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1)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活状况: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1)代表性遗址(分早期和晚期)①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2)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一、夏、商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传位于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桀;盘庚迁都于殷。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任命非世袭、户籍制、服从中央安排、行政区非采邑 非任人唯亲、非世袭
(2)中央集权制下的君权的体现形式

官僚制度和郡县制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的两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君权的体现 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 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尉缭子· 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交战双方动辄几
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如公 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 万。前279年,秦攻楚,白起引水灌鄢城,淹 死数十万人。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 斩首15万。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 赵军40余万。为了战争,各国动用了所有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集权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
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君主专权),以中央 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以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不同于分封制( ) 官僚制不同于世官制( ) 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都是临时工、合同 工。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商与周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商与周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 态:商与周
一,殷商: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发端
二,西周的宗法等级制
一,殷商: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发端 1,农牧业混合的经济型态 2,商代的国家形态 3,宗法制初具雏形 4,神权地位
1,农牧业混合的经济型态 频繁迁徙。
畜牧业发达。
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传说中殷人的始祖是契。《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
总的来说,在殷代,神权居于统治地位,王权较
弱,宗法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殷代后期,随着农 业文明的特点日益显露而牧业文明的色彩逐渐消 退,王权与宗法制度开始发展加强,而神权则相 对衰落了。从国家形态、生产方式的角度,有助 于更好地认识殷周之际变革和西周在制度方面的 建设。
最为强大的,自称“大邑商”、“大邦殷”。与它同 时并立的还有众多的大小方国,著名的有羌方、虎方、 人方、鬼方等等。 从甲骨卜辞材料的记载来看,“大邦殷”虽然先后征 服过许许多多的方国,但并没有把这些异姓方国融化 为自己邦族的一部分,而仅仅是迫使他们处于附属、 服从的地位。 商王朝,实际上不过是以大邑商为领袖的、由众多方 国组成的方国联盟。
周人就总体而言,文化水平并不比殷人进步,但它具
有典型的农业文明传统。 结合周初的现实政治需要,顺理成章地从殷末的嫡庶 制萌芽中得到启发,建立起一套周密完善的宗法政治 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对于以“群体本位文化”为“共同的心 理特征”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4,神权地位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代 社会中神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已发现的殷墟甲 骨卜辞已超过15万片,就是殷人神权崇拜的真实纪录。 “殷商王朝统治者面临生老病死、出入征伐、立邑任 官、田猎农作、天象气候变幻、婚姻嫁娶、祀神祭祖 等等,事无巨细,每以甲骨占卜进行预测。”(宋镇 豪《殷商甲骨占卜制度的研究》,《炎黄文化研究》 第6辑)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摄于河南省博物馆
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 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 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东周时期,王权衰 落,分封制破坏.
卜辞举例: 1.帝令雨足年帝令 雨弗其足年
2.勿伐帝不我其受 又
释义: 1.上神要下雨来使年辰好吗?上神要下 雨使年辰不好吗? 2.不要征伐,上神不会给我们以保佑。
说明夏商王权的神秘色彩
2.夏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
王(王权神秘)
中央官员 地方方国
相 卿士 卜册史 师
侯 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代蓟)(代陈)(代宋)5、西周分封制破坏的原因是 《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什么?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目的: 巩固统治 ▪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内容: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 作用: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 破坏: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原始社会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49年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49年——至今
中华五千年历史线索示意图
……
约4600年前
黃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既是一个考古学实践问题,亦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需二者紧密地结合。

这是因为在国家起源的过程及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因而它必须依靠考古学的发掘。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实物遗存来进行研究,所以它是有确凿根据的,也不受历史记载的约束,而且考古学的文化编年是以地层的先后叠压或打破关系为基础,所以,从考古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寻找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然而,考古学又是阐释性的,遗迹遗物本身不会说话,它需要人们利用技术、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方式作出符合上古实际的解释和分析。

在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中,往往形成一些理论,也会借鉴一些原有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考古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将中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发展与王权的形成以及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做一系统的阐述,以此对重建中国上古史作出新的探索。

一、“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等理论框架若从理论创新着眼,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做着不懈努力。

