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解析

合集下载

02原始社会建筑

02原始社会建筑


穴居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社 会
原始穴居想象图:
·

穴居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为半地面和地面建筑:



穴居被认为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
原 始 社 会
半地穴式建筑复原
·
三、河姆渡文化的建筑遗迹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
一。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从神话开始的。

会 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皇建国,地
皇序时,人皇分九州……
有巢氏改善住所,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饲
养屠宰,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植五谷……
黄帝统一炎黄部落,涿鹿之战胜蚩尤。嫘祖养蚕抽
丝,仓颉发明文字,隶首发明算术……
尧舜禹“三代”禅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
原 始 社 会
《风俗通》:“俗说天地开 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 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淮南子》:“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 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
·
原 始 社 会
传说于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了中原,建立王朝。 今天的中华民族仍自称“炎黄子孙”,并在陕西桥山建“黄帝 陵”
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随之也出现了阶级。

会 到了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
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与无血缘关系的
人们杂居,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 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私有财产的增多也引起频繁的 部落战争。随着情况的深化,出现了“国家”的概念 来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原始(北穴居南巢居)●长江:干阑建筑。

eg.浙江余姚河姆渡(榫卯结构)●黄河:木骨泥墙。

eg.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最早室内装饰——白墙刻画图案——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最早古老神庙——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女神像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1.夏(茅茨土阶时期)前2070-前1600年●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高台)●意义: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土架夯土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2.商前1600-前1046年●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亳(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的宫殿遗址●青铜器工艺成熟,甲骨文3.西周(从茅茨土阶进入瓦屋)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实例: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意义: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原因是瓦的发明与使用)●最早的四合院●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群组●第一个完全对称的群组●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照壁,补充:照壁位于大门之内,影壁位于大门之外)●建筑技术●瓦的发明与使用●出现半瓦当、铺地方砖、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斗拱的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栌斗形象而非在建筑上发现)4.春秋前770~前476年●理论: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实例:秦宗庙建筑遗址。

由单体建筑围合的四合院,轴线完全控制建筑和院落空间。

●建筑技术●瓦开始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砖也开始被使用●抬梁式构架已经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发展三、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1.战国前475~前221年●理论:《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第一篇: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战国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原始社会的建筑ppt

原始社会的建筑ppt

建筑形式
文化意义
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洞穴、土堡 、木屋等,以满足不同生活需求和功能要求 。
原始社会的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工作场所,也 是文化、宗教、仪式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反 映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
展望未来
01 02
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始社会的建筑面临着保护和 传承的问题。未来需要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和技术,以延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形态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主要是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共同 生活和劳动。
02
原始社会的建筑概述
原始社会建筑的多样性
居住建筑
01
包括地面住所、半地下住所、石屋和木屋等,根据不同地区和
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和材料。
公共建筑
02
包括宗教建筑、聚会场所、纪念性建筑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
社会意义,也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土木结构
土木结构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建筑形式,人们使用泥土、草和木材等自然材料建造房屋和其 它建筑物。
原始社会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就地取材
原始社会的建筑常常就地取材,如利用当地的石 头、木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房屋和其他建筑物。
社会功能
原始社会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遮风挡雨的场所 ,也是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的中心。公共建筑如 宗教建筑和聚会场所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 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构造
洞穴内部结构简单,通常仅包括一个主洞穴和若 干个分支洞穴。
适应环境
洞穴居所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冬暖夏凉, 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实例二:土坯房
土坯材料
使用土坯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具有就地取材、节约资源的优

