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两次合作
近代史专题研讨:国共两党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合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共第二次合作合影
1937年8月,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摄于南京黄宅庭院。 (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群)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 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 极其深刻的。 主要是: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 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 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 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 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一、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
2、第一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 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 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 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 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 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 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 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 线。
阐述国共两次合作、第三次合作的前景怎样?说出你的理由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至1927年)1、时代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相对来说,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2、合作经过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二七惨案”。
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共产党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源自1894年组成的兴中会,有辛亥革命的传统。
民国成立后,北洋系军人在北京掌权。
国民党几经改组,至1919年再经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
孙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后两次于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
但是国民党在广东的实力来源依靠向孙中山效忠的各南方军人,而各军人派系林立,亦每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屡次出现“叛变”情况,孙中山多次被迫出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成功革命的经验,亦希望得到俄国援助及共产党人支持,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共合作中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求同存异
在合作中,双方应寻求共 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同时 保持各自立场和原则,以 实现和平共处。
遵守国际准则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遵 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尊 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
合作共赢
通过和平合作,各国可以 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地区 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促进国际反法西斯同 盟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形成了国际 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友好关系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 友好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地 区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影响美苏关系
国共合作对美苏关系产生了深远 影响,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国共合作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
国共合作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有力支持。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成为地区和平稳定 的基石,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促进世界和平运动
国共合作的成功鼓舞了世界范围内的 和平运动,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 展。
加强政治协商和团结
面对共同敌人,各党派之间应加强政 治协商和团结,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要点二
保障人民利益
各党派的合作应始终以保障人民利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损害人民利 益。
要点三
坚持民主集中制
在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 则,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和分裂。
03
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复兴
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促进作用
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借鉴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
区别 背 景 合作对象 政治基础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阶级基础 领导权 成 果 时 间 国共第一次合作 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与孙中山左派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 打倒军阀 党内合作 民资、小资、工、农 国民党 创办黄埔军校、完成北伐战争 1924.1——1927 国共第二次合作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与蒋介石亲英美派的国民党 抗日宣言 打倒日帝 党外合作 一切抗日阶层 共产党 取得抗战胜利 1937——1945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红军改编(完全形成)
不 同 点
开始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结束标志
相同点Βιβλιοθήκη 国民党右派叛变合作破裂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背景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 任务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都在中共推动下,在共产国际积极促进下实现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领导权问题
国共合作总结
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比较一下两次国共两党合作(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同点:1.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两次国共合作都有着反帝的成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的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斗争。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矛头直指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
3.两次合作,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国内看,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从国际上看,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不同点:1.合作的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全国人民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灭亡中国为目的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2.组织形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广泛,它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
它不仅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还包括其他的爱国反日人士,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表格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表格
序号
相同点
不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 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
1 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 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
5
/
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
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
2
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 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 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
4
/
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
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
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Hale Waihona Puke 两次国共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 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02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 背景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合作。
• 内容 共同成立了联合政府,统一抗战大后方,统筹全局。 共产党积极参与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辟了敌后抗战战场。 进行了多次政治协商和谈判,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 意义
意义
• 保持了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为中国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构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体制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2023-09-10
目录
•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 第二次合作(1937-1945) •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01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 背景 国共两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相互合作,建立了合作关系。
• 意义
意义
• 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 增强了国共两党Leabharlann 团结,为新中国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03
第三次合作(1945年至今)
•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 内容 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 内容 共同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进步的政策,如农民土地改革、工人权益 保护等。 开展了抗击北洋政府的“讨袁运动”,形势逐渐向革命有利的方向发展。
两次国共合作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留给后人哪些
启迪?
