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
1、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原因:
①海陆位置:我国东南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西北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②季风影响:夏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 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 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 稀少。 ③地形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地形有 利于水汽深入,西部地形地势阻挡了水汽进入 内陆。
试分析七月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二)夏季
1、我国七月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2、原因 (1)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白昼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 大。 (2)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 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 间短。
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
锋面雨
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空气空气气气
暖暖暖空暖空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
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南方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黑龙江北 东北和内 黄河中下 分布范围 部、内蒙 蒙古东部、游大部分
古东北部 新疆北部 地区和新 疆南部
≥10℃
积温
<1600 ℃
1600 ℃ ~
3400 ℃
3400 ℃ ~
4500 ℃
亚热带
秦岭-淮 河以南 (即我国 东南部) 4500 ℃ ~ 8000 ℃
热带 高原气候
区 云南、广 东、台湾 青藏高原 南部和整 个海南省
>8000 ℃ <2000 ℃

1982—2006年中国半干旱、干旱区气候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1982—2006年中国半干旱、干旱区气候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2 5年乌鲁木齐的植被覆盖有 明显 的改善 。 关键词 :半 干旱/ 干旱区 ;气温 ;降水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中 图分 类号 :Q9 8 4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9 6( 0 2) 20 6 —5 6 45 0 2 1 0 —2 80
位 于 中 国西 北 内陆 的半干 旱和 干旱 区 ,沙漠分 布广 泛 ,植 被覆 盖稀 少 ,属 于典 型的 内陆半 干旱 、
N r l e f rn e e e t nIdx ND I 据 ,分析 了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气候 、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 oma zd ee c gt i e , V ) i Di V ao n 数 明 ,虽然 中国 内陆半干旱和干旱区的部分 区域 降水减少 , 但整体上向暖湿化发展。在 暖湿化背景下 ,中国内陆半干旱和干旱
在 暖湿化 气候 背景下 ,中国 内陆大部分 半 干旱
干旱型气候。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认识的深入I, l J 研 究 半 干旱 和 干旱 区气 候 ( 温 和降水 ) 气 的变 化 ,对 人类 生活 生产 有重要 的意义 。气温 和降 水 的变化 , 对植 被有 重要 的影 响 ,因为气温 升高 可 以延 长植 被 生 长季 ,而 充足 的降水 可 以为植 被提 供 良好 的生长 条件 。同时 ,植 被覆 盖 的变 化通 过改 变 陆地下 垫面 的属性 ( 照率 等) 反 ,对气 候变 化亦 有重要 影 响 。 前人 研究 表 明 ,中国内陆半 干旱 和 干旱 区气候 向暖湿化 发展 。最 早在 2 0 02年 ,施雅 风等 L指 出 , 2 包 括 我 国半 干 旱 区和 干 旱 区 的 西 北地 区 的水 循 环 加 快 、降水 和蒸发 增 加 ;新 疆天 山 以西 18 9 7年起 出现了暖湿化的强劲信号 ,降水增加 、植被改善 、 沙 尘减 少 。 2 0 在 03年 , 雅 风等 【 过进 一步 研究 , 施 3 J 通 把西北地区暖湿化区域分为显著转型、轻度转型和 未 转 型 区 ,其 中包括 我 国主要 半干旱 和 干旱 区的 区 域 以显 著 暖湿化 和轻 度 暖湿化 为主 。新 疆气 温观测 资 料分 析结 果表 明 ,16— 2 0 年 中 的后 l 与 91 0 1 O年 前 3 相 比, 温偏 高 05℃ 以上 , 0年 气 . 降水偏 多 1% 0 以上 , 各类沙尘天气 8 年代 以来逐渐减少L 分析 0 4 J 。 乌鲁木齐地 区 4 个观测站资料表明, 92 以后各 18 年 地的降水都呈 明显增加 的趋势I。青海西宁地区的 5 j 观测资料也表明,近 4 0年来该区气候 向暖湿化发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张巧玲摘要:探讨了该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地表水资源;影响;未来趋势第1章绪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也在不断升高。

由于受到了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域内的降水量出现明显减少现象。

而且近年来,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气候与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及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再进一步预测其发展趋势。

第2章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分析发现,近50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9℃/10a(P<0.01);其中,春季、夏季及秋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而冬季则出现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气温都有所升高,这种情况与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2.2 降水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近50年来,该地区年均温以1℃/(10a)的速率升高;而且从年代际尺度来看,进入21世纪后增速明显加快。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变,导致干旱区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1978—2015年间西北干旱区各气象站点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该地区降水量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3 蒸发量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呈明显减少趋势()。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引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中包含了大片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土壤湿度低,植被稀疏。

