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渴的药对探究_马健雄

合集下载

《医学三字经·消渴》消渴的时方治疗

《医学三字经·消渴》消渴的时方治疗

《医学三字经·消渴》消渴的时方治疗一、消渴病的时方治疗(一)赵养葵治疗消渴1.赵养葵治疗消渴的方法“七味饮,一服安”:赵养葵先生是明朝人,他说治消渴不用分上、中、下三消,看见病人大渴大燥,怎么也解不了渴,怎么办?六味地黄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用水煎成六七碗。

这个药量很大,动不动就一斤、一两。

赵养葵先生讲:“恣意冷饮之,睡熟而渴如失矣。

”想喝水的时候就喝这个,没事儿的时候就喝这个,等睡一觉醒来这个病就好了。

2.赵养葵治疗消渴病的思路赵养葵认为治疗消渴病吃白虎汤和承气汤都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津液会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中、下的燥?是因为津液不足了。

为什么津液能滋养上、中、下三焦呢?是因为阳气的推动、阳气的气化作用,这样才能推动水往上走。

自然界的水是往低处流的,而人体的水却往上走,为什么?因为有阳气的推动。

赵养葵就是用温药引着这个阴柔的药来滋养你的上、中、下三焦,你光有阴药不行,六味地黄丸六味药全是阴药,为什么一定要加肉桂呢?就是用这个阳热的药来推动津液滋养你。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叫七味都气丸,都是偏阴的药,一定要加一个肉桂,而且量还不小,所以热药就能推动阴药来滋补上、中、下三焦的燥,来补充津液。

3.治疗消渴病不能一味的滋阴我们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什么? 认为消渴就是阴虚,特别流行滋阴。

但是流行滋阴这事也不能太极端了,因为中医讲究阴阳互根。

你光滋阴,你不管阳是不对的。

我们讲究太极生两仪,你只要一仪,只要这个阳极,不要阴极,不对,只要阴极,不要阳极,也不对,所以你光滋阴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赵养葵的思想对我们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二)为什么治疗阴虚消渴,反而要加一些热药?很多人认为消渴就是阴虚,所以吃了半天六味地黄丸,可是口渴还是止不住。

这时候要是给病人加点肉桂、附子,他又觉得消渴明明是阴虚,怎么还加这些温阳的药?实际上我们加一些肉桂、附子,就是在锅底下加一把火。

消渴不见得是锅底没有水,就算是锅底没有水,您光往锅里添加水也不行。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研究组(n=5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资料,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7.3%)明显高于对照组(6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渴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消渴病;中医辩证;糖尿病糖尿病,又称“消渴病”,指的是一种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倾向的慢性疾病。

在医学中,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自由基毒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和精神因素等[1]。

在临床治疗中,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长期服用,则可能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

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现将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相关诊断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为35~72岁,均龄为(53.41.34)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为34~73岁,均龄为(54.51.27)岁,病程为9个月~10年。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黄芪消渴汤是传统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方剂之一,由黄芪、玄参、麦冬、石斛、鸡内金等药物组成。

近年来,人们对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实施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给予黄芪消渴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尿糖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尿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治疗组降糖效果更明显。

治疗组的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具有降糖效果好、症状改善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剂。

讨论:黄芪消渴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剂,其主要成分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等功效。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而黄芪具有增强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

黄芪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调节免疫等作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综合以上作用,黄芪消渴汤对于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药理基础。

糖尿病患者服用黄芪消渴汤后,血糖水平降低,尿糖减少或消失,大便正常,体重下降,精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改善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且,黄芪消渴汤对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更好,血糖稳定性更高。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较少发生低血糖和其他不良反应。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等,黄芪消渴汤的疗效并不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剂量。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消渴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尿、口渴、疲乏等症状,常常伴随着体瘦、易饿、肢体麻木、视力下降等症状。

消渴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不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

中草药治疗消渴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研究进展。

一、肝郁气滞型消渴病肝郁气滞型消渴病的主要症状是口渴,常常伴有烦躁、易怒、胸闷、咽干等。

中医学认为,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是肝郁气滞型消渴病的病因。

治疗肝郁气滞型消渴病的中药方剂,通常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利胆的功效。

1.柴胡加枳壳汤柴胡加枳壳汤,是抒肝解郁的经典中药方剂,其组方为柴胡、黄芩、枳壳、人参等几味草药,具有健脾祛湿,行气利胆,解郁散结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柴胡加枳壳汤对肝郁气滞型消渴病有明显疗效。

