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全国3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高考全国3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A.B.C.D..A. B.C. D.—实质”。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这启示我们要加
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
。(7分)
第(2)问“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关键是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做此
题要做到“两个结合”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
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等信
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
,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
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 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020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Ⅲ)解析版

2020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Ⅲ)解析版

2020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Ⅲ)解析版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解析】B【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解析】D【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 书写笔画繁杂性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草书书法家,其中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

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笔法的神韵。

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正确;A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 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精品解析:202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文综(历史)卷

精品解析:202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文综(历史)卷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 项正确。

【答案】D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管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册,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药学的发展【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2020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0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含答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新课标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新课标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学.科.网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学科.网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
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
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

B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 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 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 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 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 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1916年马克思主义尚未 传入中国,D选项排除。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
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
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
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D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 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的裸 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 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无法判断两个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排除A;绘画技术不是佛像变化的主 要因素,排除B;政治权力的干预,在封建王朝 的早期和晚期都有,C选项排除。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
历史试题课件
部门:历史组 制作人:木木木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县制
D.察举制
24.【解析】材料中的“孝”“悌”“乐”“礼” 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A 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 度,强调继任者的才干,排除B;郡县制属于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 系,排除C;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 料无关,排除D选项。

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选择题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卷(含答案)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全国高考ⅲ卷历史试题分析

全国高考ⅲ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7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 12小题,每题 4分,共 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吻合题目要求的。

24.以下列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相同写法,反响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频使用B.书写资料的不相同C.各国变法的推行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 A【分析】此题经过设计图文结合的情境,观察考生整理和理解图文资料,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表面上反响的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文字使用频频,人们只好将字体简化,以利于平时的书写与交流。

正确答案是A。

从西周密战国,文字的书写资料,诚然从甲骨、青铜变为陶器、竹木简牍、缯帛、印玺、钱币等,但这不是影响文字繁与简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

各国变法对文字的繁简影响也不大,且有影响也在文字写法的多样性方面,故C项不选。

D项发生在秦一致此后,时代不对,可直接消除。

25.《史记》记录,西汉先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数不胜数” 。

这反响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重视提升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获取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权益控制了郡县【答案】 C【分析】此题观察考生阅读历史资料,提取历史信息,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实质的能力。

此题资料展现了西汉先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经过这一现象反响了当时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取逐渐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项。

A项描绘的现象与汉初的实质状况不符,故错误;依照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 B项错误;题干资料说明工商业者权益很大,其实不是控制郡县,故D项错误。

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20~ 13010374. 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流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答案】 A【分析】此题经过给定唐代某一地区的土地规模占有比率表,旨在观察考生理解试题供应的图文资料,并进行完满、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24.(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分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

教材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与社会进步的简要叙述,试题撷取、整理考古学者关于战国以前早期铁器实物发现情况,提供了相关的示意图。

若能注意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信息,可以排除 A、C 两项。

B 项是本题强烈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发掘铁制实物分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影响,考生联系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可以予以排除。

25.(2018·全国Ⅲ卷˙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B)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该的能力。

试题以考试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通过提供的“宋代宰相祖辈任盲情况表”,具体考查考生对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科举选官制度作用的认识。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从北宋到南宋,家庭出身于中级以下官员担任宰相的人数有所增加,其实质是科举制度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B 项准确。

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后,世家大族的影响逐渐减少,故 A 项错误。

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23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3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3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A)汉武帝使用哪项政策来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A. 针对地方豪强实施“郡县制”B. 减轻赋税负担C. 提升士族地位D. 推行2. (C)以下哪个事件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兴起了社会主义革命?A. 平定B. 反右斗争C. 五四运动D. 发动文化大革命3. (B)下列哪位人物对中国新文化运动起到重要影响?A. 孙中山B. 鲁迅C. 陈独秀D. 王充4. (A)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辛亥革命B. 反右斗争C. 五四运动D. 文化大革命5. (D)以下哪位人物是明代的杰出文学家和戏剧家?A. 杜甫B. 白居易C. 苏轼D. 关汉卿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明朝的海上禁止答:明朝的海上禁止是指明朝帝国对私人海上贸易进行限制的政策。

明朝期间,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禁止了私人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封闭国家之一。

2. 请解释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鸦片战争是指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该战争的原因是英国违反中国的禁烟政策,大量非法贩卖鸦片。

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并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被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请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持续了千年之久。

它的作用是让有才干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来服务国家。

这种制度使得政府的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同时也提供了普通百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社会晋升的机会。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从历史发展角度,谈谈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革命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分别谈论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并阐述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部分:附录以下是选择题的答案:1. A2. C3. B4. A5. D感谢您的阅读!。

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Ⅲ卷历史)

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Ⅲ卷历史)

2019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24.(2019·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孝、悌、礼、乐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

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于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

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方式,与本题无关;C项和D项是从秦汉以来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故与本题无关。

【答案】A25.(2019·全国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提倡,得以迅速地蔓延和发展,十六国时期北朝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兴建佛寺和石窟造像,从而开石窟艺术之端并逐步走向繁盛,这些石窟分布于丝绸之路上,与佛教东来的路径相致、石窟艺术中佛教造像表情、衣着的变化正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发生这一变化正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所致。

故正确答案为D,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A、B、C项与此没有关系。

【答案】D26.(2019·全国Ⅲ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得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与科类写在答题卡与试卷规定得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得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她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得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得答案,然后再写上新得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得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得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就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得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得分布主要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得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得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得就是铁器实物得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与中原地区得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得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得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得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得状况进行分析。

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得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得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得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I)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地理:1-11 36 37 43 44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政治:12-23 38 39 40本试卷共46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历史)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历史)卷含答案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9 分)
教学园地( www.zx1s.com/),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DBADBCADCAB 41(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 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城;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 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2.略 45.(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 税税率降低。 (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 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46(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 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2)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终胜利创造了 有利条件;对减轻正面战场压力起关键作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7.(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 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8.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 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9.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0.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答案】A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11.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1929~1930年1930~1931年类别烟煤业-12.3 -19.1金属矿业-6.6 -18.3制造业-7.2 -11.3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学科.网点睛: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12.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学科*网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略点睛: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职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学科.网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