在这个地区,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一、陆气相互作用的机制1. 蒸发和蒸腾作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水分供应不足,蒸发作用和蒸腾作用比较强烈。

在这些地区,高温和低湿度条件下,陆地上的水分很快蒸发进入大气中,形成水汽。

2. 湍流和辐射效应:陆地表面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产生湍流,导致热量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同时,陆地还通过辐射效应向大气释放热量,加剧了气象要素的变化。

3. 水汽输送:由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汽输送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水汽通过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输送,造成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二、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1. 气温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的地表温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辐射强烈和湍流作用引起的。

高温又进一步加剧了蒸发和蒸腾作用,使得水分散失更快。

这种高温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干旱区的干旱化现象加剧。

2. 降水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非常有限,大都集中在夏季的短暂时段。

陆气相互作用导致水汽的输送,进一步影响了降水分布。

例如,青藏高原的蒸发蒸腾作用导致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而没有达到内陆地区。

3. 风的变化:干旱半干旱区的陆气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在这些地区,强烈的湍流和辐射效应造成了较强的大气运动,增大了风速,加剧了风沙灾害的风险。

三、对策和措施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问题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这些地区,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减轻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一、干旱现象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

青海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青海干旱的频发性和普遍性。

二、干旱特征(一)降水特征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易入侵,导致降水量少,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境内降水的地区分布:全省各地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776.1毫米(果洛州久治县)逐渐减至16.7毫米(海西州冷湖镇),青南地区东南部是青海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北部、湟中、化隆一带是降水量次多地区,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黄河、湟水谷地年降水量较少,在260—4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降水量是青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盆地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160—180毫米左右;省内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

上述降水地区分布表明:青南高寒牧业区年降水量较多,干旱发生频率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只能发展灌溉农业;而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是青海的粮仓。

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干旱频频发生。

降水的时间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

青海降水的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内陆高原降水特征,表现在:一是降水时间集中,雨季开始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持续约5个月时间,而10月至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为旱季。

二是降水量集中,5—9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94%,全省平均占85%;而关系到农田底墒和春播季节的降水量(即10月至次年4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

这就是青海“春旱年年有”的重要原因。

青海东部有“安苗三分田”之说,所谓安苗,就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为3—5月,此时有否降水是安苗的关键。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23卷第1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3No.11 2009年11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 ironm ent N ov.2009文章编号:1003-7578(2009)11-065-0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吕妍,王让会,蔡子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提要: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e、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沙尘暴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自19世纪末以来,伴随人类活动加剧,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6-0.92e。

全球变暖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甚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因此,人们越发关注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我国有42%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该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83%[1]),该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率大,年内分配不均,空气干燥,地表蒸发量大[2]。

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首先,在半干旱地区,气温是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这些地区接近赤道附近或位于季风环流的边缘,气温较高且季节变化显著。

在夏季,半干旱地区的气温通常较高,可以达到30度甚至更高的温度,而冬季则相对较低,但仍保持在较为温暖的范围内。

此外,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区和盆地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区温度较低,而盆地则较为炎热。

其次,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较少,是其气候特点之一、由于缺乏水汽供应和蒸发强烈,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往往不足以满足作物和植被的需求。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多数时间呈现干燥的气候。

降水的不均匀性也是半干旱地区的一个特点,降水量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干旱和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第三,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季节性非常明显。

这些地区通常有干旱的季节和湿润的季节,尤其是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干旱期通常集中在冬季和早春,而湿润期则在夏季。

在干旱季节,降水量极少,土壤干燥,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而在湿润季节,降水增加,土壤得到补给,植被生长活跃。

第四,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多变性很大。

由于这些地区是干旱和湿润区域的交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气压和风的变化也比较频繁,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的突变。

尤其是在季风影响下,风向和风力的改变会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降水量较少且不均匀分布,加之蒸发强烈,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和表面水资源都非常有限。

这对农业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半干旱地区的重要课题。

总结起来,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高温,降水不足且不均匀分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气候变化多样且多变,以及水资源匮乏。