该方剂不仅可以缓解口渴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逍遥散二、脾虚湿盛型消渴病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脾虚湿盛型消渴病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可以益气健脾,消除湿气,改善消渴病患者的口渴、腹胀等症状。

2.薏米附子汤薏米附子汤是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消渴病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薏米、附子等多种草药组成,可以健脾祛湿,益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研究表明,薏米附子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口渴、疲乏等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六味地黄丸2.金匮肾气丸总之,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研究进展在不断推进,中药方剂治疗消渴病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优势,对于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为消渴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古代及近代文献与研究理论,根据病因、症型等方面的内容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

结果: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有甘草、麦冬、人参、黄连和天花粉等93种,共计使用频次达到2775次,其中以麦冬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甘草。

从方剂药物的药味来看,人参、麦冬、黄芪、茯苓与天花粉主要为甘味,其他都主要为苦味。

药物方剂归经涉及胃经、心经、肺经、肝经、肾经、脾经、大肠经都有分布,其中以胃经、心经、肺经和脾经为主。

结论: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分析显示,中医治疗消渴症的药物主要为温性、寒性、平性药物,功效主要为清热、养阴、益气,归经主要为胃经、心经、肺经、肝经、肾经、脾经、大肠经。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疗法;用药规律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消渴症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临床表现主要有多饮多食、乏力、多尿、尿有甜味、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消渴症采用中医药治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1]。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及近代文献与研究理论,对治疗消渴症的中医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病因、症型等方面的内容对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

1数据来源和处理1.1数据来源搜索范围选择《中医方剂大辞典》,关键词为消渴、上消、中消、下消、脾消、肺消、肾消、消中、消脾、消肾[2]。

入选标准:方剂主治病症中涉及消渴、上消、中消、下消、脾消、肺消、肾消、消中、消脾、消肾均纳入研究;主治病症中既含有上述病症也含有其他病症,根据主治病症进行鉴别,凡是属于消渴症合并症也都纳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主治病症中尽管包含了上述的病症,但是通过鉴别证实为单纯性消渴症状的患者并不纳入此次研究。

1.2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方剂名称进行记录,属性为“组成药物”建立消渴症方剂数据库;将方剂组成药物为记录,属性为“药物功效”(归类、四气、五味、归经)建立药物属性数据库。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

1 消渴的中药治疗维普中1 检索条件: (关键词=消渴+上消+下消+消瘅+消渴病+中消+消渴证+消渴症)*(关键词=中药治疗)*全部期刊*年=1989-20112 总数:293 文献:(1.)《中药治疗消化道溃疡10例》消化道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粘膜受。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性、周期性及节律性上腹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多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此证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5.5溃疡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故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的忧虑,愤怒、紧张等刺激。

(2.)《消渴丸I临床应用解析》消渴丸是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方”的基础化裁并研制生产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由黄芪、生地黄、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玉米须等中药与格列苯脲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生津、渗湿化瘀的功效。

2.。

此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孕妇及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体虚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应慎用。

中国期刊网中1 检索条件: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主题=消渴))并且(关键词=中药治疗) (模糊匹配);2001-2011;全部期刊;时间排序; 单库检索检索到:143条记录2 总数:1433 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消渴) 的方法探讨》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中国20 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 7%, 中年人群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亦增长迅猛, 其并发症较多,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增加死亡率。

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纠正糖代谢紊乱、降血糖、增加机体免疫力为治本, 相应的对症治疗为治标, 这样标本兼顾, 可以较好地防治并发症。

(2.)《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诊疗效果观察》2004 年1 月~ 2007 年1 月, 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益气养阴化瘀生津中药为主联合美吡达片治疗2 型糖尿病63 例, 并设对照组( 单纯西药治疗组) 60 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消渴安”治疗消渴病组成黄芪15克,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

