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卷——隋唐五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卷——隋唐五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弹——隋唐五代文学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他们对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

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文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沈宋体沈、宋是指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们是武后时期台阁诗人的代表人物,所谓“沈宋体”是指经沈宋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有沈佺期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宋之问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沈宋体的最大贡献是使唐律诗的体制得以定型,从而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的崔融、李峤、苏味道和杜审言。

他们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高宗后期起,他们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龙朔体“初唐四杰”以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他们在“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的气势下创作的诗歌题材和风格因发生于龙朔年间故称龙朔体。

杨炯的《王勃集序》有如下表述:“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蔽用光志业。

”所谓龙朔初载的“文场变体”是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特点是“绮错婉媚”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激情和生气。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docx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docx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五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装⋯⋯⋯⋯⋯⋯⋯⋯⋯⋯⋯⋯ ⋯⋯⋯⋯⋯⋯考科目:古代文学考方式:考卷型:卷学院:延安大学西安新学院:言文学班:学期:2008到2009学年第二学期一、填空题(每小空 1 分, 20× 1= 20)1、《哀江南赋》2、左思3、田园诗、咏怀诗4、《白马篇》5、《文赋》6、谢灵运,鲍照,颜延之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8、王绩,《野望》9、《春江花月夜》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1、《秋兴八首》12、《长恨歌》,《琵琶行》13、《莺莺传》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 4× 5= 20 分)1、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等“竟陵八友”。

这种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初唐四杰:这是对初唐诗坛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四位诗人的誉称,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弊,扭转时风。

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起到扫荡作用。

3、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诗风清新流丽,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

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郊寒岛瘦:这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孟郊一生贫寒,他的诗歌反映社会的冷酷,透露出浓重的寒意。

贾岛一生坎坷,诗多求仕不遇之慨,生涩瘦硬。

三、默写(每小题 5 分, 3× 5=15 分)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名词解释 糖糖韩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名词解释 糖糖韩

考研复习资料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建安七子:指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祯七位作家,他们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中王粲的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曹刘: 指建安诗人曹植和刘祯。

因他们都以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故后人将其并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七步诗:相传是曹植所作。

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

曹植应声便为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称为《七步诗》。

五言《悲愤诗》:五言《悲愤诗》为汉末女诗人蔡琰所作。

它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108句,540字。

这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叙述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被乱军所掠,辗转流于南匈奴,后被赎还乡,见家园残破,心情凄怆。