这些气候特点对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PPT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PPT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3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由东往西逐渐增大。
4
5
二、河西走廊
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 山之间,因位于黄河以西, 被称为“河西走廊”。
黄土高原
6
7
“西北粮仓”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 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 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 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 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 大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 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仔瓜和白兰瓜,果树 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 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 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图为被沙漠侵蚀的石羊河。
14
材料二
随着石羊河中上游来水量减少,
下游民勤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
致民勤绿洲不断退化,差一点遭
沙漠包围。武威是河西人口最多
的城市,这些年来在从石羊河上
游古浪县城到市区所在地凉州区
布局了众多产业园区和大中城镇,
再加上原有的大片农业区,这一
地区的耗水增多、打井数量增加,
导致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41
42
43
44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
45
新疆细毛羊
46
坎儿井
47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48
伊犁河谷
49
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与西南 -东北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 宽东部窄,西部低东部高,开口向西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类 活动加 剧 , 使 对流 层温 度升高 , 平 流 层温度 降低 ,
1 干旱 区的划分标准
降水是 衡量 干旱 气候 的主要 变量 之一 ,在 气象
因而对流 层顶 抬高 ,赤 道环流 强度减 弱 ,副热 带 急
上, 很多学者用这一单一气象要素来划分干旱区【 】 ] ,
例如 , 汤懋苍 等 旺 】 利用 美 国 国家 环境预 报 中,  ̄ , NC E P 均年 降水 量 ≤2 5 0 mm作 为旱 区的标 准 , 将 全球 划分 出3 类旱 区 :( 1 ) 副 热带旱 区 ,包括 北非撒 哈拉 穿过 阿拉 伯半 岛到 印度 的塔尔 沙漠 及北 美 、南 美 、南非
和澳大利亚的西部共有 5 块; ( 2 ) 亚洲内陆旱区 , 从 干 旱 区近百 年 来呈 明显 变干趋 势 , 且所 有干 旱 区都 里海往东到中国内蒙古中部 ,其经度范 围为 5 0 。 ~
1 1 4 。 E,纬 度可达 4 7 。 N;( 3 ) 其他小 块旱 区 ,包括羌 塘 高原 、东非 素 马里沿海 、美 国内华达 州 、南美 厄 瓜 多尔 、秘鲁 北部 及 阿根 廷 南部等 。事 实上 ,干湿 状况 除 了取决 于 降水 ,还 受蒸 散 的影 响 ,因为降水 是 主要 的水分 来 源 ,而 潜在 蒸散 则反映 水分 充足 条 件 下的 最大可 能水 分支 出 。因此 ,经典 的干 旱 区划
分 除 了考虑 降水 ,还应该 考 虑蒸发 ,比如联 合 国环
境 规划 署 ( UNE P) [ 3 1 的划 分标 准 ,将年 降水 量 与年 潜 在蒸 发量 的 比值 在 0 . 0 5 ~0 . 6 5 之 间的 区域定 义 为干旱 区 ,并分 为 4种类 型 : <0 . O 5为极 端干 旱 区 ,0 . 0 5≤ <0 . 2为干 旱 区 ,0 . 2≤A < 0 . 5为半 干旱区, 0 . 5 ≤ <0 . 6 5为半 湿润 干旱 区 。 根据 U NE P 的标准 ,Hu l me t 4 i 在全球 划 分 出 9个干 旱半 干旱 区 , 即美 国西 南部 、 巴塔 哥尼 亚 、北 非 、萨赫 勒 、非洲 之 角、南非 、西 南亚 、中亚 、澳 大利 亚 ( 图1 ) 。

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综述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现象。

我国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集中的国家,因此石漠化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石漠化问题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石漠化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一、石漠化问题的成因1.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石漠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发利用土地的方式往往是不合理的。

过度放牧、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等行为不仅导致植被破坏,还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得土地逐渐变成荒漠。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石漠化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升高,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土地的干旱化程度,使得土地更容易发生石漠化。

3. 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差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土地发生了石漠化,要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往往十分困难。

这就使得石漠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

1. 生态环境影响石漠化导致土地植被丧失,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链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坍塌。

2. 人类生活影响石漠化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和荒漠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迫使一些人转移居住。

石漠化还会带来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威胁。

3. 经济发展影响石漠化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石漠化还会导致水资源匮乏、土地荒芜,对当地的工商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石漠化问题的对策和解决办法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解决石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来改善土地的植被状况,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程度,从而达到减缓石漠化进程的目的。

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干旱区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高温、降水不均和干旱程度加剧。

这种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方面,干旱区域的农业受到了极端高温的影响。

气温上升导致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使得农田中的水分亏缺严重。

在高温的背景下,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产量下降。

此外,干旱区域的高温还使得农作物易于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死亡。

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降水不均在干旱区域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不稳定性,使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不足。

