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针灸加按摩治疗面肌痉挛的60例疗效观察
显效 1 7例 , 药 4天内 , 用 喘憋症 状消
8 10 3 80新疆 兵 团农 六 师奇 台 医 院
失或明显减轻 , 呼吸平 稳 , 部 哮鸣音 消 肺 失或明显减轻 ; 效 1 , 4天 后 , 有 5例 用 喘
将雾化 吸人 器 与氧气 装 置用胶 管 连
雾化吸入器 与氧气 装置 连接 胶管 长 度为 14 使 两距 离之 间有 一定 的缓 冲 . m,
力。对于易哭闹的患儿 , 由于 Q W — 面 Y I 罩型药物雾化吸入器使用时 的可活动性 , 家长可怀抱婴幼儿做走动式雾化 吸入 , 患 儿能很快适应 。 稍大年龄 的孩子可 自己拿着 吸 , 这种 疗法无痛苦 , 雾气 较温和 , 孩子乐意接受 , 无需 配合呼吸技巧 , 时间的吸人治疗就 短 会很 快缓解症状 。 氧气驱动雾 化 : 一方 面湿 化 呼吸道 ,
气管痉挛 , 改善通 气功能。在氧的驱动下 加入 药液与吸氧 同步进行 , 由于氧流量较
增加气体交换量 。① 吸入 时间的选择 : 一
般 2次/日。选 择在 哺 乳前 或饭 前进 行 , 以免在吸人后排痰引起恶 心 、 呕吐 。每次 吸入 l 0分 钟。② 吸人 时 的护理 : 5~2 观 察雾气 是否 充 分 , 规定 时 间 内持 续 吸 在 人, 以保证疗 效。对 于吸入过程 中出现 面 色青紫 、 呼吸 困难 加剧 者 , 应暂 停 吸入 治 疗 , 分析 出现 上述症 状 的原 因, 取对 并 采 症处理 , 如调节雾 气量 或缩 短 吸人 时 间。 ③吸入后的护理 : 吸入治疗后轻拍患儿 背
无效 4例 , 药 4天 后 , 用 喘憋 症状 和肺 部 哮鸣音轻微改善或无改善 。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个部 位散 刺 2~5针 , 也 可 酌 情 多刺 。隔 日 1次 , 5
次为 1 疗 程 。②体针 : 局 部 取穴 : 阿是 穴 ( 痉挛 抽 搐 发
作 的引 发部位 ) , 眼部痉 挛 为 主取 四 白、 鱼腰 、 丝竹空; 面颊部 痉挛为 主者取 颧髂 、 四白 、 巨髂 、 迎香 ; 口角 痉挛 为主者 取地仓 、 大迎 、 夹 承浆 、 口禾髂 。远端 取穴 : 中脘 及 双侧 太 冲 、 阴都 、 合 谷 。操 作方 法 : 阿是 穴用 1 寸 毫 针斜浅 刺人 3分 , 面部腧穴 用 1寸毫针浅 刺 5分 , 均不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治 疗 方 法
患侧 阿是 穴 相 对 应 的 部 位 ) 。 中脘 、 阴都 、 合谷、 太 冲
均直刺 浅刺 约 5分 , 刺用 平补平 泻法 , 针刺得 气后 留针 3 0 a r i n , 其 间行 针 1次 。每天 1次 , l 0天为 1 疗 程 。火 针与体 针 同步 进 行 , 均 为 疗 程 间 隔 3天 , 共 治 疗 3个
侧取穴 , 患侧 与 健 侧 每 天 交 替 轮 取 ( 健 侧 阿是 穴 即与
其 中男 2 0例 , 女2 5例 ; 年龄 2 3~6 4岁 , 平均 ( 4 6 . 9
±1 0 . 2 ) 岁; 病程 3天 ~7年 , 平均 ( 6± 4 . 6 2 ) 月 。对 照组 4 2例 , 其 中男 1 8例 , 女 2 4例 ; 年龄 2 2~ 6 2岁 , 平均 年 龄 ( 4 6 . 6±1 1 . 2) 岁; 病 程 2天 ~8年 , 平 均 ( 5 . 5± 4 . 7 3 ) 月 。2组 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病 情 等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68例患者经中医辨证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临床上用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86.8%。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电针;面肌痉挛;中药疗效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众多。
笔者以2010—2014多年来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肌痉挛6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5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44.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由紧张生气引起者17例,失眠引起者16例,遇风引起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2.1.1 取穴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
