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域法滞后校正

合集下载

实验五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校正设计

实验五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校正设计

实验五 控制系统的频域法校正设计姓名: 学号:一、实验题目题1.设有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5.0(08.0)(0+=s s s G ,试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一个超前校正装置,以满足下列性能指标:kv ≥8,相位裕量为50°。

题2.设有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5.0(08.0)(0+=s s s G ,试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一个滞后控制器,使得kv ≥4,相位裕量为50°。

二、实验目的利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域法设计控制器,以改变原系统的频域特性图,使之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两种设计方法。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题1:1、设超前控制器传函为)1(11)(>++=a TsaTs K s G c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8)(lim 00==→s sG kv s ,解出K=50,令)5.0(4)(10+=⨯=s s G K s G 2、绘制原系统G1的bode 图:num=[4];den=[1 0.5 0];g1=tf(num,den);margin(g1)由图得出原系统的相位裕量r=14.2°,不满足要求。

结果如图1:图1 原控制系统G1的bode 图3、求所需超前角fai :fai=50°-14.2°+5°=40.8°4、计算a:fai=40.8*pi/180;a=(1+sin(fai))/(1-sin(fai))得出a = 4.77075、求m ω:a=4.7707;10*log10(a)=6.7858在0db 线下10lga=6.7858处作水平线,与原系统G1的bode 图幅频特性曲线的交点对应的w 值即为m ω,由图知m ω=2.93,结果如图2:图2 作图解m ω6、求T :wm=2.93;T=1/(wm*sqrt(a))运行得到T=0.1563,因此超前控制器为ss s G c 156.01744.0150)(++⨯= 7、校验性能指标:num=[4];den=[1 0.5 0];g1=tf(num,den);nc=[0.744 1];dc=[0.156 1];gc=tf(nc,dc);g=g1*gc;bode(g1);hold on;bode(gc);hold on;bode(g);legend('g1','gc','g')原系统g1的bode 图,超前控制器gc 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g 的bode 图如图3:图3 校验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由图知相位裕量为50.5°,满足要求。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系统的滞后超前频域法校正1 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熟悉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方法原理。

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滞后-超前校正作用与原理。

通过在实际电路中校正设计的运用,理解系统校正在实际中的意义。

2设计任务控制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180/[s(s/6+1)(s/2+1)],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相角裕量45+-3度;幅值裕量不低于10db;调节时间不超过3s.3 具体要求1)使用MATLAB进行系统仿真分析与设计,并给出系统校正前后的MATLAB仿真结果,同时使用Simulink仿真验证。

2)使用EDA工具EWB搭建系统的模拟实现电路,分别演示并验证校正前和校正后的效果。

3)在实验箱上搭建实际电路,验证系统设计结果。

4 设计原理概述校正方式的选择。

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

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方式,这种方式经济,且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这种校正方式。

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宇受控对象进行串联链接的。

本设计按照要求将采用串联校正方式进行校正。

校正方法的选择。

根据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方式可以进行校正方法的确定。

本设计要求以频域指标的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基于Bode图的频域法进行校正。

几种串联校正简述。

串联校正可分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等。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在系统静态性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通过加入超前校正环节,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改变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一般使校正环节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新的穿越频率点。

滞后校正通过加入滞后校正环节,使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时又使校正后的系统动态指标保持原系统的良好状态。

它利用滞后校正环节的低通滤波特性,在不影响校正后系统低频特性的情况下,使校正后系统中高频段增益降低,从而使其穿越频率前移,达到增加系统相位裕度的目的。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滞后校正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滞后校正

一 问题描述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00()(0.11)(0.011)G s s s s =++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v K =100,c ω=5, σ%≤40%二 设计过程和步骤1、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则 K=1002、根据确定的K 值,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给出相应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度。

增益调整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0()G ω=1)1)(0.01j (0.1j 100++ωωωj0100000()(10)(100)G s s s s =++在MATLAB 命令窗口键入以下命令即得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G0=zpk([ ],[0 -10 -100],100000); bode(G0) hold on margin(G0)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1所示。

