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方架内藏的秘密
吴式方架太极拳的学习要领
![吴式方架太极拳的学习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faad9c7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e.png)
吴式方架太极拳的学习要领吴式方架太极拳学习要领1、对头部的要求:吴式方架太极拳对头部的建议就是:下颏微交,项直竖,头顶百会穴微有上顶上之意。
所谓“上顶”之意,并不是真的用力上顶,而只是存有其意而已,术语谓之“虚领顶劲”。
2、对目光的要求:目光必须随其主动之手的运转而动。
至定势时目光向前斜视,意将劲放至极远处,意远则劲长。
接手一势时,目光将劲归还,仍随其主动之手的运转而动。
3、对肩的要求:太极拳建议“沉肩”,即为建议两肩必须始终往下松沉。
特别就是当手和臂往上挥舞时,必须特别注意肩潜下去。
当手臂存有前促进作时,肩部无法随臂前抖即为所谓“寄肩”;当手和臂存有往后动作时,肩部无法随臂后抖或后仰。
总之,手和臂的任何动作都无法牵动肩,似乎臂与肩之间就是两张皮的,互不有关的。
只有这样,肩就可以称得上松沉,即为肩关节已抬起了。
否则肩随臂动,肩部必然着力。
肩部着力,肩关节之间的肌肉必然紧绷、笨拙而膨胀。
肩关节无法抬起。
相连接肩关节之间的韧带无法弯曲,“内劲”便无法皱收到回去。
这样,诱因时只要对方稍一牵动,即为能够牵一臂而动全身,自身俯卧低落而挤进。
太极拳还要求两肩必须始终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体歪斜、扭曲。
4、对胸、背部的建议: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谓“含胸”,实际上就是将胸部的肌肉尽量收紧。
核心思想就是:上半身正直,全身肌肉尽量收紧,然后再长怒一口气,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收紧。
在练习架子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
那种扬起胸部,并使胸部肌肉处在紧张状态,就是错误的;故意的凹陷胸制成驼背状,也就是错误的。
所谓“拔背”,是指每当定势发劲时,将腰脊命门处向后鼓出,并带动整个脊柱似有后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两侧扩张之意,这就是拔背。
然而,拔背并非驼背,两者不能混淆。
5、对臀部及两胯的建议:太极拳要求敛臀。
所谓“敛臀”,就是所指把臀部往里抽起。
核心思想就是把尾闾骨往前、往上撑起,加之命门后鼓,则可以构成身弓。
太极拳要求两胯旋转必须灵活。
吴图南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
![吴图南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https://img.taocdn.com/s3/m/14586b4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c.png)
吴图南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
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著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
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
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
手三关节是腕、肘、肩。
脚三关是胯、膝盖、踝。
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
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
肩关是最难松。
“松肩”忌压肩,要顺著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
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地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地流动。
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地放松。
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
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
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他的都容易了。
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
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内三合练法及吴式太极拳秘传“五指诀”-太极名家高壮飞老师访谈录(第二篇)
![内三合练法及吴式太极拳秘传“五指诀”-太极名家高壮飞老师访谈录(第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a431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a.png)
内三合练法及吴式太极拳秘传“五指诀”-太极名家高壮飞老师访谈录(第二篇)(一)神宜内敛,气宜鼓荡何为“敛”?并非向前用力去顶对方,而是受到对方来力时,将我自己的意收敛到身后一尺左右,一旦对方还要进逼我方,那么我将意再向身后拉长一尺。
表面看似乎对方处于攻势,但事实上,因我的意气收敛向后,将对手引入了我的圈内,我的可为距离拉长了;而对方因为在进攻时出了他自己的圈,所以他的可为进攻距离被缩短了,即便他想上步打手,也打不到实处。
此时相当于用意向身体后方膨胀出一个圆(圈),这个圆同样也扩散到了对手的背后。
在身体的纵向上,要蹬之于足(劲起于涌泉),发之于腿,最后力由脊发,由背后形成一个向前包裹的无形锋面,将对方击出。
拳论讲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
双推手中,假设我方欲以右手打出对方,则左手为引,右手为打,同时左右两侧的劲仍由脊背向前“合”成一个整劲,即可击出对方。
但一般初级阶段很多人都忘记了左手无形的“引”,只有阳没有阴,合不成太极。
一般人习惯右侧使劲,譬如写字、画画、吃饭,都用右手,通常而言右侧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星”皆可发劲,而左手主要负责三个方向:向上、腰胯中节之间向内回掌、向下外侧沉(坠)掌。
这是左右的关系。
发劲并不是一味地发直劲,它还需要神意的引导,通常是一种螺旋劲。
就像步枪打出的子弹并非是直线往前飞,而是沿着来福线旋转出去,具备穿透劲的性质;打台球也是这样子,出杆的一瞬间,整个杆也有微微的旋转,这样接触到球面才能打实。
讲到这里要说说“眼神”,古时候街头老百姓看热闹,里外三圈都围满了人,后面的人只能踮起脚干瞪眼,在拳法中眼神并不是直直看出去的,直视容易眨眼,眨眼的瞬间对方的拳头就进来了,所以在打拳和技击中,眼神是像子弹沿着来福线微微旋转着出去的,如此一来,不但不容易眨眼,神意也容易调动起来。
