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研究报告论文公司治理模式论文
公司治理模式范文
公司治理模式范文公司治理模式是指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的规范化和合理化设计。
它涉及到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程序等方面,可以帮助公司实现有效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1.股东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主要由股东掌握。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行使权力,制定公司的总体战略和目标,并选择和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和绩效。
这种模式适用于股份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尤其适用于股票市场发达的国家。
2.董事会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权力主要由董事会行使。
董事会由股东选举或指定,负责决策和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并选择和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和绩效。
这种模式适用于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能够提供稳定的领导和治理机制。
3.所有者-经理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主要由所有者和经理共同行使。
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行使权力,经理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
这种模式适用于民营企业和创业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所有者和经理的优势。
4.监事会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设立独立的监事会来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
监事会由股东选举或指定,独立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公司的决策和经营情况。
这种模式适用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独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公司治理模式,如员工治理模式、合作社治理模式、独立董事制度等。
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公司类型和发展阶段,需要根据公司的特点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模式。
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透明度:公司应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披露,使股东和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2.独立性:公司的治理结构应具备独立性,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应独立于高级管理人员,以保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独立监督和反馈。
公司治理研究论文公司治理模式论文
公司治理研究论文公司治理模式论文: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受到越多越多的青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
为此,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对目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治理模式1 引言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工具的传统观点受到了普遍的批评,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刘俊海,1997)。
随着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学者们不断地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长期讨论。
本文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旨在对前人的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2.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受到启发,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他们利用另外一个与股东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
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Freeman& Reed,1983)。
该定义揭示了企业存在许多影响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并非仅为股东服务。
自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诞生之后,不同的学者给予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表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的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Freeman,1984)。
公司治理方面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班级:商会125姓名:肖晗学号:目录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3)摘要 (3)关键词 (3)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 (4)(一)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4)(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4)(三)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4)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政府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 (4)(二)目前公司中存在的董事会功能弱化 (5)(三)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5)三、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5)(一)加强和改进政府治理 (5)(二)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5)(三)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5)四、家族企业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6)(一)股权结构单一 (6)(二)资金、人才匮乏。
(6)(三)内部产权模糊。
(7)五、关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建议 (7)(一)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7)(二) 融合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7)(三) 董事会实现共同治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7)六、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结构的治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文主要从企业的产权改变、治理结构、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完善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治理结构;企业治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一)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包括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规则和机制,用于确保公司能够有效和透明地运营、管理和决策,并保护股东利益。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能够帮助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加投资者信任度,并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
公司治理的理论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权力和责任的分配。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的激励机制应该合理分配权力和责任,以确保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这意味着高层管理者应该被激励追求公司的长期利益,而股东则应该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高层管理者履行其职责。
另一个关键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根据这个理论,公司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它能够帮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道德风险。
此外,公司治理的理论还可以涉及到董事会的角色和职责、独立性和多样性、内部控制和审计、激励计划等方面。
这些理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确保公司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
然而,公司治理的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公司可能存在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或者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潜在的利益冲突和不当行为。
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全球化的竞争挑战。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法律研究论文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研究【摘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英美式的“单层董事会”制度,另一种是德日式的“双层理事会”制度。
中国公司法试图综合两者的优点,但执行中存在许多不足。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也与公司法存在冲突。
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存在不足;改进建议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当今经济界和法律界都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何谓“公司治理结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下了多种不同解释,我国经济界一位学者的定义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又叫法人治理结构,就是用来规范公司不同权利主体,即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各自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以解决现代公司制企业法人财产委托代理经营中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等问题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立一个热门话题。
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现实执行存在的不足日益突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做法,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模式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
从主要经济国家的实践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英美式的“单层董事会”制度,另一种是德日式的“双层理事会”制度。
这两种模式特点各异,其中:(一)英国、美国公司治理结构英美公司治理结构通常称为“单层制”,其特点是,业务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合二为一,董事会既具有业务执行职能,又具有对此的监督职能。
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框架下,以广泛而分散的个人财产关系为基础的股权结构,使英国和美国的现代公司经营者控制的特征十分典型(见图一)。
