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利用方式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益频繁和复杂。
为了实现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及时准确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大范围、多时相的数据获取手段,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原理和优势遥感技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取地表的特征和状态。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通常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比分析影像中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的差异,来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与传统的土地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遥感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其次,遥感可以获取多时相的数据,能够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再者,遥感数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遥感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至关重要。
常见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影像(如 Landsat、Sentinel 等)和航空影像。
卫星影像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的特点,适用于大区域的宏观监测;航空影像则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小范围的精细监测。
在获取遥感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这包括几何校正,即消除影像由于传感器姿态、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几何变形;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本身和大气等因素对影像辐射亮度的影响;图像增强,突出影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辨识度。
四、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解译方法为了有效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常见的分类体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时,可以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两种方法。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和规划,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经济性等优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信息,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在土地利用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应用之一。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
例如,耕地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和较均一的光谱特征;林地则具有复杂的纹理和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建设用地则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道路网络。
利用这些特征,可以采用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分类或人机交互分类等方法,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林地的破坏等。
这种变化监测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和管理。
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通常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比性。
然后,采用图像差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分类后比较法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变化信息。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状信息,如土地的分布、面积、利用程度等。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影像是一种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和多时相的地理数据,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一、遥感影像的获取遥感影像的获取可以通过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等平台来实现。
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其中卫星数据常常被广泛应用于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二、影像预处理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影像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步骤,以确保影像能够准确地反映地表信息。
三、影像分类影像分类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核心环节。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和基于对象的分类。
基于像元的分类利用每个像元的光谱信息来确定其类别,而基于对象的分类则将相邻的像元组合成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来进行分类。
四、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地表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
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差异图、变化向量分析和目标特征分解等。
五、变化解释在变化检测之后,我们需要对检测到的变化进行解释。
这包括确定变化的原因、分析变化的影响和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背后原因,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支持。
六、精度评价精度评价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重要环节,它用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对分析结果进行精度评估,并进一步优化分析方法。
七、应用领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以帮助规划师确定城市扩张的方向和节约土地资源的策略。
八、发展趋势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将更加自动化和精细化,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上的红外、可见光、微波等电磁波辐射信息,分析和解释地物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其中,被动遥感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来获取信息,它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最常用的手段。
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比较和解译,找出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一般流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土地利用分类和变化检测。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方法1. 数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需要使用到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如卫星、航空摄影和遥感倾斜摄影等。
2. 数据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图像灰度值转换为反射率,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不同,并保证不同影像能够进行比较。
大气校正可消除大气因素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
几何校正则是通过对地面控制点和地物特征进行准确的地理校正,以确保图像几何位置的准确性。
3.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地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标注。
一般分类方法包括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有监督分类需要依靠事先标注好的训练样本,通过提取特征进行分类;无监督分类则是根据遥感数据自身的特征进行分类。
4. 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指在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影像中,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
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是通过对相邻时间点像元的差异进行分析来判断变化,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则是利用图像分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对象,并对对象进行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变化则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我们深入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通过接收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来获取信息。
它就像一双“天眼”,能够从高空俯瞰大地,获取大面积的土地数据。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遥感能够提供大面积、同步的观测数据。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取一个较大区域内的土地信息,避免了传统调查方法中由于时间和空间差异导致的数据不一致性。
其次,遥感数据具有多光谱的特点。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光谱波段上会有独特的反射特征,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和识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比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长期、周期性的监测。
通过定期获取遥感数据,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为规划和管理提供及时的依据。
那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呢?第一步是数据获取。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比如卫星影像,如 Landsat 系列、Sentinel 系列等,或者航空影像。
这些影像数据通常包含了丰富的光谱和空间信息。
获取到数据后,接下来就是数据预处理。
这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大气等因素造成的辐射误差;几何校正则是将影像纠正到正确的地理坐标位置。
然后是土地利用分类。
这是整个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运用各种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或者结合使用,将影像中的像元划分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
在分类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特征变量,如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以提高分类的精度。
完成分类后,就可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了。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找出发生变化的区域和类型。
这可以通过图像差值法、分类后比较法等多种方法来实现。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准确、高效的分析。
本文将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影像,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包括农田、城市、森林、湖泊等地表类型的变化。
与传统的地面调查相比,遥感技术具有获取大范围数据、高时间分辨率、低成本的优势,能够为土地规划、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方法1. 影像分类法影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农田、林地、水体等。
影像分类可以通过人工解译、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等方法实现。