古代小说里说“眼睛一转,计上心来”,说的就是眼神和神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搭手放劲,可以用神意打、用头打,还可以用鼻子、耳垂来打,鼻子为举手投足间的准头,一般而言这个准头和中轴线总是一致的。
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详解
![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d5ce9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c.png)
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详解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源于中国道家文化,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内家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吴鉴泉先生创立。
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拳术风格,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拳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
一、拳理拳理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吴式太极拳的拳理主要包括阴阳、虚实、沉浮、松紧、缩放、起落、进退、开合、顺逆、虚实相生等方面。
1.阴阳阴阳是吴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拳理之一,也是太极拳的核心概念。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吴式太极拳中,阴阳表现为拳势的开合、虚实、进退等方面。
阴阳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具有极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2.虚实虚实是吴式太极拳的另一个重要拳理,指的是拳势的虚实程度。
虚实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具有欺敌之实、出奇之虚的效果。
虚实的运用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
3.沉浮沉浮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沉降和浮起。
沉浮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沉稳有力,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
沉浮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4.松紧松紧是吴式太极拳的又一个重要拳理,指的是身体的松弛和紧张。
松紧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松紧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5.缩放缩放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缩小和放大。
缩放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缩放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6.起落起落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起伏和下压。
起落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起落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e9bbe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b.png)
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吴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其家族的称呼为“吴家太极拳”或“吴式太极拳”,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
杨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下面店铺整理的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欢迎阅读。
吴氏太极拳特点是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
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吴氏太极拳内容吴氏太极拳之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近年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吴氏太极拳之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
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吴氏太极拳之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吴氏太极拳之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吴氏太极拳之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吴氏太极拳之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吴式太极拳创办人吴鉴泉(1870年--1942年),满族人,本姓乌佳哈拉氏,中华民国成立后随汉人习俗,取汉姓“吴”(以“吴”与“乌”谐音),河北省大兴县人,自幼从其父全佑学太极拳。
全佑(1834年--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
看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
![看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6012fe3d4431b90d6c85c730.png)
《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吴知前言这是大题小作的游戏文章。
小弟是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曾从师友处得知近数十年间,香港、上海两地因早年分隔,在种种条件限制情况下,两地吴式太极拳的流传,各自发展,形成不同的架子、套路时,出?#123;了一些争论。
小弟无德无能,只是手痒,把手头有限的资料整理,尝试将部份可以公开讨论的吴式太极拳议题综合,再尝试拆开解释,并在可能范围内伸论。