(二)德国、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西欧国家中最有代表性,宽泛地说又可称之为西欧模式,通常称为“双层制”。
《2024年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范文
《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篇一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研究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梳理这40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脉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公司治理研究的脉络(一)初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公司治理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学者们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探讨如何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这一阶段,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公司章程的制定等基础性问题得到了广泛研究。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治理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企业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协同作用。
学者们开始关注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机构的职能和独立性,以及如何保护股东利益和加强企业的透明度与监督机制。
同时,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和规范文件,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政策和实践的支撑。
(三)现代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
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高管激励等新兴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
此外,公司治理的研究还涉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国际性问题。
三、公司治理研究的展望(一)持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将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企业如何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二)深化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研究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高管激励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约束机制防止高管滥用职权和损害股东利益。
浅谈公司治理
浅谈公司治理论文作者:朱光明论文关键词:公司法 股东大会 公司治理论文摘要: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而来,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我国公司内部的问题尤其多,考察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我们发现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加合理而操作也更加有效,因此我们应吸取德国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以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我国公司治理之现状我国公司制企业大多从原来国有企业的机制上发展而来,原来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为:厂长(经理)是整个企业的总负责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厂长拥有除国家保留的对国有企业的某些决定权外,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业务执行权、生产指挥权和对外代表权均集中于厂长(经理)一身。
这种模式同市场经济对公司制度的要求差距甚远,但它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颁布了公司法并于2005年修订了公司法,其所确定的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为:其一,股东大会。
其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法律规定了它的11项职权,这些权力都是涉及到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系列事项的决策权,体现出股东大会处于公司的权力中心地位。
其二,董事会。
在股东大会之下的董事会是公司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机构,具有公司事务的执行权,其对股东大会负责。
其三,经理。
有限公司的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鳃聘,它依照公司法或者董事会授予的职权行使具体的经营管理职能。
其四,监事会。
监事会是公司内的专门监督机关,负责对董事和经理等高管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
从现行公司法及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仍存不少的弊病。
其一,虽然现行公司法依然赋予股东大会的权力中心地位,但实际其地位不断弱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很难对董事会、经理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其二,董事会的权力日益膨胀,使得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论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论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趋势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0104010431 序号:姓名:杨露露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学习,我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将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两大法系的不同点及其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公司治理的模式,就是依据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及其制度安排,对各国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所作的抽象的归纳。
构建公司治理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它能有效地改善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的分类依据有两个:一是理论上的,二是立法上的。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一)单边治理模式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
公司治理被抽象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其基本是:股东选举董事,董事会选聘经理,经理任命下级经理、雇员,以上各层之间均为委托代理关系。
这一模式确认股东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股东之外的主体不参与公司治理,在立法上,英美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最为典型。
(二)共同治理模式二战后,以德国公司法为代表形成了“共同治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雇员选举自己的代表,与股东代表一起共同组成公司决策机关。
这样公司决策机关就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监事会,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由股东代表和雇员代表组成;下层是董事会,由监事会选举产生的经理人组成,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由于有了雇员的实质参与,公司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至少包括了雇员利益最大化。
(三)多边合作治理模式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由各个利益相关者组成,并由其决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也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这样就形成了多边合作治理模式。
其目前还处于理论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要中国建设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对建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国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此才能提高建行在国内和国际同行中的竞争力。
此外,对国外商业银行典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考察,能为我们提供颇具借鉴价值的国际经验。
全文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和比较国外两种典型的模式并从中得到启示;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简述了中国建设银行的概况及发展,其次再对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进行比较,最后对中国建设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完善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例如促进股权多元化、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改善外部环境等。
关键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激励约束;股权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largest nationalized banks in china,CCB went through a capital restructuring in September 2004 by a common initiative establishment of stock company made up of 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Ltd,China Construction Investment,Group ,state Grid,and China Yangtze power Company.On October 27th 2005,it took a stock market listing at Stock Swap of Honk Kong Limited while on September 25th2007 it appreciated it at Shanghai Stock Swap. There are still question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CB.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CB in the homeland and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it is important to make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CCB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and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suitable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This i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Bank and to deal with it.The only way for foreign banks to challenge.In addition,the inspection of typic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can provide us with some valuabl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The full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ompare the two typical models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get some inspiration from it,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First,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and then compar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and finall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 Construction Bank.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aimed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Key Words: CCB;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ternal control; incentive andrestraint; stock right序言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研究论文: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浅析
