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合集下载

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的原理

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的原理

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的原理
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而五脏则是心、肝、脾、肺、肾。

这种对应关系源自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行相互作用而成的,而人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

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的。

具体而言,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这种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的。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约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而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克制关系,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根据中医理论,当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失衡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的五脏功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会通过调整五行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来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这种对应关系的原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肾精不足,少
阴阳两虚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肺肾阴虚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8. 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病理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喘咳 肺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是脾运前提条件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生 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先后天相互资生
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后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形寒肢冷 下利清谷、五更泻
脾不运水 肾失气化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尿少
10. 肝与肾
疏泄胆汁,帮助消化
精神情志
胆主决断 胆主决断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病理
肝与胆
消化方面
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 肝胆同病 胆道受阻,影响肝之疏泄
精神情志
肝血不足 胆气虚怯
谋虑不决——口苦, 心烦失眠
肾与膀胱
生理
肾为水脏——蒸腾气化,控制膀胱开合 膀胱为水腑——开合有度,尿液正常贮存排泄
病理
肾气不足
固摄无权 气化失常
朝百脉宣发布散
饮食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

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

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

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病理现象: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优秀文档】脏腑之间的关系

【优秀文档】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那么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它有哪些功能与作用?那么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五脏

五脏

第五单元 五脏考情分析五脏与五时的关系为2006年以来执业医师考纲中新增加的内容。

五脏的特性,五脏与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为2006年以来执业助理医师考纲中新增加的内容。

知识要点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所藏之神,既是广义之神,又包括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执业2002/2004、心为生之本(执业2002/2004/2005)、“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执业 2003)。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神明。

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神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而这三种关系又都是建立在肺司呼吸功能基础上的(执业2002/2004)。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执业2002/2004/2005)。

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

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

全身的血脉虽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肺对血液的运行,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心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辅助的作用(执业2002/2004/2005)。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执业2003)。

(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娇脏:肺为华盖,是说肺位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精神调节方面:心藏神,主宰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情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情志的舒畅。

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心与肾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凉润则火炽。

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5.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脾气”充足的时候,血液的生化就有源泉,心血就会充
盈,“脾气”虚弱,运化不能正常,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 不统血,而引起出血; • 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 肢体倦怠,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的调
控。
3、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 •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 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 肢抽搐、拘挛。
• 3. 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
• A .调畅气机 B .运行气血 C .调节情志活动 D .协助消化
• 4. 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是指:( ) • A .饮食物的上升与输布 B .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 C .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D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 布 • 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那一方面:( ) • A .宗气和心血相互依存 B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的方面 • C .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方面 D .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7、肾与肺
•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出现气喘的 病症。
•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 只有肺和肝的合作正常才能将脾运化的水液正常代谢。
8、肝与脾
•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疏泄正常,脾升降 适度则血液生化有源。 • 病理状态: •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 入肠道,引起黄疸
• 3、脾与胃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完整word版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完整word版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心主血脉、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即心火温脾土,火生土,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肝藏血,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太盛,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土可生之;气不足,(金)肺则有肝木克之;其亢,生之;(火)有心.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尚有五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大义五义”(·卷二》)。

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统论》)。

脏腑之间的关系12

脏腑之间的关系12

精足则髓满骨充——骨骼发育健全,身体强壮
肾精的充盛呼 吸
(dàixiè) (hūxī)
运 阴动 阳 互 资
第十二页,共39页。
病理 (bìn
水寒gl射ǐ):肺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bùlì)——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shuǐzhǒng)
风水及肾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二)心与脾
主要(zhǔyào)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第四页,共39页。
病理:
生化无源
脾气虚弱 不足(bùzú)
心血
心脾(xīn
统摄无力pí)两虚
心阳不足(bùzú),脾失温养——脾心气悸虚(弱xīnjì)、
主感觉运动
第三十三页,共39页。
五脏(wǔzàng)与脑
病理: 脑病可以从心论治。 肝气抑郁或亢逆——精神失常、中风昏厥(hūnjué)等。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 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重要方法。 肺的呼吸失常——肺性脑病。 脾失运化——脑缺血、缺氧甚至脑瘫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影响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yǐngxiǎng)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心阳不振
影响
第七页,共39页。
(四)心与肝
主要(zhǔyào)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相互促进 血运通(yùn tōnɡ)利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五行与人体各器官对应关系