工程类原始社会时期建筑

工程类原始社会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原始、质朴、粗犷的特点,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创造 力。
建筑装饰与艺术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美化了建筑,还反映出人类 早期的文化、信仰和审美观念。
建筑功能与布局
建筑功能:防御、居住和祭祀 建筑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网状分布 建筑材料:石块、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 建筑特点:简单实用,注重实用性
05 社会时期建筑 的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的建筑
简介: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时期,主要使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木材和草等。
特点:建筑形式简单,主要是为了满足遮风挡雨和居住的基本需求。 代表:洞穴、土堆和简易的木架结构等。 意义:石器时代的建筑是人类建筑发展的起点,为后来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对 人类建筑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和传承人 类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建筑实例:以奇琴伊察和乌斯马尔等遗址为代表,展现了玛雅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建筑影响:玛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建筑 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国古代建筑
木结构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连接,具有抗震性能和良好的保温性能。 斗拱:支撑屋顶重量,具有装饰和结构双重功能。 屋顶:采用曲线形屋顶,覆盖琉璃瓦或青瓦,具有排水和装饰作用。 建筑布局:以庭院为中心,建筑群组合多样,注重空间层次感和景观营造。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

各时代古建筑特征简述:原始社会的建筑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建筑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漫长历史中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中国古建筑仍具有较明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从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至明、清大量建筑,可明显对比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历史时代风格特征。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萌发了最原始的营造观念,开始了最简单的营造活动。

原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有两种,是中国史前建筑的两大流派。

一种是在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盛行穴居,形成“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台基建筑”的发展脉络。

一种是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采取先进的榫卯结构。

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用榫卯技术搭建的木构架房屋,距今约六七千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随着祖先建造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建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居住方式从穴居到竖穴,然后逐步发展为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旧石器时代:橧巢和岩洞居巢和穴可以说是人类栖息之所最初出现的两个基本形态。

旧石器时代“橧巢”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词典》,1992年版)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洞穴附近地形图(《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1.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在仰韶文化末期,内部空间用木骨泥墙分隔为若干室。

用粗大的木柱,承托屋盖荷载。

西安半坡F1平、剖面及复原图(《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2008年增订版)2.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建筑聚落遗址河姆渡遗址最惊人的发现是木构件上的榫卯。

在没有金属工具,只能使用石、骨工具的条件下,能制作出十余种榫卯样式,可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之快。

主要榫卯的种类包括:燕尾榫、梁头榫、双凸榫、柱头榫、柱根榫、企口榫、双叉榫等。

新石器时代聚落建筑的特征1.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以绑扎方式结合的木梁、柱屋面支撑的结构体系,木骨泥墙的围护墙垣。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一、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开端。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放牧为生,建筑也主要以简单的棚屋、洞穴和篱笆为主,起到简单的遮风挡雨和储物的作用。

原始社会的建筑,虽然简陋,但却反映了人类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比如,一些基本的原始社会建筑物,如狩猎时使用的简易棚屋和采集时用来储存食物的简易仓库等。

二、战国时期建筑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为后来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篇章。

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两大类。

1. 宫殿建筑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下,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宫殿作为统治中心,这些宫殿建筑大多采用了优美的构造和装饰,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典型的战国时期宫殿建筑有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楚国的荆轲台。

这些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采用了屋面的悬山造型和雕刻等装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水平。

2. 宗教建筑在战国时期,宗教信仰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诸侯国都会建立一些宗教建筑,如祭祀殿堂、神庙等,以供人们进行祭祀和宗教活动。

这些宗教建筑多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雕刻装饰,富有一定的宗教象征意义。

比如,楚国的荆轲原祠,就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结语总的来说,原始社会和战国时期的建筑,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距甚远,但它们都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原始社会建筑简朴而粗糙,战国时期建筑则具有更为优美和精致的外观,展现了当时人类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愿我们不忘历史,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主要以洞穴、茅草屋为主。

由于人们还处于初级的生产阶段,建筑结构简单,材料采用自然资源,例如用竹子、树干、土坯等搭建起简易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特点符合人们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

在这一时期,重要的建筑类型有城墙、宫殿和陵墓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设施,结构坚固,通常采用石块和夯土建造,以防止敌人的入侵。

宫殿是统治者的居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宏伟豪华。

陵墓是统治者的墓地,通常采用土山筑成,形态庄严肃穆。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同时也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寺庙、宫殿和园林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形式庄严肃穆。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居所,建筑风格华丽豪华,常常采用彩绘和雕刻等装饰手法。

园林则注重景观的布局和植物的种植,以营造出优美的环境氛围。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趋于庄重典雅,注重工艺和细节的表现。