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前辈大德金石良言和匡正指导。
本文的推论形式,主要用「文字资料」、「招式架构」、「人证」等方法来辨证;至於文内采用的资料,俱有来源,无论书籍索引与前辈口述历史,都会列明出处,务求有根有据。
(一)「快拳」真假从一九八二年,吴英华、马岳梁公开吴式老架「快拳」後,香港方面便有流言说「快拳」是马岳梁自行创编的,不是吴监泉私下锻练的套路。
小弟试从下列数个不同角度寻找资料,支持「快拳」是吴监泉秘练的传统套路之说。
1.快拳?#123;存文字资料只有马岳梁、吴英华、施梅林的《吴式太极快拳》(香港.上海书局,1991年;另有国内版)和李立群的《吴式太极快拳附用法》(香港.奈辉,1999年)两书。
其实一九三三年出版李先五的《太极拳》亦可见证早期吴式太极拳拳架模样。
《太极拳》(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再版)一书是中国书店用吴图南藏书再版,於「中国传统武术丛书」系列刊行,近日油麻地的「实用书店」亦有新的大字版本。
作者李先五是全佑先生的再传弟子。
李先五师事刘彩臣,其架子较开扬,「单鞭」一式为弓箭步,右钩手伸於後方,左按掌向前,与杨式的无异。
「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两式,则和吴监泉早年的坐胯弯腰前俯触地一样。
其次还有由岳岳书社最近再版吴图南於一九三五年刊行的《太极拳》(上海.国华书店,1935年;湖南.岳岳书社,1990年再版)一书(早年有艺美翻版版本——《吴图南式太极拳》)。
吴图南虽曾从学杨少候三个月,但其拳架基本还是从小练习七年的吴式(据其?#123;马有清编的《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年份不详)记载),无论「单鞭」、「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都与李先五的接近。
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
![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fb577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1.png)
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吴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代表之一,以意运身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教程中有很多是讲按窍运身的理法,掌握了理论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
欢迎阅读!简述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按窍运身强调的是细腻,细腻在技击上有很大的表现,即技击时劲力隐避,不易被对方擦觉和化解,对方的进击。
从健身方面方面讲,练拳或推手时,坚持想点位还能起到细腻化瘀、想穴除疾的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
吴式太极拳的练与用都强调轻静柔化、紧凑舒伸。
按窍(穴位)运身,是实现这一理想境界的桥梁。
轻静柔化是要求在体用中,中正安舒,伺机而动。
不盲目动,也不能妄动,是在内部规律或者外部力的驱使下而动,是在周身所有的关节都放松的前提下,一点点的与对方合力而动,用意念掌控下的穴位去化解去打。
在对方的力量到达我身上时,让其有两足攀登沙山之感觉,迈不开步,使不上劲;紧凑舒伸像是如水洇沙,节节贯穿,是用整体一致,松沉有序、细致入微的心意运动来和对方的力点交融在一起,从微观上做到顺其序,合其力。
使对方有脚落玉盘踩珍珠,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
推手或技击,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合理、合法。
被打之人,虽然倒地,却感到不是对方打的,是自己按上了轴承、踏上了翻版、掉进了漩涡、触到了电门。
让对手感觉自己像是从空中掉下来一样,人在空中,无力可发,没有着力点,甚至连说话都不可能,一切全在我的掌握之中。
这既是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特点,同样也是太极武德的体现。
按窍运身这种观念和习惯,一旦在体用中成为自然反应,那就全身处处是轴承,处处是陷阱,处处是翻版,处处是漩涡,处处是机关,处处是电门。
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理想境界。
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是吴氏太极拳推手的另一个特点,这点在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如下几点如:(一)、上如行云,随风成形,飘杳上浮奇幻多姿,势势可见,处处难摸。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7e0dc03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8.png)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
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
《太极八字歌》曰:“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太极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我们从这两首歌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太极八法在太极拳技击术中的重要地位。
但太极拳流派纷呈,师传不一,各流派对八法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各有千秋,在理论和体用上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和体会,把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的内涵、外延、练用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供太极拳爱好者研究参考。
一、吴式太极八法的技理与特点/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认为,太极拳和八卦掌一样,都是以《易》理为拳理的,他在教拳时总是强调“头顶太极,胸怀八卦,脚踩五行”。
他认为,太极拳通过长期缓慢轻柔、细致入微的拳架练习和经年累月、反复不停的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推手实践,主要是从知己知彼的层面和舍己从人的高度锻炼自身末梢神经,感知对方“动静之机”的灵敏度,在感知的同时,神形意气自然与对方阴阳相合。
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在体用上强调八方力圆中走,不凹不凸,不丢顶,一动即变劲,遇力即合助,一劲一卦象,一运一太极。
处处强调天人合一,要求八法之劲,每一劲都要清楚其源于哪个穴位,对应哪个卦象,冲合哪一干支,出现哪种技击效果,有何健身作用。