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军事民主制”说,而且甚为活跃。

它们有理论和学术上的建树,但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那么,如何在整合和吸收诸种理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并克服其不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创新,就成为推进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关键所在。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其后又提出国家形态演进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单元引言
古代中国的政周
(公元前2070年至 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秦朝
清前期
(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形式
1 中国早期文明(国家)的起源
说一说我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时间、地点、原因及 其基本特征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
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的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把血缘纽带和政治结合起来,家国色彩浓厚
讨论:
通过对大宗与小宗间关系的认识,分析 宗法制的作用?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①内容: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
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体系。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谁有继承权 谁是大宗 谁是小宗 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
平位继承 降位分封
大宗和小宗的定义:嫡长子传宗继统,可 以奉祀祖先,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 和庶母兄弟(即庶子,非嫡配所生的孩子) 为小宗。大小宗是相对的,小宗的嫡长子 又是这个小宗里的大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 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 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宗法 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 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笙管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礼的进行,乐以音乐节奏的艺 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 的感染力。
三)、礼乐制度
礼的地位: 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的作用: 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的内容: 尊崇上天和先祖,处理人际关
系的规范 礼乐的使用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血缘纽带(里)
(一)早期国家 1、时间: 大约五千年前
了解早期国家起 源阶段的发展状 况的方法还可以 有哪些?
2、地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 金属器具、贫富分化、文字、
城、礼制
神话传说、 史料记载、考古材料
(二)夏朝的政治形式
1、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 大禹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夏朝的政治形式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传位给贤能的人的制度。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分封制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评价(积极、局限性)
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
目的 解决矛盾,巩固统治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配政治权力,
宗法制
特点
维护政治联系
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性;大小宗相 对性
影响 保证;维护;影响深远
1、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只有周王室才可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称为大宗 C、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 D、大宗和小宗只是家族的等级关系
材料一 《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 最长久。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以(令) 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 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 王中肩。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商周 三代 王朝 的历史 实际。 以上 既属于理 论体 系 的创 新 , 亦为对 中国上古史 重建 作 出的新探 索。
国家 与文 明起 源 的研 究 , 既是 一 个 考 古 学 实践 问题 , 亦 是一个 理论 问题 , 而 且 还 需 二 者
身 不会 说话 , 它需要 人 们利 用技 术 、 经济、 环 境、 人 口等 方 面 的知 识 对 人 类 活动 的方 式 作 出 符 合 上 古 实 际 的 解 释 和 分 析 。 在 对 考 古 资 料 的分 析 和 解 释 中 , 往 往形成 一些理论 , 也 会 借 鉴 一 些 原 有 的理 论 , 这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论 与 考 古 学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问 题 。本 文 将 中 国几 十 年 来 的考 古发 现 、 文 献 资 料 与 理 论 创 新 相 结 合, 对 中 国古 代 国 家 的 起 源 、 发 展 与 王 权 的形 成 以 及 早 期 华 夏 民族 的 形 成 过 程 做 一 系 统 的 阐述 , 以此 对 重 建 中 国上 古 史 作 出新 的探 索 。
构 的 邦 国; “ 王 国” 是 与复合 制 国家结 构 的夏 商周 王朝 相联 系 的 , 与 以往 学术界 或者 主 张三代 王朝 为统

的 中央集权 国家或者 主张 三 “ 复合 制 国家结构 ” 说 更符 合夏
关 键词 : 中心 聚 落 ; 都 邑邦 国 ; 复合 制 ; 部 族 国家 ; 民 族 的 国 家 中图分 类号 : K 2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5 6 6 9 ( 2 0 1 3 ) 0 6 — 0 0 0 5 — 1 3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 大项 目“ 中国国家起 源研 究的理论和 方法” ( 1 2 & Z D 1 3 3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震 中, 男, 历 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 究所副所长、 研 究员、 博士生导师( 北京 1 0 0 7 3 2 ) , 河南大 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心兼职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先秦史、 早期文明史、 史前文化等研究。

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兼介绍一种关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

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兼介绍一种关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

而上,艺成而下”,“重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类典型贵族意识都会助益此崇尚政治德义而轻贱经济功利的社会心理形成。