键入以下命令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1γ: [Gm,Pm,Wcg,Wcp]=margin(0G ) Gm=1.1000 %增益裕度 Pm=1.5763 %相位裕度 Wcg=31.6228 %相位交接频率 Wcp=30.1454 %幅值交接频率0s 0100lim lim (0.11)(0.011)v s K sG sKs s s →→===++图1 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Pm=1γ=1.5763︒3、由以上可知相位裕量不满足要求,则在对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上找这样一个频率点,要求在该频率处的开环频率特性的相角为εγ++︒-=Φ180以这一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c ω式中γ 为系统所要求的相位裕量,ε是考虑到因迟后网络的引入,在剪切频率c ω处产生的相位迟后量,一般取︒︒=15~5ε。

根据高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谐振峰值:10.83 1.2()0.07111.070.09c s s G s ss ++==++超调量:%0.160.4(1)r M σ=+-根据题目要求取%σ的极限值即%σ=40%,则求得r M =1.6.由此可求得γ=38.68.取︒=15ε,再由εγ++︒-=Φ180可以算得Φ=-126.32在该点处的相频所对应的频率c ω=6.39≥51s -满足要求。

4 频率法滞后校正

4 频率法滞后校正

实验7 系统校正设计:频率法滞后校正一.实验目的对于给定的控制系统,设计满足频域性能指标的校正装置,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步骤1.在Windows界面上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即可打开MATLAB 命令平台。

2.键入命令simulink,打开结构图设计界面。

3.建立时域仿真的结构图文件“mysimu.m”。

给定结构图如图19所示。

图19 SIMULINK仿真结构图4.结构图单元参数设置。

用鼠标器双击任何一个结构图单元即激活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窗口,完成结构图单元的参数设置。

5.仿真参数设置。

用鼠标选择主菜单的“Simulation”选项,选择“Simulation Parameter”选项,打开仿真参数设置窗口,完成仿真参数设置。

6.仿真操作。

选中“simulation”菜单项中的选项“start”即启动系统的仿真。

(或者使用工具栏上的启动按钮。

)三.实验要求1.原系统的波得图。

no=[10];do=[0.5 1 0];syso=tf(no,do);margin(syso);grid求出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0.相位裕度γc0和开环截止频率ωc0;(可以人工计算。

)2.作原系统结构图时域仿真。

求出阶跃响应曲线,记录未校正系统的时域性能M p和t s,并记录下所选择的仿真参数;也可以由命令行执行如下。

no=[10];do=[0.5 1 0];syso=tf(no,do);sysc=feedback(syso,[1]);step(sysc)3. 设计滞后校正装置G c (s),实现希望的开环频域性能k v>20,γc >45°,ω c>1 rad/s4. 按照滞后校正装置G c (s)的参数,修改结构图的校正单元参数,进行新的时域仿真,作出阶跃响应曲线,记录校正后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M p和t s。

四.实验报告要求1. 作出滞后校正装置G c (s)的波得图;2. 分析滞后校正装置的作用特点;3.讨论滞后校正装置对于阶跃响应过渡时间t s的影响。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系统的滞后频域校正法是一种基于频域分析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系统的滞后响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步骤:
1.进行频域分析,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使用频率响应函数或传递函数进行分析。

