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评审与检查表
模具结构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具结构设计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6dab16b4172ded630b1cb6c9.png)
冲翻孔的设计
折弯线是否全部是直线
落料冲 卸料板硬度要求 孔模具 卸料板是否起导向作用
模具设计是否考虑材料反弹补偿 凸凹模侧向受力是否有抵消
是否需要人工取废料
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
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
弯曲模 产品的定位是否因材料流动而变形
成品的脱料力是否平均
凸凹模的材料及硬度要求
彈簧之脫料力及壓縮量是否足夠
模具结构设计评审检查表
编号:
版本:A0
页码:1/1
产品图号:
模具编号:
评审时间:
项目 毛刺/褶皱要求
说明凸凹模材料及硬度是否合理
结论
是否为外观件
凸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
产品材料明确(材质及料厚)
产品特 性实现
各视图的角法有无看错,产品是否对称
确定原图比例
凹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 压边圈的设计方式及材料硬度、厚度要求是否合理 顶杆排步方式是否合理
设备要 使用设备规格是否合理 求 模具安装方式是否与设备工作台相符
拉伸凹模是否需要跟型
不锈钢类卸料板是否有加大避空以减少压伤
是否需要预冲工艺孔
压力中心是否考虑
有没有加回弹余料
冲孔凹模的刃口厚度及漏料孔的设计
后工序是否定位可靠
凸模结构是否合理
模具是否需要限位
凹模结构是否合理
后工序的定位考虑没有
凸模的固定方式及是否快换
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
镶件是否防呆
定位支撑是否可靠
凸凹模间隙
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
卸料力
废料刀的设计及废料自动脱落
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
模具的闭合高度
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
模具设计评审表-样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样表](https://img.taocdn.com/s3/m/e6c58d8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0.png)
模具验收协议项目名称:甲方:乙方:(甲方)(乙方)签字:签字:日期:日期:(一)模具委托加工信息委托加工模具清单模具交付地:(二)模具要求A 产品要求1.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进行模具开发制作,同时乙方配合甲方进行产品的装配调整,最终通过甲方认可。
2.对表面有皮纹或喷砂的产品,必须符合最终客户提供的标准要求。
3.在乙方进行模具初步审核时,分型线必须得到甲方认可,同时分型线处的模具滑块必须配合良好,出现的分型线必须小于-——0.05mm均可。
4.乙方应参与甲方产品的设计优化,模具可行性分析并及时反馈修改意见。
5.乙方提交的设计方案(产品,模具)必须得到甲方的认可批准。
6.对于产品不许出现顶白,拉伤或由于模具冷却不好出现的缩痕,变形后收缩或因浇口设置问题出现的冷料,熔体流动分布不均,熔接痕等问题。
B模具与设备接口要求1.模具模板尺寸要求:见甲方提供的设备数据。
2.模具浇口定位环要求:见甲方提供的数据。
3. 模具接头要求:见甲方提供的设备数据。
(1)水管和油管接头(2)热流道电源接头(3)热电偶接头型号(4)上下模滑块接头C模具材料制造的模具必须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如模具在正常维修和保养的状态下,应不小于采购信息中模具使用寿命要求)钢材满足模具使用寿命要求。
D模具的抽芯及顶出1.大型模具顶出系统必须采用液压油缸系统。
2.顶针(顶块)顶出复位顺畅,且有防转措施,顶出复位弹簧。
3.油缸轴和相应的连接件必须做好防转措施,以便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螺纹退出。
4.模具有机械式滑块必须有复位措施。
5.大型模具的顶出及抽芯必须采用位置控制,但不得采用油缸上的磁性信号来控制顶出或抽芯位置,顶出控制至少需在顶出的对角位置安装信号开关。
6.模具应保证在不使用脱模剂的情况下顺利脱模,且机械取件方便,注塑出的产品外观不能因模具问题而产生飞边,缩痕,熔接痕,表面波纹,翘曲变形,顶白等缺陷,产品表面无因强制脱模产生的拉白现象。
模具设计结构分型评审检查清单
![模具设计结构分型评审检查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38cb0a0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4.png)
以下项目由3D工程师自检:
1 分型的基准角、定位尺寸是否跟2-D图?所有散件的基准角设置是否合理? 2 模具钢材选择是否已按模图设计(有不同时必须向2D提出) 3 所有图纸上的零件编号是否已跟足模图?(有不同时必须向2D提出)
序号
公司名称
模具结构评审检查清单 表单/记录号:
评审问题描述
备注
1 3D实体是否为最新文件? 2 3D实体是否已转换公差、修出模角、包R角 3 2D平面排位方向及出模方向是否合理?产品上、下模、行位/斜顶位置是否已正确? 4 材料缩水率是否正确? 5 是否做了产品、模具枕位及料位的出模分析? 6 上、下模分型面是否合理?要封料的枕位,擦穿位是否已有安全角度和足够的封料位? 7 原身出模具互锁是否合理? 8 行位分型面是否合理?行位出模方向是否有倒扣? 9 斜顶分型面是否合理?斜顶出模方向是否有倒扣?斜顶在顶出时是否会刮伤料位? 10 镶件的拆法是否合理?(已考虑薄钢、夹口线及加工工艺等问题吗?) 11 在上、下模方向上,行位、斜顶、缩呵在运动时是否会影响出模?是否已做动态模拟分析? 12 油缸行位前端平面是否已做与前模或后模擦穿的角度? 13 顶针、直顶块、斜顶块等分布是否合理? 14 行位、斜顶、缩呵行程是否足够? 15 行位、斜顶在合模状态及开模顶出状态下是否撞顶针、斜顶、直顶等? 16 斜顶、直顶、下模有复杂关系时,是否已分析运动过程无干涉? 17 镶件、镶针、顶针、直顶孔、斜顶孔、螺丝孔是否碰运水(凡3D已做运水时必须检查此条)? 18 模具加工可行性是否OK? 19 是否已做模具安装顺序可行性分析? 20 是否已在封料位1寸外做避空?大模是否已在模胚四边做平衡块? 21 其它应该避空的位置是否已做出?应做出的R角、倒角是否已做出? 22 排气是否已设计?是否正确? 23 是否需要做内模碰数点? 24 是否需要对插穿镶件(或其它部件)的材料,硬度做调整?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a5529fa8aa00b52acec7ca08.png)
17)斜顶是否有冷却.