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消毒液棉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0.25mm×40mm的毫针针患侧,面部进针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四肢部经辨证取穴施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接G6805-Ⅱ型治疗仪,用连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中药治疗2.2.1 治则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
2.2.2 方药炙黄芪24g,柏子仁12g,当归10g,川芎6g,远志10g,石菖蒲9g,酸枣仁15g,半夏9g,胆南星6g,细辛3g,鸡血藤15g,甘草5g。
2.2.3 用法每日1剂,每次煎取2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评定疗效)。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针灸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舒缓疼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肉毒素注射、神经调控技术等。
肉毒素注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A 到面部肌肉,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神经调控技术则是通过植入神经调控装置,对面部神经进行调控,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选择。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保健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和疲劳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之一。
其次,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此外,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现代医学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护理,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37 麻黄使用禁忌 古人对麻黄使用禁忌述说甚多, . 诸说
纷云,究之中医用药。总以理、法、方、药、对证精确、 用药不误为原则,岂可因喳废食。所以对古人的这些禁忌 可作参考,但不能尽为旨 说才是。 38 麻黄的质I问题 由于产地及采收时间不同关系疗效 . 甚大。药以外青黄中空微赤者为佳,采集季节, 别录》有 《 “ 立秋采茎阴干”的记载, 一般均以在立秋后采集为佳。 ( 收端4 20 一 1 1) 期 02 1 一 9
以远端穴为主 结合巨刺方法对面肌痉挛进行治疗,10 0例 患者总有效率9% 8
2 穴位注射
1 理针 将针刺人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 . 4 给皮部以 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能调整经络脏腑功能, 使之恢复正常。
潘氏i采用 e 皮内 l 埋针法治疗面肌痉孪5 例。 0 用梅花针轻 叩患侧面部, 寻找 “ 触发点, 将欲针一支埋入该点, ; ’ 胶布
1 透刘 将同经穴位连接起来集峡谷穴治疗作用于一 . 2 穴;相邻两经穴位经透刺可集两经之治疗作用于一穴,加 强疗效; 沟通相表里相对应两经的经气,疏通局部气血. 激发全身经气, 使全身营卫气血得以疏导,神经功能得以
恢复。 1 据病候和 高氏8 1 根 病变部 证治疗, 位辨 选用2 至 8
3 号毫针, 0 透刺顺序为额修透承浆、承浆透地仓、 地仓透 迎香、 颧修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治疗 6 8
1 针刺治疗
治 6 有 率Leabharlann 6 0 [ 用 端取穴 , 愈3例, 效 达9% 梅氏6 1 亦采 远 为主
局部不针或少针的方法,主穴为百会、内庭、 血海,辅穴 为风池、璐风、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
治 7例 总 效 3 % 郑氏7 温 督 祛 疗1 , 有 率9. 。 [以 通 脉、 邪 6 8 l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
4,3 穴 位注射 疗法 目前 ,关于 穴位注射 的临床 报道较 多。注 射用药 多选用安 定、利
多卡 因 、氯 硝西泮 等 。周氏 用穴 位注射 法 ,取患 侧翳风 、四白及面肌 跳动 最 明显处 ,取得一 定 疗效 ;刘 氏191取患 侧 四白 、下关 、颊车 、迎
于氏 认 为,火针适用于面肌痉挛气寒证及外风证,临床表现为面 部紧皱 ,面 肌萎缩 .僵硬 ,怕 冷等症 状 。江 氏【7】也观 察到 ,火针 是治疗 面肌痉挛 的有效 方法 ,且疗效优 于毫针 刺 ,值 得推广 。
级以 上 ;无效 :痉 挛分级没 有下降 ,或反而 上升 。陈 氏 ’自拟 疗效评 定标 准为 :治愈 :面部不 自主抽搐 消失 ,无沉紧感 ,1年内随访 无复发 ;显效 : 面部 不 自主 抽搐及 牵拉麻木 感基本 消失 ,仅在 疲劳或精 神紧张时 偶有 发 作 ;有效 :面部抽 搐程度及 次数 明显减少 ,间隔时 间延长 ;无 效 :治疗