“消渴安”治疗消渴病组成黄芪15克,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

“消渴安”治疗消渴病组成黄芪15克,天花粉30克,生地
30克,
“消渴安”治疗消渴病
组成黄芪15克,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怀山药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云苓10克,大黄6克。

功能养阴润燥,益气止渴,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病。

用法水煎3次,每次取液150毫升。

每日1剂,早、中、晚饭后分三次服(或当茶饮)。

嘱患者调整心态,保持心态,平衡饮食,生活规律。

方解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是体质太弱,身体阴虚火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所致。

病发部位以肺、胃、肾为主,而以肾亏为关键。

方中天花粉、知母泻火生津;生地、丹参、黄芩清热生津,活血散瘀通络;云苓利水散湿;黄芪、太子参、怀山药补中益气,养阴生津,其中怀山药能健脾养阴,临床证实治消渴病有效,用量要大,一般用30~60克;麦冬、大黄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泻热。

加减凡体弱肾阴虚亏者加西洋参、枸杞子、田七、桑螵蛸;口渴多饮,尿多,消渴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加量;气阴而虚,疲倦无力者,加白术、白芍,黄芪加量。

#快问中医超能团#。

中医治消渴,糖尿病: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

中医治消渴,糖尿病: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

中医治消渴,糖尿病: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往往因为其相较于西药药效的“缓慢”而被忽视,更有甚者对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持怀疑态度。

中医药在辅助降糖和防治糖尿病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是无法掩盖和抹去的事实。

在浩瀚的治疗名方中,有很多是有确切的疗效而至今沿用的,今天我们就从常见中药黄芪入手,一起来看看至今沿用的一个治疗消渴的经典名方:黄芪汤是如何经久不衰奉为经典的。

黄芪功效黄芪是一种常见的经典中药,黄芪性平,缓,味甘,微温无毒,归肺、脾、肝、肾经。

其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阳。

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等诸多功效,为补气之要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将其归为上品。

《名医别录·卷第二》指出: “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本草备要·草部》言之: “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疡圣药”。

说明黄芪功效众多,临床应用广泛。

黄芪治消渴而黄芪应用到消渴病的治疗,还是源自源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倦怠无力,口渴多饮。

《伤寒杂病论》含有黄芪的方剂共7个,其中常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为: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

有人总结研究中发现,将古代不同称谓的22种消渴及其相关病证所有涉及到的769首方剂的用药情况统一处理,黄芪应用115次,属于古代治疗消渴的高频用药之一,在消渴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黄芪汤治好了胡适的糖尿病?在1924年张锡纯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曾记载黄芪汤治好了胡适的糖尿病。

著名学者胡适因用功过度,得了“消渴症”。

《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

《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
收稿 日期 :0 6—0 20 4—2 4
2 3 1 两两 比较 结果 ..
使 用 S K法 分析 数据 , N 采取 无差
灵活化裁 , 凡诸般温病 , 翘散 法具 备者 , 银 不论 卫气 营血 , 尽 可变化施用 之。这种着眼于整体 , 抓住疾 病的 主要 矛盾 , 根
据 体 况兼 次 矛 的 疗 想 值 我 借 学 嘉 具 情 ,顾 要 盾 治 思 , 得 们 鉴
习。
= _
参 考文献 :
[ ] 刘越. 1 图解温病条辨[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3 20
11 95

[ ] 杨进 . 2 温病 学[ . 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3 20
[ ] 张亮亮 . 论《 3 试 温病 条辨>承气诸 法 [ ] 中医研 究 ,0 4 1 J. 20 .7
表 2 归 经 结 果 比较 一S K法 统 计 N
围 均 方 = 8 . 3 平 均 样 本 大小 =5.0 O= .5 8 76。 00,t 0 0 。
②五味结果 比较 , 见表 3 。
表 3 五 味 结 果 比较 一 N S K法 统 计
注: 同类分组 比较显示 。建 立在 Ⅲ型平方 和基 础上。误 差范 围均方 =8 .3 , 8 7 6 平均样本大小 =1 .0 O= .5 2 0 0,t 0 0 。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1 0期






Vo . 4 No 1 12 . O Oc 2 O O 6 t
20 06年 1 0月
CHl SE ARCHl NE VES O F TRADl O NAL CHl Tl NESE M EDl NE CI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有效方法规则,并进一步总结通过饮食结构的调节减轻消除或预防消渴症的经验体会。