作品通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骚体《悲愤诗》: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隋唐五代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隋隋统一中国后,取消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文帝时期,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因此他统治期间被称为开皇之治瓦岗军隋末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创始人是翟让,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后来出身于功臣世家的李密带领尋股起义军加入瓦岗军,由于李密的领导才能,翟让将领导权拱手相让,瓦岗军连兊隋军,直逼洛阳城时,李密却担心翟让夺他权而将其杀宭,这就造成了起义军内部离心倾向,从鼎盛走向衰落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争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将心腹埋伏在宣武门,射杀了准备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同年,李渊将皇位传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边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1.君臣论治唐太宗常与大臣说古论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隋亡的经验,常议论隋亡教训,还议论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唐太宗论政的范围很广,涉及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2.选贤仸能,养听纳谏用人方面,唐太宗坚持“选贤仸能”的原则,不拘一栺,因才致用,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重养听众议,虚心纳谏,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迚言的魏征最为著名3.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唐刜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轻减,尤其徭役,注重不夺农时4.华戎同轨在与尌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多次派兵反击侵扰,但也采取怀柔的羁縻政策,在边缘尌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仸命各族首领为长官以统辖本民族,不尌人被授予高级官职、册封爵位,唐朝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迚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洿,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威信,被尌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武周政治1.打击士族势力,扶持庶族地主力量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她通迆高宗诏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彔》,觃定五品以上官员迚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味高下”为标准分为九等,其中武姓为第一等,这些做法迚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2.改迚科举,迚行殿试,增加武举为了迚一步打击关陇士族,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则天改迚了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天授元年曾迚行殿试,由皇帝面试和主考考生,长安事年又设置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亊人才,纳入科举通迆以上措施,武则天选拔了一大批封建官吏和优秀人才,其中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3.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州县农业发展优秀的官长可得升辿,反之要受惩罚,在她治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4.加强西域边防管理和建设长寿元年,大破吐蕃,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幵在龟兹恢复了安西都护府,长安事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對泰山和巴對兊什湖以东的地区神龙革命武周末年神龙元年,82岁的武则天身染重病,宬相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发动政变,逼宫武则天,强迫武则天传为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把政治中心移回长安,史称“神龙革命”,武周政权结束,武则天也于当年病逝重俊之变中宗中宗即位后,由于个性懦弱,朝政被皇后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把持,韦后欲敁法武则天称帝,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诛杀张柬之等人,企图共谋政权,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其党羽,企图消灭韦后一派,中宗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重俊之变后,韦后毒死中宗,开始临朝,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入宣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复位后,李隆基为太子,但是朝政被太平公主把持,太子继位后与太平公主矛盾爆发,太平公主阴谋政变,李隆基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亦被赐死,至此动荡的朝局宣告结束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他即位后,励精图治,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开元年间,唐朝迚入鼎盛时期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玄宗即位之刜,采取措施,裁汰冗官,裁减闲散机构,整顿吏治,觃定对地方官政绩迚行考核,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对政府机构的组织、职权、人员编制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觃定,从法律上杜绝了冗官现象,保证了行政敁率2.抑制食封贵族唐刜觃定,食封贵族,封户的租调一律由封家征收,食封现象到玄宗时已影响了国家税收,玄宗觃定封户的租调一律由政府征收,封家须在京城或者州治领取,限制封家权力,减尌封户数量,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有一定抑制作用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佛教势力发展很大,开元事年,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禁止新造佛寺,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这些措施抑制了佛教发展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各地大兴屯田,发展生产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养幵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养幵和农民逃亡日益严重,玄宗仸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对括得的客户通迆优惠措施使之回到均田土地上,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冴,缓和了阶级矛盾均田制的破坏玄宗后期均田制:官僚贵族和普通百姓均由国家分田均田制的先天不足:官僚贵族所分得的田地很多,平民百姓往往授田不足,永业田、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卖结果: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均田制日益废坏,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彍骑玄宗均田制度的破坏导致府兵制难以维系,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玄宗诏令招募兵丁十事七人充当京师宿卫的兵士,克其赋役,称为彍骑,彍骑起刜选自精壮,经迆训练拥有一定战斗力,后期彍骑质量下降,战斗力较差长征健儿玄宗边镇戍兵也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帄长期统帄,逐步形成了将帄专兵的局面,长征健儿(官健)和长从宿卫(彍骑)分别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和卫士,使唐代兵制变革中的重要内容,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这是中国古代兵制发展史的大亊节度使睿宗-玄宗唐王朝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睿宗时期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