通过对多个时段的影像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2. 深度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近年来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方法能够通过对大量影像数据的训练,自动获取地物特征,并准确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相比传统的方法,深度学习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景观变化。
三、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案例1. 城市扩张的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的扩张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
通过对连续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可以获取不同时间点城市用地的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监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类分析,可以获取不同时间点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情况、湿地面积变化等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农田利用变化的研究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的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动进行分析。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可以了解不同时间段农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为农业决策提供参考。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和解释遥远的信息,来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方法。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方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有助于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一、遥感图像获取与预处理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获取遥感图像,并对其进行预处理。
常用的遥感图像包括卫星遥感图像和航空摄影图像。
获取到图像后,还需要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预处理步骤,以确保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上的像元进行分类,将其归入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城市用地、农田、森林、草地等。
为了实现自动分类,可以采用监督分类或者无监督分类方法。
监督分类需要事先提供一些样本点,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分类。
无监督分类则是根据图像数据自身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变化检测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时,我们更关注的是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图像,我们可以找到发生变化的地方,并对其进行分析。
常见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像素级变化检测和对象级变化检测。
像素级变化检测是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像素值来确定变化的情况,而对象级变化检测则是通过识别和匹配不同时间点的地物对象来确定变化的情况。
四、变化量计算在变化检测之后,我们可以计算土地利用的变化量。
这可以通过统计每个类别在不同时间点的面积来实现。
变化量的计算可以提供对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定量评估,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的趋势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
五、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农业发展等。
通过对变化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
变化原因分析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空间分布、土地所有权信息、气候数据等多种数据进行。
六、结果应用和决策支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方案。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和分析远距离地面特征的信息,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1. 土地分类与变化检测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图像和数据,实现对土地类型和变化的监测。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可以实现对农田面积和用途的监测,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土地整治。
2.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覆盖信息,并通过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实现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定量分析。
这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和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历史遥感影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追踪自然资源的利用和退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估遥感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进行土地资源供需的分析和评估,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整和规划提供参考。
例如,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发展趋势1. 多源数据融合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感器或平台。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源数据的融合,包括多源遥感图像、多种分辨率数据和多种数据类型的集成。
这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2.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将进一步智能化。
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将逐渐被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算法替代。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能够自动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识别土地变化模式,并实现高效的土地利用分析和评估。
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监测
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监测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高空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解译,来获取和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土地利用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监测。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光学、红外、声学等信号进行感知和接收,再通过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手段,从而实现对地表信息的获取与解译。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这些图像具有丰富的地学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2.1 土地类型分类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不同波段的图像进行解译,将地表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水体、森林、农田等,从而实现土地类型的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信息,为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2 变化检测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期遥感图像进行比对和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可以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比如城市扩张、农田面积变化等。
这种方法可以为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时空变化的全面了解,帮助科学决策。
2.3 土地利用强度评价遥感技术不仅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信息,还可以计算土地利用的强度。
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土地面积、人口密度等统计数据,可以对土地利用强度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挑战和机遇3.1 数据质量遥感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不同传感器采集的遥感图像,其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遥感数据,同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校正和验证,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3.2 图像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是土地利用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
图像解译需要结合地面调查和验证,同时考虑不同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光谱信息,对图像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解译。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变化和利用情况,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
本文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展示其在土地保护、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有遥感设备的平台,对地球表面进行无接触式观测和测量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接收和解译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获取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信息。
1.1 光学遥感技术光学遥感是利用光学传感器对地面上反射、辐射的能量进行接收和解译的遥感技术。
它主要基于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特性的差异,来获取地表物质的信息。
常见的光学遥感设备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仪等。
1.2 微波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是利用微波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微波辐射能量进行接收和解译的遥感技术。
与光学遥感相比,微波遥感具有穿透云雾、雾霾等大气干扰的优势,适用于多种复杂地表环境的观测。
常见的微波遥感设备包括合成孔径雷达 SAR 卫星等。
二、2.1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利用遥感影像对土地进行分类和识别,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利用/覆盖信息。
传统的土地利用/覆盖调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更新周期较长。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比对分析,实现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和评估,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2 土壤特征研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土壤反射、辐射等信息,结合地面真实测量的数据,可以获得土壤质地、水分、养分等特征参数,为土壤肥力评估和农业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3 生态环境监测土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可以对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其空间分布、结构状况、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信息。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遥感技术指通过对地面上物体的反射、发射和散射等其光学、辐射、声学等参量的探测、测量、处理和应用进行资料获取的技术。
它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率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