所以,绝对政治权力的产生与贵族的社会生活意识存在一定联系。

总之,如果论到先秦的社会形态,不妨称之为贵族政治社会。

此所谓贵族,是有别于秦汉以下的官僚贵族,可称为早期贵族、传统贵族或曰氏族贵族。

其时贵族占据社会统治地位,其思想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与模塑着先秦社会的各方面形态特征,其最可注意的是控制与支配一切的绝对政治权力的出现。

参考文献:[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兼介绍一种关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沈长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目前,中国史学界正兴起新一轮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

以1999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南开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著问世。

目前出版的张广志、李学功先生的《三代社会形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及晁福林先生的《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是其中的代表。

这是对旧古史分期讨论的命题否定之后引发的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理论思考。

同旧古史分期讨论不同的是,参加新一轮讨论的学者大多抛弃了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作法,尤其是否定了中国古代存在过奴隶社会这个“五种社会形态”说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无疑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种态度,预示着人们将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界定。

我们期待着新的理论突破。

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理论去代替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否可以认为,砍掉“五种社会形态”中的某一种或两种社会形态,用其他几种社会形态来解释过往的中国社会就足够了?或者采取过去意大利学者梅洛蒂的“一元多线”说法(梅洛蒂的观点见其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有关此书内容的介绍见《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17期,1980年1月13日),将原始社会以后直至近代之前的整个中国社会径直归入亚细亚社会形态(或“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可以了?我过去是比较倾向于梅洛蒂的理论的,认为也可以用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解释,但现在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清朝军机处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起源(1)时间、地点: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产生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基本特点: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首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从此取代“公天下”。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1.前提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

(2)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3)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诸侯义务: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4.影响(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2)消极方面:诸侯国之间在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2)诸侯王可以实行再分封,其嫡长子世代继承诸侯的权位,其余诸子被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还可以再分封,形成“士”这一阶层,但士以下不再分封。

4.影响(1)对西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2)对后世: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体现了关于商朝的什么信息?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将宗族子弟、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宗法思想依旧存在。您想想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 氏 宗 祠
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家人 在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马崎村,举行祭祖仪 式并祭扫祖墓。
公祭黄帝陵
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 现象和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 蒋家认祖归宗后,首次以蒋家人 身份回大陆扫墓祭祖。
商朝形势图
西周形势图
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 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 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假如你是周天子, 你会怎么管理?
1、齐国和鲁国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 建。周王封建邦国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受封的理由又 是什么?还有什么人可以像他们一样接受分封?
①帝王用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分置官 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②政治权力交接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朝的政治
①夏朝的建立和灭亡: 约前2070年禹建夏,约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②“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 开始: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王位世袭制出现, “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特点: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权在一姓中世袭,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对后世政治有直接影 响 评价: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 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秋初期有170多个诸侯国,大 国诸侯与周天子地位差不多。到 战国时代,诸侯国只剩七、八个, 周天子的地位更可怜!
(楚庄王)八年,„„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 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 不在鼎。”庄王曰:“子无 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 以为九鼎。”王孙满曰: “„„天所命也。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 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论中国早期国家王权政治理论的发展

论中国早期国家王权政治理论的发展

命 的指 向就是人王 。王是 中国早期 国家 的最高统 治者 , 国 是 家的代 表和象征 。先秦诸子认为王者 即人 之强者 , 甲骨 字 其
形 如斧钺之形 , 是王权的象征。王 既然 可 以通过 先王 同“ ” 天 沟通 , 自然 就掌 握 了与 “ ” 天 沟通 交 流的 权 力 , 就承 担 了 也
71 ・
其 次 , 的名 称 变 化 反映 了 王权 观念 的进一 步 强化 。 王
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 相关 。天命 概指天意 ,
天或神的 旨意 ; 或是天 或神 主宰之下 凡人 的命运 , 亦 这是 一
种使 人类畏惧的神秘力量 , 这种力量是世 间万物不可抗拒 的
权威 和主宰。从“ 天命 ” 的名词属 性上来看 , 中国早期 国家 的 “ 天命 ” 论实则是从对 自然的原始崇拜 中萌发 的 , 后经 过不 断 发展最终引 向了对“ 、帝” “ 和人王 的崇拜 。 天” “ 、神” 首先 ,天命” “ 的观念发端 于原始朴素 的 自然崇拜 。古 时 天空奇幻莫测 , 穹宇宙充满 了令人 恐惧的神秘感 。人们便 苍 将生活中的怪 异现象 和 以实 践得 出的万物 规律等 等一切 归 于无所不能的“ 的意志和“ ” 天” 神 的力量 , 这是 当时的人们 自 认为对这些现象所 可能 作出 的最合理解 释。而慑 于“ 的 天”

