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案例分析
幼儿园红色之旅:红军长征历史探索与教育案例
幼儿园红色之旅:英雄长征历史探索与教育案例1. 背景介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英雄长征是一段极其艰苦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幼儿园教育中,英雄长征的历史如何引入,也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如何通过红色之旅来深入探索英雄长征的历史,并分析其中的教育案例。
2. 英雄长征历史故事的引入在进行红色之旅的教育活动时,首先要引入英雄长征的历史故事。
可以通过图画、故事讲解等形式,向幼儿介绍英雄长征的基本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红色之旅的线路安排在红色之旅中,可以安排参观英雄长征时期的历史遗迹和纪念馆,如英雄长征纪念馆、英雄长征路线沿途的重要地点等。
在参观中,老师可以配合讲解,向幼儿介绍更多与英雄长征相关的历史细节,让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段历史的伟大和艰辛。
4. 体验活动的设置除了参观英雄长征的历史遗迹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与英雄长征相关的体验活动,如模拟长征路上的行军、游戏中体验英雄士兵的艰苦生活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长征时期的艰苦和顽强。
5. 教育案例分析在进行红色之旅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小型的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创作中更深入地体会英雄长征的历史,增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了解他们对英雄长征历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中发现教育的成效并进行引导。
6. 结语红色之旅作为幼儿园的一项特色教育活动,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了解英雄长征的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育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红色之旅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7. 个人观点在红色之旅的开展中,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案例设置中应该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增强对英雄长征历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长征中的伟大事例
长征中的伟大事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远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事例,其中包括:
1. 周恩来的英勇领导:周恩来是长征中的伟大领导者之一,他在长征中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
他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困境,但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为部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 红军的奋勇抗敌:红军在长征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勇敢地与敌人作战。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训练,不断提高军事素养,向敌人展示了他们的力量和勇气。
3. 刘伯承、邓小平的战略指导: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长征中担任红军的军事指导,他们制定了战略计划,帮助红军成功地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保持了红军的战斗力。
4. 毛泽东的领导才能: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他在长征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决策智慧。
他通过正确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指导,帮助红军在长征中走出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胜利。
5. 红军的人民群众基础:长征中,红军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补给和庇护。
红军通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伟大事例体现了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英勇奋斗精
神和革命意志,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长征)案例分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观,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毛泽东的风采,激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1.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
(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
(板书课题)[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长征纪实:红军事迹与革命传统教学案
幼儿园大班长征纪实: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教学案1. 导言在当今社会,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幼儿园大班长征纪实的教学案例出发,探讨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2. 幼儿园大班长征纪实教学案例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通过设计具有纪实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案例,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习。
幼儿园大班长征纪实教学案例以英雄长征为主题,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英雄的事迹和革命传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
3. 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的教学意义通过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的元素,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也有助于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教育他们尊重历史、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文章总结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的教学案例,对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的教学,势必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上这样一篇文章隐藏前后交代和分析深度,增添了阅读时的探索感,读者会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这样的文章对于幼儿教育、革命传统和英雄事迹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
6. 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教学的重要性英雄事迹与革命传统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长征故事教案大学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习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感受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
2. 学生准备长征故事相关书籍、网络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包括红军的出发原因、长征路线、重要战役等。
2.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如《一袋干粮》、《飞夺泸定桥》等,进行详细讲解。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英雄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如坚定信念、英勇无畏、团结协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长征精神的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征故事?长征精神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拓展学习1. 教师介绍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纪录片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观看的资料,交流学习心得。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征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长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长征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表达对长征精神的传承意愿。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长征英雄事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
我是小红军重走长征路案例
《我是“小红军”重走红军路》活动课案例分析滴道学校赵景龙《我是“小红军”重走红军路》活动课案例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过程,知道长征的艰苦,使青少年们得出长征是艰苦的,但是红军战士是乐观的,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一、关键信息:通过课外学生观看《长征》等相关的影片,增加对长征的了解;活动中通过故事会,诗朗诵,学唱红军长征相关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可爱,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等。
二、活动对象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8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信息技术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红军长征相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2、本活动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
三、活动过程及目标的达成: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篇章1.知识篇:了解红军长征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2.故事篇:通过故事比赛让学生讲述红军时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声情并茂,掌握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3.宣传篇:通过朗诵红军时期的快板书,感受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唱革命歌曲:学唱《过雪山草地》歌曲,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四、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团队活动的教育功能。
1.通过故事比赛,评比出优胜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对比朗诵快板词,给予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朗诵及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歌曲《过雪山草地》,给出恰当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传播红军的优良传统。
2016/11/1。
2024年《长征》(节选)教案
2024年《长征》(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运用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信仰和力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体会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标记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汇或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小组报告和讨论,展示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选择一个关键词汇或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准备进行小组报告。
2. 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报告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1)《长征》原文。
(2)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和幻灯片。
学以致用:长征教案知行合一教育策略
学以致用:长征教案知行合一教育策略的文章近年来,学以致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它正被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所认可和应用。
对于这种教育策略的实践,仍有很多困惑和挑战。
今天,我想要通过长征教案知行合一教育策略,来探讨学以致用的意义和应用。
一、长征教案的背景与特点长征教案,是近年来教育界中兴起的一种教案形式,它致力于将长征时期的历史知识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此贯彻“知行合一”教育策略。
长征教案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 教育故事化。
长征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讲故事,重在通过讲述历史里的一些故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
2. 提高融合力。
长征教案不仅需要整合多种载体形式的资料,同时也需要跨学科整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智能和学生的跨领域能力。
3. 关注知识的应用。
长征教案强调历史知识应当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二、学以致用策略的意义学以致用策略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近年来被教育界广泛地提倡和运用。
学以致用策略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实际应用中。
具体来说,学以致用策略有以下几个意义:1.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学以致用策略学习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让教学实现真正的实效性。
2.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学以致用策略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实际应用,并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策略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我们可以看到,长征教案知行合一教育策略和学以致用策略,在实践中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不论是长征教案还是学以致用,它们都希望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讲的是红军长征的故事·内容概述: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讲的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势和胜利后无比欢跃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1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历史,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势,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及关键字词的含义。
本班学生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者同学的赞许;9-11 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关于长征的历史;学生对于这段历史兴趣很高,能自己查资料拓展知识;学生能根据提示拓展课题,本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个别学习上有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互帮小组匡助他们达到学习目标。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诗歌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