18)滑块是否有顶针装置.
19)斜顶是否有顶针装置.
20)斜顶角度是否小于15度
21)斜顶行程是否足够.
热流道
1)热流道是否名辰认可品牌.热流道品牌:
2)热流道型号是否符合<模具技术要求>.热流道型号:
3)热电偶是否符合<模具技术要求>(J型).
28)定模板强度是否足够.定模板长X宽X厚:
29)动模板强度是否足够.动模板长X宽X厚:
30)顶针板强度是否足够,螺丝是否足够.顶针板长X宽X厚:
31)模架底板和顶针板之间是否有收紧螺丝孔.
32)导柱导套型号和长度是否正确.
33)顶针板导柱导套型号和长度是否正确
34)支撑柱数量/直径是否足够.
35)垃圾钉数量是否足够,排布是否平衡,是否与顶针螺丝干涉.
5)斜导柱尺寸是否正确.
6)导滑块尺寸是否正确.
7)背部和底部耐磨片尺寸是否正确.
8)斜导柱角度是否小压紧面2度
9)滑块限位形式是否正确
10)大滑块是否有中心导滑块.
11)模架导柱有效长度是否比斜导柱长.
12)滑块是否有冷却水路.
13)滑块与顶杆是否干涉.
14)大滑块是否有起吊孔.
15)斜顶是否有导向铜套,尺寸是否正确.(长斜顶需用上下两个铜套)
4)热流道是否经模流分析,是否合适.附分析报告:
5)热流道图纸是否有检查.
6)定模是否有导柱导套(便于安装热流道) .
7)导柱有效长度是否比热流道喷嘴长.
8)用于热流道安装的导柱导套是否和动模复位杆干涉.
9)油路排布是否正确.
10)吊环是否和插座盒干涉.
模具设计检查表(冲压)
![模具设计检查表(冲压)](https://img.taocdn.com/s3/m/85d7f60c14791711cc7917da.png)
18.成型(拉深、成形、弯曲、翻边、整形)
A.压边圈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拉深筋等)
B.拉深模、成形模排气系统是否适合
C.气垫顶杆的行程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D.到位标记或限位装置确保产品压制到位
19.冲裁(落料、冲孔、切边)
A.模具整体、分段修边周界及间隙设计的合理性
11.冲压力是否计算,压力中心位置在设计图纸中是否标注提示
12.上下模具定位及导向的可靠性
13.定位的可靠性;定位基准与产品基准一致性;前道工序的制件,在下道模具中定位的可靠性
14.U型槽、模柄、顶杆位置及孔径等安装尺寸应与选用机床一致
15.模具顶出和卸料装置、易损件和工作部分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16.斜锲和吊锲结构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冲压模具设计审核表
DIEDESIGNREVIEW
零件号:
总成号:
工程更改号:
零件名称:
零件图纸或GD&T图纸号:
零件图纸更改级别:
年型/车型:
零件数模版本号:
模具编号/图纸张数:
零件供应商:
产品工程师(新亚通) :
模具工程师(新亚通):
电话:
电话:
DUNS / Z编号:
模具工程师(供应商):
电话:
模具设计公司:
B.工作部分镶块设计的合理性
C.废料系
E:.刃口有效工作长度是否足够
20.模具的部件必须具有安全措施,特别是进料、出料,模具的安装及搬运装置
21.是否规定的对模具部件标识,如:上下模及重量、工序号、标牌、涂色、顶杆位置等
审核及改进意见:(如审核及改进意见此栏写不开,附表于后)审核栏评价结果:此项目不适用打/合格打√不合格打×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085e08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d.png)
**-R3.2-01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产 品 检 查1.毛刺要求2.是否为外观件3.产品材料明确(材质及料厚)4.各视图的角法有无看错,产品是否对称5.确定原图比例6.工序图定位是否一致7.工序冲压方向一致(工件是否需要翻转)落料及冲孔模具1.展开尺寸的确定2.工序是否漏冲孔或漏折弯3.刃口材料及硬度要求4.凸凹模材料是否公用5.凸凹模是否单向受力及解决措施6.下料模具卸料板有没有加大避空以减少压伤和对模具的损坏;7.压力中心是否考虑8.冲孔凹模的刃口厚度及漏料孔的设计9.凸模结构是否合理10.凹模外形尺寸是否适合,是否存在凹模冲裁开裂风险?或增加加固套环必要性?11.卸料板硬度要求12.卸料板是否起导向作用13.是否需要人工取废料14.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15.成品的脱料力是否平均(尤其是弯曲模、多孔模)16.弹簧的脫料力及压缩量是否足夠17.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18.废料刀的设计及废料自动脱落19.模具的闭合高度20.模具的冲裁力及使用设备21.冲头是否需要作阶梯式22.侧冲结构的设计23.侧冲的漏料设计24.加工基准孔是否需要25.模具的避位是否充分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拉 深 模 具 1.凸凹模材料及硬度是否合理2.凸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3.凹模的设计方式是否合理4.压边圈的设计方式及材料硬度、厚度要求是否合理5.顶杆排步方式是否合理6.顶针板的厚度硬度要求7.预冲孔的设计依据及漏料方式是否合理8.模具的支撑是否排步均匀9.模具是否需要拉延筋及位置10.模具的排气孔的设计有没有考虑11.模具是否选用适用的设备12.拉伸凹模是否需要跟型13.是否需要预冲工艺孔14.有没有加回弹余料15.后工序是否定位可靠16.模具是否需要限位17.预冲孔的设计依据及漏料方式是否合理?18.零件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19.