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降水减少使得农田中的灌溉困难重重,无法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仅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使得牲畜饮水困难。

相对而言,降水过少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和盐碱化加剧,破坏土壤质量,加剧了农田退化的速度。

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于降水的依赖度较高,而降水减少使其无法回复其正常的功能。

首先,树木和植被的枯萎和死亡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现象的发展。

其次,由于减少的降水,湖泊和河流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给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带来严峻的威胁。

最后,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火灾的发生,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为什么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如此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呢?一方面,干旱地区本身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限制下,自身水分资源便已匮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干旱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干旱地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面对气候变化,干旱地区可采取适宜的农业技术措施。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利效益。

此外,发展耐旱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寒 寒潮带来的大雪可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 潮 春暖融化又可减轻农田春旱; 的 强烈低温可以冻死一些害虫; 功 寒潮能带来风力资源;









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 布区。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 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
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严重的原

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较长
气候
降水量大且集中 完成P39—40活动

降水范围广、面积大

原 因
水系 支流众多且呈南北对称,干支流同时来水, 加快了干流的汇水速度,中下游河道弯曲
青藏高原、云贵高 原除外,我国大部 分地区都受影响 进一步分析地形对 寒潮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
东弱南河西。北流向向域山、山脉长脉—江———流阴形域山成甚、冷至秦空两岭气广和的地南通区岭道。等,完阻分成挡流,P南4势下5力活影不动响断到减黄
湖北
连续十几日大雪, 湖北丹江库区、富水 库区、三峡库区等退 耕还林区,75%以上 的柑橘均受到不同程 度的冻害。
(2)水土资源的匹配:
北方地区:
耕地面积广,以旱作农业为主,随冬小麦播种 面积增加,灌溉面积扩大,春季作物生长关键 期,需大量灌溉水源--春旱严重
南方地区:
耕地不如北方多,但以水田为主,农业发展需水 量大--伏旱严重
(3)社会经济:
①农业活动
②工业活动 ③人口增加
生产、生活用 水量大,且用 水量不断提高
地形 中下游以平原为主,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使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下降
为 原

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简述

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简述

中 图 分 类 号 : 9 84 K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N 字 0 — 0 (0 2 0 — 5 — 4 A CK 7 0 3 2 1 )1 0 0 0
Th m pa t fc i a e c n e 0 ei c s0 lm t ha g n Chi na’ S
环 境 问题 。
近 年 来 的 气 候 变 化 主 要 有 全 球 变 暖 及 由 此 导
22 1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对 生 态 系 统 的 影 响 .. 全 球 变 暖 已 成 为 事 实 ,并 且 正 在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致 的动 植 物物 种 面 临灭 绝 , 川 退 缩 、 冻 融 化 、 冰 永 海
平 面 上 升 ( 世 纪 , 球 气 温 可 能 上 升 11 一 .来自C , 本 全 . ℃ 64o
x- l ,自然 生 态 系 统 产 生 影 响 。 工 业 化 以 来 , 于 大 量 由 化 石 燃 料 的燃 烧 、 合 理 的 土 地 利 用 、 林 的 大 面 积 不 森
砍 伐 等人 类 活动 , 致 大气 中“ 室 气 体 ” 度 急剧 导 温 浓 增 加 , 全 球 气 候 在 自然 变 率 以 外 获 得 一 个 额 外 的 使 增 温 , 将进 一步 导致 全球 环境 及生 态 系统 的变化 。 并 简 言 之 , 前 的气 候 变 化 的 趋 势 是 : 球 气 温 升 高 , 目 全 降 水分 配 在 时 间和 空 间格 局上 的变 化 , 及 灾 害性 以
e o mi a s ca i c no c nd o il mpa t n lma e ha g , a p s o wa d o e e s e t h l c o c i t c n e nd ut f r r s m m a urs o ep ci ae h g l t c an e m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③寒潮带来大风、
霜冻等恶劣天气;
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水热条件配合好,
有利于森林、牧草、
农作物生长。
气候 复杂 多样
具有多种多样 ①跨纬度广。 ①农作物和动植物
的温度带和干湿地 区。
②东西距海 洋远近不同。
资源丰富多样。 ②利于发展农业的 多种经营。
③地形复杂存在大面积的高原、 干气候区,制约 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A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高 考 回
19

[2006年高考全国卷I]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 面积。读图1,回答3~4题。
C 3.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东北和内蒙 古东部分、 新疆北部
黄河中下 游大部分 地区和新 疆南部
秦岭-淮 河以南, 青藏高原
以东
滇、粤、 台的南部 和海南省
≥10 ℃积 <1600 ℃