方法选取我科室2013年4月到8月的30例采用中医治疗的消渴症病例,通过翻查回顾其治疗记录,对其进行的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自我感测,以及干预用药等治疗方法进行经验体会的总结。

结果在这30例接受中医治疗以及饮食调整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并得到控制,有4例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利用中药调理,对饮食科学的进行搭配,外加健康思想教育,对消渴症即糖尿病的症状减轻、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消渴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辨证治疗饮食调理【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10-02消渴症是中医对西医中常说的糖尿病的别称,此类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既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消渴症是一种顽固性终身疾患,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不科学,体内滋生痰湿,积热不化所致。

患得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经大量的实践研究,此病的最好控制措施在于普及饮食结构的科学知识,做好及早的预防工作。

另最重要的还要早发现早治疗,做好健康思想教育,才能更明显的改善消渴症的症状,明显的提高消渴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就2013年4月到8月本科室接受中医治疗的30例消渴症患者病例进行翻查回顾,总结对于消渴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规则以及健康思想教育,科学搭配饮食重要性等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如下: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本科室2013年4月份到8月份消渴症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在40~68周岁,均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接受中医治疗和进行科学饮食调理的30个消渴症患者的治疗病例记录进行翻查回顾,对中医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健康思想教育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总结。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心得体会中医治疗消渴症的心得体会消渴症是指糖尿病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口渴频繁、多饮水、多尿等症状。

在中医中,消渴症被归为“消渴病”范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治疗消渴症注重“观察”、“辨证施治”,并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为核心,借助中药、针灸、饮食调理等方式来治疗。

我曾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疗效,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第一步是准确把握病情的特点和病因,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消渴症的病因主要是内热、津液亏损导致的,所以治疗时要从清热、滋阴、益气等方面入手。

根据个体的病情特点,中医会结合自身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一大优势。

其次,中医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消渴症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阴阳的调理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通过中药的配伍、针灸的刺激和饮食的调理,以促进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

例如,在药方中使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的中药,以滋养肾阴、清热解毒;在针灸疗法中,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气血,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效果。

这种中医的治疗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消渴症的问题。

再次,中医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消渴症的过程是一个调理全身气血、阴阳平衡的过程。

消渴症虽然是以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表现,但实际上是整个身体的失调所引发的一种病理变化。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会综合考虑个人的身体状况,对相关的脏腑进行调理。

例如,在中药方面,往往会加入一些具有养心、调脾、疏肝、健脾等功能的中药,以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针灸治疗中也会刺激相关的穴位,同时配合饮食调理进行综合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注重整体调理,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中医注重“治未病”。

中医治疗消渴症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中医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调理养生、食疗等方式,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患者,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27),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消渴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DM治疗中应用黄芪消渴汤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标签:黄芪消渴汤;糖尿病;不良反应引言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疾病,患者血糖值异常,而如果患者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加重,则会产生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也就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不仅出现有口干、尿频等糖尿病临床症状表现,同时肾功能也受到侵害。

针对这一情况,临床中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快速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而中医自拟黄芪消渴汤快速调节患者肾脏功能,因此本文围绕自拟黄芪消渴汤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展开探索,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入院顺序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DM患者5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31例,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47~81岁,平均(68.61±4.21)岁,病程3~12年,平均(8.12±1.15)年;对照组27例,男女比例为17:10,年龄45~80岁,平均(68.03±4.17)岁,病程4~11年,平均(8.08±1.09)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措施涉及到控制饮食、降糖以及健康宣教,同时采用西药治疗,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前者每天10mg,后者每天20mg。

实验组采用中药黄芪消渴方进行治疗,具体药物成分有30g益母草、30g黄芪、20g黄精、20g山药、20g麦冬、20g沙参、15g白术、15g五味子、15g女贞子、10g川芎、6g生甘草。

