简介
《示儿》的背景
《示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历经一生的抗金事业,却因病魔缠身无法再继续北定中原的背景下创作的。

陆游,这位忠诚于国家的诗人,尽管多次遭受投降派的陷害,但他的爱国之情始终如一,从未动摇。

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因病无法再继续他的创作生涯,这首《示儿》成为他的绝笔,既是他对后事的遗嘱,也表达了他对收复失地的热切期盼。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和对战争的痛恨,但同时也彰显了他坚定不移的抗战精神。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至死仍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深切情怀。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精神却始终坚韧不拔,对国家的忠诚至死不渝。

在《示儿》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诗词功力深厚,情感真挚动人。

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和对战争的深深痛惜。

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力量和热情,使人们不禁为这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感动。

《示儿》是陆游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诗词才华和
深厚的爱国情怀,更表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抗战精神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

原文如下: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以“示儿”为题,是给儿子们看的。

这正是诗人陆游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满腔悲慨。

他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陆游诗《示儿》写作背景

陆游诗《示儿》写作背景

陆游诗《示儿》写作背景《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的陆游诗《示儿》写作背景,希望对大家把握全诗中心、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有帮助。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示儿陆游阅读答案

示儿陆游阅读答案

示儿陆游阅读答案引导语:《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下文是这首诗的阅读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阅读答案一)1.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元:________ 但:________ 无:________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谁?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元——本来。

,但——只。

,无——不要2.“乃翁”指的是诗人自己。

3.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陆游在写这首诗怀着怎样的心情4、《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要问他那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是强烈的`爱国之情、怜惜之情、和悲伤!他期待祖国统一,临死还不忘让儿子在祖国统一时告诉他!同时也为自己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惋惜!(阅读答案二)1.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元:________ 但:________ 无:________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谁?答:________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4.用你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答:________陆游《示儿》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什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您!陆游介绍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

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

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生平简介陆游,汉族。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诗人之一。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

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书愤》、《农家叹》、《关山月》、《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陆游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

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

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

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

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

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

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後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

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

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

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

靖康之变以後,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

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

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

“手枭逆贼清旧京”。

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

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

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後,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

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

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

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1。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一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2。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咐。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不要忘记告诉他胜利的好消息。

从此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軍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

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一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这一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