2.确定系统的滞后频率ωH,即始终滞后于输入信号的最高频率。

3.在滞后频率的左侧选择一个频率ωa,使得系统的相位延迟角φ(ωa)为-π/4。

4.根据滞后频率和ωa之间的差异,计算相位补偿角δ。

5.应用相位补偿器,将补偿角δ加到系统的传递函数中,以消除系统在滞后频率处的相位延迟。

6.检查校正后的频率响应曲线,确保相位延迟角在滞后频率
处为零。

注意事项:
1.在选择频率ωa时,应该尽可能选择靠近滞后频率但又远离系统的干扰频率。

2.应该检查校正后的频率响应曲线,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

3.在进行相位补偿时,应该小心使用带通滤波器等滤波器,以避免引入不必要的相位延迟。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校正的实质表现为修改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 模型。
设计方法:时域法、频率法。
3
§6-1
系统校正的设计基础
一、系统的性能指标
1. 时域性能指标
(1) 稳态指标: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2) 动态指标: 上升时间tr 峰值时间tp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稳态误差ess
调整时间ts
e j ( arc tan bT arctanT )
正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在相位上滞后于输入,故
21
与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相比较,形式完全相同,仅 是a>1、b<1 , 因此滞后校正网络的最大滞后相角 m 及
对应频率 m 及对应的对数幅频 Lc (m )的形式与相位超前
网络中的相同。即:
20lg a
20lga 10lga
1 Lc (2 ) 20lg Gc ( j ) T
(也可以利用斜率的定义来求)
Lc ( m ) 20lg Gc ( jm ) 10 lg a (mT 1 a)
ωm
超前校正装置实质是一个高通滤波器。
Lc ′ (ωm )、m 是确定超前网络参数的主要依据。
8
高频段
L(ω)在中频段以后的频段。
高频段的形状主要影响时域响应的起始段。 在分析时,将高频段做近似处理,即把多个小惯性环 节等效为一个小惯性环节去代替,等效小惯性环节的时间 常数等于被代替的多个小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之和。 高频段的幅值,直接反映系统对高频干扰信号的抑制能 力。高频部分的幅值愈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愈强。
1 T a
处,将ωm带入 c '( ) 。
a 1 a 1 sin m m arctan arcsin 1 sin m a 1 2 a 60 j m µ a, 实际选用的a≤20,单级超前网络最大正相角 m 17 a 1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G (j ) A ( )ej( )p ( )jq ( )
频率特性 G( j ) 是输入信号频率 的复变
函数,当频率从 0 连续变化时,G ( j ) 端点的极坐标轨迹。MATLAB在绘制
Nyquist曲线时频率是从 连续变 化的。而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中一般 只绘制频率从 0 部分曲线。可以分 析得出,曲线在范围0 与 0 内, 是以横轴为镜像的。
G(ii)=tf(k(ii),[1 10 500]); end bode(G(1),'r:',G(2),'b--',G(3)) title('系统K/(s^2+10s+500)Bode
图,K=10,500,1000','fontsize',16); grid
Magnitude (dB)
系统K/(s2+10s+500)Bode图,K=10,500,1000
20
0
K=1000
-20
K=500
-40
-60
K=10
-80
-100 0
-45
Phase (deg)
-90
-135
-180
0
1
2
3
10
10
10
10
Frequency (rad/sec)
图14.4 例3K分别取10,50,1000的系统Bode图
例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2(s02s2 s)2(0ss1100)
Transfer function: 1000 s + 1000
-------------------------------s^4 + 19 s^3 + 4034 s^2 + 8000 s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滞后校正共6页文档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滞后校正共6页文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频率法的滞后校正理论设计班级:自动化091班姓名:XXXX学号:200908436指导教师:XXXX设计时间:2019.1.2—2019.1.6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滞后校正一、目的1.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2.研究串联滞后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作用;3.设计给定系统的滞后校正环节,并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的正确性。

二、问题描述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三、基于频率法的滞后校正器理论设计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滞后校正的步骤为:1.由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知其为I 型系统,则1100-==s K K ν (3.1)2.未较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1所示。

由该图可见,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0γ=︒58.1。

又因%40%σ≤,故由公式 10.160.4(1)40sin σγ︒︒︒︒=+-= (3.2) 可得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γ ≥38.68︒。

3.由于0γ不满足相位裕量要求,则在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上找这样一个频率点,要求在该频率处的开环频率特性的相角为式中,γ为系统所要求的相位裕量,ε是考虑到因迟后网络的引入,在剪切频率c ω处产生的相位迟后量,取ε=ο5,则由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可得则59.8=c ω1-s ,这一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c ω。