马建教授辨治消渴病思路探析

马建教授辨治消渴病思路探析

马建教授辨治消渴病思路探析王冰梅;杜丽坤;韩美子【摘要】马建教授治疗消渴病首从病因病机出发,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辨证施治.以消渴病动态发展变化将消渴病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热盛津伤、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瘀、阴阳两虚等证型.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了行气、清热、滋阴、化瘀的总治则.【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马建;消渴病;辨证施治【作者】王冰梅;杜丽坤;韩美子【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4马建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医20余年,马建教授精于消渴病不同时期动态变化的辨证施治,尤以并发症预防治疗为擅。

现将马建教授治疗消渴病临床辨证施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1],“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明确指出消渴的一种类型为肥胖,其成因在于过食肥甘,损伤脾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郁滞,郁而化火,消渴由生。

而中焦枢机不利,五脏气血及周身上下气血亦均不得调达,故诸郁出焉;痰湿内盛,则肢肥体胖;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则变证丛生。

《灵枢·五变》言:“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认为“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善病消瘅”,而怒为肝之志,肝为刚脏,性情暴躁多从肝之性入手进行论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长期过度的情志失调,可致肝失疏泄,使人体气机逆乱,犯肺、克脾、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挟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发生消渴。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消渴病汗症,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甚至夜间频
繁出汗。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与肾虚、脾虚、肺虚等有关,需要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进行
调理和治疗。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对于消渴病汗症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
草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等。

本文将就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研究进展
进行探讨。

一、草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传统的经
典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还有一些新的草药治疗方案也不断涌现,如何产山药、五味子等,这些草药具有滋阴益肾、益气生津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汗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消渴病汗症也有其独特的疗效。

在临床上,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神阙等,这些穴位能够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缓解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针灸治疗对于慢性消渴病汗症患者尤为有效,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药和贴敷疗法的治疗方法,对于消渴病汗症也有
着独特的疗效。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中药煎剂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起
到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穴位贴敷方剂包括逍遥散、参附龙骨牡
蛎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益气、滋阴养肾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汗症疗效明显。

《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

《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

收稿日期:2006-04-24作者简介:吕悦(1978-),男,山东青岛人,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分泌系统疾病。

病下后无汗,脉浮,知邪气“不在里而在表”,气分热未清,当解表祛邪,故用银翘汤。

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甘草辛凉透表,麦冬、生地养阴,乃辛凉合甘寒法。

综观上述,吴鞠通用银翘散法不离辛凉清宣,透热外达之本意,发辛凉之微。

虽为卫分表证而设,但在温病中均可灵活化裁,凡诸般温病,银翘散法具备者,不论卫气营血,尽可变化施用之。

这种着眼于整体,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根据具体情况,兼顾次要矛盾的治疗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1] 刘越.图解温病条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杨进.温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张亮亮.试论《温病条辨》承气诸法[J ].中医研究,2004,17(2):13-14第24卷 第10期2006年10月中 医 药 学 刊CH I N ESE ARCH I V ES O F TRAD I T I O NAL CH I N ES E M ED I C I N EVol .24No .10Oct 2006中医药学刊《本草纲目》消渴药物研究吕 悦,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有治疗消渴的药物。

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归经中肺、脾、胃、肝有显著性差异,五味中甘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

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

关键词:消渴;药物;研究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76(2006)10-1915-02 糖尿病,中医归属于“消渴”范畴,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伴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乏无力,或消瘦等临床表现。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肝阳上亢”辨证之用药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肝阳上亢”辨证之用药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肝阳上亢”辨证之用药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肝阳上亢”辨证之用药
肝阳上亢:
肝乃风木之脏,
易动而喜舒。

如怒气伤肝,
风阳上扰,
则水不涵木,
木(肝)火上冲,
皆可引起肝阳上亢。

主症:
头痛失眠,
失眠多梦,
烦躁易怒,
目红赤,耳鸣,
面部烘热,
口燥咽干,
舌质红,
苔黄或少苔,
脉弦、数,
妇女月经量少、错后。

治则: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
钩藤、天麻、
石决明、枸杞、
菊花、牛膝、
生地、珍珠母、
元参、夏枯草、
地龙、女贞子、
白蒺藜、牡蛎等。

【注】
肝阳上亢,
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应以:
滋养肝肾治其本,
平肝潜阳治其标。

