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ppt
面向国际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
![面向国际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8392d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2.png)
2022年6月第22期Jun. 2022No.2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面向国际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周 舟,侯 冰,卢运虎,林伯韬,刘 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摘 要] 国家重大能源战略要求开展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
针对石油工程创新型国际化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已建立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系统设计了全英文授课的“钻井工程”“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基础”等课程,开设具有鲜明国际化培养要求的教学实践,同时创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国际视野”相互作用的递进和联动式培养模式,解决了“培养什么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丰富了石油工程国际教育模式,实现了创新型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全英文‘钻井工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作者简介] 周 舟(1985—),男,重庆人,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工程钻井及岩石力学研究;侯 冰(1979—),男,辽宁北镇人,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力压裂与岩石力学研究;卢运虎(1983—),男,湖北当阳人,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井壁稳定与钻井提速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73-04 [收稿日期] 2021-12-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
在能源领域,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a196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7.png)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 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
实习法
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 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职业。
评价方式科学化
过程评价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 反馈和指导。
结果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如考试成 绩、作品等。
综合评价
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综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更新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增加前沿性和应 用性课程。
整合教学内容
将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内容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建设
01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备性。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 经验和创新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 模式的国际化发展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进行评估, 为改进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引入第三方评价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推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6b3d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7.png)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梁朋a ,郭玲b ,付博文a ,李秋雨a(沈阳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党委组织部,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指出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构建了学分课程、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性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4)02-0104-06收稿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作者简介:梁朋(1983-),男,辽宁盘锦人,副教授,硕士。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4.02.016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化改革,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应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存在问题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进入大工业时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社会经济低迷,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创新创业。
“IPT”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IPT”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ba9fa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a.png)
“IPT”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1-21T02:54:15.48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5期作者:马丽华[导读] 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高校道德教育。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150025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高校道德教育。
本文探讨了IPT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整合优化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开发隐性课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IPT;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
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现如今,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此,要不断的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了IPT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IPT课程体系的定义IPT课程体系是基于 “IPT人才培养模式”(IPT:是英语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Oriented Talents缩写,将其界定为 “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指有国际化意识和视野,熟悉国际专业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能在国际化环境中,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特指[2]。
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关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借鉴这一概念,IPT课程体系是指基于南商IPT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IPT人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构建的诸多课程相关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e5b51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4.png)
为了满足时代对国际化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探索其改革思路。
国际化人才已经从西方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国际人”转变为具有“中国核心”的国际化人才。
2014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主办,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C9大学联盟、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和澳大利亚八校集团(Go8)协办的首届中澳大学教学峰会在哈尔滨举行。
来自中澳两国一流大学百位专家学者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与教学发展,为两国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与思路。
迄今为止,中澳大学教学峰会已连续举办六年。
经过六年的经验交流与分析学习,为培养出“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我国一流大学从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流动性提升三个方面,探索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征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国际化。
六年中,中澳大学教学峰会也多次探讨如何合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问题。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国家战略2025》也针对教师及研究人员的国际化提供相关支持,包括提供政府层次等协议的交流深造机会和多渠道资金支持。
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师队伍国际化基本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是请进来,加大力度聘请具有国际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包括专任和兼职教师。
2018-201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任教师中,境外学缘比例达8.27%。
第二是走出去,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及科研活动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已连续多年实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海外培训计划,选送教师前往世界知名高校参加学习。
2018-201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赴境外参加培训、交流达270人次。
为了持续推进上述举措,进一步取得成效,我国一流大学应继续在拓宽本土教师国际化视野、优化国内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做出努力。
如进一步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性,鼓励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参与国际会议及国际交流,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眼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等。
国际校项目策划书PPT
![国际校项目策划书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f14e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5.png)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 师资团队建设与管理 • 校园设施与环境优化 • 招生宣传与市场推广 • 合作交流与资源整合 • 项目预算与资金筹措 • 风险评估与对策制定
01
项目背景与目标
市场需求分析
教育国际化趋势
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家庭 希望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以培养全 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如实 地考察、实验等,帮助学 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 合。
学生评估与反馈
学生评估
定期进行学生评估,包括课堂表 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和困难。
学生反馈