口轮 匝肌 ,通 常 只限 于一 倜 面部 。 面肌 痉 挛 属 于 中 医 学 的 “筋 惕 肉明 ”、“胞 轮 振 跳 ”、“痉 证 ”,“筋 急 ”.“风证 ” 等 范 畴 。
本 病是 针灸 临床 常见病之一 ,针灸 疗法对此 病有较 好的 疗效 。
【关 键词 l 面肌 痉 挛 针灸
【中 图分 类号 l R 6 2 2
现 代医学 目前 尚无 特殊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多 是给 于安定 、利眠 宁
肌 ,通 常只限 于一 侧 面部 …。面 肌痉 挛 属于 中医 学 的 “筋惕 肉 嗣 ”、 或苯妥英钠以 及大剂量的维生素 ,对重症患者进 行酒精或者药物封 闭、
“胞 轮振 跳”、“痉 证”、“筋 急 ”、“风证 ”等 范畴 。本病 是 针灸临 床常 见 面神经减 压术等 ,但往往 使患侧 面部表情 肌呆板 、肌 肉瘫痪 进而萎缩 ,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维普资讯
4 综合治疗 4.1 针 药 配 合 :陈 红 路 l1 针 药 配 合 治疗 本 病 16例 ,取 穴 瞳子 髑 、上关 、丝 竹 空 、颧 髂 、百 会 、 风 池 、肝 俞 、肾俞 、阳陵 泉 、三 阴交 、太 溪 、太 冲 、 合 答 每 次 选 8~ 10个 穴 ,每 日配 合 中 药 白 芍 、 当归 、木 瓜 、鸡 血 藤 、牡 蛎 、枸 杞 子 、天 麻 、僵 蚕 、 全 蝎 、甘 草 ,总 有 效 率 93.75%。 李 威 、张 志 学 、 孙 光 颖 等 L1 用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配 台 口服 养 血 祛 风 药 (熟 地 、黄 芪 、当 归 、鸡 血 藤 、白芍 、川I芎 、红 花 、甘 草 、螟 蚣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取 得 了 较 好 疗 效 。 4 2 针 刺 配 合 激 光 治 疗 :王 存 周 L1 观 察 两 组 面 肌 痉 挛 患 者 ,对 照 组 患 者 口服 苯 妥 英 钠 或 卡 马西 平 ,VitBI、VitB ̄、VitB12;治 疗 组 用 针 刺 、激 光治 疗 ,选 下 关 、颊 车 、翳 风 、地 仓 、四 白 、太 阳 、 合 谷 、阿 是 穴 临 证 加 减 ,行 针 后 使 用 立 式 GEGH一2型 He~ Ne激 光 理 疗 机 ,输 出 功 率 730row ,波 长 632.8nm,对 准 穴 位 距 离 10~ 20era,每 穴 5mln。 治 疗 组 30例 ,治 愈 50%,显 效 40%,无 效 10%,总 有 效 率 90% ;而 对 照 组 30倒 ,治愈 30% ,显 效 33.3% ,无 效 36.7%,总 有 效 率 仅 有 63.3% 。 4.3 针 刺 与 艾 灸 配 合 :董 丽 _】 】采 用 温 针 法 以 祛风 通 络 止 痉 为 原 则 ,选 颧 髂 、下 关 为 主 穴 ,针 上加 灸 2~ 3壮 (对 照 组 不 加 灸 )。 治 疗 组 32 例 ,显 效 18例 ,好 转 10例 ,总 有 效 率 87 5% ; 对 照 组 12例 ,显 效 2例 ,好 转 4例 ,总有 效 率 仅 有 50% 。刘 岚 等 【1 用 巨 刺 加 艾 灸 法 治 疗 本 病 ,也 有 明 显 效 果 。 4 4 电针配 合 梅 花针 叩刺 :扬荣 昌[1 用 电针 加 梅 花 针 叩 刺 治 疗 面肌 痉 挛 18例 ,治 愈 8例 , 有 效 9例 ,总有 效 率 94 4%。 4 5 针 刺 配 合 牵 引 :赵 传 风 等 [ 治 疗 1例 因 颈 椎 病 引 起 面 肌 痉 挛 的 患 者 ,采 用 针 刺 配 合 牵 引的 方 法 ,经 2个 疗 程 的 治疗 得 以痊 愈 。 4 6 多 种 治 法 配 合 :王 家 田L1 ]把 本 病 分 为 6 型 。风 寒 稽 留型 刺 风 池 、腕 骨 ;气 血 两 亏 型 刺 关 元 、足 三 里 ;肝 肾 阴 虚 型 刺 太 溪 、太 j中;脾 虚 湿 重 型 刺 地 机 、章 门 ;肾 阳 不 振 型 刺 命 门 、肾 俞 ;痰 火 内 盛 型 刺 丰 隆 、外 关 配 合 面 部 穴 位 。 同时结合 电针 、穴位 注 射 (VitB】2),5次 为 1个 疗 程 。 治疗 患 者 78例 ,经 2~4疗 程 治疗 ,治 愈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目录
1.面神经解剖回顾 2.概述 3.病因研究进展 4.发病机制
5.治疗进展
Page 10
病因研究进展
1.血管因素: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 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RCZ>存在血管压迫所致.------是主要原因 . 2.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 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后颅窝 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面肌痉挛.在年轻患者中局 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其它因素 面神经炎后遗症,引起面神经的髓鞘脱失, 形成各轴索之间的不正常传导,而引起面肌痉挛 .