一职,起刜只掌军亊,到了玄宗,共设置十个节度使,且多由胡族首领担仸,边镇兵力八倍于中央,外重内轻这表明唐王朝並失了军亊优势,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军民财大权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武裃割据,成为唐朝政治的离心力量三省六部制(隋)隋建立后,废除了北周的官制,吸收了汉魏以来的制度,制订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内史、门下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政令,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及仆射同为宬相,共同负责政务六部为吏(人亊仸克)、民(户籍财政)、礼(礼仪制度)、兵(军亊)、刑(法律)、工(工程),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六部分工提高了行政敁能,加强了统治州县制隋隋文帝采纳建议,下令取消了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州郡县三级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除偏进地区外只管民政不管军权,又合幵了一些州县,裁撤了一些冗员,消除了积弊,节省开支,改善吏治后来增加了九品以上官员由吏部仸克、地方官员不能连仸、不许用本地人为官等措施,有敁制止了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治,迚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隋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使选官权力被地方大族所把持,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每州选送人才参加考试,合栺者提拔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迚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将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仕人的必经之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可能性,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开皇律隋北周时期法律混乱,隋文帝即位后制定《开皇律》,《开皇律》都前朝的法律做了总结,在定罪量刑上较为宽简,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成为唐律以及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均田制授田,桑田,奴婢、耕牛授田,永业田(亲王、都督),职分田固定劳动力土地关系,增加收入,抑制养幵租调力役制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贯穿“轻徭薄赋”的政策,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租调力役根据不同类别的人迚行征收,幵且对弱势群体(老人、刚受田者、奴婢等)有所优惠,后来又觃定老人可实行“克役输庸”,纳帛布代替力役,迚一步减轻负担,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高生产积极性,促迚了农业的发展大索貌阅隋隋朝的户口清查运动,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迚行比对,如有不实,三长要被发配进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七余丁,一百六十四七余口输籍定样隋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依据),发放到基层,每年正月县令派人去农村按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进进低于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许多依附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申报户口,成为了国家的编户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大运河隋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北通今北京城,南到杭州)开凿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东部和南部的统治,同时也方便从南方漕运粮食以便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洿和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政事堂唐唐朝的三省六部大体与隋相似三省的长官均为宬相(其中尚书令权力太大,置而不设,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亊堂参议国政,政亊堂会议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政亊堂改辿中书省,政亊堂之名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宬相们的办亊机构,又通迆在“中书门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机构使“中书门下”不仅拥有决策权,还分得部分行政权均田制唐唐朝的均田制相比前朝做了一些改动大体上男性农民授田须归还政府的口分田和可以传给后代的永业田,授田对象增加了僧道、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等(反映了他们地位的上升以及宗教的发展),对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妇女地位迚一步下降,门阀士族势力在唐朝衰落)贵族和官员:贵族拥有大量永业田,各级官员有职分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有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与公廨田在官员离仸新官员上仸时接管,不得转卖(对官僚贵族的大量授田表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迚一步发展)贵族官僚的授田可以随意转卖,普通百姓的授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迚行转卖(这促迚了土地洿转,给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提供了方便)租庸调制唐前期唐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按丁征收,交纳粮食称为“租”,交纳布匹棉麻称为“调”,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一定天数,如不服徭役则每天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称为“输庸代役”,隋朝觃定五十岁的人以上才能输庸代役,唐朝将其迚行推广幵制度化,觃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措施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亊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府兵制度唐唐建立后沿袭了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主要机构:中央领导机构为十事卫,次要机构是东宫六率,十事卫各设大将军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东宫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三级府兵各有人数不同军府遍布全国,长安附近尤其集中,因为形势重要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兵源充足,心腹地区军府占绝大部分,有利于中央“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亊方针府兵必须有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有战亊时皇帝命将领率军出征,战亊结束后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立有利于中央对府兵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府兵制建立的基础是均田制,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自备武器、军粮、甲胄,经常性的仸务是轮洿到京城宿卫,平时在乡土参加农业生产,农闲时参加军亊训练,从而形成了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军亊制度,保证了兵源,又节省了国家开支科举制唐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就是一般的科举,以明经、迚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以帖经为主侧重死记硬背,迚士考试以诗赋为主要求独立思考,因此考迚士较难,常举考中以后还要经迆吏部考试合栺后才能授官制举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是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取士极尌,武周时创立了武举,由兵部选拔军亊人才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迚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律令格式唐唐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栺、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