鼓励学生提供对课程和教学的反 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和满足学生需求。
家校沟通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 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
为在职教师提供定期的在职培训,包括专 业知识更新、教学技能提升等方面,不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团队管理与协作
团队建设
加强团队凝聚力,定期组织团 队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
分工协作
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沟通协调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召 开团队会议,分享教学经验和 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团队协作 能力。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设计
1 2 3
短期交流项目
设计为期几周的短期交流项目,如夏令营、冬令 营等,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学期/学年交换生项目
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或学年的交换生 项目,深入体验异国教育,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 。
加强课程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课程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e03022dc240c844769eaee61.png)
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摘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背景,以“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的课程建设为特色,围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双语教学、虚拟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国际化等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构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新体系。
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模式,努力实现以课程内涵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以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课程建设;创新型人才一、课程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学以课程为起点,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过程的统一。
课程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
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应是首当其冲。
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归途径。
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单靠某种因素构成,而要包括课程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机制和新方法等。
华中科技大学承担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组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结论: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证,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措施。
2,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以郑州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为例,通过课程改革,综合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加工等专业基础知识,构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八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实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教育理念,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逐步成为郑州大学的特色专业。
在2007年4月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年会上,与会专家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建设、专业规范、专业评估等工作,重点进行了课程建设研讨。
学校双高双普工作汇报PPT
![学校双高双普工作汇报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7acb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2.png)
CONTENTS
• 引言 • 双高建设情况 • 双普工作进展 • 问题与挑战分析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01
引言
汇报背景
教育改革政策
为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提高学校教育 质量,实施双高双普工作。
学校发展现状
学校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 等问题,亟待改进。
部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信 息化教学需求。
问题与挑战的原因分析
教育理念落后
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教育理念上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导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
投入不足
部分地区和学校在教育投入上不足,导致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 设等方面存在短板。
体制机制障碍
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 学校双高双普工作的开展。
合理分配资源
02
根据各学院、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确保资源
的充分利用。
建设数字化校园
03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
水平。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 能力。
双普工作
包括普及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信息化教育 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实施过程
详细阐述双高双普工作的实施过程,包括 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环节。
02
双高建设情况
高水平大学建设
战略定位
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师资队伍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课件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69a1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5.png)
个性化教育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新型教学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 。
国际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程度将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人才将成为重要方向。
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 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以 满足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
灵活的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体系设 置灵活,可根据行业需求和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和教学内容。
02
高职课程建设
高职课程建设的概念
高职课程建设是指根据高职教育的培 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 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 评价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课程质量,优化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 业竞争力。
高职课程建设的原则
目标导向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内容与人才培 养目标相符合,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
03
共同优化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需要共同优化,以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
果。双方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为
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04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 建设的实践与案例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案例
01
案例一
某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
2024版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e6bb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e.png)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持续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 时间表。
跟踪监督机制建立
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对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 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应对策略
标准化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情况,分析标准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和趋势。
果,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宣贯和培训
03
确保员工了解和掌握相关制度和流程,提高执行力。
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制定
制定产品标准
包括产品性能、规格尺寸、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的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和法律法规要求。
制定服务标准
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提高客户满意度。
03
确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要素
包括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信息平台和标准化
培训等。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01
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规范内部管理流程
02
明确各项管理流程的责任主体、工作程序、时间节点和输出成
培训方法
采用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 如集中授课、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现场操作等, 以提高培训效果。
考核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和方法,对员工进行岗位 技能考核,以检验培训效 果和员工掌握程度。
企业内部标准化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选择
从企业内部选取具有代表 性的标准化实践案例,包 括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 进行分享和讨Fra bibliotek。注意事项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需要遵守相关规则和程序, 确保提案的公正性、透明度和专业性。
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9b5b21b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d.png)