天 命 初 现 , 权 观 念 在 精神 层面 的产 生方 式 王
现象。人类信仰 祖先 , 不仅 因为祖 先繁衍 了子 孙 , 而且人 们
相信 自己将会受到 已故祖先的保佑。 J 口
二、 天命所 系 , 王权观念在政治统治中的强化形式 商晚期 出现的祖先与上帝一体化的现象 , 不但 是对神 的 人化 , 而且 是对 祖先 的神 化 , 神化 祖 先正 是为 了神化 今 王 。 经过 由 自然崇拜再到敬 天敬祖 最终 发展到 对 “ ” 化 的一 王 神 系列过程 , 帝” “ ” “ ” 观念 的层 面上考 察 , 对“ 、宗 、王 从 三者是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含答案)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早期国家形态(夏商周的国家制度)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

禹死后,其子启强行夺取了王位,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二里头考古遗址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夏王朝遗迹。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昏庸无道,于公元前1600年被商灭朝。

商: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首都为亳,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可惜纣王无道(助纣为虐),建鹿台、造酒池肉林、创炮烙之刑压制百姓,最终“武王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西周:“凤鸣岐山,天命所归”,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在姜尚等人辅佐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镐(今陕西西安)。

并在后世君主努力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体制,主要包含: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

分封制A、周天子将王畿(即周天子自己管辖的土地)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做诸侯的制度。

B、诸侯的义务和权利: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朝觐述职权利:在自己的封国范围之内拥有绝对实权。

(再分封、征兵、征税、行政等实权,分封制下,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是诸多几乎独立的小国结成的松散的联合体,史学界最多的说法就是“天下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C、分封制的评价:分封制实行初期,可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扩大周朝的疆域。

但由于诸侯权利太大,当诸侯和周天子的实力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是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政治根源。

宗法制A、按照血缘关系来确立政治等级、财产分割等的制度。

(保留明显的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痕迹)B、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周天子→嫡长子庶子诸侯→嫡长子庶子卿大夫→嫡长子庶子士→嫡长子庶子平民C、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D、宗法观念影响国人甚深。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

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

2、产生\发展原因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私人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政治: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并展开变法改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队儒家学说改造后,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壮大。

历史教训: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教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演变过程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演变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演变

作者: 徐祖祥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1页
主题词: 史前社会;国家起源;原始政治;酋邦联盟;禅让制;世袭制;政治权力;奴隶制国家
摘要:我国史前社会在黄帝时期已进入酋邦阶段,并开始结成松散的酋邦联盟。

随着的始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盟所跨地域及整个黄河中下游。

隧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具有宝域型的集权的特点。

由于酋邦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原始政治有了明显不同于氏族部落时期的新发展,酋邦联盟最高首领职位的禅让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禅让制和世袭制冲突和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前国家王权时期的一些政治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

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

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

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

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

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

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

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

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

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

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

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

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

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

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

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

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

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

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

这是又一面城墙。

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

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

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

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

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

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

这是它的几个局部。

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

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

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

这是古城寨。

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
珍贵的,为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龙山时代我们发现了好多城址,但是在城址里面,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成排的或者成组的基址并不是很多,能看出它的形状的也不是很多,而刚才所说的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古城寨遗址,不但保留了三面的城墙,而且在城内也发掘出了它的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

这样的话,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里面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居住以及宗教和政治生活的一些情况。

这些古城寨城里的这些大型宫殿建筑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说,这些城里面能不能发现大型的夯土基址、宫殿基址,除了后代毁坏破坏的客观因素外,发掘者是否有意识地在城内去寻找去发掘宫殿之类的建筑基址,也是我们将来能否在龙山城址内发现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另一关键所在。