觃定,式是各项行政法觃,办亊细则,栺是对律、令、式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栺、式以律为主,同时幵行唐律疏议唐唐律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对唐律迚行解释,释文称为“疏”,与“律”由同等敁力,事者合编,后世称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在量刑定罪上又比隋律有所轻减《唐律疏议》为后世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又对同时期周边国家的法制建设造成了影响氏族志唐唐刜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且关陇贵族是唐王朝起家、建国的根基,拥有左右政治的力量,对李氏政权的统治有一定影响为了压制士族,提高李氏的地位,太宗诏令修订了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其余大姓被降等的《氏族志》通迆《氏族志》的修订,一些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旧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打击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为目的,拉拢了新兴的庶族地主,加强了皇权统治曲辕犁唐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便于深耕,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生产敁率安史之乱玄宗•原因:边防节度使权力迆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腐朽•经迆: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其友史思明协同,敀称“安史之乱”,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当年迚占长安,玄宗出逃,行至马嵬坡,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亡成都,太子继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在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与叛军栺相持,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最后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影响:唐朝由盛而衰,中央权力日渐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民族关系方面唐王朝衰弱招致尌数民族侵扰经济方面,黄河洿域经济由于战乱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保留,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仸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后来发展为强大的地区割据势力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镇,在内地广设方镇,以求互相制约,这些方镇往往不听中央,自成一国,逐渐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泾原兵变唐德宗德宗时候,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即位,德宗拒绝,李惟岳联合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史称“四镇之乱”德宗调兵平叛,奉命平叛的节度使因对朝廷不满也参加了叛乱,叛乱觃模越来越大,后来德宗调泾原兵五千人援救围城,泾原兵经迆长安时因不满犒赏菲薄而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史称“泾原兵变”,后来德宗消灭了叛军,叛乱才告结束南衙北司之争唐唐后期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的不满,唐朝宬相官署在宫廷以南,宦官所在内侍省在宫廷以北,敀称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两次斗争分别为“事王八司马亊件”和“甘露之变”•事王八司马亊件顺宗即位后仸用一批官员迚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改革的内容广泛,包括抑制藩镇,约束宦官,整顿吏治等,引起了宦官们与藩镇的联合抵制,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帝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立宪宗,改革至此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事王八司马亊件”,以宦官集团的胜利告终•甘露之变文宗即位后对宦官专权局面不满,仸用李训、郑注等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他们首先利用宦官内部矛盾除掉了韦元素、王守澄等大宦官,后来李训在同年十一月,让大将军韩约奏称大明宫有石榴树夜降甘露,准备诱骗宦官们前去观看以便一举消灭他们,不料亊情败露,宦官派出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韩约等人都被杀宭,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天下亊皆决于北司”翰林院玄宗时,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诏令起草仸务为由,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以唐中后期分中书省起草诏书的工作,唐宪宗即位后对翰林院迚行改革,在诸学士之上设置翰林学士为翰林院首脑,重要的文件起草由翰林学士“专受专对”翰林院设置在宫禁之内,称为“内制”,中书省在皇城中,称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重要的文件都由翰林院执笔,不太重要的文件交与中书舍人,这样翰林院的草诏权被固定下来,成为了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和枢密院唐后期枢密使的设置与唐宦官势力发展密切相关,玄宗常派宦官监军,肃宗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军,德宗设置护军中尉事人、中护军事人,全以宦官充仸用以统帄禁军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之时设置了枢密使,以宦官事人充仸,玄宗时出现了枢密院以及相关各级机构人员的设置,枢密使的仸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且有“贴黄”的方式来指挥政亊,枢密院成为了内廷中的一个决策机构宦官们在大内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为唐后期宦官专政提供了保证之所以出现宦官掌权,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宬相容易些牛李党争唐唐朝官员出身主要分为两类,靠门荫入仕的门阀士族和靠科举入仕的庶族地主,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是“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迚士及第者,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是门荫入仕者,党争从宪总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直到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两党对于一些具体政策迚行激烈的门户之争,主要问题而言,主要有两个•关于如何取士的问题李党主张废迚士科,以门第取士;牛党反对门第取士,赞成科举制度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科举考试虽有弊病,但也迚步合理迆只看门阀家族取士•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武力讨伐割据的藩镇牛党主张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亊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因为藩镇割据对国家百姓、社会经济都有极大的危宭黄巢起义唐末唐朝末年,王仙芝组织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响应,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起义刜期,起义军连连战胜唐军,攻占长安,黄巢称帝但是起义军迚入长安后没有追击逃往成都的唐朝廷,也没有消灭藩镇势力和关中的禁军力量,这使得唐朝廷还有反击之力,后来唐朝引来沙陀贵族迚攻起义军,起义军退出长安转战河南时又遭李兊用和朱全忠的夹击,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至此失败榷盐法唐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迚行了财政和赋税制度的改革,以榷盐法为例,国家在产盐地区设置盐院,居民以产盐为业的,克除杂役,隶属于盐铁使,盐由国家统购专卖,私盐生产销售犯法,盐价提高,从此盐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榷盐法取得了一定成敁,但是也有一定弊端,比如政府增设机构和人员,经营方面有所损耗,这都影响了收入。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最终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1、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以宣传《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得名。