图1 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4.未校正系统在c ω处的幅值L(c ω),于是得20lg β=L(c ω),则β=8.85.选择滞后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2ω=1/T =c ω/5=1.718,则另一个转折频率为1ω=1/βT =0.195,则滞后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6.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如图2所示,此时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 G )195.0)(10)(100()718.1(64.11363++++s s s s s 由公式可解得由公式(3.2)可得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γ ≥38.68︒,因此γ不满足相位裕量的要求。

滞后校正基于频率法概述

滞后校正基于频率法概述

(3)由根轨迹的幅值条件,确定未校正系统在sd处的增益,即根据|Go(sd)|=1,求

,相应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为
K0 0.8 0.9 3.7 2.66
Kv0
lim
sG0 (s)
s0
2.66 4
0.666
(4)基于校正后的系统要求Kv5s-1,据此算出迟后校正装置的参数β值
Kv 5 7.5
s(s
K0 1)(s
4)
要求校正后的系统能满足下列的性能指标:阻尼比=0.5;调整时间ts=10s;静态速度误 差系数Kv5s-1。
解:(1)绘制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2)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无阻尼自然频率为
n
4
t s
4 0.5 10
0.8s 1
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sd n jn 1 2 0.4 j0.7

(sd
1
)
(
s
d
1,相) 角0条件仍然满足。
均靠1近原点,1
幅值条件有:
sd
sd
a sd
b sd
1K sd1选取的 和1均靠1 近原点,因此
sd
1
K sd sd a sd b
K 1
Kv
1
Kv
ab
1
K
sd
1
✓ 可见校正后静态误差系数增大了约β倍, 而主导极点可基本保持不变。
迟后校正的根轨迹法步骤:
(4)选择滞后校正装置的两个转折频率。工程上取
频率: 。
2
1 T
1 5
c
~
1 10
c
,然后确定另一个转折
1
1 T
(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对照设计指标,如果上述 参数仍不满足要求,则可通过改变T值,重新设计滞后校正网络。

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

目录摘要 (1)引言 (2)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2)1.1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2)1.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2)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4)2.1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4)2.1.1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4)2.1.2 用MATLAB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5)2.1.3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6)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7)2.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8)ω (8)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2.2.2确定校正参数β、2T和1T (8)2.3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9)2.3.1 用MATLAB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9)2.3.2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10)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1)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2)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摘要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在国防、空间科技等尖端领域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外,在机电工程、冶金、化工、轻工、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也日显突出。

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劳动条件,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自动化装置已经无所不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是检验我们学过知识扎实程度的好机会,也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动手能力的训练,启发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装配、调试能力。

关键词:滞后超前校正伯德图 MATLAB 校正参数引言如果系统设计要求满足的性能指标属频域特征量,则通过采用频域校正方法。

频域校正方法

频域校正方法
1 sin m 或稍大,或由 要求,计算 及 1 sin m T值
4 写出 Gc s Ts 1 5 检验(画Bd图)
Ts 1
6 不满足时,可增大 m 或 的余量,重新 设计
注意:超前串联校正不能用与不稳定系统 以及 c 附近相位迅速衰减系统。
解:首先确定开环增益K
K v lim sG ( s) K 30
s 0
图6-18 控制系统
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应取 30 G( s) s(0.1s 1)(0.2s 1) 画出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请看下页!
由图可得
100 50 0 -50 -100 -2 1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 10
1 1 , T T
附近。(可取
1 0.1 c T

例6-2 设控制系统如图6-18所示。若要求校正后的静态速 度误差系数等于30/s,相角裕度40度,幅值裕度不小于 10dB,截止频率不小于2.3rad/s,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R(s)

K s(0.1s 1)(0.2s 1)
C(s)
为了补偿因超前校正网络的引入而造成系统开环增益的衰减, 必须使附加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a=4.2
s 4.4 1 0.227 s aGc ( s ) 4.2 s 18.4 1 0.0542 s
40 20 0 -20 -40 -60 0 10
10
1
10
2
50 0 -50 -100 -150 -200 0 10
G (s)
40 20 0 -20 -40 -60 0 10
4K s( s 2)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滞后-超前校正