公司研究论文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浅析一、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共同点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可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还为内部控制提供了环境基础,同时内部控制还可以监管控制公司治理中所需要的。
他们的共同点有:1.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对等,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信息与资金情况有误。
公司治理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构建了桥梁,使二者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代理风险问题,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所有者在经营者的帮助下实现最大化利益。
内部控制不同的是,它是介于管理者和其下属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处理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各个部门间的关系。
正因为两者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2.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二者的目标都是实现更好的管理公司。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但其基本目标还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公司治理为了实现其目标,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合理的配置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权限,对利益的分配尽量合理化。
二、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缺乏有效的运行环境。
内部控制需要在一个有效的环境下运行,目前在我我国的企业中:首先,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严重。
国有股、法人股处于非流通且控股或相对控股的状态,各大股东之间的实力分布极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股又高度分散。
其次,内部控制人现象。
内部控制虽然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完成,而在实际执行时,有些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其权利相当有限,制约不了董事会,部分企业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明显。
2.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沟通机制不健全。
沟通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交互,也方便了互相监督以及相互协调,而信息系统恰恰为沟通的方便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公司治理毕业论文【呕心沥血整理版】
公司治理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国美之争为例1 绪论1 .1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背景关于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最初由国外引进,其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此前的1975 年,威廉姆森曾提出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概念已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十分接近。
20 世纪90 年代初始,我国的经济学界已对公司治理问题开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和阐述,有的学者将这些分为四大类:制度安排说、相互作用说、组织结构说、决策机制说.而其中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述如下。
1。
1。
1 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作用国强调企业所有权或企业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张维迎等人认为,狭义地,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它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义的,或者更准确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解决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要受保护杨瑞龙等人认为,在政府扮演所有者角色的条件下,沿着“股东利益至高无上”的逻辑,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就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国美之争为例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使得国有企业改革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一是由于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当由政府对企业实施所有权约束时,便会陷入管则干预过多,不管则失去控制的两难中;二是资讯不对称,经营者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三是行使监督权的政府官员可能与经营者“合谋”,侵蚀国有资产;四是职工和小股东难以行使监督权,其利益易受到损害。
公司治理小论文
上市公司公司结构治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用来协调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制度等的统称。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当前的公司治理缺陷严重影响这我国上司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本文本文从理论上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在强制性披露之外进行自愿性披露的原因,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的影响,并且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对自愿性信息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董事投资者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原因自愿性披露信息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公司财务和公司发展的其他方面相关信息。
由于上市公司进行披露是自愿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自愿性信息的原因进行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的经营权分离,由此形成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委托代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监督代理人会发生担保成本、剩余成本、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由代理人承担,这会降低代理人的薪金、分红和其他报酬,为了避免同公司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代理者必须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便会通过财务报表等形式向委托人报告受托的情况,如果代理人的成本越高,公司的管理者越通过自动自愿信息披露降低代理成本。
重要的信息公开披露对保证代理契约的执行、减少代理成本都是必要的,因此,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契约将促使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2.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拥有大量高质量投资机会信息的经理,可以通过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的选择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信息。
浅谈公司治理
浅谈公司治理论文关键词:公司法股东大会公司治理论文摘要: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从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进展而来,改革开放弄市场经济的时刻也不长,因此我国公司内部的问题尤其多,考察现今世界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深切的比较,咱们发觉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加倍合理而操作也加倍有效,因此咱们应吸取德国公司治理的先进体会,以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我国公司治理之现状我国公司制企业大多从原先国有企业的机制上进展而来,原先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为:厂长(领导)是整个企业的总负责人,在企业的经营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厂长拥有除国家保留的对国有企业的某些决定权外,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业务执行权、生产指挥权和对外代表权均集中于厂长(领导)一身。
这种模式同市场经济对公司制度的要求差距甚远,但它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潜移默化地阻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公布了公司法并于2005年修订了公司法,其所确信的的治理模式为:其一,股东大会。
其由公司全部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利机构,法律规定了它的11项职权,这些权利都是涉及到公司在经营治理进程中一系列事项的决策权,表现出股东大会处于公司的权利中心地位。
其二,董事会。
在股东大会之下的董事会是公司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机构,具有公司事务的执行权,其对股东大会负责。
其三,领导。
的领导由董事会决定聘用或鳃聘,它依照公司法或董事会授予的职权行使具体的经营治理职能。
其四,监事会。
监事会是公司内的专门监督机关,负责对董事和领导等高管的经营治理行为进行监督。
从现行公司法及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咱们发觉仍存很多的弊病。
其一,尽管现行公司法仍然给予股东大会的权利中心地位,但实际其地位不断弱化,在经营治理进程中也很难对董事会、领导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其二,董事会的权利日趋膨胀,使得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成员中能够有公司职工代表而不是应该有职工代表,这为公司少数高层操纵董事会提供了方便。
《公司治理》结业论文
《公司治理》结业论文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运作和管理的一套规范和机制,旨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高公司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公司治理被普遍认为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公司治理的定义、原则和重要性。