尤其是在国土环境监测、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来源、处理流程、应用范围等方面。
第二章、遥感数据来源及采集遥感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指通过人造卫星对地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观测,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数据。
国际上常用的卫星有Landsat、SPOT、IRS、TM等,分别由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研制。
其中Landsat是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卫星之一,由美国空间局(NASA)与美国地质测量局(USGS)合作发射。
Landsat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地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八颗发射自1972年至今,具有广泛的遥感应用领域,如土地利用与覆盖、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水文地质与土地遥感调查等。
2、航空遥感航空遥感是指采用航空器载荷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可以在比卫星遥感更高的分辨率、更多的谱段、更高的灵敏度等方面得到优化。
航空遥感中常用的载荷包括摄影机、激光雷达、磁力仪等。
航空遥感数据的获取需要通过飞行器获取,成本较高。
第三章、遥感数据处理流程遥感数据处理流程一般包括预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等环节。
1、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在遥感数据获取后的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中,为消除影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改善光谱分辨率而进行的图像处理工作。
主要包括较正、校正、拼接、滤波等过程。
2、信息提取信息提取是指对图片进行强度、形状、高度等特征的提取和分析,包括分类、变化检测和目标特征提取等内容。
主要方法有点采集法、线划法、面组合法等。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调查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耗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难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观测方法,具有高效、全面、准确的优势,因此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而推断出目标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遥感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分析等研究。
二、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土地利用调查中最常见的任务之一。
遥感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地表辐射信息,可以通过光谱特征来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表覆盖。
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物体级分类和混合像元分类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查人员迅速识别和量化目标区域的不同地表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调查需要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时相的遥感图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图像,可以对土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这对于城市扩张、农田面积变化、植被覆盖的演变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不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刻画土地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类别和分布情况,探索土地利用背后的规律和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通过分类、指数计算和模型建立等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NDV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植被覆盖的情况;通过NDW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水体分布情况。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优势1. 高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土地数据,并提供多时相的观测结果。
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
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遥感影像是一种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获取的地面图像或数据,对于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并介绍其应用的价值和方法。
一、遥感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遥感影像具有广覆盖、高分辨率、实时更新等特点,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土地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利用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土地的类型、利用方式、变化情况等,并评估土地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这对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1. 影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分析土地的类型、植被覆盖、地形等信息。
常见的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等技术。
比如,利用光谱特征,可以将农田、森林、湖泊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分类,并进一步评估其潜力和开发利用价值。
2. 变化检测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检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情况。
这有助于了解土地的开发动态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比如,可以监测农田的扩张或退化,城市的扩张和耕地的减少等情况,以衡量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3. 地貌检测通过遥感影像的地貌信息提取,可以了解土地的地形、坡度、水体分布等情况。
这对于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可以通过分析地貌数据,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风险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4. 数据融合将遥感影像与其他环境、经济、社会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潜力。
比如,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土地利用数据与土壤质量、水资源分布等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以支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三、遥感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中的案例1. 农田利用规划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分类和定量评估。
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了不同农田类型及其潜力分布,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遥感卫星和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调查。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和监测。
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在不进入实地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到大量土地利用的信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这对于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规划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
通过比对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卫星图像,可以追踪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等。
这样的监测结果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可以辅助土地资源评价和分类。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类,如土壤类型、土地适宜性等。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势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性。
遥感卫星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地表环境中获取大面积的数据,而且可以定期获取图像,实现连续性监测。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和高精度性。
由于遥感技术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第三,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无需进入实地,遥感技术就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调查的效率,还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局限性然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其分辨率有限。
对于一些较小的土地利用单位,如小块农田、居民住宅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其次,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员来说,理解和解释遥感图像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不利于普及和推广。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分析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变化越来越迅速。
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分析也日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遥感图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远程感知和监测。
其基本流程包括:采集遥感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变化检测等。
其中遥感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分析的关键环节。
遥感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按照其空间位置和光谱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地物。
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识别和分类,以便进行变化分析和监测。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目标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等。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变化检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变化检测可以识别遥感图像中某些地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
它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变化的类型、范围和原因,并提供有关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重要信息。
目前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差别的变化检测、基于阈值的变化检测和基于时序的变化检测等。
二、应用案例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
以下为一些典型应用案例:1.城市化进程监测城市化进程是目前土地利用变化中的重要部分。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城市扩张和用地扰动的情况,并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信息。
例如,李艳红等人使用遥感技术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展现了城市化的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
2.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可以帮助管理者监测并管理农业用地,识别农作物类型,评估收成情况等。