Page 16
治疗进展-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 抑制刺激性及自发性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产生一种化学 去神经作用.
• 在欧美国家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 对症治疗手段.
• 主要的副作用有眼干、睑下垂、复视、流泪等,但发生率 低且程度轻.
• 一般认为低于500 U 的BTX-A剂量注射是比较安全的.
治疗进展- 微血管减压术
• 近30 年来由于采用MVD 治疗HFS 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 留神经的完整性,不易导致术后面神经麻痹,MVD 已逐渐成 为治疗HFS 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
• MVD 治疗HFS的治愈率为70%~94.7 % ,总有效率为87.5% ~ 99.3 %.
• 术后听力障碍是MVD 治疗HFS 的主要并发症,术后耳聋发 生率为8.3%.
1.面神经解剖回顾 2.概述 3.病因研究进展 4.发病机制
5.治疗进展
Page 14
治疗进展--药物治疗
• 对于发病初期和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酌情选用药物治 疗.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面肌痉挛,又称为口腔颌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面部肌肉的非自愿性痉挛。
这一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近年来,对面肌痉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着重于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化学物质异常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发现,面肌痉挛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调节系统存在异常,如皮质-基底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回路功能障碍等。
另外,神经可塑性也被认为在面肌痉挛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其次,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胆碱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但效果有限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最近,利用肉毒杆菌治疗面肌痉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抑制神经肌肉传递,缓解了面肌痉挛症状。
虽然肉毒杆菌治疗的主要问题是疗效持久度不高,但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针对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除了传统的颈丛神经切除术和颌皮神经切断术,最近逐渐应用的一项技术是面神经应提肌腱切除术。
这种手术通过切除面神经最终分支上的面部表情肌肉的插入腱部,达到矫正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
研究表明,该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此外,面肌痉挛的非药物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物理疗法包括冷敷、按摩、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面肌痉挛引发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植皮和植入神经刺激器等方法,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患者康复等方面。
虽然许多问题仍待解答,但现有研究已经为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从事面肌痉挛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 ]韩 巧 菊 , 凯 磊 . 针 治 疗 系 统 性 硬 皮 病 的 临 床 观 察 . 国 养 蜂 , 3 郑 蜂 中
1 9 4 ( ): 9. 9 8, 9 4 1
[ ] 畅 , 1 谭 7 赵威 . 璃 酸 钠 关 节 内注 射 配合 蜂 针 疗 法 治 疗 膝 关 节 骨 性 关 节 玻 炎 3 例 疗 效 观 察 .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0 6 2 ( ) 1-4 2 云 2 0 ,7 3 :31.