在多媒体资源的匡助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准确的学习本节内容。
《七律长征》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诗歌的特征之后,进一步掌握诗歌有关知识的学习内容。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诗歌,能准确地理解和朗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而用了基于多媒体资源下的探索式和尝试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教学过程(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 1931 年到 1934 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为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文明遐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爽热情的气概,回忆了长征的艰巨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第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舞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
如此,关于明白得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专门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观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明白得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如何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什么缘故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如何读?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轻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学生明白得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如何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轻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如此学生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形,使学生受到感染,关心学生进入情形,读出感情: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专门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危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斗争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红色记忆 优秀案例
红色记忆优秀案例摘要:一、引言二、红色记忆的内涵与价值三、红色记忆的优秀案例分析1.案例一:红军长征2.案例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3.案例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四、红色记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事业的重要历史遗产。
它见证了我国从落后到崛起的伟大历程,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对红色记忆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二、红色记忆的内涵与价值红色记忆,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党的成立、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红色记忆的优秀案例分析1.案例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比勇敢的斗争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完成战略转移的光辉典范。
长征展现了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案例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
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成为红色记忆中永远的丰碑。
3.案例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实现了全国的解放。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英勇斗争,展现了人民军队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为红色记忆增添了新的华章。
四、红色记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红色记忆是我们党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它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攻坚克难;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长征——不朽的魂 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长征——不朽的魂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2. 长征的过程: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3.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征的历史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实践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长征路线图、红军长征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长征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长征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分析长征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3.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2. 采访长辈,了解他们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整理成采访稿。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案例
一、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七律长征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律《长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案例以七律《长征》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3)背诵课文,积累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2)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词的意境;(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长征主题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3. 学生跟读,注意诗词的押韵和节奏。
(三)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五岭”“乌蒙”“金沙江”等,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培养合作能力;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四)背诵课文1.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互相监督,提高背诵效果;2. 教师抽查背诵情况,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拓展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长征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长征历史的了解;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感悟文章,表达对长征精神的敬仰之情。
《长征》教学案例分析.doc
《长征》教学案例分析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背景感知长征(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谁知道这些红色的箭头代表什么?生:代表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大家一块分享吗?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上台指图介绍)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长驱25000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评析: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认识长征,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境感受长征精神师:为了使同学们对发生在65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壮举一一长征有所了解,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
(生边看边热烈议论着)师:看完了影视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吗?生1:长征苦。
生2;长征难。
生3:长征累。
师:是呀,当年的长征路上困难重重,红军既要爬山涉水,又要对付国民党从空中到地面围追堵截,但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生:不怕。
师:现在让我们去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诗人一一毛泽东写的《长征》诗中去找答案吧。
(评析:长征,从时间看一年有余,从空间看纵横二万五千里,穿越十一个省,从跨度看与现实生活相距65年之久。
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
教者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将红军长征经历的感人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形象,初步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继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先辈创业的艰难。
《长征》教学教案
《长征》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
2. 通过学习长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长征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3.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4.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5. 长征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意义三、教学重点1.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长征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3.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4.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四、教学难点1. 长征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战役的策略和意义2. 长征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发扬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历程、战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长征纪念地,实地感受长征精神。
5. 情景教学法:通过观看长征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历程。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长征》相关教材、长征历程图、长征重要战役示意图、长征英雄人物事例集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白板、教学课件等。
3. 辅助材料:长征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图片、歌曲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或歌曲《长征》,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如国内战争、国民党围剿等,以及长征的原因,如保存革命力量、寻求革命出路等。
3. 讲述长征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详细讲解长征的历程,如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并分析战役的策略和意义。
4. 分享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介绍长征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如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并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
红军长征 危机案例
战略战术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 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 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 “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事件经过
• 湘江战役从11月23日,中 央军委下达西进命令,到 12月3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 被歼,历时共11天,其中 双方大规模的激战共4天4 பைடு நூலகம்。
遵义会议
1935年,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为了纠正 “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主要做出四项决定
• 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 恩来指挥军事。 •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总结危机成功经验, 更好面对下次危机
红军经过长征的锻炼,确认了毛泽 东的军事领导策略,重新找回了红 军的优势。
有些危机是无法避免的,但完善的 危机处理能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 最小,甚至从中获益,危机发生后, 领导人负有重大责任,领导的参与 有利于镇定军心,有利于快速处理 危机,有利于让媒体、政府和消费 者看到企业对危机的重视,恢复外 界的信任和支持。
红军长征 危机案例
徐冉 2018000012573
目录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事件分析
事件起因
次 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 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 党的恐慌,蒋介石指挥军队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红军指挥者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 博古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柴家台小学钟名芬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上我首先让学生交流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
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图片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
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出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图片,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出示了一幅图片,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雪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
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
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
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