例如,魏新华等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遵义市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水平。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更加容易和准确。
本文将介绍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遥感数据的选择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遥感数据。
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有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航空遥感数据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好,适合较小范围的土地利用监测;卫星遥感数据覆盖广、频次高,适合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监测。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监测区域,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能够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得到合适的遥感数据后,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首先是地理校正,即将图像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起来,对图像进行几何纠正以实现准确的地理定位。
然后进行辐射校正,去除图像中由于大气、地物反射和传感器响应等因素引起的光谱失真。
预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能够提供更准确、可比较的土地利用信息。
三、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提取。
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依靠人工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标注,然后训练分类器进行分类;无监督分类则根据图像内部的统计特征自动进行分类。
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器对土地利用进行准确分类,是保证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一环。
四、变化检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关键是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进行变化检测。
通过对地表物体的变化进行定量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的方法和基于对象的方法。
前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图像像素的亮度、颜色、纹理等特征来检测变化;后者则将图像中的地物分割成对象,并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来检测变化。
结合两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变化信息。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遥感测绘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航空器或无人机等远程的遥感传感器来获取地面信息的方法。
它通过获取地表特征的光谱、空间和时间变化来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应用和研究。
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分析。
首先,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地表信息,如土地类型、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的管理、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
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是一种通过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面积和变化趋势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土地规划、精准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分析中,遥感影像的获取和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遥感传感器可以提供不同波段的影像,如光学影像、热红外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等。
在预处理中,我们需要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处理,以确保得到准确的地表反射率或亮度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分类是将像元分配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中的过程。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基于纹理特征的分类和基于对象的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与覆盖研究目标。
在分类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训练样本来建立分类器,并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是土地利用与覆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
这对于土地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变化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图像差异法、变化向量分析法和变化检测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土地利用类别的变化、变化的幅度以及变化的原因等。
如何使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使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遥感和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获取土地信息的手段,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面物体特异的电磁辐射信号,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信息。
其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与变化分析。
1.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遥感图像所获取的数据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土地覆盖的不同特征,例如植被类型、水体分布、建筑物等,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从而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2.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与变化分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图像。
将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信息。
这对于跟踪和监测土地的扩张、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还可以定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的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测绘技术是通过对地面地物的测量和绘制,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与量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绘制与分析。
1.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与量化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区域的测量和绘制,计算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将其量化为统计数据。
通过对土地利用面积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2.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绘制与分析利用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区域的几何形状和空间分布信息。
通过测绘制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如地形、气候、土壤等。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覆盖变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正确判断土地利用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土地覆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平台从远距离采集地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不受地理限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并且能够提供连续、周期性的监测。
因此,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数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
利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可以反映土地的利用状态,包括农田、林地、建筑用地等。
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的影像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土地的变化情况,如耕地面积的变化、城市扩张的速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土地覆盖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植被、水体或其他地物所覆盖的状态。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定量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持的效应、水体覆盖对水资源的利用等。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指导。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趋势。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这种预测有助于我们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不可持续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当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
遥感影像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处理复杂度较大,需要专业的软件和算法支持。
其次,遥感数据的解释和验证需要实地考察和辅助数据。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解译地表和地球系统的数据,成为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有力工具。
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是对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根据其分辨率可分为遥感影像和遥感信息。
遥感影像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获取的图像数据,其分辨率较高,可提供详细的地表信息。
遥感信息则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而得到的,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
2.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根据遥感影像中像元的统计特征进行聚类,自动将像元分为不同的类别。
监督分类则是根据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遥感影像的特征和分类算法将未标记的像元分类。
3. 土地利用分类指标:遥感技术可以提取土地利用的特征指标,如植被指数、土地覆盖度、水体面积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识别并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森林、城市建设用地等。
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优势1. 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通过对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地表变化的信息,并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2. 自动化处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通过编写适当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对大量的遥感影像进行快速分析和识别。
3.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源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和特征。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案例1. 精确农业规划: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帮助农业规划部门制定精确的农业发展方案。