他认为,八法之劲,全在中正安舒、自然旋转的运动中顺势而生,进攻化解勿自伸屈,无自主张,不可用力,纯任自然,纯以意行,纯是循客观规律,合阴助阳,阴阳相合,于自然而然中求自然。
没有独阳进攻或孤阴化解的现象。
如同地球绕太阳之运转,公转自转同时进行,两仪(阴阳、昼夜)、四象(四方、四季)、八卦(风、雨、雷、电、地震、洪泛、火山爆发等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而生,对这些自然现象只能顺势循规、利用,不能违逆、抗争、逞强,人和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都是与天同性的。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八法秘诀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八法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72fff26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5.png)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八法秘诀王培生:吴式太极拳八法秘诀(2013-05-14 08:49:51)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掤、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捋、按、采、挒四手为化解手,即捋破掤、按破挤、采破肘,挒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集中体现在揽雀尾式中。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掤挤肘靠进攻法。
捋按采挒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卦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覆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挒与坤、捋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吴氏太极拳王培生: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奥秘何在?
![吴氏太极拳王培生: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奥秘何在?](https://img.taocdn.com/s3/m/181d16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0.png)
吴氏太极拳王培生: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奥秘何在?王培生,出生于1919年3月24日,名力泉,号印诚,1919年3月24日生人,逝世于2004年9月11日,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
师承马贵、杨禹廷、王茂斋,擅长吴氏太极拳和八卦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王宗岳有“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求。
武禹襄有“先在心,后在身。
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论述,又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呢?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先生,对此有精彩论述,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揭开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奥秘。
'先在心,后在身。
'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
行拳走架的时候,首先要求“松静”,所谓“神舒体静”,起式之前,站在那儿,要舒舒服服、自自在在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了,再开始动作。
动作从哪里开始?从意念中开始。
不管何门何派,均是起式于无极。
下一动,便是无极生太极。
此时,意念中当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化虚实,虚实出动静”的念头,念头一起,虚实一转,动作便开始了。
而每一次的虚实转换,都应先在心中想清楚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
前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
练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不可尚气,切忌把意识关注在呼吸或者劲力上。
太极拳是个“顺应自然”的武术,一切成就,自然水到渠成,不可强求,尤其呼吸和劲力,不可特意关注。
一旦刻意于呼吸和劲力,动作必然僵滞。
呼吸必须是完全自主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干涉,只有这样,呼吸才能和动作完美的结合。
这一点,初学者必须牢记在心。
呼吸与动作之间的配合,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正确的练拳,勤奋的摸架子,呼吸自然而然地会配合动作,最终变得“深细绵长”。
吴式太极拳修炼精要-8页精选文档
![吴式太极拳修炼精要-8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0edc99ef61fb7360b4c6590.png)
一,吴式太极拳的意识.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
前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
"先在心,后在身”。
吴式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二,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
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
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
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
所以说:“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
”吴式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
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