滞后-超前校正

直线,由该直线与0
定 T1 。
dB线的交点坐标
T1
或与 20lg
线的交点
1
T1

原伯德图在 c 1.5处的增益为13 dB,因此必须要求滞后-超前网络在 c
处产生 13 dB 增益。根据这一要求,通过点 (1.5,13 dB) 画一条斜率为
20 dB/dec的直线,该直线与0 dB线及 20 dB 线的交点就确定了所求的
(1 R1C1s)(1 R2C2s)
1 (R1C1 R2C2 R1C2 )s R1C1R2C2s2
令 T1 R1C1, T2 R2C2 ,
T1
T2
R1C1
R2C2
R1C2,
,1 则
Gc
(s)
(1 T1s)(1
1
T1
s
(1
T2s)
T2 s )
滞后-超前校正的零、极点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上难以实现。在本例中,取 c 1.5,这样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为0,与要求值 仅差 50,这样大小的超前相角通过简单的超前校正很容易实现。
(3)确定校正参数 。 由超前部分产生的超前相角 而定,
即 1 sin 。在本例中 50 5 55,因此
1 sin
1 sin 55 ≈10
1 sin 55
(4)确定滞后校正部分的参数
T2。一般取
1 T2
1 10
,c 以使滞后相角控制
1
在 5 以内,在本例中
0.15 ,因此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T2
s 0.15 10 1 6.67s
s 0.015
1 66.7s
(5)确定超前部分的参数 T1。过 c , 20 lg G0 ( jc ) 作 20 dB/dec

实验二.三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及校正

实验二.三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及校正
-2.3394 + 1.0735i -2.3394 - 1.0735i -0.3212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控制系统的设计,就是在系统 中引入适当的环节,用以对原有系 统的某些性能进行校正,使之达到 理想的效果,故又称为系统的校正,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系统校正方法 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
性能如何描述? 控制器的设计:传递函数的结构 与参数 选择

num( s) 1 K 0 den( s)
利用rlocus( )函数可绘制出当开环增益K由0至∝变 化时,闭环系统的特征根在s平面变化的轨迹,函 数的调用格式为:
rlocus(GH); rlocus(GH,k); [r,K]=rlocus(num,den) [r,K]=rlocus(a,b,c,d)
练习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0 G( s) H ( s) ( s 5)( s 2)
绘制系统nyquist曲线。
解 MATLAB编程如下: » k=50; » z=[]; » p=[-5 2]; » [num,den]=zp2tf(z,p,k); »nyquist(num,den)
10 G( s) 2 s 1.2s 10
的nyquist图和bode图。
解 MATLAB编程如下: » num=[10]; » den=[1,1.2,10]; » w=logspace(-2,2,1000); »nyquist(num,den,w) » grid » bode(num,den,w) » grid
其中:返回值r为系统的闭环极点, K为相应的增益。
+ -
G(s) H(s) 图7-12

R(s)
-
s 1 1 K 3 0 2 s 5s 6s

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任务书

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任务书

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任务书介绍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是一种常用于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中的技术。

通过对信号在频域上的分析,可以对信号进行滞后或超前校正,以达到信号调节和优化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原理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的原理是基于信号在频域上的特征。

信号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其表示为频域上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在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中,我们常常需要调节信号的相位和幅度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

方法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有多种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1. 增益校正法增益校正法是一种通过调整幅度来校正信号的方法。

通过频域分析,可以确定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增益特性。

对于需要增加信号幅度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增益来实现。

而对于需要降低信号幅度的情况,则可以通过减小系统的增益来实现。

增益校正法在控制系统中经常被使用,例如PID控制器中的增益调节。

2. 相位校正法相位校正法是一种通过调整相位来校正信号的方法。

信号的相位与信号在频域上的延迟有关。

在频域分析中,可以确定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相位特性。

通过改变信号的相位,可以实现信号的滞后或超前校正。

相位校正法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例如音频处理中的相移校正。

3. 混合校正法混合校正法是一种将增益和相位校正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频域分析,可以确定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增益和相位特性。