通过对农田、水体、森林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和划分,可以进行农作物布局和耕地资源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李志海(新疆国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乌鲁木齐830063)摘 要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和全局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加快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的速度,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
本文首先叙述了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其缺陷,然后概述了遥感技术和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调查理论,最后主要对**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技术流程和数据更新流程进行了叙述,并与以前的年度变更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土地 调查方法 遥感影像 遥感技术 土地利用 数据更新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用地量逐年增大,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常规的土地调查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1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遥感技术1.1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1984~1996年的12年间,我国各县级土地现状初始调查基本完成。
由此获得的宝贵的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成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
但是,近20年和今后的数十年内,都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地利用的形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图件和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
由于航空摄影测量成本很高,难以运用航片来进行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然后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
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地理坐标。
仅从相邻关系进行外推量测,难以准确获取变化边界的空间位置坐标,因此图件更新精度达不到要求。
变化宗地的空间位置难以确定,面积量测不准确。
!不能主动监测变化。
∀方法落后且人为干扰大。
#变更数据获取速度慢,多次清绘误差累积。
∃工作效率低,费工费时费力,很多县市很难每年进行及时的变更。
%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多为不规则多边形,运用平板仪等测量工具只能测量拐点,不能连续测量整个边界,而且难于精确标绘到原土地利用现状底图上。
因此,可见该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全局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因而无法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是否合理。
此外,传统的方法即根据用地单位的上报数据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不仅被动,且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报、漏报的问题,对于地块的空间属性难以做到准确掌握,更不能满足动态变更及时准确的要求,所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遥感技术遥感(Rem 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增大了观测范围。
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
!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
∀大大&加宽∋了的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超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
#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发射了服务于不同目的的各种遥感卫星,其遥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也都各异,形成了从粗到细的对地观测数据源系列,可以用于监测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生长、植被覆盖到洪水、森林火灾、污染等现象的信息以及其动态变化。
总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更加迅速、更加客观地监测环境信息;同时,由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源,以实时更新空间数据库。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调查的实践2.1 研究区概况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
为了使工作成果科学、准确和合理,并尽快地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员使用了遥感、GPS等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
2.2 总体技术流程利用2001年底至2002年初航摄的航片及DEM数据制作成正射影像图。
2001年航片航摄比例尺为1(5000,完全满足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及土地利用规划基础数据图库建设的精度要求。
利用正射影像图、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及2000年出版的l(1万地形图作为内业判读及外业调查底图。
!把制作好的正射影像数据库套合到1990年基础库,应用GPS技术等进行全面野外调查,查清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及境界、土地权属界变化情况,并对已变更的地物进行实地测量获取变更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点位坐标和面积等输入计算机,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在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做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
在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2.3 土地利用数据更新流程土地利用数据更新入库的流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制作正射影像图,结合GPS技术更新变更地物和利用M APGPS软件进行数据入库。
具体操作如下: 应用遥感技术(RS)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由于航空像片为中心投影,应该先将其纠正为正射投影)))制作正射影像图。
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土地变更数据的获取。
!应用M APGIS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土地利用规划建库M APGIS 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输入、图形编缉、管理库、空间分析、输出等主要功能,系统可满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及土地利用规划建库的要求。
2.4 新老结果比较分析在土地更新调查完成后,我们把此次土地更新调查的结果和以前的年度变更调查所得的结果做比较,发现相应地类的面积存在着差异,其具体情况如下: 耕地面积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数减少。
建设用地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增加。
!土地更新调查中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而耕地减少幅度小。
经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耕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违法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建设用地面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年积累的变更调查漏查的建设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而这些未在年度变更调查中进行变更统计的数据,在更新调查工作中均进行调查统计。
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耕地减少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在土地规划及耕地保护具体工作中,经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的一部分作为折抵指标已用于建设用地,尚有一部分未用于建设用地,也没有用于耕地占补平衡,这部分耕地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中全部进行了变更统计,同时,根据占补平衡要求,将相当于扣除折抵指标后剩余部分新增耕地面积数的经开发造地新增耕地面积数节余下来未进行变更统计。
在更新调查工作将节余下来的开发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经本地开发造地新增耕地超过占补平衡所需部分未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进行变更统计,但在更新调查工作将这些超额部分开发造地数进行了变更统计。
(下转69页)∀技术创新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结构主要指生产技术结构,即生产方法和生产手段,主要由工艺和生产装备等构成。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生产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等,因此,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大多数体现在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方面;间接作用则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3 推动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无疑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企业必须尽快研究分析市场,顺应市场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延长产品产业链,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产品的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实力,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意味着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要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承担相应风险,任何管理部门不得干预,企业有这个权,才能做到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创新管理。
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科技与经济脱节日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多数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设立,独立科研院所与大学课题的选择与企业的需要缺乏内在的联系,大多成果只能停留在展品和样品阶段,企业在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形成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
要大规模地推动技术创新,就必须把研究开发主要放在企业。
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技术中心的有效运行机制,促使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技术中心核心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和投入机制。
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拥有及使用上。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智力投入和他们为创新献身的精神投入。
没有这种投入,若按现行工资制度和常规办事,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出现的,更谈不上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企业要成为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企业作为利益分配的主体,意味着企业有权自主分配其税后利润。
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这就是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看,从企业所得利润中提取相当比例的研发资金,用于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设备和资金,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自已的科研力量和设施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企业只有牢牢抓住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这个主题,才能长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