因为这个考古发现都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过去能保留到现在的东西,既有可能被后代所破坏掉的可能性,也有我们没有有意识去发掘,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

用社会学术语来描述,良渚文化墓葬材料反映了良渚社会贵族、平民、被奴役者共存的社会分层。

龙山时代的大型贵族墓地如我们刚才所举的陶寺,但是也绝非仅限于陶寺遗址一地,例如我们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山东临朐朱封村和泗水尹家城的龙山墓地就发现有棺有椁的贵族大墓。

这个就是我们在山东发现的一个贵族墓葬,中间的这个部分应该是棺木,这是棺木和人骨的遗骸,然后外面这个墓的框架应该是椁,古代的墓葬有时候有棺有椁,最外面这个框架应该是椁,放大一点看更清楚一点,这个是龙山时代棺、椁的情况。

这是朱封村的一号墓当时的平面图,随葬品也是比较丰富的一座墓葬。

到了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这些方面通过墓葬所反映的这些现象也是颇为突出的。

我们观察过苏南、浙北、上海等地的良渚墓葬,我们发现,贵族墓和平民墓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墓地。

例如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良渚墓地,都属于贵族茔地。

这些贵族墓一般都建在人工堆筑的很大的土堆上,也是有木棺或木椁,有的还涂有朱红色的彩绘,随葬大量的玉器、陶器,有的还有漆器和象牙雕刻器,并有人殉和人祭的现象。

我们下面看一幅图,这个图是太湖地区遗址的示意图,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下面要讲瑶山文化的墓地所在的位置,瑶山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钱塘江,然后这是杭州湾。

然后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一个很著名很典型的一个贵族墓地,这是墓地里面大体分布的墓葬排列的情况,在这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层,也可以看到墓葬的一些埋藏情况。

良渚文化的墓地,当然不止是瑶山一处,我们刚才讲了,良渚文化里面,还有反山、福泉山等等。

都有许多这样的贵族墓地。

而且良渚文化它们贵族墓和平民墓分开,贵族墓地葬在人工造得大的土台上。

现在我们就以瑶山的墓地里面贵族墓地的七号墓为内容,来介绍一下良渚文化的情况。

良渚文化里面的七号墓就是这一种情况。

它这个墓葬比较丰富。

这是整个七号墓随葬品的一个平面图,这是堆积的各种玉器,刚才那是现图,这是拍照,这白色的就是各种玉器,这是玉器局部放大的一些细节,然后这是七号墓里面的各类玉器,这个叫石琮,当然这是一种形态,这也是七号墓所出土的玉钺,玉钺里面,这是用玉做的钺本身,这个是它的配件。

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现在介绍的七号墓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墓葬。

而且也是在学术界里面现在经常被用来证明良渚贵族和平民的分化。

甚至在讲到良渚时期的王墓的时候,有时候也用这些材料,当然七号墓的遗址不止是,我现在在这儿列出来这些图只是它的一部分,七号墓出土的器物呢?不仅仅就这么一点,但是七号墓这个是非常丰富
的这些墓葬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用社会学术语或社会组织结构来描述的话,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墓,大墓在各处的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存在着一个贵族阶层;良渚文化中小型墓属于平民墓葬,其中中型墓是平民墓中较富裕者,小型墓是平民中较贫穷者,小型墓的数量最多,这就说明一般平民阶层是社会中的主要人口;良渚文化中的“乱葬墓”,特别是那些身首异处,就是人的头和身体不是埋在一个地方,被分开埋的。

或被捆绑的人骨头,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人殉或人牲。

这些人极有可能是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人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因贫困而沦为被奴役者。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良渚文化中就可以划分出三大社会阶层,即贵族、平民和被奴役者。

像陶寺、古城寨、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在这些遗址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也被称作为莫角山遗址。

这些遗址反映出,通过墓葬材料和遗址的城址,和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呢反映出当时应该是已经进入具有初始国家的文明社会,那么,它们的国家形态究竟是邦国还是王国?我认为这是需要作一番分析和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