根据信号调节的需求,可以在不同频率范围内采用不同的校正方法。

混合校正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被使用,例如音频系统中的均衡器。

应用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中,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音频系统校正在音频系统中,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常常被用于音频信号的均衡和优化。

通过对音频信号在频域上的分析,并根据音频系统的特性和需求,可以对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调节,以实现声音的更好的效果和逼真性。

2. 控制系统优化在控制系统中,频域法滞后超前校正可以用于调节控制器的增益和相位,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作为校正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渐近曲线,如图6-21所示 由图得未校正系统截止频率
表明未校正系统不稳定
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使
相位裕度为
幅值裕度不低于10dB;过渡过程调节时间不超过3s
解:确定开环增益
看下图
40dB/dec
6
60dB/dec
图6-21
20dB/dec
2
分析为何要采用滞后超前校正?
1 比例负反馈校正
反馈校正方框图 如果局部反馈回路为一比例环节,称为比例反馈校正。图为振荡环节被比例负反馈包围的结构图。
闭环传递函数
其中
可以看到,比例负反馈改变了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T、阻尼比ζ和放大系数K的数值,并且均减小了。因此,比例负反馈使得系统频带加宽,瞬态响应加快,但却使得系统控制精度下降,故应给予补偿才可保证系统的精度。这与串联校正中比例控制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稳态精度是不同的,比例反馈校正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被包围部分的动态特性。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
如果反馈校正包围的回路稳定(即回路中各环节均是最小相位环节),可以用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来分析其性能。可得其频率特性为
若选择结构参数,使
G(jω)可近似为 在这种情况下,G2(jω)部分的特性几乎被反馈校正环节的特性取代,反馈校正的这种取代作用,在系统设计中常常用来改造不期望的某些环节,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
根据稳态误差或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确定开环增益K后,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波特图,
01
02
并计算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03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04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并验算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5
10
100
ω
[-60]
ϕ (ω )(°)
0 -90 -180 -270 0.01 0.1 1 10 100
ωc ' = 11.45rad / s
ω
γ ' = −25.3°
γ'
系统闭环不稳定
3)根据待校正系统的 性能及设计要求, 性能及设计要求,选 择串联滞后 滞后校正装置 择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例: K
G0 ( s ) = s(0.1s + 1)(0.2 s + 1)
设计指标: 设计指标: 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1)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 ;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截止频率ω (2)开环系统截止频率ωc"≥2.3rad/s ; 相位裕量γ ≥40° (3)相位裕量γ"≥40°; 幅值裕量h (4)幅值裕量h"≥10dB ;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αTs + 1
ω
γ'
γ ''
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4)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 裕度和幅值裕度是否满 足要求
G ( s ) = G0 ( s )Gc ( s )
= 10(0.456s + 1) s( s + 1)(0.114 s + 1)
L(ω )(dB )
ωc ' = 3.16rad / s
40 20 0
解: 稳态误差要求, 1)按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开环增益K 确定开环增益K
∵ν = 1
∴ K = 30
L(ω )( dB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第十三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第十三节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