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20.产品的定位是否会因材料流动而变形?21.成品是否需要浮升销以防粘模?22.后工序的定位是否进行考虑?23.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成型、折 弯 模 具 1.定位支撑是否可靠2.折弯线是否全部是直线3.模具设计是否考虑材料反弹补偿4.凸凹模侧向受力是否有抵消5.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6.产品的定位是否因材料流动而变形?7.凸凹模的材料及硬度要求8.凸凹模间隙是否准确?9.卸料力是否满足?10.卸料是否需要人工脱料11.成品是否要浮升梢以防粘模12.搬运吊环设计有无必要,强度是否满足?13.闭合高度是否符合?14.安装T型槽是否需要?15.凹模模芯及顶出孔设计是否合理?16.使用设备规格是否合理17.模具安装方式及规格是否与设备工作台相符18.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19.后工序的定位是否进行考虑?20.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21.其他产品名称: 产品图号:模具名称: 模具编号:模具设计师 评审时间模具设计评审项目及内容项目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模具设计改善方案备注产品检查1.毛刺要求2.是否为外观件3.产品材料明确(材质及料厚)4.各视图的角法有无看错,产品是否对称5.确定原图比例全 自 动 模 具 1. 料带设计是否是最理想的?2. 定位导正孔尺寸是否适中?3.模具设计是否考虑材料反弹补偿4. 确认最小冲头尺寸,是否强度足够?5.折弯是否单向受力,材料是否会发生流动,如何解决6.产品的定位是否因材料流动而变形?7.凸凹模的材料及硬度要求8.凸凹模间隙是否准确?9.卸料力是否满足?10. 折弯R/T比值,是否过小?11.成品是否要浮升销以防粘模12产品重要尺寸是否考虑如何保证,比如放回弹,加调整,下料取经验值等13.闭合高度是否符合?14. 压力弹簧数量,强度,排配是否合理?15. 模具结构是否恰当,导向件数量,强度是否足够?16.导位针结构型式,排配,数量是否合理17. 成形工站是否需要调节装置,装置是否可靠及便于调节,是否与导柱等干涉. 18.模具定位结构方式是否满足零件关、重要尺寸精度及产品特性要求?19. 零件强度是否足够,易损件是否有足够备件20.是否考虑模具是否适合叉车运输。
模具检查表
![模具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67bad0fe04a1b0717fd5dd52.png)
检图1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上下模U形沟数量L≥1500mm6-8个,L<1500mm4-6个, 是否符合技术协议,分布是否合理;U形沟位置是否与机床吻合;U沟高度是否符合技术协议;U槽是否倒角来增加感应面(感应面150㎜)是否考虑隐藏部件和运动部件有无干涉(螺栓、回程钩、斜楔等)研讨签名三维是否干涉;是否做静态、动态(含非工作状态)检查;前工序板件是否与本工序结构干涉;相关装配尺寸是否衔接技术要求是否填写完整,综合图中技术要求是否和本图纸相符图层管理是否符合要求(见标准)结构是否经过内审人员确认(针对复杂斜楔类结构)起吊的选择是否符合技术协议,是否会与四周干涉;吊钩、螺纹套等埋入件的孔是否做出,孔径与深度是否匹配图纸修改后,是否影响其附近结构,造成悬空、干涉、不匹配等模具连接板、漏水孔、侧视孔、导板窥视孔(导腿处、压芯托芯导滑处、DR凸模处)是否设计机床偏移量是否在75mm以内,中心键槽(28+0.1~0.3)是否与机床吻合,上下模是否要通槽上下模或其与压芯或托芯配合处(导向、各类凸台)及其它需让位处位置尺寸是否一致、形状尺寸是否匹配安全螺栓是否与压边圈干涉压芯侧销伸出部分是否在上模做了避让压边圈接柱垫块是否与凸模干涉研讨记录销钉、螺钉拆卸空间是否足够;是否考虑为螺钉头预留避让空间是否考虑汽缸弯接头的空间避让40mm废料刀和上模刃口的避让是否做出(结构可不做出,由加工数模做出)做压芯过桥设计时是否考虑压芯行程+20mm安全量二.干涉检查冲头固定座与压料芯之间有无干涉装夹U槽四周空间是否符合标准,是否与废料滑板干涉工艺内容是否与工法图一致(核对工艺数模与工法图)压力源(顶杆)行程是否与压芯、托芯、小凸芯、压边圈行程一致;安全行程为ST+15mm(DR为ST+20mm);工作侧销能否用双槽(有CAM、氮气弹簧时不能用)特殊结构处在图纸中是否有提示、指导说明,是否规避了对称制作(如快速定位、左右标记、左右件不完全对称处)是否有模具运动动作线图(弹簧行程图、斜楔行程图);三维行程运动关系是否表达;回程状态是否表达减轻孔设计是否按设计标准,壁厚是否均匀模具检查表制件号: 工序号:检图者:产品名: 客 户:设计者:加工部位(拉延分模线、修边线、冲孔、翻边线、翻孔线、整形区)是否按照工艺数模(工法图仅为参考,核对工艺数模侧工作内容角度等)模具高度、长、宽是否合理,是否设计最省检 查 点检图日期:自检CH孔位置是否与前序(工法图)一致;下模是否符型,上模是否让位“F”向是否标识,与工法图是否一致一.共性内容检查模具是否设计有模具中心线、机床中心线压料芯是否优先设计起吊和翻转螺纹套;是否设计压芯装夹槽行程设定是否合理;行程限制器、存放器、缓冲装置是否设计,是否符合技术协议与设计标准;存放状态下弹性元件是否受力;是否超出装模高度快速定位分布是否合理;强度是否合适;左右两模件是否规避了对称制作NO压芯走框架结构处如果有刀块,刀块螺孔销孔是否悬空冲裁力、成型力、压料力、退料力是否计算。
模具验收模具设计-检查表