在这一时期,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园林和民居等。

宫殿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封建社会时期的风格,以黄色为主色调,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华丽。

园林则更加注重景观的表现,以湖泊、假山和花木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民居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片,内部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从简陋的原始社会建筑到华丽的封建社会建筑,再到庄重典雅的明清时期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一号宫殿
面阔/开间——木结构建筑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
为“通面阔”。
进深——木结构建筑两檐柱间的垂直距离,各进深之和为“通进
深”。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
中国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形
二 奴隶社会——夏商周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 一、建筑发展状况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夯土技术成熟 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形

旅爵 商代晚期 高17.9厘米 ,重1.9千克。 敞口,长流,流口处有伞形柱,长 尾,卵形腹。

河南安阳小屯村 殷墟宫殿遗址平面
二 奴隶社会——夏商周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 一、建筑发展状况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夯土技术成熟 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形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青铜器、甲骨文相继出现 建筑成就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开始出现等级制度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中国已知的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
西周时期
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平面 1,二进院落组成,坐北 朝南 2,中轴线:影壁—大 门—前堂—后室 3,建筑基址:排水陶管、 卵石暗沟 4,瓦的发明与使用 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第七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建筑一、旧石器时代的住所(1万年前---数十万年)住所山洞的特点:选择什么样的山洞居住?住所山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较高;3、洞里干燥;4、背风;5、住在洞口的前部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活动(约1万年---B.C2100年)属氏族社会,有了农业、定居中国有三支古文化:1、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4500年前龙山文化父系4500---4000年前2、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3、北方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内蒙地区首先发现)冬则居营窟,下则居增巢----《礼记》穴居北方为主巢居南方为主(一)、从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二)、从巢居发展到地面建筑(三)、父系氏族时期的建筑1、建筑形态有了变化1)、出现吕字形半穴居;2)、大房子消失;3)、出现大型排房式住居。

2、出现了私有窖藏3、技术上有了发展1)、地面建筑比重上升;2)、白灰面发展了;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三、原始建筑活动的几点启示1、建筑的基本矛盾:2、从原始建筑看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渊源框架承重体系墙承重体系3、从原始建筑活动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4、原始建筑的每种居住形式至尽仍被延承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建筑一、规划思想(一)、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体现的规划思想《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宫考工记》,作者不详,可能是多人所著,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

它记述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工业技术水平,涉及到木工、金工、制造、冶炼等30个工种,书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包含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声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成,可称为“百工之事”。

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外国建筑史1-原始社会建筑

外国建筑史1-原始社会建筑
昭赛尔的阶梯金字塔,高62米,底边东西长 125米,南北长109米。

昭塞尔金字塔

不过,金字塔祭祀厅堂、围墙和附属建筑 仍然延续旧有的形式,内部的装饰明显是 模仿木材和芦苇建造的宫殿,种种细节也 被细致入微地雕刻在石材上,甚至连芦苇 帘子都清晰可见。

昭赛尔金字塔南宫

梅杜姆金字塔




由简单向复杂演变

主要构成要素

入口塔门

卡那克和鲁克索的神庙群
卡纳克附近就是作为古代底比斯真正中心 的巨大神庙建筑群,新王国时期政治和宗 教生活的心脏地带。除了卡纳克本身和南 面不远处鲁克索的神庙建筑群外,古代城 市本身已没有什么东西留存下来。


卡纳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神庙,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随着中王国时期以门图霍特普为首的底比斯家族登上王位, 底比斯保护神阿蒙被奉为最高神祗并和其他神(太阳神瑞、 露斯等)相结合,祭祀活动逐渐集中到阿蒙一瑞主神庙周 围,卡纳克的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为这个神祗家族建的 “阿蒙之城,,也得以在若干个世纪内不断扩大。特别是 和太阳神瑞的合一更把这些带有巨大塔门、方尖碑和院落 的新王国时期的建筑和赫利奥波利斯圣殿联系起来,给它 们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因而很快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 国家宗教建筑群。整个综合体由三个建筑群组成,每个群 体均有自己的砖围墙,分别供奉主神阿蒙、其妻穆特和地 方神蒙图。
阿布辛贝勒大庙