首先,公司治理是指通过规范和监督公司决策和行为的机制,以确保公司追求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活动。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等。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透明、公平、负责任和有效的决策和监督体系,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其次,公司治理的原则主要包括透明度、责任、公平和有效性。
透明度是指公司在决策和运作过程中应提供充分和准确的信息,确保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情况,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责任是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应对公司的决策和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为利益相关者负责。
公平是指公司在分配和决策过程中应公正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有效性是指公司治理机制应科学、高效地运作,确保公司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适应市场变化。
最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司治理能够帮助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建立规范和有效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其次,公司治理有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通过透明度和责任的要求,公司能够避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利益冲突,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最后,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的社会声誉和形象。
通过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公司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和运作的重要机制,对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提高公司的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框架。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公司治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还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公司治理的实践应用。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公司治理的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等。
这些主体在公司的运营中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1、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决策失误,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增强投资者信心透明、规范的公司治理能够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良好的信号,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
3、降低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代理成本,使管理层的行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
4、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能够关注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1、股权结构与股东权利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
同时,要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等基本权利。
2、董事会治理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监督管理层的工作。
董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勤勉尽责程度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
3、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使其利益与公司业绩挂钩,同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防止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司治理论文》word版
杨令公酒业西北运营中心的公司治理一、公司简介杨令公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采供、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化运营企业。
厂址设在有“中国第一生态县”美誉的成都浦江县。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自古就出产美酒的圣地。
总公司于2011年下半年在陕西省神木县成立,并于2011年3月1日在陕西西安成立“杨令公酒西北运营中心”主要针对西北地区的销售,打开初期的市场。
杨令公酒原名“天下知己酒”,后被收购后更名为杨令公酒,他的名字由宋代杨家将的故事而来。
杨令公酒选自纯天然山间泉水、天府之都的粮食酿造,运用中国最古老的酿酒工艺加工而成。
现代的工艺流水线,科学、务实的管理。
承诺“一流品质,一流服务”提倡“回归自然,原生态品味”。
杨令公酒几大系列品牌“忠、智、勇、诚、御”根据其度数、工艺、分不同档次、不同口感、适合高、中、低、各类群体消费。
杨令公酒业西北运营中心总经理宋坤,2006年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白手起家,经过几年的打拼现,现在先转投其他行业,于是接手杨令公酒业西北运营中心。
想把这个品牌真正做大做强。
但是作为民营企业,运营初期在公司治理方面总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的治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与形式;二是对公司员工的有效管理;三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实用文档1、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即公司的控制权如何分配,这主要看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划分,如图:这样的划分是非常普遍的那种,人员便于管理,权责明确。
2、公司在初期招聘的人员很重要,杨令公酒业在成长初期并不是选贤任能,而是在招聘中注重女员工的外在形象,这怎么听着怎么不顺耳,还美其名曰:“员工形象代表公司形象”。
3、像所有民营企业一样,他的激励机制对销售人员来说很诱人,对其他行政人员来说没有特别的,尤其是休假很少,初期体制不完善,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仍要继续完善。
应该有招聘有经验的人事管理人员来指导帮助完成,让企业在人员运作上步入正轨。
公司治理学课程论文
烟台南山学院公司治理学课程论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姓名:xxx班级:xxxxxxx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论文成绩:xx摘要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
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二者相互关系及意义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相互关系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后的挑战,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样,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基础。
有效的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可以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内部控制作为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下的重要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有利于公司防范经营风险、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相关法规制度得到有效遵循,也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有效运行。
一、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一)内部控制1。
内部控制的定义我国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2.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二)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定义从本质意义上讲,内部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组织形式上讲,是指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是指所有者和代理者之间基于特定法律法规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2.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可以细分为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本文中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两个部分。
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董事的组成与资格;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薪酬制度及激励计划;内部审计制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研究论文公司治理模式论文: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受到越多越多的青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
为此,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对目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治理模式1 引言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工具的传统观点受到了普遍的批评,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X俊海,1997)。
随着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学者们不断地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长期讨论。
本文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旨在对前人的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2.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受到启发,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他们利用另外一个与股东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
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Freeman& Reed,1983)。
该定义揭示了企业存在许多影响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并非仅为股东服务。
自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诞生之后,不同的学者给予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表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的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Freeman,1984)。
该定义不仅把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把被企业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采取的行动所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然而,弗里曼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产生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如利益相关者仅仅局限于“人”。