医 ,0 6, 8( ): 738 20 3 7 3 .
[ 3郑 开运 . 针 疗 法 治 疗 鼻 炎 鼻 窦 炎 的 临 床 应 用 . 国 养 蜂 ,0 2 5 2] 蜂 中 20 , 3
( ) 1. 3 : 7源自[ o 黄 有 才 , 玉 仙 . 针 加 三 棱针 放 血 治 疗 面 神 经麻 痹 5 . 国 民 间 i] 赵 蜂 8例 中
[ ] 林兵 , 6程 黄婧 , 丽 金 , . 疗 配合 皮 肤 针 综 合 治 疗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徐 等 蜂
3 5例. 医研 究 , 0 7 2 ( 0 : 16 . 中 2 0 ,0 1 ) 6-3
E ] 永 明 , 自征 , 慧 芳 , . 针配 中药 治 疗 , L 敏 性 咳 嗽 3 7成 温 廖 等 蜂 ' 过 bJ 0例 临
E ]l 锋 , 宏 , 顺 益 , 蜂 针 治 疗 过 敏 性 鼻 炎 5 4x金  ̄ 张 杨 等. 0例 . 中 医 ,0 0 新 20 ,
( ): 4 5 2 .
[ 8 李 万 瑶. 1] 蜂针 治 疗 的 皮 试 方 法 探 讨 . 国 自然 医学 杂 志 ,0 3 5 4 : 中 2 0 , (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临床资料•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面肌痉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或一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抽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风邪外袭,经络阻滞,气滞血瘀,面部筋脉挛急所致。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对面肌痉挛的认识研究目的和方法观察19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通过统计分析,评估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2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319例患者年龄在35-78岁之间,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
年龄分布患者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为2.5年。
病程分布轻度患者11例,中度患者6例,重度患者2例。
病情分布03瘀血阻络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多为持续性,伴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等症状。
中医证候分布01肝肾阴虚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较为轻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02肝胆湿热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较重,伴有口苦、咽干、心烦、失眠等症状。
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35-80岁之间;经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
03中医治疗方法针灸的原理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针灸的步骤首先,确定面肌痉挛的程度和位置,然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传统疗法多种针法综合疗法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
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
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用0.30mm×40mm 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0.30mm×(40~60)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
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
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22例临床观察
(王 维 治 主 编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出 版 )关 于 面 肌 痉 挛 的 3.2 治疗结 果 :治 疗 组 临 床 治 愈 、总有 效 率 均 优 于对
诊 断标准 :中年 以后 发 病 ,女 性 多 见 ;抽 搐 初 起 多 始 于 照 组 (P< 0.05)。详 见 表 1。 经 6个 月 随 访 ,治 疗 组 复
面肌痉 挛 系为一 侧部 分 或 全部 面 肌 呈 阵发 性不 自
主 抽 搐 的 疾 病 ,属 祖 国 医 学 风 痉 、筋 急 等 范 畴 ,针 刺 取 穴 以多 气 多 血 之 阳 明 经 穴 为 主 ,配 以 肝 经 、脾 经 穴 位 ,
共 奏疏通 经 络 、调 理 气 血 之 功 。电 针 对 痉 挛 状 态 的 面
面肌 痉 挛 多见 于 中年 或 老 年 妇 女 ,笔 者 采 用 针 灸 周 ,共 治 疗 3个 疗 程 。
治疗 本病 22例 ,获效 满意 ,现报 告如 下 。
2.2 对 照组 :卡马西 平 每 次 200mg,每 日 3次 ;甲钴胺
1 临 床 资 料
胶 囊 每次 500mg,每 日 3次 ;维 生 素 B 每 次 10mg,每
侧 病变 l1例 。两组 一 般 资 料 比较无 显 著 性 差 异 (P> 症状 无改 变或 加重 。复 发 :对 有 效 患 者 随访 6个 月 ,若
0.05),具 有 可 比性 。
再 次 出现 面 部 肌 肉 痉 挛 或 患 者 面 部 肌 肉痉 挛 次 数 增
1.2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西 医全 国 统 编 教 材 《神 经 病 学 》 加 ,都 视 为 复 发 。
女 10例 ;年 龄 30~78岁 ,平 均 年龄 41.5岁 ;病程 最 短 发 作 ,有诱 因存 在 时 ,面部 肌 肉轻 微 跳 动 ,但 次 数 明 显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武彤阳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7(33)4
【摘要】面肌痉挛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
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相对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现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459-460)
【作者】武彤阳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51.2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2.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3.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4.针刺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性的国内文献的系统评价