![模具验收模具设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8e88b2c549649b6648d74727.png)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7.1模具工作安全性 7.2模具维修及换件方便性 7 7.3铸造及加工工艺性(包括装夹) 模具 7.4模具强度 评估 6.5模具经济性(合理减重)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8.1滑动面间隙 8.2左右件说明及标记 8 技术 8.3热处理,涂漆,标牌等 要求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4.1手工上件位置 钢轮滚道,橡胶轮滚轮,定位板滚轮 4.2托起装置 4 制 件 投 入 与 取 出 型式:气缸,举升器,顶销 结构;橡胶轮滚轮,钢管,吸盘等 4.3手工取件辅助装置 4.31空手槽 4.32杠杆 4.33钢轮滚道 4.34橡胶轮滚道 4.35橡胶轮座 4.4制件投入,取出过程流畅检查
设计: 项 内容 目 1.1工艺数模及工艺补充正确性
1 设计 及 加工 依据
校对:
(FUJI)模具设计/检查表 审核: 项目 内容 5.1闭合高度及模具长,宽 5.2上模U槽及快速定位销 5.3下模U槽及快速定位槽 5.4托杆孔位平衡,工作行程控制(ST) 5.5调试托杆孔位 5.6U槽及孔位数量及平衡 5.7安全行程控制(ST) 6.1上,下模导向防反及对应性 6.2上,下模工作及存放限位/缓冲 6.3上,下模起吊 6 6.4上,下模安全区 端头 结构 6.5上,下模运输连接板 6.6.气路接头固定座
o o o o o o o o o o
模具设计检查表
![模具设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1c4d729ea2161479171128fa.png)
36
小拉杆行程( ),大拉杆行程( )
开模动作
37
扣机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标准
38
有前模行位,特殊机构模具确保动作先后顺序
39
模仁虎口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标准
40 模具定位 模胚精定位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标准
41
单边行位对侧是否设计定位块平衡模具
设计标准
42
模具合模确保导致最先导向(大于导柱直径)
设计标准
43 模具导向 热流道安装确保导柱先导向(大于导柱直径)
57
模具铭牌,水路铭牌,热咀铭牌的设计
打合资料
58 模具标示 日期章刻印等
打合资料
检查者判定 结果
冷却系统
17
冷却分配器(集水排)设置
打合资料 Core温度 BALANCE(平
衡) 350T 以上
18
水路干涉检查(安全间距>5MM,胶圈间距>3MM)
设计标准
19
顶针方式与打合资料是否一致(注意顶针不可位置)
打合资料
20
顶针是否平衡及数量适当与否
取出平衡
21 顶出系统 顶针强度是否足够,顶针板强度,顶针板螺丝设计
400宽以上模具面板,A板,B板,四面是否设计有吊环螺
50
丝
51
PL面排气开设
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
52 排气设计 导柱的排气开设
设计标准
53
流道排气开设
设计标准
54
计数器,微动开关,先复位等
55
追加式样
支撑棒设计(要求占顶针板面及15%±5,注意进浇 下方)
56
E.G.P 设置与否
标准化 后模板强度 顶板 动作
模具设计检查表
![模具设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8964d836af45b307e8719721.png)
3.2产品胶位复查结果:平均_____mm 最薄_____mm 最厚_____mm 骨位_____mm 柱位_____mm,火山口:需要○ 不需○ 产品上是否有过厚胶位,肋骨厚度是否小于主胶厚2/3,是否会产生缩水痕迹? 三 产 品 分 析 缩水痕迹解决对策: 3.3 产品薄胶位缺胶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产品拔模是否适当 ,饰纹位置拔模度数 。
10.2 两条运水间距要3-5倍运水直径,最少30mm。破框的直通运水要在开框前做?(特别注意通到圆镶件的运水)
★10.6 运水接头是否相互干涉,是否和其它零件干涉,是否和注塑机格林柱、码模铁干涉?
11.1 吊模螺丝孔(包含吊环旋转)是否和滑块槽、铲鸡、水嘴等其它机构干涉?螺丝配合长度有1.5倍的直径就刚好。 11.2 吊模螺丝位置是否可使吊模平衡?吊模螺丝 大小是否合适?吊模担的强度 是否足够?
第 1 页,共 2 页
模具编号
SHINY 设计检查表(设计工程师填写)
检查内容 主管/总监确认
、行位 、斜顶 、导套 、耐磨板 、模仁
★★★一.模具各部位所用材料:模胚 ★★★二.标准件按
设计。是否已经切实对照过模具规格书?自己设计的产品是否已审核过2D和3D。 是。 否。
★★★3.1 产品பைடு நூலகம்否为最新产品图
11.3 是否加必要模脚来保护模具下面的相关配件,模脚是否可使A\B板侧单独竖直摆放? 11.4 各模板、模仁及大块镶件是否有做吊装工艺螺丝孔,拆装螺丝孔?不规则零件工艺基准是否有设计? 十 11.5 回针是否单边避空0.25mm?中托司是否单边避空0.25mm、有否加取出镙牙? 一 11.6 撑头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理? 模 胚 11.7 各模板与模仁等强度是否足够?是否有加工变形或受热、受力变形的倾向? 11.8 各模板之间是否按要求做撬模槽?各板是否有起吊螺丝?导套末端是否有设计排气槽、是否在模具顶部和底部? 11.9各模板之间是否有管钉,管钉是否有取出螺丝? 11.10 顺序开模的动作先后及开模距离正确吗?顺序: 。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0a101102caaedd3383c4d3f2.png)
NG
N/A
冲头设计非标准件,定制米思米厂家冲头,导柱、 导套等选用米思米标准件
OK NG N/A
5.导柱直径大小,长度是否适当?