6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迪
两次国共合作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感,才有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一 个炎黄子孙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及应尽的责任。没有 民族大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和 谐,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极 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1.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 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就不 可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没有第一次 国共合作,就没有国民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PPT大纲: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国共合作的概念
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阶段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外敌或推动民主革 命的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出现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时局的需要以及双方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各自 目标。
第一次国共合作
问题与局限性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内部矛盾 和外部压力等原因,合作最终破裂。
战争年代的国共合作
背景
战争年代的国共合作始于1937 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共 两党为了共同抗击日本入侵而 进行的合作。
条件
两党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共同 目标,重新建立了合作关系。
具体内容
国共两党合作组建了八路军和 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共同 抵抗日本侵略。
结论
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保持各方合作共识,为国家发展繁荣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宇,赵小虎,《中国现代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明,王继才,《中共党史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 3. 陆群,邓大卫,《中共党史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
成果
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建 立了解放区,为解放全中国打 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与局限性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和领土分配 等问题,合作最终转变为内战, 导致长时间的冲突和纷争。
国共合作的意义
1 对中国的影响
国共合作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统一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党 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国共 产党同他合作。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共同的 经济纽带 共同的 政治基础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艰难。 共产党: 民主革命
纲领
国民党:
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的基本原则一致
新三民主义纲领
共同的 思想愿望
“打倒列强,除军阀。”
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 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 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 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 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 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一、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和中共发 表《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二、在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助下,中共确立
了“反蒋抗日”的策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三、国共合作的酝酿及确立“逼蒋抗日”的方针。
(陕北瓦窑堡会议)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了中国工 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 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 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 “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 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国共合作相关知识点
国共合作相关知识点
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
在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当时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合作,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37年至1946年,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为了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而建立的。
这次合作的形式是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两党共同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在两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都表现出了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
然而,由于两党在政治理念、领导地位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合作最终破裂。
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国民党逐渐演变为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实行独裁统治。
而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赢得了新中国的建立。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04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启 示
合作共赢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
国共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实现民族团结抗日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潮,两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思想解放
国共合作期间,两党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 解放和进步。
对未来合作的展望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01
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02
国共两党应该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和问题。
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03
国共两党应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
荣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携手作战,共 同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团结
此次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对于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 对外,才能取得胜利;而在内部矛盾和分歧方面,需要以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这些经 验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HANKS
02
军事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共同抵御日
本侵略。
03
政治合作
除了军事合作外,两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承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政党,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两党关系却不断发生变化。
(1)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请问其的政治纲领和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两次合作,合作的标志、原因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次合作: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
原因——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成就——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合作:
标志——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成就——结束十年内战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共两党之间也曾有两次分裂,分裂的标志和后果如何?
第一次分裂:
标志——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分裂:
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后果——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由问题三、四可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6)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条件:必要性: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
2中共在二七惨案中的认识。
可能性:3国民党是革命民主派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4共产国际的帮助。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途破裂。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为革命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之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条件: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使民族矛盾激化。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民族利益成为合作基础。
经过:1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体制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合作正式开始。
5七七事变次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6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日方针。
7八一三事变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8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9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维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因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统治,1947年国共关系破裂。
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促成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和党的建设成效,为谋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次合作的异同所在:相同之处:1背景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共同的民族利益是内在基础;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4合作与矛盾并存,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破裂: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
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
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破裂:中共的建国主张中国共产党在战后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对这一建国蓝图做了全面的阐述。
他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
"【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6页。
】1944年9月,在民主宪政运动高潮中,毛泽东又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及口号,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目标而奋斗。
国民党的建国方案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相对立,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前后,或者说是它一贯谋求实现的建国方案,仍不外是一个对内剥夺人民民主权利、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专制的国家。
纵观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举凡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之人民抗日武装的敌视和反共磨擦,对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发动之民主宪政运动的压制和破坏,以及国民党1943年春夏策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所掀起的"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反共鼓噪,无不源于其即定的建国方案,无不在为战后实现其建国方案预作准备。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面对战后民主进步的世界潮流,国民党仍没有改变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建国方案的初衷。
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便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并成为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日后破裂的基本政治原因。
战后国共两党展开的激烈政治斗争,乃至武装对抗,无不派生于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和斗争。
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即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清醒的估计,认为世界形势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和平民主,不利于内战独裁;中国国内的民主力量已获得了空前壮大,各阶层人民正热切地盼望着消弭内战、休养生息、和平建国,使中国实现和平、民主、团结、进步的光明前途;国际上对中国政局影响较大的美苏两国,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均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基于上述估计,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在战后有可能避免内战,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目标。
1945年8月23日,也就是毛泽东收到蒋介石第三封邀请赴渝谈判电报的当天,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充分分析了国内实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可能性,并正式决定接受国民党邀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前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协商和平建国问题。
这次会议还决定正式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以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些口号而共同努力。
1945年9月3日,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王若飞又代表中共正式向国民党提交了十一项纪要,郑重申明:国共两党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民主、团结为统一的基础,实行三民主义(以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为标准),以及国民党承认各党派合法平等地位、结束党治之后,中国共产党将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与国民党长期合作和平建国。
在中共谈判代表的斗争及努力下,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终于达成以和平民主团结建国为原则的双十协定。
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在国民党为批准政协协议而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上,国民党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受到了激烈攻击。
蒋介石公然声称,要对政协协议"就其荦荦大端,妥筹补救"。
以武力解决"中共问题"的言论更是一时甚嚣尘上。
由是,这次会议便成为国民党决心推翻政协协议、抛弃和平建国而转向内战分裂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国民党在内战升级、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半遮半掩的小打很快转向公开的放手大打,继之完全走上以武力实现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裁专政建国目标的分裂内战之路。
于是,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否定和推翻便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的直接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