1600~
3400 ℃
3400~
4500 ℃
4500~
8000 ℃ >8000 ℃
作物 一年一熟 熟制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或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 或三熟
标准: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为例,24 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 有大风。
寒潮的影响: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 随雨雪天气。
28
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29
夏初,江淮流域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时正 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梅雨” 。

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

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

以下。
西部 东部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 四、干燥度和大陆度 干燥度是表示地域干湿状况的重要指标 之一,我国以干燥度<1.0为湿润区,1.5为 半湿润区,1.5~4.0为干旱区,>4.0为干旱 区。西北区只有甘肃南部属于湿润区,准 格尔盆地和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干旱区。同 时西北地区还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征。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 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某地大陆度 越大就受大陆度影响越大。
第二节 干旱 半干旱气候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各地纬度和 海拔不同,受海洋影响程度的差异, 因而气候十分复杂。陇南南部谷地是 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甘肃黄土 高原和北疆大部分于半干旱气候区, 但干旱仍然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的气候 特征。

成因
• 地理位置: 距离海洋遥远,深居内陆,从而海洋气流 势力大大削弱,降水量少,是干旱气候的 根本原因。 • 地形: 高原面积广大,在西北地区南有青藏高原, 西有帕米尔高原等分别阻挡了南来和西来 的湿润气流; 高山环绕盆地,北冰洋气流能给准格尔盆 地一些影响但却被天山阻隔;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 气流。
地理位置: 距离海洋遥远,深居内陆,从而海洋气流势力 大大削弱,降水量少,是干旱气候的根本原因。
地形: 高原面积广大, 在西北地区南有 青藏高原,西有 帕米尔高原等分 别阻挡了南来和 西来的湿润气流; 高山环绕盆地, 北冰洋气流能给 准格尔盆地一些 影响但却被天山 阻隔;
• 气压:春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撤退,地面增温出现西北低槽,在 西风推动下东移,此时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故天气多变冷热不定,且 多暴风。夏季,地面强烈增温,强烈的西风急流北支,在天山以南形 成高空热带大陆气团,使气候炎热干燥程度有增无减。秋季,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向南扩展极快,气候特征和春季具有过渡性,时间较短。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从北方移近控制西北区大部分导致空气剧 烈冷却。

干旱_半干旱区陆_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_鲍艳

干旱_半干旱区陆_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_鲍艳

文章编号:1000-694X (2006)03-0454-07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03-03;改回日期:2005-04-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233035);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KZCX3-SW -329);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项目(CX210036)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鲍艳(1978—),女(汉族),河南项城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生,主要从事干旱区陆面过程和数值模拟研究。

E -mail :byan @ns .l zb .ac .cn鲍艳,吕世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做了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的近10个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和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分析了当前干旱区陆面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干旱区陆面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陆面过程参数化;稀疏植被;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404文献标识码:A 陆面过程研究开展至今,已经从单纯研究湿润、植被稠密的均一下垫面发展到了对非均匀下垫面和各种特性下垫面的研究。

世界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一半,是地球陆面上最大的下垫面。

与其他下垫面相比,生态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下垫面对气候有更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研究起步晚等原因,人们目前还无法确切的了解干旱区下垫面与大气间的物理、生化过程及其相应的变化和影响[1],现有与GCM 耦合的陆面参数化方案也无法对干旱区水热输送特点进行合理的刻画[2]。

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推动干旱区陆面过程的发展。

本文将从干旱区下垫面特点、研究现状、野外观测实验的开展及陆面过程参数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在全面了解陆面过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陆面过程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干旱区陆面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以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1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3No.11 2009年11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 ironm ent N ov.2009文章编号:1003-7578(2009)11-065-0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吕妍,王让会,蔡子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提要: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e、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沙尘暴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自19世纪末以来,伴随人类活动加剧,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6-0.92e。

全球变暖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甚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因此,人们越发关注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我国有42%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该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83%[1]),该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率大,年内分配不均,空气干燥,地表蒸发量大[2]。

气候变化使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变农业生产格局[3],农作物生长范围扩大[4];推动草地退化[5],牧草产量、质量有所下降[6],破环草原生态系统原有平衡;荒漠化区域范围扩大[7,8],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国民经济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为此,面对气候变化给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发展适合新形式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模式,减少气候变化给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带来的巨大损失。