OK NG N/A
6.导柱及导套固定方式是否满足要求(与压板有无干涉?)
OK NG N/A
7.导柱和导套分别放在上模还是下模,是否和约定一致?
OK NG N/A 导向块必须设计成一边可调整,一边固定方式
OK
NG
N/A
在1-2步距之间需要增加控测装置,识别是否有孔, 无孔或
OK NG N/A
OK NG N/A 模具压料板上的起吊螺丝必须设计成M16
模具设计评审表 Tooling / gage design review form
OK NG N/A
G 安全
当前状态
1.吊绳经过模具区域需要倒角R10-R20?
OK NG N/A
2.是否有设计限位装置?
OK NG N/A
H 材料表及要求
当前状态
1.材料表是否有遗漏零件件号(100%提供)?
OK NG N/A
2.材料表是否经过其他设计人员校对(100%提供)?
OK NG N/A 外导柱在下模,外导套(销子)在上模,内导套要下模
E 连续模
当前状态
建议/措施
1.引导销伸出直边长度需要1-2个板厚?
OK NG N/A 3mm
2.导向块调整性是否良好(一边可调,一边固定)符合技术要求? 3.控测装置是否齐全?误送装置是否设计安装? 4.CUT-OFF废料是否和零件分离? 5.模具压料板上起吊螺丝优先选M16?
建议/措施 建议/措施
模具评审记录
![模具评审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a0879d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4.png)
E. 油缸动模抽芯2顶出
模 G. 油缸顶板2级顶复位
作 M. 合模 分 析 O .油缸定模抽芯1复位
Q. 油缸动模抽芯1复位
F. 油缸顶板1级顶出 H. 设备顶针顶出 J. 设备顶针退回 L. 油缸顶板1级复位 N. 油缸定模抽芯2复位 P. 油缸动模抽芯2复位 R. 塑料注射
33 是否有顶杆布置在不平整产品面,顶杆是否设计止转,头部斜面是否防滑
34 是否有粘上模可能、顶出行程是否足够、是否需先复位、是否需二次顶出
35
是否设计微动开关、开关座和计数器,开关座是否设置在非操作侧模脚中间位置(注意注塑机 压板位置)
36 是否适合机械手取件,嵌件模导柱是否在非嵌件侧
37 用拉攀做先复位是否与注塑机模板相符,最多横向中心用上下两个拉攀
43 整个零件的支撑柱是否均匀分布,特别是注射中心区域,尽量不要与顶出孔干涉
44 上下模仁厚度是否足够,上下模板厚度是否足够,滑块锁紧块强度是否足够
45 模仁定位是否需要用锲紧块定位或两直边和两斜边,模仁及镶件厚度尾数是否为3或8
46 所有镶件和斜顶沿周是否做圆角以增加模具强度
冷却
47 水路可持续流动,水路是否均匀分布;一般不在塑件熔接的地方设置水路﹐避免影响制品强度
28
斜顶配合斜面的角度是否大于斜顶运动角度(即斜顶杆角度)2-3度,保证运动复位时不会有 碰伤
29 与斜顶座的配合是否有足够强度、耐用
30 顶针规格是否合适(尽量用大顶针和较少规格),是否兼作排气作用
31 检查模具设计的顶出,确保不会有干涉。3D模具数模的运动分析是必须的
32 是否均匀顶出(会引起脱模困难、及外观问题),官位长度为顶针直径3到5倍
电镀类零件
58 零件应尽量在非外观面上多设置几个装挂位置,以保证零件镀层的均匀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11c329fd01f69e3142329454.png)
零件号数模版本号零件类别材料信息材料牌号公司模具材料牌号类似零件收缩率验证结果OKNOKN/A成型部件斜顶(或顶杆)运动到底,要保证3mm 间隙要保证运动结束时与产品有3mm 间隙运动干涉分析斜顶热处理不应放在容易与对手件干涉或产生异响的区域分型线不可分在零件R 角处或是否获得SGM QD/Design/外观工程师/SQE 批准模具结构不可有“薄铁”、“尖角”斜顶行程斜顶杆直径斜顶座是否是顺序阀分型线抛光斜顶杆衬套斜顶杆需要做淬火处理斜顶杆最大角度模具强度型芯或型腔面皮纹面浇口位置动模采用镶件的方式,抛光时,将镶件安装到定模,镶件与定模的产品面一起抛光(外观面)开模方向都至少有3°脱模斜度门板以上大模具〉=20mm流道的流长电镀级ABS+PC≤200mm电镀级ABS≤250mm分型线处模具配合阶差在SGM的认可清单中选取材料供应商收缩率范围分型线不可在A 面或外分是否获得SGM QD/Design/外观工程师/SQE 批准外分 内分一膜一腔 一膜多腔外饰件 内饰件 电镀件 皮纹件 油漆件 高光件 匹配件模具等级IP 、DP <=15° ,其余<=12°流道脱模斜度浇注系统冷流道满足Moldflow 填充分析的各项指标要求皮纹每增加0.015mm 深度,沿开模方向上在原有脱模斜度上至少增加1°采用标准件浇口类型冷流道长度需控制在80mm 以内后续浇口容易切除,不可对外观面产生损伤Moldflow 填充分析分型线位置模具插穿角度冷料井建议双衬套导向热流道每个冷流道的转角,都须有冷料井分型线处最小插穿角度为7°浇口分型线GM材料标准模具收缩率分析结果确认零件名称模具设计评审资质模具供应商检验项目姓名是否自动脱浇口顺序阀须采用圣万提(Synventive )热流道基本要求能否满足GMW15424(2013版)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Mold Design Checklist零件基本信息模具设计工程师模具类型模具钢材信息。