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范文: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范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物理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活中最基本的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判断,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范文,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的背景下设计和进行的,我们以学道为主线,突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学道导学七个环节的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探究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教学的导入独特:以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跳高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滚式;第二次技术革命:背越式入手,配合图片,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思维和学习激情。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学习,特别是在课堂展示中,事事时时注意引导学簇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课堂展示的精彩源于自主学习的充分。
在自主自习中,我注重做好:
(1)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实验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适当的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和生活例子例如:皮球,孤掌难鸣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1.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2.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3.平衡问题三、教学难点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2.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四、教学过程【知识网络】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弹力摩擦力存在判断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方向判断恢复形变的方向。
平面、球面、点接触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力分析大小受力分析或xkF∆=受力分析或Nfμ=学生随堂练习。
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
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二)力的合成和分解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三)平衡问题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条件:0=合F解决问题的方法: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1.静态平衡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力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本课的教学难度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喜新厌旧。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重心”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过思考,自己动手用简单材料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3)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②通过天宫一号的引入和中国版图“重心位置”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以问题探究和讲授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由浅入深地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辅助教学3、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回忆、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己推理、探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影片剪辑及图片并引导:①为什么天宫一号不飞离地球?②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水不洒向太空?③为什么苹果、铅球、运动员都落向地球?水总是往低处流?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答——都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步步设疑,引出课题。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理解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重力的测量方法3. 重力公式及其应用4. 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5. 万有引力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测量方法、重力公式、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
2. 难点:重力公式的运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公式的运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5.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
4. 讲解重力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6.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7.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测量方法和重力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_重力与弹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与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5)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胡克定律,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3.胡克定律教学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和掌握胡克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些现象都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出示图片:苹果落地;滴水的衣服;思考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向下?出示动画:弹簧的拉伸和压缩。
思考讨论:弹簧为什么能被拉伸和压缩呢?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重力、弹力有关。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符号G。
2.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出示图片:画出重力方向教师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4.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1)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与反思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物体是重力的受力物体。
3.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4.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重力,重力在哪里产生。
2. 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计算公式。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
4. 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重力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宇宙中的作用,如行星运动、星系结构等。
2. 介绍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重力勘探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
(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
(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__________。
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______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等
注意:
(1)重心____(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_____(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在______
3)、重心的确定:
①几何法(作图法)--均匀规则物体
②实验法(悬挂法或支撑法)--只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
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电流与电流之
间,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3、强相互作用: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质子、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
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在放射现象中发现的,也是短程力。
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思考与探究】
1.“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通过预习与本课学习,可以快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知识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良好。
根据同学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出让学生愉快的课堂生活,并通过展现课件,提高了学习
积极性增加学生兴趣,从而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物体落向地面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例1: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跟踪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子弹从枪口射出,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
D.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例2:物体A对B的压力是20N,如图所示,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跟踪练习2:小车在A点受到大小为200N、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拉力F的作用。
试画出力F的图示。
例3: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C.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心的位置不变
跟踪练习3: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
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达标练习
1、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含义是()
A.指速度的改变
B.指速度的大小、方向其中一种发生改变
C.指速度的大小、方向两种都同时发生改变
D.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外力作用
B.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不受外力作用
C.物体受力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显现
D.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B.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每个力都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A D ABC
B AD A C
在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缺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
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
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
1、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掌握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6、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7、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8、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难历程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其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