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录1. 背景与目标 (2)1.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与目标概况 (3)1.2 国际化人才培养重要性及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撑作用 (4)2. 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具体举措 (5)2.1 教学资源建设 (6)2.1.1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专业 (7)2.1.2 引进高水平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7)2.1.3 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9)2.2 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11)2.2.1 推动优势学科发展,打造特色 research (11)2.2.2 鼓励青年教师创新科研,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 (12)2.2.3 加大科研投入,兴建尖端科技平台 (14)2.3 人文环境建设 (15)2.3.1 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16)2.3.2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17)2.3.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视野 (19)3.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19)3.1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21)3.2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21)3.2.1 引入国际课程资源,开展双语授课 (23)3.2.2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24)3.3 国际化师资培养 (25)3.3.1 加强留学生招聘,引进国际化教育经验 (27)3.3.2 鼓励教师赴国任教,拓展国际视野 (28)3.4 境外学习机会拓展 (29)3.4.1 建立海外实习及研究项目合作机制 (30)3.4.2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 (31)4. 推进机制与保障 (32)4.1 建立“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协调推进机制 (33)4.2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35)4.3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促进目标实现 (36)1. 背景与目标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系统的策略,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大介绍-PPT课件2
![上海交大介绍-PPT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4bf18398cc22bcd126ff0c37.png)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 有 78% 的课程负责人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 入课程建设之中
《Nature》上发表的科研 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实验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全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工程)
把基础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 1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其中5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9门学科平台课 程 5位“国家教学名师”中4位从事基础课程教学
• 责任感、历史 使命感
通识教育
• 人文教育与科 学教育融合
创新教育
• 以学生为中心 的探究式学习
实践教育
• 校内外实践教 育平台建设
素质教育
• 思想品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结合
• 知识修养
• 科研素质 • 组织才能 • 社会活动能力
• 拓宽知识广度
和能力范围 • 奠定良好的知 识和能力基础
• 学术研究氛围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32 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2 个
“973”首席科学家 14 名
国家实验室 1 个(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6 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 个
基 地
科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42 个
博士后流动站 23 个 国家重点学科点 49 个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9 个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 个
专任教师 3018 人
教授 725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5 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18 名
学 生
硕士研究生 18600 人
博士研究生 5600 人
留学生 700 人(学位生) 学院(系) 23 个 本科专业 65 个
师 资
“长江学者” 62 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9 名
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1 个
高等教育管理学主要课程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学主要课程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6902a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a.png)
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案 例、政策分析等,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
阐述科研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
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创新
探索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
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支持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 益。
07
国际化办学与跨文化交流研究
国际化办学背景及战略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确、全面。
06
科研管理与学术道德建设研究
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化
科研项目立项审批流程
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立项审批机制,确 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项目进度管理与监控
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实施动态监控, 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结题验收与成果评价
建立严格的结题验收制度和成果评价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
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更加注重 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管理向 精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 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职业成长。
VS
挑战
在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校 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思想观念转变难、利 益格局调整难、改革措施落实难等。需要 高校积极应对,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各方利益,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实践探索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 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5f8c1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a.png)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学 术交流合作等措施,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 力。
03 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建设的原则
前瞻性原则
学科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紧 密跟踪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科
人才培养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多元化培养方式
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和手段,如课堂教 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训练 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
空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培 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 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 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实现 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培养国际化视野
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跨 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具备全 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 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学科领 军人物,为学科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
01
相互依存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依存,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
资源,而人才培养则为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02 03
相互促进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学科建设的成果可以转化为优质的教育 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的成果也可以反哺学科建设 ,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与调整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bac3045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2.png)
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开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实现个 性化教学
引入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 实践创新能力
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生 知识面和视野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调整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 目标将更加注 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国 际竞争力
0 1
跨学科、跨领 域的人才培养 模式将逐渐成 为主流
0 3
强调综合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包括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等方 面
0 4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创 业
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 能力
社会需求的变化 科技进步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政策法规的调整
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问题与挑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创新能力:高校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
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实 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增强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跨学科能力:高校应注重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 综合素质,以适应多元化
社会的发展需要。
国际化视野:高校应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 生的国际化视野,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