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记录表+模具延长寿命评估表(精机)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记录表+模具延长寿命评估表(精机)](https://img.taocdn.com/s3/m/9330fd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3.png)
动模直冷却运水是否合
型芯针是否采用快换结构
是□否□
动模是否需要挤压销
是□否□
材料
型芯材料
模架材料
型芯针材料
顶杆
模具其他设计及质量要求
动定模套板硬度
动定模镶块硬度
真空排气冷却块硬度
分流锥上刻铝料牌号
模具出的产品标记
直冷运水的接头螺纹规格
点冷运水的接头螺纹规格
滑块冷却运水管规格
定模套板侧安装铭牌要求
动模套板侧安装铭牌要求
顶杆、拉杆孔要求
真空冷却块接口螺纹规格
抽芯油管接头螺纹规格
挤压销油管接头螺纹规格
冷却水接口是否方便接管
是□否□
会签:
序号内容
确认
评审记录
产品编号
模具延长寿命评估表
模具名称
□□□□□□
顾客
□□□□□
适用机型
□□□□□□
设定寿命
目前寿命
允许继续寿命
部门
技术开发部
镶块底厚
镶块壁厚
定模是否有抽芯
是口否口
定模抽芯结构
液压口机械口
是否需要定模预顶出
是口否口
定模直冷却运水是否合理
是口否口
定模模是否需要点冷
是口否口
定模是否需要挤压销
是口否口
型芯针是否采用快换结构
是口否口
动模设计
套板底厚度
套板边框宽度
镶块底厚
镶块壁厚
动模是否有抽芯
是口否口
动模抽芯结构
液压口机械口
动模顶针印排布是否合理
产品编号
评审内容
评审结果和要求
模具总体设誉审
模具适合机型:
模具型腔数: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475a3ae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d.png)
浇口是否远离外观面
8
模具分型面宽度
9
封胶面外面让虚1㎜
10
排气槽
11
顶块底部周边倒C角
12
顶块上的工艺螺钉孔
13
耐磨块规格及安装
14
油路是否平衡
15
油路安全距离大于7mm
16
水路安全距离大于7mm
17
所有工件都有易寻加工基准
18
装夹、修配辅助面、孔、槽等
19
收缩线
会签:
模架及完善模具编号:
序号
内容
确认时间
意见
1
隔热板、上下底板
2
机械顶出孔径位置
3
限位及垃圾钉规格和位置
4
顶杆的定位
5
顶杆的导向长度
6
拆卸孔与顶块中心一致
7
滑槽靴安全距离5mm
8
底板,顶针板的千斤顶螺丝
9
所有油缸由行程开关控制
10
电器插座的型号
11
油(气)路接口标识
12
行程开关
13
冷却水进出标识
14
集水器
15
导柱,导套,复位杆高度,位置
型腔尺寸
10
型腔材料
11
型芯尺寸
12
型芯材料
13
顶出形式
14
顶出行程/油杠品牌
15
吊装孔
会签:
粗加工评审模具编号:
序号
内容
确认时间
意见
1
制品预变形分析
2
收缩率
3
按基准角取数4AB板基准源自置模具编号5模具分型面
6
型腔最小拔模角度
7
型芯最小拔模角度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f5be00aa964bcf84b8d57ba3.png)
N.A
NO
OK
50)定位环,锁模块,垃圾钉,限位柱,回针弹簧,支撑柱高度干涉0.2,吊模块,模具边锁,中托斯底部攻牙,回针单边避空0.1,若回针增加起吊牙顶针板需要做定位,模具防尘板,各个零部件刻字,模脚
51)导排气槽,尼龙开闭器排气槽,模仁吊装工艺螺丝,模仁排气,撬模槽,平衡块,模具是否需要隔热板,是否满足几台吨位信息,
14)大滑块是否有起吊孔.
15)斜顶是否有导向铜套, 尺寸是否正确.(长斜顶需用上下两个铜套)
16)斜顶滑槽靴是否标准件, 尺寸是否合适.
17)斜顶是否有冷却.
18)滑块是否有顶针装置.
19)斜顶是否有顶针装置.
20)斜顶角度是否小于15度
21)斜顶行程是否足够.
热流道
1)热流道是否名辰认可品牌.热流道品牌:
8)是否检查过模具薄铁,尖铁.
9)分型面是否便于CNC加工.
10)圆角是否便于CNC加工.
11)非胶位处,允许倒角处,是否已倒角.
12)排气槽是否足够和正确.
13)主分型面外围是否避空.主分型面宽度:
14)模具精定位耐磨块布置是否合理/足够.
15)模具等高块布置是否合理/足够.
16)直径小于3mm的顶针, 配合长度是否为15mm,直径大于3mm的顶针和扁顶针, 配合长度是否为30mm,直径小于3mm的顶针做双节顶针.
17)扁顶针是否在型芯底部做锥形导向.
18)多腔模具是否布局合理.
19)圆顶杆有斜面/曲面时是否已做止转定位.
20)若有滑块时,滑块进入定模部分是否有做穿插斜度或避空.