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天文、 星象、地理学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 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1日) 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 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撒 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 身上下

第2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第2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
3. 瓦出现的意义
1) 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2)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3)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4)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三、高台建筑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 筑潮流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隶社会时期建筑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出现了:
1) 阶级 2)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3) 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
夏商时期
宫室 陵墓
宫室(一)茅茨土阶
—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1)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2)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 体量的台榭建筑
2.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连接木构件的节 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3.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4.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战国木构榫卯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青铜器
1. 近水 2. 洞口标高较高 3. 洞内较为干燥 4. 洞口背寒风 5.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建筑最初两种形态出现-巢居、穴居。 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人为生活空间。 南方---巢居;北方---穴居。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2. 龙山文化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的原始文化“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一、建筑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

⒈南方,巢居⒉北方,穴居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河姆渡等(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2. 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⒈仰韶文化早期建筑遗迹:⑴.1933 年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有五座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呈圆形排列;每个大房子又各有一群(14─15个)小房子,其房门都朝向各自的大房子。

遗址外围有三条防护沟;遗址西为制陶区,东为墓地。

⑶.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46 座小房子,门口有阶梯通道通向大房子,或方或圆,供对偶家庭使用;大房子主要是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公房。

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 以藏储公共财物。

遗址周围有深5m 宽6m 的防护沟,北为墓地,东北为窑场。

【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面积为20─40 m2,半穴深度为500─800 mm 。

门口斜梯通向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土夯实;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地面抹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及室内设计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及室内设计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一、 穴居
河南偃师县汤泉沟遗址H6复原图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一、 穴居
源于穴居的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二、 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
为了更好地解决穴内的通风、 采光及潮湿等问题, 竖穴逐渐变浅成为半穴居。 半穴居分为上、 下两部分 , 下部空间为挖掘的地坑, 上部用一定的材料围合四 壁及顶棚形成封闭的空间。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 二、室内陈设
陶器不但是各种生 产、生活用具或器物, 也可作为室内陈设用 品,,最著名的是彩陶 和黑陶。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 二、室内陈设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 二、室内陈设
仰韶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彩陶——葫芦折线纹壶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二、 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
圆形地面建筑——陕西半坡遗址复原图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二、 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
仰韶文化的长方形地面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 二、 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
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其内部均形成一个单独的、较为狭窄的 空间,中部设火塘。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 二、室内陈设
龙山黑陶
中外室内设计史
早期的房屋墙壁大多是用树枝编成的,然后在内壁 抹上泥土。与地面装修的演变相对应,火烤的土墙面和 白灰墙面相继出现。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 一、装修与装饰
此外,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已有了简单的装饰。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已出现锥刺纹样。姜寨和北首岭遗 址的房屋墙壁上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泥塑,还有刻画 的平行线和压印的圆点图案等。新石器晚期,室内装 饰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白灰墙面上有刻画的几何形 图案;还有的白灰墙面上出现了用红颜料画的墙裙。

人类聚居的起源探索原始建筑的奥秘

人类聚居的起源探索原始建筑的奥秘

人类聚居的起源探索原始建筑的奥秘人类自古以来就开始聚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

它们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然而,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原始建筑的奥秘。

本文将就人类聚居的起源展开探索,揭示原始建筑的奥秘。

1. 随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原始建筑开始崭露头角。

最早的原始建筑是简单的棚屋,用树枝、草叶等搭建而成。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迅速搭建和拆除,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2. 原始建筑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石头、木头、骨头等。

它们的特点是容易取得和加工,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

例如,石头可以用来建造坚固的洞穴和石筑,木头可以用来搭建简单的木屋,骨头可以用来制作工具和武器。

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原始建筑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元素。

例如,古代的原始建筑往往会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塑,用来祭祀神灵或纪念先祖。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精神和文化的寄托。

4. 原始建筑也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例如,一些部落会选择在山区或平原建立定居点,以便于狩猎和农耕。

