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精气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精气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精气原文及译文1. 原文- 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夏不病胸胁;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秋不病肩背,冬不病痹厥。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2. 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这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说:八方之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进而触动五脏,于是邪气留滞就会发病。

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就是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谓的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肝的输穴在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多发生在心,心的输穴在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多发生在肺,肺的输穴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多发生在肾,肾的输穴在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多发生在脾,脾的输穴在脊部。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在四肢。

所以春季容易患鼻塞流涕或鼻出血,夏季容易患泄泻等里寒证,秋季容易患风疟,冬季容易患痹证、厥证。

所以冬季不做扰动阳气的按跷等活动,春季就不会患鼻塞流涕或鼻出血;春季不患颈项病,夏季就不会患胸胁病;夏季不患泄泻等里寒证,秋季就不会患风疟;秋季不患肩背病,冬季就不会患痹证、厥证。

精,是人体的根本。

所以冬季善于保养肾精的人,春季就不会患温热病。

夏季暑热之时如果不出汗,到了秋季就会患风疟。

这是一般人的脉象规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在线阅读 + PDF版本(繁体+简体) + ⾳频朗读⾳频:育⼼经典基础套装⼉童读经诵读黄帝内经论语易经⽼⼦唐诗⼤学中庸三字经等赖国全[黄帝内经]素问⽂字版繁体竖排.pdf[黄帝内经]素问⽂字版简体横排.pdf医学四⼤名著(黄帝内经,⾦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rar黄帝内经.txt[育⼼经典]黄帝内经1-7.pdf下⾯有在线阅读版:《黄帝内经》⽬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序重⼴补注叙第⼀篇上古天真论第⼀篇九针⼗⼆原第⼆篇四⽓调神⼤论第⼆篇本输第三篇⽣⽓通天论第三篇⼩针解第四篇⾦匮真⾔论第四篇邪⽓藏府病形第五篇阴阳应象⼤论第五篇根结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第六篇寿夭刚柔第七篇阴阳别论第七篇官针第⼋篇灵兰秘典论第⼋篇本神第九篇六节藏象论第九篇终始第⼗篇五藏⽣成第⼗篇经脉第⼗⼀篇五藏别论第⼗⼀篇经别第⼗⼆篇异法⽅宜论第⼗⼆篇经⽔第⼗三篇移精变⽓论第⼗三篇经筋第⼗四篇汤液醪醴论第⼗四篇⾻度第⼗五篇⽟版论要第⼗五篇五⼗营第⼗六篇诊要经终论第⼗六篇营⽓第⼗七篇脉要精微论第⼗七篇脉度第⼗⼋篇平⼈⽓象论第⼗⼋篇营卫⽣会第⼗九篇⽟机真藏论第⼗九篇四时⽓第⼆⼗篇三部九候论第⼆⼗篇五邪第⼆⼗⼀篇经脉别论第⼆⼗⼀篇寒热病第⼆⼗⼆篇藏⽓法时论第⼆⼗⼆篇癞狂病第⼆⼗三篇宣明五⽓第⼆⼗三篇热病第⼆⼗四篇⾎⽓形志第⼆⼗四篇厥病第⼆⼗五篇宝命全形论第⼆⼗五篇病本第⼆⼗六篇⼋正神明论第⼆⼗六篇杂病第⼆⼗七篇离合真邪论第⼆⼗七篇周痹第⼆⼗⼋篇通评虚实论第⼆⼗⼋篇⼝问第⼆⼗九篇太阴阳明论第⼆⼗九篇师传第三⼗篇阳明脉解第三⼗篇决⽓第三⼗⼀篇热论第三⼗⼀篇肠胃第三⼗⼆篇刺热第三⼗⼆篇平⼈绝⾕第三⼗三篇评热病论第三⼗三篇海论第三⼗四篇逆调论第三⼗四篇五乱第三⼗五篇疟论第三⼗五篇胀论第三⼗六篇刺疟第三⼗六篇五癃津液别第三⼗七篇⽓厥论第三⼗七篇五阅五使第三⼗⼋篇欬论第三⼗⼋篇逆顺肥瘦第三⼗九篇举痛论第三⼗九篇⾎络论第四⼗篇腹中论第四⼗篇阴阳清浊第四⼗⼀篇刺腰痛第四⼗⼀篇阴阳系⽇⽉第四⼗⼆篇风论第四⼗⼆篇病传第四⼗三篇痹论第四⼗三篇淫邪发梦第四⼗四篇痿论第四⼗四篇顺⽓⼀⽇分为四时第四⼗五篇厥论第四⼗五篇外揣第四⼗六篇病能论第四⼗六篇五变第四⼗七篇奇病论第四⼗七篇本藏第四⼗⼋篇⼤奇论第四⼗⼋篇禁服第四⼗九篇脉解第四⼗九篇五⾊第五⼗篇刺要论第五⼗篇论勇第五⼗⼀篇刺齐论第五⼗⼀篇背腧第五⼗⼆篇刺禁论第五⼗⼆篇卫⽓第五⼗三篇刺志论第五⼗三篇论痛第五⼗四篇针解第五⼗四篇天年第五⼗五篇长刺节论第五⼗五篇逆顺第五⼗六篇⽪部论第五⼗六篇五味第五⼗七篇经络论第五⼗七篇⽔胀第五⼗⼋篇⽓⽳论第五⼗⼋篇贼风第五⼗九篇⽓府论第五⼗九篇卫⽓失常第六⼗篇⾻空论第六⼗篇⽟版第六⼗⼀篇⽔热⽳论第六⼗⼀篇五禁第六⼗⼆篇调经论第六⼗⼆篇动输第六⼗三篇缪刺论第六⼗三篇五味论第六⼗四篇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四篇阴阳⼆⼗五⼈第六⼗五篇标本病传论第六⼗五篇五⾳五味第六⼗六篇天元纪⼤论第六⼗六篇百病始⽣第六⼗七篇五运⾏⼤论第六⼗七篇⾏针第六⼗⼋篇六微旨⼤论第六⼗⼋篇上膈第六⼗九篇⽓交变⼤论第六⼗九篇忧恚⽆⾔。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

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

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好。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翻译】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

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内经原文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5.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气,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下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皆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土斥),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吮)。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3.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2)黄帝内经原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疵,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l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坐痤痱。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皴,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阳,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世,浊气在上,则生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