21)顶针板上的顶针避空孔是否比顶针直径大单边0.25 mm.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https://img.taocdn.com/s3/m/73da84eb9b89680203d82555.png)
7 推块、斜顶和顶针碰分型面时回针下要加弹弓胶并用螺丝固定
8 斜顶太多顶出复位力太大时可考虑用油缸顶出和复位
5 油缸、弹弓、水嘴、油嘴、接线盒、先复位机构等各种配件伸出模外时要加保护柱
6 复杂的模具结构须模拟前进、后退以及复位等状态是否有干涉等不合理情况发生
说明:1、此表可帮助评审内容更有序,同时也可作为设计自我检查表; 2、所有的设计依据必须以客供设计资料为先,再以厂标进行;
模具设计评审检查表
模号:
模具名称:
设计人员: 评审人员: 日期:
项 目
内容
注意事项及备注
1 模胚型式、各板强度校核、导柱长度是否足够(导柱长度要保护模仁、插穿位、斜导柱等) 模 胚 2 按厂标所有模必须加中托司,是否要加边锁
检 3 是否有模胚基准符号及撬模槽 查
4 800以上模胚A、B板是否有4个吊环,模具大小是否能放入客户要求的啤机面板尺寸,锁模力吨是否足够
浇 5 牛角水口必须做镶件,且镶件在啤机上就能拆装
6 潜水、牛角水口等流道是否有足够顶针,顶针位置是否符合厂标
7 热流道必须做模流分析,复杂的冷流道产品也要做模流分析
排 1 依照厂标并参考模流分析,在前后模分型面及大碰穿面加排气和避空,要保证排气与大气接触,并画于3D图上 气 2 分型面上不封胶位R处要做R或倒角避空 (尽量有R面长厚法避空) 及 避 3 排气镶件、排气针要画出,导套要画排气 空 4 深骨是否做镶件并加有排气,骨位深超过10mm时建议尽量做镶件
模具设计检查评审记录
![模具设计检查评审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bd46a07844769eae009ed16.png)
1、后模之内的运行机构是否存在干涉和干涉隐患 ■ 撞 2、后模与前模的运动机构是否有撞模风险 模 3、是否要设计先复位机构 风 4、圆针/司筒/扁顶针是否尽量不要做在行位底部 险 1、前后模配合间隙及行位,枕位,插穿,碰穿的配合合理性 2、后模行位与前模对插时应有足够斜度且不能蔽空或干涉 3、查看所有镶件,斜顶,行位,模肉是否存在间隙或干涉 4、模仁虎口是否做两度斜度 5、前后模插穿面拔是否有0.12mm以上须差 ■ 前 后 模 的 配 合 6、前后模插穿处非封胶面是否有避空 7、是否都刻有DW/材质/V0/日期章/项目名/环保标志/模穴号
1、顶针边上是否有薄钢 2、顶针分布是否平衡,有影响注塑时难取产品现象 3、产品是否有夹顶针或扁顶 4、圆弧面的顶针或扁顶须加定位和防滑结构 ■ 顶 出 结 构 5、司筒厚度小于0.55/S时则采用有托司筒 6、司筒顶针是否落在顶棍孔中 7、司筒针的定位采用压块的检查 8、司筒订购效长度不能超过设计长度的5mm之外 9、圆顶针和扁顶针是否在全3D上体现出来 10、顶针/司筒/斜顶/斜顶座/撑头等有是否有干涉现象 11、产品后模面骨位较多时镶出以利于散气 1、产品后模面骨位较多时镶出以利于散气 ■ 镶 2、插穿小岛是否已镶出 件 3、前模是否须镶针 设 4、较深的模内骨位是否镶出 计 ■ 1、是否有利于用机械手符时,在判断栏中划“√”,不符合时需及时修正,无需检查项目时,划“—”
模 具 设 计 检 查 记 录
项目名称: 内容 模具编号: 是否有检查的内容 注塑材料: 判定 内容 3D设计: 是否有检查的内容 判定
1、产品工艺:喷油 □ 电镀 □ 素材 □ 配色注塑 □ ■ 工 2、模具工艺:火花纹 □ 抛光 □ 省光 □ 电铸镶件 □ 艺 3、缩水率: 要 求 1、产品拔模(以减胶拔模为原则、段差小于0.1mm) 2、外观夹线是否与客户要求相同 ■ PL 3、是否有足够大的斜度与前模对擦 面 4、两面分型时,后模单边做大0.05mm 结 5、底壳电池仓内胶位是否留0.06mm在前模 构 6、PL有弧面四个角是否有按45度分型(针对电池盖) 1、行位封胶夹线要求与客户要求一致 2、行位是否漏做碰穿的现象 3、行位省模和放电是否须加工艺螺孔 4、产品胶位是否会粘行位 ■ 行 位 结 构 5、行位镶件/行位/行位座是否采用库存标准件 6、行位座是否够行程是否够及限位螺丝的检查 7、行位包胶分型夹是否隐蔽及合理(非可视) 8、行位有无倒角与前后模插穿斜度是否足够 9、四面行位包胶分型中后模是否做高0.05mm 10、四面行位包胶分型中后模是否做整个顺面过镀 11、四面行位是否有做成防呆的效果 1、斜顶封胶的是否合理性 2、斜顶铲胶与斜顶强度和顶出行程的是否合理(斜度决定 ■ 斜 顶 结 构 3、斜顶挂台的强度及转角是否倒斜角及线割避空 4、斜顶挂台设计尽量不要采用曲线或圆弧 5、多支斜顶或斜顶与顶针在空间上是否有运动干涉 6、限位柱行程是否合理
模具设计评审表
![模具设计评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fcb54733c281e53a5902ff16.png)
22 吊环孔和模架精定位是否干涉
23 是否有锁模块(上下正反操作侧共4个)、撬模槽?