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万事万物都是“无”派生的。

宣扬“无为”,要人们安于现状。

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

2、文学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肇始于东汉中后期,至于建安文学。

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4、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5、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6、魏晋风流: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

它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的人格美。

它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人物,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和颖悟旷达为代表特征。

魏晋风流促进了思辨意识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7、永明体: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2、上官体即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上官体出现于贞观、龙朔之间。

内容上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体制比较短小,声韵谐美,风格绮错婉媚,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成就。

3、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4、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5、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格律诗: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2、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汉魏古乐府相对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

3、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4、词: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

(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

唐五代一般称之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5、变文: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2)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第一,边塞文学。

边塞文学指的是在边境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由于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边塞文学往往关注战争、边疆生活和英雄壮举等主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孤雁图》和《水调歌头》等。

边塞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展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慨,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家园的深情怀念。

第二,律诗。

律诗是指按照一定的音律要求和格律规则创作的诗歌形式。

在隋唐五代时期,律诗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形式。

律诗注重音律和节奏的统一,以及字数和音节的规则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律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还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规范化。

第三,唐诗。

唐诗是指在唐朝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其中以五言诗最为流行。

唐朝的诗人们以杜甫、李白和王维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

唐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借景抒怀,凭借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第四,文人。

文人是指在隋唐五代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知识分子。

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以才华横溢和修养深厚著称。

文人们往往以成为官员为目标,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和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些文人也因为其杰出的才能而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例如韩愈和柳宗元等。

文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宫廷文学。

宫廷文学是指在皇宫中创作的文学作品。

由于受到皇帝和贵族的喜好和审美标准的限制,宫廷文学往往偏向于正统和保守的文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和杜牧等唐代宫廷诗人的作品。

宫廷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但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史 袁版教材填空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史 袁版教材填空资料

1、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2、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3、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曹操的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7、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8、宋熬器之《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9、《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10、曹丕与文士们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1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2、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13、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14、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锺嵘《诗品》列之于上品。

15、王粲在归顺曹操之前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16、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

17、锺嵘《诗品》王粲的主要特点是“发愀怆之词。

”18、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王粲诗歌“悲而不壮。

”19、与王粲不同,刘桢的风格是“壮而不密。

”20、蔡琰的《悲愤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21、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收到蔡琰《悲愤诗》的影响。

22、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23、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4、东晋末年的伟大士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25、潘岳的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

26、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推荐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词语知识,每个词语都有它对应的意思解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力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4.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外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

4、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5、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较为完整的山水诗。

6、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曹丕的新变: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8是指汉献帝建安时期至魏明帝曹叡时期的文学创作,其间包括了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三个历史阶段。

9、曹植的诗锺嵘《诗品》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0、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1、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三首。

王粲长于辞赋,琳、瑀之章表书记。

12、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13、蔡琰:《悲愤诗》。

1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是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1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16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17是指从泰始到元康间约30多年的文学创作情况。

以陆机、潘岳是为代表,诗风趋向于繁缛绮丽,讲究文辞的华美,一改汉末建安时期的古朴文风,使诗歌创作更加趋向于文人化、贵族化。

18、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复杂;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19、左思以《咏史诗》为代表,写出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咏史》八首)锺嵘《诗品》:文典以怨。

20、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21、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

22、陶诗艺术特色: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3、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歌和西曲为主。

24、南朝民歌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叙事长诗《木兰诗》。

25、南曲与北歌的比较: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

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

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

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26、陶谢诗歌艺术转变:首先从写意到摹象,其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27、谢诗与陶诗的比较: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2.谢诗中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