1资料与方法利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77个气象地面观测站点1957-2007年降水和气温年均值资料,敦煌、西宁、包头、银川四个地区1954-2007年的地面沙尘观测记录,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青海六省1978 -2006年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和近17年干旱记录,通过A rc V ie w,Arc G is,SPSS等软件统计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草原生态和沙尘等方面的影响。

资料均来自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2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以及特征2.1降水的变化*收稿日期:2008-9-27。

基金项目:国家气象局软科学项目(QR2008-39)、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26B09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6CB705800)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资助。

作者简介:吕妍(1984-),女,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

Em ail:l y20021304@163.co m由图1可知:1957-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年图11957-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空间分布F i g.1Spatia l d i str i bution o f prec i p i tati on i n ar i d and sem i-ar i d areas i n Ch i na duri ng 1957-2007平均降水量为281mm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甘肃、青海东南部,西藏中部年降水量在300-400mm之间,甘肃、青海、西藏中部,新疆北部伊犁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在200-300mm 之间,西藏中西部,青海、甘肃中部,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200mm 之间,西藏、甘肃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南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mm 以下。

从1957-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为谷值,以后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为峰值;近些年,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略有下降,到21世纪初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29mm (图5),其中,西藏中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约50-100mm,西藏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降水量增加了约0-50mm,甘肃东南部、宁夏降水量减少。

图220世纪60年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距平空间分布F i g.2Spatial distr i bution o f prec i pita ti on ano m a l y i n a ri dand sem i-ar i d areas i n Ch i na in the 1960s 图3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距平空间分布F i g.3Spatial d i str i bution o f prec i pita ti on ano m a l y in a ri d and sem i-ar i d areas i n Ch i na in the1980s图42000-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距平空间分布F i g.4Spatial d i str i bution o f prec i pita ti on ano m a l y i n a ri dand se m i-ar i d areas i n China du ri ng 200-2007图51960-1969年与2000-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变化F ig .5T he trend of annual prec i p itati on i n ar i d and se m i-arid areas i n China dur i ng 1960-1969and 2000-20072.2气温的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基本变化趋势一致。

大部分地区持续变暖,各地的变暖程度并不一致,气候变暖的地区主要在新疆北部,西北东部以及青海东北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升温异常明显,温差减小,气温偏高区域面积明显扩大。

从1957-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增加趋势,1957-1967年气温略有下降,1967年至今气温持续上升,到21世纪初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较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约1.8e ,达到了6.1e (图11),其中西藏北部小部分地区、青海北部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气温上升2e 以上,西藏中部、青海中部、新疆南部、甘肃气温上升了约1.5e -2e ,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气温上升了约0e -1.#66#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23卷5e ,新疆南部、青海个别地区气温略有下降。

图61957-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距平变化F i g .6T he trend o f annua l precipitation i n a ri d and se m i-arid areas i n Chi na dur i ng 1957-20073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21世纪初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较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约1.8e ,达到了6.1e ,降水量增加了约29mm,以下将讨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水资源,农业,草原生态系统,极端天气,社会经济五个方面。

3.1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蒸发、径流、土壤含水量,以及它们的极值在时间、地点、范围中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对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暖后,夏季风强度增大,暖湿气团向内陆推进距离更远,影响范围更大,将会给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更多的降水[9],但随温度的升高,地表蒸发加大(统计资料表明,气温升高1e ,蒸发增加7%-10%),可能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发生了不同趋势的变化。

内陆河流,由于降水增加上游径流有所增加,但蒸发的加剧,却使得中游和下游河段径流发生下降[10];内陆湖泊,由于降水的增加量远远赶不上温度升高后蒸发量的提高,40年来内陆湖泊水位有明显下降[11],我国整个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被加剧,旱涝灾害频率增加。

图720世纪60年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距平空间分布F i g .7Spa ti a l d istri buti on o f te mperature ano m a l y i n a ri dand sem i -ar i d areas i n Ch i na i n the 1960s 图8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距平空间分布F i g .8Spa ti a l d istri buti on o f te m perature ano m a l y i n a ri d and se m i -a ri d areas i n Ch i na i n the1980s图92000-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距平空间分布F ig .9Spatia l d i str i bu tion o f temperature anom aly i n ar i dand se m i-ar i d areas i n China dur i ng 2000-2007图101960-1969年与2000-200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变化F i g .10T he trend of te m perature i n arid and se m i -ari d areas i n China dur i ng 1960-1969and 2000-20073.2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灌溉农业,旱作农业,草地农业三种类型为主[12],该地区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但降水量少,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