肝阳上亢之证若不能很好控制,则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危害患者健康,
甚则造成终生残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第14卷 第12期 2012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12 Dec .,2012“消渴”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并伴形体消瘦和尿中带有甜味为主症的疾病。

《素问・奇病论》中提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后世医家在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不断深入,阐明病机,辨证施治,制定出了许多针对不同证型消渴的方药配伍。

因此,本文从方剂中的药对入手,试探究不同证型消渴的治病思路,兹介绍如下。

根据消渴的临床表现以及“三多症状”的程度不同一般分为上中下三消。

其中,上消主要包括肺热津伤证,中消主要包括胃热炽盛证,下消主要包括肾阴亏虚证。

在病机上,其本在气虚、阴虚,其标在燥热、瘀血、痰浊、肝郁、湿热、痰湿等。

因此,治疗的原则应为标本兼治。

1 上 消上消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较为突出,此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颧红、口舌干燥或糜烂,烦渴多饮,小便多或正常,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伴有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

《景岳全书》云:“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阳明之火亦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

”此证多由肺热津伤,燥热内生所引起,加之心火灼刑肺金,令肺中津液更少,不能下滋于肾,只得索取外水,故口渴较甚;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伤则失其宣降,治节失职,虽有外水而不化为津,反因肾关不固,以致尿量频多。

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原则,可选用以下药对。

1.1 麦冬与西洋参麦冬甘寒质润入营分,既养肺胃之阴生津润燥,又清心除烦功不可没,对此三经无论阴虚有热还是温病伤阴皆是常用要药,因此有“麦冬可补水源而清燥金”之说。

《药性论》中亦言:“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西洋参甘寒,入气分,既能益肺气,清肺火,又能养阴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消渴之证,尤其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温补者,用之最宜。

二药相配,一润一补,益气养阴之功益彰,麦冬大补肺胃津液,从内而解其渴甚,同时以滋心阴,制心火,解火刑之苦;西洋参气津双补,恢复肺之通调功能,肺津降而滋其肾,又使脾气旺而肺气自生,而口渴自止,兼有培土生金之妙。

1.2 黄芩与天门冬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能除中上二焦之热邪,犹以清泄肺火为见长,《滇南本草》记载:“黄中医治疗消渴的药对探究马健雄,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摘 要:消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众多医家的研究和重视,从对该证的所提出的各种分型论说以及对不同证型所采用的方剂数量、种类就可见一斑。

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治疗消渴不同证型的药对入手,对其进行浅析,从而初步探究中医对消渴的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关键词:消渴;药对;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12- 0132- 02收稿日期:2012-06-13作者简介:马健雄(1990-),男,山西大同人,200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

通讯作者:袁立霞(1977-),女,黑龙江黑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

E-mail :cnylxtcm@。

Analysis on Drug Pair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esMA Jian-xiong,YUAN Li-xia(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Abstract :Diabete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which has attracted many p h y s i c i a n s a t t e n t i o n s ,w h i c h c a n b e s e e n f r o m a v a r i e t y o f d i s c o u r s e o f t h e s y n d r o m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h e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By analyz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rug pairs of d i f f e r e n t s y n d r o m e s ,i t i n i t i a l l y e x p l o r e d t h e i d e a s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e s ,i n o r d e 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Key words :diabetes ;drug pair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芩,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天门冬甘寒多脂,主入肺肾二经,既能润燥清肺,又可滋肾降火,为治肺肾阴虚有热之良品,《日华子本草》中有“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的记载。

二药配伍,一泻一补,一清一润,黄芩清肺泄热,又凉上中二焦,可解心火刑金之苦,但易苦燥劫阴,恐使其渴甚;天门冬滋阴降火,可保肺气不被火扰,黄芩得天冬则泻不伤正,天冬得黄芩则补不恋邪,二药统理肺肾之火燥,令金水相生,具有滋水清金之功。

2 中 消中消通常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

此型患者多表现为胸中嘈杂,胃脘灼热,能食易饥,口渴引饮,得食则渴减,不食则渴尤甚,身体日益消瘦,伴有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苔黄燥,脉滑实有力等症状。