五行与人体各器官对应关系

五行与人体各器官对应关系肾,五行属水,主管人体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

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营养质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是人体的化工厂。

心,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并把含有较多氧和的血身各处。

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肺和心液输送到全身。

肺,五行属金,主管人体氧气的吸入和二氧碳的排出,并把富氧血送到心脏以“金、木、水、火、土”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出来的一个自然规律,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分属于五行中其中的一类,并依从着相生相克的发展原理。

一、自然界(大宇宙)相生——滋养、助长1、水生木:万木靠水来滋养2、木生火:五行中只有木能着火3、火生土:火燃烧后变成了灰烬4、土生金:土壤里蕴藏着矿石和金属5、金生水:金属熔化变成液体(水)自然界中万物都会有它的救星,必然也会有它的克星,否则在宇宙中某物就会泛滥成灾或会消声灭绝。

下面讲相克:相克——抑制、减弱1、水克火:水可以灭火2、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3、金克木:金属制成的刀或锯可以伐木4、木克土:树大土松,树大根深5、土克水:水来土掩自然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运用到人体这个小宇宙上也能深刻描述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关性。

二、人体(小宇宙)人体各器官怎样归为五行呢?下面列表来说明:先讲五脏、五腑怎样归为五行呢?肾主水,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

五脏五腑为了归五行,只讲五腑,因为六腑中的一腑属于“三焦”这个“三焦”已经包含在五腑之中,五脏五腑是相表里的,肾于膀胱相表里,肝胆相照,肝胆相表里,新跟小肠相表里,脾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自然界的五行有相生相克,五脏五腑归为五行同样也会有相生相克,下面讲相生:1、肾强肝就强。

肾功能好,排毒功能就好,减轻了肝的解毒负担,肝自然就强壮。

2、肝强心就强。

肝功能好,解毒功能强,血液品质就好,减轻了心的负担,心功能自然强壮。

3、心强胃就强。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中医藏象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血不养神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神志狂乱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疏泄与运化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用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解释。

具体来说,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向中医专业人士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

“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互相制约的关系,
五脏通过这样的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共同维护着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

了解这一点,我们便不会觉得“五行”是
什么玄乎的东西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

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因此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

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的生长的基础,因此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

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因此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

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因此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

中医学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

其中:
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指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
类似,故属木;
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
脾具有运化饮食,提供营养精微,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
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
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上五脏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解剖学上五脏的概念,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并不单单指这五个脏器,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中医所称的五脏,实际上就是五个有着各自功能特性的系统。

比如说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
“心,实际上包括了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
“脾”实际上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肺”实际上包括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等的功能,
“肾”实际上包括了内分泌系统、生殖和运动系统等的功能。

中医对五脏的这种认识,正是在“整体一平衡”的研究方法下得出的,因为五脏在体内并不是单独存在,五脏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和其他脏器、组织以及体内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各种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无视这种联系的存在,而将五脏孤立起来,作为五个单独的器官来研究,那么我们对五脏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错误。

而中医学则通过五脏在完成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和整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和联系来研究五脏。

比如中医“心”的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受到惊吓、恐慌或思虑的精神状态下,往往会出现心慌、心悸等反应,故而中医将神志划归于“心”;而当我们心情郁闷一晴志不舒畅或发怒时,往往会出现胁肋胀痛、肝区闷胀等不适反应,故而中医将调畅情绪功能划归于“肝”。

为喜怒、忧思、悲恐的找到了出处,为精神魂魄意志找到了家园。

这种联系归类的研究方法使得生命活动中的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得到充分的认识,而摆脱了解剖研究中孤立、片面、单一、静态的研究缺陷,并且使五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解剖学上五个脏器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以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中心的系统,这五个系统概念的形成,也使得中医能站在整体智慧的高度,用远见的眼光来审视和判断五脏在生命体中的功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