吴式太极拳理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意识问题,在吴式太极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领先。
三,在吴式太极拳运动中,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
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吴式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影响的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这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和系统的营养,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吴式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四,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
吴式太极拳内功心法
![吴式太极拳内功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f4f0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d.png)
吴式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动作应从身体的躯干﹐腹部和背部发起。
外部肢干的动作仅是随应躯干的动作而已。
以内形的运转来支配外形的动作是太极内功的基础。
例子﹕右手前推。
用手臂伸缩及肩膀的动作向前推是外家的动作。
内家的前推动作是应该只用腹部和背部发动右边躯干上部份包括胸部﹐手和肩膀去完成。
手和肩膀应自然放松随着右上躯干行动。
身体其它部份稳健如盘﹐全力支持右上躯干的动作。
这是“发劲”另一个同类的例子是右手下按的例子﹕脚不动而转动上半身。
这个动作通常是用腿的力量来转动﹐形成两腿交叉。
这是外家的动作﹐毫无劲力而且难以保持平衡和稳定的。
内家的动作应先将盘骨和腿部稳定﹐然后利用腹劲力例子﹕腿部动作。
将腹部和背部的力量通过盘骨传送到腿部。
我们可以想象盘骨是腿部的一部分。
走一步路的动作如下﹕先用腹部和背部提起盘骨﹐腿随着盘骨提起。
脚向前伸出﹐然后盘骨向下伸展直到前脚站稳为止。
然后﹐前脚会带动整个身体向前去完成这个动作。
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由内劲驱使太极拳每一方面都运用了易经的阴阳原理。
每一个动作﹐身体会分成阴(静)和阳(动)两个部份。
阴体虽然没有明显的动作﹐它稳定全身﹐劲力通地。
阳体发动的劲力先集合于阴阳“交接界”后发出。
如果“交接界”是在躯干内﹐这动作是内家动作﹐如在躯干外﹐就会变成外家动作。
以刚纔右手臂向前推的例子看﹐这个“交接界”应该在右胸及腰部交界的地方。
而在扭转动作的例子中﹐这个“交接界”是在腰部。
而在最后的向前走例子里﹐阴和阳的“交接界”是在盘骨上面的腰部。
如果把手臂伸缩向前推动﹐“交接界”应该在肩膀。
如果扭转身体的动作是在交叉双脚的情况下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腿部。
如果向前走的动作是由腿部完成的话﹐“交接界”应该在臀关节部。
所以﹐前三个例子是内家动作﹐而后三个例子是外家动作。
做内家动作时﹐在“交接界”处会有很强的感觉﹐那就是感觉到内劲的冲流及胫肌的牵动。
当太极拳套路招式每一动作都是内家动作时﹐内劲随着动作的变化﹐周转循环。
吴氏太极拳探秘(四)
![吴氏太极拳探秘(四)](https://img.taocdn.com/s3/m/e2d77ba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7c.png)
吴氏太极拳探秘(四)吴式太极拳之"中定"作者: 马多瑞太极拳经十三式中讲的"进、退、顾、盼、定"。
定,即中定。
有记载的吴式太极拳论对于"中定"的强调,最早见于前辈吴公藻老先生于1935年在湖南国术馆任教官时编纂的太极拳讲义。
可以说,吴式太极拳对于"中定"有自己独到的深刻认识。
师父在拳架和推手中反复强调的"守中土"。
拳经中讲"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都是讲中定。
守中用中是太极拳搏击中的普遍要求。
前鉴泉太极拳社社长马岳梁老先生在1984年香港出版的《吴式太极拳推手》一书中强调说:"中定"是暗劲。
这是太极拳最根本的基本功。
……一切势均不能脱离中定,有中定始可以言虚实,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
实际上太极拳法无定法,而一切法皆立足于中定。
······在与人推手时如失去中定,就将陷于被动而不得机,不得势。
盘架子时主要练的也是中定劲。
一般练拳者对中定的理解,就是维持重心。
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我们先从一个浅显的例子说起:我早年有一个朋友,习练多种拳术,身强力壮。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他带一帮徒弟长枪大刀飞舞翻扎。
我适从旁边路过,闲聊起来。
他扎一大弓步,双手卡腰,正面冲我:"你能推动我吗?"势也祘得上雄浑。
我笑笑对他说:"你用力站好了,我一根指头就能让你动。
"他不信。
我到他侧面,用食指向他左肩点去,他即刻用肩去顶我的食指。
结果我的食指并未触碰到他的肩头,他自己就向左倒了。
吴鉴泉拳架赏析
![吴鉴泉拳架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392d28bcd126fff7050bc5.png)
说明:预备势者,是在未开始动作的 预备姿势,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 然后起势 注意要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二 目平视,精神内守。动作要领:两手 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 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 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 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功,呼吸导引十 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 元神。
涵胸坠肘采捋劲, 乘虚而入揽雀尾, 吸引对方失重心, 乘势挤靠可任施。
上步搂膝打在阴, 松肩垂肘气下沉; 力由脊发须完整, 手腕肘肩混合一
上步七星势, 退步跨虎形, 起脚成守势, 预防敌来攻。 两臂大开展, 有备而无患; 诱敌来投网, 收放任自由。
转身摆莲腿,防敌背后袭; 左腿是掤劲,反击是为挒; 发腿离心力,外旋度九十; 两掌须相辅,手脚乃合一。
手挥琵琶乃守势,静以待动相机行,左手搂膝右下按, 变转虚实自适应;进步退步搬拦捶,不进不退静待动, 能攻善守徐观变,运用虚实方为功;若欲取来必先与, 兵不厌诈运智谋。
进步搬拦是截击,搬拦掌后还有捶;气力集中在拳头, 松沉轰然如撞击;得机五势连环用,真假虚实宜辨清; 前进后退身灵敏,灵猫捕鼠示神奇。