24 是否有开排气槽?(导套底部,流道末端,分型面)
பைடு நூலகம்
25 模板强度是否足够?厚度是否满足液压码模系统要求?
26 大型模具模板间是否有设计定位销连接?
27 是否有模脚?
顶出系统
28 顶针排布是否平衡,合理?
29 是否有较深的胶位要做扁顶?扁顶针是否有在型芯底部做锥形导向
30 顶针直径小于3mm时,是否使用双节顶针,顶针避空高度是否大于顶出距离?
31 顶针配合长度是否合适?(<3mm顶针15mm,≥3mm顶针、扁顶30mm)
32 扁顶针是否在型芯底部做锥形导向?
33 圆顶针有斜面/曲面时是否已做防转定位?
34 顶杆孔大小和位置与设定机台是否匹配?
35 垃圾钉数量是否足够, 排布是否平衡,是否与顶针螺丝干涉.
直径: 顶出行程: 弹簧规格:
公司logo、名称
模具设计评审(3D图面检查)表
45 水路是否有进出标识 46 集水块是否安装于模具反操作侧下端或模具底部、且接口朝下、不超出底板? 47 接头规格是否匹配?接头是否超出底板干涉哥林柱? 滑块 48 滑块进入动模型芯中,两侧穿插面是否有斜度. 49 斜导柱角度是否小压紧面2度,斜导柱角度是否过大(超过23度)? 50 压条是否有两支或以上定位销? 51 是否有设计耐磨块? 52 是否有设计润滑油槽,是否需要用铜芯石墨自润滑压条和耐磨块 53 滑块限位形式是否可靠,是否容易掉落或移位,是否有复位弹簧? 54 大滑块是否有中心导滑块? 55 大滑块是否有吊环孔方便起吊? 56 模架导柱有效长度是否大于斜导柱长度? 57 模块是否需要水路冷却? 58 滑块与顶针是否干涉? 斜顶 59 斜顶是否有导向铜套?长斜顶需要两个铜套。 60 斜顶座及滑槽是否标准件? 61 斜顶是否有需要水路冷却?是否需要用散热铍铜材质? 62 斜顶与斜顶、滑块、顶针之间是否存在干涉? 63 斜顶角度是否小于15度?斜顶角度过大时是否有加导向杆? 64 斜顶的行程是否足够? 流道系统 65 流道大小和形式是否正确?水口是否方便自动夹取或掉掉落? 66 浇口尺寸和形状是否准确, 是否在产品非外观侧,是否影响外观? 67 分流道前端是否有冷料穴? 68 热流道供应商是否为客户认可的供应商? 69 热流道接头及接线方式是否符合湖南广标准? 70 定模是否有导柱导套,方便安排热流道? 71 导柱有效长度是否比热流道喷嘴长? 72 插座盒是否有防撞,是否与吊环干涉? 73 热流道的经济性分析,冷流道水口与热流道成本比较,成本上是否适用热流道 其它 74 产品是否需要做预变形? 75 模具所有插穿面是否有做斜度,且大于2主度? 76 模仁虎口斜度是否小于插穿面斜度,高度大于插穿镶件高度,以起到保护做用? 77 分型面、圆角是否便于CNC加工? 78 非胶位处,允许倒角处,是否已倒角? 79 主分型面外围是否避空? 80 平衡块排布是否合理,数量是否足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1√OK ×NG O无此项
1
没有2有
3
√OK 4
√OK 5
√OK 6
√OK 7
√OK 8
√OK 9
√OK 10
O无此项11
√OK 12
×NG 13
√OK 14
452KG 15
模具整套吊模孔是多大?是否够大? M24√OK 16
O无此项17
O无此项18
√OK 19
√OK 20
√OK 21
√OK 22
×NG 23
×NG 24
O无此项25
中托司标准: LKM √OK 26
中托司数量:√OK 27
√OK 28
√OK 29O无此项各模板的吊环孔是否画出,是否合理?模具是否需要平衡吊模块吊环孔是否位于重心?锁模片是否画出,边锁或圆锥锁是否画出?“TOP”方向,操作者方向,基准DATUM 是否标出?如有热嘴,需要画出隔热板模胚字码是否有按要求打在天侧?是否需要安装模脚?前后半模是否能单独放置?底板与方铁之间是否有固定螺丝?模具设计评审与检查表
导套底部是否有开排气?每块模板或者内模的厚度是否合理?是否有按BSM标准大小设计撬模坑?基本信息
模具穴数:设计工厂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模板长度超过400,两侧边至少要各有1支吊模孔模板长度超过600,两侧边至少要各有2支吊模孔模板间是否需要放置定位销?B板强度是否够?直径大小是否合理?回针底部是否有需要增加弹簧或者弹力胶?回针对侧是否有要求增加硬片?中托司是否有设计工艺螺丝孔?4个
是否有产品结构会导致薄钢位,型腔有无漏胶或者多胶?是否有产品结构会导致插穿角小于3°?A板强度是否够?模胚整体
模具模板或者内模长宽尺寸是否合理?隔热板长宽尺寸大于1M需要分成多件回针孔直径是否有避空0.2MM以上?模具总重量是多少:是否有设计垃圾钉,中心距离在120MM以下?评审问题点产品优化
66T33.744版本:
Scott V1产品名称:
产品图片
备注(如果做不到请说明原因)
大模,码模顶板和底板要加厚
如长条形模胚顶针板要加厚
如有顶针和斜顶顶分型面时要加
如有顶针和斜顶顶分型面时要加
大模,一定要计算吊环是否能够吊起整套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