美国管理学家威勒就认为,非社会性的个体与群体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比如恶化的或改善的自然环境(wheeler,1998)。
卡拉克森(1994)则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
卡拉克森的这一概念强调了资产的专用性,把弗里昂的定义X围进一步具体化和集中化。
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这一概念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
因此本文的利益相关者采取这一定义。
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1)克拉克森(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第一,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害关系的紧密程度,把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前者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后者指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影响。
第二,根据相关者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方式,讲利益相关者分为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被动的利益相关者。
前者是向企业投人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从而承担了企业某种形式风险的人或群体;后者是由于企业的行为而使之处于风险之中的人或群体,如社区、政府、媒体等。
(2)威勒(Wheeler,1998)引入社会性,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紧密型程度差异,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一级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二级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一级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二级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
(3)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 & Wood,1997)提出了一种评分法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这三个属性是:第一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上的、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第二权力性,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第三紧急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4)国内学者陈宏辉、贾生华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
①核心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群体,与企业有紧密地利害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包括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②蛰伏利益相关者往往已经与企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付出的专用性投资实际上使得他们承担着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包括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和分销商;③边缘利益相关者往往被动地受到企业的影响,在企业看来他们的重要性程度很低,其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主要指特殊利益集团和社区。
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利益相关者的划分X围完全不一样。
采用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必须界定谁是利益相关者。
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那么就无法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了(杨瑞龙,2000)。
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清晰的归类,严格界定利益相关者,对于以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3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3.1 企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首创的“企业契约理论”。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组契约的集合体和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通过与不同利益主体订立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取得企业运营所必须的各类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从“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基本论断出发,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Freeman & Evan,1999),这一组契约的主体当然也包括管理者、雇员、所有者、供应商、客户及社区等多方参与者。
3.2 从资产专用性、资源依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关键资源提供者的角度此观点的主要代表是Blair,她在1999年指出,从资产专用性、资源依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关键资源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股东,而且来自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这些主体提供的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
并非只有股东才承担剩余风险,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其他参与者同资金供给者相比处于相同甚至更难转移的风险之中。
3.3 产权理论(多元产权,多元激励)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主流企业理论对产权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我们应该从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产权。
产权概念本身十分复杂,因公司控制权一部分赋予股东,而另一部分是由利益相关者所掌控的(Blair,1999)。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谈论到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复杂的问题时,应该趋向于建立一个多元“个体判断”的产权理论。
从此逻辑出发,利益相关者理论顺理成章地提出,“只要一种多元的产权理论能够被接受,那么产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就显而易见了。
隐含在古典个体判断理论内的所有关键性的特征都出现在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身上,正如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惯常设想和表述的那样”(Donaldson & Preston,1995)。
4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对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重大的修正,既突破了股东至上、资本雇佣劳动的单边企业治理逻辑,也修正了工人自治、劳动雇佣资本的单边契约自治逻辑,体现了企业治理模式从一元激励多多元激励的转变。
目前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主要是:由股东、职工构成的二元结构治理模式以及由股东、工人、债权人、关系客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治理模式。
4.1 由股东、职工构成的二元结构治理模式二元机构治理模式主要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层持股计划和职工持股计划。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由于放松管制兴起了敌意收购浪潮。
为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减少敌意收购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美国29个州的政府以及企业管理层要求收购企业时应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标志美国开始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
(1)董事会的职能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得到了提高。
董事会独立于股东,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管理公司,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是避免董事会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关键。
(2)员工开始参与公司治理,其表现为职工董事的设立。
员工持股是指员工通过购买股票或拥有股本成为本企业的股东,从而法定地取得了解本企业经营状态和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在公司内部和外部设立专门机构(员工持股会或员工持股信托基金),这种机构通过借贷方式形成购股基金,然后帮助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进而使本公司员工从中分得一定比例,一定数额的股票红利。
(3)银行与公司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证券市场所不能承担的“相机治理”的监督作用。
4.2 由股东、工人、债权人、关系客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治理模式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被看作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也是由股东、工人、债权人、关系客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治理模式的体现。
在德国,企业一般都下设两个委员会——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是控制实体,其半数代表由股东选举,半数代表由雇员选举。
股东大会选举股东代表。
三分之二的雇员代表是公司雇员,另三分之一是工会代表。
与此较为相似的是日本,德日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两国强调共同主义,提倡团体的凝聚力。
德国以银行和职工持股为特征,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很强;而日本以“债权人相机治理”和法人交叉持股为特征,但德、日都以内部治理为主,即表现为股权比较集中,比较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像英美股东一样选择“用脚投票”去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5 结论与展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国从“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走向“利益相关者”的多边治理。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公司内的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公司治理的机会,使权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加强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都集中于提高公司效率的目标上。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从整体的角度归纳阐述了各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其分类,并总结出现时流行的两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以求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纵观所有文献,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微观角度以及实证分析方面,如企业如何利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等仍然欠缺,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