0.27
5
10
0.0243
= 180 + 84.3 − 90 − 28.4 − 15.1 − 89.5 = 41.3 * = 40
K = Kv = 30
=
180
+
G(c
)
=
41.3
40
c = 2.7 2.3
满足要求
总结
串联迟后校正
实质:利用迟后网络幅值衰减特性挖掘系统自身的相角储备
适用: c0 c* , 0 *
例1 系统如右,求Gc(s)使:
是否满足要求
s
30
G(s) = Gc (s) G0(s) = s
s
+1
.
0.27 s
s( + 1)( + 1)
+1
5 10 0.0243
c = 2.7
K*v*
= 30 40
c* 2.3
1s rad s
= 180 + (c )
= 180 + arctan 2.7 − 90 − arctan 2.7 − arctan 2.7 − arctan 2.7
● 迟后网络特点:相角迟后,幅值衰减 ● 1/bT 处10dec 后相角最大损失为 -6º
5.13 频率法串联校正——迟后校正
2. 串联迟后校正 实质 — 利用迟后网络幅值衰减特性挖掘系统自身的相角储备
迟后校正步骤
(设给定指标
e
* ss
,
c* ,
*)
① 由 e*ss K ② 由 G0 (s)
L0( )
④ 作图设计 A − B − C − D Gc (s)
10 lg a
⑤ G(s) = Gc (s) G0 (s) 验算

滞 后 校 正

滞 后 校 正

RC网络如下图所示,其传递函数为

Gc (s)
M (s) E(s)
R2
1 Cs
R1
R2
1 Cs
1 R2Cs 1 (R1 R2 )Cs
a
R2 R1 R2
1

T (R1 R2 )C
1 倍。 a
放大1/a倍的滞后校正伯德图
2.用频域校正法确定滞后校正参数
绘制伯德图的先决条件是已知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因此,频域校正法是先 使系统满足稳态要求,然后再用滞后校正使系统满足所要求的动态性能。可以说, 滞后校正在保持动态特性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开环增益;或者说是滞后校正可 补偿系统因开环增益提高而发生的动态性能变化。用频域校正法进行滞后校正的 一般步骤如下。
从滞后校正环节的伯德图可以看出,滞后校正环节的高频段是负增益,因此, 滞后校正对系统中高频噪声有削弱作用,可增强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利用滞后校 正的这一低通滤波所造成的高频衰减特性,可降低系统的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 相位裕度,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如果在滞后校正环节后串联一个放大倍数
为 1 的放大器,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变为 a
【解】 若要满足稳态性能要求 Kv 30,则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0 G0 (s) s(0.1s 1)(0.2s 1)
作频率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在图中作 (180 )线,校正后系统的截止
频率较小,因此 取 10。
180 180 40 10 130
德图
由滞后校正环节的零、极点分布图可知,零点总是位于极点的左侧( a 1 )。
从伯德图可以看出,在 1 ~ 1 频段,滞后校正环节具有滞后相位,滞
T aT
后相位会给系统特性带来不良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使滞后校正环节的零、 极点靠得很近,从而使其产生的滞后相角很小;同时也可使滞后校正的零、极点 靠近原点,尽量不影响系统的中频段特性。

体系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体系的滞后频域校正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目 的············································ 1 ······················ 二、设计任 务············································ 1 ······················ 三、具体要 求············································ 1 ······················ 四、设计原理概 述············································ 1 ················ 五、设计内 容············································ 2 ······················ 六、设计方案及分 析············································ ·············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模拟随动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设计
一、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熟悉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方法原理。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滞后-超前校正作用与原理。 3、通过在实际电路中校正设计的运用,理解系统校正在实际中的意义。
二、设计任务
控制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开环增益 K 100 ;超调量 p 30% ;调节时间 ts<0.5s。
校正方法的选择:根据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方式可以进行校正方法的 确定。本设计要求以频域指标的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基于 Bode 图的频域法进 行校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任务书.................................................................2
2设计思想及内容........................................................3
3编制的程序............................................................3
dc=[b*T,1];
Gc=tf(dc,nc)
Gc =
3.59 s + 1
-----------
37.78 s + 1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故而
3.3校正后的传函:
=
根据校正后的系统的结构参数,由MATLAB函数编写绘制Bode图的程序(程序2.1.m)
5设计总结..............................................................10
参考文献............................................................11
《自动控制理论Ⅱ》
课程设计任务书
(1)编程绘制原系统的Bode图,并计算出原系统的幅值裕量及相角裕量;
(2)选择校正方式,进行校正装置的设计,得出相应的校正装置的参数;
(3)编程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并计算出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及相角裕量;
(4)整理设计结果,提交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
2012年12月18日至2012年12月25日
3.1运用MATLAB编程..................................................3
3.2在SIMULINK中绘制状态图.........................................11
4结论..................................................................10
题目
频域法校正
学生姓名
晨风
学号
专业班级
电气1005班