同时,他们还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设计建筑,以实现保温、避寒或避暑的功能。

这些智慧和技巧在原始建筑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5. 原始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以石头建造的原始建筑往往采用了拱状结构,以增加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而木屋则常常采用了榫卯结构,以增加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些建筑技术和方法在现代建筑中仍然有所应用。

6. 原始建筑不仅仅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见证。

通过对原始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进而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演变。

同时,原始建筑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人类聚居的起源可以通过原始建筑来探索。

原始建筑展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体现了智慧和技巧。

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

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

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一、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

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

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

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

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

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

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一、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

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

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

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图2 甲号
圆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2 乙号 圆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郑州大河村F1~4
仰韶时期建筑遗址
2.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建筑形态变化:
1) 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2) 大房子消失 3) 大型排房式住居
一、史前社会概况
•时期:六、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原始家族群婚 —— 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 — —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
史前社会
二、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
文化起源时期 超现实主义思想:图腾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 自然、朴素的哲学观
三、史前建筑类别
居住类建筑 祭祀类建筑
关于史前文化
文化的起源时期
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传统聚落的雏形:
1. 内敛、封闭,对外防御 性较强,对内则较为开 敞。
2. 分区明确:居住区、墓 葬区、陶窑区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F2大房子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工程学院 秦泗刚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 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典建筑萌芽(地面建筑) 古典建筑发展 古典建筑成熟完善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建筑艺术风格之初创 通过本节课学习,须掌握以下内容: 史前社会概况 史前时代与史前文化 史前建筑类别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 种主要构筑方式
南方古文化(巢居)
巢居及发展序列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Leabharlann 件南方巢居长江流域
巢居 的演 变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 化之源。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
河姆渡遗址草顶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
1 细石器文化 2 仰韶文化 3 龙山文化 4 河姆渡文化
英雄崇拜与图腾崇拜
1) 英雄崇拜 盘古、女娲 燧人氏 — 巢氏 — 伏羲氏 —
神农氏 — 轩辕氏
2) 图腾崇拜 龙凤图腾崇拜的起源
“图腾”是北美印地安人奥季布瓦 族的方言“totem”的音译,意 为“它的亲族”。图腾氏 族认为 本氏族起源于某种特定的动物、 植物或无生物,这种动物、植物 或无生物与它们有血缘关系,是 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人们对之顶礼膜拜, 奉期为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并 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禁忌和 风俗。
原始社会居住类建筑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 特点:
1. 近水 2. 洞口标高较高 3. 洞内较为干燥 4. 洞口背寒风 5.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3 龙山文化时期
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 字形;
室内地面和墙面上涂抹白灰面层,收到防潮、 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土坯砖出现和应用; 出现我国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白灰墙面上刻
黄河流域—土文化 长江流域—水文化 1) 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
展的主要渊源 2) 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
穴居—窑洞建筑 巢居—干阑建筑
北方古文化
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是国内至今发现的
最早的祭祀建筑
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
山原始祭坛遗址
特征小结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榫卯技术的采用; 2仰韶文化时期 建筑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出现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
4.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1)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 土层
2)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3)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4) 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5.穴居的发展过程
穴居演变:以 土为主逐渐向 以木为主的方 向过渡
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 下,号之“有巢氏” 《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中原古文化(穴居)
1.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2.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3. 穴居的形态 4.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5. 穴居的发展过程
1.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大房子 郑州大河村F1~4
山顶洞洞口向东, 长约2米,宽约8米, 内分两部分:近洞口 较高处住人,而洞深 处低凹部分除住人外, 还曾埋葬死人。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1.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2.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山东历城龙山镇 3.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
屋; 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 形成木构架的雏形,木柱与外墙分工明确,柱子排列整齐; 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联结,推测采用绑扎法; 室内地面、墙面多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
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 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
2.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3. 技术发展
技术发展
1) 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 2) 白灰面的推广 3) 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4) 夯土
3.穴居的形态
1) 原始横穴 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 2) 深袋穴 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 3) 半穴居 I.圆形 洛阳孙旗屯遗址 II.方形、长方形 西安半坡遗址F21 III.吕字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