肘底看捶是挒劲, 离心作用显神奇; 左掌外旋离心力, 手脚相应倒撵猴; 弓腿坐腿掌回旋, 左掌打出在胸前, 身形进退有呼吸, 作用完全是腿劲; 左腿退出有弹力, 发劲完整要一气。
敌进我空顺而取, 肩打背打势连环, 左右动作如一辙, 恰到好处方为准; 过犹不及后悔迟, 全在感觉之灵敏, 采捋而进乘虚入, 进步粘身始可用。
图片文字源于太极静修堂 视频源于吴氏传统老架-表演李承祥 制作 kjh 2012年6月
吴鉴泉,又名爱绅,满族, (1870---1942),河北 大兴县人,吴式太极拳 创始人吴全佑之子。吴 自幼喜爱武术,随其父 习练太极拳.随杨露、杨 班候父子学习太极拳大、 小架,久练不缀。吴鉴 泉得父亲传,精通太极 拳大、小架和各种器械 的演练。其苦心磨练, 日久技精,融会贯通
内家拳秘密---盘骨
![内家拳秘密---盘骨](https://img.taocdn.com/s3/m/089cc31fa6c30c2259019e9a.png)
内家拳秘密---盘骨中国功夫讲阴阳, 包含了刚和柔, 是一个刚柔同体的格局。
而且里面的刚, 属於至刚, 所以形意,太极高手, (我就有这两派的真传)没必要时是不会打人的, 推人便算了。
(我以前文章讲过我在外面遇到事情要动手时全是抬手把对手推飞出去)不是不会打,是不敢打,怕一下子把人打坏了。
为什么太极,形意功夫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呢?秘密在骨头和筋上,最为核心的是盘骨也是胯骨之力。
太极拳历史上两个开创门派的人物有个对话。
近代太极重要人物杨露禅, 教了吴全佑功夫, 是为吴家太极之始.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 吴全佑尾随不舍. 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没有一招留起, 总之你记著, 圈内打人, 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 即盘骨发力范围; 所谓圈外, 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 它也可以发力打人,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 古老的说法是腰胯, 这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
形意拳真传入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胯骨。
抻筋拔骨,之后由胯骨处打处一拳:那种威力,就是摧枯拉朽一般的感觉。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 是盘骨, 而太极,形意拳正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 在拳经中叫做'大拳头', 反而手掌握成的拳头, 仅'小拳头' 而已,一个娇滴滴女流, 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 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是很正常的。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 也所以内家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成人的盘骨, 尤其是男人, 已经硬化, 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后才学,不易开胯。
两年而能开胯, 已经算快。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换言之, 内家功夫是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
真传的太极功夫是要慢练快打的,慢练是有理由的, 就是要学懂和练习'节节用力', 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节节推进,而过程中半点肌肉的力量也不用. 如果耍得不够慢, 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 每节手骨如何活动, 而且太快的话, 练习者对姿势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对错没有那么自觉,够慢的话, 会知道自己的姿势有没有不妥. 姿势对, 筋骨便顺, 才能运用每一节骨; 姿势错, 筋骨不顺, 便不能逐块骨头控制。
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
![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e2c8bd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1.png)
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推荐文章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热度:男人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好处热度:练吴式太极拳的四大作用热度:吴式太极拳45式拳谱热度:太极拳教学:吴式太极拳简介热度: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
欢迎阅读!吴式太极拳的精髓一、老拳师告诫笔者,七尺布做裤衩,宽打窄用。
意为下苦功夫,流大汗,吃大苦攻练太极拳。
一要有百折不回之毅力;二要有脱胎换骨之精神。
不要看轻缓慢、轻灵、松柔的太极拳。
重视练拳,从定式到联动式,牢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往最高境界修炼。
吴式太极拳的精髓二、太极拳从定式起步,定势是将一个拳式分若干动作,按动作一动一动教学,每一动定住呼吸1-6口气。
定势,可记牢每个拳势的一招一式先后次序,明确每动的方向、方位,一势定6口气也是桩功,牢固底盘功夫。
初学太极拳者往往有贪多求快,一两个月学会一套拳之心态。
必须让学者明白,学拳容易改拳难。
草草快快学一套拳,有“一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
更甚者几十年改不好。
一套拳定势学正确了,再联动习练,一套拳扎扎实实,功底深厚。
吴式太极拳的精髓三、松为太极拳之灵魂,修炼到最高境界,周身空无,“无形无象”。
从进入拳场第一天开始,应受太极拳之松柔、轻松、松空、虚凌的教育,认识什么是太极拳的松。
吴老拳师有周身上下十八松功。
可见,太极拳松之重要。
现将松之要义介绍一二。
练太极拳,只有松,才能进行太极拳人特有的体呼吸。
松功之要义:松者,蓬松也。
宽而不紧也。
轻松也。
放开也。
轻松畅快也。
不坚凝也。
含有小孔以容其它物质之特性也。
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
吴式太极拳的精髓四、太极拳功夫在拳里,在定势中求基础功夫,唯有练好太极拳,方能从拳中,体验太极拳之奥妙。
作到松沉、中正、轻灵、圆活。
吴式太极拳的精髓五、习练太极拳求得健全之体,高尚之德。
[中华武术]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吴氏方架