一.设计内容:
已知工业锅炉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试用Bode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设计,使之满足:
(1)校正后的系统开环增益K=40。
(2)阻尼比ζ=0.4。
(3)自然振荡角频率 =1.5rad/s。
二.设计要求:
(2)阻尼比ζ=0.4。
(3)自然振荡角频率 =1.5rad/s。
2)设计思想:
题目已给定校正后的系统开环增益K=40,阻尼比ζ=0.4和自然振荡角频率 =1.5rad/s,故我们可以得出校正后的开环传函,从而得出其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当这些量知道时,用运频域法去求解是很方便的,用运频域法校正,其目的是改变系统的频域特性,使校正后的系统有合适的低频、中频、高频特性,和足够的稳定裕量,从而满足设计性能指标。
常用的串联校正有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根据校正前的传函的各性能指标和校正后函数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校正方式。
3编制的程序:
3.1运用MATLAB编程
1)校正前程序:
clear
k=40; %系统的开环增益
n1=1;
d1=conv([1 0],[1/3 1]);
s1=tf(k*n1,d1);%求系统的开环传函
图1-1未校正系统的波特图
图1-2未校正的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幅值稳定裕度:h=∞dB–π穿越频率:=∞rad/s
相角稳定裕度:γ=15.6°剪切频率 =10.8rad/s
3.2求滞后校正的传函:
由于已知校正后的校正后的系统开环增益K=40,阻尼比ζ=0.4,自然振荡角频率 =1.5rad/s,且知道系统为二阶系统,故可利用 和 分别求出在 =1.5rad/s和ζ=0.4下的 和 ,求解过程如下: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学生签名
2012年12月25日
2设计内容及思想:
1)设计内容:
本题为滞后校正,其目的是产生滞后相角,以弥补其固有相角 周围相角的超前,
以提高其相角稳定裕量,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达到题目要求的校正效果。题目已给定校正前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和校正后的要求:
(1)校正后的系统开环增益K=40。
figure(1);
margin(s1);hold on %画出原系统的幅值相角频域Bode图
figure(2);
sys=feedback(s1,1);
step(sys); %画出原系统开环传函的单位阶跃响应
程序运行后,可得到如图1-1所示未校正的系统的波特图,还有如图1-2未校正的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由图1-1可知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程序tu1.1.m)
具体编程步骤如下:
wc=2.7855;
L=bode(s1,wc)
L =
10.5233
Lwc=20*log10(L)
Lwc =
20.4431
>> b=1/(10^(0.05*Lwc))
b =0.0950Fra bibliotek>> T=1/(0.1*wc*b)
T =
37.7790
>> nc=[T,1]; %求取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clear
k0=40;
n1=1;d1=conv([1 0],[1/3 1]);
s1=tf(k0*n1,d1);
n2=[3.59 1];d2=[37.78 1];
s2=tf(n2,d2);
sop=s1*s2;
margin(sop)
利用Matlab程序运行后:
图2-1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
幅值稳定裕度:h=∞dB-π穿越频率: =∞rad/s
相角稳定裕度:γ=41.9°剪切频率: =2.79rad/s
可见校正后相角稳定裕度已经满足题目γ=41.9°≈43.116°的要求。剪切频率 =2.79rad/s≈2.78rad/s,也满足了要求。
(1)已知 =1.5rad/s,ζ=0.4;利用公式 和 ;可得:
, =43.116;
设滞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已知 =2.7855rad/s已知,可以根据 来计算b, T的值。
运用公式:L(wc)=20*log(1/b)和 ;
将得到的b和已知的wc的数值带入公式便可以得到T的值。
根据所得到的b和T,将其带入设得的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便可以求得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