5.超微
针刀联合远端针刺治疗面肌痉挛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9486556_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4.194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黄俊萍1,兰雪婷2,赵冠焱1,农青华2,谢昌纪1,林振礼3,蓝欢1,周志宇11.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00;3.广西民族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对于面肌痉挛患者来说,以往多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虽然可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佳,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很容易复发。
肉毒素注射治疗的效果可以得到肯定,但是有面瘫的风险。
外科多以手术治疗,其中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主,可减少神经纤维冲动,降低危险性。
但是手术多存在局限性,部分患者延迟治疗,也会有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风险。
中医治疗的效果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对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深入研究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案。
[关键词]面肌痉挛;药物治疗;注射肉毒素;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2(b)-0194-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HUANG Junping1, LAN Xueting2, ZHAO Guanyan1, NONG Qinghua2, XIE Changji1, LIN Zhenli3, LAN Huan1, ZHOU Zhiyu1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3.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Abstract] For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they were mostly treated with drugs such as carbamazepine and phe⁃nytoin sodium, which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symptoms, 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good, and most patients are prone to relapse after stopping the drugs. The 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treatment can be affirmed, but there is a risk of facial paralysis. Surgical treatment is mostly surgical, in which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s the main treatment, which can reduce the nerve fiber impulse and decrease the risk. However, surgery mostly has limitations, and some patients delay treatment and also have the risk of not getting timely treatment.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lso has more obvious effec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and in-depth study of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that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 Drug treatment;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Surgical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面肌痉挛属于脑神经疾病中的一种,具有无痛性、间歇性和不自主性特点,对于该病症的发病机[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筹课题(Z-F20221759)。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4 8例 [ ] 中 国针灸 ,0 8 2 ( ) [O 丁义 德. 瘘术 后 “ J. 20 ,8 3 : 3] 痔 长强 穴” 针止 埋
2 7 —2 8. 3 3
医 ,0 6 2 (0 :24—17 . 2 0 ,7 1 ) 1 7 2 5
痛 12例疗效观察 [ ] 医药 资料汇 0 J.
闭及 手术 治 疗 等 , 无 确 切 疗 效 … 。 本病中医历代论述较少 ,黄帝 内经》 均 《 中 会 、 谷 ( 强 透 后 溪 , 弱 加 刺 后 合 体 体 近年来用 的“ 肉毒 杆菌毒素 ” 局部 封闭 提到“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 。宋 ・ 赵估 溪) 血海 , 、 配穴 风池 、 翳风 、 三里 、 足 阴
手 段。兹将近年来 针刺 治疗 面肌痉 挛 肉晌动偏 喁之病也 ” 。此处提 出卫 气 承浆 、 仓 透颊 车 ( 捻转 牵 拉 出针 , j 地 强 进 展综 述如下。
1 对 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不通者 , 为经 络之气 不通 , 应 阳气 内鼓 不留针 ) 均 长 针 直 刺 ( 斜 刺 ) 留 , 或 ,
注射法 , 时有 效 , 远期 疗 效差 , 暂 但 所 《 圣济总录》 出“ 肉晌动 , 日微风 , 陵泉 、 阴穴 、 冲 、 指 肌 命 三 太 内庭 , 用 1—3 酌
以针刺治疗仍不失 为一 种有效 的治 疗 盖邪搏分 肉, 卫气不通 , 阳气 内鼓 , 故肌 个穴 位 , 久 于疗 程末 配 印堂 、 沟 、 病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 介 : 杜静 华 ( 9 3 ) 女 , 17 一 , 副主 任 护 2 传统 针刺方法的运用 师, 学士 。从事 中医护理工作 。
30例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分析
30例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8-06-14T13:32:41.3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6期作者:谢海涛姜德全张斌韩芹芹[导读]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针灸治疗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