《景岳全书》:“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

”此证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致使真阴耗伤,津液干涸,故口渴;胃中津少而火盛,脾受燥热所伤而不运化,水谷精微入于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肺布输无源,机体失于充养,故日渐消瘦;而肺又因胃火炽盛而伤,不能敷布津液,入内之水直入膀胱,故因饮一而溲二[1]。

治疗以养胃泄火、养阴增液为原则,可选用以下药对。

2.1熟地与石膏熟地甘温质润,擅入营血,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凡是精血亏虚之证,必待取用,用量一般偏大,《本草正义》云:“凡精亏血少、脱汗失精及大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症,大剂频投,其功甚伟。

”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沉降,擅入气分,其辛能透肌热,寒能胜胃火,主入肺胃二经,为清泻肺胃之火的首药,《名医别录》云:“石膏可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二药配伍,形成功补兼施之剂,有清胃滋阴之功。

其中,重用熟地以滋肾水,肾水生而则肾火安居于肾中,难以上犯,同时胃火自熄,口渴自减;轻用石膏以清阳明胃火之余,同时可清肺热,通肺腑,使体内津液得以布输,故有相得益彰之妙[2]。

2.2知母与黄连知母苦寒,性润而不燥,有润燥止渴之力,直入肺胃肾三脏,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兼轻虚实之火,《本草通玄》谓其能“肃清龙雷,务使僭上,则手太阴无消烁之虞”;黄连性燥,亦属苦寒清热之药,擅长清中焦之热,有清胃降火之功,虽可除热,但易伤阴。

二药相合,相使为用,使清胃降火作用大增,但清火而不伤阴。

知母滋润肺胃肾,如同普降甘霖,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同时借助借黄连苦寒清热之力,消除胃火炽盛所引起的消谷善饥,口渴引饮。

知母与黄连是治疗中消的常用组合。

3 下 消下消通常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

该证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多饮多尿,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昏耳鸣,面色黧黑,耳轮干枯,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

《景岳全书》中曰:“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痟也。

”此证多由元阴虚惫,虚火内生,上燔于心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阴亏虚,不能上滋于肺,故见皮肤干燥瘙痒;不能滋养于肝,肝阴不足难制亢阳,故见头昏耳鸣;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出,故尿味多甜。

值得注意的是,证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故可见阳虚的形寒肢冷,乏力自汗,甚至水肿。

治疗以滋阴清热,补肾固摄为原则,可选用以下药对。

3.1生地与怀牛膝生地味甘微苦而性寒,有滋阴补肾、凉血清热、益胃生津止渴之功,《本草经疏》云:“生地养阴清热功宏,为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怀牛膝味酸而性平,专入肝肾二经,功可补肝益肾,性善下走,能引血下行、降上炎之虚火。

朱丹溪言:“牛膝强足补精,能引诸药下行”。

二药同用,相辅相成,正合病机,生地、牛膝补肝肾之阴,使阳有所托,阳有所制,肾阴足备则能上滋于肺,肌肤得润;而牛膝又能引上炎之虚火下行,回归肾中,使其口渴自解。

是治疗下消的常用药对。

3.2玄参与肉桂玄参味咸而性寒,质润,能滋阴降火,偏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浮之证,《本草正》云:“玄参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本草汇品精要》亦云:“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肉桂味辛而甘,性热,属纯阳温散之品,善于补命门之火,并能引火归源,为治命门火衰虚阳上浮之要药,《本草求真》云:“肉桂大补命门相火,益阳制阴”。

二药相配,正合“阴阳互根”的理论,明末医家陈士铎以玄参十倍于肉桂进行配伍,借玄参遏制上炎之肾火,并滋补脏腑之干燥,但肾火谓之真火,应当引火归源,而不能完全寒凉相逐,故用少量肉桂防玄参大寒伤阳,并引火而归,温肾壮阳,使阴阳两虚的症状很快缓解。

《医贯》云:“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

”4 结 语由于消渴一证的病因比较复杂,对应证型繁多,历代医家都尝试过从不同方面来解释消渴的成因,并给出治疗思路,但还不能完全将消渴证完全概括,临床上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作为方剂的基础,药对体现了组方原则和施治思路,对治疗不同证型消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予以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 罗和古,杜少辉.内科医案(上)[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821.[ 2 ] 徐国龙.药对与临床[ M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86.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