![[中华武术]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吴氏方架](https://img.taocdn.com/s3/m/596fec0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2.png)
[中华武术]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吴氏方架太极拳在健身,修性方面的功能现已广为人知。
甚至在西方,清晨有些公园也不少练习太极拳的人。
这确实是太极,尤其是简化太极推广的成功之处。
每项成功,必然隐含着某些遗憾。
往往直到成功的喜悦消退以后, 这种缺憾才可能被人们认识,那时或许已经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简化太极迅速普及推广的成功也不例外。
太极拳本是一项搏击的武术,但是,它那精妙,神奇的攻防击技正是在“有益身心健康”的赞叹声中几乎被彻底的淹没了。
如今,人们一说起太极,马上就会出现老翁、老太,弱男、病女悠然地翩翩群舞的形象。
当中国少林功夫誉满环球时,如今太极拳本有的精湛击技却鲜为人知了。
太极只是一种体弱者康复之术的偏见,已使青壮年远离太极拳而去。
在此,我不得不说,平时所见多数的所谓太极拳,因练习者不识太极技击的真谛,早已称不上太极拳而只能称为太极操了。
这不禁使我怀念起张达泉先生与他的高足,戴英先生。
希望由他们及其他前辈辛勤播下的太极拳技击种子还有茁壮成长的一天。
张达泉先生生于一八八九年,殁于一九六九年,享年八十。
由于他并没有陈、杨、武、吴、孙五大太极流派的正宗血源关系。
所以尽管当时被公认为太极拳的大师,在发扬太极搏击功能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在渲染门派的当今,所承传的轻灵严谨的方架太极却很少被人提及,他的生平也少为人知,所以我以为很有抛砖引玉,缅怀他在太极拳领域中的杰出贡献的必要。
张达泉先生早年患有脑瘫引起的后遗症,软骨病,不便于行。
幸与武林高手纪子修先生为邻改变了他的命运。
纪子修曾是久经沙场的清朝守边大将,擅长岳氏散手以及紫砂掌,通臂拳,又曾从学于杨露禅是当时的太极名家之一。
他对张十分同情,亲自手把手地教张达泉习武练功。
因张好学勤练,不但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还练就一身武功。
纪子修很少收徒,张达泉成为他的得意学生。
因为,纪子修与吴鉴泉的父亲吴全佑曾是同门兄弟,从学于杨式太极的创始人,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后来又与吴鉴泉一起向当时的太极名家宋书铭学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太极拳方架内藏的秘密如果你是练吴氏太极拳的人,读此文,可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至少能够节约你5到10年以上的练习时间。
但是,你的老师是否能够允许你如此飞速的进步?你的老师是否能接受你超过了他们所有人?这种进步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笔者无法对此负责。
而且,本文不得已,必须指名道姓的批评和肯定。
得罪人之处,我也没办法。
首先要确定一下,吴氏太极拳的老架,是方架。
方架最早的图谱,是来自于一系列照片,是吴鉴泉当时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可以说是存留下来吴氏太极拳最早的影像资料。
不懂太极拳的人,看到吴氏太极拳方架,第一反应:什么玩意?不是说太极拳是中正安舒吗?是圆的轨迹吗?金庸在《雪山飞狐》一书中,胡斐的把兄弟赵半山的拳法《乱环决》,就是太极拳啊,怎么说都是划圈圈,而吴氏太极拳的方架,这是什么鬼?且不说不练太极拳的人,看到吴氏太极拳,觉得生硬奇怪,就连普通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吴氏太极拳,更没见过吴氏太极拳方架。
我在网上找到的视频,经过仔细观看,点名批判如下:北派李秉慈的方架,一塌糊涂,什么用法讲解,一塌糊涂。
个人认为,纯属误人子弟。
吴阿敏的方架,纯属太极操,表演用。
跟吴氏太极拳老架方架也不是一回事。
香港丁德山老先生的路边拍摄视频,是真的吴氏太极拳方架的东西。
吴鉴泉的孙女,吴雁霞录制的视频,在优酷上可以找到。
是目前位置,可以查到的仅存的,和吴鉴泉照片一模一样的吴氏太极拳方架的影视资料。
就是这段视频,现在qq视频上也有了。
是目前仅存的,吴鉴泉的老架,还原度最高的老架。
还有一个人是1937年的视频,褚民谊。
因为背景历史问题,此人一直被封杀。
但是此人的拳法是真东西。
现在视频已经解禁。
是吴鉴泉的亲传:但是,此时已经出现了吴氏太极拳圆架,所以尽管褚民谊的拳没问题,也是吴鉴泉亲传,但是不是最老的方架。
马岳梁,吴英华二老,位于上海鉴泉社大本营,架子不浮夸,是真东西,但是,由于吴氏太极拳“藏的太深”的特点,什么都藏着,导致初学者看了也看不明白。
马岳梁后来大部分的视频,是圆架,是快拳,而几乎找不到方架。
另外,吴鉴泉这个名字,在老一代人中,这个鉴,不这么写,是另一个字。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强调方架老架?或者换而言之,吴鉴泉的父亲,吴全佑先生,为什么要创造一套奇怪的,和杨氏太极完全不同的拳法?而且,他是处于怎样的目的创造的?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对此,笔者将从背景入手,切入分析,最后依然是依靠数学和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其中的本质规律。
吴家太极拳的创立吴家,是为满人,最后改为汉族姓氏,只是由于发音为wu,为什么改掉满族姓氏,很简单:大清亡了。
杨露禅活跃的年代,大约在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三帝年间。
杨露禅的生年和卒年是1799-1872.注意:乾隆年号结束于1796年。
而同治皇帝结束于1874年。
也就是说,杨露禅的生平,经历的恰巧是封建的清王朝国门被打开,太平天国起义,捻军作乱,西北回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咸丰逃亡热河,辛酉政变等等这一系列清王朝盛极而衰,内忧外患越演越烈的时候。
而吴全佑的年份,我们看到,1834-1902. 1840年是鸦片战争,1895年是甲午战争,这期间对外战争清朝几乎都在失败,吴全佑的生平,可以说几乎目睹了清王朝的一路下坡。
正如曾国藩的哀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在我们今天的资料里,只能看到,中华民国之后,改姓氏为wu。
通“吴”。
从吴鉴泉开始。
作为满人,生活在一个多事变换的年代,加之封建王朝的等级专制。
等级森严。
由于杨露禅名声太大,王公贝勒争相拜师,那么作为吴全佑,却没有资格拜师,因为,吴全佑虽然是满洲人,但是却属于满洲人的下级军官,身份低下。
士兵没有资格和将军称兄道弟,成师兄弟。
虽然由于杨露禅赏识,给于曲线政策,让自己的儿子杨班候作为吴全佑的师傅,自己做了师公,但是拳法确实是杨露禅亲自传授,名为徒孙,实为徒弟。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在等级森严的情况下,吴全佑就算有能耐,也得藏着。
藏得很深,这是吴氏太极拳的特点。
也是由于渊源于此:你不能过招的时候,把作为师叔等级的亲王贝勒摔个跟头吧?反了你了!但是又不能老输,于是吴全佑在柔化上大下功夫,就算我因为身份不能打倒你,却也要让你对我无可奈何。
吴氏太极拳注重的柔化,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而衍化出来的。