(解放军第513医院理疗科甘肃兰州732750)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疗效比较,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结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针灸治疗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炙治疗;面肌痉挛中医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是指以不规则的阵发性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主特点的一种病证。
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1]。
治疗上以舒筋止搐为原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5±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平均4.5±1.5个月。
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后17例,外伤引起1例,原因不明12例。
1.2 方法1.2.1风寒阻络发病或缓或急,面部抽搐拘紧,颈背强痛,头疼恶寒,遇寒加剧。
舌淡苔白,脉浮紧。
散寒舒筋止搐。
取穴后顶,列缺,攒竹,四白,上关,地仓,合谷。
刺灸方法为诸穴均用泻法。
其中攒竹沿眉弓横刺、地仓透向颊车。
列缺为太阴肺经之络穴,肺主表,泻列缺可疏风散寒。
取督脉后顶和膀胱经攒竹镇痉止搐,余穴均为阳明经腧穴。
阳明主面,主宗筋,故可疏经通络,舒筋止搐。
1.2.2郁热阻络抽搐频繁,面红气粗,烦躁易怒,口渴咽干,便秘。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散热止痉。
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合谷,温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Smad4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2):20-21[2]王海强,谢晶日,刘朝霞,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大鼠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1):18-19[3]毛文超,宋艺君,张健,等.熊果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癌前病变的防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5):287-289,292 [4]焦艺博,刘晓婷,毛文超,等.姜黄素对二乙胺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师,2012,15(9):1218-1222[5]叶永安,杨先照,江锋,等.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实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集,2012.491-493[6]谢晶日,任公平,梁国英,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癌基因c-myc、N-ras mRNA表达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339-342 [7]吴学元,白斌,张党锋,等.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腹腔种植瘤的治疗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1):73-76,107[8]钱丽,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9]文朝阳,史争鸣,李霞,等.槲寄生总碱和多糖对黄曲霉菌毒素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时血清同工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3):201-207[10]王华,周滨,郭星,等.人参皂苷Rh2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和细胞骨架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6):1226-1229 [11]Wu L,Yang YF,Ge NJ,et al.Hepatic artery injection of131I-labelledm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embolization for intermed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39(8):1306-1315[12]张飞春,张科源,贾振宇,等.壁虎冻干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9):1383-1384[13]冯兵,朱莹,贺嵩敏,等.中药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 146-150[14]苏宏,叶江琳,刘慧,等.参芪化淤方对H22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5):2616-2618[15]孙振,王忠.肝癌中医治法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468-470[16]龙顺钦,杨小兵,吴万垠,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01-104[17]李涵.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6):114-117[18]万凌峰,薛博瑜,柳璋璞,等.芪参清肝汤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2):1079-1081[19]贺雄,曹文富,赵苹利,等.益气化瘀化痰法对肺纤维化大鼠TGF-β1、PAI-1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19):1903-1905 [20]刘静.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13,34(8):1079-1081(收稿日期:2014-03-10)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刘潇潇(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综述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4.10.063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
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等范畴,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
现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普通针刺1.1近端取穴袁涛等[1]选取四中穴(四神聪穴各旁开2寸)、头颞穴(太阳穴后1寸与耳尖平行处)和风池穴共8穴组成矩阵穴方,配患侧攒竹、颊车、地仓穴,以对称平行针刺法,进针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