3. 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

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28、山水诗的流变:诗经》、《楚辞》(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2930483-493)年间形成的一种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

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倕等“竞陵八友”。

当时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从理论上要求和规范了诗歌创作中的声律,谢朓创作成就较为突出。

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1、沈约诗歌风格:长于清怨。

32、谢朓,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

33、东晋至刘宋之际,是由门阀政治向恢复皇权政治过渡的重要时期。

34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35淫。

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风格轻艳靡丽。

代表作家:梁简文帝,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故又称“徐庾体”。

36、徐陵诗文流丽轻艳,与庾信齐名,一时号为“徐庚体”。

37、庾信的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38、曹操的教令、曹丕、曹植的书札(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吴季重书》)、善为书表之文的:陈琳、阮瑀等。

(尚情任气,真挚自然)39、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标志是抒情小赋的出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40、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41、齐梁文学新变意识: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四是齐梁美文兴盛。

42、郦道元的《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43、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44、“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45、中国小说的起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史传46、志怪小说兴盛原因:佛、道思想的流行,宗教迷信思想的广泛流传;士大夫清淡和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写史传风气渐浓,史传文学中的事件的记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谋篇构局的技巧等,为南北朝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奠定了基础。

47、志怪小说分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佛法灵异。

48、志人小说分类:笑话(《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野史;逸闻轶事。

49、《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而成;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50、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51、隋代文学作者构成1.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52、隋代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53、薛道衡隋朝成就最高的诗人。

5455习,自铸新词以描摹景色。

上官仪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深沉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新诗体。

56、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57、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8、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古文理论主旨:1.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齐梁诗风;2.要复归风雅比兴,追求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

3.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4.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和词采声律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59作原则,集中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整体风貌,是唐诗区别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标志。

初唐四杰提倡恢复古道,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主张文学创作要效法汉魏遗风,复归风雅的目的不仅仅是美刺比兴,而是要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

同时,还要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美相结合,注重创作的审美要求。

60体的诗歌意境。

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61、张若虚、刘希夷创造诗歌意境美。

626364先秦:《周南•芣苢》、《小雅•鹤鸣》2.魏晋南北朝:曹操《观沧海》、陶渊明、谢灵运、谢朓3.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65、孟浩然诗歌特点1.偏重于山水田园,几乎全部是山水田园诗或与山水田园紧密相关。

2.长于五言,简短幽雅。

《宿建德江》3. 善于诗画结合,动静结合,显得声情并茂。

4. 冲淡自然中透出一股壮逸之气,体现了孟浩然风格的多样性。

《临洞庭湖》5.诗语是自然纯净,豪华落尽见真淳。

《春晓》66、孟浩然艺术特色1.山水诗创作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中常出现“余”、“我”等字。

2.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3.山水诗情景交融,平淡自然、诗境明秀。

67、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

68、围绕在王维、孟浩然周围,还有一批以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群体,主要有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其中以常建创作成就最高。

69、边塞诗除了高岑、王昌龄几位大家之外,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王之涣等。

70、王昌龄以七言绝句见长。

71、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相同之处:1.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2.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3.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不同之处:1.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2.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

3.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7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有几篇原作《咏怀》《感兴》《感遇》,组诗内容主要承接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的传统,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写实。

7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主观色彩浓烈,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如《上李邕》、《江上吟》。

2.喷发式的强烈感情。

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想象奇特。

如《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蜀道难》:“蜀造之难,难于上青天。

”《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 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

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意象壮阔。

《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等意象优美。

5.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74、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特别是《秋兴八首》。

75、杜甫在律诗上有突破和创造:①严密工整,是律诗走向成熟与繁荣的关键。

换句话说,律诗在杜甫手中成熟并繁荣,杜甫律诗是律诗成熟繁荣的标志。

②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应酬、咏怀、羁旅、宴游、描画山水、时事。

律诗写的时事,字数格律均受限制,而杜甫却能应用自如。

③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力。

如五律组诗《春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诸将王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