另外,吴氏太极拳在推手上,抹掉了方向的痕迹,这个日后再说,今日主要要解密方架的秘密。
根据这个背景,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吴氏太极拳的方架,是一种强化了柔化的拳法。
这种又方又硬的拳法,反而善于柔化——听起来有悖于常理。
注意这段背景的关键词:1、吴全佑在学习太极拳之前,首先是军队行伍出身,所以他一定是懂兵器的。
尤其是军队和侍卫的常用冷兵器,比如长矛,盾牌,马刀,盔甲操练等等。
2、玩兵器的侍卫和士兵,操练在于实用,绝对不同于江湖卖艺耍把式。
所以吴全佑的价值观,必须是实用主义者,绝不是浪漫主义者。
能打最重要。
3、吴全佑先学会使用了兵器,之后才学习了太极拳。
那么,我们先从兵器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吴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方架的创造思路,底子是兵器。
我甚至可以说,没有打过兵器对战的人,根本不可能体会到吴全佑和吴鉴泉当时的体会。
那么,我们来看证据。
进行相应的论证。
剑道的刺劈民国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武术家提出,日本剑道打面,更确切的叫做刺劈,而非劈砍。
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厨房切萝卜,切西瓜,请问你是垂直砍下去,还是在刀刃垂直的情况下,微微提高手腕或者下压手腕,然后上下推拉进刀,请问,是垂直砍容易?还是推拉进刀容易?自己弄一根萝卜,切两刀试试看。
用普通锋利或者不太锋利的刀,很容易测试出,推拉进刀切容易。
原理如下:如上图两种劈砍轨迹,当我们推拉进刀的时候,图标②,除了砍,还有一个“割切”的垂直力量,等于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而劈砍,图标①,却只有一个力量。
然而,在运动轨迹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在三维世界的公理。
正如上图,如果要劈砍,我要用刀尖端的刃劈中敌人,沿着弧线轨迹①,速度不如轨迹②快,因为,轨迹②是直线。
所以,劈刺,或者刺劈,比起普通的劈砍更加具有杀伤力,但是需要训练的难度也就更高。
因为,如果我要打出轨迹①的劈砍,只需要固定好胳膊,轮下去就行了,固定的胳膊就是圆的半径,肩膀就是圆心支点,劈下去,很容易打出轨迹弧线①。
但是如果我要打出更快,更有杀伤力的轨迹②,就必须依靠胳膊的弯曲,才能让刀尖划出直线,然后在后半个运动惯性上,在适当伸直胳膊,这样才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直线轨迹②。
这就令胳膊的屈伸要求提高了难度,但是却能够更快的劈中对手。
也就是上图中,运动中心O要下沉到P,才能弥补不足的距离。
那么给出一个更直白的分析图:左图,AO要到OB,也就是普通一砍。
右图,AO到OB,需要走一个蓝色的抛物线。
但是A点到B点速度更快。
如果你懂得了刺劈的技术性意义,那么,吴式太极拳的秘密,就几乎摆在了你的面前。
方架的秘密:①四正四隅四个正方向和四个斜方向,用中国人的传统话说就是四正步,八方,八卦,用西方人的话说,叫做梅耶方块,是45°。
②内弧线的加速本文逼逼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这个主题。
如果你会一些吴式太极拳的方架,请体会:如封似闭接十字手,斜飞式,搂膝拗步,搬拦捶,扑面掌,转身披身捶这几个常见动作,这几个动作最好入手,你会发现,如果你保持出手的轨迹作为方架直线,那么你必然存在一个类似刺劈那样的加速内弧线。
比如笔者给出扑面掌的图,如下:这种内弧线加速,不但运用了弧线加速原理,令运动轨迹更快,而且你会发现,你如果要良好的加速,你的后脚就会不自觉的发力,最好正好形成吴式太极拳中斜中寓正的那个“身子和腿成一条斜线”经典身法。
③引落造成的轻灵错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用来描述吴式太极拳的轻灵之法,这句话一样是被错读的。
这句话的完整版,应该是“对手觉得我一羽不能加,对手觉得我蝇虫不能落”。
而我,只是藏起来了自己的攻击意图,并非我没有攻击意图。
吴氏太极,藏的深是其特点。
这个引落,依然要用一幅图来看:假设我们是从上向下垂直鸟瞰,一个人位于O点,胳膊就在A,AO是胳膊长度,我们要从AB运动到OB。
敌人从AB的弧线外侧向我方O攻击。
左图的方法,弧线旋转,必然纯在离心力:正如左图蓝色箭头,这个半径上必然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平衡,而每一次运动轨迹的方向是垂直的位于圆的切线上的蓝色虚线。
也就是说,只要你做了这个圆周运动,左图一定会产生力。
一个从O点发出的向外的力。
为了克服这个离心力,我们就得提供一个向心力作为平衡: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对方和我方是向向用力,自然怎么都有点力的感觉。
但是吴式太极拳的轨迹是右图。
如果要引对方的力量,A到B作为直线,P点位于五角星位置,是弧线的最高顶点,等于说,我们要完成AB是直线这个轨迹,就必须提供一个白色箭头的力量,这个力,是自己通过抛物线式的重心移动而早就的。
左右两图对比,我们会发现,就这么改变,把AB从弧线变为直线,这个内在的弧形加速却彻底改变了力的方向。
如果对手来体会,自然是“空空有如无物”。
这个力的方向和敌人的力量方向相同,同方向运动,自然觉得我方无力。
所以,如果养生太极你说不用力也没错,但是如果你要说玩的是能打的吴氏太极拳,就必须存在这个内弧线加速用力。
这个加速改变了弧线产生离心力的方向,自然令人觉得“引进落空”。
表面无力,然而这个加速是依靠躯干尤其是重心完成的,这也就是“丹田”。
因为依靠丹田的力量,所以,躯干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得到强化,吴氏太极拳的练家子,几乎都是大胖子。
而这个“引进落空”,现在却被玩歪了,闫芳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筷子发人,就算闫芳的老师李经悟已经作古,而且老人也并没有什么恶名,美名也挺多,但是他的推手视频我看了,存在“搭手就跳脚”,以及“筷子发人”的类似效果。
这是徒弟们为了拍师傅的马屁,而做作过分了。
但是这却也带了很不好的头。
王培生的很多打法上,存在过多的个人想象。
这种想象导致如果按照他的打法去打架,只能挨打。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单鞭的用法,诸位可以试试,如果那样打,疼的是自己的手,不是对手。
所以王培生“讲手”,是可以的;不能打手。
只能讲,不能用。
马岳梁的视频,用法上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他学了方架和圆架,还有圆架快拳。
他的用法上实战也是可以的。
但不是万能的。
他的推手视频算是吴氏太极拳练家子里面含金量最高的。
④身法上的斜中寓正这种内弧线的加速法,非常依靠重心的把控,然而,吴氏太极拳存在斜中寓正身法特点,从距离上就欺骗了对手,从而获取了更多的移动空间。
如果你熟悉了斜中寓正的身法,又恰好你玩兵器对抗,你会发现,吴氏太极拳的身法,恰好可以做到让足部的力量传达到兵器上,而且还能做到最长的距离攻击。
这里面我多说无益,自己打打就知道了。
⑤如兄弟的双手吴氏太极拳两只手,很多经典动作上,都是两手靠的很近,如同一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