对照组常规取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
蒋学余[2]以针刺听会、透刺阳明经穴和太阳经穴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结果痊愈19例,显著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王振林等[3]取激发点(患者面部明显跳动点,以指压迫可缓解痉挛,一般在瞳子髎、颧髎、巨髎、地仓附近),配穴合谷、太冲等,配合TDP灯照射患者,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4.9%。
1.2远端取穴荆红存[4]以“以动制动”法治疗面肌痉挛38例,取背部腧穴(肝俞、肾俞、膈俞、筋缩、大椎、风门)为主穴,四肢穴(太冲、三阴交)为配穴,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得气后,肝俞、肾俞加电针,疗程结束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王春兰[5]观察组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进针后施用提插手法得气,配患侧颊车、地仓等常规穴位浅刺,对照组常规取穴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痊愈率为26.5%,总有效率为94.1%。
杨军雄等[6]综合组取三焦针法主穴(膻中、中脘、气海和双侧血海、足三里、外关)配双侧风池,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
结果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5.0%。
1.3针刺手法胡芳等[7]取患侧阿是穴采取浅针围刺,间隔为0.5~1cm宽,针尖紧贴皮肤快速捻转进针,进针0.1~0.2cm,使针体悬吊,不施任何行针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陈静[8]治疗组选取颤搐剧烈的部位,一次取3~6处,眼周颤搐的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口周颤搐的取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均采用一寸毫针,直刺,深度为0.8~1分,不施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92··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有效率为96.88%,优于对照组的89.88%。
董晓瑜等[9]实验组选取健侧颧髎、地仓、下关为主穴,配双侧合谷、太冲,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对照组选用患侧相同穴位,施行相同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优于对照组的70.27%。
2电针疗法葛佳伊等[10]取穴翳风、牵正、四白、合谷、太冲等,在牵正、翳风穴连接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治疗,频率70~9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感受到电流刺激为度。
结果总有效率为90%,优于口服卡马西平对照组的60%。
张慧等[11]实验组选取头部百会透曲鬓、神庭透颌厌、头维透悬厘、本神透率谷,接通电针采用疏密波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配合下关、迎香、合谷穴位注射,对照组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曹莲瑛等[12]采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面肌痉挛进行对比,取百会、太阳、四白、迎香、地仓、头维、风池、翳风、牵正等穴,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百会向太阳透刺为一对,四白与迎香为一对,采用连续波,A组先取频率为1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能看见患侧面肌轻微抖动,然后调整为20Hz,此时面肌呈持续痉挛收缩状态。
B组频率维持为1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能看见患侧面肌轻微抖动为度。
结果电针A组总有效率为95.6%,优于电针B组的75.6%。
3梅花针叩刺程燕等[13]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督脉、膀胱经及患侧面部,重叩眼轮匝肌及最易受累之口角部肌肉,使其潮红发热,配合常规毫针针刺。
结果治愈率为60%,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为100%。
4火针疗法陈天芳[14]取头面部阿是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双太冲,常规消毒后用火针速刺上述腧穴,首选痉挛跳动之始发局部,次选面部腧穴,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片刻,每隔2~3d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为94.4%。
5耳掀针马小平等[15]取神门、皮质下、心、肝、肾、交感、面颊区等耳穴,局部消毒后,用镊子将掀针压入上述耳穴,胶布固定,每次4~5穴,每穴每日按压1~2min,每2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10d为1个疗程。
结果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7%。
张艳东等[16]在患侧面部寻找疼痛敏感点作为施针穴位,配耳针的肝、肾、皮质下区等,每次取穴3~5个,采用耳掀针按压,并用胶布固定,3d取下,隔日再用此法重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8%。
6穴位埋线韦玲等[17]以穴位埋线方式治疗面肌痉挛,取面部阿是穴、双侧风池、对侧合谷、太冲、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2周埋线1次,共埋线3次,结果总有效率为97.06%。
王海丰等[18]选穴(1)风池、颧髎、三阴交;(2)完骨、太阳、阴陵泉;(3)下关、合谷、太冲;(4)四白、翳风、足三里,每次选取1组行穴位埋线,每3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为97.2%。
7穴位注射田博文[19]采用穴位注射和针刺方法治疗面肌痉挛,实验组取安眠、悬钟、肝俞行穴位注射,每穴1 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配合常规针刺;对照组只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
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
王玉胜[20]在肌肉痉挛处采用三针同刺法,配穴太冲、翳风、三阴交,并选择乳突前0.2cm为穿刺点行穴位注射,结果有效率94.6%。
8针刀陈美仁等[21]将4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刀和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
叶莉[22]于鱼腰、四白、迎香、翳风穴处施行针刀治疗,结果经2~3次治疗后治愈40例,占50.0%;经7~10次治疗后治愈30例,占37.5%;经10~13次治疗后治愈10例,占12.5%:总有效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